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九章.带下病
带下病
带下病以带下量增多为主要症. 带下病可见于西医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肿瘤等.
带下病
病因病机 主要病因是"湿邪",脾肾功能失常是发病的内在条件,病位 在前阴,胞宫. 经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湿 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毒邪气乘虚内侵胞宫 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 任脉损伤,带脉失约 ��带下病 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又关门不固,精液下滑 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 主要病邪:湿邪 内在条件:脾肾功能失常 病位:前阴,胞宫
带下病
定义: 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 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 秽物".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 骨空论》:"任 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泛指一切妇科疾病. 狭义:
生理性带下:为肾气充盛,脾气健运,由任,带所约束而润泽于阴 户的一种无色,质粘,无臭的阴液,其含量不多. 病理性带下:本文所论述的带下病.
带下病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主要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其 次根据伴随症状及舌脉辨其寒热虚实.
脾阳虚: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清稀 肾阳虚:带下色白质清稀如水,有冷感者 阴虚挟湿: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 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臭气,或如泡沫状, 或色白如豆渣状 湿毒: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质稠,恶 臭 难闻
带下病
辨证论治: 湿毒蕴结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 下, 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小腹疼痛+湿热证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除湿 代表方:五味消毒饮
9章 带下病
清利湿热 解毒杀虫
清热解毒
完带汤
内补丸
知柏地黄丸
止带方
五味消毒饮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18
脾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黄,质稀薄,绵绵 不断,无臭气;面色㿠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 神倦怠,纳少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苔白或腻 ,脉细缓。 治疗法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举例: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黑芥穗 柴胡 车前子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19
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稀薄,腰酸如 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黯,小便清长, 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疗法则: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举例:内补丸(《女科切要》) 鹿茸 菟丝子 潼蒺藜 黄芪 肉桂 桑螵蛸 肉苁蓉 制附子 白蒺藜 紫蓉茸
六、诊断-鉴别诊断
2.带下呈赤白带或黄带淋沥时,需与阴疮、子宫 黏膜下肌瘤鉴别 (1)阴疮破溃时虽可出现赤白样分泌物,但伴有 阴户红肿热痛,或阴户结块,带下病无此症。分 泌物的部位亦大不相同。 (2)子宫黏膜下肌瘤突入阴道伴感染时,可见脓 性白带或赤白带、或伴臭味,与黄带、赤带相似, 通过妇科检查可见悬吊于阴道内的黏膜下肌瘤, 即可鉴别。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第九章
带下病
编者 周 阁 (南京中医药大学)
第九章 带下病
学习目的 在掌握带下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带下 病的定义、病因病机、临床检查方法,诊断以 及中西医结合辨证辨病治疗等内容,学会带下 病的检查、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 学习要点 带下病的定义、中西医病因病机,常用的 临床检查方法,诊断以及中西医结合辨证辨病 治疗。
妇科复习题答案(七版
妇科复习题答案(七版《中医妇科学》(七版)总论⼀、名词解释1、何谓中医妇科学?其包括哪些内容?中医妇科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妇⼥的解剖⽣理、病理特点、诊疗规律和研究妇⼥特有疾病的⼀门临床学科。
包括:⽉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
2.带下医?妇科医⽣最早见《史记.扁鹊列传》。
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
妇⼥多“带下”病,所以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为带下医。
⼆.填空1.★四乌贼⾻⼀芦茹丸,是妇科历史上第⼀⾸⽅剂,治疗⾎枯经闭,出⾃《内经》.2.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科专篇的医著是《⾦匮要略》.3.把妇⼈列于卷⾸的医著是《千⾦要⽅》.4.妇产科独⽴分科始于宋代.5.设⽴“太医局”的朝代是宋朝.6.历史上最早使⽤针和药下死胎的医家是华佗.7.清代的妇科著作影响较⼤的是《医宗⾦鉴》《傅青主⼥科》《达⽣篇》.9.★“妇三岁不孕”出⾃《易经》.10.“寿胎丸”是防治⾃然流产的基础⽅,出⾃《医学衷中参西录》.11.妇⼈少年治肾,中年治肝,⽼年治脾的观点是从刘完素医家的学术观点中引申出来的.12.“胎教”最早记载在《烈⼥传》。
第⼆章⼥性⽣殖脏器。
“阴道”⼀词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门”⼀词最早见于《内经》。
⼀、名词解释1、胞宫奇恒之腑之⼀。
位于⼩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连接阴道,4、⼦肠5、阴门⼥性阴道外⼝6、阴户⼴义:包括阴道⼝、四边及处⼥膜部位。
狭义:指阴道⼝,亦称廷孔。
7、阴器8、⽑际9、交⾻⼆、填空1、解剖⼀词,最早见于《灵枢·经⽔》。
2、胞宫的位置在《类经附翼》中说“⼦宫居直肠之前。
膀胱之后。
”3、“⼦门”⼀词最早见于《灵枢·⽔胀篇》;⼦宫之名最早见于,《妇科百问》。
4、古⼈认识⼥性⽣殖器官畸形有“五不⼥”和“⼥函男”(两性畸形)。
妇科五种病症统称,指螺(或骡)、纹(或纹阴)、⿎(或⿎花)、⾓(或⾓花)、脉五种病症。
万全《⼴嗣纪要·择配篇》:“五种不宜:⼀⽈螺,阴户外纹如螺蛳样,旋⼊内;⼆⽈⽂,阴户⼩如箸头⼤,只可通,难交合,名⽈⽯⼥;三⽈⿎花头,绷急似⽆孔;四⽈⾓花头,尖削似⾓;五⽈脉,或经脉未及⼗四⽽先来,或⼗五六岁始⾄,或不调,或全⽆。
带下病
带下过多
湿毒型: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黄绿如脓, 或夹血色、臭秽,阴部灼痛,或浑浊如米泔,或 似豆渣,阴部搔痒,或并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阴痒,阴疮等病。或见发热,小腹疼痛、拒按。 烦渴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 黄腻,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萆薢渗湿汤(《汤科心得集· 补遗》)加 红藤、败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
带下病
清远市妇幼保健院 中医科 汤伟玲
带下过多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并 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过多”。 如经间期、经前期以及妊娠期带下稍有增 多者,均属正常现象,不作疾病论。
带下过多
妇女阴道内流出的带下量多绵绵不断,或 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者, 可诊断为本证。 赤带应与经间期出血、经漏等鉴别。脓浊 带下与阴疮排出的脓液,通过妇科检查可 鉴别。如带下五色夹杂,如脓似血,奇臭 难闻,当警惕癌变,应结合必要的检查以 明确诊断。
带下量少
带下量明显减少,甚至干涸无带,并伴随全身或 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缺少”。如在绝经后, 肾气渐衰,生化无源则带下量减少,逐渐至阴道 干涸无带,属正常生理,不作病态论。
根据临床病理表现,本证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生 殖器官发育不良、卵巢功能低下、雌激素水平过 低、垂体功能减退、人流后宫颈腺体遭到破坏及 宫颈切除术后等多种疾病。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加减。
带下过多
肾虚型: 肾阴虚证:带下赤白,质稍粘无臭,阴部干涩灼 热。心烦少寐,手足心潮热,咽干口燥,腰酸耳 鸣,或头昏眼花,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方药:知柏地黄汤(《症因脉治》)加芡实、金 樱子等
带下过多
湿热型: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赤白相兼,质 粘腻,有臭味,或少腹疼痛拒按,或阴中灼痛, 或有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小便黄热或淋涩, 大便或溏,或有低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 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止带方(《世补斋· 不谢方》)加减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白淫【概述】夜间梦交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液,与男子梦遗或滑精相似,均称妇女白淫。
相当于妇女性功能异常。
【病因病理】1.相火亢盛多因情欲不遂,思念太过,相火亢盛而致。
2.心肾两虚房劳太过,心肾虚弱,精关失固,津液下流而注。
【诊断要点】1.根据定义进行诊断,常有梦交或淫念之病史。
2.与白崩、炎性带下相鉴别。
【辩证分型】1.相火亢盛梦交后阴道内流出黄色或淡黄色黏液,心烦急躁,口渴咽燥,目赤头痛,尿赤便艰,腰酸乏力。
苔黄,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2.心肾两虚无梦而阴道流出白色黏液,头晕目眩,心悸怔仲,神志恍惚,烦热盗汗,腰膝酸软。
苔薄,舌淡胖。
【分型治疗】1.相火亢盛治法:清火宁心止带。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太子参15克元参15克丹参12克云茯苓10克五味子9克远志9克当归9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柏子仁9克黄芩9克山栀9克生甘草3克加减:性欲亢盛者,加龙胆草12克、丹皮9克、生地30克,去麦冬;阴道黄色分泌物多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芡实12克、椿根皮10克。
2.心肾两虚治法:清心益肾,宁神止浊。
方药:交泰丸合清心莲子饮加减。
川黄连3克肉桂1.5克(后下)石莲肉12克皮尾参3克(另煎冲)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地骨皮9克炙甘草5克浮小麦30克红枣15克山栀12克煅龙骨18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中成药】1.金樱子膏每日2~3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
有收敛止涩作用。
2.天王补心丹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两型白淫都有效。
3.知柏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阴虚火旺者。
【简便方】1.磁石30克(先煎)、灯心草3克、柏子仁9克,水煎服。
2.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薏苡仁15克、莲子肉,共煮成羹服食。
【其它疗法】【注意事项】1.本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须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2.气功治疗对本病有帮助,以静功为宜。
3.禁读淫乱书刊,禁看淫乱影视剧。
2带下病、带下过多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鹿茸菟丝内补丸, 芪桂苁蓉附紫菀; 潼白蒺藜桑螵蛸,温肾培元止带专)
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肉桂、桑螵蛸、 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菀茸、
方解: 鹿茸、肉苁蓉——温肾阳,生精髓,益血脉; 菟丝子——补肝肾,固任脉; 黄芪——补气; 肉桂、附子——温命门,补真火; 潼蒺藜——温肾止腰痛; 白蒺藜——疏肝泄风; 紫菀茸——温肺益肾; 桑螵蛸——收涩固精。 全方有温肾壮阳,益精固涩之力。 加减: 若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肉豆蔻温脾肾。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败酱草 、鱼腥草、薏苡仁。(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 公英; 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效非轻。) 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地丁、天葵子
方解: 五味消毒饮——五味药均为清热解毒之品;
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清热解毒,利水 除湿。
3.阴虚夹湿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 ,阴部灼热,或阴部瘙痒;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或烘 热汗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失眠多梦。舌红,苔少 或黄腻,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相火偏旺,损伤血络,或复感湿邪,损
伤任带致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 质稠,有气味;腰为肾之府,肾阴虚则腰酸膝软;阴虚生内热, 则五心烦热,咽干口燥,阴部灼热或瘙痒;阴虚不能潜阳,虚阳 上扰则头晕目眩,烘热汗出;肾水亏损,不能上济于心,则失眠 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均为肾虚夹湿之象。
诊断
1.病史:有手术切除卵巢、盆腔放疗、盆腔炎症、反 复流产史、卵巢早衰、产后大出血或长期服用某些药 物抑制卵巢功能等史。 2、临床表现: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道干涩、痒痛 ,甚至阴部萎缩。或伴性欲低下,性交疼痛,月经错 后、稀发、经量偏少,闭经,不孕等。 3、检查: ①妇科检查:阴道黏膜皱折明显减少或消失,或阴道壁 菲薄充血,分泌物极少,宫颈、宫体或有萎缩。 ②辅助检查: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提示雌激素水平较低。
中医妇科学――第九章 带下病
中医妇科学――第九章带下病一、选择题A型选择题1.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是:A.风邪B.寒邪C.热邪D.湿邪E.燥邪2.下列不属于带下病的是:A.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气B.带下量多,清冷,质稀,淋漓不断C.带下量不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D.经行之前,带下量多,色白,无臭气E.带下量多,黄绿如脓,臭秽难闻3.完带汤的药物组成是:A.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B.白术山药党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C.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炙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草D.白术山药人参赤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E.白术山栀子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4.易黄汤的药物组成是:A.山药芡实车前草白果黄柏B.山药芡实车前子白果黄柏C.山药大黄车前草白果黄柏D.山药芡实白豆蔻车前子黄柏E.山药山茱萸白果车前草黄柏5.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
证属:A.肾阳虚型B.湿热型C.湿热下注型D.阴虚挟湿型E.脾阳虚型6.湿毒蕴结型带下病证见:A.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臭气,或如泡沫状,或色自如豆渣状B.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C.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质稠,恶臭难闻D.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清稀,绵绵不断E.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B型选择题A.完带汤B.易黄汤C.内补丸D.止带方E.龙胆泻肝汤1.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
选用:2.脾虚湿郁化热,带下色黄粘稠。
有臭味。
选用:3.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腰痛如折。
选用:A.萆藓渗湿汤B.五味消毒饮C.止带方D.知柏地黄汤E.完带汤4.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臭秽难闻。
选用:5.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
选用:6.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干涩不适,或灼热感。
选用:x型选择题1.带下病的病因病机包括:A.脾阳虚B.肾阳虚C.阴虚挟湿D.瘀血阻滞E.湿热下注2.生理性带下量多见于:A.青春期B.经期前后C.氤氲期D.妊娠期E.哺乳期3.带下病最常见色的异常包括:A.白带B.赤带C.黄带D.赤白带E.青带4.生理性带下的产生需具备:A.肾气充盛B.脾气健运C.冲脉旺盛D.任脉通调E.带脉健固5.与带下病需要鉴别的疾病有:A.白浊病B.激经C.白淫病D.漏下E.经间期出血二、填空题1.五色带下包括、、、、。
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
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1. 带下病带下病,又称白带异常、阴道炎,是指女性阴道分泌物的异常变化,包括颜色、质地、气味等方面的改变,常伴有瘙痒、灼热感和不适等症状。
2. 寒湿带下寒湿带下是指阴道分泌物中寒湿之邪滞留引起的带下病。
寒性带下常伴有白带增多,呈稀薄的液体状,外阴瘙痒、灼热感明显,尤以寒湿之邪侵犯肾经者,出现下腹冷痛、腰酸等症状。
3. 湿热带下湿热带下是指阴道分泌物中湿热之邪滞留引起的带下病。
湿性带下常伴有白带黄稠,伴有瘙痒、灼热感,甚至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
湿热带下可能与体内湿热蕴结、脾胃湿热等因素相关。
4. 血热带下血热带下是指阴道分泌物中存在热毒,引起的带下病。
血热带下常伴有黄色或暗红色的带下,且伴有异味、瘙痒、疼痛等症状。
常见于月经不调、子宫附件感染等情况。
肝郁带下是指由于情绪压抑导致肝经气机郁滞,进而引发带下病。
肝郁带下的特点是白带量多,质地粘稠,常伴有情绪不稳、胸闷、嗳气等症状。
6. 腰冷带下腰冷带下是指因腰部受寒而引发的带下病。
腰冷带下的表现为白带清稀,腰部冷痛明显,伴有腹部不适、乏力等症状。
常见于寒冷环境下长时间暴露或不注意保暖导致的寒邪入侵。
带下病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不同类型的带下病在症状和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
对于带下病患者,应及时就医,寻求中医专家的帮助,根据不同类型的带下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恢复阴道分泌物的正常状态,缓解相关症状,并避免病情恶化。
7. 气滞带下气滞带下是指由于气机郁滞引起的带下病。
气滞带下的特点是白带量多,质地黏稠,伴有胸闷、脘腹胀满等症状。
常见于情绪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影响。
8. 气虚带下气虚带下是指由于气血亏虚引起的带下病。
气虚带下的表现为白带清淡,质地稀薄,伴有乏力、气短、心悸等症状。
常见于长期体力或精力消耗过多、营养不良等情况。
血瘀带下是指因经络阻塞、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带下病。
血瘀带下的特点是白带颜色暗红或紫红,质地黏稠,伴有下腹胀痛、经期不调等症状。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课件
C
毒、真菌等染有关,也可能与内
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异常等有关。
带下病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
D
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需根
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带下病的分类
脾虚湿热型: 表现为白带量 多、色黄、质 黏腻、有异味
肾阳虚型:表 现为白带量多、 色白、质稀薄、 无异味
肝郁气滞型: 表现为白带量 多、色黄、质 黏腻、有异味
湿热下注型: 表现为白带量 多、色黄、质 黏腻、有异味
血瘀型:表现 为白带量多、 色暗红、质黏 腻、有异味
气虚型:表现 为白带量多、 色白、质稀薄、 无异味
带下病的病因
湿热下注:湿热邪气侵袭,导 致带下增多、色黄、质稠
脾虚湿盛:脾虚不能运化水湿, 导致带下增多、色白、质稀
肾虚带下:肾虚不能固摄,导 致带下增多、色白、质稀
谢谢
中医妇科学带下 病课件
演讲人
目 录
Part One.
带下病的概述
Part Two.
Part Three.
带下病的诊断与 带下病的预防与
治疗
保健
1
带下病的概述
带下病的定义
带下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主
A
要表现为白带异常、瘙痒、异味等
症状。
B
带下病包括多种疾病,如阴道炎、 宫颈炎、盆腔炎等。
带下病病因复杂,可能与细菌、病
治疗原则
1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舌脉等,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
2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观念,治疗带 下病时,不仅要关注局部症状,还 要关注全身状况,进行整体调理。
3
内外兼治: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 既注重药物治疗,也注重生活方式、
带下病
2、阴道纳药法: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用于
各种阴道炎,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用于宫颈 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
3、热熨法:火熨、电灼、激光等,治疗宫颈炎。
白带增多,白带异味或白带夹血
仔细询问病史,了解诱因
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肿瘤 其它治疗 非肿瘤 中医诊疗 辨证论治
带下病患者就诊流程图
4、湿热下注型
辩证论治
带下特点 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气
伴有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 全身情况 纳食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 舌脉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方药
清热利湿止带 止带方《世补斋· 不谢方》
止带方
方药组成:
茯苓、猪苓、栀子、黄柏、茵陈、
车前子、赤芍、丹皮、牛膝、泽泻
头晕耳鸣,腰痠如折,畏寒肢冷,面色 全身情况 晦暗,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尿多, 大便溏薄
舌脉 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
方药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内补丸《女科切要》
内补丸
方药组成:
鹿茸、紫苑(茸)、熟附子、菟丝子、
白蒺藜、潼蒺藜、黄芪、肉桂、肉苁蓉、桑
螵蛸
方歌:内补丸为补益剂,
两茸两子两蒺藜,
素有痼疾
邪毒损伤任带二脉
损伤任带 带下过多
诊 断 要 点
一、病史
二、症状
三、检查
1)妇科检查:见阴道白带增多 2)辅助检查:白带检查发现念珠菌等
一、病史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之际,忽视卫生,
不禁房事。
妇科手术后感受邪毒病史。
二、症状
量:带下量多
色:白或淡黄,或赤白相兼,或黄绿如脓, 或浑浊如米泔 质:或清稀如水,或稠粘如脓,或如豆腐渣 凝乳,或如泡沫状 气味:无臭,或有臭气,或臭秽难闻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带下过多)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带下过多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带下过多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带下过多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带下病leucorrhea diseases带下过多profuse vaginal discharge带下病是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者称为带下过多。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1][8]妇产科术后感染史,盆腔炎性疾病史,急、慢性宫颈炎病史,各类阴道炎病史,房事不节(洁)史。
3.1.2临床表现[1][4][8]带下量明显增多,伴带下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
3.1.3体征[3]具有各类阴道炎、或急慢性宫颈炎、或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局部体征。
妇科检查:①滴虫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黄绿色、脓性或泡沫状,有臭味,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
②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分泌物多呈灰白色、稀薄、腥臭味,阴道黏膜无明显异常。
③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分泌物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阴道黏膜及外阴充血或红肿。
④萎缩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稀薄状,色淡黄,甚者可见脓血性白带,阴道黏膜充血,有散在出血点或点状出血斑,严重者见浅表溃疡。
⑤急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可伴外阴瘙痒及灼热疼痛。
⑥慢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或脓性,可伴性交后出血,或外阴瘙痒。
⑦盆腔炎性疾病:宫颈举痛或子宫体压痛、附件区增厚压痛,可伴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色或脓性。
3.1.4辅助检查[1]3.1.4.1阴道分泌物检查了解阴道清洁度,或明确炎症病原体。
3.1.4.2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有助于了解宫颈病变。
3.1.4.3电子阴道镜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以助了解阴道和宫颈病变。
3.2鉴别诊断[1][2][4][8]3.2.1排卵期出血带下赤色时应与排卵期出血相鉴别。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白淫【概述】夜间梦交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液,与男子梦遗或滑精相似,均称妇女白淫。
相当于妇女性功能异常。
【病因病理】1.相火亢盛多因情欲不遂,思念太过,相火亢盛而致。
2.心肾两虚房劳太过,心肾虚弱,精关失固,津液下流而注。
【诊断要点】1.根据定义进行诊断,常有梦交或淫念之病史。
2.与白崩、炎性带下相鉴别。
【辩证分型】1.相火亢盛梦交后阴道内流出黄色或淡黄色黏液,心烦急躁,口渴咽燥,目赤头痛,尿赤便艰,腰酸乏力。
苔黄,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2.心肾两虚无梦而阴道流出白色黏液,头晕目眩,心悸怔仲,神志恍惚,烦热盗汗,腰膝酸软。
苔薄,舌淡胖。
【分型治疗】1.相火亢盛治法:清火宁心止带。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太子参15克元参15克丹参12克云茯苓10克五味子9克远志9克当归9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柏子仁9克黄芩9克山栀9克生甘草3克加减:性欲亢盛者,加龙胆草12克、丹皮9克、生地30克,去麦冬;阴道黄色分泌物多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芡实12克、椿根皮10克。
2.心肾两虚治法:清心益肾,宁神止浊。
方药:交泰丸合清心莲子饮加减。
川黄连3克肉桂1.5克(后下)石莲肉12克皮尾参3克(另煎冲)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地骨皮9克炙甘草5克浮小麦30克红枣15克山栀12克煅龙骨18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中成药】1.金樱子膏每日2~3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
有收敛止涩作用。
2.天王补心丹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两型白淫都有效。
3.知柏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阴虚火旺者。
【简便方】1.磁石30克(先煎)、灯心草3克、柏子仁9克,水煎服。
2.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薏苡仁15克、莲子肉,共煮成羹服食。
【其它疗法】【注意事项】1.本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须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2.气功治疗对本病有帮助,以静功为宜。
3.禁读淫乱书刊,禁看淫乱影视剧。
带下病
0 克 生地 炭 1
阿 主治
四方
、
胶 克
0 克 ( 样化 ) 1
、
0 蒲 黄 炒朱 砂 ( 研 末 冲眼 ) 1
附件炎所 致 的 白带
向 日葵 杆 内髓 1 0
0充
、
黄带
。
川芍 用法
:
6
克
、
三 七末 ( 研 末 冲服 )
,
3
克
.
.
处方 克
.
:
夏 枯 草 1。
.
水煎 服
一 日一 剂
,
分 二次 服
八方 主怡冲崩 漏 红 崩 白 带并 存 久 治不 止者
、 。
用法
主治
:
水煎 服 崩漏
:
。
,
一 日 二次 六方
.
处方
,
:
上 冬瓜
、
地母
,
:
老 妇 经 停复 来
气 弱神 疲
,
参 鸡
、
土鸡 婆
)
鲜 品 3 0 克 ( 干 品减 半 )
母
者 用之
。
l
只
.
处方
0 克 黄茂 1
3
2 克 当归 1
、
阿胶 5 克 ( 佯化 )
、
用法 后
, ,
:
将 红 山 萝 卜和 母 鸡 议在 一 起 炖 烂
、
。
七力 主治
:
处方
:
马齿见 3 0 克
、
鸡蛋
,
崩漏
。
老 妇 气虚 血 淤
2 1
、
绝经 多 年
、
清 适量
、
冰糖适 量
带下病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 带下病多由冲任不固,带脉失约,以 带下病多由冲任不固,带脉失约, 致水湿浊液下注而成。 致水湿浊液下注而成。 • 黄带者为脾经湿热,白带者多属虚寒。 黄带者为脾经湿热,白带者多属虚寒。 • 临床以脾虚、肾虚及湿热下注引起者 临床以脾虚、 为多。 为多。
【辨证】 辨证】
•
【文献摘录】 文献摘录】
1.《针灸甲乙经》:女子赤淫时白、气癃、月事 少,中髎主之。 2.《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赤白带下,带脉、 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三十壮)。 3.《针灸集成》:赤白带下,曲骨(七壮)、 太冲、关元、复溜、三阴交、天枢(百壮)。 4.《针灸资生经》:带脉治带下赤白……阴交 治带下……曲骨治带下赤白。 5.《类经图翼》:淋带赤白,命门、神阙、中 极各灸七壮。
• 主症 阴道流出的粘稠液体增多,如涕 阴道流出的粘稠液体增多, 如脓。 如脓。 • 湿热下注; 湿热下注; • 脾虚; 脾虚; • 肾虚。 肾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疗】
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以足少阳经、 治法 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以足少阳经、 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 主穴 带脉 中极 白环俞 阴陵泉 • •
湿热下注加水道、 配穴 湿热下注加水道、次髎清利下 焦湿热;脾虚湿困加脾俞、 焦湿热;脾虚湿困加脾俞、足三里健 脾化湿;肾阴亏虚、肾阳不足加肾俞、 脾化湿;肾阴亏虚、肾阳不足加肾俞、 太溪、命门补肾培元、调节阴阳。 太溪、命门补肾培元、调节阴阳。
•
• 操作 带脉用平补平泻法。其余主穴用毫针 带脉用平补平泻法。 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 方义 带脉穴属足少阳经,为足少阳、带脉 带脉穴属足少阳经,为足少阳、 二经交会穴,是带脉经气所过之处, 二经交会穴,是带脉经气所过之处,可协调 冲任,有理下焦、调经血、止带下的功效; 冲任,有理下焦、调经血、止带下的功效; 中极可清利下焦,利湿化浊; 中极可清利下焦,利湿化浊;白环俞属足太 阳经,可调下焦之气,利下焦湿邪, 阳经,可调下焦之气,利下焦湿邪,有利湿 止带的作用。 阴陵泉健脾利湿止带。 止带的作用。 阴陵泉健脾利湿止带。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整理课件
二、肝胃不和
[证 候]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吐酸水苦水, 胸闷胁胀,头胀头晕,精神抑郁,口渴口苦,舌 红,苔薄黄,脉弦滑。 [治 法] 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21
整理课件
二、肝胃不和
[方 药] 橘皮竹茹汤加味。头胀而晕者,加 菊花、钩藤;便秘者,加火麻仁、知母;乳房胀 痛者,加橘叶、丝瓜络。 橘皮竹茹汤: 橘皮(12g) 竹茹(12g) 生姜 (9g) 甘草(6g) 人参(3g) 大枣(5枚)
16
整理课件
【病因病机】
1. 脾胃虚弱
多为脾胃素虚之体,孕后冲脉气盛,冲气上逆 犯胃,胃失和降,而发生恶心呕吐。又因脾虚可致 痰湿内生,冲气可夹痰湿上逆,亦可致恶心呕吐。
2. 肝胃不和
其人平素性躁易怒,肝郁易于化热,孕后血聚 养胎,致使肝血不足,肝气偏旺,又加冲脉气盛, 冲脉附于肝,肝脉挟胃贯膈,肝气夹冲气犯胃,胃 失和降而呕吐。
4
整理课件
【病因病机】
3. 湿热下注
若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肝气内郁,郁久 化热,热与湿蒸,均可导致湿热互结,流注下焦, 损及任脉而成带下病。
4. 湿毒蕴结
如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加之下阴忽视清洁, 或房室不禁,或手术受损,均能使湿毒乘虚内侵, 损伤任带,秽浊之液下注,而成带下病。
5
整理课件
【辨证论治】
30
整理课件
肝气郁结证
[证 候]经前或经行乳房胀满疼痛,甚则痛不 可触衣,精神抑郁,时欲叹息,小腹胀痛,经行 不畅,血色黯红,胸闷胁胀。苔薄白,脉弦。 [治 法]舒肝解郁,理气止痛。
31
整理课件
肝气郁结证
[方 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橘叶、 川楝子。 柴胡 枳壳 香附 陈皮 芍药 川芎 炙甘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科检查:
外阴:潮红 阴道:畅,黄色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
2005/5/23 尿常规: 正常 2005/10/11 CA-125: 3.98U/mL
诊断
中医: 1.带下 2. 腹痛 3.月经过少 证型 肝脾肾不足、气血两 虚、湿热瘀结于下焦
西医: 1. 感染性阴道炎 2. 盆腔炎可能 3. 月经过少
分型论治—湿热下注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样,质粘稠有臭气。
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方药:止带方《世补斋· 不谢方》
分型论治—热毒蕴结
主证:带下量多,黄绿如脓。 治法:清湿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 败酱草 鱼腥草 薏苡仁
外治法
外洗法:用洁尔阴、肤阴洁或清热利湿解毒中药煎水 来熏洗。 阴道纳药法:
带下病
主讲者: 齐聪 教授
病例探讨
彭xx,女,25岁,护士职业,未婚,有性史。 主诉:带下量多与外阴部瘙痒反复发作已半年。 现病史:半年来,经前觉阴痒有量多白色分泌 物,经后左下腹痛伴黄色分泌物量多及阴部瘙 痒。近一个月,分泌物由白转黄,量多味腥且 时有左下腹固定点牵扯痛,走路转身加剧。西 医诊断为阴道炎,以抗生素及阴道栓剂治疗后 仍易复发。
过去史及个人史
有十二指肠溃疡史。 生活习惯:日夜颠倒轮三班,吃饭时间不固定。 个性:易紧张,但脾气尚好。 经产史:G1P0(3年前人流1次),LMP: 11/1,PMP:
9/26,I/D: 30+/5-7 days,月经偶尔延期,量少 一年多,色鲜红,有少许血块,经前腰酸,无经 痛。
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用于各种阴道炎 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用于宫颈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用灭滴灵。 念珠菌阴道炎抗真菌药。
热熨法:火熨、电灼、激光等,治疗宫颈炎。
问题与讨论
傅青主女科如何论带下 为何少用易黄汤治黄带? 为何不用龙胆泻肝汤? 带下外治法的使用方法和时机?
分型论治---脾虚
主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 (《傅青主女科》 完带汤
分型论治—肾阳虚
主证: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去白蒺藜
分型论治—阴虚挟湿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 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芡实、金樱子。
四诊:望、闻、问、切
望诊:精神可,体型偏瘦。面色白,唇色红,左脸颊 少许痤疮,色红。舌体大小正常,微有齿痕,舌尖偏 红,有朱点,边尖少苔,舌中后苔黄腻。 闻诊:无特殊气味,语音清晰,尚称有力。 问诊:易疲倦,怕冷,冬天手足冰凉。偶有前额及巅 顶疼痛多年,疲劳后加剧,不易入睡,偶有胃脘闷痛, 无心悸,夜尿1-2次,纳可。无自汗盗汗,无身重,无 阴道干涩活捉热感,大便1-2日一行。 切诊:左弦滑,右弦。
肝肾亏损证
主证: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部干涩灼痛+肝肾亏损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方药:左归丸(方见崩漏)+知母 肉苁蓉 紫河车 麦冬
血枯瘀阻证
主证: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中干涩,阴痒;+血 枯瘀阻证。 治法: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方药:小营煎《景岳全书》+丹参 桃仁 牛膝
检查 妇科检查:急性期有明显的体征 辅助检查:明确病原体。
鉴别诊断
与经间期出血、经漏鉴别 与阴疮、子宫粘膜下肌瘤鉴别
与白浊鉴别
辩证要点
颜色 性质Fra bibliotek气味
治疗原则
除 湿 为 主
• • • • 治脾:宜运、宜升、宜燥 治肾:宜补、宜固、宜涩 湿热--宜清、宜利 有些尚需配合外治法,才能提高疗效。
致病因素--湿邪
湿邪影响任、带二脉,导致带脉失约,任脉不 固,湿浊下注而成。
湿邪 有内外之别
外湿:外感湿邪 内湿:指由脾虚失于健运,肾虚失于固藏,所产生 的病理产物。
病因病机
脾虚:
肾阳虚:
阴虚挟湿 湿热下注: 热毒蕴结:
带下病诊断
病史:
临床表现
带下增多,伴有带下的色、质、气味异常,
带下的外治法
阴道塞剂为首选 中药外洗:阴道塞剂疗效不好时 蛇床子、地肤子、苦参、黄柏各一两,砂仁、 仙灵脾各三钱,布包煎汤去渣,温水坐浴15分 钟
全 文 结 束!
谢谢聆听!
带下过少
指带下量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 缩者。
病因病机
阴液不足,不能润泽阴户。
主要病因1
肝肾亏损 血枯瘀阻
诊断要点
病史 临床表现 检查:妇科检查: 辅助检查: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内分泌激素测定
鉴别诊断
1 、卵巢功能早衰 2 、绝经后 3 、手术切除卵巢或盆腔放疗后 4 、席汉氏综合征 5 、严重卵巢炎
病机与治则
根本病机:阴血不足 治则:滋补肝肾阴精为主,佐以养血,化瘀
什么是带下病?
带下病:
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 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 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
带下病概述
广义 生理 狭义
带下
病理
(本章讨论)
病理性带下表现:
量:明显增多 色:即白、黄、赤、青、黑五色带下, 质:或稠或稀;或如涕如水;或如豆渣样; 气味异常:或有腥臭、恶臭气者. 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