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党与布尔什维克异同之争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的归纳世界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高中历史的归纳世界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高中历史的归纳世界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近现代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充满了各种重要事件和杰出人物。

高中历史教育涉及到的这些内容通常是值得我们归纳和了解的。

本文将就一些世界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归纳和介绍。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是20世纪最重要的国际冲突之一。

引爆的导火线是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费迪南德的刺杀事件。

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欧洲大陆上的大多数国家相互战斗,整个战争波及到全球。

主要战斗发生在东线(俄国与德国)和西线(法国与德国)。

这场战争终结了多个帝国,如奥斯曼帝国和沙俄,并为革命、领土变动和政治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

同时,新技术如毒气、坦克和飞机的运用也改变了战争的方式。

终战后的《凡尔赛和约》签署是对帝国主义的一种回应,但未能阻止二战的爆发。

二、布尔什维克革命布尔什维克革命是1917年俄罗斯发生的一场重要革命,由弗拉基米尔·列宁领导。

这场革命将沙俄帝国推翻,并建立了以苏维埃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布尔什维克革命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苏联的建立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土地改革、国有化和集体化。

然而,苏联在经济、政治和人权等方面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争议。

苏联最终在1991年解体,这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三、纳粹德国与二战二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冲突之一,1941年至1945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纳粹德国是二战的主要侵略者,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

纳粹德国侵略行为造成了大规模的生命损失和破坏,同时也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

二战的结果是围绕着战后世界的布局进行的。

通过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盟军确定了世界格局的主要框架,包括冷战的开始和欧洲的分割。

四、经济全球化与冷战二战以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由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主导。

这个时期的关键特点是军备竞赛和意识形态斗争。

布尔什维主义名词解释考研

布尔什维主义名词解释考研

布尔什维主义名词解释考研
布尔什维主义是20世纪初期俄国的一种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由列宁领导。

这一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旨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无产阶级革命、暴力革命、党的领导和中央集权。

以下是布尔什维主义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
1. 无产阶级革命:布尔什维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
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基本战略。

2. 暴力革命:布尔什维主义认为,资产阶级不会自愿放弃权力,只能通过暴力
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列宁主张无产阶级要利用革命的武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 党的领导:布尔什维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需要一个有纪律、有组织、有
思想领导的党来引领。

党是革命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只有有着强大的党的领导,革命才能胜利。

4. 中央集权:布尔什维主义主张建立高度集中的党的组织结构,实行严格的中
央集权制度。

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对地方党组织有严格的指导权,确保党的政治路线的一致性和执行力。

总的来说,布尔什维主义是一种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

布尔什维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无产阶级革命、暴力革命、党的领导和中央集权,这些思想构成了布尔什维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战略。

布尔什维主义在20世纪的俄国革命和苏
联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纳粹

纳粹

纳粹时期德军正规军为国防军,以陆军为例,礼服为灰色,作战常服为灰黑色,根据不同地形与季节,又有欧洲山地迷彩(棕色+丛林绿)、沙漠迷彩(黄色+少量粉色)、雪地迷彩、秋季迷彩(枯叶黄色)等。

德军纳粹党的党卫军,原先是希特勒的私人卫队,后来冲锋队夺权失败,冲锋队失宠,党卫军实力逐渐增强,成为希特勒的御林军,武器装备比一般国防军好,迷彩也比国防军更丰富。

党卫军礼服为黑色礼服,黑色扎裤,臂章为纳粹党党徽。

战场上,党卫军还充当“战场屠俘”的作用,尤其在东线。

战争后期,随着征兵愈发困难,希特勒组建了由普通国民组成的国民突击队,作战能力极差,没有统一的制服,都是平民的装束,有少量的军服。

“纳粹”的称呼来自德语的“Nazi”,是德文“National sozialist”的简写。

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 sozialismus”缩写“Nazismus”的音译,意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

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

纳粹(Nazism),全称是国家社会主义(National Socialism),是德国国家社会党的译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

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即雅利安人)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极左派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1],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战略[1]生存空间,建立强大的[1]世界统治[1]霸权。

纳粹主义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意志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内外矛盾尖锐的产物,所以人们又叫它德国纳粹。

布尔什维克名词解释

布尔什维克名词解释

布尔什维克名词解释
布尔什维克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术语,源自俄语'большевик'(意为 '多数派')。

它最初指的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一个派别,该派别秉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致力于推翻沙皇制度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布尔什维克最为人所知的是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夺取政权,并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和列夫·托洛茨基等人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和组织策略,成功地动员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群众,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布尔什维克的主要理念是无产阶级专政,即通过工人阶级的领导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工人阶级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布尔什维克在苏联的执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他们实施了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等措施,试图通过这些措施建立起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布尔什维克并非没有争议。

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采取了集中主义的手段,对政治反对派采取了镇压措施,限制了自由和言论自由。

这些做法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也导致了后来苏联政权的崩溃。

总的来说,布尔什维克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他们的理念和实践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他们的执政方式备受争议,但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仍然不可忽视。

欧洲两次大战的起因与结果

欧洲两次大战的起因与结果

欧洲两次大战的起因与结果20世纪初,欧洲各国间的紧张局势逐渐加剧。

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地缘战略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文将就欧洲两次大战的起因、结果及其深刻启示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复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帝国主义的竞争。

在20世纪初的欧洲,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尤其是殖民地资源,逐渐加剧对世界的争夺。

这种竞争关系最终导致了黑手党暗杀阿奇德公爵、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各国之间的火药桶最终引爆,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民族主义的崛起。

20世纪初,各国民族主义思潮愈演愈烈,德国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民族主义宣传,力图使德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同时,俄国发生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上台,使得俄国成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种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愈发严重。

(3)阵营之间的对抗。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国家已经形成了两个对抗阵营:协约国和中央同盟国。

在其间存在的冲突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超过1.5亿,这场悲剧性的大战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其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告终。

德国赔款、削减军队规模和战争负责制等不公平待遇使得德国民间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和仇恨。

而对日本和意大利等国的愧疚感和对德国的惩罚感,又成为了二战的肇始。

(2)新型国家的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新的国家格局。

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之后成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也使得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东南欧涌现了出新型国家的建立,就连德国这样的败军之国,也从那时候开始获得快速的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虽然《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和平,但是它也埋下了二战的隐患。

俄国十月革命中的布尔什维克与反对派的斗争

俄国十月革命中的布尔什维克与反对派的斗争

俄国十月革命中的布尔什维克与反对派的斗争1917年,俄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革命,即俄国十月革命。

这场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与反对派势力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些斗争的过程和影响吧。

一、布尔什维克党的崛起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党已经在俄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布尔什维克党由列宁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念,对沙皇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持有强烈的批判观点。

他们在一系列的斗争中逐渐赢得了工人和农民的支持,取得了庞大的党员基础和强大的组织能力。

二、布尔什维克党与临时政府的矛盾在俄国二月革命后,沙皇制度被推翻,临时政府应运而生。

然而,由于临时政府的统治无法解决人民的迫切需求,社会动荡和混乱逐渐蔓延。

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推翻其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布尔什维克党与临时政府的矛盾逐渐激化,各方势力形成了明显的对立。

三、布尔什维克党与孟什维克党的对立俄国革命时期,布尔什维克党与孟什维克党作为两大主要政治力量存在。

虽然他们都起源于马克思主义,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较大分歧。

布尔什维克党追求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革,而孟什维克党则倾向于渐进的改革道路。

这两个党派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斗争,并在十月革命中达到高潮。

四、布尔什维克党掌握政权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政权的控制权。

这次起义被称为十月革命,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夺权成功。

布尔什维克党通过组织能力和积极行动,迅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实施。

而反对派势力在这一阶段遭受了重大打击。

五、反对派的抵抗与失败十月革命后,反对派势力试图推翻布尔什维克党的统治,重夺政权。

这些反对派主要包括孟什维克党、社会革命党以及各种保守势力。

然而,反对派的努力未能成功,他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都遭遇到布尔什维克党的有力回击。

最终,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反对派势力溃败,俄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二)(新高考卷)历史 Word版含解析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二)(新高考卷)历史 Word版含解析

2024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记载,殷商甲骨刻辞的内容涉及迁都、农耕、田猎、天气、地理、战争、祭祀、疾病等,他们在长期对自然、天象、气候的观察、记录与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

这反映出商代()A.占卜活动影响天文B.呈现出一定的人文精神C.早期民本思想孕育D.农耕生产盛行精耕细作2.西晋短时期曾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东晋政府此举()A.有利于江南开发B.旨在维护门阀士族统治C.激化了阶级矛盾D.是维护统治的长远政策3.贞观九年,波斯景教(基督教派)信徒阿罗本来到长安,要求设寺传教。

三年后,唐太宗诏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景教“元妙无为,生成立要,济物利人,宜行天下”,同意了阿罗本的请求。

由此可推知,当时()A.唐朝崇尚各宗教平等B.道教对统治者的影响较深C.基督教实现了中国化D.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4.北宋神宗时期,创立了免役钱等新税种,大多直接向农民征收货币。

南宋时期,又进一步向农民征收折帛钱,中央政府的货币收入进一步增加。

两宋政府的这些举措()A.满足了商业发展的需要B.提升了农业商品化程度C.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D.解决了政府财政性危机5.据考证,清雍正2年,全国人口2500万人。

布尔什维克-维基百科

布尔什维克-维基百科

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俄语:большевик,旧译“布尔塞维克”),俄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

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人物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所谓民主集中制。

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

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因意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

在《火星报》编辑部领导层选举时,由于布尔什维克人数多于对方,因此以俄语“多数派”得名。

1917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以暴力夺取了俄国政权,最终在日后成为苏联共产党。

虽然布尔什维克在俄语当中的意思是多数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中实际上一直是少数派。

名字起源布尔什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孟什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少数派”。

实际上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大部分时间里,以列宁为首的派别都处于少数的地位,反对派马尔托夫的条文则以28票赞成、22票反对和1票弃权最终获胜通过。

而在大会闭幕不久后的第27次会议中,由于“崩得”与经济派代表的退出,列宁派以24:20居微弱多数,故从此以“多数派”自居。

两派分裂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列宁提出效仿民意党,建立一套围绕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党员对核心高度服从的集权化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

并认为党员应严密组织化,人数应受到限制,“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支持党并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才可以作为党员”。

认为普通的支持者必须排除于党外。

而列宁的老友兼同学马尔托夫反对列宁的观点,坚持以第二国际为建党模式,主张把一切愿意入党的人全部吸收进来,并认为党员并不需要高度集中化组织化,只需“经常亲自协助党”就行了。

列宁的民主集中制也同样受到罗莎·卢森堡和托洛茨基等人的质疑,后者严厉的批评列宁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雅各宾俱乐部分子”,是“新的罗伯斯庇尔”。

2022广东高考历史试卷

2022广东高考历史试卷

2022广东高考历史试卷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A B.B C.C D.D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3.图1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手,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

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

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

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6.如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表1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执先孰后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

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

”这反映了当时()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

《噩梦时代》读后感

《噩梦时代》读后感

《噩梦时代》读后感纳粹德国和苏联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会发现很多人把两者当成一回事,并且这个心路历程经年累月,在这几代人里呈现为四个常见的阶段:第一阶段,认为纳粹是不容置疑的万恶化身,而苏联(或苏维埃阵营)因个别人的个别事,也是有错误的,但显然不能和纳粹相比,拿来比较这种念头都是荒谬或“幼稚”的;第二阶段,认为苏联(或苏维埃阵营)“跟纳粹一样坏”,一丘之貉统统嗤之以鼻;第三阶段,发现纳粹及其前身法西斯墨索里尼,恰恰是为了抵抗苏联(或苏维埃阵营)而发明的一个工具而感到发现了新大陆,并给纳粹法西斯好评,与那些对赤色斗争或成或败的威权人物(如佛朗哥、皮诺切特、蒋中正、李光耀等)视为一类;第四阶段,就是下面要说的个人观点。

虽然两者都灰飞烟灭了,用成王败寇的说法,就是统统扫入了历史垃圾堆,但还是有巨大区别和本质区别的。

套用上世纪40年代一句著名的话,就是“自由的多和少、有和无的区别”。

首先,纳粹法西斯从一开始,就是专门发明出来消灭布尔什维克的工具(希特勒反“犹太—布尔什维克”在于他把犹太人武断认定为“布尔什维克世界阴谋的幕后黑手”,这也是希特勒早年不反犹还为犹太人辩护,后来因为“布尔什维克”因素而歇斯底里反犹的原因),所以意识形态上是水火不容,这两个世界的对立程度,比历史上的一切宗教战争都大,所以苏德战争也是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

所以看历代反布尔什维克的文献,最激烈的,决不是自由派(相反很多国家的自由派一度帮着布尔什维克前后夹击民族主义),恰恰是纳粹法西斯的文献,对布尔什维克上纲上线到了宇宙高度,说布尔什维克是全宇宙的负能量,把自己与布尔什维克的斗争,说成是为了人类命运的神魔之战(尤以希特勒《我的奋斗》和历次演讲为最)。

按纳粹法西斯的说法,他们与布尔什维克的本质对立在于以下几点:前者张扬主体民族,后者反对大民族、并主要反对主体民族;前者主张阶级合作阶级调和阶级流通、财产普遍私有,后者主张阶级斗争阶级史观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前者是以威权对抗后者极权,保护成员的基本权利与社会自由,自己顶多是半极权,无法达到、也不想达到那种把所有成员的人身财产及其思想,都作为零件草芥予取予夺的罗网覆盖。

希特勒的“和平”羊头与“战争”狗肉

希特勒的“和平”羊头与“战争”狗肉

希特勒的“和平”羊头与“战争”狗肉展开全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希特勒为了麻痹英美等国,迷惑人民,一再散布“和平”论调。

在“和平”的幌子下加紧完成备战,在对付“东方布尔什维克的威胁”的招牌下,突然宣布对西方国家作战。

希特勒在他上台之初就对纳粹党徒说:“凡尔赛体系各强国德经济实力如此强大,我开始试不能与之抗衡,必须借布尔什维克的幻影,以遏制凡尔赛体系的势力”,“这是度过紧急时期,消灭凡尔赛体系与重整军备的唯一方法。

我口头上可以讲讲和平,但内心却想着战争。

”1933年2月1日,他上台的第二天,就宣称德国决心“协力维持和加强人类目前最急迫需要的和平”。

5月1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向44国首脑发出了呼吁“和平”的信件,希特勒第二天就发表演说,表示“积极响应”,而且他的调子比罗斯福还要动听。

他诅咒战争“是疯狂头顶的事”,表白德国与西方列强“没有任何原则的、生死攸关的或重要的战争”,要实行“和平合作”。

并且扬言“愿意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

在高唱“和平”的同时,他声称“德国队俄国德武装赶到非常不安”,因此要求在军备方面与美国等国“享有平等的权利”。

1935年,当德国大规模扩军备战的事实暴露出来后,希特勒又赶忙向当时访德的英国外交大臣西蒙解释说:“德国之所以重整军备,完全是为了对付苏联的威胁”。

1938年希特勒看到英法对他侵吞捷克的俄要求步步退让,认为英法已经遗弃了捷克人。

于是进一步施展伎俩麻痹英法,转移人们的视线。

声称捷克斯洛伐克的后台就是苏联,言外之意,德国的一切军事活动都是针对苏联的。

慕尼黑协定签字后,德国还同英法分别签署了“互不侵犯”宣言。

希特勒搞得这一切和平阴谋,使得西方一些国家醉心于表象,英美法等国都逐渐丧失了对德国的警惕。

罗斯福曾对希特勒表示接受他的“和平”建议感到欢欣鼓舞。

英国报刊也认可希特勒的姿态。

当希特勒大肆扩军备战时,许多西方国家还以为他是针对苏联而采取的行动。

希特勒挂着“和平”的羊头,实际是掩盖与英美法等国争夺霸权,加紧战争准备的一种假象。

世界现代史重要事件

世界现代史重要事件

世界现代史重要事件近代世界历史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对单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全球产生了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通过回顾这些重要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现代世界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进程。

本文将介绍几个世界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以帮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重要的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摧毁了欧洲的经济与基础设施,为世界格局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此次战争主要由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与竞争引发,包括军备竞赛、民族主义的高涨以及殖民地争夺等因素。

此次战争结束后,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协议应运而生,试图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

二、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之一,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以列宁为首的革命者夺取了政权,实行了土地国有化、全民教育、工人自治等一系列重大改革。

十月革命不仅对俄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纳粹德国兴起(1933年)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上台,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德国的法西斯独裁者。

纳粹政权的建立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和毁灭性的战争之一。

纳粹德国的兴起和战争期间发生的大屠杀事件,如犹太人大屠杀,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也为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础。

四、冷战的兴起(1947-1991)二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逐渐升级,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形成冷战态势。

冷战导致了世界的两极格局,西方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达到了顶峰。

这段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

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国际政治版图重新洗牌。

五、柏林墙的倒塌(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是冷战的象征之一,标志着东欧剧变的开始。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被破坏,德国重新统一。

战间期欧洲的不稳定时期

战间期欧洲的不稳定时期

战间期欧洲的不稳定时期在20世纪初的欧洲,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政治动荡后,进入了一个被称为“战间期”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欧洲充满着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的因素,给欧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战间期欧洲的不稳定时期,并分析其背后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动荡与幻灭战间期欧洲的政治环境异常动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在政权转移和领土争端方面面临挑战。

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导致许多国家对战胜国感到愤懑,并对现有秩序产生怀疑。

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德国的纳粹党崛起以及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都是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的例子。

这些政治变革破坏了整个欧洲的政治稳定,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导致了日后更大规模的冲突。

二、经济危机和贫困战后的欧洲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损失和经济压力。

再加上凡尔赛和约的巨额赔款要求,这些国家很难维持正常的经济运转。

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攀升成为这一时期的常态。

这种贫困和经济不稳定不仅加深了社会不满,还为极端主义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三、国际紧张局势战间期的欧洲国际关系异常紧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游击战和战争破坏了国际秩序,使得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信任减弱。

边界争端、领土争夺以及财政纷争都成为紧张局势的导火索。

对德国的惩罚和战争赔款导致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恐惧,从而为反对现有秩序的政治力量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四、社会动荡和文化冲突战间期欧洲社会也面临着剧烈的动荡和文化冲突。

传统道德观念的瓦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新兴文化思潮的兴起,揭示了社会的分化和撕裂。

传统价值观与新兴理念之间的冲突使得社会内部的紧张局势更加加剧。

此外,种族、宗教和种族主义的思潮也加剧了欧洲社会的不稳定,为之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五、总结与展望战间期欧洲的不稳定时期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治的动荡与幻灭、经济贫困、国际紧张局势和社会文化冲突共同构成了战间期欧洲的基本面貌。

高分进阶特训6

高分进阶特训6

高分进阶特训(题目较难,有志冲击“双一流”高校的学生选做)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1.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罗素认为,“许多人确实有一种倾向于战争的本能”,“许多原因导致战争,但是,随着所有市民欢迎战争爆发,‘受挫的情绪’是战争狂热的主要原因”。

罗素的观点()A.代表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普遍认识B.不符合唯物史观对战争的正确认识C.反映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立场D.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素认为市民的狂热情绪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这不符合唯物史观对战争的认识,故B项正确;罗素的观点属于学者个人的认识,不能代表整个欧洲和英国统治阶级,排除A、C两项;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排除D 项。

2.从1914年8月到1918年2月,协约国从美国购买了价值150亿美元的物资。

美国杜邦公司生产了协约国军队40%的弹药,其股票价格在战争期间从20美元暴涨到1 000美元。

但令人奇怪的是,美国与同盟国之间却几乎没有贸易。

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奉行中立政策B.同盟国战略物资储备比较丰富C.协约国的封锁阻碍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D.美国与德国殖民矛盾十分尖锐【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在海上的军事实力明显要强于同盟国,它们能有效地对同盟国实行贸易封锁政策,这就导致了美国与同盟国之间几乎没有贸易的状况,故C项正确;美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阵营,排除A项;协约国较同盟国在战略物资储备上更加丰富,排除B项;美国和德国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它们之间没有尖锐的殖民矛盾,排除D项。

3.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

中国代表为驻美公使施肇基、驻英公使顾维钧、大理院院长王宠惠。

广州军政府的代表伍朝枢因抵制北洋政府的命令没有赴会。

另有全国各派团公推的“民众代表”余日章、蒋梦麟二人,加上随员、顾问等,代表团人员多达132人。

历史学专业河南省考研复习资料世界现代史重要事件梳理

历史学专业河南省考研复习资料世界现代史重要事件梳理

历史学专业河南省考研复习资料世界现代史重要事件梳理世界现代史作为历史学专业考研的一部分,是考察考生对现代历史发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进行梳理,以供考生复习备考之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的一场全球性战争,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起因是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弗朗茨·费迪南德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引发了一系列紧张的外交冲突。

最终,欧洲主要国家分为两个敌对阵营,展开大规模冲突。

一战期间,各国动员了大量军队,动用了现代化的武器和战术,战争规模空前。

大规模的激烈战斗和蓄意的战略破坏摧毁了许多欧洲城市和农村地区。

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催生了一系列革命和政治变革,例如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

战争结束后,以凡尔赛和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和约签订,重新划分了欧洲领土和全球格局。

此外,战争导致德国经济的崩溃和政治体制的混乱,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二、俄国十月革命(1917)俄国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政治事件,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政权,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暴力手段夺取了政府的控制权,推翻了临时政府。

列宁成为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人,实施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政策,如土地国有化、工人控制工厂等。

十月革命对于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共产主义革命浪潮,激励了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和革命组织。

同时,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纳粹德国兴起(1933-1945)纳粹德国兴起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纳粹党)执政。

纳粹党的政治目标是建立一个令德国再度强大和恢复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的国家。

纳粹党在1933年掌权后,迅速实施了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政策,并开始对少数族裔、犹太人等进行迫害和大屠杀。

希特勒的目标

希特勒的目标

希特勒的目标希特勒是二战时期德国的纳粹党领导人,他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意识形态。

虽然这些目标令人毛骨悚然,但对于理解二战的发生和纳粹主义的崛起,它们仍然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希特勒的目标的概述。

第一个目标是建立一个纯净的、拥有绝对统治力量的德意志帝国。

希特勒相信,德国人民是一个优秀的种族,应该清除其他种族的影响,将德国人民置于世界的顶点。

他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包括迫害犹太人、外国人和其他“劣等”种族,并通过恐怖手段来建立起纳粹党的独裁统治,确保了自己的权威。

第二个目标是扩张德国的国土和领土。

希特勒认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到了不公平的限制,他想要通过吞并邻国的方式恢复德国的领土。

他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包括入侵波兰和占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他梦想着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包括德国、奥地利、瑞士和一些其他国家。

第三个目标是消除共产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

希特勒深恶痛绝共产主义,相信它是导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失败的原因之一。

他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扩张和苏联的崛起感到担忧,认为这对德国的存在构成了威胁。

因此,他决定进攻苏联,并试图彻底消灭共产主义。

第四个目标是建立一个扩张性的德意志帝国,用来保障德国人口的资源和生存空间。

希特勒相信人口资源是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他担心德国的人口太多,而资源却受到限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试图通过占领东欧国家和苏联的土地,为德国的扩张提供空间,并确保德国人民的持续发展。

最后,希特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种族清洗和“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

希特勒不仅仅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他希望通过大规模屠杀来消灭犹太人这个种族。

他将这一目标与他的种族主义信念结合在一起,认为犹太人是一个堕落、劣等的种族,并认为清除犹太人将有助于提高德国人民的种族纯洁度。

希特勒的目标虽然极其残忍和邪恶,但它们揭示了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愿景。

通过理解他的目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二战的发生和纳粹主义的危险。

二战之前,各国为何不能团结起来抵御纳粹德国?

二战之前,各国为何不能团结起来抵御纳粹德国?

二战之前,各国为何不能团结起来抵御纳粹德国?关于二战,军事著作已是汗牛充栋,甚至细化到一场战役,但在政治方面著作相对偏少,而且侧重于人物传记。

然而战争爆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便是政治,如果当时各国能形成政治共识,共同抵制或压制纳粹德国冒险行为,那么大战爆发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事实上,后来也正是各国放下意识形态分歧,结成同盟,才最终打败了法西斯集团,但这代价是何等之惨重?包括纽伦堡大审判时,德军高级将领们在法庭上作证也说过,如果德国1938年并吞奥地利受到各国一致制止,希特勒将放弃下一步计划。

历史没有如果,但教训是无价的,当西方国家不去吸取教训,甚至颠覆二战历史时,玩弄自以为聪明的政治手腕,它们很可能再一次走到坟墓边缘。

在强权和公理面前,当年西方国家选择了强权,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就是向邪恶者妥协的最好证明--绥靖政策。

但“慕尼黑协定”并不是悲剧的开始,它只是西方国家一系列操作的结果,有的西方学者说1920年的《凡尔赛条约》为二战埋下了祸根,然而,他们回避了一个重大问题--为什么十几个西方国家要出兵围剿苏维埃政权?1920年,当苏维埃政权稳定住后,人类第一次面临两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何并存的问题。

西方为了将苏维埃政权挤出全球经济圈,企图垄断中东产油区和黑海海峡“自由航行”权利,于是,两种制度的冲突首先就在这一地区产生。

1922年11月20日,英国、法国、意大利发起了“洛桑会议”解决这些问题,参会国还有日本、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瑞典、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却不邀请苏联参加(12月苏联成立)。

在苏联多次抗议下,12月1日,他们才同意契切林率领苏维埃代表团参会。

美国却只愿意当个“观察员”,但美国代表团人数却是最多的一个。

由于苏联坚持黑海海峡只允许商船自由航行,不允许沿岸国家以外的国家军舰“自由航行”,遭到了英国(美国)强烈反对,1923年2月4日英国宣布会议中断。

纳粹疯狂屠犹的原因简析

纳粹疯狂屠犹的原因简析

犹太史作业姓名:白璐学号:1053409060年级:2009级纳粹反犹的原因简析白璐历史文化学院 1053409060摘要: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这段历史任然让我们心惊。

关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本文拟将从经济、政治和外部环境等方面来解析纳粹屠犹的真相。

重点在于阐释纳粹在政治上采用的种族主义原则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关键词:犹太人,德国,希特勒在德国,反犹浪潮由来已久,断断续续的延续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这种反犹思想才逐渐明确起来,带有了某种目的性。

在二十世纪以前,反犹思想还没有大张旗鼓的骚动起来,直到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不甘的德国人才开始将犹太人推到了风口浪尖,犹太人的灾难就是从这里开始。

纳粹屠犹是指在1933——1945年间,600万犹太人被德国纳粹所杀害。

这事官方公认的史实。

那么到底纳粹缘何要屠杀如此之多的犹太人,以致德国犹太人灭绝,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做简单阐述。

(一)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德国一跃成为第四位发达国家。

资本主义市场前所未有的发展起来,社会环境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给德国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此时,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就展现了他们的天赋。

犹太人有经商的头脑,在这一时期,他们凭借犹太人所少有的敏感与智慧使自身富足起来。

他们所涉猎范畴颇广,商店、金融、农业、典当、影视、新闻传媒等等。

在这之中,银行业尤其发达。

至19世纪末期,犹太的银行家在每个金融中心都有显赫的地位。

是的,就是因为经济上的优势地位,犹太人在德国取得了与经济地位相对应的政治地位。

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则的体现。

犹太人从事的体面地工作,拿着高额的薪水,这样的一个外来民族在德国国内享受的高于本国人的待遇,这自然会引起德国本土人的不满。

这种不满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而将这一形势推向最高点的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危机。

矮个治国 高人辈出

矮个治国 高人辈出

矮个治国高人辈出拿破仑曾经说过:“我承认我很矮,但是如果你因此而取笑我的话,我将砍下你的脑袋,消除这个差别。

”这是矮个首领的高调宣言。

继拿破仑之后,世界各国都有优秀的矮个领袖诞生,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创造了一个个“神话”,有力地回击了那些曾取笑他们身高的人。

这其中包括了列宁、斯大林、丘吉尔、邓小平……也包括了今天将庞大的俄罗斯掌握于股掌之间的普京、梅德韦杰夫,矮个治国,总是高人辈出,高招叠出,深刻地影响了历史。

罗斯福轮椅上玩转二战大势要说到个子矮的首领,恐怕没人能出罗斯福其右,由于从政初期的一次意外,罗斯福的身高被永恒地定格在了1米左右——小儿麻痹症导致他终生与轮椅为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残疾人,却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被学者评为美国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

在罗斯福的十二年任期内,帮助美国走出了经济大萧条,在二战中把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变成世界大联盟的领导者,也因为他的提倡和支持,世界上才有了联合国。

在罗斯福的第一个任期内,美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台,罗斯福在就职时喊出了口号: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就是这样一句话,让身处绝望边缘的美国民众看到了希望。

入主白宫后,罗斯福积极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

到了第一个任期终了的1936年,美国国民收入增加了50%。

这样的成绩,让美国民众恢复了希望,更让那些因为罗斯福的残疾而攻击过他的对手哑口无言。

国内经济的复苏让罗斯福得以连任总统,而在国际上能够声名鹊起就不得不说说他在二战时期的作为。

二战爆发以后,受到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美国一开始并没有参战。

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被迫参战。

到了1943年,二战的攻守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都在考虑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安排问题,于是举行三巨头会议的条件已成熟。

三巨头会议,是在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最高首脑会议,这样的会议召开了三次: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粹党与布尔什维克异同之争
莫斯科——仅仅说犹太人应当被制成灯罩这句话,并不让你成为反犹分子,一位知名的专栏作家最近就这样宣称。

而且,仅仅因为纳粹党和苏联共产党都是极权政体,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可比性。

这类辩论和反辩论,以及有关的变异论点,在最近几周占据了俄罗斯的博客、社交网站和一些传统媒体的论坛。

争论始于自由派人士列昂尼德·戈兹曼(Leonid Gozman)撰写的一篇博文,他把斯大林时期的反间谍机构Smersh与纳粹党卫军(SS)等同起来,Smersh是“间谍之死”俄文的首字母缩写。

戈兹曼发表这篇博文,是因为一部关于Smersh的短篇电视连续剧在二战结束纪念日播出。

他让读者想象一部短篇电视连续剧,把德国党卫军官员描绘成“诚实的士兵,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

”他写道,不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德国,都不可想象拍那样一部电视剧,因为“即使是在那段可怕的历史许多年之后出生的德国人,也仍以党卫军制服为耻。

”戈兹曼写道,然而Smersh官兵是和党卫军队员一样的罪犯,“他们没有帅气的制服,但那是他们与党卫军唯一的重大区别。


在俄罗斯,没有比这个认为苏维埃和纳粹在道德上等价的暗示更能挑起争议的说法了。

亲克林姆林宫的政治分析师谢尔盖·马尔科夫(Sergei Markov)指责戈兹曼犯了不是一个、而是七个错误。

“的确,纳粹和苏共是极权主义的两种表现,”马尔科夫写道。

但是,“共产党是在尝试建立一个人道主义社会”,只是“选择了不合适的、不人道的方法”,而“纳粹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不人道的。

”马尔科夫写道,这是戈兹曼的第一个错误。

马尔科夫继而写道,戈兹曼还犯了一个“身份错误”。

他补充道,“对一个世界公民来说,士兵为哪个国家打仗无关紧要,但对一位国家公民和爱国者来说,就太重要了。

Smersh捍卫的是我国人民,而党卫军屠戮的是我国人民。

作为世界公民的戈兹曼或许不在乎,但我们很在乎。

”马尔科夫写道,戈兹曼的另一个错误是,他忘记了如果德国打赢了二战,那么他的祖先就都会被杀死,这是在转弯抹角地说戈兹曼是犹太人。

《共青团真理报》(Komsomolskaya Pravda)是俄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专栏作家乌里扬娜·斯科伊别达(Ukyana Skoybeda)在该报上发表了同样的观点,但用的是更充满火药味的语言。

她指责戈兹曼和其他自由派人士“重审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拆毁我国的根基。

”她建议,如果纳粹如愿以偿,把他的祖母变成了灯罩,也许会更好。

(该报后来删掉了有关灯罩的这句话,但那是在文章被疯传之后。

)
一个监管机构介入并谴责了《共青团真理报》,但并非因为人们所料想的原因——关于灯罩的话,而是因为该报引用了戈兹曼的话,称党卫军和Smersh总体上没有太大区别。

现在国家杜马已经下令调查,负责一家政府资助的慈善机构的戈兹曼是否真写了那样的话,尽管他的博文仍旧可以访问,而且其作者也是毫无疑问的。

随着批评的风潮不断加剧,斯科伊别达最终不得不就灯罩的言论表示道歉。

在一篇新的专栏文章中,她为写出“我因为对手的亲属没有死在战争中而有时感到遗憾”这句话表达了歉意。

但她继续写道,对她言论的反应令她吃惊。

“如果法西斯赢得了战争,犹太人将被做成灯罩和其他东西,难道不是吗?”
“我最惊讶的是,我的言论似乎冒犯了所有犹太人,”她写道,并补充说,“人们没搞明白,我这样写,不是对纳粹的做法表示支持,而是对那些想贬低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的人表示反对,他们想盗走俄罗斯最后的精神支柱。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的胜利,在俄罗斯被视为伟大卫国战争中苏联的胜利,这场胜利是上个世纪唯一的毫不含糊地正面的历史事件。

因为苏联的历史大部分还未得到认真审视,那场胜利——俄文就简单地称之为“胜利”——已经与整座苏维埃大厦密不可分。

似乎是若要颂扬和赞美“胜利”,就不可能不颂扬和赞美苏维埃政权和该政权的武装力量,包括秘密警察,甚至还包括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

事实上,任何用区别的、细腻的视角来看待苏联战争时期的尝试,都被认为是对“胜利”本身的攻击。

这是俄罗斯为自身设下的一个历史陷阱,而每年它在其中越陷越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