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雅各布森

合集下载

11.2雅各布森

11.2雅各布森

罗曼·雅各布森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俄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诗学家,莫斯科语言小组的领袖。

雅各布森(出生在莫斯科,开始在拉扎列夫东方语言专科学校学习,后转入莫斯科大学。

1915年,年仅19岁的雅各布森牵头成立了“莫斯科语言小组”,这个小组举行各种活动,研究文学和语言问题。

1918年,雅各布森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两年后任莫斯科戏剧学院俄语教授。

不久,雅各布森移居到布拉格。

1933年任教于捷克马萨里克大学(今普基涅大学),教授俄罗斯语文学和捷克中世纪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雅各布森定居美国,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

1982年雅各布森在波士顿逝世。

其主要著作有:《无意义的书》、《未来派》、《论捷克诗》、《语言学和诗学》和《文学和语言学研究的课题》(与梯尼亚诺夫合著)等。

雅各布森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探求文学研究的科学化成为他的主要任务之一。

他认为,文学学科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从这一目的出发,雅各布森非常重视文学作品的内在技巧和构造原则,主张把文学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作品本身,研究诸如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等作品的形式因素,而不是关于作者的生平、思想经历等等的所谓文学作品的外部研究、社会学研究。

文学文本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的实体,只有对文学文本本身的形式技巧的研究,才能揭示出文学研究的科学性。

雅各布森首先从文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的区别来探讨诗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功能问题。

日常语言仅仅以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际为目的,它只是促使交际双方能够实行交流和沟通,它所使用的语言是按照惯常的构词、语法、修辞等来组织语言单位的,其目的是使人们易于理解和交流。

而文学语言则不同,它常常是对日常语言的加工、扭曲和变形,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突出文学语言本身的特征,也即配置、组合和加工,它以自身为目的,表现的是语言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性:一个过程概念???——从形式主义和伊格尔顿的观点说起

文学性:一个过程概念???——从形式主义和伊格尔顿的观点说起

文学性:一个过程概念——从形式主义和伊格尔顿的观点说起20世纪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罗曼·雅各布森提出了“文学性”这个术语,想借此指出文学的特殊性。

从此,关于“文学性”的讨论经久不衰。

时至今日,“文学性”依然是文学理论界的常新话题。

从形式主义到新批评,再到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关于“文学性”的说法层出不穷。

在持久的论争中,有人认为“文学性”早已从文学的范畴脱离出来,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比如乔纳森·卡勒在《理论的文学性成分》中说道:“文学可能失去了其作为特殊研究对象的中心性,但文学模式已经获得胜利;在人文学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文学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解构主义在泛化“文学性”的同时,也提出了“文学终结论”。

当关于文学性的争论走到这里,让人不免感到对这一术语的讨论已经到了尽头,从而让我想起“文学性”的提出者罗曼·雅各布森,想到他为文学找出特殊性的初衷。

不禁觉得,还是将对文学性的探讨限定在文学范围内较好。

虽然这是一种狭隘的“文学性”,但如果搞清楚这种狭隘的“文学性”,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的特殊性,提升文学阅读和鉴赏能力,何乐而不为?基于此,本文将从形式主义学派关于“文学性”的见解切入,结合伊格尔顿的《如何读诗》中对形式主义学派的评价及关于文学性的思考,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文学性”是一个过程性概念,存在于从语言出发抵达内容的过程中,文学性”是言、象、意的融合统一。

一、形式主义:文学性存在于语言中按照罗曼·雅各布森的意思,他是想借用“文学性”这个术语来标榜文学的特性,借此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并使文学性成为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

雅各布森有言:“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说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但对于形式主义批评家来说,文学性只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层面。

比如,雅各布森认为诗的语言是对普通语言的系统化变形、歪曲,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一文中提出了“陌生化”手法的概念。

_文学性_的语言学探索_论罗曼_雅各布森结构主义语言诗学思想_江飞

_文学性_的语言学探索_论罗曼_雅各布森结构主义语言诗学思想_江飞


1 10

“ 文 学性 ” 的 语 言 学 探索
重返 历史语 境 可知 ,
1 9 世纪 末 20 世纪 初 俄 国
“ 白 银时 代” 的文 学尤其是诗歌 的繁 荣 ,
大 大
激 发 了 文 学 研究 的 发 展 和 要 求 突 破 传 统研 究 模式 的 诉 求 , 而 俄 国 文艺 学 思 想 话 语也 纷 繁 复 杂 ,
雕 小 “

技 ”
的 “ 学 院 式科学 ” 。 这 “ 武 器 ” 只 能是 语言 学 科学 , 因 为 “ 语言 学 在 研究 内 容 上 是 一 门 跨诗 学 的
科学” ,
它 “ 依据 另 外 的原 则探讨诗学 ,
并且另 有其 他的

标” ,
而且,
“ 语 言学 家 也 对形 式 方 法
的 论
俄 代 诗歌 次 创 性 提 学 性 概 念 他认 文 现 —


第 ③》中 Nhomakorabea一
造 地 出 了 文 “

r i ( l i t e ra n es s )

为 ,
究 就 使 部 成 “文 学 研
的 对 象不 是文 学 而 是文 学性 也 是 说 ( l i t era rys ch ol a rsh i p )
不仅见 证 了 结构 主 义运 动 的 诞生 和兴衰 ,
也见 证 了 2 0 世纪 人 文 科学
乃至 自 然 科学 的 更 新与 发 展 , 其 学 术影 响 遍 及 现 代 语 言 学 、 符 号 学 、 诗 学 、 现 代 人类 学 、 精神
分析 学 、 历史学 以 及传播 学等 众 多 学科 。 毋 庸 置 疑 , 雅 各 布森 的 结 构 主 义语 言学 理 论 在 世界范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作者:李静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1期一、引言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兼文论家,斯拉夫语学者,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主要奠基人,结构主义发展的先驱。

1896年出生于莫斯科,后移居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期间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

先后在纽约高等研究自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1982年在美国波士顿逝世。

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

研究领域涉及诗歌语言、儿童语言、音位学和失语症等,同时对韵律学、文学史、文化史、符号学和信息论等也有很深的造诣。

作为当代西方译学界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开创性意义。

1959年,雅各布森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一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探讨,发前人所未及,因此,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申雨平,2002:269),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本文旨在从雅各布森的这篇文章入手,重点讨论他的翻译理论思想及其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语言的意义雅各布森吸收了皮尔斯(Peirce)的符号学理论,在文章的开篇就从这一角度阐释了语言的意义问题,他不同意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ell)对语言意义的看法。

按照罗素的观点,“人们如果在非语言方面不知道什么是乳酪,就不可能懂得乳酪‘乳酪’(Cheese)这个词”。

换言之,只有通过认知经验,才能理解词的意义。

雅各布森认为,任何一个词或词组,都是一种符号现象,“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

”(There is no signatum without signum)例如,我们从来没有吃过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神仙吃的美食(ambrosia)和美酒(nectar),但我们却懂得这些词,并且知道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雅各布森探究

雅各布森探究

雅各布森诗学观点之“隐喻转喻”理论探究摘要:诺曼·雅各布森不仅是上世纪20年代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结构主义文论的奠基人。

这种贡献体现在他创立了结构主义诗学,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

隐喻转喻假说理论基于他的选择轴上的相似关系和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说,这一观点的提出起源于索绪尔。

举我们熟悉的例子来看,“青少年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这句话,如果用比喻,就是“青少年是一群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的人”,这里用了隐喻,就是“青少年”与“太阳”对等,形成等价关系。

通过对等原则、隐喻与转喻的诗歌“语法”分析,仿佛一幅具有鲜明印记的“联络图”隐藏在诗歌文本的韵律、字句、段落之间,它们以“突出”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诗歌功能”。

这是雅各布森雅诗学理论的积极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其诗歌批评也存在将重心放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的弊端。

关键字:雅各布森诗学理论隐喻转喻在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兴盛的环境中,诗歌研究的态势也因此而非常繁荣,象征主义诗学和未来主义诗学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阿克梅派诗学。

从对语言和文学特性的探索角度来说,它们都可谓俄国形式主义者的先驱,是撮合语言学和诗学结盟的同盟军。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俄国形式主义者明确反对以“形象性”衡量一切文学的象征主义,如什克洛夫斯基对波捷勃尼亚的“艺术即形象思维”说进行了严厉批驳;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者又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有选择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的语言思想,如恰恰是波捷勃尼亚最先在俄国提出理论诗学的问题,认为诗歌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得到了形式主义者的广泛承认。

其中,开创了现代语言诗学研究成功范例的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无疑格外值得关注,因为他是将先锋诗歌创作与语言诗学研究有机融合的独一无二的诗人理论家。

12.第十一章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12.第十一章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4、【“主导”理论】 一件艺术品的核心成分,它支配、决 定和变更其余成分。正是主导保证了 结构的完整性。 雅各布森将艺术作品理解为一种共时 结构,其内部核心成分决定了整个结 构的性质。 每件艺术品既 保持着传统,又打破了 传统。如宋词、元曲,宋明戏剧小说 。

第二节 雅各布森 5、【“主导”的意义】P269 它完全突破了“艺术是陌生化手法”这种早期形式主 义对艺术的单纯理解。艺术不再与非艺术简单对立, 文学语言不再与日常语言简单对立。 主导概念拓宽了我们对于文学的理解:

第二节 雅各布森

(3)、雅各布森对现实主义的探讨,体现了文 学史方法论上的一些特点: 第一,坚持科学性。文学史的研究不能随意使用 术语和选择对象,术语和对象必须经过严格筛选 和辨析,有明确的范围和内涵。 第二,凸显文学性。文学史研究无须关注作家心 理、时代哲学或社会问题,而应聚焦文学现象本 身的文学性。 第三,强调共时性。文学史研究不能将文学简化 为在时间轴上连续不断地发展演变,任何文学史 对象都是一个初一历史流变背景中的共时异质系 统。


【代表人物】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的创 始人。 罗曼·雅各布森:莫斯科语言学学会的主要创始人。 米哈伊奇·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苏联文学理论家、 批评家 【兴起的背景】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这一时 期,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俄国,列 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社会主义一国内的胜利, 同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受到国际资本主义敌对势力 的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


第二节 雅各布森

第一,文学史即“结构”与“系统”。两作者认 为,传统的文学史研究惯于讲述情节片段和采用 作者轶事趣闻来进行文学史阐释,真正的文学史 研究应该摒弃运用混淆的术语和随意的现象阐释 文学史的路径,建立一种“系统的科学”。文学 史是一种“具有某种极为复杂和特殊结构规律” 的系统。

中外语言学名家中文简介

中外语言学名家中文简介

中外语言学名家中文简介洪堡特洪堡特(Baron von Wilhelmvon Humboldt, 1767 --1835),德国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

1767年6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波茨坦。

1787年秋至1789年期间他曾先后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政治、法律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

1809年他被任命为内务部文化和教育司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他提议并创建了柏林大学。

1819年洪堡特离开了政界。

从1820年到1835年,他专心致力于语言研究。

1820年6月19日,他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了他的论文《论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的比较语言研究》(简称《论比较语言研究》),标志着他的语言和语言哲学研究工作的开端。

后来他又先后发表了很多语言学论著。

1828-1829年,他的名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问世,1830-1835年他又精心写作了三卷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该书的引言是一篇独立的论文,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洪堡特完整阐述了他的语言学思想,使之成为他在该领域全部工作的总结。

洪堡特学识渊博、兴趣广泛,曾在美学、民族学、古典文化等一系列领域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但他一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视为理论语言学和19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创始人。

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断。

他强调语言的创造性,人们能用少量规则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来;强调"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这些理论直到20世纪仍有很大的影响。

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索绪尔被尊为现代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奠基人。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1.第十一章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L11.2雅各布森——其它文献引述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1.第十一章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L11.2雅各布森——其它文献引述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11.2 雅各布森==================================================================其他文献引述:一、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罗曼·雅各布森是20世纪文学理论史上最为重要的理论家之一。

他的语言学、符号学和文学理论研究,贯穿了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影响了一大批文学理论家思想的形成。

布拉格学派、法国结构主义和英美新批评这些不同流派的文学理论家,诸如穆卡洛夫斯基、列维.施特劳斯、韦勒克等人,分别得到过雅各布森的亲身教诲。

这更加说明了雅各布森理论的重要性、原创性和影响力。

如果说什克洛夫斯基的“反常化〞理论还仅仅停留在知觉层面对文学艺术进行分析的话,那么,雅各布森的“文学性〞理论那么更富有深刻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对什克洛夫斯基而言,文学还是作为被感知的对象而存在的;雅各布森那么将这一理论推进了,他从语言功能人手,进一步论证了“反常化〞理论的合法性。

“文学性〞概念的提出和语言的诗性功能的研究,是雅各布森对文学理论的突出奉献。

1.“文学性〞理论及其意义“文学性〞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心问题。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力图建立科学的文学理论研究体系,而一门学科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就是研究对象确实立。

文学研究要成为一门科学这一观念,迫使俄国形式主义者努力寻找文学的普遍特点。

确定文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如我们在前面一再谈到的那样,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看来,文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文学作品,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哲学和宗教内容,而是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以及将这些材料组织成为审美客体的艺术程序。

因而,文学科学的对象,就应当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一切材料的特性之所在。

雅各布森明确申论,文学科学的对象是“文学性〞而不是整体的文学或个别的文学文本,是使文本成为艺术品的技巧或构造原那么,只有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才是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雅各布森 语言意义与对等的本质

雅各布森 语言意义与对等的本质

2020/3/6
诗歌的不可译
雅各布森一方面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力,但是,在 谈到诗等文体的翻译时,又断言“诗是不可翻译的”。在诗中, 言语对仗是作诗的一个原则,句法和词法范畴、词根、词缀、因 素等都会在类同与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对立、并列和接近,并各自 有各自的词义。简言之,诗歌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诗律 来传达的。这些都使诗歌的翻译变得更复杂,甚至是不可能了。 因此,不论是语际或是语内,诗歌都是不可译的,只能是创造性 的词换位。
2020/3/6
2020/3/6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语言的意义
According to Bertrand Russell, “no one can understand the word ‘cheese’ unless he has a nonlinguistic acquaintance with cheese.” If, however, we follow Russell’s fundamental precept(教训,告诫 )and place our “emphasis upon the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problems,” then we are obliged to state that no one can understand the word “cheese” unless he has an acquaintance with the meaning assigned to this word in the lexical code of English. Any representative of a cheese-less culinary(厨房的,烹调的) culture will understand the English word “cheese” if he is aware that in this language it means “food made of pressed curds(凝乳)” and if he has at least a linguistic acquaintance with “curds.” We never consumed ambrosia(特别美味的,神 的食物) or nectar(花蜜) and have only a linguistic acquaintance with the words “ambrosia,” “nectar,” and “gods” - the name of their mythical users; nonetheless, we understand these words and know in what contexts each of them may be used.

罗曼·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研究

罗曼·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研究

罗曼·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研究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20世纪著名的美籍俄裔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符号学家。

作为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纽约语言学小组的奠基人与领袖之一,他为20世纪人文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语言学和诗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雅各布森的理论思想是人文学科的重要课题。

然而,相对于他的贡献而言,国内外对他的研究还很不够,尤其是国内对雅各布森语言学诗学理论尚无系统深入的研究。

雅各布森诗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艺术相对于其他艺术和其他各种语言行为的特殊差异,而诗性功能理论是其核心和阐释“文学性”的钥匙。

雅各布森对语言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重新评价,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揭示了“诗之为诗”的内在生成机制,同时拓宽了我们对于诗歌和语言的理解。

因此,本论文以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该理论的基础及形成过程,然后围绕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的定义中所蕴涵的诸重要概念展开,阐明“何为诗”和“诗何为”。

在此基础上,以雅各布森对普希金两首抒情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9首的精彩分析为例,进一步揭示诗性功能的成因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针对文学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对雅各布森的批评,论文还对这两种结构主义诗学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

最后,论文尝试用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理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歌,并试图发掘出中西诗学的同构及其背后的语言文化共性。

本论文希望通过对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加深我们对于语言与艺术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并重新确立雅各布森思想对于这种认识的重要地位。

尤其在近年来文学研究更多地倾向于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研究的语境下,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理论更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雅各布森文学性概念辨析

雅各布森文学性概念辨析

雅各布森文学性概念辨析19 世纪末以来,随着文学批评活动的专业化进程,关于“文学之为文学”的特殊性亦即文学性的问题日渐突显,然而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文学性的定义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众多关于“文学性”的论述中,罗曼?雅各布森的文学性概念始终别具一格,历久弥新。

它究竟有何内涵,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化?本文试图立足雅各布森不同时期的文本,对其文学性概念内涵、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辨析。

1914年至1915 年间,雅各布森发起成立莫斯科语言学小组,该小组与彼得堡小组(1916 年更名为诗歌语言研究会)一样,致力于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文学。

这就是1914年到1930年盛行于俄罗斯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即俄国形式主义。

随着俄国政治状况的发展,雅各布森于1920 年移居捷克,并创立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期间,雅各布森第一次提出“文学性”概念。

到30 年代,雅各布森根据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关于语言系统的思想,在语音学研究中,提出结构主义原则,并首先创用“结构主义”这一术语。

二战爆发之后,雅各布森流亡美国,相继任教于美国自由高等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等高校。

雅各布森既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结构主义的奠基人。

雅氏提出的文学性概念既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其布拉格期间结构主义诗学的核心概念。

这一概念历经两种思想阶段,其内涵呈现继承中发展的特点。

一、文学性: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文本性:文学性存在于文本形式之中1921 年,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这意味着文学性不是别的,是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

但这个对象并非作为整体的或个别的文学作品。

而且,俄国形式主义者普遍反对将文学作品所承载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心理等因素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因为这些都没有触及文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他们看来,文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也不是拥有主观意志的人或作者。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

•Claude Levi Strauss and Bronislaw Malinowski known as the father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His structuralism is creating a culture of the human thinking as general with consistent "occurrence" system through create symbols an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binary opposition" and continue to metaphor and metonymy, and will cut into one piece of time and space and the outside is categorized and the object world of the human mind, forming a man sees the world of appearance.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is not human consciousness, but in the unconscious.
•Roman Jacobson, a famous Russian philologist ,his structuralist poetics theory is a key part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modern western literature.He creatively proposed concept of "literariness" and use it as a center for linguistics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poetic function research and the grammar of poetry criticism practice, In promoting the independ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t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as well as the cross discipline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罗曼·雅各布森

罗曼·雅各布森
布森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研
究领域涉及诗歌语言、儿童语言、音位学 和失语症等,同时对韵律学、文学史、文 化史、符号学和信息论等也有很深的造诣。 作为当代西方译学界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思想具有深远 的影响和开创性意义。
(三)翻译三大类别
(1)语内翻译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n)是指同一语 语内翻译 同一语 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就是 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 人们通常所说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如把古文改成白话文,把广东话译为普通话,把 英语诗歌译为英语散文。语内翻译在同一语言的不 同历史阶段进行,或在其不同的变体之间进行,一 般具有一致的内容和语言文化基础。对一个词做语 内翻译,可以选用同义词,但一般说来,同义词不 可能是完全对等的词。翻译时不可避免地会增减原 意,通过“改变说法”后,也只能是最近似的对等。 正如皮尔斯所指出的,所有定义和解释都是翻译。
雅各布森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把翻译分 为三类,即: (1)语内翻译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语内翻译 (2)语际翻译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语际翻译 (3)符际翻译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符际翻译
总结
雅各布森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 在 符号学框架内从语符问题、翻译的分类、 语言差异问题、对等问题等方面探讨了翻 译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 体现了他语言具 有共性、语言可译的观点。雅各布森的翻 译理论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西方翻译理论 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Thank you!
(2)语际翻译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是指两 两 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来 种语言之间的翻译 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这就是人们通常所 指的严格意义的翻译,也是众多翻译研究家 关注的焦点。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_对等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_对等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_对等1. 简介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

他1896生于莫斯科,先后任教于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和瑞典,原籍俄罗斯,1914年移居美国,后加入美国国籍。

1943-1970年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雅各布森是九个科学院的院士,获得25个荣誉博士学位。

他研究的范围极广,于1959年发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从符号学和语言学角度,探讨了翻译与语言有关的基本问题。

2. 翻译理论思想概述雅各布森站在符号学和语言学立场上讨论了翻译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所有语词都是确定的语言学或符号学事实,并将语言符号的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这基本上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概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进而解释了语言符号的对等:语内翻译使用近义词或迂回表达法,语际翻译使用译语的完整信息取代原文信息,然后探讨了翻译可译性问题。

雅各布森是语言共性论者,认为现存语言都是可以表达的,并分别从词汇空缺和语法范畴空缺两方面进行分述。

最后对于语法范畴相当重要的翻译进行了详述,说明了其不可译性,但最后提出了“创造性移位”,给人予启迪。

3. 符号学语言学角度分述符号学及语言学贯穿于雅各布森的翻译思想当中。

皮尔斯对符号下的定义、符号的三元观,语言的本质范畴都体现于翻译的解释、翻译分类、语言内容与形式对等之间。

3.1. 从符号学角度看语言与翻译皮尔斯定义的符号是:一个符号是与第二个东西,即它的对象,相联系的任何事物,就一个质的方面以这种方式把第三个事物,即它的意义,和同一个对象联系起来。

雅各布森正是站在皮尔斯(Peirce)符号学的角度,通过对比格兰特·罗素的观点——即只有熟悉词语的非语言特征,才能理解词的意思——从而指出词义是语言事实、符号事实。

语言符号赋予了词语的意思,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有了符号,就有了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论雅各布森

论雅各布森

论雅各布森“诗歌语法”批评日常语言与诗语不同,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为何不同或怎样不同,要在理论上予以回答并非易事。

罗曼·雅各布森既是一个语言学家,也是诗歌批评家,他运用广博的语言学知识,将语言学与诗歌批评连接起来,从诗歌的语言形式入手,揭示“诗何以为诗”的奥秘,建立起一种语言学诗学批评方法。

一、“诗歌功能”与“对等原则”雅各布森很早就将语言学与诗连接在了一起,他的形式主义诗歌理论极有见地,如“诗歌暴露自己的语言手段”、“诗歌是自在的词”等。

但雅各布森在诗歌批评实践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从语言交流整体功能的对比研究中,分离出一种“诗歌功能”,并对该功能的形成过程给予透彻的语言学解析,从而在理论上解释了诗歌语言何以不同于其他语言。

这一解释具有开创意义,揭开了“诗歌语言之所以成为诗歌语言”的内在生成机制。

在雅各布森之前,已有人进行语言交流功能方面的探讨。

雅各布森有新看法,他认为指称并非语言的唯一功能,除对周围世界做出陈述外,说话者还“彼此问候”、“发出命令”、使用“双关语”等。

可见语言交流是一个多种功能并存的交流图式。

此前语言学界一般认为语言交流包括三种功能:认知(指称)功能、呼吁功能、情感功能。

雅各布森在论文《语言学与诗学》中拓展了这一模式,新增了三种功能:寒暄(接触)功能、“元语言”功能、诗歌功能,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六因素语言图式:说话者(表情功能)、受话者(呼吁功能)、语境(指称功能)、信息(诗歌功能)、接触(寒暄功能)、代码(元语言功能)。

六因素分别与语言的一种功能相关,显然,雅各布森列出这一图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为语言的诗歌功能留下一席之地:如果交往倾向于话语信息本身,诗歌之美学功能将占据主要地位。

“纯以话语为目的,为话语本身而集中注意力于话语——这就是语言的诗歌功能。

”[1] 181意思是说,诗歌语言的功能与其他的语言交流形式有所不同,它是内指性的,其构成形式不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如日常语言),而着眼于话语自身的构成。

!!!!!皮尔斯符号的三分法——图像符号、指索符号、象征符号

!!!!!皮尔斯符号的三分法——图像符号、指索符号、象征符号

美籍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曾经说过:“每—个信息都是由符号构成的。

”这表明,在人类社会中,符号无处不在。

而构成庞大符号体系的符号又是多种多样、五彩摈纷的。

为了更好地使用符号,了解那些不同种类符号所传达的讯息的特殊性,于是对符号进行分类并给予定性描述,这构成了符号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从理论上讲,按照任何确定的标准都可以对符号进行分类。

在符号学思想史上,符号学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按照各自不同的标准对符号进行了形形色色的分类。

其中皮尔斯关于符号的三分法思想,影响最为深远。

虽然他所运用的分类标准前后曾多次改变,而且他的符号分类系统也没有最终完成,但这并不能抹杀他对符号学尤其是符号分类理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他之后的符号学家们,力论是批判、反对或修正这一思想,但几乎均以=分法为基点,为自己的符号分类系统定位。

如艾柯的符号分类学在后期就参照皮尔斯的三分法,将自己的分类系统加以调整。

皮尔斯的符号分类体系是根据他的关系逻辑和范畴学说确定的,是他以三分法为指导思想所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

皮尔斯把宇宙的结构描绘为一种逻辑关系的结构,他说;“在每一种逻辑理论的每一点上,都不断地出现三种概念……我称它们为——位、二位和三位概念。

一位是不依赖任何其他东西的存在概念;二位是相对于其他某种东西的存在概念,即对其他某种东西发生反作用的概念;三位是中介概念,一位和二位借此发生关系。

”这三种概念就是皮尔斯哲学思想的三种基本范畴,也是皮尔斯建立其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他把一切科学的范畴都纳入其中,对符号学的研究自然也不例外。

皮尔斯首先将符号定义为符号形体、符号对象和符号解释的三元关系,并在此二元关系基础上先后提出了 10 种有关符号分类的三分系统,以致在理论上可有 59N9(3 的 10 次方 )个符号类别。

经过后人的大量化简和归并,最后得出 66种可被实际列举的符号类。

皮尔斯的三分法中.有一些分类得到了符号学家们的普遍认可。

文学概论期末简答题整理

文学概论期末简答题整理

第十一讲:叙事性文学言语(一)何谓“叙述”、“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是一种行为,是叙述主体运用语言这种特定的媒介将信息传达给受叙者这样一个交流行动。

(1)叙述主体(叙述者):所谓叙述者,是指叙述作品中的讲述者,也就是体现在文本中的所谓“声音”。

任何一部或长或短的叙事作品,至少有一个叙述者。

(现实主体是作者本人,与审美主体间是断裂的,审美主体与直接叙述者之间有一个隐藏在书中的拟作者,即隐含作者,叙述角色又分为情节中的人物和不是情节中的人物)1、叙述者 = 情节中的人物,故事参与者,第一人称鲁迅《一件小事》2、叙述者 = 情节中的人物,故事见证者,第三人称“他”鲁迅《孔已己》、《呼啸山庄》旁观者3、叙述者≠情节中的人物,不参与故事,用第三人称“他”鲁迅《药》全知全能、上帝视角(2)叙述视角:叙述的故事是随哪个人物的视点变化的,也就是由谁的眼睛看到的(感知或心理的视点)—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1、全知视角:叙述者不参与故事情节,但采用自由的角度描述事件和人物心理。

叙述者无所不知(全知全能),叙述者大于角色。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红与黑》2、内视角:叙述者就是人物。

叙述者从内部分析事件和心理活动。

只限于说出角色(叙述者)所知道的。

叙述者等于角色。

叙述者的视角受到限止,不再无所不知,不再直接对作品中的人物、主题展开评述,提供意义;不再拥有将自己的思想和倾向强加给读者的特权。

借用情节人物的视角展开故事,故事展开的时间与读者阅读的时间是同步的,叙述更具现场感。

(包法利先生眼中的爱玛,莱昂眼中的爱玛,罗道尔夫眼中的爱玛)3、外视角:叙述者从外部观察事件,知道的比角色少。

叙述者可以在情节之外,也可以是见证者。

叙述者小于角色。

叙述者只记录,不发表意见,是一种“客观的”或“行为主义”的叙事,又称为客观化叙事视角。

对读者而言,这种叙事方式制造悬念、引起猜测。

第十二讲:叙事性文学言语(二)——叙述言语中的时间叙事文本的节奏是由什么导致的?如何形成的?(概述和场景描写)时长——叙述速度和节奏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还表现在时长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语言的对等
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当直译与意译 之争悬而未决时,理论界又掀起了新一轮 的讨论,那就是语言的对等问题。其中, 雅可布森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文 中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雅各布森认为,在不同的语言现象中求得 对等,这是语言中的主要问题,也是语言 学所要研究的头等大事。他认为,准确的 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即用信息替代信息。 也就是说,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 不仅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 应),而且也关注符号和符号组合的对等, 这和他的“翻译是解释”的观点有相通之 处。
(2)语际翻译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是指两 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来 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这就是人们通常所 指的严格意义的翻译,也是众多翻译研究家 关注的焦点。
(3)符际翻译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亦称 跨类翻译(transmutation),就是通过非 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 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语言符号用 图画、手势、数学或音乐来表达。
(1)语内翻译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n)是指同一语 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就是 人们通常所说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如把古文改成白话文,把广东话译为普通话,把 英语诗歌译为英语散文。语内翻译在同一语言的不 同历史阶段进行,或在其不同的变体之间进行,一 般具有一致的内容和语言文化基础。对一个词做语 内翻译,可以选用同义词,但一般说来,同义词不 可能是完全对等的词。翻译时不可避免地会增减原 意,通过“改变说法”后,也只能是最近似的对等。 正如皮尔斯所指出的,所有定义和解释都是翻译。
雅各布森的这一分类方法在上早已存 在,但雅氏是第一个对之进行高度概括和论述 之人。同时,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翻译能使翻 译跨出纯语言研究的范围而进入一个更加广阔 而绚丽多彩的天地,即文化的研究,能够全面 系统地描写翻译中的非语言因素。雅可布森在 论述翻译的三种类型时,分别使用了三次“解 释”(interpretation)这个词,他似乎默认了 翻译是三种不同的解释。这和皮尔斯的“翻译 就是符号解释,符号解释就是翻译”的观点不 谋而合。
(五)诗歌的不可译
雅各布森一方面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 达力,但是,在谈到诗等文体的翻译时,又 断言“诗是不可翻译的”。在诗中,言语对 仗是作诗的一个原则,句法和词法范畴、词 根、词缀、因素等都会在类同与差异的基础 上相互对立、并列和接近,并各自有各自的 词义。简言之,诗歌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 依赖于诗侓来传达的。这些都使诗歌的翻译 变得更复杂,甚至是不可能了。因此,不论 是语际或是语内,诗歌都是不可译的,只能 是创造性的词换位。
(3)语义场层面
要做到准确地翻译一个词或相当于一个词的词组 就必须采用多个词的意义对等的组合,即用信息 替代信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captain这个英语 单词在汉语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是“上校”、 “大副”还是“船长”,只能视上下文而定。只 有放在特定的语义场中,才能找出汉语中相对确 切的表达。如果语言中出现缺陷,人们可以通过 借词或译借、新造词或语义转移以及迂回表示法 来对语言进行修饰加工。同样,如果语言中缺乏 某个语法范畴,那么这个语法范畴所具有的意义 则可以通过词汇加以解释。
目录
(一)生平简介 (二)研究领域 (三)翻译三大类别
(1)语内翻译 (2)语际翻译 (3)符际翻译 (四)语言的对等 (1) 性层面 (2) 体层面 (3) 语义场层面 (五)诗歌的不可译 总结
(一)生平简介
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cobson, 1896-1982),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 语言学家兼文论家,斯拉夫语学者,布 拉格语言学派的主要奠基人,结构主义 发展的先驱。1896年出生于莫斯科,后 移居捷克斯洛克。二战期间移居美国, 并加入美国国籍。先后在纽约高等研究 自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 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82年在美国波士 顿逝世。
雅各布森是一位语言共性论者,他认为一 切人类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其中引 起的信息丧失是翻译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 的附带产生的结果。语言层面的词法和句 法是各种语言具有强制性的主要因素。正 是这些强制性的范畴对表达方式的对等程 度构成制约。
在谈到语法范畴对语际翻译的制约时, 雅各布森进一步从三个方面作了阐述, 分别是性层面、体层面和语义场层面。 他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似乎就在于此, 因为包括诗在内的各种文字处理的语 法意义占了很重要的比例,所以这方 面的翻译最复杂,甚至不可译。
(二)研究领域
罗曼·雅各布森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研
究领域涉及诗歌语言、儿童语言、音位学 和失语症等,同时对韵律学、文学史、文 化史、符号学和信息论等也有很深的造诣。 作为当代西方译学界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思想具有深远 的影响和开创性意义。
(三)翻译三大类别
雅各布森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把翻译分 为三类,即: (1)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2)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3)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1) 性层面
他认为语言之间的区别在于语言中非有不 可的东西方面,而不在于语言中那些可有 可无的东西上。例如,在俄语中“死亡” 属阴性词,常被视为女人,而在德语中则 属阳性词,所以当俄国儿童阅读翻译成俄 语的德国故事时,他们会非常惊讶地发现, “死亡”从女人被描绘成了老头。
(2)体层面
体层面的不对等也是翻译中不容忽视的, 比如把英语中的现在完成进行体和现在完 成体翻译成汉语时就没有很明显的区别。 显然,当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具有不同 语法现象的语言时,译者必须进行“译码 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