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合集下载

俄国十月革命与布尔什维克政 权的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与布尔什维克政 权的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与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建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俄国十月革命无疑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

它不仅改变了俄国的命运,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建立,则是这场革命的核心成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俄国,处于极度的社会矛盾和危机之中。

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农民们深受封建剥削,工人阶级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挣扎,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民不聊生。

与此同时,俄国在工业发展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虽然在 19 世纪后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化,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十分落后。

工业的不发达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

在政治方面,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压抑了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政治腐败,官僚主义盛行,民众的诉求无法得到有效的表达和满足。

这种政治压迫使得社会的不满情绪日益积累,为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给俄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经济陷入困境。

前线的军事失利,后方的物资短缺,使得民众对沙皇政府的不满达到了顶点。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布尔什维克党逐渐崛起。

布尔什维克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张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俄国国情的革命理论和策略。

1917 年 3 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

这次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战争政策,没有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和平、土地和面包等问题。

布尔什维克党则积极开展工作,宣传革命主张,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他指出,当前的任务是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1917 年 7 月,临时政府镇压了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游行,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地下。

(新版)第四章_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_讲义

(新版)第四章_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_讲义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初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从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能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毛泽东率先提出要“以苏为鉴”,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一)为什么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总结了“一五计划”(1953-1957)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第一,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第二,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

第三,保证重点建设。

以重点为中心。

第四,经济建设与生活提高的关系,第五,增产节支,提高效益。

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毛泽东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1956年4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的出台1956年4、5月间,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先后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地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第四章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2.反对经济主义的斗争
• I. 列宁创办《火星报》。 • II.1902年3月,列宁的《怎么办?》一书出版 • (1)揭露了所谓“反对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的实 质,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 (2)批评了“经济派”的自发论, 论述了革命理论对于 工人运动和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 • (3)批判了“经济派”鼓吹只进行单纯经济斗争的改良 主义观点,阐明了政治斗争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决定作 用。 • (4)批判了“经济派”反对建立革命家组织的谬论, 阐 明了建立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意义。
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
• • • • •
1.俄国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激化 2.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3.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4.彼得堡工人阶级斗争协会 5.社会民主党一大(成立)
民粹主义
• 1含义:“民粹主义者”按俄文原意是“人民主义者”,当时所谓 人民,一般是指农民。民粹主义产生于俄国19世纪60━70年代, 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 2.代表人物: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 • 3.主要组织:“土地与自由党”。1879年发生分裂,分成“民意 党”和“土地平分社”。 • 4.主要观点: • (1)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 • (2)否认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 (3)认为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 (4)他们在政治上主张个人恐怖政策
• (一)关于反对经济主义 • (二)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 (三)关于在组织问题上反对孟什维克机会主义的斗争
(一)关于反对经济主义 • 1.经济派及其主要观点 • 2.反对经济主义的斗争
1.经济派及其主要观点
• I.经济主义的含义:鼓吹进行单纯经济斗争,否认工人阶级进行 政治斗争的必要性,是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 • II.代表人物:库斯柯娃、普罗柯波维奇、克里切夫斯基、马尔丁 诺 • III.基本错误: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 • IV.基本观点: • (1)工人阶级只应进行经济斗争 • (2)反对无产阶级进行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 • (3)否认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 • (4)否认应当建立独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否认党的领导作用

俄罗斯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

俄罗斯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

俄罗斯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在 20 世纪初的俄罗斯,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一场伟大的变革正在酝酿之中。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十月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取得了胜利,这一事件改变了俄罗斯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俄罗斯,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之中。

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国内经济崩溃,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无能,让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1917 年 3月(俄历 2 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但临时政府并没有解决国内的根本问题,继续进行战争,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敏锐地察觉到了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变革趋势。

列宁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和士兵的支持。

布尔什维克党积极组织和宣传,发动群众,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策略。

他们利用了临时政府的软弱和内部矛盾,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

在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们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武装起义。

1917 年 11 月 7 日晚,起义的队伍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重要据点,如火车站、邮政局、电话局等。

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也被攻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

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这一胜利,为俄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经济方面,布尔什维克党实行了土地改革,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同时,对工业进行了国有化改造,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在政治方面,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俄罗斯的命运,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树立了榜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第四章概括100字左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第四章概括100字左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第四章概括100字左右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章十二岁那年,离开了学校。

因为补考的时候,他把烟灰撒在了瓦西里神甫家做的复活节蛋糕的面团上了。

不得已,保尔跟着母亲来到车站的食堂干活,在这里,他被老板打发到洗涮车间,负责烧茶炉,擦刀叉和倒脏水等一些粗活脏活。

在食堂干活的日子里,保尔受尽老板娘的压迫,也看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艰辛痛苦、贫穷,并且十分憎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

不久,哥哥阿尔焦姆为他在发电厂找了一份工作,保尔离开了食堂。

第二章沙皇被推翻的消息传来。

但镇上的人的生活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只是这里出现了越来越多被称为“布尔什维克”的士兵。

镇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富人逃跑了。

红军战士出现了,镇上的市民得到了红军发的枪支。

很快,红军撤退,德国人进来了,他们要求市民缴纳枪支。

有钱的富人又回来了。

保尔结识了装配工朱赫来,两人成为了好朋友,朱赫来教会了保尔打拳,还时常给保尔讲一些革命道理。

保尔把偷的枪藏在院子里,德军搜查时没有发现。

第三章保尔在湖边钓鱼时,结识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

她没有像别的富家子女一样嘲弄和侮辱保尔,两人很快认识了。

车站的工人们罢了工,阿尔焦姆等三位工人在被迫开车时,为了自己和其他起义军的安全杀了一个德国人,之后跳车逃到乡下。

但他们的家人打听不到他们的消息了。

冬妮娅在湖边读书,看见了游泳的保尔。

他们在一起聊天,成了朋友。

保尔为了养活自己和妈妈,再买一套新衣服,又找了一份锯木的工作。

打扮一新的保尔让冬妮娅很惊喜。

第四章冬妮娅给塔尼亚写信,倾诉自己的心事。

城里唯一的剧院举行了盛大的晚会,佩特留拉派士绅界的很多人都出席了。

保尔被押去发电。

帕夫柳克趁舞会热闹时闯进来,又因乐曲的问题和戈卢勃打架。

场内十分混乱。

城里有“烧杀掳掠犹太人”的传闻不胫而走,引起很多人的恐慌,谢廖沙等人商量着藏身的地方和方法。

戈卢勃和帕夫柳克双方发生冲突后第三天,虐杀犹太人的暴行开始了。

世界历史大事件(1)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

世界历史大事件(1)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

世界历史大事件(1)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提起“布尔什维克”这个词,许多人可能都不会感到陌生。

历史上,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共产党常常又被称为布尔什维克。

那么,布尔什维克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呢?要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就必须回顾一下上个世纪初,前苏联共产党早期的一段历史。

布尔什维克是俄文的音译,意思是多数派。

“布尔什维克”一词,是和一个新型的革命政党紧密联系着的。

1903年7月30日(俄历7月1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金鸡”旅社的一个面粉仓库里,聚集着43个人。

尽管外面骄阳似火,暑气逼人,仓库里闷热难耐,但仓库的大窗户上却蒙着厚厚的红布。

原来,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共产党的旧称)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在这里秘密举行。

别看这是在小小仓库里的一次人数不多的聚会,它却是俄国近代史上一个命运攸关的重大事件,因为正是在这次会上,诞生了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国际在修正路线的统治下,各国的革命党一个个蜕化成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党,党组织实际成了资产阶级议会党团的附属品。

而俄国的经济派(俄国最早出现的一个修正主义派别)控制了俄国的工人运动,他们赞赏组织涣散、小组习气和手工业方式,反对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集中的革命组织。

就在机会主义泛滥的特殊时刻,列宁指出“我们需要的是新型的党”。

1898年3月,彼德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表,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郊外的一所小木屋里,秘密地举行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列宁因被流放未能出席这次大会。

会议只是在形式上宣告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既没有制定党纲、党章,也没有建立统一的中央领导机构,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很快就被沙皇政府逮捕,地方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仍然各自分散活动,所以,统一集中的党实际上并没有建立起来。

列宁为建立新型政党做了大量的工作。

1900年,列宁离开流放地后不久来到瑞士,会见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的创建者普列汉诺夫。

俄国革命布尔什维克的兴起与苏联的建立

俄国革命布尔什维克的兴起与苏联的建立

俄国革命布尔什维克的兴起与苏联的建立俄国革命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它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兴起与苏联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布尔什维克党的兴起与苏联的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的背景与发展,以及俄国革命后苏联的建立与发展。

一、布尔什维克党的背景与发展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经济危机深重,人民普遍遭受压迫与剥削。

在这种背景下,俄国的社会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并形成了众多的社会主义政党。

其中,布尔什维克党在这些政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布尔什维克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这个党在1898年成立,最初的目标是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

然而,1903年,党内出现了分歧,导致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个派别。

布尔什维克派别由列宁领导,他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

孟什维克派别则相对温和,主张与资产阶级合作,实现渐进的改革。

布尔什维克在列宁的领导下,在革命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积极参与了1905年的俄国革命,并在失败后吸取经验教训。

布尔什维克党逐渐壮大,以工人阶级为基础,并吸引了许多具有革命意识的知识分子。

二、俄国革命后苏联的建立与发展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党兴起的重要契机。

经历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成功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政权。

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正式改名为“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苏联的建立并不容易,经历了内外多个挑战和战争。

布尔什维克党在苏联的建设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他们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将私有制彻底废除,迅速进行了农业合作化和工业国有化,实现了资源的国家控制。

在经济建设方面,苏联迅速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

五年计划的实施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在外交政策方面,苏联积极推行国际共产主义事业。

同时,苏联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者的关注。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重点与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与局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特点;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与历史意义;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新文化运动五四以前主要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五四以后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发展为反对封建制度,争取社会解放的斗争。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人,1896年中秀才;不久受康梁维新思想影响,转而追求西学。

1901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爆发后,曾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

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他号召青年人举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争人权,求得个性解放。

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它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导致了中国思想界革命性的转折。

它是近代中国更深层次的现代化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转折点。

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批判孔学,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是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忽视革命实践,是不可能达到政治目标的。

资产阶级的方法和形式主义的偏向,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一九一七年俄历十月二十五日,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领导下,在彼得格勒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树立了光辉榜样,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第四章第四节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教案

第四章第四节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教案

第四章第四节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教案第四章第四节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四章第四节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学生应掌握: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运动的指导,第二国际的建立,“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巴黎代表大会及其内容”,“五一”节,第二国际的活动,第二国际的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列宁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具体到社会主义运动来说,突出地反映在西欧和美国的工人运动有了新发展。

3.通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使学生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通过学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和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代表大会上列宁同错误主张斗争,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善于斗争的品格。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世界近代史的第三阶段即电气化时代,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开始出现。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

反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会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产生促进的或阻碍的反作用——来看,垄断资本主义是适应的,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因此,它是进步的。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其支配下,都发生了变化。

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随之发生了新的调整,出现了新的历史现象。

具体到社会主义运动来说,突出地反映在西欧和美国的工人运动有了新发展。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案提纲,编写人张锡恩)本教案以胡瑾等编著的《国际共运史新编》为基本参照教材,但在结构和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主要是增加了共运史学界近年来研究的新成果;同时,对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属于当代共运的内容,一般放在"当代社会主义"的课程中去讲,因而本教案涉及较少;编写中也适当参考了其他教材.目录导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产生第二节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三节1848年欧洲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第二章国际工人协会巴黎公社革命第一节国际工人协会的建立及其前期活动第二节巴黎公社革命第三节国际工人协会的后期活动第三章欧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建立第二国际的建立及其前期活动第一节欧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建立第二节第二国际的建立及其前期活动第四章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第一节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形成第二节俄国1905年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布尔什维克形成为独立政党第三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第二国际第四节布尔什维克党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第五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一节布尔什维克党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策略方针第二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三节布尔什维克党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第六章苏联一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节苏维埃俄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第二节联共(布)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前途问题上的争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三节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和斯大林模式第七章欧亚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共产国际第一节十月革命后世界革命运动的高涨第二节共产国际的成立及其前期活动第三节共产国际的初期活动第四节共产国际的中后期活动第五节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第八章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欧洲九国共产党情报局第一节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节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附录:中苏关系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一.外蒙古问题二.中东铁路问题三.新疆问题导言国际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运动,从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开始,到今天已经一个半世纪了.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学说,发展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从徘徊在欧洲的一个"幽灵",发展成为磅礴于全世界的政治力量,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自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在自己发展的历史征程中,既有过辉煌的胜利进军,也有过严重的挫折和困难,出现过多次激烈动荡,分化.它有时前进,有时后退,有时迅猛,有时和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种令人目眩神迷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它所取得的成就,遇到的挫折,存在的问题,就成为我们现在(这门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对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是研究国际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主要线索国际共运史的发展有两条主线,即理论和实践.从理论方面说,国际共运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起点的,同时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扩展,斗争和发展为其理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产生时只是一个小小的思想流派,经过与其他思想体系的反复斗争,终于成为社会主义运动中主流思潮,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从实践方面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实实在在的运动的实践.它是以无产阶级为主力,以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目的,具有世界规模的社会运动(它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国际共运实践的发展,也有两条主线,即革命和建设.1917年十月革命以前,无产阶级的一切运动都是围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一主题而进行的.其间历经波折,既有令人鼓舞的胜利,也有惨痛的失败.十月革命后,建设问题,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关注的首要问题之一.此后,随着二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建设问题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就更加突出了.与革命一样,在建设问题上,各社会主义国家也走过了曲折复杂的过程,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令人痛心的教训.150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鼓舞我们继续前进,给了我们许多启迪,也带给我们诸多困惑.它促使我们以新的视角去审视以往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在,人们已不象过去那样对过去的传统顶礼膜拜,崇拜之至,而是开始思索,探讨,一系列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受到了多方挑战.比如,人们不断提出这样的问题:对国际共运史上一些反面人物,如拉萨尔,伯恩施坦,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应该如何评价苏联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和经验应该如何评价具有7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大国,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苏联为什么倾刻间崩溃了……这都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国际共运史来进行研究和探索.三,国际共运史的历史分期一个半世纪的国际共运史,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可以进行不同的分期.一般来说,根据运动发展进程中所表现的不同任务,不同特点和取得的不同成就,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1847-1871年.从1847年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即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到1871年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即巴黎公社的创立.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使这一时期呈现出革命风暴的特征. 1847年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共产主义政党.1848年欧洲革命是这一时期工人阶级所遇到的重大革命斗争.欧洲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参加了这次革命.在这次革命中,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最具有代表性,它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搏斗.1848年革命失败后,经过一段沉寂时间,以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联合行动为契机,1864年成立了第一个群众性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即第一国际.第一国际在其存在的12年间,团结了欧美许多国家的工人和社会主义者,提高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质量和水平.1871年3-5月,巴黎工人发动了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即巴黎公社.巴黎公社虽然只存在了72天,最终失败了,但它却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取得了相当丰富的革命经验和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经验.巴黎公社革命是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的最高成就.这一时期成立了两个党(共产主义者同盟,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一个国际组织,有两次革命高潮,即1848年欧洲民主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第二时期:1871-1917年.从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个时期,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72年到1904年,是革命"和平"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带有"和平性质"而没有发生过革命.在这个阶段,国际共运的特点是工人运动向横广方面发展,出现了国际共运史上的第一次建党高潮,各社会主义政党广泛开展了以议会斗争为中心的合法斗争,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德国社会民主党在这一行列中处于先行者的地位.(从1869年)到1904年前,全世界共有29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1889年7月,第二国际建立,从而恢复了工人之间长期中断的国际联系.第二国际是第一国际的继续和发展,它以代表大会作为活动的主要形式,交流了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情况和经验,正确制定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纲领和策略,特别是关于"五一"节的决议和每年"五一"的活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和国际团结.但由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和米勒兰入阁事件的发生,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并逐步分化为左,中,右三种倾向和派别.这个阶段出现一次建党高潮,建立了第二个国际组织.第二个阶段,从1905年到1917年,是革命风暴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和平发展结束,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夺取政权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直接实践的问题.在这一阶段,帝国主义不断挑起局部战争,并最终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逼近的年代里,共产主义运动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是战争,和平与革命的问题.但当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大多数党却公开或暗中支持本国政府的战争政策,从而使第二国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陷于破产.与此同时,在这一阶段,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作为一支新的革命力量,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中崛起,列宁主义应运而生.在这一阶段,爆发了1905年俄国革命,这是帝国主义时代的第一次人民大革命,它结束了欧洲30多年的和平发展时期,拉开了世界革命的序幕.在这次革命的影响下,发生了亚洲的土耳其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等.爆发了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延续了370多年的沙皇专制制度,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则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在世界上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十月革命是这一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最高峰和最大成果.这一阶段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两次革命高潮,即俄国的1905年革命及其影响下的亚洲国家的革命等,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亚革命风暴(德国1918年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等).第三时期:1917-50年代.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50年代.这是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扩展到多国胜利的时期.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经过三年国内战争,巩固了政权,随后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持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各国共产党的普遍建立,形成了国际共运史上的第二次建党高潮.在这一时期,1919年建立了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作为各国共产党联合组成的世界共产党存在了24年,为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错误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与此同时,各社会民主党继续存在,先曾建立伦敦国际(先在伯尔尼开会决定成立国际,故又称伯尔尼国际,也称黄色国际,其总部由布鲁塞尔迁往伦敦后,史称伦敦国际,)和维也纳国际(第二半国际),后合并建立社会主义工人国际(1923年),他们与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相对恃,形成社会主义运动内部的基本格局.但社会民主党已演变为改良主义政党,并不属于共产主义运动的范畴.在这一时期,从30年代初开始,反对法西斯主义及其侵略战争的斗争,构成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新的,也是当时最主要的内容.共产国际确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班牙人民在1936-1939年间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苏联人民开始伟大卫国战争.到1945年,终于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导致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这些国家逐步创建了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胜利,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横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可以说,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又一个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的又一个转折点.这一时期有一个建党高潮,建立了第三国际,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从革命运动方面说,有两次革命高潮,一是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东方落后国家出现的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此外还有印尼1926年的民族大起义,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的义静苏维埃运动);二是从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转入高潮,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和运动也得到空前的大发展,直至50年代初.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说,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按照过去人们理解的标准),战后一共出现了13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实现由一国到多国的胜利,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第四时期,从5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这是国际共运动荡分化,走下坡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阶段.从5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共运内部围绕国际共运是否要有一个领导中心,社会主义革命是否只有一条道路,社会主义是否只有一种模式等一系列问题发生分歧和争论,导致国际共运进入动荡分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阶段.在这一时期,60年代发生了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的大论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统一的国际共运分裂为三:一部分老党以苏联为中心;在论战中分裂出来100多个左派党,以中国为中心;70年代又冒出一支队伍,以阿尔巴尼亚为主,有十几个党追随.各国社会主义建设普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照搬苏联模式,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因此,从50年代起,各国相继对传统体制进行改革.这股改革潮流,曾一度取得了较大成效. 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有中苏"大论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国际共运动荡分化,从低潮走向低谷;但在低潮中也有高潮,从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时期主要作为当代国际共运课程的内容学习,国际共运史课程一般讲到1956年共产党情报局解散为止.第五时期:80年代末-现在.这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低谷中奋斗图存和在改革中,在新的基础上复兴发展的时期.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80年代末东欧各国政局突变,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战后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出现空前的大倒退.现在,世界上的两极格局已告结束,正加速向多极格局发展,国际共运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目前,前苏东地区,某些国家社会主义力量有所复苏,但仍面临着严峻的局面.但在整个国际共运遭受空前挫折和困难的时期,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却如中流砥柱,坚持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仍处在低潮中,今后将是社会主义力量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重新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积蓄力量,组织队伍,争取社会主义复兴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有苏东剧变,总的形势是国际共运从低潮走到低谷;但在低谷中,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阅读书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3卷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马恩选集》第4卷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当然,《共产主义原理》,《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书,都要尽可能地读)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2.共产主义者同盟是如何建立的*3.《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和伟大意义是什么*4.马克思恩格斯怎样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产生一,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一)经济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首先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指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由此暴露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最后导致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再也容纳不下它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了,用《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说,资产阶级再也无法控制它从地下"呼唤出来"的生产力这个"魔鬼"了,无产阶级用革命的办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时机到来了.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要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进行思考.(二)政治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指工人阶级在19世纪30-40年代,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独立的政治运动时期.其标志是西欧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运动(1831年11月和1834年4月两次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1836-1848年,长达12年之久,经历了三次高潮),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1844年).这些运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迫切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三)思想条件.这里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或思想前提或思想资料.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30-40年代西欧自然科学发展到较高水平,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生了许多划时代的重大科学发现.其中,施来登于1838年和施旺于1839年提出的细胞学,迈耳和焦耳于1842年发现的能量守恒转化定律,达尔文于1844年提出的物种可变思想(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生物进化论),被称为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这些自然科学成果不仅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而且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为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提供了自然科学的根据.社会科学前提:19世纪30-40年代西欧社会科学的新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俗称三大思想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指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英国古典经济学.主要是指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的经济学说.*资料:《突破传统瓶颈,实现理论创新》:专家学者指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照搬照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立,传统劳动价值理论同发展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为了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问题,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原国家体改委调研室主任路涌华,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等专家学者畅谈了体会.(资料:中国改革报2001年8月21日报道)3,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一般说它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6-17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家族手工业时期.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8-1535),1516年出版了《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岛的既有利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1623年出版了他在狱中写成的《太阳城》.以文学描绘的形式阐述了他的社会理想.两个托马斯之间还有一个德国的托马斯·闽采尔(1490-1525),组织秘密组织,投身工农革命.第二时期:18世纪的手工工场时期.代表人物:法国的摩莱里(1720-1780),代表作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法国的加布里埃尔·博诺·马布利(1709-1785),代表作1776年出版的《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和1789年出版的《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和把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化.这一时期还有法国的弗朗斯瓦·诺艾勒·巴贝夫(1760-1797),积极投身下层的革命斗争.第三时期:19世纪初产业革命时期.代表人物: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法国的沙利·傅立叶(1772-1837);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来源,主要是指这一时期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566页)三大空想家的伟大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尖锐地揭露和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宝贵材料.第二,它们在对未来社会的描绘中,提出了一些天才的预见,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材料.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一)马克思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明确指出:只有消灭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观点,认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力量,并公然声明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最终从唯心主义转到了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到了共产主义.(二)恩格斯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1844年2月,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两篇文章,明确指出:经济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济关系是全部政治关系的基础;明确提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矛盾的根源;首次阐明了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并强调无产阶级只有用暴力消灭现存的"反常关系"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这些理论观点表明,恩格斯在英国期间已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三)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1844年8月,恩格斯到巴黎会见马克思.他们发现彼此"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第4卷第192页)从此开始了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事业.从1844年到1847年,他们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和总结工人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同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错误思想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写下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初步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大发现: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个伟大贡献.1844年,他们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首领鲍威尔否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唯心史观的批判,强调了人们的物质生产对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他们针对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重要原理,提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描绘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致轮廓,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共产主义所有制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书中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国家等问题作了科学论述.这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二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的提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另一伟大发现.1847年,马克思针对蒲鲁东在1846年出版的《贫困的哲学》写了《哲学的贫困》一书.该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了资产阶级各种经济范畴,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货币,工资,利润,地租等方面的初步原理.书中提出劳动力是商品并具有价值的思想,认为工人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力的价格,这就初步奠定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同年12月,马克思在给工人作《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演讲中,进一步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提出工人的生产活动"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第1卷第365页)剩余价值学说的提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了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012-6-6 15:47:48本站原创我要评论(0) 【字体:大中小】【教学理念与目标】一、教学理念(1)这一章内容,包括中篇综述第一部分中国所处是时代和国际环境,着重向学生阐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让学生明白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和革命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坚持马克思指导地位的历史的由来。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历史素养,特别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坚决跟共产党走的信念。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前后的国际国内背景,争取理解为什么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2)通过学习,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了解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的新变化,从而理解为什么说中共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条件。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伟大意义。

(4)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党革命的开展与失败。

【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录像资料。

【教学时数】4学时(本章共2节内容,其中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

【教学过程】【本章导入】(运用综述概括法导入)前面我们通过对第二章、第三章的学习,了解到近代以来,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怎么办” 的问题。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

然而历史表明,从洪秀全到孙中山,从《天朝田亩制度》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没有找到一条挽救中国社会危机的出路,这些探索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就在此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探索者在漫漫的黑夜中,终于看到了曙光,这又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列宁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与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列宁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与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列宁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与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列宁的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胜利。

布尔什维克革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俄国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本文将从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革命策略以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立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布尔什维克党是由列宁在1903年创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一个派别。

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以实现无产阶级革命为目标,致力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党的组织结构严密,高度集中,拥有高度的纪律性和组织纲领性,因而在推动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布尔什维克党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党内组织原则,党内决策由中央委员会作出,各级党组织负责执行和监督执行。

党的核心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列宁担任党的最高领导人。

党内思想统一,行动一致,这为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布尔什维克革命策略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成功离不开列宁的革命策略。

列宁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工农联盟等,为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1. 武装斗争布尔什维克党坚信武装斗争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唯一途径。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因此,武装起义成为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核心策略。

1917年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的集中体现。

布尔什维克党迅速控制了彼得格勒的重要机构和军队,并最终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这标志着布尔什维克革命在俄国取得了胜利。

2. 土地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参与了农民的土地革命运动。

列宁认为,农民问题是推动革命的重要力量,必须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以团结农民阶级。

布尔什维克在土地问题上采取了积极进取的立场,制定了土地革命纲领,从而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通过土地革命,布尔什维克党成功地联合了农民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共同的利益基础。

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

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

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场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并最终导致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主义共和国的建立。

本文将探讨俄国十月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一、起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起因可追溯到俄国历史上的长期社会不满和政治动荡。

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农民和工人的生活条件极度恶劣,又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苦难。

这些因素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对现状的不满情绪渐渐积累。

二、过程1. 布尔什维克的崛起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力量来自于布尔什维克党,该党由列宁领导,致力于推翻沙皇统治,并建立一个以工人和农民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权。

布尔什维克党通过积极宣传,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逐渐崛起为俄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2. 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0月25日(俄历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部队占领了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并夺取了政权。

这次革命迅速扩散到全国,沙皇政权被推翻。

而后,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武力夺取政府,标志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影响俄国十月革命对俄罗斯以及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俄罗斯国内影响十月革命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工人和农民的无产阶级政权,即苏维埃政权。

在这个政权下,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满足人民的需要。

例如,取消土地私有制,实现土地的国有化,推动工人自治和民主,实现全民教育,改善劳工权益等。

2. 国际影响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国革命鼓舞了其他国家的工人和农民争取自由和权益的斗争。

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到许多国家,激发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

3. 冷战的开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形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

这也奠定了冷战的基础,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世界格局。

结论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的重要性不可否认。

4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二)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1. 中国工人阶级以独 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 舞台,成为运动的主 力军 2. 社会各阶层联合的 作用 3. 以陈独秀、李大钊 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 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 子的指导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事件
比点
五四运动
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辛亥革命
不够彻底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 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 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9月陈独
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 1916年9月《青年杂志》第二 卷第一期起改名为《新青年》。
编辑部设在陈独 秀的寓所——上海
• 李大钊(1889-1927)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 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 • 1907年夏至1913年夏,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求学。 1913年底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期间,曾参加反对袁世凯 复辟、卖国的斗争。1917年底,入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 任,并参与编辑《新青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率先 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 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后,成立中共北京地方委 员会,任书记,负责领导北京和北方地区党的工作。 •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被选为国民党中央 执行委员,并负责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北京执行部的工作。 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积极组织和领导北方的革 命运动,多方与冯玉祥国民军合作,开展推翻北京军阀政 府的斗争,组织北方人民支援北伐战争。1927年4月6日, 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 被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布尔什维克的故事

布尔什维克的故事

布尔什维克的故事一、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背景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

当时,俄国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沙皇专制统治下的政治压迫和贫富差距使得民众对改变现状的渴望愈发强烈。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俄国,与俄国本土的无政府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思潮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布尔什维克党。

二、布尔什维克党的发展历程1.党的成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

此后,布尔什维克党与孟什维克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坚决反对战争,认为战争是帝国主义性质的,呼吁停止战争、实现和平。

3.1917年革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社会主义建设: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开展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包括土地改革、国有化、五年计划等。

5.冷战时期: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苏联与西方国家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影响了世界格局。

三、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开展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国有化政策使大型企业和国家基础设施纳入国家控制;五年计划推动了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四、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和启示1.政治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胜利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先河,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

2.经济影响:苏联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成功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到世界强国的转变。

3.思想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

4.启示:布尔什维克党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但其历史教训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等弊端。

总之,布尔什维克党历经风雨,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形势下,布尔什维克党及其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与主义的诞生

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与主义的诞生

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与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之一,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思想与理论构成了这场革命的核心。

本文将探讨俄国十月革命以及布尔什维克与主义的诞生。

一、背景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当时沙皇制度已经崩溃,临时政府执掌着俄罗斯的控制权。

然而,临时政府在满足人民迫切需求方面表现不佳,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民众普遍对现状不满。

在这个关键时刻,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崛起,成为反对临时政府的主要力量。

二、布尔什维克与主义布尔什维克是一个政治党派,他们的思想和理论被称为布尔什维克与主义。

布尔什维克与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主张通过武力推翻资产阶级政府,以实现社会主义事业。

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工人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布尔什维克与主义的基本原则1. 无产阶级专政:布尔什维克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掌握政权,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解决社会问题。

他们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目标。

2. 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布尔什维克党主张全球工人阶级的团结与合作。

他们认为国家界限不应成为阻碍无产阶级革命的障碍,提倡国际主义的精神,鼓励各国工人阶级互相支持,共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 无产阶级与农民联盟: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力图争取到农民的支持。

他们认为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需要与农民建立紧密的联盟。

通过平分土地等措施,布尔什维克与主义试图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以求稳定农村局势。

4. 平等与废除剥削:布尔什维克主张消除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追求社会平等。

他们追求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反对剥削制度的存在。

布尔什维克认为,只有消除阶级对立,才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与主义的实践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者列宁在十月革命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他们以武力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

《政党制度》第4章[1]

《政党制度》第4章[1]

四、一党制(One-party system) 所谓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 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 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实行一 党制国家有两种类型。 极权主义国家一党制。如法西主义一党 制,禁止其他政党活动。 民族主义国家一党制。主要存在非洲国 家如加纳、坦桑尼亚、津巴布韦、扎伊 尔等。实行一党制与反对殖民主义运动 有密切关系。
标志事件有: (1)1948年5月1日,中共的“五一”号召各党派响应 (2)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八字方针” (3)1957年反右。一些领导人和成员被打成右派分子 (4)1989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指出基本政治制度。 (5)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庄严写入宪 法。 (6)2005年2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 党制度建设的意见》 (7)2006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 见》多党合作
狭义的政党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或 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党执掌政权或 者政党参与和影响国家政权的方式、方 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目前西 方大多数国家的政党制度并非由法律直 接规定,而是由政治传统和习惯的产物。 政治学对政党制度的分类一般主张按各 国执政和可能执政的主要政党的数目把 政党制度划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 制。
* 两种类型政党的产生案例 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英国。17世纪40年代,英国 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议会。1679年,国会议员们在讨论 詹姆士是否能够继承英国王位时发生激烈对立。代表资 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议员反对詹姆士继承王位,而代 表地主贵族利益的议员则竭力支持詹姆士继承王位。在 对立和争执中,前者称后者为“托利”(Tories,歹徒之 意),后者称前者为“辉格”(whigs,意为强盗),托利 党和辉格党由此形成。在后来的选举改革、议会改革中, 托利党和辉格党逐渐演变成为全国性政党,并分别于 1833年和1839年易名为保守党和自由党。18世纪70年 代,美国独立后,美国国会中出现了联邦党人和反联邦 党人这两大政治派别,1800年总统选举期间,形成具有 群众基础的政党。至19世纪60年代演变为民主党与共和 党。法国、加拿大的政党产生过程也大抵如此。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以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订停战协定为标志,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2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3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4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带来了马克思主义5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6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其后的《阿Q正传》等作品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7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倡导民主和科学8 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讴歌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8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10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2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拒绝和约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6月3日学生被逮捕,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运动主力从学生转为工人。

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13 1920年2月,陈独秀、李大钊交换了建党的意见,相约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筹建工作活动,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2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3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14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5 1924年1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6 1924年5月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成立,孙中山兼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17 1924年7月广州沙面租界工人罢工的胜利成为工人运动从低潮转向高潮的信号18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布尔什维克的故事

布尔什维克的故事

布尔什维克的故事
一、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布尔什维克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的俄国,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广泛传播,为工人阶级的觉醒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促使了无产阶级的自觉。

2.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俄国工人阶级开始走向自觉,组织开展罢工、示威等抗议活动,争取自身权益。

这些斗争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列宁与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
1903年,列宁领导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该党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沙皇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后来,党的内部发生分裂,形成了布尔什维克派和孟什维克派。

布尔什维克派在列宁的领导下,逐渐成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

二、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与革命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反战运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呼吁停战、撤军。

列宁回国后,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实现了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目标。

2.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斯二世被迫退位,临时政府成
立。

然而,临时政府未能解决国家面临的困境,布尔什维克党抓住时机,发动了十月革命。

3.十月革命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带来了鼓舞,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布尔什维克:俄文“多数派”的音译,是列宁创建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

布尔什维克:俄文“多数派”的音译,是列宁创建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

布尔什维克:俄文“多数派”的音译,是列宁创建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本文导读:苏维埃俄国建立后在1918年改名为共产党,因此俄国共产党也叫布尔什维克党即俄共(布)。

1883年,在普列汉诺夫的领导下,俄国成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组织“劳动解放社”。

1895年5月,列宁在日内瓦会见了普列汉诺夫,与“劳动解放社”建立了联系。

这一年的秋天,列宁回到俄国,把彼得堡分散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组成“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协会成立不久,列宁就被逮捕,后流放到西伯利亚,因而未能参加1898年3月1日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这次代表大会没有完成制定党纲和党章的任务。

1900年,列宁结束了他的流放生涯,迫于国内环境严峻,他到国外致力于创办政治报刊的工作。

同年12月,《火星报》在国外出版。

列宁在《火星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1901-1902年,他又写了《怎么办》一书,为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大会主席团的主席是普列汉诺夫,列宁为副主席。

大会的主要议程就是通过党纲和党章。

在有关党的纲领上要不要写上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章关于党员资格的问题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投票表决的结果是:在党纲问题上通过了列宁的意见,写上无产阶级专政的条文,但在党员资格问题上列宁的意见被否决了。

只是在最后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时,由于部分反对列宁的代表退出大会,导致拥护列宁这一派代表形成多数。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从此形成两派即多数派和少数派,布尔什维克是俄文多数派的译音,少数派俄文的译音为孟什维克。

但这两派在1912年以前并未公开分裂。

1912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

在这次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公开分裂,布尔什维克从此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简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

[3] 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直到1917年才彻底决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反对经济主义的斗争
• I. 列宁创办《火星报》。 • II.1902年3月,列宁的《怎么办?》一书出版 • (1)揭露了所谓“反对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的实 质,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 (2)批评了“经济派”的自发论, 论述了革命理论对于 工人运动和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 • (3)批判了“经济派”鼓吹只进行单纯经济斗争的改良 主义观点,阐明了政治斗争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决定作 用。 • (4)批判了“经济派”反对建立革命家组织的谬论, 阐 明了建立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意义。
• • • • •
5. 民粹主义的性质具有两面性: 客观内容的进步性与革命性; 理论上的空想性与反动性 6.同民粹主义作斗争的必要性: 到了19世纪80━90年代,民粹派蜕化为自由主义民粹派, 代表富农阶级利益而与沙皇专制制度妥协,成了反革命的 民粹派,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的主要思想障碍。
二、反对经济派的斗争 与党内布尔什维克派的出现
(三)关于在组织问题上反对孟什维克机会主义 的斗争 •
• 《进一步,退两步》阐述了党的组织原理:
(1)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 是工人阶级中最有觉悟、最先进的分子组成的; • (2)党是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它要求每个党员都必须参加一 个组织, 服从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 • (3)党的使命是领导工人阶级的一切群众组织, 决不能把党与工 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混同起来,但党决不能脱离群众,党同工人阶 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是党的力量之所在; • (4)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原则组织起来的,必须实行少数服 从多数、 个人服从组织、部分服从中央的原则。
第四章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 第一节 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形成 • 第二节 俄国1905年革命中的两种策略 • 布尔什维克形成为独立政党 •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第二国际
• 第四节 布尔什维克党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第一节 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形成 • 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 • 二、反对经济派的斗争 • 与党内布尔什维克派的出现
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
• • • • •
1.俄国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激化 2.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3.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4.彼得堡工人阶级斗争协会 5.社会民主党一大(成立)
民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
• 1含义:“民粹主义者”按俄文原意是“人民主义者”,当时所谓 人民,一般是指农民。民粹主义产生于俄国19世纪60━70年代, 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 2.代表人物: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 • 3.主要组织:“土地与自由党”。1879年发生分裂,分成“民意 党”和“土地平分社”。 • 4.主要观点: • (1)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 • (2)否认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 (3)认为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 (4)他们在政治上主张个人恐怖政策
• (一)关于反对经济主义 • (二)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 (三)关于在组织问题上反对孟什维克机会主义的斗争
(一)关于反对经济主义 • 1.经济派及其主要观点 • 2.反对经济主义的斗争
1.经济派及其主要观点
• I.经济主义的含义:鼓吹进行单纯经济斗争,否认工人阶级进行 政治斗争的必要性,是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 • II.代表人物:库斯柯娃、普罗柯波维奇、克里切夫斯基、马尔丁 诺 • III.基本错误: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 • IV.基本观点: • (1)工人阶级只应进行经济斗争 • (2)反对无产阶级进行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 • (3)否认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 • (4)否认应当建立独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否认党的领导作用
(二)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 时间:1903年7月30日━8月23日(历时25天) • 地点: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后来移到英国的伦敦开。 • 主要成果:“在《火星报》所提出和制定的原则的和 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政党”。 • (1) 关于党纲问题:认为在列宁坚持下才写上无产阶级 专政的条文是不符合实际的,至少是不确切的。 • (2)关于党章问题:主要争论是党员要不要加入一个党 的组织的问题。 • (3)关于选举党的中央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