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气,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合集下载

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HPAG临床观察演示稿件

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HPAG临床观察演示稿件
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能够降 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耐 受性和依从性。
临床应用前景
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 疗脾虚湿热型HPAG具有安全、 有效的优势,为临床治疗该病提
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应用,尤其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
和广大患者。
未来可进一步研究升阳益胃汤加 减联合四联疗法的机制和长期疗 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联合治疗方案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达到85%,显著高 于单纯四联疗法的根除率。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部分患者在使用四联疗法过程中出现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但发生率较低。
过敏反应
极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成分出现过敏 反应,如皮疹、瘙痒等,需及时停药
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其他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乏力等不适 ,但多数症状轻微,不影响治疗。
02
中医认为,脾虚湿热型HPAG 多因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所致 ,治疗需调理脾胃、清热化湿 。
03
升阳益胃汤是中医经典方剂, 具有健脾益气、升阳除湿的功 效,适用于脾虚湿热型HPAG 的治疗。
研究目的
01
观察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
HPAG的临床疗效。
02
探讨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对脾虚湿热型
HPAG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分析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
HPAG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02
CATALOGUE
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理论基 础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机制
升阳益胃汤加减是中医传统 方剂,具有健脾和胃、清热 利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脾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

抗疫古方今用之十三升阳益胃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彭鑫胡镜清升阳益胃汤源自金·李杲所著的《脾胃论》。

《脾胃论》载此方可治“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本方由黄芪、人参、防风、独活等十余味药组成,有益气升阳、健脾益胃、除湿清热之功,主治饮食无味、脘腹胀满、面色无华、畏风恶寒、头眩耳鸣、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口干舌干等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之证。

方药解析:李杲认为,脾胃元气虚弱,升降失常,则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遂致“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治疗时“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本方体现了李杲以补气升阳泻火法治疗脾胃内伤证候的学术思想,成为后世治疗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证候的代表方剂。

正如汪昂《医方集解》言本方中“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

加黄芪以补肺而固卫,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抗疫应用: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在恢复期表现为发热或持续低热、面色无华、神情倦怠、脘腹胀满、肢体困重、口干舌干等,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之证,此时正可应用升阳益胃汤以益气升阳、健脾益胃、除湿清热而愈之。

升阳益胃汤与补中益气汤相比,从药味组成上来看,前者为后者去当归而换白芍、去升麻而易防风,再加茯苓、半夏、羌活、独活、泽泻、黄连而成。

二方相同之处在于皆重用黄芪,配伍白术、炙甘草、柴胡以补气升阳,健脾益胃。

不同之处在于,补中益气汤用当归以补血、升麻以升清,其功效比较专一,专注于补气升阳、健脾益胃;升阳益胃汤则用防风、羌活、独活、茯苓、半夏、泽泻、黄连等辛散行气,燥湿清热之品,在补气升阳、健脾益胃之外又增除湿清热之效。

(彭鑫胡镜清)。

升阳益胃汤新用

升阳益胃汤新用

升阳益胃汤新用升阳益胃汤新用封银曼王祥麟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 16 味药物组成。

具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临证用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等证每收奇功。

1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王某,男,47 岁,1996 年 9 月 12 日初诊。

泄泻反复发作 1 年,加重半月。

1 年前因饮食生冷致腹痛、腹泻,经治缓解,但腹泻仍反复发作。

本次因喝冷饮而症状加重,腹泻每日 3,5 次,腹胀肠鸣,时有完谷不化,夹有泡沫粘液,偶带脓血,身重神倦,食减纳呆。

舌淡体胖、苔薄白,脉细弱。

结肠内窥镜检查示结肠粘膜呈多个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肠粘膜粗糙,可见脓性分泌物覆盖。

证属脾胃虚弱,湿盛作泄。

治宜健脾升阳,助运化湿。

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白人参、白芍、甘草各 10 g,黄芪 30 g,焦白术、茯苓各 20 g,半夏、陈皮、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各 15 g,每日 1 剂,水煎服。

3 剂后泄泻次数即为每日 1,2 次,腹胀肠鸣减轻,饮食知味。

仍以上方加减服用 3 周,诸症悉除,结肠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范畴,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肠,脾胃湿盛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久泻者脾必虚,脾气虚弱,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肠胃正常的水液成为湿浊,湿从下泄而出现诸症。

遵东垣:“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又“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之理论而拟升阳益胃汤。

方中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即祛风升阳之品,性温或平,味辛或兼苦,外能达表解肌,内可上行升清,鼓舞脾胃,虽常用治外感病,亦适于内伤脾胃病。

防风与白芍合用,既可驱风,又可柔肝。

升阳药旨在升举脾胃清气,使清气得升则浊气得降,促使脾胃功能恢复。

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多数驱风药具有抗炎、抗菌及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可调节肠管的蠕动与分泌。

因此,治疗久泻脾虚湿盛之证,健脾益气与祛风升阳药相配,效果甚优。

【升阳益胃汤:升清阳、健脾胃、祛痰湿、清湿热】

【升阳益胃汤:升清阳、健脾胃、祛痰湿、清湿热】

【升阳益胃汤:升清阳、健脾胃、祛痰湿、清湿热】《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

兼见肺病,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黄芪二两、半夏汤洗,脉涩者宜用、人参去芦、甘草炙各一两;防风以辛温泻之、白芍、羌活、独活各五钱;橘皮连瓤四钱、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泽泻不淋勿用、柴胡、白术各三钱;黄连二钱。

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上咀。

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一盏,同煎至二盏,去渣,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

禁忌如前。

其药渐加至五钱止。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

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也,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

可以小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大劳役,使复伤。

若脾胃得安静尤佳。

若胃气少觉强壮,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

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君臣佐使法《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

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

一法,力大者为君。

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

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浓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浓者,为阴中之阴。

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

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阴阳,又为地之阴阳也;温、凉、寒、热,乃气之阴阳,又为天之阴阳也。

气味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

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

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黄。

里实,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

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

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

升阳益胃汤临证新用升阳益胃汤是中医药中的一种经典方剂,具有升阳散寒、温中益气、健脾养胃的作用。

传统上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病症。

但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升阳益胃汤还有许多新的临床应用。

方剂组成升阳益胃汤的组成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党参、黄芪、白术、苍术、干姜、炙甘草、大枣等七味药材。

这七味药材的作用和功效各有不同,在配伍的时候有着独特的作用。

•党参:具有益气固表、生津止渴、补养脾肺等作用。

•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的作用,可加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白术:具有健脾除湿、补中益气的作用,可调整脾胃功能,促进食欲。

•苍术:具有健脾除湿、止泻的作用,可治疗脾胃失常所致的腹泻等病症。

•干姜:具有散寒解表、温中止吐、化痰开胃等作用。

•炙甘草:具有调和中药、缓解党参和黄芪之间的不良反应等作用。

•大枣:具有益气补中、养血安神等作用,可增加药物的甘香味,促进患者食欲的恢复。

主要病症升阳益胃汤主要适用于如下病症:1.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是指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情况。

常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尤其是对冷食、生冷食物的不耐受;消化不良,胃脘胀痛、嗳气、腹泻等。

升阳益胃汤能够温中益气、健脾养胃,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导致反复发作的一种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部灼热、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升阳益胃汤能够温中益气、健脾养胃,使胃肠功能得以恢复,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

3.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胃肠的黏膜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而导致的溃疡。

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经过进食或服用抗酸药物后疼痛减轻。

升阳益胃汤具有温中益气、健脾养胃的作用,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层炎症的一种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引起胃黏膜萎缩,造成不良后果。

升阳益胃汤能够温中益气、健脾养胃,刺激胃部黏膜的修复,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一定的帮助。

升阳益胃汤医方方义

升阳益胃汤医方方义

升阳益胃汤医方方义升阳益胃汤(升阳益胃)(暑湿伤胃,舌胎白腐,暑为火脉微洪)(暑必兼湿)【主治】:(1)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暑湿阻经窍,气不通顺,缺氧倦怠)。

(2)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胃阳)不升也(肺气不能行,胃气不能走)[1]。

【组成】:人参,甘草,白朮,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陈皮(留白),半夏,羌活,独活,柴胡,防风,白芍,泽泻(不淋勿用),黄耆,黄连。

(14)【口诀】:(1)升阳益胃汤--六君子汤+羌防独柴(风药)+芍耆连泻(2)升阳益胃汤--六君子汤+枪房独裁,少妻连泻【制服法】:姜枣煎。

【方义】:足太阴阳明药(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2]。

(2)黄耆:以补肺而固卫。

(3)芍药:以敛阴而调荣。

(4)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3]而升清阳。

(5)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

(6)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7)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邪服矣[4]。

【加减方】:补中益气汤加炒曲黄芩,亦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候凝结(月经吃冰冷东西所引发),血块暴下(脾胃虚弱不能摄血),脾虚水泻。

注:(1)阳受气于胸中。

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清阳失位,则浊阴上干,脾虚不运,而怠惰嗜卧也。

」体重节痛,湿盛而阴邪胜也。

口苦舌干,阴火上炎也。

不嗜食,不知味,胃气虚衰也。

大便不调,湿胜也。

小便频数,膀胱有热也。

洒淅恶寒,阳虚也。

惨惨不乐,膻中阳气不舒也。

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在两乳中间。

」(2)参、朮、苓、草、陈皮、半夏。

(3)羌活除百节之痛。

(4)东垣曰:「此治肺之脾胃虚也。

何故?秋旺用参、朮、芍药之类,反补脾,为脾胃虚,则肺俱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又曰:「余病脾胃久衰,一日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下,小便闭塞,默思内经云:『在下者因而竭之。

』是先利小便也。

升阳益胃汤的功效与作用

升阳益胃汤的功效与作用

升阳益胃汤的功效与作用升阳益胃汤是一款中药方剂,由肉桂、陈皮、茯苓、山药、黄精、淮山药、淮山药、龙眼肉等多味药材组成,汤中的每味药物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共同发挥升阳益胃的作用。

升阳益胃汤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补中益气,温阳助阳”的方剂,主要用于脾胃阳气不足所引起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升阳益胃汤的主要功效和作用如下:1. 益气补中:升阳益胃汤是一款温中健脾的祛寒方剂,可以温暖脾胃、促进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代谢功能。

它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加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改善食欲,使营养物质得到充分吸收。

2. 温阳助阳:升阳益胃汤中的肉桂、陈皮等药物具有温阳作用,可以温暖脾胃,改善寒湿对脾胃的影响,并增强脾胃的阳气。

它可以增强体内的阳气,改善阳虚引起的疲乏无力、畏寒怕冷等症状。

3. 益肾填精:升阳益胃汤中的黄精、淮山药等药物有益肾填精的作用,可以滋养肾脏,增强肾脏功能,提高机体的精气水平。

它可以改善肾脏功能不全引起的疲乏、精神不振等症状。

4. 健脾养胃:升阳益胃汤中的山药、茯苓等药物可以养血健脾、消除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脾胃虚弱的症状。

它可以提高胃肠的消化功能,增加食欲,增强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5. 调理气血:升阳益胃汤中的龙眼肉、山药等药物具有补血养气的作用,可以改善气血不足引起的疲乏、头晕等症状。

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

6. 改善便秘:升阳益胃汤中的淮山药、山药等药物具有滋润肠道、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便秘问题。

它可以促进大肠的蠕动,增加粪便排出,缓解便秘的症状。

升阳益胃汤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下:1. 剂量:一般每次服用10克,每日3次,可根据个体情况适量调整。

2. 温服:升阳益胃汤是一款温补方剂,最好温开水冲泡或隔水加热服用,可以增强药效。

3. 饮食调理:在服用升阳益胃汤期间,要避免食用过冷、过热、刺激性的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馒头等,有助于脾胃的恢复和康复。

刘渡舟 升阳益胃汤

刘渡舟 升阳益胃汤

刘渡舟升阳益胃汤【方药】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各4g,红人参6g,白术12g,茯苓30g,炙甘草10g,黄芪20g,白芍12g,半夏16g,黄连3g,泽泻10g,陈皮8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健脾化湿,升阳益胃。

【案例】董某,女,37岁。

10余年前发现有慢性胃炎,一直间断服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

近半年来病情似有恶化,饮食渐减,周身乏力,大便稀溏,1d行2次,恶寒怕风,稍有不慎,即患感冒,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

已服中西药物数月而无效。

刻诊:视其舌淡而苔白腻,切其脉则濡细无力。

辨为久病损伤脾胃,脾之阳气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湿热阻于中焦,脾胃化源不足,土不生金,则肺气也虚,乃脾胃与肺共同为病。

治当升举脾胃之阳气为主,辅以健脾化湿。

服药7剂后,纳增便减,周身轻松。

又服7剂,诸症若失。

细心调理2个多月,胃镜复查只有部分浅表病灶存在,自觉饮食、体力如常人,数年之苦,终于痊愈。

【按语】本方出自枟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枠,由羌活、独活、防风、柴胡、红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白芍、半夏、黄连、泽泻、陈皮组成。

治疗气虚、湿多、热少的内伤病。

证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

兼见洒淅恶寒等肺病症状。

其病机为湿邪内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脾胃与肺共同为病。

治当升阳以燥湿,药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风过则干也;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益胃以化湿,湿去则阳气升发;泽泻引导湿热从下而解;黄芪、红人参、炙甘草补脾胃之虚,并益肺气;黄连以清余热;白芍和营,收肺气之散,并节制风药的辛燥作用。

升阳益胃汤——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证

升阳益胃汤——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证

升阳益胃汤——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证升阳益胃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主治“脾胃之虚,倦怠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故也。

”症见倦怠嗜卧,四肢乏力,正当秋燥令行,湿热稍退,体重节痛,口苦口干,不欲食,饮食不化,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微微恶寒,悒悒不乐,面色不和,脉缓,舌淡,苔厚腻。

盖因脾阳虚弱不能胜湿,湿邪重故感到体重节痛,四肢乏力;中焦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传化失宜,故不欲食,饮食不化,二便不调;土不生金,母病及子,故肺卫不固而微微恶寒;阳气不得升,故惨惨不乐,面色不和。

组成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黄连(1.5克)主治一、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二、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三、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肺之脾胃虚病)方义: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

加黄芪,以补肺而固;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

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⒉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方解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

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升阳益胃汤一例》某男,50岁,农民。

患者自述头晕、乏力、心烦、嗜睡、浑身酸痛,恶寒、心不思食,食不知味2年。

整日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对生活工作丧失信心,曾多方治疗均不见明显效果,求治我处。

见患者体态中等,面色红黯,表情淡漠,精神欠佳,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无力,小便黄,大便略溏。

肾虚,却虚不受补,李东垣升阳益胃汤,一升一降,健脾化湿

肾虚,却虚不受补,李东垣升阳益胃汤,一升一降,健脾化湿

肾虚,却虚不受补,李东垣升阳益胃汤,一升一降,健脾化湿升阳益胃汤方歌:升阳益胃六君芪,羌独防风柴胡齐,连泽白芍生姜枣,升阳益胃此方奇。

原方:黄芪30g ,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白芍,羌活,泽泻各10g ,独活,柴胡,防风,炙甘草各6g 黄连,生姜各3g,大枣3枚原用法:上药为粗末,每用9g,加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祛湿,升发阳气。

主治:脾胃虚弱,兼夹痰湿。

症见肢体酸痛,怠惰嗜卧,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溏稀,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腻,脉缓无力等。

方解:君——黄芪甘温,健脾益气。

臣——人参、白术补气健脾,助阳益胃。

佐——半夏、陈皮化痰理气,茯苓、泽泻淡渗利湿,防风、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柴胡升发阳气,白芍和血敛阴,黄连清热泻火。

使——炙甘草健脾兼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祛湿,升发阳气之功。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为脾胃气虚、湿热余邪滞留而设.主治疲乏懒动、四肢无力、食不消化、大便不调等症。

本方由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配以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发阳气,使脾胃之气斡旋,湿邪托化;半夏、陈皮和脾燥湿开胃;白芍和营敛阴,兼防风药过燥;黄连以清滞留的余热,泽泻引湿热下行而解.总之本方具有使中州转运,益气升发,冀其湿化而邪退,阳升而泻止.达到补气扶正、健脾固本、祛邪化湿之功.运用要点:本方主治脾胃虚弱兼见痰湿偏盛之症,以肢体酸痛,怠惰嗜卧,大便溏稀,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腻,脉缓无力等为辨证要点。

临证中怎么用?抓主症:自觉症状:呼吸时有上气不接下气之感,呼气费力而吸气如常,在体力劳动时尤为明显(脾肺气虚)。

脉象:六脉皆沉细微弱,寸部尤甚,右寸常寻按至骨,始觉搏动,稍举即失,然两尺重按仍搏动有根(下陷脉)。

舌象:舌质淡红不华,苔薄白而润滑,有多量水液笼罩舌面(脾虚痰湿盛)。

临床案例:余某幼郎,因患疮敷药,疮愈发肿,饮食二便如常,延医数手,调治多日,不识为疮蛊之症,无非五苓、平胃之药,渐至下肿尤甚,囊若水晶,形似鱼泡,呼吸不利,求治于余。

升阳益胃汤应用经验

升阳益胃汤应用经验

升阳益胃汤应用经验
在使用升阳益胃汤时,我发现了一些值得分享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升阳益胃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常用于调理胃肠功能失调引起的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

以下是我的使用经验和一些建议:
1. 合理选择服用时间:最佳服用时间是饭前30分钟至1小时,这样可以提前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液酸度,改善胃肠功能。

2. 注意饮食卫生:在服用升阳益胃汤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过辣、过油腻、过辛辣的食物,以免刺激胃肠,加重胃部不适。

饮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缓解胃痛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3. 规范用量:根据个人病情和医生建议,正确掌握升阳益胃汤的用量和服用频次。

过度使用或不按要求服药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减弱药效。

4. 与其他药物的配合使用:在使用升阳益胃汤的如果需要使用其他药物,尤其是处方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以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副作用。

5. 注意个人过敏史:如果在服用升阳益胃汤期间出现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以免发生过敏反应。

6. 坚持服用:升阳益胃汤是中药方剂,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调理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定时间内服用,以便获得更好的效果。

请注意,以上经验仅是基于个人对升阳益胃汤的使用体验总结而来,并非医学建议。

在使用升阳益胃汤期间,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

健脾益气 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健脾益气 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健脾益气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健脾益气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黄芪二两人参半夏炙甘草各一两
羌活独活防风白芍各五钱陈皮四钱
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三钱黄连二钱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衣三钱(3克),加姜、枣,水
【功用】健脾益气,升阳祛湿。

【主治】脾胃气虚,并任美感湿邪。

症见本该嗜斜,饮食并无
味,身体酸重,肢节疼痛,口苦舌干,大便不调,小便频
数,或见恶寒,舌浓苔白腻,脉急无力。

【方析】脾胃气虚为本方主证。

身体酸重,肢节疼痛,为兼湿邪;口苦舌干,为兼有虚热之象。

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

人参、白术、甘草助君药益气健脾,燥湿和胃,为臣药。

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化痰降逆;柴胡、防风、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泽泻、茯苓淡渗利尿,使湿有去路;白芍助黄芪调和营卫,补益气血;少入黄连清热泻火,并可防止风药过燥,化热伤阴,为佐药。

本方以补为主,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

李东垣升阳益胃汤解析

李东垣升阳益胃汤解析

李东垣升阳益胃汤解析李东垣《脾胃论》【组成】黄芪二两(30g),半夏汤洗、人参去芦、甘草炙各一两(15g),独活、防风、白芍、羌活各五钱(各9g),橘皮四钱(6g),茯苓、柴胡、泽泻、白术各三钱(各5g),黄连一钱(1.5g)。

【用法】每服三钱至五钱(15g),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

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肢体重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本方为李东垣治疗劳倦伤脾、湿热中阻、营卫不和的名方。

升阳者,升脾之阳;益胃者,益胃之气。

东垣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为升降之枢纽,上述诸症皆由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故创此方以升发阳气,振奋脾胃运化功能,从而使脾气升而胃气降,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

故称升阳益胃汤。

名虽为益胃汤实则治脾。

脾主四肢,脾胃虚弱,清阳不能实四肢而怠惰嗜卧。

脾虚湿注关节以致体重节痛。

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轴,脾虚无力斡旋气机,阴火内生故口苦舌干。

脾胃虚则不思饮食,食不知味。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便不调,脾虚无力推动,气机不畅则便干,脾虚清阳不升则下利。

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不能固摄津液则小便频数。

《素问·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方义分析】方中黄芪为君药,取其益气升阳、固表之功;人参、炙甘草、半夏为臣。

人参补中益气,甘草和中益气,二者与黄芪为伍,《医宗金鉴》称其为保元汤,大有补益元气之功,具“芪外参内草中央”之妙用,即黄芪偏于补表气,人参偏于补中气,甘草补气介于二者之间,三者合用,可以补一身内外之气。

半夏和胃降逆,与人参、黄芪配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脾阳,和胃气,使清升浊降,脾胃安和;脾肺同补,脾升肺降,气机调畅。

佐以防风、羌活、独活祛风除湿,且可助参、芪升发脾胃清阳;羌活、独活、防风,性辛温升散,皆属风药。

升阳益胃汤的功效与作用

升阳益胃汤的功效与作用

升阳益胃汤的功效与作用
不同的人群应该如何养生呢,相信这是很多人感到困扰的问题,今天就向大家推荐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方剂养生。

下面来介绍一下升阳益胃汤。

【别名】
益胃汤(《医级》卷八)。

【处方】
黄耆60克半夏(汤洗,脉涩者用)人参(去芦)甘草(炙)各30克独活防风白芍药羌活各15克橘皮12克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泽泻(不淋勿用)白术各9克黄连3克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肿,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颊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

【用法用量】
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早饭、午饭之间温服。

【备注】
方中人参、黄耆、白术、甘草补益脾胃之气;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温;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

【摘录】
《内外伤辨》卷中
看了上文对升阳益胃汤的介绍,我们应该明白要想让身体快些好起来不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还要在日常饮食上多加注意。

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胃虚弱的一张好方

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胃虚弱的一张好方

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胃虚弱的一张好方导读:东垣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非常能体现其理论的一张值得玩味的处方,而升阳益胃汤也是据其系统的理论所化裁的一张方,见脾胃虚弱且因湿邪不化,而阳气不升的,皆可用。

东垣的理论非常系统,值得好好深入琢磨。

升阳益胃汤作者/焦树德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柴胡9克,人参3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30克,黄芪60克,白芍15克,半夏30克,黄连6克,泽泻9克,陈皮12克,共为粗末,每服10克,生姜5片,枣2枚(去核),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而湿邪不化,阳气不升之证。

症见倦怠嗜卧,四肢无力,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燥,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舌苔厚腻,脉象濡软。

盖因脾土虚弱不能制湿,湿邪重故,感到体重节痛、四肢无力、心不思食。

中焦不能布化水谷精微,故口中无味。

中运不健,传化失宜,故二便皆不调顺。

土不生金,母病累子,故肺弱表虚而洒淅恶寒,阳气不得伸,故面色不和,惨惨不乐。

方中半夏、白术燥湿,茯苓、泽泻渗湿而降浊阴;羌活、独活、防风、柴胡升举清阳之气,风药并能胜湿;少佐黄连以退阴火疗湿热;陈皮平胃气;参、芪、甘草益胃气;白芍酸收敛阴而和营,并能防止羌活、柴胡辛散太过。

全方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正气足、阳气生,自然身健病痊。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曾说:“人参属补,不知君于枳、朴中,即为补中泻也。

羌、防辈为散,不知佐于参、芪中,即为补中升也。

近世之医,一见羌、防辈,即曰:发散不可轻用。

亦不审佐于何药之中,皆因读书未明,不知造化别有妙理耳。

”本方去黄芪、白术、半夏、茯苓、泽泻、黄连、陈皮,加升麻、葛根,生甘草,名升阳散火汤,也是李东垣先生创制的方剂。

用于治疗因脾阴血虚,胃阳气弱,春寒不去,胃虚过食冷物,抑制少阳清气,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所致的四肢发热、肌热、发困、筋骨间热,热如燎,扪之烙手诸症。

1剂健脾胃的升阳益胃汤,为啥治好了皮肤怪病?

1剂健脾胃的升阳益胃汤,为啥治好了皮肤怪病?

1剂健脾胃的升阳益胃汤,为啥治好了皮肤怪病?小编导读提到中医治疗皮肤病,常从“肺主皮毛”的角度考虑治疗方法,不过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则“特殊”的医案,病例中的医生只用了补土派的经典方剂升阳益胃汤的原方,竟然1剂药就治好了患者皮肤奇痒的怪病。

其中的奥妙是什么?答案在文中等你——病例王某,女,39岁,河北省昌黎县泥井村农民。

1963年7月12日就诊。

患者2月以前周身忽发奇痒,搔之旋即泛起红疹,继则连成斑状。

自以梅花针敲打解痒,以致四肢和腹部血迹斑斑。

患者全不思食,心悸不安,气短难续,四肢无力。

六脉沉细微弱,右寸尤甚,两尺按之有根。

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润,舌面布满水液。

遂询其呼气费力抑或吸气费力?答曰:吸气尚可,呼气则觉困难,有气难提起之感。

拟升阳益胃汤原方1剂嘱服。

翌日来诊,诉服药后汗出津津,大便却现溏泄,而食欲则大为增加。

全身除腹股沟、两前臂及面部尚觉微痒外,他处康复如常,疹点大部消失,呼气亦不觉费力。

诊其两寸脉已起,惟左寸略显涩象,故于原方加当归9g,嘱其续服1剂。

后随访,知病已愈。

升阳益胃汤明明是补土派的代表方剂,为什么原样使用这个治疗脾胃虚弱的方子,却能效如桴鼓地治好了皮肤奇痒的怪病呢?听病例中的“当事医生”为我们细细道来——升阳益胃汤是金元时代医家李东垣所创制,它与补中益气汤都被后世医家视为补土学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代表方剂,沿用至今,疗效卓著。

我在临床运用本方的药量及煎服法:黄芪30g,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白芍、羌活、泽泻各10g,独活、柴胡、防风、炙甘草各6g,黄连、生姜各3g,大枣3枚。

上药共用水煎2次,取汁300mL,每服150mL,早晚各服1次。

李东垣提出本方治疗肺之脾胃虚所致的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淅淅恶寒,不乐,面色恶而不和等。

症状繁多,难以掌握。

我体会,临床应抓住下述主症。

自觉症状:呼吸时有上气不接下气之感,呼气费力而吸气如常在体力劳动时尤为明显。

传统方剂“升阳益胃汤”的化学研究

传统方剂“升阳益胃汤”的化学研究

传统方剂“升阳益胃汤”的化学研究传统方剂“升阳益胃汤”出自金元时期的医药名家李东垣所撰写的《脾胃论》,具有健脾益气、养血调经的功效。

因其临床应用广泛,药效显著,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升阳益胃汤”在2018年被收载于《古代经典名方(第一批)》,此举使“升阳益胃汤”新剂型的研究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加快了“升阳益胃汤”现代化的进程。

本实验以经典名方“升阳益胃汤”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考证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升阳益胃汤”进行了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1.“升阳益胃汤”的历史考证采用文献调研的方式,对“升阳益胃汤”进行了历史考证,包括方中药味的本草考证和金元时期药用度量衡的考证。

经调研,明确了方中14味药材的基原以及金元时期“两”、“钱”、“盏”的现代含义,规范了“升阳益胃汤”的提取工艺。

2.HPLC法测定半夏中腺嘌呤、尿苷和鸟苷的含量通过UPLC-Q-TOF-MS技术对半夏水提物中的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确定核苷类成分是半夏水提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

在此基础上开展了HPLC法测定半夏中腺嘌呤、尿苷和鸟苷含量的方法学研究。

3.“升阳益胃汤”中半夏炮制工艺的考察通过对炮制前后半夏中草酸钙的含量、核苷类成分的含量进行对比,确定以核苷类成分(腺嘌呤、尿苷、鸟苷)为评价指标。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半夏炮制过程中的汤洗时间、汤洗次数、加水量进行考察,最终筛选出半夏的炮制工艺。

4.“升阳益胃汤”中白术质量标准的完善因白术在2015版《中国药典》中缺少含量测定项,本文建立了HPLC法测定白术中白术内酯Ⅱ和白术内酯Ⅲ含量的方法。

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靠、稳定,可用于白术中白术内酯Ⅱ和白术内酯Ⅲ的含量测定,完善了白术的质量标准。

5.“升阳益胃汤”中挥发油成分的分析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升阳益胃汤”处方药材和标准煎液中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升阳益胃汤”处方药材中含有多种挥发油成分,主要来自于羌活、独活、陈皮、防风、柴胡等药材,而“升阳益胃汤”标准煎液中没有挥发油。

李东垣有一张“升阳益胃汤”方,治脾胃虚弱,口苦,不思饮食,食不知

李东垣有一张“升阳益胃汤”方,治脾胃虚弱,口苦,不思饮食,食不知

李东垣有一张“升阳益胃汤”方,治脾胃虚弱,口苦,不思饮
食,食不知
李东垣有一张“升阳益胃汤”方,治脾胃虚弱,口苦,不思饮食,食不知味,湿盛而大便溏泻,腹部痞胀,小便浑浊,身体沉重,肢节痠痛,倦怠嗜卧,或有恶寒。

两方比勘,一为十四味,一为七味,均在四君基础上加味。

升阳益胃汤症情错综复杂,既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生,又兼表虚,卫气不足,湿邪侵袭,方中药味较多才能兼顾。

“七味白术散”症情不复杂,仅针对胃有虚热,津液亏耗,尤适宜于小儿。

因小儿吐泻发热伤津的病机,必然导致脾阳受损,灼伤阴液。

白术散化湿祛浊,温阳健脾,升阳降火,解肌生津,标本兼顾,缓急同治,实为儿科优良方剂,通过长期临床验证,稳妥可靠,奏效迅捷,的确如此。

泻黄散其功用系泻脾胃之伏火。

其病因是脾胃火热,因为脾有蕴热,郁而化燥化火,郁久不解,所以证见口燥、唇干、弄舌、口疮、口臭、烦热易饥等。

钱乙制方不多用大苦大寒如芩、连、知、柏之类来泻热,反用防风、藿香辛甘温散之品,仅用了一味苦寒性能不强的栀子,配甘辛寒的石膏、甘平之甘草,药仅五味,而疗效卓越。

钱氏认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郁热之火不能直折,根据“火郁发之”的理论制定了本方,选用藿香、防风这独特的经验,对我们临床治疗是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至于泻白散治咳逆上气,亦为常用之方,临床加减运用,治疗小儿肺炎功效佳良。

康恒老师谈升阳益胃汤临证使用!我对于此方的小理解笔记也分享至文末。

康恒老师谈升阳益胃汤临证使用!我对于此方的小理解笔记也分享至文末。

康恒老师谈升阳益胃汤临证使用!我对于此方的小理解笔记也分享至文末。

组成及主治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中的“肺之脾胃虚论”,这是这个方子的组成:黄芪二两,人参、半夏、炙甘草各一两,独活、羌活、防风、白芍各五钱,陈皮四钱,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三钱,黄连二钱,共十四味药组成。

一般打成粗粉,每次服三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两枚,同煎,早饭后服。

现在服药的时候一般都是嘱咐病人要早、中、晚服三次。

主治脾胃之虚,倦怠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饮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现代人“阳气不升”者多的原因为什么现在一说就是阳气不升呢?阳气不升,造成情况是有多重原因的。

然后下面我们来说一下这个阳气不升。

因为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一般的都能吃饱穿暖,而且营养都不缺,如果吃多了就容易造成积滞,就会伤到脾胃。

然而现代一些人,又多喝饮料、冷饮,吃水果之类的生冷之品,容易伤到脾胃的阳气,使体内阳气冰伏到体内,这就造成阳气不升的一个缘故。

另一方面就是一个情志的缘故,现代人因为人心比较浮躁,所以情绪一般都多易激动。

还有现在就是夏天了,一般的人也都睡得都比较晚,晚上睡不着,怎么办啊?出去拉了几个朋友,出去吃点烧烤,撸个串,然后再熨点小酒,然后这个时候就容易更伤胃气了,容易造成这个阳气不升。

我们在门诊经常见到这类病人,经常前几天的时候吃个烧烤,熨点小酒,或者朋友聚一下餐,然后吃一点辣的东西,就容易造成一些感染性的疾病,这也是造成阳气虚和阳气不升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加减及注意事项加减:服药后小便罢而病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

此方虽有湿热,但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当不能淡渗利湿,利之可更伤脾胃之精气。

若喜食,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

须薄味之食或美食,以助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

经典药方--升阳益胃汤

经典药方--升阳益胃汤

当我们容易感到头部和脸部出油时,这通常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今天分享一种经典药方--升阳益胃汤。

这个药方在现代已经有了中成药,名字叫做益肾化湿颗粒。

升阳益胃汤的配方如下:黄芪30克、白术5克、人参15克、半夏15克、茯苓5克、防风9克、白芍9克、独活9克、羌活9克、陈皮6克、泽泻5克、柴胡5克、炙甘草15克、黄连1.5克。

首先,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个方子的工作原理。

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湿气的根源在于脾胃的虚弱。

当脾胃功能不足时,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与湿气相关的症状。

这是因为脾胃主管四肢的运动和消化功能,当脾胃功能衰退时,人体会感到四肢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甚至大便也可能变得黏腻或稀溏。

为了改善这些症状,升阳益胃汤采用了多种策略。

首先,通过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来补益脾胃之气,增强脾胃的功能。

同时,加入黄芪来加大补气的力度,使脾胃得到更好的滋养。

然而,仅仅补益脾胃是不够的,因为湿气会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因此,升阳益胃汤还包含了二陈汤的成分(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以及泽泻,这些成分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能够帮助消除体内的湿气。

此外,湿气还具有黏滞的性质,容易阻碍气血的流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升阳益胃汤中加入了防风药(防风、柴胡),这些风药具有疏散风邪的作用,可以帮助祛除湿气,使气血流通更加顺畅。

同时,升阳益胃汤还注重调理肝胆的功能。

黄连可以清热燥湿,疏肝解郁;白芍则可以养血柔肝,调和气血。

这些成分共同作用,使肝胆功能得到恢复,进一步促进湿气的排出。

最后,升阳益胃汤中还加入了独活和羌活,这两味药可以祛风湿、通经络,对于湿气引起的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总结起来,升阳益胃汤通过补益脾胃、燥湿化痰、疏散风邪、调理肝胆和祛风湿等多种方式,全面调理人体内部环境,使湿气得以排出,从而改善头面出油等一系列湿气相关的症状。

在现代社会,为了方便人们的使用,升阳益胃汤已经有了中成药的形式,名字叫做益肾化湿颗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脾益气,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黄芪二两人参半夏炙甘草各一两
羌活独活防风白芍各五钱陈皮四钱
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三钱黄连二钱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三钱(3克),加姜、枣,水
煎服。

【功用】健脾益气,升阳祛湿。

【主治】脾胃气虚,兼感湿邪。

症见怠惰嗜卧,饮食无
味,身体酸重,肢节疼痛,口苦舌干,大便不调,小便频
数,或见恶寒,舌淡苔白腻,脉缓无力。

【方析】脾胃气虚为本方主证。

身体酸重,肢节疼痛,为兼湿邪;口苦舌干,为兼有虚热之象。

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

人参、白术、甘草助君药益气健脾,燥湿和胃,为臣药。

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化痰降逆;柴胡、防风、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泽泻、茯苓淡渗利尿,使湿有去路;白芍助黄芪调和营卫,补益气血;少入黄连清热泻火,并可防止风药过燥,化热伤阴,为佐药。

本方以补为主,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