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小城镇低碳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徽省凤阳县为例
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约束及路径选择:文献研究视角
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约束及路径选择:文献研究视角%笪韩春虹,蒋长流(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眼摘要演围绕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的低碳内涵与转型压力、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偏好以及转型激励机制设计与现实进路等内容,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表明:经济发展方式锁定、经济结构转型刚性、经济行为主体利益协调的壁垒与城镇化进程高碳排放路径依赖等方面是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面临的四大现实制约因素。
这种制约可从地方政府行为异化及其背后的政治考核机制与财政分权体制弊端视角得到合理解释。
而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成为消除转型制约的重要举措,技术选择和战略路径则是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的现实进路。
在对已有研究述评基础上,进一步对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眼关键词演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约束;激励机制;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8)01-0010-062018年1月第40卷第1期Jan.2018Vol.40No.1截止2016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突破57.35%。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地域空间的外延、人口比例的增加、居民生活消费模式的改变以及传统经济结构的碳锁定效应等将对城镇化低碳转型提出新的挑战。
与此同时,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资源能源供给缺乏、环境容量承载力不足以及节能减排成效甚微等问题仍不可回避。
若延续先前粗放型模式,城镇化将难以承受高环境冲击的高碳化压力。
如何有效推动城镇化低碳转型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本文基于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视角,围绕城镇化的低碳内涵与转型压力、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偏好以及转型中激励机制设计与现实进路选择等方面内容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评述,试图廓清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的约束与路径,进一步拓宽实现城镇化低碳转型的解决思路。
一、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内涵与转型压力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新型城镇化“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初探
随着社 会的发展 , 碳 的概 念逐 渐 的为各 国所重 低
视 , 由此 产生 了低碳城 市 的概念 , 并 目前 我 国在低 碳
理念上的推 广 实践仍 处 于探 索 阶段 。中 国科 学 院可 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 ( 09年 中国可持续 发展 战 20 略报告》 提 出了 中国低碳 城市 的发 展战 略设想 , 中, 并
创造 了大量就业 岗位 , 不仅 吸纳了大量 当地农 村 富余
济、 文化和政治 中心 。小城镇 的发展 使农 村经 济和社
会 面貌发 生 了深刻 变化 。在 低碳 理念 占据 战 略位置 的今 天 , 国的城镇 建设 必须具 有合 理 有序性 , 我 陛和
劳动力 , 而且还吸纳 了大量跨 区域 流动的农村 富余 劳 动力, 为城 市 经济 中心 扩散 到农 村架起 了桥 梁 , 免 避 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向大 中城市 盲 目流动 。
随着小城 镇的加快发 展 , 小城 镇开始 成为集 聚 乡
改革开放 以来 , 国小 城镇 建 设迅 猛 发 展 , 多 我 众 的小 城镇 已发 展成 为 当地商 品集 散 和人 口集 中的经
镇企业 的重要载 体 , 乡镇企 业 的加入 , 而 也为小 城镇 的发展提供 了经济基础 , 动密 集型为 主的产业 结构 劳
从经济 、 社会和环境 3 个层 面 , 初步提 出了低碳城市 的
指标体 系。付允 、 汪云林 等认为低碳 城市 就是 在城市 中通过发展低碳经济 , 新低碳 技术 , 创 改变生 活方 式 ,
最大 限度减少城市 的温室气 体排放 , 底摆脱 以往 大 彻 量 生产 、 大量 消费 和大量 废弃 的社 会经 济运 行模 式 ,
来 , 国城镇化 以每年 12 我 .4个 百分 点的速 度增 长 , 预 计 22 0 0年 , 过城 镇化 水 平将 达 到 5 % ~ 8 我 6 5 %。小 城镇的发展不仅在数量 上有很 大增加 , 且 已经具有 而 相 当的规 模。尤其 是 沿海 地 区和大 城 市周 边 的小城 镇, 其发展 的速度和水平远远大于其它地 区的小城镇 。
对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策略的几点探讨
对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策略的几点探讨摘要】在“低碳社会”的发展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城镇规划有了更高的要求。
小城镇规划工作涉及到了千家万户,更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小城镇规划融入低碳观念,能够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环保的需求。
本文针对当前形势下,小城镇和低碳理念的融入价值、常见问题及强化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低碳理念;小城镇;规划;环保;节约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科技、文化、物质等各项水平得到了显著增长。
但是也逐步凸显出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经济矛盾等发展问题。
“低碳发展”成为了各国经济迈向生态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顾名思义,“低碳”一词最早指的是减少二氧化碳、控制温室气体的一种节约、健康的新型排放方式。
“低碳城镇”被提出后,在大中小型城市中都掀起了发展低碳经济、完善技术创新的发展热潮。
低碳城镇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模式,开始向着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持续发展下去。
一、低碳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策略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废气的排放量在与日激增。
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发展到现在,对环境文明有了更高的认识。
在“低碳社会”的发展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城镇规划有了更高的要求。
小城镇规划工作涉及到了千家万户,更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小城镇规划融入低碳观念,能够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环保的需求。
作为一个优秀的城镇设计,低碳理念需要贯穿在其发展的始终。
城镇对人们来说不仅具有居住功能,还体现出了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
并且,在低碳社区的结构中,通过整合资源、规范交通、发展能源、建筑规划等方法,能够实现资源的集优化发展。
通过减少社区规划建设和居民在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也能够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创造和谐的生活空间。
进一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项能力,规划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节能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发展动力,增进小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低碳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中的常见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数量与日俱增,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我国低碳城(镇)试点进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低碳城(镇)试点进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田丹宇杨雷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29期摘要:本文从规划、环境、能源、产业和运行模式5方面梳理了8个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碳城(镇)试点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低碳城(镇)试点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城(镇)低碳试点低碳监管低碳运营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低碳城(镇)试点工作的通知》,选取广东深圳国际低碳城、广东珠海横琴新区、山东青岛中德生态园、江苏镇江官塘低碳新城、江苏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云南昆明呈贡低碳新区、湖北武汉花山生态新城、福建三明生态新城作为首批国家低碳城(镇)试点。
三年来各低碳城(镇)试点取得了一定进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指导规范。
一、试点城(镇)建设进展(一)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建设规划,有助于整体布局城(镇)低碳发展方案,指导试点低碳建设。
青岛中德生态园委托欧博迈亚与上海建科院联合完成了《青岛中德生态园绿色建设管理办法》《中德生态园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了园区概念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产业、交通、市政、能源、城市设计、生态景观、绿色建筑、道路交通解决方案等20余项规划,制定了包括40项内容的生态指标体系,指导园区低碳开发建设。
云南呈贡新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呈贡新区建设低碳城市实施意见》《呈贡区发展低碳经济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昆明呈贡新区APEC低碳示范城镇规划(2014—2020年)》《云南昆明呈贡低碳新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本着合理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推动规划有效落实。
(二)打造良好的低碳发展环境低碳城(镇)建设需要交通、建筑、环保等各部门通力协作,营造良好的城市低碳发展环境与氛围。
在低碳交通方面,呈贡新区鼓励民众低碳出行,建设中引入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以公交为核心,将道路网络、街区结构、功能布局有机结合,完善轨道交通、有轨电车系统、城市步行系统、自行车和电瓶车道路交通,减少不必要的机动车出行量。
浅谈低碳视角下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
浅谈低碳视角下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摘要:在环境、资源、经济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应对、如何发展、如何规划建设城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就低碳视角下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作为切入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低碳视角;小城镇规划;城镇建设Abstract: In th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economic contradiction increasing today, how to deal with, how to develop, how to plan and construct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gives an analysis for planning and constructing small towns as a starting point.Keywords: low carbon perspective; small town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我国小城镇占城镇总量的绝大多数,而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却一直被看作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典型。
在低碳理念占据战略位置的今天,不仅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数量众多的小城镇也必然是低碳城镇建设的重点。
因此,如何把数量众多、人口占我国城镇人口40%以上的小城镇建设成为低碳型小城镇,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低碳城镇的内涵社会不断发展,“低碳”一词被提出,低碳经济、低碳理念、低碳城市等。
低碳城市即在城市内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以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传统的消耗性资源的发展模式,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健康的、节约的、低碳的消费模式与生活方式,以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048、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的路径探索——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庄规划(2012-2030)为例
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的路径探索——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庄规划(2012-2030)1为例杨欣李霞王楠摘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安徽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循序渐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本文通过小岗村村庄规划的实践,总结概括出以“五化”引领村庄规划的新思路,在村庄发展模式选择、景观风貌提升及公共设施配置等方面探索相关经验,以期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好乡村小岗村村庄规划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业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
近几年来,安徽省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镇发展迅猛,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加强。
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庄发展缺乏动力,一批有特色的传统村落正面临消失的威胁。
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1年,安徽省全省行政村由29745个减少到15539个;自然村由292107个减少到228763个2。
农业要素依旧处于净流出状态,由于人口外流导致的空心村问题日益严重。
2012年,安徽省完成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投入。
规划要求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总体目标,并在农业发展、村庄建设及社会管理三方面提出了指导措施。
小岗村作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无论就地理气候,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哪个方面来说,均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因此,解决好小岗村转型发展、农民进一步增收及村庄建设与管理等问题,不仅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示范作用,而且对我国农村建设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该项目获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村镇规划部分)暨优秀美好乡村规划设计一等奖。
2数据来源: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1 小岗村现状分析1.1 村庄概况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东部,属小溪河镇管辖。
全村人口3903人(2011年统计),946户,下辖23个村民组,村域总面积15平方公里。
村域内除小岗外,还分布有大严家、小严、小周、蒲塘庙、石马、大周、小韩、马庙、后范、石马金等自然村,每个自然村居住人口在130—290人左右。
浅论低碳背景下小城镇的规划
浅论低碳背景下小城镇的规划目前,国家的经济建设不再是片面地集中于城市以及城市边缘的整体规划,在低碳的新型环保理念推动下,国家更加注重对小城镇的规划。
其中小城镇的开发程度远次于大城市,同时加强小城镇的开发,促进当地的经济效益,可以进一步加强国家的经济建设。
本文就具体从三个方面来描述低碳背景下小城镇规划,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标签:低碳;小城镇;规划在低碳的大环境下,为了实行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的规划工作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小城镇的规划工作也应当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大背景,采用低碳的整改手段,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建立有特色、有经济基础以及文化底蕴的小城镇规划,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一、小城镇规划的意义从国家目前的城市建设工作来看,国家对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迅速的大城市投入了更多一些。
无论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性社区以及整个城市的整体规划都有一个较大的投资比重。
大城市的经济建设,基本上是通过大量的自然能源来作为支撑,不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节能环保,低能减排的时代要求。
同时,大城市的规划已经有了一个完善的体制,而对于小城镇的规划,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小城镇的规划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撑,利用小城镇规划,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规划方案,再结合低碳环保的理念,给当地经济结构带来的巨大发展契机,同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低碳环保的小城镇规划建设。
正是由于小城镇规划未达到国家经济水平发展的要求,所以,小城镇的规划更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小城镇规划有利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大城市经济之间的差距。
二、小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特色不鲜明相对于国家目前对小城镇规划方面的工作来看,目前,我国小城镇规划主要是依照城市化的建设来进行现代化的规划。
所有的小城镇规划基本上都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特色。
没有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无法吸引外来经济资源,只是依靠当地的居民消费来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维持当地的人均GDP。
凤阳县沿淮行蓄洪区扶贫开发适应性农业发展对策
凤阳县沿淮行蓄洪区扶贫开发适应性农业发展对策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是淮河流域的重要县,也是国家级农业示范县。
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该县农业生产受到了一些影响,特别是在蓄洪区的农业发展方面,需要采取适应性措施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推广节水农业。
凤阳县虽然地处淮河流域,但年降雨量较少,水资源匮乏,为了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节水农业。
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并通过培训农民的水资源利用技术,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鼓励农民种植抗旱、抗逆、早熟的高水平新品种,以适应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其次,应推广特色农产品种植。
凤阳县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发展油茶、桑蚕、蚕豆、竹笋等特色农业。
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推广、提供贷款扶持、开设示范基地等方式,鼓励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并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使其有更好的销售渠道和销售保障。
第三,应加强科技支持。
凤阳县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需要加强科技支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可以建设智慧农业信息平台,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技术支持,为农民提供培训和技术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
第四,应加强生态保护。
凤阳县是淮河流域的重要县,而淮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工作。
可以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标准,加强水资源保护、土地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系统恢复等工作,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保障农业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凤阳县沿淮行蓄洪区的农业发展受到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但通过适应性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带动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推动该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分析
低碳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分析在低碳理念的当下社会,小城镇怎样发展,建设起低碳型的小城镇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低碳理念出发,主要探索我国小城镇在低碳理念下的规划建设方法,希望能够对以后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标签:低碳理念;小城镇;规划建设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二氧化碳等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气候增温的主要因素,而温室气体的过多排放主要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城市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经济活动载体的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环境的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面貌的变化。
在低碳理念占据主要思想战略位置的当下社会,我国小城镇的建设必须更加的合理、有序,因此,就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小城镇规划为小城镇建设的方法和发展的方向提供指导。
1、低碳型小城镇的现状低碳型小城镇是指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低碳型产业为主导,人们的生活理念是建立在低碳环保的基础之上,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小城镇。
低碳型小城镇的建设目标是通过自身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同时推进新能源设备制造为主导的低碳产业发展。
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成功的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实例,例如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于2009 年 3 月提出一个气候变化应对计划,其目标是到2025 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城市;中国的上海,位于中国第 1 大岛崇明岛的上海市東滩地区,正着手打造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保定在2006 年就提出打造“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依托保定国家级高新区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础,培育以光电、风电、生物质发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六大产业体系。
中共中央财建第〔2011〕867 号下发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低碳型小城镇将在中国快速发展壮大。
安徽省凤阳县飞地工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_戴晶晶
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建议
、能技术示范和 , 推 广活动 , 在冶金 、 电力 、 煤炭 、 工 、 化 建材等行业组织 实施 了一批 重大节能 示范项 目。马钢集 团 、 淮南煤矿 、 铜陵 有色集 团、海螺集 团等高耗能重点企 业节能 减排成绩 突出 ,节能减排指标
节 能环 保型汽车 ,加快低碳装备制造
进步 等措施 ,0 8年全 省万元工业 增 20
加 值 用 水 量 与 20 0 5年 相 比 下 降 了
约“ 低碳 ” 社会进程 。安徽建筑及交通 领域能耗比较高 , 仅次于工业领域。尽 管 目前安徽 启动建 筑 、交通领域的节 能试 点项 目, 由于思 想理念 、 但 技术 、 人才等方面存在诸 多问题 ,现有试点
目发展不 多 , 在发展清洁能源 、 改善能
源结构方面还 比较落后 。
力 、纯 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的研发 和生产方面具有较强 的自主创新能 力 和 自主品牌优势 。积极推行建筑节能 措施 ,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 中规模 化应用 , 实施 “ 四节一 环保 ” 能省地 节 型示范工程 。 建筑节能取得一定成效。
前期工作。
5 加 大 工 业 领 域 节 能 力度 , 高 、 提
伏以及半导体照明灯等低碳技术 和产
业也 已起步 。
( ) 临 的 突 出 问题 二 面
1
、
展 的重要方面 。安徽 能源资源综合利 用 、节能环保和新能 源产 业等领域技 术储备不足 , 一些 核心技术难以突破 , 外部技术 引进 困难大 ,低碳技术 水平 总体偏低 , 不足 。 创新 高层次研发人才 缺乏 , 管理型 人才 相对 不足 , 别是缺 特 少熟悉 C DM 规则的国际性人才。
有水能和 生物质能资源及少量的煤层
浅析安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安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摘要】近年来,安徽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但是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的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文对于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对策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源于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不仅是安徽经济,甚至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都越来越严重,同时也收到能源的制约,因此要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合安徽的低碳经济之路,才能确保可持续性发展,这对于安徽的未来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二、安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安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安徽省每年外出务工者都达到一千万人以上,超过75%以长三角地区为目的地,因此,安徽是长三角地区主要的劳动力输出地。
安徽的工业规模和生产能力日益壮大,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如马钢、江淮汽车、海螺水泥、奇瑞汽车、安庆石化和两淮煤矿等,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安徽整体经济的发展,并有力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大量的碳排放。
安徽也拥有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长三角的经济发展迅速,所以其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速度也必然会高于其他的地区。
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相当匮乏,其90%以上的一次性能源需要从外部购买。
而安徽的淮北、淮南、马鞍山和铜陵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地。
2023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绿色转型 让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2023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绿色转型让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2023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绿色转型让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近年来,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显著。
为了应对环境危机,各国都在积极推动绿色转型,倡导低碳生活。
作为安徽公务员,我们应该提倡绿色转型,让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绿色转型是指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资源利用的节约、可持续发展和对环境的最小化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以经济发展为重心,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这种高速增长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退化等。
因此,绿色转型迫在眉睫,必须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生活是指降低个人的碳排放和环境负担,采用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不仅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还能促进能源、水资源等的有效利用。
例如,鼓励大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推广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倡导垃圾分类,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只有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绿色转型。
绿色转型和低碳生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首先,绿色转型需要大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过加大对环保技术的投入和研发,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其次,绿色转型也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监管。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法规,推动企业和个人投入绿色转型。
最重要的是,绿色转型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绿色转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农村是绿色转型和低碳生活的重要领域。
农业是安徽省的支柱产业,因此农村的绿色转型至关重要。
首先,应加大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应鼓励农民选择低碳农业种植方式,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
此外,应积极推动农村能源的绿色转型,促进农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满足农村能源需求。
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新区建设探究
164城市地理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新区建设探究钱正宇(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合肥230601)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拥有几千年文化繁衍生息的历史文化名城也随之进入全新的保护扩张模式。
各地城市新区的遍地开放,如何在大规模建设中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如何保留传承历史文脉又能融入现代化生活的建设是每个历史文化名城皆应探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笔者家乡为例,探究凤阳新区建设的模式和意义。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新区建设;文脉传承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先进理念、高质量、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要求,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接踵而来。
因建设之初的局限与各方面因素导致的旧城区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各种落后设施、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使得新区建设进入了全面的潮流的新途径和新发展。
1、历史文化名城新区建设遍地开放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国几千年城市发展而沉淀的精髓,见证着各民族儿女繁衍生息,孜孜不倦的创造与建设一代又一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随着城市化的扩张,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与发展也逐步呈现出景观趋同现象,尤其近几十年的盲目保护与开发,历史传承与文化精髓已丧失殆尽,正以不可预见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新区的开发建设尤其需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并创新,在符合现代化新区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如何协调的融入历史文化的精髓在景观环境中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研究。
2、新旧城区发展区别与联系2.1新旧城区发展区别旧城区受地理位置、环境设施落后、改建翻新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发展无法自由创新,只能在旧有基础上实施建设,其发展更是离不开旧有观念的束缚和局限。
而新区的开辟,可以将新理念新建设思想合理的全面的在建设之初就规划好,摈弃城市发展的错误方式,将数字化、科技化、人文化、可持续化和谐融入,逐步繁衍成城市的新中心。
2.2新旧城区发展联系新区的发展一方面疏散了旧城人口压力,缓解建筑、设施的容积率膨胀,空间格局的落后、交通拥挤等问题,有利于保护旧城掩盖于高速发展下的遭到破坏的历史文化。
凤阳县硅产业集群低碳经济发展探讨
的集 群 、 不 同产 业 的科学 组合 , 产生 综合 效益 的最 大化 。企业 集 群可 以有 效 地 提 高 协作 效 率 , 降 低 交 易成 本 。但 是集 聚 产 业 的 同 时 , 必须 考 虑 产 业 布 局 的合理 性和 不 同产业 之问 的关联 性 ] 。合 理 的布局 可 以使各 种资 源 、 各 生产 要素 分 配优化 , 各 产 业和 各企 业选 择 最 佳 区 位 , 从 而形 成 在 空 间 地 域上 的优 化 配置 , 这 样 形 成 的产 业 集 群 具 有 非 常 大 的优势 。随着凤 阳两 个工 业 园区建 设 的快 速发
济发 展 中存 在 的 主要 问 题 , 并有 针 对 性 地 提 出 了风 阳 县硅 产 业 集 群 低 碳 经 济 发 展 的 对 策 。
关键词 : 硅 产业 ; 产 业 集群 ; 低 碳 经 济
中图 分 类 号 : F 2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2 — 2 7 6 7 ( 2 0 1 3 ) 0 4 — 0 1 3 5 — 0 3
太 阳能玻 璃 、 光 学 玻璃 为 支 柱 的 日用 玻 璃 产 业 体 系, 部分企业 已成 为 国内知名企业 。玻璃 制 品销售 量 约 占国内市 场的 四分之一 强 , 部分产 品在 同行业
中处于领先地位 。其 中 , 保 温瓶和保温 容器年 产量
效应 、 降低 创新 成 本 和 优 化 配 置生 产 要 素 等 方 面 起 到显著 作用 , 是 工 业 化 发 展 到 一定 阶段 的必 然
趋势 。安 徽省 凤 阳县 优 质 石英 资 源 异 常 丰 富 , 以 硅( 玻璃) 产业 为 主 导 的产 业 集 群 已初 具规 模 , 在 全球 低碳 经济 发展 模式 下其 经济 发展 仍然存 在 产 业布 局 、 低 碳 技术 以及 可持续 发展 等 问题 。 低碳 经济 是在 不 影 响 经 济 发 展 的前 提 下 , 通 过技 术创 新和 制度 创新 , 降低 能 源和资 源 的消耗 ,
分析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分析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作者:刘大俊来源:《商情》2015年第37期【摘要】人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需要人类进行控制和维护,而人们又依赖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而生存,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维护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在平衡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促进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
怎样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政府和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视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安徽省发展的低碳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安徽,建议,对策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种自然现象使整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失衡,并且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存问题。
而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开发和焚烧(煤矿资源、石油资源等),或者大量的砍伐、植被和森林并将其点燃焚烧,这些都会导致二氧化碳大量的增加,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发展低碳的生活和经济是当代主要的任务,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一、安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现状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群的构成之一,安徽省已经进入了世界级的城市群队伍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安徽省的经济产业非常的丰富,包含了机械、汽车、电子、农产品、化工等各项产业和各个领域,在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安徽省在环境污染和资源开发利用的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激化,实现发展低碳经济是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安徽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一)低碳经济发展意识薄弱,低碳产业不健全。
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每个政府和社会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很多城市的执法行政单位都意识不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缺乏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这样就会导致这个城市针对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意识的缺乏,缺少对“高碳”产业的控制,各个领域的生产和使用中都进行高开发、高利用,没有引进和利用低碳能源的意识,导致整个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
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省经济转型浅析
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省经济转型浅析作者:胡悦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21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要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
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节能,强调节约使用能源和减少总的能源需求;二是改善能源结构,降低单位能源中碳的含量。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以限制排放温室气体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
一、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一)制定了省级方案,编制专项规划编制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皖政〔2010〕5号颁布实施。
方案明确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以及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出台了《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确定今后5年全省低碳技术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阶段性目标,提出到2015年安徽省新能源产业主营收入超千亿元。
组织编制《安徽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安徽省低碳城市发展规划》。
(二)开展清洁发展机制合作,启动低碳试点工作推荐、指导一批企业参与了二氧化碳减排国际合作。
截至目前,海螺水泥、淮北矿业、淮南矿业、皖北煤电、马钢集团等大型企业共62个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审批,21个项目经联合国有关机构注册,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024万吨。
同时,支持马鞍山市、淮北市等地方和大型企业、园区发展低碳经济,积极申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三)坚持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培育一批国家、省级低碳技术科研和产业化基地,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核能、循环经济等重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获得进展。
其中,淮南矿业集团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马鞍山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奇瑞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也纳入了国家批准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鼓励发展的主要产业,太阳能、光伏以及半导体照明灯等低碳技术和产业也已起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 型期 小 城 镇 低碳 建 设路 径 研 究
— —
以 安 徽 省 凤 阳 县 为 例
郭娜 娜 , 梁鑫斌
( 安徽 科 技 学 院 建 筑 学 院 , 安徽 凤 阳 2 3 3 1 0 0 )
摘要 : 在我 国积极引导和鼓励低碳小城镇建设 的政策指 引下 , 从理论研究 人手 , 以安徽省凤 阳县 为例 , 通过调研和 资料 收 集, 从低碳经 济 、 低碳政策 、 低碳技术 、 低碳 规划 、 低碳 生活五方 面对 其低碳 建设现状 进行 分析 , 提 出以落实低 碳政 策 、 规
第2 6卷第 1 期
2 0 1 7年 2月
淮 阴 工
学 院
学
报
Vo 1 _ 2 6 No.1 F e b. 2 Ol 7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y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Ke y wo r ds:l o w c a r b o n;s ma l l t o wn;p a t h
0 引 言
础上 , 通 过分 析其低 碳 建 设 的现 状 和 问题 , 根 据 当
地 实 际情 况 , 综合协 同各 个 发展 要 素 , 冈地 制 宜 的 为积极 、 稳妥 地推 进 我 国 特色 城 镇 化进 程 , 促 选 择发 展 和 建设 模 式 , 就 如 何 推 动 其 低 碳 小 城 镇 进 小城镇 健 康 、 协调、 可 持续 发 展 , 2 0 1 1 年 财政 部 、 建设提 供对 策建 议和 理 论 指 导 。 以期 为转 型 期 的
— —
A Ca s e S t u d y o f F e n g y a n g Co u n t y,An h u i P r o v i nc e
GUO Na — n a,LI ANG Xi n —b i n
( C o l l e g e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A n h u i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u z h o u A n h u i 2 3 3 1 0 0, C h i n a )
t i o n a n d a n a l y s i s o f c o l l e c t e d d a t a .I t a n a l y z e d t h e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l o w —c a r b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 iv f e a s p e c t s ,
Re s e a r c h o n t he Pa t h o f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Lo w Ca r bo n Co ns t r uc t i o n i n S ma l l To wns
du r i ng t h e Tr a ns i t i o n a l Pe r i o d
n i n g,t e c h no l o g y a s t h e g u a r a n t e e a c h i e v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l o w c a r b o n e c o n o my a n d l o w c a r b o n l i f e .
Ab s t r a c t :Un d e r t h e g ui da n c e o f t h e l o w c a r b o n s ma l l t o wn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o l i c y i n o u r c o u n t r y,t h i s p a p e r t o o k F e n g y a n g Co u n t y o f An h ui p r o v i n c e a s a n e x a mp l e,s t a r t i n g f r o m 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a n d t h r o u g h t h e i nv e s t i g a —
t he l o w c a r bo n e c o n o my,l o w c a r b o n p o l i c y,l o w —c a r b o n t e c h no l o g y,l o w —c a r b o n p l a n n i n g,a n d l o w —c a r b o n
l i f e .F i n a l l y,i t a l s o p u t f o r wa r d a s c a l a b l e l o w —c a r b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a t h. I t t o o k l o w—c a r b o n p o l i c y, p l a n—
划、 技术为保 障 , 全面实现低碳 经济发展 、 低碳 生活普及 的具有可 推广价值 的低碳建设路径 。
关键 词 : 低碳 ; 小城镇 ; 路 径 中 图分 类 号 : T U 9 8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9— 7 9 6 1 ( 2 0 1 7 ) 0 1 — 0 0 7 2—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