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三)
• 有关社会认同的观点
认同感是一种社会心理稳定感,具有群体性(即社群 性)。 1. 埃里克森:
一个成熟的心理认同的渐进发展是以人所属的团体为条件 的,团体的传统价值对个人的成长而言意义非常。
2.
米勒:
“指出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体’ 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 这是认同的核心”。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的概念: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它包括两 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知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 所有特征的认识集合,包括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 等的认识。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 •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 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请尽可能多地写出答案。
7. 麦克盖根:
认同是一种集体现象,而绝不仅是个别现象。它最频繁地 被从民族主义的方面考虑,指那些身处民族国家疆域之中的人们被 认为共同拥有的特征。
认同的基本特点:社会性、可塑造性和可共存性。
• 社会认同
广义:社会认同(狭义)、群体认同、文化 认同、民族认同等。 狭义: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 会期待趋于一致的倾向”,表现为三个层面:价 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和角色认同。 1.价值认同
自尊及其测量
• (一)自尊的建构及其作用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 或消极的,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
⑴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⑵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⑶自己的内部标准
• 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 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 理想的自我:我们想成为的人,它激励我们 实现抱负。 • 应该的自我: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它引导我们尽职、尽职、尽义务。
第四章+社会认知
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
取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Snyder,1974) • 高:常根据当前所处的情境及观众的需要而采取 相应的行为,呈现出相应的形象。 • 低:常根据自己内心的态度及自己的性格而行动。 所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在面对不同的观众时, 都表现出一致的行为。
Snyder自我监控力量表个人反应问卷 Snyder自我监控力量表个人反应问卷
(二)社会知觉的含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是个体通过
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穿戴、长
相、语言、姿势、行为等),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
性(情绪、态度、品质、能力、性格等)的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介入社会心理学后,出现了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一词,其含义 与“社会知觉”相当,但有时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 自我知觉的基本成分:①自我概念;②自尊。
•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
征的认识集合。又称“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
或“自我图式”(self schema)。
• 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己品质、性格、能
• 从以上各个渠道获得的对自我的认识片段
•
加工整合
•
自我概念
(三)自我概念的作用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并影 响个人的想法、情绪与行为。
1 . 自我表达 (self-expression) :通过自己的
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 对自己认为的真我的反映 使他人对我形成准确的印象 使他们按我的意愿来对待我。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
活泼
有魅力
+5*3=15
+5*3=15
友好
兴趣广泛
+5*3=15
+5*3=15
吸毒
加总结果
-3*5= -15
15
不整洁
加总结果
-3*2= -6
24
加权平均值 15/3=5
结果: B总体印象分高于A
加权平均值
24/3=8
A.聪明,勤奋,有技能的,热情,有决心, 实际,好奇
90
93
100
88
62
94
90
68
66
日本人(N=29) 100
情绪识别
• “蒙娜丽莎的脸有四
种表情” 这样的发
现可信吗?
•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美国伊 利诺伊州大学的科学家利用他 们开发的“情绪识别软件”对 《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了解
读,其分析结果是:其中包含
83%的喜悦,9%的厌烦,6%
的恐惧,2%的愤怒。
情绪稳定
客观性强
谙于事理
临危不惧
往往以领导者自居
能够区分理智与情感 抱负宏大 不因相貌而自负
感情不易受打击 竞争心强 逻辑性强 无依赖感
不易受外界影响 冒险精神强
女性特征
喜欢聊天 做事得体、分寸感强 雅淑温柔 敏感 虔诚笃信 陶醉于自己的容貌 起居洁净 文静 有强烈的安全需要 欣赏艺术和文学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 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
真实身份,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
(三)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
• 鲁迅:《说“面子”》
• 林语堂:《中国人》(即《吾国吾民》)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案例: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语言线索?——香水的销量虽 然没有爆跌,但是正在稳步下降。
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27日——Ari Kopelman 的总经理在拜访朋友时 经常设法看一看主人的卧室。在一个又一个的化妆台上,他看到一大堆 用了半瓶的香水堆积着。“每个女人一定都积压了能用157年的香水。 Kopelman先生说。
慎
让被试判断此人是 否慷慨、幽默,结 果如下
慷慨 第一组 90%
幽默 77%
第二组 10% 75%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
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如果事先提醒被试避免作出草率判断,并告知他们要考
虑到全部有用信息,首因效应就可以减弱。 近因效应就会发生,我们就可能注意对方的“现在”表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任何社会知觉都由自我知觉开始, 都有自我知觉的参与过程。
所谓的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知觉的内容 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 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 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人们称它为嗅觉器官的转变。如今,女人们走在走廊上,上班和外出吃 饭,香水的香味少多了。亚特兰大一位31岁的叫Mary Collins的市场主 管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香水和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香水工业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那时作战回来的Ggs为他的情人带来 了经典的Chanel 5。随后昂贵的香水成了梳妆台上必备之物。香水工业 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60亿(美元)的盛况。但它的发展在90年代初慢 了下来。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以每年2%到4%的速度下降。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三节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社会群体:是由具有某一共同的且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集合。
有社会意义的特征是随时间与文化而变化的。
宗教、职业、省份、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是划分群体的重要特征。
一个个体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入不同的群体中。
刻板印象(成见):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
对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是由正、负性特征构成的,如大多数人认为女性是敏感的、热情的、依赖的、以家庭为中心的。
刻板印象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但大多数刻板印象的准确与否无法测量和验证,因为没有合适的校标。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
1.个人的经验由此形成的刻板印象极大可能不准确,原因有:(1)由于新奇的、极端的、凸显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一个群体中特殊的成员对刻板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毫无疑问,一个群体的行为对我们的知觉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一个群体角色往往限制了我们多看到的行为,即一个群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要完成的工作往往决定了他们要如何做,如一个医生就要耐心地照顾病人。
2.社会学习(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大众媒体)二、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在下列情况下,人们仪唤起及使用刻板印象:(P120)(1)一个人类别的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别相联系的刻板印象越易浮现在脑海中。
(2)对待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易用刻板印象来知觉他们,从而忽略个人的特征。
(3)当时间紧迫,需快速对他人做出判断时,易使用刻板印象。
(4)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也易使用刻板印象。
(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如勃然大怒时。
(6)当人们意识到对个体的判断重要,人们也许会进一步收集有关个体的信息,而不是只用有关群体的刻板印象来认识个体。
三、刻板印象辨析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 生活中,面对高大歹徒, ……;看望重症病人,……
• 形成完形:把有关信息、特征组合起来,形成完整印象,带有主观色
彩
■
3,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1)对人的社会行为、人际互动的影响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他人情感;他人性格;人际关系;第一印象】
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
• 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对他人 表情的认知与解释。
• 表情有三类: • 面部表情(视线联系)
身段表情(舞蹈语汇、四肢、躯体); 言语表情(歌唱家、演说家)。
其中,面部表情尤为重要。
• 面部表情判断: 眼部肌肉、口部肌肉何者重要? 发展特点,对若干表情判断达一定正确程度与年龄有关。(见表) ■
• 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人类的行为和认知对自身健康有重要影响。乐 观态度、面对疾病时乐观解释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条件。 Seligman,Peterson:哈佛大学1946年的一次面谈记录,这些人在1980年 的健康状况,两者比较,……
• 负性情绪——导致:紧张应对: —— 心脏功能受影响;免疫系统受抑制;自主神经系统受损。 ■
(2)对心理、对健康的影响
• 社会认知与寂寞。——社会认知中只注意生活中消极方面,会体验到更多 的寂寞,长期寂寞者会以消极态度看待自己和他人,责备自己没有良好社 会关系或他人难以相处、把事物看成自己无法控制。
• 社会认知与焦虑。——人们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使人避免焦虑。 Philip Zimbardo有项研究:害羞女生,大噪音,与英俊男士交谈……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解释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中,社会认知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社会认知包括了对人、团体、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结合我们所熟知的现象,分析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解释。
一、社会认知的基本模型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概念、认知模式和社会认知智能是三个核心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认知模式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行为和事件的理解和解释方式;社会认知智能是主体能力之一,指人们面对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运用心智模型和基于人际关系的知识来处理信息的能力。
了解这些核心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在社会认知的基本模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输入阶段、加工阶段和输出阶段。
输入阶段指的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即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注意、选择、分类的过程;加工阶段指的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比较、评判、推理等,从而构建起关于社会现象的认知结构;输出阶段指的是对认知结果进行应用,即执行行为和作出相应的决策。
这三个阶段构成了社会认知的基本模型。
二、社会心理现象的社会认知解释1. 群体性决策群体性决策是指一个团队、集体或社群对某个问题进行集体决策的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性决策的解释是参照群体性决策理论和权变理论两种理论进行的。
在实际操作中,群体往往会出现决策的缓慢、盲目,结果的错误等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是因为群体内部存在信息传递失误、群体压力、择时失误和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等原因造成的。
在群体性决策中,掌握社会认知知识对解决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社会印象和刻板印象社会印象和刻板印象是人们对他人和其他社会对象的简略和笼统评价,它们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社会印象和刻板印象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们对其他人的直接观察,而后者是对外界事物的简化概念化。
心理学角度下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角度下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个体如何理解、解释和判断社会环境中的信息。
而社会心理学理论则更深入地研究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社会认知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相关内容。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现象的知觉、注意、记忆、解释和推理过程。
它与个体的心理机制密切相关,包括认知结构、知觉加工、信息加工和信息获取等。
社会认知不仅仅是个体对社会现象的感知,更重要的是个体对社会现象进行加工和理解。
二、社会认知的要素社会认知的要素包括注意、记忆、观察、解释和评价等。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如何分配注意力、如何记忆社会信息、如何观察他人行为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评价,都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
1. 注意: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需要注意他人的言行举止、表情和身体语言等信息。
注意对社会认知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个体捕捉到他人的关键信息,进而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解和判断。
2. 记忆:个体通过记忆社会信息,可以将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当前的社会交互中。
记忆不仅帮助个体认知,也影响个体对他人和事物的评价和态度。
3. 观察: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表现,来获取关于他人内在特质和态度的信息。
观察可以帮助个体构建对他人的认知模型,并对他人的社会行为进行解释和推断。
4. 解释:个体根据所获取到的信息,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和理解。
解释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环节,它涉及个体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构建和知觉加工。
5. 评价:个体对他人和事物进行评价时,会受到社会认知的影响。
评价可以是正面的、负面的或中性的,它反映个体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和立场。
三、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是对社会认知的进一步研究,它探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内化他人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来获取关于他人的认知和情感信息。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认知 练习题及答案
■
本章要点:
1,什么是社会认知 2,社会认知的特点 3,什么是第一印象、社会刻板印象 4,列举社会认知的范围 5,列举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6,什么是归因 7,列举作凯利归因模式的三个要素 人快语”是通过( )途径来认识他人的。 A言语表情 B面部表情 C身段表情 D人际距离
答案: 2,面对高大歹徒,一个人尽管内心害怕但表面会尽力显得镇定平静。 人们看望重症病人,常以宽慰的表情和言语掩饰真实的感受。这些表 明社会认知具有( )的特点。 A形成完形 B自我控制 C反应显著性 D选择性 答案: 3,认知同一个人时,艺术家更注意外貌、体型、姿态、语调等,伦理 学家则更注意观察其行为举,学者可能更关注对其智慧、能力和专业 知识的考察。这些说明社会认知受认知者的( )所影响。 A原有经验 B性格特点 C需要状态 D情感状态 答案:
■
练习题(多选题)
1,社会认知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社会认知包括了( )。 A对他人情感 B对他人社会环境 C对人际关系 D对他人第一印象 E对他人人格 答案: 2,在有些情况下人们普遍都会进行归因,这样的情况是( )。 A发生了使一些人愉快的事情 B发生了意料中的事情 C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情 D发生了使许多人愉快的事情 E发生了令人不愉快的事情
E认知情境
答案:
■■
单选题: 1 A; 2 B; 3 A;4 D; 5 B; 6 A; 7 C;8 A;9 D 多选题: 1 ACDE; 4 ABCDE;
2 CE; 5 ACE
3 BDCE;
■■
答案:
3,人们是通过社会认知来判断他人行为的,人们进行社会认知的途径 有( )。 A第一印象 B面部表情 C言语 D体态 E人际距离 答案:
社会心理学4章-社会知觉
彩之处;使得别人不会对你印象恶劣,却也不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魅力,首先必须在心理重视。 分数为16~24:第一印象好。
你的适度、温和、合作给第一次见到你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对方是你的工作范围还是在私人生活中的接触者,他们都有与 你进一步接触的愿望。
7/6/2020
另一项实验发现“对比作用”是否有效,还要视两人的关 系而定。如果是陌生人,没有什么感情因素在里面,很容 易有“对比作用”。但如果两人是好朋友,则会出现爱乌 及屋的“辐射效应”。也就是说,即便是相貌普通的人, 会受其漂亮的朋友“辐射”,显得比较可人。就象我们总 想,他是老总身边的人,即便水平再差,也差不到那儿去。
眼睛 12、你选择的交谈话题是? A自己所热衷的 B两人都喜欢的 C对方所感兴趣的
7/6/2020
评分标准和分数:
A为0分,B为1分,C为2分,累加为你的总分。
分数为0~8:第一印象差。 很可能你只是依着自己的习惯行事,你本心是很愿意给别人一个美好 印象的,可是你的不经心或缺乏体贴、言语无趣,无形中让别人做 出了关于你的错误的勾勒。
(一)分类(认知路径之一)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会立即且自动化地把接触到的人 或事归到(已有认知的)某一类别中的过程。 分类的作用:
分类依据已有的认知使认识过程简化;也使概念教条化。 如,人们把人群按照性别、职业、地区等把人群简单分类,
对新近接触的人有了群体特征的共性认知后,忽略其个性 特征,即不客观也易形成偏见。“外群体同质效应”“内 群体偏好”。如,生意人都比较奸诈,“东北人都是活雷 锋”。
第三章 社会认知
周 靖 2014-10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推断等。
人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估。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比较中获得的。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非语言沟通: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可以传达情绪、意图和关系等。
4.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
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互。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友谊、亲密关系、群体性行为等。
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6.担当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担当责任的心理过程。
担当责任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起责任。
担当责任感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8.偏见和歧视: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基于一些群体特征或负面经验的负向评价。
歧视是根据一些群体特征对其进行不公平对待。
9.领导和权威:社会心理学探究了领导和权威对人们的影响。
领导和权威可以影响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并塑造群体文化和价值观。
10.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团队中的行为和决策。
团队合作需要个体间的合作和协调,涉及到领导、沟通、冲突解决和团队效能等因素。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并揭示了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这门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贡献。
第4讲 社会认知
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Weiner认
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 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 个维度互相独立,就象平面坐标系中的X轴与Y轴一样。
39
Weiner1972年的归因模型
23
2 、 整体印象的三个理论模型: 平均模型(The Averaging Model)
第一次约会时苏珊对约翰的印象 约翰的个别特质 清 洁 聪 明 体 贴 苏珊的评定 +10 +10 +4
矮 小
衣着随便 整体印象
-5
-9 +10/5=2.00
24
累加模型(The Additive Model) 对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而不是平均,正性信息加到已经
气、自信、百折不挠等。
自我图式(Self-schema):
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与自我概念有着紧
密的联系。比如你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
乐于助人,都是自我图式的内容。
团体图式:
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叫团体刻
板印象( Stereotype)。团体图式使得我们将某
些特质归于一个特殊团体的成员所共有。比如常
了普遍偏高的现象。与这种偏差相反的是负晕轮效应,也
叫扫帚星效应(forked tail)。
Hale Waihona Puke 27晕轮效应的证据(Dion 、Berscheid 、Walster 1972)
特质描述 人格的社会融洽性 职业地位 称职的丈夫(妻子) 称职的父母 社会幸福及职业幸福 总幸福 结婚的可能性 漂亮的 65.39 2.25 1.70 3.54 6.37 11.60 2.17 普通人 62.42 2.02 0.71 4.55 6.34 11.60 1.82 丑的人 56.31 1.70 0.39 3.91 5.28 8.83 1.52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感知、认知、理解和解释。
社会认知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和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常常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和意愿,因此对自我概念的认知和建立是必要的。
社会心理学认为,自我概念由自我知觉、自我评价和自我印象组成。
自我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特征和行为的感知。
例如,我有一个高鼻梁,我能够感知出来这一特征。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价值和性格的评价,这些评价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还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自我印象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特征和行为对自己的总体评价,这是一种比较全面的、稳定的自我概念。
二、他人概念他人概念指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了解。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需要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以便更好地与他们交往。
社会心理学认为,他人概念包括对他人的态度、印象和情感。
态度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好恶、赞成和反对等方面的评价。
例如,某人可能会觉得某个人非常令人讨厌,或者非常慷慨大方。
印象是指个体对他人总体特征的认知和理解,这些特征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主观上对他人的感受。
例如,某个人可能会觉得某个人非常有礼貌、温和、好相处,但这些特征并不一定是被其他人所认可的。
情感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情感体验,这包括爱、恨、喜、悲等情感。
三、群体概念群体概念指个体对群体的认知和了解。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习惯和信仰,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
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概念包括对群体的刻板印象、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
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对某个群体的固定和片面的印象。
例如,有些人可能会认为黑人是暴力和犯罪的代表,而亚洲人则是勤奋、善良和聪明的代表。
归属感是指个体对某个群体的归属意识和情感认同,这种认同常常是基于身份、文化和价值观的相似性。
沙莲香第三版第四章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社会认识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P75
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
自我概念与自尊
印象
对群体的知觉 对社会的知觉
对行为及事件原因的推断
刻板印象
社会及群体认同感
归因
什么是社会知觉? 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环境中对外界的社会 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 程。
第一节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社会知觉
eg.社工班学生对社 会工作专业的专业 社会知觉 认同 外界的社会性信息
知觉 主体
知觉 的内 涵
个体
个体、群体(群体对其成员的知觉、
群体对其他群体的知觉、群体对其他群体 成员的知觉,群体对自身的知觉等)
心理学中的知觉 包括对外部特征的知觉,还包 不包括判断、推 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及对 人行为的判断和解释。 理等认识过程
三、自尊及其测量
(二)自尊的测量 1、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 该工具只包括10个定序等级题目,因此它易于施测、计分和 解释。它最初是为青少年设计的,但也广泛用于成年人。
2、得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量表
• 得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量表(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是测量社交自尊的一个工具。 • 此量表有两个各含16个题目的复本,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87。题目描述的是与他人交往时的自信程度、与陌生人说 话时的恐惧感、在社交情境中的安全感,以测量社交信心、 支配欲、社交能力、与权威人士的关系。
自我概念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与 他人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的。获得自我概念的四个主 要渠道: • 1他人的反馈:父母、老师 • 2反射性的评价: 感知别人对自己的态 • 3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 度来了解自己。库利 提出“镜中我”—— • 4社会比较 镜子中的我或别人眼 把各个渠道获得的信息 中的我就是我们感知 进行整合加工,形成统 的对象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而社会认知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社会世界的感知、理解和解释。
社会认知涉及到个体对他人的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对社会事件的解释等方面,对于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会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认知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认知过程,包括对他人的外貌、行为和语言等方面的观察和评价。
社会知觉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体的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
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貌和行为来判断他们的特质和性格。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穿着整洁、举止得体时,往往会认为他是一个有素质的人。
这种社会知觉对于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社会认知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对他人进行认知和评价时,由于认知加工的特点和心理机制的限制,往往会出现一些系统性的错误或偏差。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第一印象效应”,即个体在初次接触他人时,往往会根据第一印象对对方进行评价,并且这种评价会对后续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社会认知偏差还包括“归因错误”、“确认偏差”、“群体归属偏差”等。
这些偏差的存在使得我们在对他人进行认知和判断时容易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不公正的对待和评价。
此外,社会认知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的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能力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社会认知的发展与个体的认知发展密切相关,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社会认知能力。
例如,儿童在早期的社会认知中往往会表现出自我中心和单一观点的特点,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逐渐发展,表现出更为复杂和全面的认知特点。
社会认知的发展对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社会认知还与社会行为密切相关。
个体的社会认知对于其社会行为的选择和表现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学》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人们对社会环境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它包括人们对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的认知态度、价值观、信念和偏见等。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都会对其认知进行影响。
如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身份容易被贬低,即使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表现得十分出色也许也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
所以,社会认知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群体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
在一个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会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例如,一个新员工加入了一个由老员工组成的小组,他本来是一个外向、开朗的人,但是在和老员工相处一段时间后,他的性格开始变得内向、沉默。
这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老员工对他的期待和观念,为了融入群体,他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这个小组。
因此,社会影响是群体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三、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群体在心理上产生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等的学科。
在人员众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往往会被群体所纳入,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群体。
群体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包括群体形成、群体互动、群体满意度和群体效率等方面。
如,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个体会为了求得工作上的成功而走向竞争。
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之后,个体会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竞争群体,群体内的成员会根据群体规则和行为影响逐渐发生改变。
在群体心理学中,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它对于解释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的学科,它主要涉及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学三个方面。
在解释和预测社会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理论体系。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中个体及其互动关系,还可以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 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 这三个向度之中。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 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 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
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 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
9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接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解释偏差,也就是人们在面对自己期望不一致的情 境下会做出更多的解释行为,以试图使不一致得到合 理解释。
在刻板印象当中,解释偏差就会经常出现,来归因 那些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情况。当一致与不一致情况 下的解释偏差存在,就可以反过来推断存在着内隐的 刻板印象(俞海运,梁宁建等,2005)。
(2)投射测验 原理:在越自由、越无限制的情境下,人越能够表达 那些在平时被意识抑制的想法、情绪、态度等,包括 那些潜意识的或内隐的东西。
2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外显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t social cognition)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 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的对个体的行为和 判断产生影响
3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实质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性客体之间的关系等的认知,以 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 断(邱扶东,李凌,2004)。 是个人怎样对来自他人、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社会信 息进行加工的复杂过程,包括社会信息的辨别、归类、 采择、判断和推理等心理成分(王沛,林崇德, 2003)。
观察对象
解释维度 高
归因倾向 高:外部归因
区别性
低
低:内部归因
高 低:外部归因
人的行为 一致性 低 高:内部归因 高 高:外部归因 一贯性 低 低:内部归因
图4-1: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模型
一、归因的理论
(三)维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 Weiner在Heider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 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在1972年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即,在Heider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另一种维度,把原因区分为 暂时的和稳定的两个方面。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图式的种类: (1)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
(2)自我图式(Self-schema) (3)角色图式(Role schema)
(4)剧本(Script)
7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传统的认知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个体对物理世界意识层 面认知研究的基础之上。而内隐社会认知则是从无意 识的层面研究社会认知(朱新秤,2000)。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定义 基于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
第三节
社会认知中的归因理论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 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 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 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一、归因的理论
(一)海德(F.Heider)的素朴心理学 Heider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 原因。 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动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 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 外部原因是指行动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 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 的难易程度等等。 人们归因时,通常会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 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还会使用排除原则,亦即当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 以解释事件,就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一、归因的理论
(二)凯利(H.Kelly)的三度归因理论 又被叫作多线索分析理论、共变归因理论。 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多线索归因和单线索归因 Kelly认为,人们总是从三个方面出发,对行为进行 归因。这三个方面是客观刺激物、行动者,以及所处 关系或情境。 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 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不论是对以上哪方面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 息:(1)区别性(distinctiveness)(2)一贯性 (consistency)(3)一致性(consensus)
(三) 印象管理的作用 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 的一个基本事实。二是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 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
(四)印象管理的过程 包括两个阶段: 一是形成印象管理的动机。 影响动机水平的因素:与个人目标的相关程度、目标的 价值、期望留给他人的印象与认为自己已留给他人的印象 之间的差异。 二是进行印象建构。又可分为2个步骤:(1)选择要传达 的印象类型;(2)决定如何去做。
(二)印象管理的理论
1.符号相互作用论 库利和米德(C.H.Cooley & G.H.Mead)认为,个体与人之间 的相互交往中学会“采用他人的角色”来看待自己,不断的调 整自己的相位,塑造良好印象。 2.自我表现论 戈夫曼(E. Goffman)认为,社会交往类似于舞台表演。每一 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行动。 一个人在其他人面前出 现时,总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 产生了印象管理。 3.情景认同论 亚历山大(C.N.Alexander)认为,每一个社会背景以及人际 交往的场合中,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 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叫情景认同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自己最为恰当的最为满意的 情景认同。
(二)印象形成一般规则
2.核心特性的作用 在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 性便被称为核心特性。 社会心理学家们通过大量试验证明,核心特性在大多 数情况下对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阿希(S.E.Asch,1946)曾进行一次冷酷 (cold)——热情(warm)的印象形成的实验。
结构的驱使,在社会认知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在意识 层面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 但这一经验潜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 (如知觉、态度、判断和决策等),这一心理现象称 之为内隐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9/25/2012
8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 1.个体对“他人”及“自我”内隐认知的研究;
(一)印象形成的概述
1 印象形成的信息种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形成他人的印象总是源于一定 的信息,心理学家通常将这些信息分为两类:刻板 印象和个体信息。
(1)刻板印象的发生原理: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 常将一简单的图式或特质概推论到他人所属的群体。 换言之,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对他人进 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例如人 们一般把空姐印象与美丽、高薪这些特质联结。 (2)个体信息,指关于个人行为、人格特质、家庭 背景等方面的信息(李霞,2002)。
社会认知具有鲜明的特征: (1)社会性;
(2)沉积性;
(3)完形特性。
4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人们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由于认知资源的限制,而 面临的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复杂的。因 此个体需要用范畴化和图式等捷径策略来简化、结构 化知觉过程。
(一)印象形成的概述
2.印象形成的信息来源 (1)外表线索,包括性别、种族、外貌等等。 (2)社会特征,包括职业、家庭收入、家庭关系、 教育背景和权势等等。 (3)性格特征,包括个人的言谈举止、行为风格等 等。
(二)印象形成一般规则
1. 评价的中心性 奥斯古德(C.E.Osgood)等人运用语义分析法,以 纸笔形式进行,要求被试在若干个七等级的语义量表 上对某一人物、事物或概念(如汽车、邻居)进行评价, 以了解该事物或概念在各被评维度上的意义和强度。 印象评价中的语义空间(semantic space)的三个主 要维度:评价(evaluation)、 潜能(potency)、 行动(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