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第29讲 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学案
2019历史高考人教新课件总练习课时功课28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9历史高考人教新课件总练习课时功课28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时间:45分钟总分值:100分小题,每题4分,共48分))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以下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解析:从斯大林时期开始,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经济方面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忽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出现了农、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因此A、B、D三项正确。
斯大林体制的重要特点是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赫鲁晓夫调查的结果应该是收购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
答案:C2、(2018·江苏南京模拟)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材料中的“他”应是()A、罗斯福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只是对这种模式的修补,没有根本性改革,这与材料的描述是一致的。
答案:C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的,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题干观点主要认为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失败了,但仍有一定历史意义,A、C、D三项表述均与赫鲁晓夫改革的有关史实不符,B项指出了其客观效果。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参考答案】A【解题必备】全面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的小修小补。
没有根据国情进行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认识(1)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2)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他(赫鲁晓夫)想要同斯大林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
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
他在改革过程中,往往是一只脚向民主迈进,另一只脚却陷入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
材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完全继承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尚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C.向民主化迈进是其改革的侧重点D.主观主义是其改革失败的根源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指出:“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
”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C.将增加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D.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工业化模式一则有关苏联的经典笑话: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列宁:“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斯大林:“给我调 100 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赫鲁晓夫:“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勃列日涅夫:“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历史计划总结-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精品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二战后苏联的经济
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1)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2)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不同程
度的改革。
(3)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2.不同点
(1)内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后来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2)结果:前两者的改革在前期取得一定成效,后期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1.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实际生产力水平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
务和中心环节。
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
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必须坚定地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但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5.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6.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高一历史必修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对后世的影响
经济体制改革经验
苏联经济改革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 教训,对于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转型的启示
苏联经济改革推动了市场经济转型的实践和探索,为其他社会主义 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国际合作与交流
苏联经济改革促进了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交流,为后来的国际合 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06
结论与展望
对苏联经济改革的总结
改革背景
二战后,苏联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国际压力,为应对挑战,苏 联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
改革措施
包括农业集体化、工业化、计划经济等,旨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 效益。
改革成效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 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落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等。
THANKS
感谢观看
经济体制改革
实行市场经济和私有化改革,减少国 家对经济的干预。
03
苏联经济改革的措施
农业改革
集体农庄制度
通过集体化运动将农民组织起来 ,实行集体农庄制度,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
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 产的技术水平。
农业税改革
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 性。
工业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
05
苏联经济改革的评价
改革成就与不足
成就 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改革的成就与不足
• 进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了经济 活力。
改革的成就与不足
01
不足
02
03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课时作业(含解析)(
(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课时作业(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课时作业(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课时作业(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仅在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这表明苏联()A.不再成为西方国家遏制的目标B.找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C.利用西方困境争取发展自身经济D.新经济政策仍然发挥重要作用2.1930年3月,斯大林批评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
到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
4%,斯大林不得不再改变态度,再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
材料直接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 ) A.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B.服务于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C.是超越生产力水平的激进措施D.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3.“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学案设计 无答案
思考:指出苏联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状况及原因?
苏联人均一年消费食品数(公斤)
1913 年 1923、 1928 年 1930 年 1940 年 1952 年 1924 年
面粉、大米、 200
223
214 208 195 190
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江苏省宝应中学
困境 梦想 遗憾
——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 革相关材料的研究,评价三次改革并分析失败的 原因,培养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 和史料实证能力。
2.通过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时代背景分析,构建时空观念。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3.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1990年 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 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 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 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结束‘冷战”的巨大贡 献。”。理解正确的是( )
——摘自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 程》
探究二: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 水平。 2.与美国军备竞赛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 经济比例失调,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未能突破斯大林 模式的束缚(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 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1956年2月14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学案27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3)1956年,苏共“________”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
2.主要内容 1农业方面)⎩⎪⎨⎪⎧①取消农产品的 ,实行收购制。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的 。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方面⎩⎪⎨⎪⎧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 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 的物质利益。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主要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______。
(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__________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__________。
3.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______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______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主要内容(1)承认_____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2)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________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______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__________。
3.结果: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问题思考】议一议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开荒工作造成了什么后果?读一读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练习: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练习: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苏俄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曾说道:“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
”这反映出( )A.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B.政府的继续参战造成了粮荒C.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俄领土D.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了失误解析:选A 材料“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反映出苏俄内战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有可能投靠叛乱势力,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故A项正确。
2.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
……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
列宁的“改良”是(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是在1918~1921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削减农业税是1956年上台的赫鲁晓夫实行的政策,故A、B、C三项错误。
4.1920~1921 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
据此推知当时苏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国营农庄吸引了大量劳动力D.政府重视日用品生产解析:选 A 据材料“1920~1921 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自1921年3月开始实施,国营农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的产物,苏俄当时处于内忧外患中,没有重视日用品生产,与史实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5.1925年,苏联工业中非社会主义成分占26.7%,批发商业中占12.1%,零售商业中占44.1%。
据估计,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连同他们的家属在1926年大约有230万人,仅占全国居民的1.6%。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1]
第一页,பைடு நூலகம்26页。
互动探究
第二页,共26页。
探究1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yuányīn)和评价?
(1)改革失败的原因:①缺乏对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科 学认识,也缺乏对苏联具体国情的认识,没有创新的科学 理论,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 以行政命令代替科学方法,这就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没能触及问题的实质,因而改革也仅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 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②对斯大林的态 度评价的不全面(quánmiàn),引发消极的后果。③改革并 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④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 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⑤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
第六页,共26页。
②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时代的人,受思想水平所限,对个 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pī pàn)较为肤浅,未从制度上究其根 源。对集权化的领导体制缺乏分析,其更多的是批判(pī pàn)斯大林个人品德的过错,而使其批判(pī pàn)不彻底。 这种做法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此外,在东西方“冷战” 的格局下,过度否定斯大林在客观也加剧了西方反苏反共 的恶浪。
第四页,共26页。
③苏联的改革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些国家 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fāzhǎn),社会主义国家走向 比较现实的世界政治立场,各国开始承认建设社会主义可 有多种模式,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fāzhǎn)。
第五页,共26页。
消极的一面: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其改革 缺乏理性思考,随意性强,在作法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 和客观规律(kè ɡuān ɡuī lǜ)。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 式决裂,也无法防止斯大林现象的复活,经过一阵局部的改革, 最终仍然维持了传统体制。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人教版)课件:专题十四+课时4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时空 观念
历史 解释
[解析 ] 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是分配制度不是管 理制度的改革,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城乡的社会状况,排 除 C;D 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就是要激发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故 A 正确。
[答案] A
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不足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 模式的改革,但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 (2)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 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3)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 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 局势逐渐失控。
பைடு நூலகம் 考查 素养
解读说明 从题干信息“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 报酬发放办法”可知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即二战后苏联的 经济改革。本题的迷惑性很大,从时间上看它不应该是苏 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但从内容上看又是对“斯大林模 式”的一个改革,所以容易错选为 B 项。其实苏联的经济 体制改革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触及了经济体制的实质 的,所以通过这个要点可以排除干扰项 从题干信息“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 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 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考查考生对这一现象的历 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苏共“二十大” 在 1956 年 2 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 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 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资本主义 国家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这是对斯大林“资本主义 总危机”理论的修正。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 法制,为“列宁格勒案件”等冤案平反,改变保安机关权力 不受制约的非正常状态。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文档:考点35 二战后苏联的
考点35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措施结果:其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通史链接]苏攻美守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
(2)措施①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②调整苏联的所有制,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③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④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轻巧识记]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可归纳为“一、三、四”一个对象:斯大林模式。
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四点措施:扩大自主权、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承认市场调节、实行政治“民主化”。
[归纳总结]苏俄(联)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答题术语]1.“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形成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该模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3.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进入停滞时期。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第29讲 斯大林模式 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教程讲义
第十四单元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斯大林模式”评价,(1)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2)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⑤__________(3)为后来⑥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4)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点题训练1】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
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A.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B.苏联农业获得了快速增长C.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D.促进了轻工业的长足发展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点题训练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要点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1)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剖析(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典例训练】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高中历史必修二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影响:为后来的经济改革提 供了经验和教训
勃列日涅夫改革
背景:二战后苏联经济面临严重困难需要 改革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改革目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 力保持国际地位。
改革措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局部改 革包括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的改革。
改革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 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未能从根 本上解决苏联经济体制的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 二战后苏联 的经济改革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背 景
3 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
4 苏联经济改革的成效与影 响
5 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与教 训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背景
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的经验
农业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业生产结构 工业改革:优化工业布局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改革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市场调节作用 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的教训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经济缺乏活力效率低下 忽视民生: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缺乏市场调节:导致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浪费严重 对外封闭:限制了国际合作与交流错失发展机遇
苏联经济改革的成效与影响
改革的成效
农业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农民生活 工业改革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改革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改革的影响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加强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9讲 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课时作业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课时作业1.仅在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这表明苏联( ) A.不再成为西方国家遏制的目标B.找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C.利用西方困境争取发展自身经济D.新经济政策仍然发挥重要作用2.1930年3月,斯大林批评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
到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再改变态度,再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
材料直接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 )A.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B.服务于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C.是超越生产力水平的激进措施D.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3.“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
”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B.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5.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关于这一改革,说法不准确的是( )A.针对问题,苏联经济特别是农业形势严峻B.创新突破,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C.下放权力,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D.物质刺激,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6.“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专题2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热点题型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和作用例1、(2018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0)20.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
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答案】B【变式探究】(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故B正确;二月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时间信息,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时期不符合可耕地面积缩减的信息,故C错误;德国入侵俄国是在1941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D错误。
【答案】C热点题型二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例2、(2018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12)12.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变式探究】(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4)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斯大林模式”评价,(1)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2)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⑤__________(3)为后来⑥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4)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点题训练1】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
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A.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B.苏联农业获得了快速增长C.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D.促进了轻工业的长足发展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点题训练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要点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1)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剖析(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典例训练】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史料研读通向成功的试金石史料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苏联简史》以上数据反映的是在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为苏联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埋下了隐患。
根据史料,分析苏联发展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
随堂验收学以致用的训练营考点一“斯大林模式”1.学者叶书宗说:“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明显地改变”的是( )A.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B.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C.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D.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2.1932年12月27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在全国实行身份证制度,唯独不给农民发身份证,理由是:“防止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的移动。
”这一做法( )A.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增长B.保证了工业化顺利进行C.巩固了苏联的工农联盟D.维持了工农业均衡发展3.“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
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
”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 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4.下表反映了苏联农业发展状况,这集中体现了苏联( )A.农业集体化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降B.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刺激加大粮食出口C.牺牲农业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对外关系改善导致了粮食出口的增加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5.他谴责了独裁,但未触及专横的权力;他抛弃了个人崇拜,但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个人崇拜的体制。
以下言论或行为符合该领导人的是( )A.“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B.“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的不变原则”C.“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D.“用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6.徐隆彬在《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中说:“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
”据此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时期( )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B.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C.“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D.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失调7.“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体现在农业、工业和经济体制上。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为: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
……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
——《苏联兴亡史》完成下列要求:(1)依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的经济体制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的开展提供的有利条件。
单元知识结构归纳时空定位穿梭时空的定位单元概述透析历史的大讲堂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斯大林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但后来逐渐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战后赫鲁晓夫改革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戈尔巴乔夫在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时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
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主干知识梳理】①重工业②农业集体化③公有制④计划经济⑤工业化⑥反法西斯战争⑦收购制⑧经济管理⑨市场○10冲击⑪突破【点题训练】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故A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没有带来农业的快速增长,故B项错误;农民没有经营分配自主权,农业集体化政策没有带来农民收入增加,故C项错误;苏联农业发展落后,阻碍了轻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2.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相关内容。
由“……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等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两极格局对峙、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美苏争霸,A、B两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说法与题干意思一致,故C正确;普京当政时期已经谈不上“实行改造而非改革”了,D项不符合题意。
【典例训练】D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选项A.B.C的说法均不符合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错误;斯大林开创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实行之初是同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促进了苏联工业、军事的迅速发展。
故D正确。
【读史用史】关系:发展农业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随堂验收】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建设与“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之下,政府的指令性指标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大幅增加,故A项错误;“工业生产部门的管理体制”作为苏联斯大林体制之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指导机构,它从来未被废弃过,故B项错误;相比列宁新经济政策之下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斯大林体制之下只允许单一公有制的存在,故C项正确;在斯大林体制之下,农民仍然要承担义务交售农产品的义务,故D项错误。
2.B 【解析】本题考查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材料反映不给农民发放身份证是为“防止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的移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发展,故A项错误;1929年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限制农民自由流动,为工业化提供保障,故B项正确;不发给农民身份证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C项错误;苏联实行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收购制,实际上是对农民生产成果的剥夺,以支持工业发展,导致了工农业比重失衡,故D项错误。
3.C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私人土地仍然存在,还没有建立单一公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当时农业实行集体农庄生产,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表现,不符合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农民对集体农庄生产的不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故C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扩大出现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实施前,此时农民并没有在集体农庄生产,故D项错误。
4.C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A、B项不能准确反映出该年份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故A、B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粮食产量下降,但是粮食的出口却增加了,表明苏联当时牺牲农业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C项最能反映材料数据变化的原因,故C项正确;苏联与西方大国仍然是处于敌对关系,对外关系并没有改善,故D项错误。
5.C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根据材料“谴责了独裁”“抛弃了个人崇拜”等信息可知,该领导人是赫鲁晓夫。
A项符合斯大林,故A错误;B项符合勃列日涅夫,故B错误;赫鲁晓夫顺应时势,大胆否定和清算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专制集权方式,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他执政期间开展了大规模的玉米种植运动,故C项正确;D项符合戈尔巴乔夫,故D错误。
6.C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A、B选项不符合题目的意思,故A、B错误;赫鲁晓夫改革还是行政命令,因此没有根本改变体制,故选C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