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事物的正确答

合集下载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这一段用了两个“因此”(因为 如此)。第一个的“此”是指:
• 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 某种数学问题那样……往往不灵了。
第二个的“此”是因:
•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 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2、这一段用了两个假设复句, 它们是:
和 道理论据 。 5、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课前准备
1。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作者对某种问题或现象的所持的具体看法。
(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 论据: 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
(举例论证、讲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证法)
2。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5、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 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
推而广之:探求事物的答案, 不应当只满足一个答案,一种 方法,应当多角度考虑问题。
比喻根基深厚牢 固,不可动摇。 朗读 正音
dì 释义: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 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 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 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 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 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 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 点非常重要。
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 轻而易举
(2)一件事都没有做成功,形容事业上毫 无成就。(一事无成 ) (3)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方法或措施被 实践证明生效。(行之有效 ) (4)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不言而喻 )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 思路清晰,举例典型,有说服力。
引论
本论
结论
事物的正确
答案不止一个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依据
成为一个富
有创造性的人
从下列四中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
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
•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很多人都局限于 “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并非只有 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
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联系生活体验,你能再补充一两个事例吗?
易拉罐的故事
一个8岁的小女孩,想吃玻璃罐头瓶里的糖水 桃子,用剪刀撬,用菜刀剁,手指被扎破直流 血,可盖子还是没打开。小女孩想:别的小朋 友、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也这样开罐头该多不 方便呀?如果能在铁皮盖卷边的地方加一个小 环,手指套在环里沿着压橡皮的外圈把一小条 铁皮拉开,罐头不就方便地被打开了吗?人们 帮助她实现了这个理想。现在,这个小女孩的 发明——侧拉环开启式玻璃罐头已经使千百万 消费者受益。
对称( chèn )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2、(学识)深而且广。 3、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4、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汲取 渊博 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
5、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根深蒂固
6、长久的坚持下去。
持之以恒
文章论述了只要确立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的思维 产生创造性思维 方式,具备 的 条件,坚信任何人都拥有 创造力 , 就一定能成为一个 富有创造性 的人。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常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 点。 道理论证:使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 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来对比 ,在对 比中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
上节课我们已经得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请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仿写两句话 ,阐述“爱”的内
涵。
什么是爱?爱就是你在寒冷的冬夜回到家时 ,妈妈为
你端上的一杯热水。 【参考示例】什么是爱?爱就是你感冒时,老师递过
来的一包退烧药。什么是爱?爱就是你伤心时,同桌
说出的一句安慰的话。
本课视频入口
2 .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为了证明这些要
素,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交流点拨】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具备知识、运用知 识的能力、“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 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四点。 举例有两处: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游 戏机。
3 . 结合课文谈谈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 关键在哪 里? 【交流点拨】 ①保持好奇心。②探求新思路。③发 展小灵感。 4 . 产生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用了什么论 证方法论证? 【交流点拨】要素: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并能 灵活运用。②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 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为论述这一 道理,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同时也了解到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那么这一节课就来共同讨论本文的语言特色。
(一)语言品析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 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 , 体会 其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 ①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 , 如 “ 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 B„„”“ 那 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②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 的要素呢?” ③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还有承接、 过渡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四单元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_费_因格)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四单元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_费_因格)
1、“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这句话中将“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点拨:不可以,因为如果去掉这句话,句子意思就变成了所有问题,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这种说法明显不正确,如回家的路有许多条,答案有多个,这句话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这句话中的“可能”是什么意思?能删掉吗?为什么?
8、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个具体事例来证明吗?
点拨: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如: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
这一段中“这方面”指的是什么?作者举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方面”指的是上文说的“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作者举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是举例论证,有说服力地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观点。
4、链接中考——2017年湖北省咸宁市卷
恰与够
……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讲授新课
一、把握作者观点
同学们,罗迦•费•因格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观点呢?请同学们首先倾听课文录音,然后整体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点拨: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九上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九上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主备:仲宫中心:梁伟复备人:九年级备课组)【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出自九上第四单元,它在教材中属于“关注科学”单元。

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它要求我们带领学生去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科学。

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思维方式本身就十分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它要求我们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独辟蹊径,很富有思辨色彩全文紧紧围绕“事务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问题。

2.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重点在于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摆事实论证的写法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完成。

3.教学难点:(1)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补充举生活实例加以分析完成。

(2)既然人人都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了成了科学家、发明家,而有的人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是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对课文第12、13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甚至可以补充一些事例来加深理解。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张建新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过程与方法精读时体会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并学习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中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懂得确立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

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并学习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学习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预习自学检测:一、课文你读了吗?基础知识能过关吗?基本的内容了解了吗?1、给加点字注音。

汲.取()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2)一件事都没有做成功,形容事业上毫无成就。

()(3)实行起来有成效。

多指方法或措施被实践证明生效。

()(4)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3.不看课文内容,“从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来”,并说明理由。

4.提问: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5、本文从四个图形引出“”的观点。

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最后得出结论:。

6、本文为了论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两个事例:一是二是二、整体感知分组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有人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什么?你受到什么启发?2.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一两个事例。

3.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4.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5.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6..本文论证了怎样的论点?第二课时三、比较阅读。

【甲】“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情分析:学生是首次接触议论文,应当较详细的讲解一下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简析教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主要以“求知”与“读书”为主题,同时,这个单元又是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

学习本篇课文,既可以学习分析议论文的一般方法与技巧,又可以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主题,进而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学习用生动的实例和明白易晓的道理阐述观点的方法以及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加强对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学习用生动的实例和明白易晓的道理阐述观点的方法以及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

教学难点: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直入课题。

2.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

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今天学习课文,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揭示课题并板书。

)3.教师板书:1+1=?(可以是一个王字,一滴水加一滴水还是一滴水,一支笔加一张纸,可能是一首瑰丽的诗等,板书课题。

)二、简单介绍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仅供参考或者本部分内容可利用自习课完成。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

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论点是论据的基础,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用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用
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 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3.我们要怎样才能寻找到第二种答 案呢?要具有创造性思维。
4.课文的题目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 个”,本文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的 吗?接下来作者主要论证的是什么?
不是,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 性思维的人”(即是本文的论证中心) 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并不是“事物 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7.为什么说“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 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 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能举例说明 一下吗?
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的巨大的天才 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 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 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 盖的小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说,是从 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 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的 细小的想法”开始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美国﹚罗迦· 费· 因格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生字词及其含义。 2.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思考本 文开头问题的设置有什么作用。
1.要想成为一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应该具备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1)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总是孜孜 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2)必需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些算式,在一般情况下,是不成立的,可是 我们换一个方式来计算,它就成立了。
以上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
由于背景的不同,考虑问题 角度的变化,知识积累的差异 等原因,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 不止一个。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

请你谈谈 学完这节 课的收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当堂训练
《金典课堂》P40第1--8题。
小对子
形式:对子互查自研结 果,用红笔给出等级;讨论 自研自探中有争议的问题。
互助组
本文的结构?
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
展示提升 质疑评价
展示单元一:论点我来亮 建议: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有什么好处? 展示单元二:论据我来说 建议: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论据,试用 简洁的语言概括? 展示单元三:论证我来讲 建议:找出本文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观察图形,你能看出的有什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 · 费 因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论证方法。
自研自探
一、初读课文 解释词语并给红色字注音: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持之以恒 汲取 二、精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2、围绕中心论点阐述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主要 运用了哪种论据,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找出并分析其 作用?

201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 新人教版

201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 新人教版


• 1.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中心论 点是什么? • 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它们在文章 结构上的作用。 • 3.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 行论证的?
1.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中心论点是 什么? • 论述的中心问题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 中心论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它们在文章 结构上的作用。 • 第4段中“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 些必需的要素呢?” • 第9段中“不过,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 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
第一课时
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与其 他三个性质不同的来。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认识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生,当代
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 牌》 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 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 人”是他的名言。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 费· 因格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 1.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2.本文论证语言准确、严密、生动,请举例 说明。
1.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 么作用? • 1)作者是怎样引出话题,提出中 心论点的?有什么好处?
• 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简要分析, 然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 好处: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
过渡作用,使文章 层次分明。
3.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 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②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有哪些; • ③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4.编写结构提纲:
• 议论文的结构
引论
本论
结论
•本文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构。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
来看小品《卖车》 来看小品《卖车》中的一段话
1、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出题: 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 ? 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 范伟答: 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 。 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 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 高秀敏纠正: 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 赵本山问: 你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2、赵本山问:“你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 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 媳妇答。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答: 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儿。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儿。” 3、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 赵本山问: 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 80 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 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 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放飞你的思维
实话实说, 实话实说,畅谈体会
(一滴水 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 一粒种子) 一棵树 一滴水 一粒种子 (一把锯子 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片森林) 一片荒漠 一把锯子 一片森林 (一枝笔 一枝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 一张纸) 一幅画 一首诗、 一幅画、 一枝笔 一张纸 一首歌…… 一首歌
汲( jí )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 zī )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锲(qiè)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不言而喻(yù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开动脑筋想一想
这里有四张卡片,每张卡 片上面分别写着3、5、6、6.请 同学们运用这四个数字来计算 出“24”,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加拼音并解释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汲取 推敲 dì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zī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qiè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jí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天生我才必有用, 在人的各种智力中, 我们肯定有自己的特长, 让我们充满自信,发挥自己的优势 做一个勇于创新的人吧!
问题之五: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 法?
(1)举例论证法:约翰· 古登贝尔克的事例 (第7自然段);罗兰· 布歇尔的事例(第8自 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用论证法: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 段。 (3)对比论证法:第三段和第十段。
奇思妙想栏目组
主持人问嘉宾:一个彩虹图形, 你会把它想象成什么?如果你是 其中的参与者将如何应对? (要求:嘉宾回答和主持人点评 相间)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哪些论据?

约翰· 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 事 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 实 罗兰· 论 据 ——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有人认为,“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 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你能举出例子吗)
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 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 的人吧!
三、怎样成为有创造性的人。(13)
问题之二:文章的中 心论点是什么?
论点: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 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需要。
阅读小故事,思考

王丽萍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王丽萍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道理论据: 道理论据:有人这样回答的话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二、灵活运用知识,不断探求新事物、新思路; 灵活运用知识,不断探求新事物、新思路; 事实论据1: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 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 事实论据 :约翰 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 事实论据2: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电子游戏 布歇内尔发明交互电子游戏。 事实论据 :罗兰 布歇内尔发明交互电子游戏。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 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 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美]罗迦 · 费 · 因格
宁夏贺兰县如意湖中学 王丽萍
整体感知
1、疏解字词。 疏解字词。 2、理清文章结构。 理清文章结构。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几个问题? 者提出了哪 几个问题?由此你认 为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为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三、留心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留心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道理论据(反面):心理学家的反面结论; 道理论据(反面):心理学家的反面结论; ):心理学家的反面结论 事实论据(正面):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的 事实论据(正面):贝多芬、爱因斯坦、 ):贝多芬 灵感并非轻而易举获得,而是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灵感并非轻而易举获得,而是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论证方法:(正反) 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正反
持之以恒: 长久地坚持下去。 持之以恒: 长久地坚持下去。
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2、必需的三个要素,作者分别 、必需的三个要素, 用什么论据来证明的? 用什么论据来证明的?在此处 论证中, 论证中,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 法?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 费 因格
看一看:图中是什么?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 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美)罗迦· 费· 因格
罗迦· 费· 因格1948年生,当
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 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 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关于“推敲”的典故: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 “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 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 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 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 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 《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 酌字句,反复琢磨。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 心、有毅力。锲,雕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 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3) •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4-8) • 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 9-12) • 怎样成为有创造性的人(13)
• 达尔文:鸡从森林来到人家再发展 到马路,这是优胜劣汰的进化法则。
• 爱因斯坦:小鸡的成功=勇敢的穿 越+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 拿破仑: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好鸡。 • 阿基米德:只要给我一条马路,我 就能让小鸡走过去。
• 科学老师: • 体育老师: • 数学老师: • 语文老师: • 英语老师:
是否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呢?
认识伟人(1):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课件:11.第十三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课件:11.第十三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 费· 因格
共两课时
看一看:图中是什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朗读课文。 • 2、能正确划分文章段落。 • 3、背诵最后一段。
自研自探环节一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可以默读、也 可以朗读,在生字下面画横线。读完课文 后,可以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和 同桌帮忙,解决生字问题。
自研自探环节二 内容:理清结构,把握内容
合作探究环节
A、两人小对子:解决本课生字词障碍。 B、4人互助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读课文,比 谁读得准确、流畅。 C、8人共同体: 1、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2、组内讨论后,组长抽签,组内成员根据抽 签题目分配任务,组内预展。
参考答案
问题1: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 放弃探求,这一点很重要。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问题2: 一、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 的因素? 二、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 备?
自学指导:默读课文,结合自学帮助, 独立思考下列问题。6分钟后比谁能正 确回答这个问题。 1、四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自然过渡的? 2、对于写作而言,你得到怎样有益的启 示? 自学提示: 注意起过渡性作用的词语、句子、段 落。 起总结作用的句子、段落。 找出这些语句、段落。
自研自探环节二
合作整洁(或填写“不整洁”) 2012年 月 日
第 二 课 时
下列算式成立吗?
1、1+1=24 (1年+1年=24个月) 2、3+3=2 (3个月+3个月=2个季度) 3、9+3=1 (9个月+3个月=1年) 4、30+30=1 (30分钟+30分钟=1小时) 5、8+16=1 (8小时+16小时=1天)
•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016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016
事物的正确答案 不止一个
罗迦· 费· 因格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人是用两条腿行走 的、没毛的动物。
“柏拉图的人”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汲取( jí ) 根深蒂固( dì ) 孜孜不倦( zī zī ) 锲而不舍( qiè )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qiè )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 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 事情都做不成。
1.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本土上兴起了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思想 发展到今天,可简单地概括为这样三个原则:“(1)效用至上原则;(2)任何 方法都可以尝试的原则;(3)任何方法都行的原则。”在这三个原则的影响 下,美国社会更加注重事情的实效,在判定事情发展变化的优劣时,更多的 是看它的结果,以“有用即真理”为指导思想。同时美国人也逐渐地形成了 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好习惯。特别是近代以来,美国社会更是一直鼓励它 的公民要具有勇于冒险的精神,敢于用一切方法来尝试解决一切问题。 2.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一而不二”的哲学思想。 西汉董仲舒在“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三策》)的基础上提出了 “一而不二”的观念。他说:“天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为之一。 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阴和阳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人,或左或右。……并 行而不同路,交会而各自代理”(《天道无二》)。即认为阴阳等相反之物 是相互分离的,既无联系,更不会相互转化,这强调的是一种僵化、孤立的 思想。这种思想上升为统治阶级的上层建筑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一而不二”和“天道有常”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的衍生物就是“对权 威的迷信”,宁可固守,而不思变。这种思想的表现:一是“迷信书本”, 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迷信权威人物”,人们往往对“大家”的言语观点 过分地敬畏,“某某人说”成了我们许多人以“理”服人的唯一尺度。 综观两种哲学思想,前者的“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效用和变通”,而 “一而不二”注重的则是“孤立和固守”,如此对立的传统哲学思想必然对 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造成潜在的影响。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区分文章观点与材料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培养学生解读议论文的能力。

2.默读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品读讨论,师生互动,理解、区分文章观点与材料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4、为建绿色校园提出有创意的设想。

【教学重难点】1.区分文章观点与材料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理解设问句及其表达效果。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争做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放赤壁风光画面)——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轼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请同学说说感受,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认识观察感悟的角度不同,答案则无穷,用苏轼自己的诗句来描述,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所写的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默读文章,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疏通字词(幻灯片展示)。

汲(jí)取:吸取。

孜(zī)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锲(qiè)而不舍:本意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默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

学生默读文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明确文章主要内容(幻灯片展示):(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呢?(2) 人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追求”,寻求第二种答案要依靠什么样的品质呢?(3)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4)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5)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幻灯片展示):(1)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

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具体实施
1.分组自学
要求:
A.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A.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
B二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
C.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
3.创造性地设计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文章的结构脉络。

4.动笔练习
A.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

(如太空笔的事例等)
B.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三、探讨延伸
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

(机智应变)
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请同学说说感受——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轼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开去。

四、小结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

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_
五、网络论坛(课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文后,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它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