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好师
《桃花源记》的教学
《桃花源记》的教学《桃花源记》的教学《桃花源记》以一个普通的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最后又有名士去寻访桃花源,却再也未曾遇见此源。
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鲁教版
《桃花源记》【教学内容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熟读并弄懂课文内容,走进文本;把握课文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朗读并背诵课文;文言知识积累;品读分析文章内容,理清结构、线索;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现实意义;探究课文独特的构思及艺术匠心。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以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成语“世外桃源”导入,用课件投影课文标题及作者。
二、【作者名片】说说你心中的“陶渊明印象”。
(要求:主要介绍他的名、字、号、作品及风格,为人等,100字以内。
生介绍后师投影)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
有“田园诗人”之称。
为人耿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有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田园。
三、【一读课文】放录音,听配乐朗诵。
(听读课文)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标出段落序号,勾画出生字难词。
可同时点八名学生上台写课件投影的预习基础题。
以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疏通字词。
(一个组一个代表)四、【文言积累】师生共同订正黑板上同学们演板的答案。
(全对的加10分鼓励)(练一练)1、辨明字音;2、形似字辨析;3、多音多义字;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6、重点字词;7、总结通假字;8、总结本课带“然”的字词,翻译含义并找出它们的相似点;9、重点句子的翻译。
五、【二读课文】朗读训练指导1、给课文标朗读的节奏,师示范打出第一段的节奏,后边2—3段点学生打节奏,4---5段师投影答案。
整篇课文的节奏可投影出来。
2、生按照电子白板上的朗读节奏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出节奏感,声音洪亮,吐词清楚,普通话准确,不读破句,语音流利,感情充沛,读出抑扬顿挫。
3、师范读第一段,全班推举四名朗诵好的同学读第二或三段(读得好的加10分鼓励),女生齐读第四段,男生齐读第五段。
(读得好的加10分鼓励)(朗读擂台赛)六、【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初二语文-初二第4次课:“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桃花源记》--教师版讲义]
第4讲:“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桃花源记》阅读(10分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十里”我们常说“十里”、“十里”,十里桃林究竟有多大?翻阅古籍,我们时常可以看见“方圆十里”这样的说法,“方圆”亦可称为纵横,即长、宽。
《说文解字段注》引《谷梁传》曰:“古者,三百步为里。
”明《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载:“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
先秦时,“里”同时富有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双重意义,特点是最少以10里为单位计数。
这样算来,十里即为一千八百尺,而秦时一尺约为现在的23.1公分,一里即为415.8米,十里就是4158米。
而在现代字典中,“里”作为度量单位,解释为:“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
” 这么算来,十里便是五千米。
一个100*100米的正方形为一公顷,一公顷又约等于15亩,一亩地一般能种五十六株桃树——算来算去,一片十里桃林至少能栽70000棵桃树。
开花时真真是如同一片红海,见花见云见天都是嫣红。
(提到这部电视剧相信很多同学都看过吧?追剧的时候,是不是也想有一个那样的十里桃林呢?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走进这一片“十里桃林”。
趣味引入(30分钟)一、作者及背景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初中《桃花源记》试讲稿+答辩
初中《桃花源记》试讲稿+答辩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初中语文组的***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桃花源记》,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进口师: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他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他曾经也满怀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遥自在;于是他归田园,晨兴理荒秒,带月荷归,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威成于贫残,不没汲于高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幸与悲。
今天,让我们维续循着这位诗人的足连,走进桃源深处,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欣赏文本,感受“桃园”之美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完我请一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老师:同学a很清楚地重复了一遍,一次就完成了。
显然,你已经熟悉这篇课文了。
本文讲述的是金元时期武陵的一位渔夫。
一天,他托着一条小船,偶然遇到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
当他来到桃林的尽头时,他发现一座小山上有一个很窄的洞。
当他走进来时,门突然开了。
里面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轻人都穿着和外面世界一样的衣服。
当他问起时,他知道他们已经在这里隐居了很长时间。
这些人对渔夫很友善。
在离开之前,渔夫反复被告知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其他人。
渔夫出海后,违背了诺言,按照之前留下的记号,带着太守去寻找桃花园,但他找不到。
后来,刘子亟也来找它,但没有结果。
从那以后,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
师:谁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老师:老师,从你刚才所说的,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词:美、音乐和奇迹。
你同意吗?师:那好,我们就分别找同学来想象一下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乐”在何处,为何“乐”?领略一下桃花源的“奇”。
老师:B同学说桃花园的“美”在于桃花林、开阔平坦的土地、整洁的房屋、桑园和竹园以及纵横交错的小路。
它真的很优雅,句型也很整齐!“音乐”呢?师:c同学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提到了“乐”。
“黄发垂髫”具体指什么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老师:是的,指的是老人和孩子。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是唐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们安然生活的故事。
这篇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反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思想,而且描写了人们理想中的神仙世界。
它叙述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之一。
它极富浪漫气息,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能够将这篇经典作品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让它更好地作用于我们的课堂呢?一、思维导图展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教学初期,我们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桃花源记》进行展示,使学生了解到这篇作品的来历,作者的背景以及主要思想和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知这篇作品,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问答交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问答中可以采用启发性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究这篇作品。
三、课堂讲授(深入解读思想内涵)在学生的思维导图展示和问答交流基础上,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讲授,对《桃花源记》的思想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解读,包括这篇作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艺术特点等方面。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篇作品,并从中得到知识的启示和启迪。
四、实践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在历经了资料展示、交流讨论及讲授等过程之后,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创新和创作提供了机会。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手写这篇作品的书法作品;或是让学生根据桃花源、理想社会等主题进行图画创作。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掌握这篇作品的精髓,而且还能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姓名教学课题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课时 2 课型新授阅读课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的自然景象以及富足和谐的桃源民风,进而展示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该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优美的语言,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文章,陶渊明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桃源内外的景象和风俗,同时用高超的叙事技巧讲述了渔人寻找桃花源的故事。
《桃花源诗》也是陶渊明所作,其内容与《桃花源记》大致相同,但因为文体不同,所表现的侧面也有所区别。
可利用二者区别进行比较阅读,将加深学生对“记”这种文体的理解。
在主题方面,陶渊明不仅勾勒他心中的理想世界,更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将文章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生活、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追求心目中的美好理想。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梳理和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如“妻子”、“绝境”等,能够复述文章大意。
2.借助《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记”与“诗”的不同,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
3.搜集资料,通过了解陶渊明及其写作背景,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重点: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难点: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将《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二者在内容、结构、语言上的不同,体会“记”和“诗”文体的不同,把握陶渊明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留白等叙事技巧。
2.诵读法:反复诵读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优美句子,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感受陶渊明带给我们的“桃花源”的美好景色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享课前预习的资料,组内交流陶渊明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探讨“桃花源”的内涵。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篇一: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内涵。
(二)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读《桃花源记》有感:美在-桃花源-_读后感_模板
读《桃花源记》有感:美在-桃花源-_读后感_模板美在”桃花源”——读《桃花源记》有感乐语文曹乐乐语文名师工作室▋作者简介王晓露,曹乐乐语文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80后乡村女教师。
了解一滴水,就是了解大海的前奏;了解一个孩子,就是尊重生命的开始。
不给任何孩子贴标签,从心出发,让爱随行,努力让每一段教育成为最美的遇见。
有人说桃花源的美,美得纯粹,美得诗意。
于我看来,她的美就像一朵绽开了的豌豆花,外面张开的两片是极浅的,泛着点白,又透着点粉,里面的花骨朵儿却是极致的红,透着别样的美,像只扑棱着翅膀的美蝴蝶,总在你心间流连……一、景色美——桃花飞满天,鸡犬来相吠。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十里桃花林,成片成海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抬眼望去,桃花是鲜艳美丽的。
漫天飞舞的桃花,树上,空中,地上,仿佛置身一片花海,不禁陶醉其中,只想美美地微闭双眼享受此刻。
偶尔低头,绿油油的草地上还泛着一股桃花的馨香味儿,沁到心里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喧嚣,宁静喜乐的美妙世界。
土地肥沃,桑竹茂盛,鸡犬相吠。
宁静的世界里传出的声音,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心的鼓面上敲击着,清脆而欢快……桃花源的美是带着香气的,馨香氤氲,袅袅如缕。
二、人情美——无拘也无束,悠然而自得。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能安享晚年,小孩自由自在,无所担忧,无所顾忌。
老人的吆喝声,小孩儿的嬉笑声,成了一曲悠扬婉转的歌。
”便要回家,设酒杀鸡作食”.有外人来,杀鸡摆酒,争相邀请。
热情好客的桃源人,生活和乐而富足,我心向往。
桃花源的美有股烟火味儿,是平淡日子里幸福的味道。
三、神幻美——路尽得小山,别有洞天乐。
”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是十分偏僻的,经过一片桃花林,兜兜转转才豁然开朗,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篇1【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读后感
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读后感
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
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
’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
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
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
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
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
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
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
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
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
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
这样,
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优秀教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
优秀教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一、导入(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以自己独特的感悟大声朗读下面这些句子:我,很重要!我,很重要!我,很重要!我很重要!(老师:是的,我很重要!就像每棵小草碧绿了辽阔的草原,就像每朵鲜花灿烂了整座花园!平等对话的课堂,需要每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像左右手协调合绳一样努力配合,因为,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每个“我”都“很重要”!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走进美丽的《桃花源》!)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
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
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读得真准。
(声音真好听,字正腔圆,请坐)(二)找一找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
请同学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我们可以按顺序来找,这样你就不会错过每一个细节。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
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
谁来说说?①生1,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师:你观察得仔细。
②生2,房屋也画错了。
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整齐的样子师:哦,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入,与原文不符。
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还有吗③生3: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
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现代汉语是指交通运输,而古代汉语的意思是交错相通。
这种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截然不同,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你能举出1.2个例子吗?生3:妻子,鲜美,无论、绝境…师:你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学会了搜集和整理。
真棒!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师:还有哪儿有问题吗?④生4:老人的表情错了,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首先,我说说教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由不同体裁的文言文组成,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使人深思。
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
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背诵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现在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我将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课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为了尽可能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激情导入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展示以前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2 文言文阅读(二).《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教师版
2014年中考解决方案阅读理解& 文言文(二)本讲义共涉及3篇文言文:《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1、第一部分—阅读讲堂,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回顾复习的同时,配以习题练习,强化所学知识。
2、第二部分—对接中考,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经典题目,做到文言文学习的有的放矢。
3、第三部分—学案贴吧,给师生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想贴就贴。
《桃花源记》一、作者及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著名诗人。
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其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的散文辞赋也很有特色,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陶诗具有平淡自然、语近旨远的特点。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二、古汉语常识(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1.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要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古义:与世隔绝之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芳草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三)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
(舍:动词,丢下。
)屋舍.俨然。
(舍:名词,房屋。
)2.寻:寻.向所志。
(寻,动词,寻找。
)寻.病终。
(寻,副词,不久。
)3.乃:见渔人,乃.大惊。
(乃,副词,于是。
)乃.不知有汉。
(乃,副词,竟然。
)(四)词类活用阅读讲堂文言文(二)讲义设置1.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觉得……奇怪。
)2.欲穷.其林。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3.处处志.之。
(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标记。
)4.才.通人。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通过。
)(五)文言句式1.省略句。
林尽(于)水源(省略介词“于”)(村中人)见渔人,(村中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顺带介绍作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二、整体感知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三、总结。
《桃花源记》教师说课稿
《桃花源记》教师说课稿《桃花源记》教师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第上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同时这篇文章自身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同时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
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丽、神奇和幸福。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桃花源记》内容北京师范中文系讲讲解
《桃花源记》内容北京师范中文系讲讲解示例文章篇一:《<桃花源记>内容北京师范中文系讲解》嗨,大家好!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我在北师大中文系听到的关于《桃花源记》的超有趣讲解。
我呀,之前对《桃花源记》也就知道个大概,就觉得那是个很神秘的地方,有桃花还有很多快乐的人。
可是,在中文系的课堂上,那可真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老师一上来就问我们:“你们觉得桃花源像不像一个大宝藏,一个藏在时间和空间缝隙里的大宝藏?”我们都觉得这个比喻好酷。
老师说,从文章的开头看,渔人捕鱼为生,这渔人就像是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每天做着自己的事情,没有想过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发现。
“你们想啊,他就那么沿着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不是就像我们有时候迷迷糊糊地走在生活的道路上,都不知道自己走到哪儿了?”这时候有同学就说:“对呀,就像我有时候走路走神,都不知道自己走到哪条街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
然后呢,老师讲到了桃花林。
哇,那桃花林可不得了。
“那桃花林就像是一幅巨大的、最美丽的画。
你们看啊,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得多美啊,就像一个专门为渔人准备的仙境入口。
这桃花林仿佛在说,来吧,这里有个大秘密等你发现呢。
”我当时就想象自己走进了那片桃花林,脚下是软软的芳草,头上是纷纷飘落的桃花瓣,就像下了一场桃花雨。
旁边的同学也在那小声嘀咕:“我要是能去那桃花林里玩就好了。
”接着就到了山口,“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老师说这就像我们探索未知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困难,就像那个很窄的山口,感觉都过不去了。
可是只要坚持一下,再往前走一点,就会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出现在眼前。
渔人当时肯定也很惊讶,他看到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老师问我们:“如果你们突然看到这样一个地方,你们会怎么想?”有的同学说:“我会觉得自己到了天堂。
”还有的说:“我肯定觉得自己在做梦。
”再说说桃花源里的人吧。
他们穿着很古朴,而且他们的生活好和谐。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教案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教案教学背景:我上的是《论语》《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这三课的对比阅读课。
之所以选这三课来进行综合复习,是因为《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在文中,儒家学派为我们构想出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想社会模式。
东晋末年,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具体再现了人们心目中的美好社会形式。
而这种理想社会的实现,则需要我们加强自身修养。
《论语》正好教给了我们如何修身做人、如何正确的学习。
这三课的联系性很强。
这是学习了东卢、洋思、杜郎口等中学的先进教学经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后上的一节展示课,这是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的时候,我给学生出示了有关的复习提纲,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初步对这三课的背诵内容、重点字词、语句、思想内容进行了复习。
复习中,我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式。
复习目标:1、复习文学常识。
2、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3、对比阅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4、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
复习重点:1、复习巩固基础知识:(1)“说、信、知、罔、分、与”等重点字词。
(2)“妻子、绝境、无论、交通”等古今异义词。
(3)重点语句的翻译。
2、对比阅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复习难点:1、对比阅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
复习步骤:一、导入:我们学过了很多文言文,这些文章大都出自于古代的重要文献和典籍,它们记录下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传统生活习俗,先哲们博大精深的思想。
因此,学好文言文很重要。
今天,我们要复习《论语》《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三课。
二、复习探讨:1、提问:谁知道复习文言文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生答:我认为应该从文学常识、重点字词的解释、重点语句的翻译这些内容入手。
其他同学补充:还有重点课文的背诵、重点语段的背诵。
课文思想内容、作者感情的理解。
(师板演)2、学生分组提问这三篇课文的文学常识。
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
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发布时间:2021-03-31T13:02:04.293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4期作者:段金平[导读] 在此基础上,在《桃花源记》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本文的纪事线,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线。
段金平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吴店镇第一中学 441214【案例背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内容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篇文章既有小说般此起彼伏的情节跌宕,又有散文般朗朗上口的文学浓郁,所以在学习《桃花源记》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往往会陷入困境,很多学生过分注重本文的纪事线,但要想掌握和理解本文的精髓,纪事线和作者的情感线缺一不可。
在此基础上,在《桃花源记》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本文的纪事线,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线。
【教学方法分析】问题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切入点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在问题的引导下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教师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
在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第一要素是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要切合教学内容的核心;第二要素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要充分,要保证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能因为教学进度就压缩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第三要素是师生互动要基于问题之上,诚如此,学生才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问题,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1.以《桃花源记》内容为核心,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大家一起读一篇课文。
学生:“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
”教师:同学们已经读了一遍课文,下面请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和本文的注释试着思考解答一下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出示板书:问题一:本文的纪事线有两条,请同学们分别找出,并通过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
问题二:作者的情感线在文中具体是怎样描述的。
问题三:通过本文的学习,试着分析文章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教案
有关《桃花源记》教案3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技能目标: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切身体验桃花源的自然美、风俗美。
教学重点掌握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重视对注释的识记。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一、课前检测:5分钟三、分步品味课文1.想像桃源之“美”。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参考译文】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
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
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
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⑴仿佛..若有光()⑵悉.如外人()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⑷自恨.不如远甚也()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屋舍俨然.见四野禾苗油油然.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余顾而慕之.C.具.答之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为.此一家之中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2分)⑴其中往来种作⑵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1.⑴隐隐约约⑵全⑶正,正在⑷遗憾(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2.A3.⑴其中/ 往来种作⑵其丈夫/ 方担粪灌园(评分:答对得2分。
共2分。
)4.⑴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⑵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评分:每小题3分,共6分。
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5.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
(2 二(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分)答: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4..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译:1.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
(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意对即可)(2分)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分)(2)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三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
(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
②阅:查看。
③上:指唐太宗。
④炀帝:指隋炀帝。
⑤乂(yì):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3)诚不可缺诚:(4)卒亡天下卒: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1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3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答案:10.(1)同“邀”,邀请(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确实(4)终于11.(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12.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
《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
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
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填序号)(2分)俨yǎn ①庄重。
《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
”②整齐。
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①便要还家:②既出,得其船:③醒能述以文者: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所展现的画面。
(4分)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4分)答案6.要:邀请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以:用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
)(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
(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
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
(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
(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
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五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⑵阡陌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