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痈病(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分型1.湿热病机型:主要特点为疼痛剧烈、发热、便秘或大便黏腻、口苦口干、舌红苔黄等。
治疗上应清热利湿,解毒排脓为主。
2.瘀血病机型:主要特点为肿胀疼痛、肛门灼热感、便秘或大便干燥、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等。
治疗上应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二、中药治疗方案1.湿热病机型的治疗方案:主要使用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的中药。
常用处方如下:(1)荆防败毒散:逐瘀散结、清热解毒。
主要成分有荆芥、防风、连翘、黄芩等。
(2)葎草石膏汤: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主要成分有葎草、石膏、车前子、黄芩等。
(3)三黄解毒汤: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主要成分有黄连、黄芩、黄柏等。
以上三方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配伍应用。
2.瘀血病机型的治疗方案:主要使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
常用处方如下:(1)瓦楞子建中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要成分有瓦楞子、红花、川芎等。
(2)大黄山栀汤:活血化瘀、导热消肿。
主要成分有大黄、山栀、青黛等。
(3)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止痛。
主要成分有川芎、当归、桃仁等。
以上三方也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配伍应用。
三、其他治疗方法1.清洁:保持肛门周围清洁,避免感染加重。
2.热敷:可以用热水袋、热毛巾等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等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帮助排便顺利。
4.忌烟酒:避免烟酒刺激,加重病情。
5.避免久坐:久坐不动会加重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肛门周围疼痛加剧,应注意适当活动。
总之,肛痈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分型、中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清洁、热敷和饮食调理等也很重要。
同时,请务必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肛痈 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06
详细描述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缓解 疼痛和紧张情绪,提高舒适度。
饮食护理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清淡易消化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稀粥 、蒸蛋、蔬菜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增加水分摄入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先将药材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 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滤取药液。 再次加水,小火煎煮20分钟,滤 取药液。合并两次药液,分早晚
两次服用。
注意事项
汤剂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服用时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
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外敷的护理
外敷药物
遵医嘱将中药研成粉末,用适量 的蜂蜜或醋调制成糊状,外敷于
日常生活调护指导
1 2
保持局部清洁
指导患者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勤换内裤,避免感 染。
注意保暖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免影响局部血液适时起身活动,以减轻肛门局 部压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和 排便时的疼痛。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药食同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等功效的药食同源食材,如绿豆、菊花、山楂 等。
症状护理
总结词
保持局部清洁
详细描述
每日清洗肛门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避免 感染和刺激。
患处。
敷药时间
每次敷药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天 1-2次。
注意事项
敷药前先清洗患处,保持干燥;敷 药后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有不适, 立即停止外敷并就医。
肛痈肛周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周脓肿)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五)鉴别诊断1、肛周毛囊炎、疖肿:病灶仅在皮肤或皮下,发病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
2、骶骨前畸胎瘤继发感染:有时与直肠后部脓肿相似。
肛门指诊直肠后有肿块,光滑、无明显压痛,有囊性感。
X 线检查可见骶骨与直肠之间组织增厚和肿物,或见骶前肿物将直肠推向前方,肿物内有散在钙化阴影,骨质,牙齿。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〇一八年目录肛肠科 (1)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肛裂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泌尿外科 (11)石淋(泌尿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1)癃闭病(前列腺增生)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5)水疝(睾丸鞘膜积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9)普外科 (22)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3)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结(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9)骨伤一科 (34)骨折病(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5)骨折病(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9)骨折病(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2)骨伤二科 (45)骨折病(锁骨骨折)中医围手术诊疗方案 (45)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8)膝痹(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3)心脑血管外科 (56)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7)筋瘤(大隐静脉曲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1)脱疽(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4)妇产科 (67)乳核病(乳腺良性肿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7)堕胎(流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2)癥瘕(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5)介入科 (78)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9)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2)耳鼻喉科 (87)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8)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2)眼科 (96)圆翳内障病(老年性白内障)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7)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0)翼状胬肉(胬肉攀睛病)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3)。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课件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
31
医护理方案
四、健康指导
(二)饮食指导
饮食宜清淡、少渣,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忌酒。 1.火毒蕴结证:宜食清热泻火解毒的食品,如 野菊花代茶饮。食 疗方:凉拌鲜蒲公英。 2.热毒炽盛证:宜食清热利湿解毒的食品,如 冬瓜、丝瓜、西瓜 等。食疗方:冬瓜苡仁汤。 3.阴虚毒恋证:宜食滋阴降火的食品,如生梨、 绿豆、黄瓜等。 食疗方:绿豆粥。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
27
医护理方案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
28
医护理方案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3.中药药浴(详见附录2) 4.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二)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 鸡啄,夜 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 动感或穿刺有脓。舌质红,苔黄。
(三)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 难敛,伴 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质红, 少苔。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
3
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 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 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 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 舌质淡胖苔润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
23
医护理方案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地黄、当归、桅子、黄芩、地榆炭、槐花、甘草。
-3.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当归梢、白芷、牛膝、秦艽、苍术、甘草。
4.脾虚气陷证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潞党参、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淮山药、白芍、当归、熟地、黄精、甘草。
推荐中成药:便血可选用地榆槐角丸、云南白药胶囊等凉血止血。
大便干燥可选用:麻仁润肠丸、麻仁软胶囊等润肠通便。
肛门肿痛可选用复方败酱草丸(冀药制字z20050617)。
(二)中医外治法1.中药熏洗法:用痔痛宁洗剂熏洗坐浴,或用双白止痒洗剂、硝矾洗剂、苦参汤水煎坐浴。
治疗痔及术后水肿、疼痛、出血、瘀血、瘙痒等。
2.中药外敷法:用紫黄膏或紫草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注入肛门内,嵌顿肿痛者则敷于肛缘肿胀处。
治疗痔及术后水肿、疼痛、出血、瘀血等。
3.中药塞药法:马应龙痔疮栓、消痔栓塞入肛内。
治疗痔及术后水肿、疼痛、出血等。
4.紫草生肌纱条填敷法: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紫黄、紫草纱条,配合活血化瘀,化腐生肌敛疮珍珑生肌散填敷痔术后创面,促进创面愈合。
(三)中医非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痔及术后并发症a.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b.术后尿潴留: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c.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发挥中医药治疗肛肠病特色优势,临床针对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便血、脱出、便秘、疼痛、创面水肿、瘀血、瘙痒等症及术后创面,辩证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特色制剂,能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加速创面愈合,提高治愈率。
中医院肛肠科肛痈病(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肛痈病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一、诊断标准1.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时痛、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l.中药汤剂内服(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2.中成药(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天和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黄连润肌膏、肛泰软膏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一) 术后内服中药同术前辨证用药。
(二)痔浴液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痔浴液熏洗。
(1)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要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
(三)针刺疗法、理疗:(1)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或用普鲁卡因,长效止痛,长强穴封闭。
(2)尿潴留:针刺关元、十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3)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肛肠科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名为“肛门痈”。
由大肠湿毒凝结而成。
本病化脓后或切开或自溃,均会形成肛门瘦。
【诊断】1皮下脓肿发生在肛门附近皮下,红肿明显,疼痛剧烈,受压或咳嗽时疼痛加重,行走或下坐时疼痛更甚,全身症状轻微。
脓肿自肛门周围皮肤溃破,可形成低位肛瘦。
2 .直肠黏膜下脓肿肛门坠胀疼痛,排便时尤为严重,虽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而肛门外尚无明显的红肿现象,指诊时肛内触痛难忍,能触到明显的肿块。
3 .坐骨直肠窝脓肿有恶寒发热、头痛、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症状,肛门胀痛严重,持续多天,彻夜不得安眠,伴有尿频尿涩、大便秘结等症,脓肿块往往由肛后伸向对侧,破溃后则常形成马蹄形高位复杂性肛瘦。
【治疗】一、辨证论治肛痈有红、热、肿、痛,大便秘,小便涩,形寒发热,舌苔燥黄,脉洪数,可予清火解毒通腑,仙方活命饮合泻心汤加减。
处方:金银花20g,黄连6g,黄柏10g,防风10g、荆芥10g,黄苓10g,当归10g,白芷10g,陈皮6g,穿山甲6g,乳香6g,没药6g,皂角刺IOg,浙贝母Iog,天花粉15g,甘草节5g。
如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各3〜5g,小便涩痛短赤加车前草、泽泻各Iog等。
二、局部处理病灶部尚未溃脓,可按外科疮疡同法处理。
如外敷金黄膏,覆盖于病灶部,每日2次;局部热水坐浴,每日2~3次。
一旦渍脓,应及时切开。
由于肛门痈都有形成肛瘦的可能,因此脓肿的切开可分一次性手术和分次手术两种:①一次性切开,适用于肛门皮下脓肿和位置较低、脓腔较小的直肠周围脓肿,可在局麻或舐管麻醉下,在红肿的中心点切开排脓,切口向肛内延伸至感染源的肛窦部分,要求引流通畅,病灶部分完全清除,可以达到治愈目的。
②如果位置高,范围宽,不可能一次治愈,那么可以先切开排脓,待局部和全身症状解除,肛瘦形成以后,再行手术。
③无论一次手术还是分次手术,对切开后的创口,每日均需观察、换药。
优势病种肛痈肛漏中医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肛痈肛漏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是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由于发生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肛门旁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中医学对本病也有不同的称谓,如脏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等。
其特点是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多形成肛漏。
一、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六版《中医外科学》。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七版《外科学》。
二、治疗:肛痈早期多为实证和热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祛瘀、软坚散结、以消法为主。
中期脓成邪留,治宜扶正托毒,以托法为主。
后期毒尽体虚,治宜补养气血、健脾渗湿、滋补肝肾,以补法为主。
、如脓已成,应尽早切开排脓。
1.治疗原则:①不要过于依赖抗生素的作用,坐浴、理疗、局部用药等均可对症治疗;②成熟时应及时切开排脓,防止脓液向其他间隙扩散;③麻醉应充分;④齿线下脓肿行放射状切口,齿线上脓肿应距肛门
2.5cm行弧形切口或直切。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中医院肛肠科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痔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西医病名:混合痔。
(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二)证候诊断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痔手术前后中医干预治疗(一)辩证选择口服汤剂或中成药适用于I度、II度内痔,或痔核嵌顿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的内痔患者,或兼有其他慢性病,不宜手术者,及痔术后患者,使用时需辩证分型论治。
1.风热肠燥证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黄柏、知母、鲜生地、当归、槐角、荆芥炭、地榆炭、丹皮、玄参、火麻仁、郁李仁、生大黄(后下)。
2.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五神汤加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桅子、黄芩、地榆炭、槐花、甘草。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肛痈病(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病(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肛痈病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
08年)。
西医病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1)症状: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主要体征: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证候诊断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严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肛痈病手术前后中医干预治疗(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1.火毒蕴结证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 热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败毒透脓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 阴虚毒恋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推荐中成药:初期:经坐浴后外上金黄如意散;成脓时外上咬头膏或苍耳子膏;溃脓时上二味拔毒膏药捻。
结合性脓肿外敷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
(二)中医外治法1.中药熏洗法:适用于手术前后,以缓解症状。
肛周脓肿(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肛肠科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住院手术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患者。
2.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
3.由肛周外伤、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肛门视诊、肛门指检、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片;乙肝五项;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痈病(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肛痈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
08年)。
西医病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1)症状: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主要体征: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严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肛痈病手术前后中医干预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 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 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推荐中成药:
初期:经坐浴后外上金黄如意散;成脓时外上咬头膏或苍耳子膏;溃脓时上二味拔毒膏药捻。
结合性脓肿外敷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
(二)中医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适用于手术前后,以缓解症状。
适应症:肛痈手术前后肛门部疼痛、便血等。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马齿苋,野菊花,三颗针,鱼腥草,芒硝。
水煎先熏后坐浴15—20分钟。
2.中药外敷法:肛痈手术前后肛门部疼痛、便血,中药熏洗后可选用紫黄膏或紫草膏、止血膏、金黄膏、珍珑生肌散、生皮散等院内制剂外敷以清热凉血、理气止痛,生肌敛疮。
3.外用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祛湿、理气止痛,生肌敛疮等功效的中成药,如马应龙痔疮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普济痔疮栓、金玄熏洗剂、康复新液等。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普济痔疮栓、肛泰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龙珠软膏等。
(三)中医非药物疗法
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肛痈及术后并发症
a.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b.术后尿潴留: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c.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发挥中医药治疗肛肠病特色优势,临床针对肛痈病(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疼痛、便秘、便血、裂口感染、瘙痒、创口迁延不愈等症,辩证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特色制剂,能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加速创面愈合,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