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人口国情
我国人口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人口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的重大社会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持续推进,中国的人口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政策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人口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中国人口数量庞大,这是中国面临的最基本的人口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4.16亿人。
然而,随着人均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环境的愈发紧张,庞大的人口数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过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居民收入水平低下,就业压力加大等问题十分突出。
其次,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老龄化趋势明显,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比例逐渐下降,而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2.6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18.7%。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给社会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等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人口结构的改变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劳动力人口减少将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抑制作用。
最后,中国政府一直重视人口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
中国最早的人口政策是1979年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即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出现了明显的男女比例失衡、老人养老问题等。
为了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中国政府于2024年宣布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允许夫妇生育两个子女。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和观念因素的影响,二孩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未来,中国的人口形势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变化。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需要继续探索适应自身国情的人口政策,努力解决面临的人口问题。
与此同时,要加强教育体制,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适应和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
中国人口经济版图当前真相_从六普数据看中国人口国情变化
2011 6 上中国人口经济版图当前真相■胡鞍钢2011年4月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33972万人,比国家“十一五”规划所规定的2010年总人口控制目标136000万人,少了2028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数相比,10年共增加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0.57%,增速相当于1990-2000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4%)的一半,这反映了妇女总生育率不断下降,估计在1.6左右,大大低于生育更替水平(为2.1)。
随着生育率惯性下降,今后十年人口增长率还会进一步下降,不仅明显低于刚刚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0.72%,而且总人口规模还明显低于该规划所提出的139000万人的约束性目标,估计可能为136500-137000万人之间,少了2100-2500万人。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提前进入零增长(即小于0.2%)阶段。
全国人口普查是基本国情的调查,既使我们对总人口及其构成、分布和特征的“家底”心中有数,又可以让我们对未来人口增长惯性及挑战未雨绸缪。
但与前面几次人口普查不一样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到底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是不是中国妇女生育率越低越好?总人口增长速度越慢越好?未来总人口的基数越少越好?怎样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人口国情及变化趋势?怎样前瞻性地预见、主动地适应、积极地应对中国人口发展的挑战?怎样为后人减少人口负债、增加发展红利?这都需要“用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真正“实事求是”,勇于“思想解放”。
中国人力资本大幅度提高过去十年,不仅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为10.46%),而且大学文化程度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也超过了10%(为10.12%)。
中国不仅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历史记录,也创造了人力资本增长最高的历史记录。
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从2000年的4563万人提高至2010年的11964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由2000年的14068万人提高至2010年的1879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94%;两者合计人数从2000年的18631万人提高至2010年30763万人,与世界第三大人口国家美国的总人口(为31323万人)接近。
中国人口国情的新变化
长期以来官方对中国人口与发展关会减半。
Lutz(2006)根据对欧洲超低系的认识一直是基于1970和1980年代人生育率现象的观察提出了“低生育率陷口和经济形势所确立的判断,即“人口阱假说”,认为一国的生育率一旦降到多,底子薄”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时隔 1.5以下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强化机制,很30多年,我们需要提问:人口国情是否难再回到1.5以上。
中国的生育率转变并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要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生育率下降是世进一步思考,这些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界潮流,低生育率已成为普遍现象。
了哪些影响、未来的人口经济关系将如2005-2010年,有93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和何演变?我国的人口发展已经进入了一生育率水平处于更替水平以下,其中包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人口现象和人口括38个发展中国家。
2.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问题不断出现,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在经历了人口的迅速转变中国人口已处于低增长,长期的低之后,中国除了人口众多这一特点继续生育率加速了人口负增长的到来,并大延续,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削减了人口峰值。
根据联合国2013年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
发布的人口预测中方案,2020年中国人1.生育率已接近超低水平口的增长率将降到3‰,2026年降到1‰Kohler(2002)把1.3及以下的总和以下,人口在2030年达到峰值(14.53生育率水平定义为“极低生育率”,在亿),然后转为负增长。
如果生育率一这个水平上,一个国家的人口每30年就直保持在1.63,人口负增长则会提前到中国人口国情的新变化1李建民新经济 NEW ECONOMY 广东智库专栏-5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25年,人口峰值不会超过14.5亿。
在将近1倍,到2040年将超过4亿,2055年世界人口增长的第7个10亿中,来自中国峰值时的规模将达到4.62亿。
中国人口现状基本特征及其他特征
中国人口现状基本特征及其他特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12.40‰;死亡人口849万人,死亡率为6.51‰;自然增长率为5.89‰。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
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4年的71.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
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
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问题: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
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
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
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13亿。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意义: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
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这种不发达不只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具体国情:1.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2.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3.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中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4.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一、国体和政体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后香港、澳门回归,因历史原因,实行“一国两制”,即在中国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二、省市介绍23个省、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重庆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
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三、民族我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中华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中国人口和民族
(1)中国分布最广的民族是________,以________部及________部最为集中。 (2)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填 省级行政区名)。 (3)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 (4) 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是 ________ 、 ________ 。这样的分布为各民族 ________ 、 ________、共同繁荣提供了条件。
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共同繁荣
3、我国的民族政策:
(1) 各民族一律平等. (2)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 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 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 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风俗习惯自由.
解析: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共有 56 个兄弟民族,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 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1)汉族 东 中 (2)壮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3)东北 西南 西北 (4)大杂居 小聚居 相互交往 团结合作
解析:我国人口分布大致以黑河—腾冲线为界,此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 稀少,在东部省区尤其以鲁、豫、苏、台等较密,而西藏、青海则是我国人口最稀疏的地区。
答案:(1)鲁 豫 苏 台 (2)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 (3)东部平原 青藏高原 西北内陆 (4)黑河 腾冲
2.读“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西北部:人口稀疏(6%)
思考: 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自然条件差异: 气候:东部多为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西部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或高寒气候、降水稀少, 气候干旱、多荒漠 地形: 东部多平原、丘陵,地形较平坦,耕地较多 西部多高原、山地,地形比较复杂,耕地较少 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交通:东部地势低缓、沿海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 西部地处内陆、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经济发展水平: 东部历史悠久、工农业基础好、经济较发达 西部工农业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 .
当代中国人口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人口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人口基本国情
二、 出生人口素质仍需大力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总体上稳步提升,死亡率不断下降; 平均预期寿命普遍延长,2015年达到76.3岁,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 5岁;平均受教育程度有所增加。但是出生缺陷及残疾发生率仍然 较高。 据测算,我国每年有20万~30万个新生儿 为出生缺陷儿,即病残儿。再加上出生以 后数月、数年才发现的先天性病残儿,每 年的总数高达80万~120万人,占出生人口 的4%~6% 。
• 第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程度与孩次成正比,孩次越高性别 比越高
• 第四,近年来,由于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 下降,2015年为113.5。
• 有数据显示,历年累加大约多出男性3000万人。
当代中国人口基本国情
120
106.6
110
100
90
80
70
60
1国情
三、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
•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主要特征如下。 • 第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呈逐
年升高的态势, • 1982年为108.5, 1990年为111.9, • 2000年为116.9, 2010年为121.21。
• 2015年为 113.5 2018年为104.64
当代中国人口基本国情
• 第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波及范围越来越广,1982年我国出 生人口性别比超过107的省份有一半;1990年超过107的省有 三分之二。
• 200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除了西藏、新疆、贵州等省区外均 偏高,其中超过120的省份有7个;而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 超过120的省份上升到13个。
当代中国人口基本国情
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人口急剧增长给予自然地理环境极大的压力, 使人类生存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目前,世界 人口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人。人口增长 速度依然较快。2008年10月资料显示:全球人 口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85亿。 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消耗量剧增,以及 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事实,正日益危及人类赖 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四国每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比较
思考:我国当前情况下的人口文化素质会给
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带来哪些负面 影响?
负面影响:
环境(保)意识和节约资源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 用资源、环境的程度很低,还会破坏它们; 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限制,不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影响到对有关政策的落实。
思考: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给资源、环
境、家庭和社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1、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2、加重了国民经济的负担,阻碍了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 3、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就业、教育、住 房、变通、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都 带来较大的压力。
六国单位面积人口数
国 家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巴西 澳大利亚
9、家庭模式多元化。除保留少量三代人家庭之外, 以两代人家庭为主体,但单身家庭、单亲家庭、丁 克家庭、不婚而居和不婚而育家庭均会增加。 10、妇女生育率下降。1995年,每个妇女生育3.17 个,到2025年降为2.36个,2050年将会不足两个。
全球和中国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生物多样性锐减 土地荒漠化 酸雨污染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生态恶化
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
• • • • • • • • • 河南省 9256万,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山东省 9079万 广东,8642万人 黑龙江省总人口为38312224人 四川,8329万人 江苏,7438万人 河北,6744万人 湖南,6440万人 湖北,6028万人 安徽,5986万人。
浅析中国人口基本国情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世界各地的老年人数绝对的或者相对的增加。
我国人口老龄化也是个急待于解决的问题。
按照“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研究”的预测,到2015年,也就是“十二五”末期,我国老龄人口将超过两个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日益突出。
现在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口问题最严峻的时期还没到来。
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
4月28日、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一号、二号公报。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距离上一次“五普”已整整10年。
此次普查数据反映出新世纪10年间中国人口国情的五大变化——人口总量和素质变化、人口流动迅猛、人口分布失衡、老龄化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同时,这也是未来10~20年中国人口国情影响全面小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五大变数。
人口总量和质量人口年均增长率的世界平均水平是3‰,欧洲国家趋近于0‰,发展中国家高达14‰。
由于中国实行了有计划的生育政策,人口年均增长率正在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中国的人口总量仍是世界第一,但预计到2030~2035年左右,印度将会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但是,当代世界的国家实力竞争早已与人口总量关系不大,人口素质的提升和人才的竞争才是一国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比拼人口总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比拼才是国家竞争的实质。
中国目前所作的重大决策,都是在为中国未来10~20年储备‘人口竞争力’,中国的人口素质如能得到较快提升,将与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配合,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人口比较优势。
人口流动迅猛我国超过2亿的人口流动,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成为解决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的重要推手,但同时又凸显出国民待遇、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
在社保制度尚未实现城乡统筹、全国范围内顺畅转移接续的背景下,流动人口这一庞大群体出现“两不沾”现象,社会权益受到损害。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关键词:人口质量;解决策略;完善制度一、当今中国人口现状分析(一)人口基数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
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
2001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
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
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年),城市化水平较低。
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 亿人)。
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1400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二)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
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3、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职位需要越来越多的智慧型、熟练型人才。
而现今我国的大多数人口只能适应半机械的劳动,能够适应大机器生产的劳动人口数量很少,而且技术层次很低,能够进行现代化管理的的人才更是十分缺乏。
中国人口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对水体的严重污染
对空气的污染
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得出: 随着科技发展,人的寿命加长,人口老龄 化不断严重,所以未来青壮年会不断减少, 出生人数也会不断减少!不过得是很久很 久的以后,如果未来几十,或者一二百年 应该不会!至少得五百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政府加 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 质显著提高,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 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 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 步下降 。
中国人口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资勘一班:韩文华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 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 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 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
中国人口历史
• 据考古发现,大约在250万~300万年
控制人口数量的措施一般包括
(1)法律措施,即通过制定人口与计 划生育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 件,以规范公民的生育行为,调节公 民生育子女的数量; (2)行政措施,即通过建立人口与计 划生育行政管理机制和制度,保证计 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3)经济措施,即运用经济利益导向, 引导公民节制生育;
(4)技术措施,即通过建立计划生育 技术服务网络,提供优质计划生育技 术服务,保障和方便公民
• 夏禹 公元前2205~2196年
1355
• 西周 公元前1079年
1371
• 战国 公元前684年源自1184• 秦代 公元前221年
2000
中国现代人口发展趋势
•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中国人口总数一直处
于增长趋势当中,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 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人口以年均 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总和生 育率1.8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 分别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 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我国人口国情课件
农业人口数占全国 人口总数比重比较
国家 中国 美国 英国 日本 比重 60% 2% 世界平 均 7.5% 9.7% 44%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预测我国60岁以上人口 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表
时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间年 年 年 年 年 年 百 分 9.8 比
你知道711吗???
• 1987年7月11日,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婴儿降生, 联合国将其象征性地认定为地球上第50亿个人, 并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亿大关。联合国人口基金 倡议将这一天定为“世界50亿人口日”。 • 1990年,联合国根据其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 会议的建议,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 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1990年 7月11日遂成为第一个“世界人口日”。此后, 每年7月11日,世界各国都组织开展“世界人口 日”宣传活动。
3、(单项选择) 2008年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会议上透露,2007年广东常住人口为9449万,三年间 增加了1145万,加上广东人口结构\素质等问题仍然 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广东省仍 然要实行计划生育,其目的是( ) A.控制农村人口,提高农民素质 B.控制男女比例,改变失衡状态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11.75 15.5 21.9
25.1
27.4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我国人口分布——“两密”“两疏”
面积 人口 比重 比重 内蒙.青.新. 50% 4% 藏 50% 96% 其余 范围 人口密度
9人/平方 千米 220人/平 方千米
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 新生婴儿中女孩与男孩的比例为 100:116.86比正常值高出很多。 在大多数国家,出生性别比约为 100:105或100:106。
中国人口均衡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人口均衡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里,人口均衡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国人口均衡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首先,我将讨论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
从国情来看,中国东西部地区的人口分布格局明显不均衡。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地区人口集中,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这种不均衡的分布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地区人口密集,给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
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人口稀疏,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
其次,我将探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带来的挑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持续增长。
人口老龄化给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增加了巨大负担。
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加,医疗资源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我将研究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及其影响。
中国是一个人口流动频繁的国家,大量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
这种人口流动带来了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等好处,但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人口流动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给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来困难。
同时,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面临困境。
解决好人口流动问题,实现农村城市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的关键。
最后,我将预测中国人口均衡发展的未来趋势。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将加大政策的调整和措施的落实,推动人口均衡发展。
首先,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工的待遇将得到提高,吸引更多人留在农村。
同时,带薪休假、工资水平提升等政策也将吸引更多人留在城市。
此外,政府还将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和服务,建立更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此外,政府还将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吸引更多人口回流。
如何看待中国的人口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根据2006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字,到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相当于1949年总人口(54167万人)的2.4倍;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最新统计,2004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63.45亿人)比重的20.4%。
庞大的13亿人口,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人口多也确实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持久的压力,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人口问题呢?到底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怎样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上述问题?综合来看,我们应该根据中国人口国情的动态变化对人口发展目标和人口发展政策进行适时地重新思考、重新分析、重新设计。
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期”: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本世纪20年代,我国处于“人口红利期”,人口总量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进入低生育率阶段,人口结构中出生人口减少、社会总抚养比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形成了既是人口转变的“黄金时期”,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机遇期。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我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的变化图:我国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从1980年开始一直上升,从2000年到2015年左右,我国15—64岁人口比例都处于70%左右,劳动力相当充沛,丰沛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之后,如果现行人口政策不变,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例将大幅下降。
从老少抚养系数来看,即由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来抚养的0—14岁人口和65岁以上人口比例,也就是中国常说的“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抚养的人口比例,从1980年以来一直下降,即劳动适龄人口需要抚养的老少比例下降,负担较轻;老少抚养系数在2000年—2015年间处于较低的水平,是“人口红利期”,而在2015年后老少抚养系数将显著上升。
我国的人口情况汇报
我国的人口情况汇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数量众多,人口结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13亿,占据世界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这一庞大的人口数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我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而生育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就导致了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给养老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均衡。
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而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这种不均衡的人口分布导致了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平衡,也给区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再次,我国的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我国的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动力。
最后,我国的人口政策不断调整。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我国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推行全面两孩政策,鼓励生育政策等措施,以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人口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我国的人口情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老龄化趋势、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素质提高和人口政策调整等是当前我国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人口管理,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
审视中国人口问题——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国情
莪 国 领导 人 如 何看 待 人 口 国情
毛泽东的 人 口观 : 4 1 9年 8月 5日,美 国国务 院发 9
15 9 7年毛泽东 在《 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 》
一
表 了题 为《 国与 中国的关 系》 美 白皮 书和美 国国务卿 艾
奇逊致 总统杜鲁 门的信 。艾奇逊认 为 ,中国人 口在 1 、 “ 8 1 9两个世纪里增加 了一倍 ,因此使土地 受到不堪 负担 的压力 。 民吃饭 问题 是每个 中国政 府必然碰到的第一 人 个 问题 , 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得整个 问题得到解 一 决。” 私下预言 ,中 国共产党解决不 了 自己的吃饭 问 他 “ 题, 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 只有靠美 国的面粉 , 即沦为美
据 20 0 6年 2月 2 8日国家统 计局 公 布 的最新 数 字 , 到 20 0 5年末 , 国总人 口为 10 5 全 3 7 6万人 , 当于 14 相 9 9年 总人 口(4 6 5 17万人 ) 2 的 . ; 据 世界 银 行( 0 6年 4倍 根 ( 0 2
世 界发展报告 》 最新统 计 ,0 4年 中国人 口占世 界人 口 20
S e il u jc p ca b年代初 , 中国政府正式大规模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 改革 开放后我 国领导 人对 人 口问题 的看法 : 毛泽 东 对人 口的看法 直接影响 了邓小平 等人 。17 年 5月 1 98 9
国 的殖 民地 , 有 出路 ” 才 。
文中指 出 , 我国人多 , 是好 事 , 当然也有 困难 :这 反映 了毛泽东 原有的人 口观与 现实 的 “ 口众 多与资 源紧 人 缺 , 口迅 速增长与 经济发 展落后 的 中国国情” 间的 人 之
中国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城乡人口数量及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中国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城乡人口数量及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一、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增速放缓2019年末,我国总人口(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为140005万人,与2018年相比,人口净增46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3.34‰。
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2018年减少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比上年下降0.4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98万人,比2018年微增5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略升0.01个千分点。
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
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8年减少500多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600多万人。
另外,生育水平略有下降,也是影响出生人口减少的因素。
但从生育孩次看,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比重明显高于一孩,2019年二孩及以上比重达59.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这说明“全面两孩”政策持续发挥作用。
《2020-202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行业市场营销战略及供需形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
二、人口结构分析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1527万人,女性人口6847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5(以女性为100)。
2019年末,全国0-15岁人口为24977万人,占总人口的17.8%;16-59岁人口为89640万人,占64.0%;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12.6%。
与2018年末相比,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89万人,比重下降0.2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439万人,比重上升0.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945万人,比重上升0.64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人口国情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的人口占了全世界人口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我国是世界最多的一个国家。
庞大的13亿人口,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人口多也确实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持久的压力,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人口问题呢?到底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
毛泽东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他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
这既是毛泽东人口观的哲学依据,也是后来毛泽东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基础。
改革开放后,采取措施限制人口增长。
邓小平指出,这些年来一直在采取措施,节制生育。
我们力求每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小一些,但总还要增长。
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但人多也有人多的麻烦。
我国人口的不断扩张,虽然为社会提供了不少劳动力,但是世界的资源也在不断的消耗,逐渐短缺。
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
虽然有一些有利的一面,但弊端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
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建国后,我国平均每年净增一千多万人口,致使每年新增国民收入的1/4以上要被新增加的人口消费掉。
90年代以来,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支出的总额中,消费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不得不用来养活13亿人口,国家用于建设资金积累非常有限。
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虽然我国人口多,基数大,但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人口素质偏低。
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民,很少一部分是城镇,因此城乡差距非常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11%,具有高等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3.6%;我国每100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是美国的1/15日本的1/60。
我国要加强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问题:中国的人口国情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
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矛盾和三大问题:第一是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第二是十亿人左右的就业问题;第三是几亿人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问题是跨世纪的难题。
我国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愈来愈大,形成若干个相互叠加、相互冲突的迅速增大的就业压力高峰,而我国创造就
业的能力和实际就业需求量明显下降,加剧了就业供求矛盾。
未来中国潜在的最大挑战则是养老问题。
从老龄化挑战看,中国属于世界上人口结构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在比工业化国家收入水平低得多的情况下进入老年社会,其挑战性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控制人口数量和防止人口结构老化实在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人口发展的一种趋势,它是死亡率下降,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下降的结果,是人类战胜自然的标志。
因此,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人口老龄化也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劳动力老化;第二,社会对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第三,家庭负担加重。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应对人口系统挑战的一个途径。
因为人力资本是国家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本优先的追赶是后发国追赶先行国的成功模式,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可以解决目前经济中出现的内需不足等结构性问题,也是主动应对老龄化的新思路。
人口政策应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控制人口数量为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曾毅教授提出,在人口生育政策方面,应逐步实施“二孩晚育软着陆”。
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实施“二孩晚育软着陆”,将有助于调整我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和男女比例,降低未来老少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的趋势,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短缺和劳动力优势丧失的问题。
现在看来,中国的人口问题至少需要花两代人的时间才能调整过来。
从人口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政策调整作用所形成的逻辑可能是:先严格控制一代人,后主动调整一代人;先控制人口数量,后调整人口结构。
因此,中国今后的人口政策应逐步转变为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控制人口数量为辅,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城乡结构。
总之,十分复杂又迅速变化的中国人口国情要求我们,第一,以辨证的眼光来观察,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还要比较有利和不利的大小;第二,以历史的眼光来观察,既要看到以往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合理性,也要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和成本,还要比较该政策的收益和成本的动态变化;第三,以发展的眼光来观察,既要看到目前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有要看到未来发展的不利条件,还要比较有利和不利条件的变化,适时适度地调整发展目标和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