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党与布尔什维克异同之争
希特勒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希特勒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希特勒传》是一本由(德)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特勒传》读后感(一):另一本希特勒传
本书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崛起和失败。不同于之前出版过的希特勒传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希特勒的“原话”,使读者更能真切的了解希特勒其人的所思所想,这也正是本书值得一看的原因。
需要说的是,本书的翻译有些不通顺的地方。
《希特勒传》读后感(二):德国要么成为世界强国,要么不复存在。
提到希特勒,我的朋友的第一反应都是:“哦,那个妄想统一世界的人。”
但希特勒确实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的终极目标是打败东方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与保持德意志民族的血统纯洁。当然,后者将他带向种族主义者千秋万代都无法抹去骂名的深渊。
“帝国战败后世界上将只剩下两个旗鼓相当相互牵制的强国:美国和苏俄。...出于同一法则两个强国必定将是独立欧洲的敌人。”
希勒特的政治构想最大错误是误判了英国的一贯中立政策,认为可以联合英国抵御苏联而达成了欧洲的均衡,从而排除法国,苏联,笼络大不列颠和意大利为附属建立一个千秋万代的大德意志帝国。
对于希特勒饱受诟病的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军事冒进政策,不排除后期因为情报误导的错误局势和他身体原因并不能亲临前线而导致的误判。当然更重要的也许只是有一种狂热的信念一直在支撑着他。
“战,唯死,不降。”
《希特勒传》读后感(三):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是奥地利裔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为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世界近现代史典型问答题示例
世界近现代史典型问答题示例
世界近现代史典型问答题示例
1、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点。
同:(1)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2)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解除了精神枷锁。
异:(1)目标: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斗争矛头既指向天主教会也指向封建专制。(2)指导思想:文艺复兴是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是理性主义。(3)影响:文艺复兴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启蒙运动为欧美乃至亚洲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2、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的英国、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法国和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分别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它们的基本主张各是什么?产生上述土地政策的社会原因各是什么?这些土地政策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基本主张:
英国:圈占农民土地,养羊放牧。
法国: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农村公有土地按当地人口分配。
美国:允许在西部无主土地上连续耕种5年以上的美国农民,缴付少量手续费就可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
社会原因:
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制呢业发展迅速。
法国:雅各宾派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美国:南北战争之初北方连连失利,同时资本主义发展也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影响:
英国: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资金和劳动力,也为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法国:使雅各宾派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并逐渐扭转了形势,但小农经济后来成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障碍,劳动力和市场受到严重
制约。
美国:使林肯政府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并最终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同时西部的开发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原料,促成了美国经济的腾飞。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布尔什维克
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意为多数派。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2、孟什维克
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3、列夫"托洛茨基
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1927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
欧洲人和犹太人的历史恩怨
欧洲人反对犹太人的原因
世纪时,许多欧洲人发现他们的家乡来了这样一群人:
同样信奉上帝,他们却不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更不认为耶稣是什么救世主,他们坚信只有自己是上帝的“特选子民(theChosenPeople)”,而且拒绝与本地居民通婚。
不久就有小道消息传来,说其实就是这帮人害死了欧洲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偶像耶稣。
这群人就是犹太人,犹太人起源于中东地区,连续被埃及、巴比伦、罗马帝国奴役驱逐,沦落世界各地,其中的多数流落到了欧洲,由此开始了犹太人与欧洲人长期格格不入、别别扭扭的共同历史。
在很长的时间里,整个欧洲***社会都普遍存在虐待和迫害犹太人的现象,而且这种歧视和迫害贯穿从政治领袖、宗教人士、知识精英到一般民众的各个阶层。
其手段从限制就业到限制居住地区,从勒索财富到驱逐人口,多种多样。
犹太教不承认新约,不认可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虽然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是从犹太教中延伸出来的。但对于已经自我标榜为上帝“新的选民”的欧洲人来说,犹太人就有些大逆不道,被其斥为异端邪说也就很自然了。
犹太人2000年以来流离失所,没有自己的祖国。这在崇尚力量的欧洲,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自然就是一种完全的劣势。历史上,犹太人、吉普赛人等弱小民族在欧洲被屠戮、驱赶了无数次。其实就是那句话,柿子要捡软的捏。
.也正因为第二点,犹太人大都很自强,强烈的危机感使他们在欧洲历史的夹缝中努力生存的很好。但这一点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妒忌,并引发很多的贪婪举动。
在欧洲历史的各个时期,犹太富人多数被当做储蓄筒。当权者在需要的时候就打碎他们,将其掠夺一空。至于借口则大多是宗教方面的,也有世俗方面的。这些借口的使用更增加了欧洲人对犹太人的歧视。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检索课标基础知识
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前的俄国:(1)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参加
一战,社会矛盾激化。(3)七月流血事件表明革命不可能和平发展。(4)布尔什维克党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2、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
3、苏联的建立:1922年。
4、意义:(1)创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3)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4)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5)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1921
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1、政策:(1)1925年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2)1927年通过了实行农业集体化
的方针。(3)从1928年起实行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4)1929年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
2、成就:(1)表现: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
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原因:①最主要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集中全国的力量,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②当时的计划经济适应了其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③其工业化原有一定的基础。
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2、存在的弊端:(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
求,否定市场经济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终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纳粹
纳粹时期德军正规军为国防军,以陆军为例,礼服为灰色,作战常服为灰黑色,根据不同地形与季节,又有欧洲山地迷彩(棕色+丛林绿)、沙漠迷彩(黄色+少量粉色)、雪地迷彩、秋季迷彩(枯叶黄色)等。
德军纳粹党的党卫军,原先是希特勒的私人卫队,后来冲锋队夺权失败,冲锋队失宠,党卫军实力逐渐增强,成为希特勒的御林军,武器装备比一般国防军好,迷彩也比国防军更丰富。党卫军礼服为黑色礼服,黑色扎裤,臂章为纳粹党党徽。战场上,党卫军还充当“战场屠俘”的作用,尤其在东线。
战争后期,随着征兵愈发困难,希特勒组建了由普通国民组成的国民突击队,作战能力极差,没有统一的制服,都是平民的装束,有少量的军服。
“纳粹”的称呼来自德语的“Nazi”,是德文“National sozialist”的简写。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 sozialismus”缩写“Nazismus”的音译,意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
纳粹(Nazism),全称是国家社会主义(National Socialism),是德国国家社会党的译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即雅利安人)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极左派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1],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战略[1]生存空间,建立强大的[1]世界统治[1]霸权。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的宣传海报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的宣传海报
纳粹党的全名是: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它也是社会主义,这一制度决定了德国当时的意识形态,而这些作为咱们中国人应该是很熟悉的。同样,作为纳粹党,他们在掌权后开足了所有的宣传工具,为希特勒以及纳粹党摇旗呐喊。在这些宣传中,宣传海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海报——通过引人眼球的画面外加简短的字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输主体内容,让人印象深刻。大凡注重宣传、喜欢帮人洗脑的国度,都对海报这一表现形式青睐有加,原因很简单,价廉物美、影响大、传布范围广泛。
(这张海报大约是1933年出现的,它的意思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兴登堡元帅选择了希特勒担任总理,所以,您也应当投上一票
(这是一张33年左右的海报,在海报上把希特勒神圣化:光芒万丈,头顶的鸽子以及身后跟随的群众,希特勒高举着旗帜,一派领袖风范,海报周围用橡树叶环绕,海报上的字句是:德国万岁!)
(这张海报是1933年纳粹党召开纽伦堡大会——社会主义国家都很喜欢开大会,里芬施塔尔为党代会拍摄纪录影片,片名是《意志的胜利》,这部电影非常震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来看看。这就是该纪录片的海报。根据里芬施塔尔的回忆录记述,这部纪录片的很多镜头是事后补拍的,令她惊异的是,赫斯这些人在补拍时面对空无一人的会场,竟然激情依旧,完全看不出是在表演。里芬施塔尔在回忆录里竭力把自己描述为“很不情愿”,实际上,根据其它相关人士的回忆,她面见元首时激动得不能自已。)
(一战之后,萨尔区被法国占据。这张海报煽动性地提醒大家:萨尔——1935年投票活动!我们在萨尔心向祖国,为了忠诚与祖国!你想念我们吗?这张海报多少告诉我们一些当年德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这种情绪的由来。)
关于一党制与多党制
关于一党制与多党制
(2010-05-16 11:04:45)
所谓“一党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中只存在一个执政党。所谓多党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通过选举,组织政府,有时轮流执政,执政时叫“执政党”,不执政时叫“在野党”或“反对党”。“在野党”起监督政府和牵制执政党活动的作用。按照一般的说法,多党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互相竞选、组织政府的政党制度,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的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通过其政党,分享国家权力、实现国家政治权力的再分配、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工具。恩格斯在讲到美国的两党制时曾经指出:“可以看到两大帮政治投机家,他们输流执掌政权,用最肮脏的手段为最卑鄙的目的运用这个政权,而国民却无力对付这两个大的政客集团,这些人表面上是替国民服务,实际上却是统治和掠夺国民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25页)
中国实行的是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中国民主党派不是西方国家的“反对党”和“在野党”。因此中国基本上属于一党制国家,由没有竞争对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中的参政党派。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合作,互相监督”的关系,不是平起平坐、共享政权的关系,更不是分庭抗礼的关系。它不同于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关系,也不同于日本自民党与其它政党的关系。一党制,一般都认为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特色。
不管是中国的一党制还是苏联的一党制,它的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国家权力机关、领导政权机构、领导人民团体。在中国,它领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国务院、领导政协、领导民主党派、领导群众团体,领导军队,领导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中国共产党在中央,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有垂直的所属机构,在中央机构则有中央委员会、中央军委、中央纪委等。在中央和地方则又有一套执行机构和办事机构,包括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党校、直属机关工委等等,在政府各部委、在各人民团体有党组,在教育、科研、文艺、体育、卫生等事业单位有党委和党组,在企业和部队有党委,在中小学校有党支部。中国共产党就是通过自己的机构和党员,贯彻它的方针政策,实现它的主张,动员、组织群众完成自己的任务。它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它的人员列入国家编制,它的办公场所由国家给予保证。
希特勒的罪行
希特勒在逼真反映他一以贯之的思想之作《我的奋斗》中明确宣布:“民族主义,确信种族的价值,十分明了人格的重要,并且使这二者成为国家的柱石。这即是民族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要素。”①若从这两个基本要素出发,我们或许能弄清希特勒为何要灭绝犹太人以及希特勒的本来面目。
一、种族和宗教、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
希特勒全盘接受了英国学者、反犹狂人豪·斯·张伯伦在一八九九年写的《十九世纪的基础》一书中提出的雅利安——日耳曼人是最优秀种族的荒谬思想。张伯伦认为,必须保持雅利安人纯粹的血统,世界才有希望。他还胡诌耶稣不是犹太人,而是血统高贵的雅利安人,企图借以煽动主要信奉基督教的日尔曼人对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的宗教和种族主义的仇视情绪。而希特勒更进一步认为,劣等民族不应有其生存基础。按他的种族理论,雅利安人应是“主宰世界”的民族。属雅利安人后裔的,主要即是德意志民族。斯拉夫人,有色人,特别是犹太人应被消灭掉,他梦想应当由他建立起以德意志民族为核心的“千秋帝国”。
犹太人与日耳曼人既属不同的种族,又分属不同的宗教。长期以来,欧洲信奉基督教的民族普遍认为是犹太人杀了基督,是上帝的叛徒。在他们眼中,犹太人就成了集体犯罪的代表。排犹、反犹便一直是欧洲好多国家当在其本国出现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危机时采取的对付其“苦难”的借口。所谓没有祖国又言行傲慢而受其他教派、民族产生忌恨的犹太人便成了廉价的、不幸的替罪羊。一千多年以来,欧洲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对该国的犹太人颁布了种种歧视性规定,使犹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成为拥有所在国国籍的二等公民。
纳粹的宣传海报复习进程
纳粹的宣传海报
纳粹党的全名是: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它也是社会主义,这一制度决定了德国当时的意识形态,而这些作为咱们中国人应该是很熟悉的。同样,作为纳粹党,他们在掌权后开足了所有的宣传工具,为希特勒以及纳粹党摇旗呐喊。在这些宣传中,宣传海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海报——通过引人眼球的画面外加简短的字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输主体内容,让人印象深刻。大凡注重宣传、喜欢帮人洗脑的国度,都对海报这一表现形式青睐有加,原因很简单,价廉物美、影响大、传布范围广泛。
堡元帅选择了希特勒担任总理,所以,您也应当投上一票!)
叶环绕,海报上的字句是:德国万岁!)
相关人士的回忆,她面见元首时激动得不能自已。)
(一战之后,萨尔区被法国占据。这张海报煽动性地提醒大家:萨尔——1935年投票活动!我们在萨尔心向祖国,为了忠诚与祖国!你想念我们吗?这张海报多少告诉我们一些当年德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这种情绪的由来。)
四个金字塔之大。这就是希特勒的成就,请给他您的选票!)
群众的信任。)
的字眼就是“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
装合法化,别有用心的一张海报。)
特勒青年团与纳粹党的关系让你联想到什么?)
身上穿着英国国旗,海报上写的德文是:粉碎一切大德意志帝国的敌人!)
的“打倒地富反右坏份子!”)
同。)
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都有过类似的口号。)
啊!)
性地写着:为前线制造武器!)
尔曼一直是HIAG的成员,他还出版了一本为武装党卫军辩护的书籍。2006年
8月,德国的一本杂志《斯坦恩》用这张海报作为那一期杂志的封面,这充分表明了该杂志同情武装党卫军的立场。)
2012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十月革命,也称为布尔什维克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而得名。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在选举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强行解散杜马议会,建立一党专政,导致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的成立。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苏维埃俄国正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苏维埃政府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从而能够恢复经济,建设红军,巩固政权,为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
干涉,奠定了基础。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在五四运动后,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则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
国际联盟 (简称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但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国联和联合国的相似之处主要有:在背景上,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在性质上都是全球性国际组织;在宗旨上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在成立之初都被大国所操纵等等,然而国联和联合国更主要的是存在着许多区别。
大国崛起1——精选推荐
1870年4月22日,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年约17岁的列宁1887年,弗拉基米尔中学毕业后,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在喀山大学,列宁结识了一批有革命思想的学生。不久,他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流放。押送他的警察对他说:小伙子,造反有什么好处?还不是向一堵石墙上撞吗列宁回答说:“是的,但这是一堵朽墙,一撞就倒。” 1888年,列宁从流放地回到喀山,当局不准他回大学。于是他就认真自修、研究马克思主义,认真研读了《资本论》等著作,并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小组。1889年,列宁移居萨马拉,埋头读了四年半的书;学了几门外语,并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1893年,秋天移居圣彼得堡。1894年,写《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批判民粹派,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895年,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年底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开始使用“列宁”这个笔名——这个笔名可能与法国童话人物列那狐和西伯利亚的勒拿河都有关——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与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婚。鲁普斯卡娅结婚1900年2月,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1900年7月,出国。1900年12月,在德国创办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前身的机关报《火星报》,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党作准备。1903年7月,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1904年,写成《进一步,退两步》,提出无产阶级政党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统一组织。1905年7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写成《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清算了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指出这次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将革命进行到底,并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无产阶级必须与农民结成联盟,领导这场革命。1908-1912年,致力于总结二月革命的经验,反对取消派和召回派,并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首领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14年,一战爆发后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1915年8月,写《1905年11月,回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905年12月,莫斯科工人武装起义失败。在此期间,写《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全面发展。1907年,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1908年,写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捍卫了哲学的党性原则。论欧洲联邦口号》第一次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此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历史紧要关头。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1917年4月3日,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第二天,列宁提出了著1917年4月3日,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第二天,列宁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完成。现在进入革命的第二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它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列宁的思想使千千万万工人、士兵提高了觉悟。临时政府把他视为眼中钉。1917年7月,在临时政府的迫害下,列宁被迫转入地下。他密切注视着形势的发展。1917年8月-9月间写成了《国家与革命》。9月间,列宁制订了武装起义计划。1917年10月十月革命开始,面对国内外万分险恶的环境,列宁以惊人的智慧、胆识和勇气,
世界现代史
泛美主义:是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的继续,在南北战争后不久便被提出,其目的在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国家联盟,使美洲国家成为美国的附庸。1889年10月召开的第一届美洲国家国际会议,正式成立由美国领导的“美洲共和国国家联盟”。1910年的第四届会议上有更名为“美洲共和国联盟”(泛美联盟),美国仍是其领袖,后来被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取代。美西战争:1898年2月15日以“缅因号”爆炸为导火索。美国称西班牙衰落要取得原属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菲律宾,西班牙战败。于18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美西和会,签订《巴黎合约》,美西战争是美国争夺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对远东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德、俄、法、日、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得到的路矿等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对各国货物,一律由中国政府按照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再征收港口税、铁路运费方面,对别国船只、货物不实行差别对待。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削弱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为美国垄断组织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从此美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侵略的之路。
日俄战争: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进行的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战场的帝国主义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中国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让的领土中有中国辽东半岛,致使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受阻。1895年4月,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不久辽东半岛落入俄国之手。1900年,俄国乘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并乘机加紧向朝鲜渗透,俄日矛盾进一步激化。 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海军偷袭旅顺俄国舰队,同时在仁川登陆。战争打到第二年,旅顺口失陷和波罗的海舰队被歼灭以后,俄军败局已定。1905年8月9日,在美国的调停下,日俄美国朴次茅斯举行和谈,签定《朴茨茅斯》和约,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并取得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及其支线的管辖权,并攫取了对朝鲜的实际控制权。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
标题:苏联的发展历程
引言概述: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历程在20世纪世界历史上具有
重要意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苏联的发展历程。
一、苏联的建立与初期发展
1.1 1917年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政府,建立了社会
主义政权。
1.2 内战时期:苏联经历了内战,布尔什维克政府与反对派势力进行了激烈的
斗争。
1.3 新经济政策: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济活动,促进了苏联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
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
2.1 斯大林的执政:斯大林上台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加强
了苏联的国家实力。
2.2 大清洗:斯大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消灭了许多政治对手和异见者。
2.3 二战时期:苏联在二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与纳粹德国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三、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
3.1 赫鲁晓夫的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试图
改善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3.2 古巴导弹危机:苏联与美国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使得世界陷入核战争的
危机之中。
3.3 赫鲁晓夫下台:赫鲁晓夫在苏联内部遭到了批评,最终被迫下台。
四、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
4.1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试图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但效果不佳。
4.2 阿富汗战争:苏联介入阿富汗内战,导致苏联在国际上受到谴责。
4.3 经济危机:苏联经济陷入危机,勃列日涅夫无法有效解决经济问题。
世界史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
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特别是古巴和菲律宾两地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钳制着大量西班牙军队。西班牙军对古巴起义者的残酷镇压激怒了美国人民,并危及美国资本家在该地的经济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于4月25日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
2普拉特修正案:1901年美国陆军拨款案的附加条款。旨在把古巴变成美国的保护国。由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O.H.普拉特(1827~1905)提出,故名。美西战争后,美国一方面承认古巴独立,一方面却竭力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对古巴进行全面控制。1901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普拉特修正案》。修正案的内容有8条。其中第一、二条规定,古巴政府不得与任何外国缔结有损古巴主权的条约,不得以任何方式把领土让给任何外国政府,不得举借其正常收入所不能支付的任何外债。第三、四条要求古巴政府同意美国行使干涉权,并认可美国军事占领期间的一切行为和所取得的权益。第七条要求古巴为美国提供建立煤站及海军基地所需的领土。该修正案实际上是使古巴完全沦为美国的殖民地和保护国。古巴制宪会议派出代表团赴美谈判,要求取消威胁古巴独立的条款,但美国坚持不准变动。最后,古巴制宪会议慑于美国的压力,不得不把《普拉特修正案》作为附录列入本国宪法。1903年,美国与古巴签订永久条约,美国向古巴租借关塔那摩港作为永久性的海军基地,并多次对古巴进行武装干涉和军事占领。由此,古巴沦为美国“统而不治”的殖民地。1934年美国宣布废除该修正案,但关塔那摩海军基地继续被美国占领。
莱奇:纳粹的“美丽与恐怖”
莱奇:纳粹的“美丽与恐怖”
作者:单世联
来源:《同舟共进》2016年第07期
希特勒自杀而死。但当天晚上10点,汉堡广播电台却是在庄严的勃鲁克纳第七交响乐后,这样对外公布的:“我们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同布尔什维克主义战斗到最后一息,今天下午在德国总理府的作战大本营里为祖国牺牲了。”希特勒及纳粹党曾以最美丽的言辞、最宏伟的蓝图动员、组织德国人为之献身,但只不过短短的12年,就将德国带到灾难的境地。希特勒与纳粹党曾经宣扬的国家威望、民族利益等统统化为泡影。
然而,一些纳粹分子,一些不了解历史或没有从历史吸取教训的后来者,却另辟蹊径,找到了一个词,他们将纳粹、希特勒与“理想主义”联系起来:战争失败了,德国破碎了,但“理想”不能因此否定。几乎所有为纳粹,为希特勒体制辩护的人,都以“理想主义”为遁词。
纳粹主义是理想主义吗?
纳粹主义当然是一种理想主义。20世纪极权体制不同于古代的专制体制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其意识形态或“理想主义”。希特勒对其“理想主义”曾经有过说明。《我的奋斗》在比较雅利安人种与犹太人种时,希特勒认为雅利安民族是征服低等民族的“主人”和文化的创造者和维护者,但因血统的混杂,雅利安人逐渐失去了纯粹血统所独有的抵抗力,所以这个种族也堕落了。说到这里,希特勒提出了他的“理想主义”:“在德文中有一个准备服从义务的要求(PflichterFullung)的形容词,这个字极能表明勇于负责、急公好义的意思。这种态度的基本意思,我们称之為理想主义,这是用以来区分利己主义的。因为这个主义,是指人为社会、为人类而牺牲自己的。”这里的“勇于负责、急公好义”只能在一个非常抽象的意义上才能说是“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粹党与布尔什维克异同之争
莫斯科——仅仅说犹太人应当被制成灯罩这句话,并不让你成为反犹分子,一位知名的专栏作家最近就这样宣称。而且,仅仅因为纳粹党和苏联共产党都是极权政体,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可比性。这类辩论和反辩论,以及有关的变异论点,在最近几周占据了俄罗斯的博客、社交网站和一些传统媒体的论坛。
争论始于自由派人士列昂尼德·戈兹曼(Leonid Gozman)撰写的一篇博文,他把斯大林时期的反间谍机构Smersh与纳粹党卫军(SS)等同起来,Smersh是“间谍之死”俄文的首字母缩写。戈兹曼发表这篇博文,是因为一部关于Smersh的短篇电视连续剧在二战结束纪念日播出。他让读者想象一部短篇电视连续剧,把德国党卫军官员描绘成“诚实的士兵,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他写道,不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德国,都不可想象拍那样一部电视剧,因为“即使是在那段可怕的历史许多年之后出生的德国人,也仍以党卫军制服为耻。”戈兹曼写道,然而Smersh官兵是和党卫军队员一样的罪犯,“他们没有帅气的制服,但那是他们与党卫军唯一的重大区别。”
在俄罗斯,没有比这个认为苏维埃和纳粹在道德上等价的暗示更能挑起争议的说法了。亲克林姆林宫的政治分析师谢尔盖·马尔科夫(Sergei Markov)指责戈兹曼犯了不是一个、而是七个错误。“的确,纳粹和苏共是极权主义的两种表现,”马尔科夫写道。但是,“共产党是在尝试建立一个人道主义社会”,只是“选择了不合适的、不人道的方法”,而“纳粹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不人道的。”马尔科夫写道,这是戈兹曼的第一个错误。
马尔科夫继而写道,戈兹曼还犯了一个“身份错误”。他补充道,“对一个世界公民来说,士兵为哪个国家打仗无关紧要,但对一位国家公民和爱国者来说,就太重要了。Smersh捍卫的是我国人民,而党卫军屠戮的是我国人民。作为世界公民的戈兹曼或许不在乎,但我们很在乎。”马尔科夫写道,戈兹曼的另一个错误是,他忘记了如果德国打赢了二战,那么他的祖先就都会被杀死,这是在转弯抹角地说戈兹曼是犹太人。
《共青团真理报》(Komsomolskaya Pravda)是俄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专栏作家乌里扬娜·斯科伊别达(Ukyana Skoybeda)在该报上发表了同样的观点,但用的是更充满火药味的语言。她指责戈兹曼和其他自由派人士“重审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拆毁我国的根基。”她建议,如果纳粹如愿以偿,把他的祖母变成了灯罩,也许会更好。(该报后来删掉了有关灯罩的这句话,但那是在文章被疯传之后。)
一个监管机构介入并谴责了《共青团真理报》,但并非因为人们所料想的原因——关于灯罩的话,而是因为该报引用了戈兹曼的话,称党卫军和Smersh总体上没有太大区别。现在国家杜马已经下令调查,负责一家政府资助的慈善机构的戈兹曼是否真写了那样的话,尽管他的博文仍旧可以访问,而且其作者也是毫无疑问的。
随着批评的风潮不断加剧,斯科伊别达最终不得不就灯罩的言论表示道歉。在一篇新的专栏文章中,她为写出“我因为对手的亲属没有死在战争中而有时感到遗憾”这句话表达了歉意。但她继续写道,对她言论的反应令她吃惊。“如果法西斯赢得了战争,犹太人将被做成灯罩和其他东西,难道不是吗?”
“我最惊讶的是,我的言论似乎冒犯了所有犹太人,”她写道,并补充说,“人们没搞明白,我这样写,不是对纳粹的做法表示支持,而是对那些想贬低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的人表示反对,他们想盗走俄罗斯最后的精神支柱。”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的胜利,在俄罗斯被视为伟大卫国战争中苏联的胜利,这场胜利是上个世纪唯一的毫不含糊地正面的历史事件。因为苏联的历史大部分还未得到认真审视,那场胜利——俄文就简单地称之为“胜利”——已经与整座苏维埃大厦密不可分。似乎是若要颂扬和赞美“胜利”,就不可能不颂扬和赞美苏维埃政权和该政权的武装力量,包括秘密警察,甚至还包括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事实上,任何用区别的、细腻的视角来看待苏联战争时期的尝试,都被认为是对“胜利”本身的攻击。这是俄罗斯为自身设下的一个历史陷阱,而每年它在其中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