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教育本身是一种慢的艺术
教育是一门缓慢而优雅的艺术
教育是一门缓慢而优雅的艺术最近,同事日志里的一句话总在我脑海里回响——“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是啊,缓慢而优雅,这两个词从一定程度上简洁而又形象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真。
一个人的教育从幼儿开始,直至走进社会,这是一个十几年的成长过程,而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一个宏伟而漫长的工程。
而今,我们的教育在悄然发生,改变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急功近利,不良竞争,脱离学生成长规律等伪教育现象层,出不穷。
为此,基于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也做了一些反思。
一、教育需要耐心的等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它不像其他行业要在一定时间内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一方面,它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另一方面,也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
人生几十载,受教育的时间得花十几年,而这些年的教育都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是积累与体验的成长。
一个教师所面对的是几十个生命的成长,而且生命的个性差异往往会在成长过程中衍生出大大小小的问题。
而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相关的任务需要去逐一落实,而问题的客观存在又往往会拖慢教师的进程,使之无法按期完成。
这样一来,教师便会容易产生急躁心情,对“问题”学生要么忽略,要么激进。
当然,做过老师的都能理解这种心情,但是,教师的态度却会影响到孩子们一生。
所以,尽管教育过程中难免会有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们也要尽可能地去面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去引导,去等待。
在课堂上,我们要留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不要急于解决问题,要让“问题”的时间长一点。
很多时候,为了拉自己的教学进度,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往往都是由几个经常举手的“活跃生”来完成。
“问题”三下两下就被极少数学生解决了,而大多数根本还没来得及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只能选择忽略。
这样虽然完成了教学进度,但却得不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还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使班级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两极分化。
这样的进度就很容易使我们的教育走马观花,违背初衷。
心之所向 梦之所在——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心之所向梦之所在——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书籍真是个奇幻的东西,阅读时不仅可以感受语言的魅力,读者与作者思想的碰撞,还可以对某个中心思想的解读,怪不得会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秉持“阅读浸润生命”的理念,在工作闲暇之余,时常阅读关于教育的书籍。
最近我有幸读了汤勇老师的《教育可以更美好》一书,被他的深邃,他的激情所深深打动,书里最震撼我的就是汤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及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看见书名中加粗的“教育”“更美好”几个字眼时,一种温情,流过心间。
封面上那行文字“美好的教育,在于教育是一种相遇、一种唤醒、一种成长、一种成全......”,让我想起了第一次站上讲台,与我的第一届学生相遇的场景。
当时,我化用了张爱玲的语录,用“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原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你们,我惊喜地说一句:哇,原来是你们啊!遇见你们真好!”开启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师生缘。
下面我从三方面来谈谈我看了这本书的感受。
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留白。
作为英语教师,在日常课堂中,除了书本的教学内容,我更在乎鼓励学生多涉猎课外知识,为他们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同时,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我经常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师课堂上的留白被学生课内外的主动填满,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也让他们印象深刻,学习更加有成效!所以,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正在发生着的真实的,鲜活的过程。
好的教育,是需要“留白”的,适当的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体验、成长。
教育是一种相遇、一种唤醒,一种成长,一种成全,而只要方向对了,就永远不要怕路途的遥远。
二、从书本中的小课堂走进生活的大课堂。
书中,汤勇老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海洋。
”的观点,提倡“开放教育,开放课堂,让教育及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现实生活。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教育是慢的艺术——享受教育的悠闲人生摘要: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耐心和耐性;慢,需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慢,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
教育好比种田,从播种,到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每个过程都需要精心呵护,是“慢活”,是“细活”。
“慢”不是“怠慢”。
“慢”是一种感悟。
“慢”需要等待。
关键词:少一些责骂,多一些理解激励与唤醒等待与克制正文:不知不觉已经在三尺讲台奋斗了14年,曾经的青涩冲动如今也逐渐变得内敛平和,这应该得益于心态的转变。
想当年,一有学生不做作业,考试成绩差,上课不听讲,下课追逐打闹,我总是忍不住训斥几句甚至大发雷霆,又或者让学生请家长,渐渐地变成了急性子。
这样的心态也渐渐带入到了生活中,遇事特别容易着急上火,时间久了,自己也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如果连自己都没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又如何去教育祖国的未来呢?于是我尝试着慢下来,尝试着去理解学生,尝试着倾听他们的心声,尝试着心平气和,反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让我意识到教育好比种田,从播种,到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每个过程都需要精心呵护,是“慢活”,是“细活”。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耐心和耐性;慢,需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慢,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
一、“慢”不是“怠慢”。
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有一部分“问题学生”,他们有的基础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有的比较好斗,追逐打闹甚至打架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有的在班上就像隐形人,基本不说话,文静的让人几乎忽略他的存在。
因此我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
但是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细想之后,我认为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学习不出色,但不代表其他方面能力差。
2023年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22篇)
2023年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22篇)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篇1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5个学科,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
艺术课标标准以艺术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目标是为面向全体学生制定。
不是以专业的艺术技能为核心,也不是为面向少数的特长生而定。
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理解、创造而定。
艺术培养的过程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艺术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
从美术学科来看,新课标里明确提高了艺术学科的比例,我们作为未来的美术老师,应该看清背后的含义。
我们应该弄清楚我们的定位,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怎么学。
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美术地位变高了,我们与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的主科一样,我们要与传统的主科老师争锋。
基于尹少淳老师对新课标作出的解读:“音乐、美术学科不可被消解,要保证这两根支撑中国艺术教育大厦的大柱子不倒,同时新三科缠绕其上,最终呈现出融通、跨学科的效果。
艺术新课标既有大综合,也有小综合。
”我认为,美术老师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向其他艺术学科学习、取经。
老师应该构建的是“未来”课堂,而不在是单一的传统课堂。
美术课堂不仅要有学科内的深度,也要有学科间的广度。
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篇2《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版)》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主要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两个方向八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转型。
借此缘由,我通过对比学习新旧两版课标(版和版),认为新课标在美术学科上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核心素养内涵的“新”。
新课标提出的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不同之处在于将“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合并,变成了“审美感知”,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回归到人本身,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审美情趣。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立竿见影的教育常常就是对教育的反动。
教育的智慧也来自于教师的责任,来自于他对教育持久而专注的思考。
在教育中要细致耐心,大概多数教师都不会反对。
问题的关键是要细致耐心到什么程度。
当一个小学生一年学业不突出,你还可能有耐心帮助他吗?如果他小学6年学业都不突出,你还会有帮助他的耐心吗?如果他小学、中学、大学都学业较差,你还会耐心地等待他在工作以后成为天才吗?《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主张,教师应当有这样的耐心。
爱因斯坦在10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以至于他的教导主任一度认为他是白痴,教导主任失去了对这样“白痴”类孩子教育、培养、帮助的耐心。
其实爱因斯坦的成长恰恰告诉我们,对这样的孩子,教师的耐心仅仅有一天是不够的,一年也是不够的,甚至几年也是不够的,需要抱有十几年的耐心。
谈到十几年的耐心,教师中赞成并能做到的人还有多少呢?爱因斯坦两岁多了还不会讲话,他的父母渐渐丧失信心,一度以为他是哑巴。
他7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在大声说出整句话之前,总要先低声默念一遍,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年,小学教师们的耐心丧失了,认为他患有某种形式的少年诵读困难症。
爱因斯坦在中学的成绩除数学优秀之外,其他学科均属低下,因而在1894年15岁时他遭到了学校的退学处分,中学教师们的耐心也最终丧失了。
爱因斯坦第一次考大学失败后,又在中学复读了一年,后来考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
大学4年,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以至于他在毕业后找不到一份教师的工作,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才在伯尔尼找到了联邦专利局审查员的工作。
从学业经历上看,爱因斯坦不是一个成功者,但就是这位不成功者,利用闲暇继续自修理论物理,在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爱因斯坦的成长史,我们又会有不同的发现,爱因斯坦快3岁时,他在观察刚刚出生的妹妹以后,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很长的话:“她就是我的新玩具吗?她的轮子在哪儿呢?没轮子我怎么玩啊?”这反映出他超常的观察能力。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两个,子女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
上帝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要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
★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
说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价值,因为他有可能性,他有无限的可能性。
★我们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手段,而不把学生当作我们的目的。
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
★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
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
这才是教育新常态。
★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
最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简单的说,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一个优秀的孩子,又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
长大了,读初中了也是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
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再读博士。
你看,父母亲也荣耀了,感觉我的孩子很优秀,不到45岁可能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了,不到50岁就是个正处级干部了。
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我的孩子有出息。
关于教育教学的形象比喻
关于教育教学的形象比喻教学隐喻是人们对教学的一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喻,生动形象地认识、理解和表达教育教学中包含的内在实质。
它包含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教学隐喻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看到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理念与价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
1. 教育就像种庄稼---因材施教做教育就像种庄稼,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是能够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叶圣陶先生给教育所作的比喻,经典而直白。
农业是因地因时制宜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培育出农产品。
工业是按固定模型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都是标准件,不许有个性,没有活力;而用心培育出来的产品才可以“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农业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是需要土壤、水份、阳光和等待的,这是一个慢慢长大的过程。
对待孩子的成长,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尊重它自然生长的性态,学会等待,减少教育的浮躁与功利。
2.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
有的孩子的成长就像蜗牛一样缓慢,大人们跟在他后面不停地催促着,生气着。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或者说在生活的道路上,大人们甚至忘记了欣赏路边的风景,一心想着如何教育他,鞭策他,来实现自己的期望,忘记了还有一种教育叫做“等待”。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能使他在一刹那打开发展兴趣天赋的大门。
在与生活的散步中,请静待孩子在身体和心智上的不断成熟。
放慢教育的脚步,让“蜗牛”们能够稍微轻松点。
除了知识,他们更需要阳光、空气、风雨以及美丽的花园。
3.教育就像养花一样---学会欣赏和等待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
学生的培养,要慢,不要着急。
2024年《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最后再摘录张文质老师的几句语录,或许这些语录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孩子不需要担心,而需要关心。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孩子不需要冷落,二需要疼爱。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
“哪里有爱,哪里就是你的家;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你的归宿;哪里有鼓励,哪里就是你的起点。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精选篇5
暑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这个时代的节奏是快的,教育也是快节奏的。在教育中,我们追求的往往是快速见效果,而忘记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甚至忽略了教师的以身作则。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
记得我在教我班的孩子学习区分“具”和“县”这两个字的时候,一个孩子怎么也分不清这两个字的写法,不是把“县”字里面多写一笔,就是把“具”这个字少写一横,当时,我非常生气,心里想,怎么还会有这么笨的孩子呢?不就是两个字嘛,写了几十遍了,怎么就是分不清呢?结果我越是急躁,他越是写不好。后来,我干脆不让他写了,让他休息。隔了一天,我和风细雨地教他写其中一个字,直到他写会。又过了一天,我又春风拂面地教他写另一个字,直到他写会。后来,再观察他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他竟然都写对了。看来,对于有的孩子,即便是分清两个字这样的小事,也需要有个过程。耐心等他学会时,我发现,我不着急了,他也开心了。现在想来,这个学会的过程,成全的何止是孩子啊,还有大人。
教育随笔:慢教育——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教育随笔:慢教育——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中国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渐渐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用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情愿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沉着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渐渐来,渐渐来。
”短短的几句话间充溢了教育的才智,教育是慢的艺术,面对孩子,我们须要沉着的等待,在孩子身旁陪伴他静静的成长。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一项慢速作用的过程,孩子的世界有着成人不能理解的模样,而要想很好地观看这个世界里的风景,“慢”是最为重要的,渐渐地等待。
一、慢教育的概念张文质先生说过: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改变是极其缓慢、微小的,它须要生命的沉潜,须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标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陶行知曾说:让真的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心里发出,打到心灵深处。
做为一线教育的老师,我清晰的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背后所包含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开展的规律,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而慢教育那么是恰到好处的强调了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正如卢梭所强调的,教育必需依照儿童的内在自然的开展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使儿童得到开展。
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是的,工业产品没有生命,农作物那么不然。
受教育者是人,人是有生命的,人的成长就像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一样,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有他自身的规律。
教学应当是学生自我发觉、自我思索的过程。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觉意外的通道和漂亮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需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二、慢教育的现象观随着社会的开展,就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教育的步伐也在不断的突飞猛进,为了不让学生落后,教师不愿“慢”导致的结果使得教育教学的内容不停的加大容量,加快节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愿“慢”,于是从小就给孩子担当各种爱好班、补习班的压力,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慢一步,这种现象从幼儿园就起先形成了一种风潮,经常有家长离园时间早早的就来到幼儿园将孩子接走,去上一些舞蹈班、美术班、少儿英语班等等各种爱好班,而许多时候,家长自以为挖空心事的为孩子考虑,却不曾真正的问过孩子究竟喜爱什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爱好班,那些什么爱好班都没有学的家长们也按耐不住了,纷纷来询问教师:“我想让我们家的宝宝上个爱好班,学什么适宜呢?”孩子们之间也会沟通,有的孩子很骄傲的说我在舞蹈班学会什么什么舞蹈?有的孩子那么会愁眉苦脸的跟教师说:“我今日不想画画了” ,孩子们确实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在生命的长河里,人要做很多事情,不同的年龄段就有不同的事要做,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好。
龙应台有2个孩子,他俩之间相差4岁,《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就是记录她与2个儿子童年的时光。
自从小儿子飞飞来到这个世界上,大儿子安安一下子觉得自己失宠了,对弟弟甚是吃醋,因为弟弟可以——不涮牙,不吃饭,不洗脸……有了羡慕嫉妒的感觉,于是他抗议自己做这些事情,每件事情都和妈妈对着干,直到妈妈用尽力气缠30分钟,他才肯去做。
其实安安是没有明白,他自己的很多事情,弟弟也不能做,比如弟弟只能穿他穿过的旧衣服,每个星期五下午弟弟不可以和妈妈去看戏,晚上不可以听妈妈讲《西游记》《水浒传》,冬天爸爸不可以带去阿尔卑斯山滑雪……这些事情1-2岁的弟弟是享受不到的。
趴在窗口发呆,如醉如痴地回味刚才读过的故事,妈妈那张严肃的脸猛然把我拉回到现实;庸懒地躺在沙发上,摆弄手中的电视遥控器,妈妈却立即抗议,把我推到了书桌前;周末,踏着公园里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我却无奈地走在去补习班的路上……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哭哭啼啼地向妈妈抱怨:“我不要上五年级,太辛苦了,我要回到过去,我要一直停留在一年级。
”“人的生命只有前进,没有倒退!”妈妈平静地对我说,瞬间我怔住了,我想起了安安要过弟弟的生活,我不也和他一样吗?五年级的课业虽然比二年级重了,但是人终究不能永远活在一年级的慢节奏中,这样只会让自己成为不入群的人,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人,时间追赶着我们,不会为谁多停留一刻,大家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知识的人,就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世间万物,多好啊!五年级的我们,身心逐渐完善,可以学习和理解小时候无法理解的问题……于是我止住哭泣,拿起笔,为自己做了一份暑期安排。
该玩的时候要玩,该学的时候要学,就像我们学校的校训:学得扎实,玩出名堂。
五、六年级是我们对小学阶段的总结,也是对初中阶段的展开,这个时候,重心要放在学习上,“黑发不知勤学早”若辜负了这大好的时光,是会后悔一辈子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张文质先生是着名的学者、作家,他一直在推行着“生命化教育”。
而这本《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他《慢教育丛书》里的一本,描述了教育要回到根本,回归本真,细细品味,能引起我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深深思考。
“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
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
读了这一段文字,我不禁问自己,工作这么多年来,有没有认真想过“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
总觉得自己通过师范的学习,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
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总是急于见到成效,往往在课堂上没有细致的倾听、观察、思考学生的言行,或是一味的自己认为如何如何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更可笑的是,自己觉得还挺不错,还为自己能够这么快驾驭学生而沾沾自喜,现在想来真是肤浅的很。
有时在对待一些特殊的学生时往往没什么耐心,采取的方法也比较简单,也觉得这样的学生教育不好不是我的责任,似乎已尽力到我的努力了,我每天要忙这忙那,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总是对自己的行为找一些理由,等等。
这一切都是我日常的教育工作变了味,使教育沾染了太多的社会习气,脱离了教育原来应有的本真。
读了这段话,让我重新进行了思考,重新审视了我先前的一些行为,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调整,让教育回归自然。
“不言而喻,教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执着、明确、美好,教师甚至“要比热爱自己的党派、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确实要以爱为底色,谈起教育就是谈论我们的孩子和未来——然而,只要一静心我们就知道自己实在被扭曲得太厉害了,也许更需要询问的就是我们还有多少真挚的热情,承担的勇气,能够在各种困难中坚持应当坚持的执着,可是我知道这样的询问很多时候也是苍白无力的,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太多的指标、任务、功利已经控制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渴望着美好,内心都变得越来越无望与冷漠——坚冰时期仍然延续着,有时我们几乎无法越过它了望到自由和有活力的未来”。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教育是慢的艺术》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努力。
下面是由橙子为你带来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一对于”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好好地思考过。
自己当教师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无奇,每天工作的痕迹就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被海水冲洗过后马上就会归与平静。
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之后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开始了慢慢地审视。
他说教育是”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艺术。
难不成是因为在”慢“字上出了问题?班里总有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孩子。
我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我是很负责地给他们课外进行再次辅导。
但是扪心自问,我的出发点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绩能提高一点。
估计这样的辅导也就成了纯粹的功课辅导。
只要他会做这样的题目就行了。
其实这样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
但如果仔细地想想看,当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我没有生气?没有焦灼?是的,我生气,甚至愤怒。
也有老师说:”我宁可教100个好学生也不想教一个教几十遍都不会的学生。
“当然这是没办法时的调侃。
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有差异,一个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差异。
我是任教小学语文的老师,于是我的眼光对文字有所偏向。
若干年以后,我想我所教的知识对孩子们来说真是不足挂齿了。
然而我的小学语文有没有在他童年的时候给他沉淀下什么了吗?当我年老的时候,如果我也能说上这么一句”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
“那我想,即使我一生的工作再怎么默默无闻也是值得尊敬自己的了。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二)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
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
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
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及启示(精选7篇)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及启示(精选7篇)《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及启示(精选篇1)暑假偶然翻阅了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感受到了“生命化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耳熟能详的话有了更深的了解。
书中提到教师需要带着生命的热忱进入课堂,然后对孩子所有生命的行为经常给予肯定。
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
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作为一线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
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急功近利与教育本义背道而驰。
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慢慢欣赏学生成长。
张文质老师在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
不知从何时起,我也常常被一些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没有花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
张文质老师在谈到生命教育的“关键词”时,提及了“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细节”,这些都是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姿态和心态。
”慢教育”并不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包含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这样一个意义来讲,老师真的需要处处留心教育资源,关注教育对象,以一个等待的姿态倾情投入教育,时刻关注生命的成长。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需要我们的教育才能成长,而不是说你今天说要把学生规矩成什么样子,学生明天就会是什么样子。
他们不可能规规矩矩地按我们的想法去做,他们的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的道路上难免出这样那样的错误,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
学生工作是一项反复的长期的工作,需要慢性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要在实践中漫漫形成。
老师工作要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
切忌急于求成,要抱着每一朵生命之树都会开花的心态,我们要温柔、耐心、更需要悠闲的等待。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600字范文篇1最近,刚刚读完张文质写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感受很深。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在本书中,通过记录作者的一些讲演录,从而揭示教育应遵循的一些规律,以及现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读来发人深省。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的变革越缓慢越好,因为只有在这种缓慢的过程中,才有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沉淀下来。
”他提到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的前提,是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数十年,才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
而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教育研究的课题往往研究不到一两年就结题了。
教育教学往往都是急功近利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又怎会积累有价值的经验呢?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首先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你是怎么注视孩子的,你眼中透出的是不是善意、慈祥、期待和肯定……”当我读到这里时,不仅感到惭愧。
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当看到孩子们在课上不专心听讲时,自己往往就会用愤怒的目光看着孩子,直到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当孩子们在课间大声吵闹时,有时也会大声斥责他们。
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自己也失去了很多。
“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
”这句经常挂在我们口边的话,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的实现是多么的不容易。
作者提到一则报道:美国的盐湖城举办冬奥会时,一所学校举行活动,活动结束时中国使馆的官员致词:要把两个书包作为礼物,分别送给最优秀的男生和女生。
可是,整个会场却显的寂静、冷清。
原来,该学校从1960年创办以来,就没有评学过最优秀的男生女生,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才是真正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
在今天,我们的评价往往都是追求立竿见影的“一把尺子”的评价。
要想实现多元化评价,就必须多几把尺子评价学生。
在书中,作者的很多语言都很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600字范文篇2《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是我的一位教师前辈向我推荐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
”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一、“慢”而不“怠慢”。
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
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
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
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
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
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
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
作为老师,尤其像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1“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
”寒假读了张文质老师编辑写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这本书是张文质老师在多个场合的演讲集,语言浅显易懂,处处显示出张老师对教育的关注、关心与反思,他主张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塑造身边的小环境,解放孩子。
回想从教十三年,我很有感触、深有体会。
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令我思考很多很多“慢”需要感悟。
“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
”这样的文字,总是一次次惊醒我要学会等待,学生不需要的担心,而需要关心;学生错了,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学生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学生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
学生本身就是希望,我们尽管为学生着想,为教育的慢而崇拜。
我坚信,我的眼里没有差生,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神圣的理由,都有他存在的价值。
比如面对一些问题儿童,爱因斯坦到十岁才可勉强说话,海伦凯勒两岁的时候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舟舟被认为是弱智少年,却是世界级的天才指挥家。
这学期,我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真的发现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家住哪里的孩子,不能说话,眼睛不能聚焦的孩子,不能听见同伴说话,带上助听器才可勉强听见声音的孩子,但是,这又怎么样呢?谁能敢说,他们不会是下一个爱因斯坦,舟舟或者海伦凯勒?时间是证明学生成长最好的东西,不是靠老师的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批评甚至奚落讽刺,置之不理。
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