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山居秋暝(míng)[唐] 王维(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在山中隐居是所做。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物的感想。
读时注意第三联中的“归”和“下”字的停顿。
及最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新】刚刚。
【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
【王孙】本诗指诗人自己。
翻译:空旷的山野刚下完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里人声喧闹,是洗衣的女子归来,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花春草凋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景:清泉、浣女、渔舟。
静景:明月,松树林、石、竹林、莲叶。
本诗前两联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三联以动衬静(浣女——竹喧,渔舟——莲动)。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
第四联抒情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高洁的情趣。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
朗读的基调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注释:【泊】停靠。
【枫桥】地名指苏州。
【乌】乌鸦。
【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城的别称。
【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诗人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这是一首描绘秋天山居景色的古诗。
诗人王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清晨的宁静和优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季节特色和浓郁的山水情怀,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涤。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诗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2.针对重难点:通过讲解、朗读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思,引导他们感受诗的意境和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法和感悟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景色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特点和印象,激发他们对《山居秋暝》的兴趣。
2.初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理解诗的大意。
3.研读: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课文,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4.朗读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色和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分层作业
第21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分层作业【参考答案】1.bófēng mián gūgēng【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泊,读音bó;船靠岸;停船。
本字还有读音[ pō ]湖(多用于湖名):湖~。
枫,读音fēng;枫树,也叫枫香树。
落叶大乔木。
叶互生,掌状,秋季颜色变成艳红,故又名红叶。
眠,读音mián;睡眠;某些动物的一种生理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动不吃。
姑,读音gū;姑母;称父亲的姐妹。
更,读音gēng;改变;改换;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本字还有读音[ gèng ]更加;越发。
2.C【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常识的理解。
AB说法正确。
C.有误。
《山居秋暝》它是一首五言律诗,韵尾是:秋,流,舟,留。
韵脚是iu、ou。
之所以有两个韵脚是因为古代读音和现代的不同,如果用白话会发现韵脚是一致的。
因此,这里有两个韵脚。
3.空旷的山林 b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积累与鉴赏能力。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
全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1)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2)“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3)有关“空山”的诗句还有:“来不言兮意不传,作暮雨兮愁空山。
”、“曙月孤莺啭,空山五柳春。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等等。
4.B【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
A对偶。
译文: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这里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居秋暝》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审美特点。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二、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的教学视频或录音。
2.古诗赏析的PPT。
3.学生课前准备的研讨材料。
4.喇叭、黑板、粉笔等辅助教具。
三、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播放《山居秋暝》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氛围。
2.提问:你有听过《山居秋暝》这首古诗吗?它是谁写的?写作背景是什么?第二阶段:整体感知1.师生共同阅读《山居秋暝》,理解古诗的整体意境。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是怎样表达的?如何体验作者的情感?第三阶段:细节理解1.逐句解析《山居秋暝》,注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开展小组讨论:古诗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第四阶段:诗歌鉴赏1.分析古诗的用词、修辞手法和结构,深入体味其艺术魅力。
2.邀请学生朗读《山居秋暝》,体会古诗的音韵之美。
第五阶段: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山居秋暝,写下自己的情感体验。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每个人对山居秋暝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走进自然,体验山居秋暝的意境,激发创作灵感。
2.探讨古诗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展现古诗对当代人的启示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认识了《山居秋暝》这首古诗,从中感受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对自然的敏感和对诗歌的鉴赏,让古诗之美影响我们的成长和生活。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教案,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备课和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古诗词三首PPT教学电子课件
诗人小传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山西永 济)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早 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 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 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 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主要是山水 田园诗,其诗与孟浩然齐名,称“王孟”。空 明境界和宁静之美。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 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王 维
• 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 毫不着力。
诗词赏析
颈联
• 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 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 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 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勤劳善良、 无忧无虑的人们过着幸福快乐自由的生活。
这正符合诗人厌恶官场、决心归隐于 安静纯朴的田园生活的理想。
谢 谢!
王 维
目 录
1 创作背景
2 作者简介
3 译文及注释 4 诗词赏析
1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作者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应该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 川别业时所作。
山居秋暝 暝:晚
王维
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部编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题目。
1.师读题目。
2.师板书题目。
板书:山居秋暝3.解题。
居:居住山居:在山里居住。
点明了地点。
秋:点明了季节。
暝:傍晚,点明了具体的时间。
二、读古诗。
1.听朗读古诗。
2.讲解格律诗。
3.诵读全诗。
三、看古诗。
1.观察前三句中每句的前两个字,解析。
空山天气明月清泉竹喧莲动2.结合理解,再读古诗。
3.找意象。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四、品读古诗,品味意境。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A.首联:出示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a.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师:“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下为什么说是“空山”呢?b.“空山”的相关知识:《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c.“空山”的理解与感悟:“空”字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是作者心空,晚年无心仕途,参悟人间万物,看透人世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B.颔联、颈联:苏轼这样评价王维“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这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a.诗人用八种事物构成了一幅画(想象)请学生用这八种事物写出一段话。
指名说,全班评析。
全班修改。
画面意境: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的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如一条洁白地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静地意境。
(静、动、色、声)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地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的回来了,也许她们正为开心的事在竹林里嬉戏玩弄着,笑闹声传出竹林外。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知识点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课文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注解]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歇:尽。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鉴赏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心旷神怡。
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和心中的理想:要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中隐居。
知识点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文主题:《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注解]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鉴赏“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 与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
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知识点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文主题:《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注解]①长相思:词牌名。
②程:里程。
③榆关:山海关。
④那畔:那边,指关外。
⑤千帐:形容帐篷很多。
⑥更:旧时一夜分五更。
⑦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大意
一、古诗词欣赏1.1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以其飘逸清丽的诗意和深远的哲思广为传颂。
诗中境界开阔,笔墨清隽,洋溢着诗人对山水自然的痴迷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1.2 诗人借着秋天的夜幕将地上的渺渺无限,将心中的哀怨和向往体现出来,诗歌情感充沛,境界辽阔。
作者通过对风景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感慨,表现出了对清新的山水和对流连忘返的人事的热爱。
1.3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宏大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通过对秋天山居的描写表现了对人生与自然的和谐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怅惘。
1.4 诗中充满着秋天特有的深邃神秘,透着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浸润着深邃的思想和诗人高度的人生境界,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
1.5 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和欣赏,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对人生命运的深切思考和美好向往,也能够启迪我们,激发我们对自然美好、人生向往的情感与理想。
二、写作技巧分析2.1 《山居秋暝》这首古诗在语言运用上非常精妙,整首诗借助深沉的秋夜,运用了极富意境的描写手法,表现出了古代诗人高远的生活境界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2.2 诗人通过对秋夜山居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兴衰起落的感慨,体现了对清新山水和对人事的热爱,表现出了对自然优美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怅然。
2.3 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我们需要学会运用我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通过类比和形象的描写,表现出我们对自然和对人生的感慨和热爱,同时也需要深刻思考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怅然。
2.4 在写作中,我们需要注重用词精准、形象生动,同时需要注意修辞和意境的运用,力求将自己的感慨和情感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唤起读者的共鸣和共鸣。
2.5 《山居秋暝》这首古诗对我们的写作和情感表达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古诗,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为自己的心灵世界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注释: 暝: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 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 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 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我会认
mínɡ 暝
huàn 浣
注意“暝”是后鼻音,是“日” 字旁,不是“目”字旁;“浣” 读作huàn,不能读成wán
我会写
左右结构
sūn
孙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 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 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 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 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由于这 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写出了诗 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的心境。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课后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读一读,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青松、山石是静态的,明月、清泉是动态的。 (2)竹林是静态的,浣女、莲叶、渔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 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 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PPT课件
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归浣女”与“下渔舟”是倒装。而“喧” 与“动”,既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又具有一种 生活气息。诗人着力刻画勤劳人民的淳朴生活, 正是诗人向往这种生活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反 衬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熟读背诵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绘画诗意
王维是唐朝著名的山水诗人,也是当 时负有盛名的山水画家。那天他散步回到 住处,即兴为这首诗配了一幅画。他画的 会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读读古诗,然后 猜一猜。
板书设计
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古诗词三首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 人。开元九年(721年)进士,累官至尚 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 集》。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合称为“王 孟”,他又有“诗佛”之称。前期写过一 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
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 活。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明月、松、清泉 静
喧、归、动、下 动
以动衬静,收到了艺术上相反相成 的效果。颔联和颈联具体描绘了一幅幅 生动的画面,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 的艺术特色。
任凭。
暗指诗人自己。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美好,我 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
《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久留。”王维在这里反用其意, 觉得“山中”比“朝中”更好,山里洁净淳 朴,于是决心留下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 林的向往。这虽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但 这种洁身自好的孤高情怀,却表现出封建士 大夫遭冷遇后对统治集团的一种反抗精神。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全诗描绘了作者隐居山间时,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诗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山间的宁静与生机,表达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高远的志向。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是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感知。
但《山居秋暝》的意境深远,用词独特,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悟诗文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了解王维及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通过对比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
2.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诗文意境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意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其他古诗,突出《山居秋暝》的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参考资料:关于王维的生平介绍、其他作品等。
3.课堂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秋天山间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印象。
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山居秋暝》。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山居秋暝》,学生跟读。
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文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内容。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山居秋暝》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九、课后作业。 (一)、背诵《山居秋暝》这首诗,并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设计意图:设置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有利于扩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积累。】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五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古诗三首《 山居秋暝》板书
诗中有画 寂静,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
一、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 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 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 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能让学生们了解作者,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山居秋暝》这首诗歌。
2.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理解诗歌的意思。
2.学生掌握并背诵诗歌。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的课件。
2.老师准备的重点字词、句子的教学PPT。
3.黑板、彩色粉笔。
4.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师生合作讨论:请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山居秋暝》,请问大家对这个标题有什么理解?2.引出课文: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山居秋暝》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2.师生共同解读生字生词,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
第三步:诗歌朗诵(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朗诵练习。
2.指导学生调整语音语调,体现诗歌的意境。
第四步:情感体会(10分钟)1.讨论:请学生谈谈诗歌中表达的意境,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发表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第五步:书写与背诵(10分钟)1.让学生进行《山居秋暝》的书写训练,注意书写规范和字迹工整。
2.学生进行诗歌背诵训练,强化记忆。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1.师生共同讨论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布置完成《山居秋暝》课文的默写和背诵作业。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山居秋暝》这首诗歌,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发现美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活跃,并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背景的解读,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
以上便是本节课的详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是《古诗词三首》,收入了两首唐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一首宋词(《长相思》),现整理分享这三首诗词的诗文、译文和赏析。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
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译文】空旷的山中阵雨过后,傍晚的天气显出秋日的清凉。
明亮的月光在松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来笑语,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溪流中莲叶抖动,是小渔船随波漂荡。
任凭那春天的花草凋谢吧,这山中的秋色已足够让我留下来慢慢欣赏。
【赏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闲淡清雅著称,但他很少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是在其中包含着对佛理的体悟、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这首《山居秋暝》便是个例子。
首联交代时间——秋天傍晚,地点——空山,天气——雨后。
一个“新”字,立刻给人以万象如洗的感觉,使得山中的一切景物都显得清新明朗;而一个“秋”字,则既点明了季节,又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秋风过耳,阵阵清凉。
中间两联写景,但各有侧重,“明月”一联是物,以无心之物的清幽,比喻自己志向的高洁:“竹喧”一联是人,以有情之人的闲散,反衬世俗生活的浮杂。
环绕自己住所的,是清幽的明月和清泉;陪伴自己生活的,是无拘无束的浣女和渔翁——这环境是多么的优雅可亲!而相比起来,那官场与俗世又是多么的污浊可厌!寓情于景,情景俱佳,是这四句成为名句的原因。
“竹喧”两句尤其构思巧妙,合情合理:浣女和渔舟被竹林和莲叶遮蔽住了,是要先听到竹林中的喧闹,先看到莲叶的摆动,才会发现浣女和渔舟的呀!诗人本来就精研佛理、洁身自好,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让他产生“山中”比“朝中”好、如入桃花源中的感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原文说的是山中险恶,劝王孙赶紧归来,此处则反用其意,意指任凭春芳凋尽,王孙也可久留。
尾联对《招隐士》的翻用,是顺理成章的。
这是在官场沉浮数十年、经历安史之乱打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声,它为这首意境旷远的作品画上了一个情真意切的句号。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课件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 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 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正所谓“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又由于这 里人迹罕至,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 也写出了诗 人宁静淡泊, 超然脱俗的心境。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借助注释, 独立学习, 理解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句描写的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 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 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作者介绍
王维,河东蒲州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 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 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 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 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
谢 谢 观 赏
山, 雨, 月, 松, 泉, 浣女, 渔人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 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 来自官场, 而今别居辋川, “自” 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 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 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通过写山中的自然美、人美,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希望远离尘俗, 继续归隐的愿 望。
山居秋暝
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 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 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 不动,一点也不害怕。你们知道这是哪一首是 描写的画面吗? 谁能把这首诗背一背?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自然之趣”,本首诗写了山间傍晚的景色。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本首诗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的动态描写,衬托山间傍晚的幽静。
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古诗词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数量,但是普遍不深厚。
学生古诗词背诵不是问题,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普遍不高,尤其诗句的感悟和鉴赏能力需要提升。
【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体会诗句中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借助景物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3.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分析景物意象,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解读诗题(一)习旧知1.导入:读诗词,读人生,读绝妙华章中的点墨寸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了解旧诗歌的一些知识,旧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词曲。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
介绍五言和七言的知识。
出示四首古诗化抽象为直观,巩固知识。
《山居秋暝》是哪种文体?(五言律诗)2.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首联是第一、二句,颔联是第三、四句,颈联是第五、六句,尾联是第七、八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明确本诗属于五言律诗,引导学生了解五言律诗的结构,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
(二)解诗题1.出示题目《山居秋瞑》,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说从题目中发现了什么?居是什么意思?山居点明地点,秋瞑点明时间(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知识点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课文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注解]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歇:尽。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鉴赏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心旷神怡。
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和心中的理想:要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中隐居。
知识点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文主题:《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注解]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鉴赏“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 与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
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知识点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文主题:《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注解]①长相思:词牌名。
②程:里程。
③榆关:山海关。
④那畔:那边,指关外。
⑤千帐:形容帐篷很多。
⑥更:旧时一夜分五更。
⑦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实验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定稿)
实验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山居秋暝》这首古诗,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以《山居秋暝》为教学内容,通过背诵、赏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山水画或自然风景图,引入诗歌《山居秋暝》的主题。
2. 学习课文(15分钟)•让学生跟读诗句,教授生词解释生字,确保学生对诗歌内容有基本理解。
3. 课文赏析(20分钟)•分段讲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发表对诗句的感受和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诗歌背诵(15分钟)•让学生尝试背诵整首《山居秋暝》,并进行个别指导和纠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思维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围绕诗歌的意境展开讨论,让学生尝试写一段与诗歌主题相关的作文或心得体会。
6.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四、教学手段•展示PPT、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辅助工具。
•配备课堂白板、教材等。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诗歌背诵效果等来评价学生对《山居秋暝》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
六、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多接触古代诗歌,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以上是本文档对《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的内容及安排,希望能带给教师们有益的启发和指导。
祝教学工作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人,著名诗人、画家,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 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 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 右丞集》、《画学秘诀》。
2
助读资料
同学们,你们知 道关于秋天的古诗吗?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 (唐)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句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 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11
竹林中笑语喧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洗衣物的女子。
句意: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 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12
任凭。
原指贵族子弟, 此处指诗人自己。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花草。
尽。
句意: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 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会写字
孙
近义词辨析
相同点
不同点
暝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古文)。
指傍晚时分
暮
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现代
文)。
1.日将( 暝 )。 2.薄(暮)笼罩着这块海滩胜地。
词语积累
描写秋天的词语: 枫林尽染 秋意深浓 秋风萧瑟 金桂飘香 北雁南飞 秋雨绵绵
7
初读感知
1.这首古诗介绍了什么内容? 秋景
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景物是 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参考答案: 静态 动态
18
课后作业
1. 背诵这首古诗。 2. 课下观察秋天的景色,请你以小短文的形式展
示一下,写出秋天的景色的特点。
19
谢谢
20
有
尾联:抒怀—留运用白描手法
【白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这句话说的是山村秋天傍晚特有的景色,用精致 疏淡的手法艺术地摹画出山村景物的情态。
【举例】山村风景画黄昏,总是美得那样的纯粹,那 样的宁静,像正当豆蔻年华的姑娘的那一双泛着涟漪的眸 子,明澈空灵。
8
课文解读
朗读古诗,展示古诗。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日落时分, 天色将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9
解释古诗
刚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旷,空寂的山野。
句意: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 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10
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13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 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 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 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 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14
15
板书设计
首联:点题 总写
诗
山
颔联:月 林 泉—静
居
中
秋 暝
颈联:喧 动 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