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森探究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
三、资料处理阶段
整理分析资料。 对观测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结果,检验假设,提出理 论解释和推论 撰写研究报告
实验中三项基本工作内容
1、变量的选择与分类
选择: 确定与课题相关的各种因素,分析其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因果 模型 类型: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外部影响变量、中间变量、独立变 量等
简单实验设计:易操作、易检验明确因果关系;实验
结论的概括能力和外在效度较低,不考虑交互作用效 应导致内在效度也较低
多组实验设计:可排除部分交互作用对实验的影响,
可考虑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考量因素较 多,较复杂,操作较有难度
实验设计(简单)
• 单组前后测的设计模 • 两组前后测的设计(典型/传统实验设计)模式
实验法
小组成员:赵莹、杜海洋、李晶、刘莹
第一节 实验法(基本知识)
• 基本概念
实验法: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改变某 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 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
• 实验法基本特点
• 1.人为设定观察情况。 • 2.直接建立研究结论。 • 3.实验结果受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的主观影响(1、自
实验的基本程序 1、准备阶段 2、实施阶段
3、资料处理阶段
一、准备阶段
确定研究问题与目。查文献,确定课题的研究价值及可行性;
提出理论假设和工作假设。选择和分析各个相关的变量,对其 分类并建立变量间的因果模型; 进行实验设计,选择场所、设备、测量工具,确定实验进程、 控制方式、观测方法等
二、实施阶段
• 两组无前测的设计模型 • 交互作用效应
实验设计(多组)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作者:李静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1期一、引言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兼文论家,斯拉夫语学者,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主要奠基人,结构主义发展的先驱。
1896年出生于莫斯科,后移居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期间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
先后在纽约高等研究自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1982年在美国波士顿逝世。
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
研究领域涉及诗歌语言、儿童语言、音位学和失语症等,同时对韵律学、文学史、文化史、符号学和信息论等也有很深的造诣。
作为当代西方译学界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开创性意义。
1959年,雅各布森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一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探讨,发前人所未及,因此,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申雨平,2002:269),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本文旨在从雅各布森的这篇文章入手,重点讨论他的翻译理论思想及其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语言的意义雅各布森吸收了皮尔斯(Peirce)的符号学理论,在文章的开篇就从这一角度阐释了语言的意义问题,他不同意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ell)对语言意义的看法。
按照罗素的观点,“人们如果在非语言方面不知道什么是乳酪,就不可能懂得乳酪‘乳酪’(Cheese)这个词”。
换言之,只有通过认知经验,才能理解词的意义。
雅各布森认为,任何一个词或词组,都是一种符号现象,“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
”(There is no signatum without signum)例如,我们从来没有吃过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神仙吃的美食(ambrosia)和美酒(nectar),但我们却懂得这些词,并且知道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雅各布森探究
雅各布森诗学观点之“隐喻转喻”理论探究摘要:诺曼·雅各布森不仅是上世纪20年代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结构主义文论的奠基人。
这种贡献体现在他创立了结构主义诗学,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
隐喻转喻假说理论基于他的选择轴上的相似关系和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说,这一观点的提出起源于索绪尔。
举我们熟悉的例子来看,“青少年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这句话,如果用比喻,就是“青少年是一群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的人”,这里用了隐喻,就是“青少年”与“太阳”对等,形成等价关系。
通过对等原则、隐喻与转喻的诗歌“语法”分析,仿佛一幅具有鲜明印记的“联络图”隐藏在诗歌文本的韵律、字句、段落之间,它们以“突出”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诗歌功能”。
这是雅各布森雅诗学理论的积极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其诗歌批评也存在将重心放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的弊端。
关键字:雅各布森诗学理论隐喻转喻在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兴盛的环境中,诗歌研究的态势也因此而非常繁荣,象征主义诗学和未来主义诗学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阿克梅派诗学。
从对语言和文学特性的探索角度来说,它们都可谓俄国形式主义者的先驱,是撮合语言学和诗学结盟的同盟军。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俄国形式主义者明确反对以“形象性”衡量一切文学的象征主义,如什克洛夫斯基对波捷勃尼亚的“艺术即形象思维”说进行了严厉批驳;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者又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有选择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的语言思想,如恰恰是波捷勃尼亚最先在俄国提出理论诗学的问题,认为诗歌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得到了形式主义者的广泛承认。
其中,开创了现代语言诗学研究成功范例的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无疑格外值得关注,因为他是将先锋诗歌创作与语言诗学研究有机融合的独一无二的诗人理论家。
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
(一)《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对语言和 翻译、翻译的重要性及普遍性的问题作了精 辟的论述,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理 论的基础。以符号学,语言学为理论依据, 将翻译研究上升到了更为科学的层面,所以 自发表以来它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 究的经典著作,也是翻译研究中引用最多的 文献之一。
如把古文改成白话文,把广东话译为普通话,把英语 诗歌译为英语散文,把方言转换为官方语言,或是把口头语 转换为书面语等。
精品课件
2、语际翻译
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是指用一种语言 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即不同语言间的翻 译。
精品课件
3、语符翻译
语符翻译又称符际翻译或跨类翻译, 是指用非语言符号(如图标、手势、美术、 音乐等)来解释语言符号。
根据雅各布森的理论,翻译对等也相应 地包含三种形式的对等:语内对等,语际对 等和符际对等。
精品课件
雅各布森用信息论代替了索绪尔的普 通符号学理论,在谈到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时, 指出可以选用同义词,也可以采用迂回表示法。 一个词或者相当于一个词的词组,只有通过几 个词意义对等的组合,即用相等的信息,才能 得到充分的解释。人们不是用一种语言的信 息来替代另一种语言中单个的符号,而是用信 息替代信息。
精品课件
(六)语言共性论
雅各布森认为语言具有共性,“所有 认知经验及其分类在任何现存的语言中都能 得到表达。”
他指出:“如果译入语缺乏某种语法范畴,也 可以用词汇手段来表达源语中用语法手段所表达的
意义。”
精品课件
谢 谢!
精品课件
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上,雅各布森将翻译分为:
1、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2、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 3、语符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科学体验馆实验报告~雅各布天梯
科学体验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雅各布天梯(——大气中的电压击穿现象)观察与思考:1、当你按下控制按钮后,看到了什么现象?答:当我按下控制按钮后,我观察到了两个电极之间产生明亮的电弧,同时电弧从两个电极的最底端快速向上爬,当电弧到达电极的顶端后消失,然后从电极底部又会产生新的电弧,形成周而复始的电弧爬梯现象。
2、正常情况下,大气(干燥空气)的电击穿场强是106伏/米,当空气被击穿时,二电极之间将产生电弧,其发光的机理是什么?答:两个电极通电,使得两极之间的电压升到5万伏左右时,两极之间的空气被击穿,空气被电离,形成大量等离子体,被电离的空气中的原子核外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时,多余的能量以光和热量的形式放出,从而电弧发光。
3、显然,“天梯”的二电极棒之间有较高的电势差,从你观察到的现象估测,二电极间的电势差有多大?答:由于在正常情况下,大气(干燥空气)的电击穿场强是106伏/米,两电极最底端之间的距离是5cm左右,最顶端两电极之间的距离是20cm左右,所以两电极之间的电势差U min=106V/m×0.05m=5×104V,U max=106V/m×0.2m=2×105V,即两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大约在5万伏至20万伏。
4、为什么放电电弧会沿“天梯”上爬?答: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使极间最狭窄处的电场极度强。
巨大的电场力使空气电离而形成气体离子导电,电弧是等离子体,本质就是空气,我们看到的电弧是空气中的原子核外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时,多余的能量以光和热量的形式放出。
电弧所在区域内的密度其实就是空气密度,所以会被热空气带动上升。
所以放电电弧会沿“天梯”向上爬。
空气对流使电弧向上升,随着电弧被拉长,电弧通过的电阻加大,当电流送给电弧的能量小于由弧道向周围空气散出的热量时,电弧就会自行熄灭。
在高压下,电极间距最小处的空气还会再次被击穿,发生第二次电弧放电,如此周而复始。
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法
提高效度考虑的因素
有关实验对象方面的问题
• 对象选择 • 对象丧失 • 实验和控制组的竞争
有关实验程序的问题
• 测量的影响 • 器械操作 • 实验处理的模仿
第一次 第二次 比较
重复测量设计
形象思维测验 男生(10人) 女生(10人) (总、男女)平均分
逻辑思维测验 女生(10人) 男生(10人) (总、男女)平均分
优点:不用随机抽取实验组和控制组,而只需选取几组实验对象让他们参加各种项目 的测验,因此不必担心组间特征值随机误差的影响,同时也减少了参与人数,并且同 时可以检验多个假设。它特别适用于无法进行随机抽样的情况下使用。
变量的测量
• 采用问卷、量表和仪器等工具对变量进行测量,尽量不使研究对 象观察到实验的真正目的
随机法
配对法
• 采取随机原 则将受试者 非配到实验 组和控制组, 适合于受试 者数量较大 的实验。理 论上最有效 的控制影响 变量的方法。
• 找出两个各 种条件都相 同的人,其 中一人分派 到实验组, 另一人分派 到控制组, 适合于受试 者数量不多 的实验。通 常和随机法 结合使用。
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法
本讲主要内容
1.实验法的原理与程序 2.简单实验设计 3.多组实验设计 4.现场实验设计 5.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6.实验法的优点和缺点
实验法的原理和程序
实验法的基本原理
实验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 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因此,它更适于解释而不是描述。
雅各布森的三个关键概念
雅各布森的三个关键概念
自体:是一个涉及整个人,包括身体与精神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主体有别于客体世界;
自我:涉及到一种结构,一种具有各种精神功能的系统。
它源于一个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的混合体,这里需要一种关系的存在,以便提供客体意象;
自体表象:是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自体在自我之内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表象。
起源于愉快和不愉快感觉的记忆印痕的自体表象。
一个现实的肢体表象是“一种正确地反映了我们身体和精神‘自体’的状态、特点、潜力、能力、自愿和限度的意象”。
自体、自我、以及自体表象,占据着一个人的经验和抽象概念的不同侧面。
我(I)有一个我自体(my self)的意象,但是,我的自体(self)多于我的自我(ego);没有人曾经见过或感觉过自我(ego);我在镜子中看到的是我的身体,这会为我自体的内在意象做出贡献;我的确正在体验着我的自体,我(I)是我的自体。
雅各布天梯实验原理
雅各布天梯实验原理雅各布天梯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生物学实验,它被用来研究细菌的趋化性和趋化性因子。
这个实验的原理基于对于细菌在化学梯度中的趋化性反应的观察和测量。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细菌对于外界化学刺激的反应,从而揭示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
实验原理首先涉及到对于化学梯度的建立。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在琼脂平板上建立一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通常是一种趋化性物质,比如氨基酸。
然后,我们在这个梯度上播撒细菌,观察它们在梯度中的运动和分布。
细菌在梯度中的运动将会展现它们对于化学物质的趋化性反应。
一般来说,细菌会向着化学物质浓度的增加方向移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感知到化学物质的浓度差异,并做出相应的趋化性反应。
通过观察细菌在梯度中的分布和移动,我们可以测量它们对于化学物质的趋化性程度,从而得到关于细菌趋化性的重要信息。
雅各布天梯实验的原理还涉及到对于趋化性因子的研究。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或者引入其他化学物质来研究细菌对于不同趋化性因子的反应。
这样的实验设计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细菌对于不同化学刺激的感知和反应机制,从而揭示细菌的生物学行为和适应能力。
除了趋化性的研究,雅各布天梯实验的原理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类似的实验设计来研究其他微生物对于化学物质的趋化性反应,甚至可以将这个原理应用于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中。
通过对于生物在化学梯度中的反应进行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揭示生物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适应机制,从而深入了解生物的生存和生长规律。
总的来说,雅各布天梯实验的原理基于对于生物在化学梯度中的趋化性反应的观察和测量,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对于化学刺激的反应机制,从而揭示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
这个实验的原理不仅在微生物学领域有重要应用,也可以为其他生物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雅各布森文学性概念辨析
雅各布森文学性概念辨析19 世纪末以来,随着文学批评活动的专业化进程,关于“文学之为文学”的特殊性亦即文学性的问题日渐突显,然而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文学性的定义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众多关于“文学性”的论述中,罗曼?雅各布森的文学性概念始终别具一格,历久弥新。
它究竟有何内涵,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化?本文试图立足雅各布森不同时期的文本,对其文学性概念内涵、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辨析。
1914年至1915 年间,雅各布森发起成立莫斯科语言学小组,该小组与彼得堡小组(1916 年更名为诗歌语言研究会)一样,致力于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文学。
这就是1914年到1930年盛行于俄罗斯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即俄国形式主义。
随着俄国政治状况的发展,雅各布森于1920 年移居捷克,并创立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期间,雅各布森第一次提出“文学性”概念。
到30 年代,雅各布森根据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关于语言系统的思想,在语音学研究中,提出结构主义原则,并首先创用“结构主义”这一术语。
二战爆发之后,雅各布森流亡美国,相继任教于美国自由高等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等高校。
雅各布森既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结构主义的奠基人。
雅氏提出的文学性概念既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其布拉格期间结构主义诗学的核心概念。
这一概念历经两种思想阶段,其内涵呈现继承中发展的特点。
一、文学性: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文本性:文学性存在于文本形式之中1921 年,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这意味着文学性不是别的,是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
但这个对象并非作为整体的或个别的文学作品。
而且,俄国形式主义者普遍反对将文学作品所承载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心理等因素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因为这些都没有触及文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他们看来,文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也不是拥有主观意志的人或作者。
“相似性”与“相邻性”——兼评雅各布森的《语言的两个方面》
“相似性”与“相邻性”
——兼评雅各布森的《语言的两个方面》
杨司桂
(遵义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一、隐喻与转喻
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隐喻( metaphor )与转喻 (metonymy)属于修辞格的范畴,隐喻指的是以某 一事物喻指另一事物,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强调 两种事物之间某方面存在的相似性,如功能、状态、 形状等;而转喻是借与一事物密切相关的东西来表 示另一事物,着重两事物之间的联系。雅各布森所 说的隐喻和转喻与修辞学上所说的有点差异,仅仅 与“相似性”与“相邻性”密切相关。雅各布森说 道,“话语的发展可以沿着两条语义路径进行:一 个主题转换到另一个主题,要么是通过相似性, 要 么是通过相邻性。”[1]77 第一条路径是隐喻方式,而 第二条是转喻路径。可见,在雅各布森看来,是先有 “相似性”与“相邻性”,然后由此推导出“隐喻” 和“转喻”。其实,在雅各布森看来,“相似性”与
“相邻性”就直接代表着“隐喻”和“转喻”。至于 雅各布森后来为什么要用“隐喻”和“转喻”来替代 “相似性”与“相邻性”,可能是因为“它们(笔者 注:指相似性与相邻性)则不像专业术语”[2]94。
对于隐喻与转喻这两个专业术语的引出,源于 雅各布森对失语症这一问题的探究:在一次非常出 名的儿童测试中,他发现,“hut(小屋)”一词在 儿童头脑中最初反映是不一样的,一个是“a poor little hous(e 一个简陋的房子)”,而另一个则是“burn ou(t 烧毁)”。前者是一种替代,用“a poor little house (一个简陋的房子)”替代“hut(小屋)”,这两 者之间存在某些“相似性”; 而后者则是一种组合, 即“hut(小屋)”与“burn out(烧尽)”可进行 线性组合,具有很大程度的“相邻性”。雅各布森 由此得出启发,便用“隐喻”与“转喻”对“相似 性”与“相邻性”取而代之。其实,雅各布森对于 隐喻与转喻的区别也是诉诸于“相似性”和“相邻 性”,同时认为:隐喻表现在选择轴上的相似性, “相似把隐喻性词语同它所替代的词语联系起 来。”[3]71 而转喻则表现在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或 曰接近关系。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_对等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_对等1. 简介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
他1896生于莫斯科,先后任教于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和瑞典,原籍俄罗斯,1914年移居美国,后加入美国国籍。
1943-1970年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雅各布森是九个科学院的院士,获得25个荣誉博士学位。
他研究的范围极广,于1959年发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从符号学和语言学角度,探讨了翻译与语言有关的基本问题。
2. 翻译理论思想概述雅各布森站在符号学和语言学立场上讨论了翻译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所有语词都是确定的语言学或符号学事实,并将语言符号的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这基本上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概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进而解释了语言符号的对等:语内翻译使用近义词或迂回表达法,语际翻译使用译语的完整信息取代原文信息,然后探讨了翻译可译性问题。
雅各布森是语言共性论者,认为现存语言都是可以表达的,并分别从词汇空缺和语法范畴空缺两方面进行分述。
最后对于语法范畴相当重要的翻译进行了详述,说明了其不可译性,但最后提出了“创造性移位”,给人予启迪。
3. 符号学语言学角度分述符号学及语言学贯穿于雅各布森的翻译思想当中。
皮尔斯对符号下的定义、符号的三元观,语言的本质范畴都体现于翻译的解释、翻译分类、语言内容与形式对等之间。
3.1. 从符号学角度看语言与翻译皮尔斯定义的符号是:一个符号是与第二个东西,即它的对象,相联系的任何事物,就一个质的方面以这种方式把第三个事物,即它的意义,和同一个对象联系起来。
雅各布森正是站在皮尔斯(Peirce)符号学的角度,通过对比格兰特·罗素的观点——即只有熟悉词语的非语言特征,才能理解词的意思——从而指出词义是语言事实、符号事实。
语言符号赋予了词语的意思,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有了符号,就有了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雅各布森的语言符号学和诗学研究
雅各布森的语言符号学和诗学研究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以“签字日期:抄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阏。
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虢勿\以船锄张尸纽备日签字日期:口吗年否月签字日期和,年/月日摘要罗曼?雅各布森 ,??是世纪著名的语言学家,符号学家和文学理论家。
雅各布森一生经历坎坷,阅历丰富,这也让他的学术研究呈现丰富而多样的特征。
他的学术研究在语言学、文学、符号学和美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
他的许多研究主题,如语言功能,诗性功能,隐喻和换喻,语境理论,时间和空间,符号的意义等问题,在今天仍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
雅各布森对当今文论的贡献在于,他打破了学科界限,用语言符号学的方法进行诗学研究,形成了他独特的语言学诗学理论,该理论站在语言符号学的角度极好地诠释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还有他的“诗歌语法”的诗学批评理论以及语言符号的交际系统理论,独树一帜,极具个人特色。
本文旨在探讨雅各布森的语言符号学和诗学理论,主要通过雅各布森语言符号学,诗学的理论基础,内涵和具体理论呈现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内容如下:引言部分,主要陈述了本选题的意义,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主要陈述梳理了雅各布森的生平,著作,学术历程及思想谱系,对雅各布森的思想发展做了三个阶段的划分。
文学概论雅各布森诗性问题
雅各布森《语言学与诗学》中的“诗性”该如何理解?雅各布森在《语言学与诗学》一文中围绕诗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引用了许多国家和不同时代的诗歌作品,提出语言艺术的功能结构理论,集中阐述了语言艺术以诗性功能为主导的观点。
他特别强调,“信息”这一要素对应的是语言的“诗性功能”,其特征是语言以自身为目的,具有“指向信息本身和仅仅是为了获得信息的倾向”。
文中关于语言传达行为的“六大构成要素”(发送者、语境、信息、接触、信码、接收者)以及相应的六大功能(情绪的、指称的、诗的、交际的、无语言的、意动的)理论是理解其“诗性”的理论支撑。
在文中,雅各布森认为不止是诗学,任何语言行为都是指向一个目标的,虽然它们的目标都各不相同。
他还认为,对诗的功能的语言学研究必须迈出诗的范围,另一方面对诗本身的语言分析又不能仅局限于它的诗的功能。
各种不同诗歌风格的独特性意味着,诗的语言除了占主导性的诗歌功能之外,还有其他语言功能在不同程度上的参与。
一、何为“诗性功能”?“诗性功能”为语言多种功能中的一种,当它占主导地位时,信息的焦点就集中到语言符号自身,日常语言就变成了诗歌语言。
“诗性功能”即为“指向信息本身的倾向,为其自身而聚焦于信息”雅各布森提出的语言功能学说丰富了语言学的研究。
他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诗学,把诗学和语言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并提出了语言的诗性功能(poetic),也有人译做诗学功能或诗歌功能。
本文用诗性功能这一术语。
诗性功能是雅各布森诗学的核心。
正如索绪尔确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时首先区分语言和言语,雅各布森的理论起点在于区分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
而他提出的语言的诗性功能是区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
当语言具有诗性功能时,交际行为强调信息本身,也就是语言符号自身,而不关注在什么语境,由什么人讲了些什么。
当语言的诗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占优势时,信息(语篇)就是“诗学的”、“美术的”、“艺术的”。
在诗歌功能中,语言指向自身并强调或突出自身,词语不再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目的而对什么人说了些什么,而是一种自我体现,它不仅不是一种透明的或标签式的东西,而是加深了语言与对象的鸿沟。
雅各布森
继 承
雅各布森遵循索绪尔提出的能指(即口头 和书面符号)与所指(即所指称的概念)之 间的关系并予以发展。
语言意义
• 雅各布森认为词本身只是语言中的一个符 号,人们将具体意义附加在符号上。理解了 这个具体意义,也就理解了这个符号,并在此 发 基础上理解了整个话语。
展•
以“cheese”为例,人们附加在“cheese”这个符号 上的意义是“food made of pressed curds (凝乳 压制成的食品)”。通过人脑的作用将这个语符和 它的意义相关联,即使没吃过没见过“cheese”,即 没有认知经验,却可以理解人们赋予它的意义。
《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以符号学,语言学 为理论依据,将翻译研究上升到了更为科 学的层面,所以自发表以来它一直被西方 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著作,也是翻 译研究中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
翻译思想概述
• 雅各布森站在符号学和语言学立场上讨论 了翻译问题,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 1.他把语言符号的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 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 2.雅各布森是语言共性论者,认为现存语言都是可 以表达的,并分别从词汇空缺和语法范畴空缺两 方面进行分述。 • 3. 他解释了语言符号的对等 • 4.他提出“创造性移位”,给后人以启迪。
符际对等
一个完整的文本是由内容和形式共同组成。 在一些情况下,文本的信息不单单靠内容 传递,而是借助某种外在形式表达出来的。 符际对等,指的就是如果源语中的部分信 息不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是通过 某种特殊的形式表达出的.在翻译时,译 者就应当尽量使译文的形式与原文的形式 保持一致,使之达到效果上的对等。
雅各布森的三种翻译类型
1.语内翻译
指在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 些语言符号,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变 说法”。
论雅各布森
论雅各布森“诗歌语法”批评日常语言与诗语不同,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为何不同或怎样不同,要在理论上予以回答并非易事。
罗曼·雅各布森既是一个语言学家,也是诗歌批评家,他运用广博的语言学知识,将语言学与诗歌批评连接起来,从诗歌的语言形式入手,揭示“诗何以为诗”的奥秘,建立起一种语言学诗学批评方法。
一、“诗歌功能”与“对等原则”雅各布森很早就将语言学与诗连接在了一起,他的形式主义诗歌理论极有见地,如“诗歌暴露自己的语言手段”、“诗歌是自在的词”等。
但雅各布森在诗歌批评实践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从语言交流整体功能的对比研究中,分离出一种“诗歌功能”,并对该功能的形成过程给予透彻的语言学解析,从而在理论上解释了诗歌语言何以不同于其他语言。
这一解释具有开创意义,揭开了“诗歌语言之所以成为诗歌语言”的内在生成机制。
在雅各布森之前,已有人进行语言交流功能方面的探讨。
雅各布森有新看法,他认为指称并非语言的唯一功能,除对周围世界做出陈述外,说话者还“彼此问候”、“发出命令”、使用“双关语”等。
可见语言交流是一个多种功能并存的交流图式。
此前语言学界一般认为语言交流包括三种功能:认知(指称)功能、呼吁功能、情感功能。
雅各布森在论文《语言学与诗学》中拓展了这一模式,新增了三种功能:寒暄(接触)功能、“元语言”功能、诗歌功能,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六因素语言图式:说话者(表情功能)、受话者(呼吁功能)、语境(指称功能)、信息(诗歌功能)、接触(寒暄功能)、代码(元语言功能)。
六因素分别与语言的一种功能相关,显然,雅各布森列出这一图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为语言的诗歌功能留下一席之地:如果交往倾向于话语信息本身,诗歌之美学功能将占据主要地位。
“纯以话语为目的,为话语本身而集中注意力于话语——这就是语言的诗歌功能。
”[1] 181意思是说,诗歌语言的功能与其他的语言交流形式有所不同,它是内指性的,其构成形式不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如日常语言),而着眼于话语自身的构成。
L11.2雅各布森——论文摘要
文献资料库:论文摘要11.2雅各布森==================================================================论文摘要:1.胡涛:《雅各布森与“文学性”概念》,载《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内容提要:现在流行的关于雅各布森与"文学性"概念的说法存在许多可疑之处,该概念现在的重要价值与地位也使人们忽视了对其起源的探究。
通过细读原始文本不难发现,"文学性"并非雅各布森刻意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并未为俄国形式主义者广泛接受,其与"陌生化"的关系同样系后人建构。
我们当下对"文学性"的使用更多的是源自20世纪30年代汉语中的使用,以及在新时期引入西方文论时的选择性误读。
2.吴泓缈:《“相似”和“相近”——雅各布森的隐喻与借喻》,载《长江学术》2008年第2期内容提要:隐喻(metaphor)和借喻(metonymy)作为对立概念始之于法国文学批评界,雅各布森(Jakobson)根据语言学研究成果把前者定义为相似,亦即纵聚合关系(paradigmatic),把后者定义为相近,亦即横组合关系(syntagmatic)。
雅各布森认为,浪漫主义具有隐喻的特色,现实主义具有借喻的特色;甚至还说,诗歌之特征就是把聚合关系映射在组合关系上。
相似涵盖音、形、义三个方面,相近包括时空距离的相近和(句法)结构上的相近。
追踪比喻在文化与诗歌中的演变历程,我们发现,隐喻在逐渐地拉大本体和喻体的距离,最终走向借喻的革命;借喻似乎比隐喻更"客观"、更"科学",但其终点一定会向隐喻回归,并在心理上向隐喻提供启动机制。
人类联想的途径不外乎相似与相近。
3.田星:《论雅各布森的语言艺术功能观》,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6期。
内容提要:作为20世纪杰出的美籍俄裔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雅各布森把语言艺术放在结构主义的功能观上进行考察。
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研究及其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研究及其对早期教育的启示【摘要】教师期望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学业成绩,甚至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得到证实的现象。
该现象的研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健康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教师期望效应的早期研究、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探究了其对早期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自我实现预言;早期教育一、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早期研究(一)教师期望效应的产生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著名雕塑家。
他在自己的一件雕刻作品――一尊少女雕像上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与才智,甚至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
此事感动了爱神阿芙逻狄蒂,最终赋予了雕像生命。
这则美丽的神话在西方广为流传,它的引申意义多指迷恋自己作品的人。
在心理学上,这种通过真诚的期望感动别人,在不断的鼓励下被感动者的行为结果逐渐趋向于期望者的心理预期的现象被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哈弗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Jacobson)发表了他们在加州旧金山布奥克学校进行的课堂实验研究结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小学各年级的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向教师提供信息,说:“这些儿童有发展的可能性”。
实际上这些孩子完全是随机抽取的。
几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研究者根据研究数据指出从实验中引发的教师对学生成就的期待最终使这种期待与学生学业成就的真实水平有关,那些教师对其期待高的学生(即使这种期待没有现实的基础)一般能够做得更好。
因此这种现象也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二)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内涵教师期望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学业成绩,甚至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得到证实的现象。
罗森塔尔教授将此现象解释为:学校和教师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期望,而且通过态度、表情、言行等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望微妙的传递给学生,当这些学生获得教师期望的信息后,便会产生积极反应,进而更加努力,导致学习结果的快速变化。
雅各布森的二项对立思想与审美现代性话语
此 ,在 诸 如 运 动 性 一 非 运 动 性 、遥 远 一 比 邻 、
昂贵 — 便 宜 等 成 对 的抽 象概 念 当 中 ,每 一 组 的 成 员在 我 们 的 头脑 里 都 是 彼 此 联 系在 一 起 ,不
杨建 国
C K邑大学 外 国语学院,广东 江 门 59 2 ) 2 00
摘要: 二项对立是雅各布 森研 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该原 则不仅体现 于他的语 言学理论 中,也体现 于他的诗
学理论 中。同时 ,他 的二项对立思想还 包含着审美现代性和启 蒙现代性 的对立与 冲突,这令他 的诗 学话语成为
可分割 的 。
横跨语 言 学 ( 其 是 音位 学 ) 尤 、诗 学 、 诗 歌 和 艺 术 批 评 、符 号 学 、社 会 人 类 学 众 多 领 域 ,令 人 惊 叹 。 贯 穿 于 雅 各 布 森 研 究 方 法 的是 二 项 对 立 (iayo - bnr p
作为哲学 概念 ,二项 对 立概 念 并不 新鲜 。 《 庄
一
反 之 亦 然 。在 发 表 于 1 7 9 4年 的 《 记 与 特 征 》一 标 文 中 ,雅 各 布 森 对 这 个 概 念 做 了较 全 面 的 总结 t
对 立这 一概 念 是 语 言 的 膏 位 系统 和 语 法 系 统 的 基 础 。 与任 何 一 组 偶 然 成 对 的 成 分 截 然 不
法 ,运 用 于 语 言 系 统 的 分 析 中 ,而 区 分 性 特 征
( it ciefau e) 概 念 的提 出 正 是 -  ̄ x r 则 ds n t et rs i v - tv 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各布森诗学观点之“隐喻转喻”理论探究
摘要:诺曼·雅各布森不仅是上世
纪20年代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结构主义文论的奠基人。
这种贡献体现在他创立了结构主义诗学,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
隐喻转喻假说理论基于他的选择轴上的相似关系和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说,这一观点的提出起源于索绪尔。
举我们熟悉的例子来看,“青少年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这句话,如果用比喻,就是“青少年是一群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的人”,这里用了隐喻,就是“青少年”与“太阳”对等,
形成等价关系。
通过对等原则、隐喻与
转喻的诗歌“语法”分析,仿佛一幅具有
鲜明印记的“联络图”隐藏在诗歌文本
的韵律、字句、段落之间,它们以“突出”
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
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诗歌功能”。
这是雅各布森雅诗学理论的积极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其诗歌批评也存在将重心放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的弊端。
关键字:雅各布森诗学理论隐喻
转喻
在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兴盛的环境中,诗歌研究的态势也因此而非常繁荣,象征主义诗学和未来主义诗学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阿克梅派诗学。
从对语言和文学特性的探索角度来说,它们都可谓俄国形式主义者的先驱,是撮合语言学和诗学结盟的同盟军。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俄国形式主义者明确反对以“形象性”衡量一切文学的象征主义,如什克洛夫斯基对波捷勃尼亚的“艺术即形象思维”说进行了严厉批驳;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者又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有选择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的语言思想,如恰恰是波捷勃尼亚最先在俄国提
出理论诗学的问题,认为诗歌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得到了形式主义者的广泛承认。
其中,开创了现代语言诗学研究成功范例的罗曼·雅各布森
(Roman.Jakobson)无疑格外值得关注,因为他是将先锋诗歌创作与语言诗学研究有机融合的独一无二的诗人理论家。
雅各布森的诗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性质的,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
本文主要阐释的是隐喻转喻假说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作者对该理论的理解。
隐喻和转喻假说是从研讨语言学中的失语症问题中引申出来的。
雅各布森认
为,失语症是由于患者选择能力和代替能力的损害,或者是组合能力的损害
而导致。
前者表现为“相似性混乱”,如把“叉子”说成“刀子”;后者则表现为“相邻性混乱”,不能将词语组合成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至于隐喻和转喻的区别,雅各布森认为隐喻基于选择轴上的
相似关系,“相似把隐喻的词语同它所替代的词语联系起来。
而转喻则基于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或者说接近关系。
所以隐喻与相似性的混乱相悖,转喻与接近性的混乱相左”。
《现代批评与理论》一书的编者戴维·洛奇为说明这两者的区别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船渡过大海”这个句子中,如果用“犁过”代替“渡过”,就创造了一个隐喻,它基于“渡过大海”与“犁过土地”这不同行为的相似性。
如果用“龙骨”(船的一部分)代替“船”,或者用“深渊”(大海的一种属
性)代替“大海”,就创造了一个转喻,它基于代替者与被代替者之间在空间上的(或时间上)相邻和接近关系。
雅各布森指出,诗主要用隐喻,散文主要用转喻。
他说:“相似的原理构成了诗的基础;诗
行的韵律对应,或者押韵词语的声音对等,引出了语义相似或相对的问题,,”与此相反,散文基本上是由接近性所促进的。
因此,对诗来说隐喻是捷径,对散文来说转喻是捷径。
所以说,诗的比
喻研究主要趋向隐喻。
推而广之,雅各布森认为浪漫主义基于隐喻,现实主义基于转喻。
“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文学流派中,隐喻方式的首要地位已一再为人们所承认,但是,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构成所谓的现实主义倾向和事实上预先就决定了这一倾向的,是居
支配地位的转喻,,沿着接近关系的途径,现实主义作家转喻地离开情节而导向环境,离开
人物而导向时空背景。
”
李广仓在《论雅各布森“诗歌语法”批评》中,对隐喻与转喻这一重要概念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隐喻与转喻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孤立的修辞手法,成为既对立又相互连接的表意结构系统,是诗歌话语表意功能得以实现的最佳表达形式。
这样,就在结构语言学背景上揭开了诗歌功能实现的秘密,展示了雅各布森诗歌批评的思维逻辑和“诗歌语法”批评的操作方法。
田星在《论雅各布森的语言艺术功能观》一文中指出,作为20世纪杰出的
美籍俄裔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雅各布森把语言艺术放在结构主义的功能观上进行考
察。
动态的功能不仅涉及外部的社会语境,更作为语言的内在结构起作用。
不同功能之
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语言和文学系统共时和历时层面上的变化,从而揭示出语言艺术的
实质。
雅各布森的语言艺术功能观强调的不是封闭的单功能态度,而是开放的多功能性;
不是艺术语言的独立性,而是诗性功能的主导地位,它同时深化了我们对于语言和文学
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纵观以上对雅各布森史学理论的研究与评论,我们可以认识到,组合轴不仅体现
着在场的语言要素,同时也隐含着不在场的那些成分。
“隐喻指一套特殊的语言过程,在这
个过程里,一物的若干方面被‘带到’或转移到另一物之上,使第二物成了第一物”。
我国的诗歌文化中尤其强调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了选用最恰当的意向抒发感情,往往要推敲琢磨几番才
敲定。
下面笔者将以李白诗歌《秋思》为例,将诗歌中的隐喻现象放在我们熟悉的文化
中去解读,并且说明隐喻是如何作为对等原则的一种特殊情况体现在诗歌中的。
秋思(李白)
阏氏黄叶落,妾望白登台。
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催。
这首盛唐诗人李白的《秋思》,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读者读过之后,差不多都会总结出这首诗的中心思想:诗人既谴责了胡兵入侵的罪恶行径,又对远征的将士和家中望归的思妇表示深切的关心与同情。
为何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得到如此理解,可能与中国人说的诗歌有“言外之意”有关,依笔者看来,“言外之意”与对等原则有密切的联系。
既然隐喻是出现其中一种成分,而另一种缺场的成分由读者依照对等关系自
行加以补充。
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这首诗歌如何体现隐喻的。
先看题目“秋思”中的“秋”字,给人的感觉是萧条、感伤、带有
淡淡的思念,另外,秋天是胡人草盛马肥的季节,胡人每每此时都会入侵,这种原有的意识背
景在无形之中为理解此首诗做了很好地补充,这正
是对等关系的力量。
首联中的“黄叶落”、颔联中的“秋色来”、尾联中的“蕙草催”亦是如此。
蕙草是一种香草,又名宜男草,为女子所佩,表现的是女子对男子
的思念。
“蕙草催”指一秋又过,蕙草衰
败,暗指思妇盼夫归家无果。
所以即使
诗歌中只存在单独的因素,即存在隐喻,
读者们总会依据对等关系将未出现的成
分探索出来,所以说,这单独存在的少
许暗示就足以传递信息。
语言依据选择和组合这两个轴构建着自身,诗歌则运用“对等原则”有意识地“破
坏”这两个轴的惯常运作,“诗性功能”的关键是“对等原则”在组合轴上起作用。
“对等原
则”发挥作用,就普通语言来说,在语言链之外;而就诗
歌而言,在语言链之内。
因此,从自然
语言的角度来看,诗歌语言是一种破碎
的语言,“对等原则”使得文本不再由线
性的语言链构成,而是将其分成各种对
等单位,小到语音,大到句段,小的对
等单位再构成大的对等单位,环环相套,
层层递进。
语言的对等越显著,其线性
特点就越弱,这样,诗歌语言失去了惯
常的描述性。
于是,在内部的“投射”
运动中,词语充分进行它们的游戏,不
再指向客体世界,而重新找回了自身。
词语作为自身而非客体的影子,语言的“诗性功能”就通过提高符号的可触知性,加深了符号和客体的根本分裂,从而与其他功能有显著区别,日常语言就变成诗歌。
尽管雅各布森的诗歌批评将重心放
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但
他的理论仍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通过
对等原则、隐喻与转喻的诗歌“语法”
分析,仿佛一幅具有鲜明印记的“联络图”
隐藏在诗歌文本的韵律、字句、段落之
间,它们以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诗歌功
能”。
在审美现代性的视野中,雅各布森的隐喻理论也呈现出新的意义:作为一种诗学理论,为诗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理论,不仅对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两种文化进行了类型划分和历史分期,其自身也显著偏向审美现代性,成为审美现代性话语的一部分。
雅
各布森隐喻理论所提供的框架令雅各布森诗学明显亲隐喻和诗歌,疏换喻和散文。
就诗学本身而言,这无疑是缺憾。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缺憾的存在,我们才能看清理论所处的文化语境,以及理
论家在具体语境中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