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概念的界定: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是认识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p24-28教育学的价值)(1)发展教育理论:通过发展、改造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
(2)解释教育问题:为解析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视角,为科学解决教育问题提供帮助。
(3)改造教育实践为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水平提供思路和理论指导。
(4)提高教师素质:为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书匠”的形象,成为“教育家”服务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第一,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从学科归属上属于带有人文学科特点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宏观)第二,作为单一学科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中观)第三,作为课程的教育学是一门师范院校的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
(微观)教育学经的发展历了哪里个主要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思想、著作是怎样的?(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期的时间范围欧洲: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我国:公元前6世纪----公元19世纪末2、萌芽期教育学的特点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只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或对教育事实的描述,研究问题还不完整,教育学还包含在哲学体系之中,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萌芽期中西方出现的有关教育的著作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毕达哥拉斯:《金言》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国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无名氏《中庸》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乐正克:《学记》《雄辩术原理》约写于公元90年前后,又名《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概论(简答题)
教育学概论(简答题)问题1: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探究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影响。
教育学通过多学科的研究和理论构建,旨在了解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问题2:教育学的目标是什么?教育学的目标是通过对教育过程、教育环境和教育者的研究,提供有关如何最好地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的知识和方法。
教育学的目标是改善教育的质量,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个体能够在社会中发展和做出积极贡献。
问题3:教育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通过观察、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方法,来探索教育现象的意义和特征。
定量研究则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目的是寻找教育现象之间的关联和趋势。
问题4: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什么?教育学与其他学科有紧密的关系。
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
心理学帮助我们了解研究和发展的过程,社会学关注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哲学探讨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价值观,经济学分析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效益等。
通过与这些学科的结合,教育学能够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知识,以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问题5:教育学的应用领域有哪些?教育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政策、教育评估和教育心理学等。
教育管理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学校和教育机构。
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教育评估评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决策提供依据。
教育心理学研究研究和教育中的心理过程和问题,以提供教育实践的指导。
以上是对教育学概论的简答题回答,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学(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就业方向
教育学专业相近的考研方向主要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教育学专业学生可以从事的行业既包括各类院校、学院,社区服务社,咨询组织,文化组织,还包括司法系 统、国家级协会、委员会、研究与开发中心,政府教育部,甚至是金融机构和传媒行业也同样适合教育学专业的 学生就业 。
开设院校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0年4月20日)
谢谢观看
总学分为140~ 160学分。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热爱教育事业,关 心爱护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1、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系统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 创新创业意识。 3、形成教育所需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多学科融合型人才。 4、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较为熟练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
教育考察是学生对特定教育区域或教育机构现状的实地勘察。
教育调查是学生对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具体问题的实地调研。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训练。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采取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教育、教学和管理案例分 析报告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结合教育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规范地开展毕业论文(设计) 工作。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内容应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知识。毕业论文 (设计)应遵守学术伦理,符合学术规范。各高校应为本科生指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 指导教师由各专业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必要时可聘请基础教育学校或其他类型教育机构具有中级及 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参பைடு நூலகம்指导。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五)加强教育学的元理论研究
元研究是对某类研究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原问 题)的研究,其目的不是增加某一学科领域的 具体知识,而是反思该学科的研究行为,如科 学哲学、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都具有元研究 的性质。
第二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教育学的地位
教育学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课程体系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所有师范生共同 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师范专业课程,为成 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奠定基础。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匠如何修理。 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 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 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有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 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 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时陶先 生来到校长室,发现王友已等在门口。
说说你的看法
“有人没有上过师范院校,却能成为一名 好教师。但是,很多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却 不一定称职。可见,教育学理论并不是成为 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对此你有什么看 法?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领会教育真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三)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四)帮助总结经验,从教育教学中研究 (五)培植教育理想,养成教育情怀 (六)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知识提供理论指导
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 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
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 王友:“为你诚挚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 糖......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 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 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教育学的任务是探讨和揭示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从而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益。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以及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是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如上课、师生之间的交流、自学、考试等。
教育问题则是人们关注并试图解决的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和疑难。
教育规律则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萌芽阶段,到独立阶段,再到多样化阶段和理论深化阶段。
在独立阶段,教育学开始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学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使其研究方法和内容更加多样化和深入。
教育学的价值在于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指导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改进教育方法和策略。
教育学不仅关注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学分支
教育学分支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它包括多个分支和领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教育学分支:
1.教育心理学:研究个体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征、认知过程、学习动机、发展和评估等方面的心理学原理。
2.教育哲学:探讨教育的目的、价值观、伦理原则和教育思想体系,关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哲学背景。
3.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中的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4.教育管理学:研究教育组织、领导和管理,包括学校管理、教育政策制定、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5.教育技术学:研究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和媒体来支持教育过程,包括在线学习、教育软件、教育游戏等。
6.教育评估与测量学:研究评估教育质量和学习成果的方法和工具,包括考试评估、课程评估、学生评价等。
7.特殊教育学:研究针对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包括身体障碍、智力障碍、学习困难等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支持措施。
这些分支和领域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了教育学的综合体系,旨在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发展。
1/ 1。
教育学
教育学1、教育最早含义:《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2、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3、广义的教育:凡是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的活动。
5、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6、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学鼻祖7、《学记》:最早的教育学专著8、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无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个人本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法国卢梭(自然教育说,自然人是完全为自己而生活的人,他是整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自己与他的同胞才有关系)、瑞士佩斯泰洛齐(强调教育在促进人的既然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人的社会性的发展)、德国康德、福禄培尔(教育就是顺应人的本能,活动、认识、艺术、宗教的本能,给予适当的教育,以游戏、教育等方法促进儿童的发展。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理想的国家是各阶层的社会成员各司其职)、荀子(教育应以“礼”来对人们进行约束和改造,规范言行)、孔德(真正的人不存在,存在人类,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迪尔凯姆(强调人对社会的适应)、纳托尔普(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决定价值,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目的)、凯兴斯坦纳(成为“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典型,国家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造就公民)9、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四有、两精神。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定义教育学是一门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任务)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问题是指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有价值的问题。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1.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的规律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战国末期,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本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教育专著;(2)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西方第一部教育法论著,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1)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教育学”被作为独立的学科提出来;(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3)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4)特普拉,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教育学研究》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5)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派别(6个)(一)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儿童的发展及其教育关系的理论)基本观点: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的教育学。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③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统计、实验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智力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育学 1
教育学 1教育学1教育学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和学校教育?就其定义而言,教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简要描述教育活动中每个组成要素的状态。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力。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体系?简要描述学校教育系统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校制度”,是国家各级学校的教育制度,规定了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本类型:双线制、单线制和支线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时期是什么?每个时期的教育特点是什么?它分为原始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
(教育学)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02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定义
广义定义
教育是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及形成人的 品德的活动。
日常含义
教育通常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狭义定义
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 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终身教育
教育并不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是终身性的。
04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教育改革与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研究和实践,推动教 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 城乡和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实现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全 面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和 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 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 提供优秀人才。
定义
教育学理论是关于教育现象和教 育实践的系统化、概括性的认识,
它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指 导。
目的
教育学理论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 规律,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 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构成要素
教育学理论由概念、范畴、原理和 规律等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 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学理论 体系。
传统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 第1章教育与教育 学
• 教育学概述 • 教育的基本概念 •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01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教育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特点。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其定义可概括为:教育学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以研究教育规律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同,教育学可分为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教育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具有实践性。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实践,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
第二,具有系统性。
教育学研究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意义、目的、原理、方法和制度等。
第三,具有独立性。
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其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二、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最根本的目标。
教育的本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传承文化和促进社会变革。
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愿景。
教育的目的包括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三个层面。
三、教育的过程和要素教育的过程是指教育活动的主要环节和流程。
教育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设计、教育评价和反馈等。
教育的要素是指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教育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
四、教育学发展史教育学发展史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包括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和当代教育学等。
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希腊罗马古代教育思想和印度古代教育思想等。
近代教育学主要包括启蒙时期的教育思想、德国教育学派和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等。
现代教育学主要包括行为主义教育学、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
当代教育学主要包括生态学派和后现代教育学等。
总之,教育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教育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学科,其主要知识点包括教育学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的过程和要素,以及教育学发展史等。
通过学习教育学概论,可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
教育学
教育学绪论一,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学的结构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维度组成。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一,教育的属性(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二)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特征,本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
★(四)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合,它包括教育煤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五种成分。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记忆)1,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3,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4,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二)教育的发展1,随人类发展而发展,随人类进步而进步。
★2,远古教育个古代教育的区别和比较。
(1)远古教育和原始社会相对应,古代教育和农业社会相对应。
(2)远古教育是非独立性的,古代教育具有了自身独立活动领域。
(3)远古教育教育内容贫乏,古代教育内容开始丰富充实起来。
(4)远古教育不分阶级,古代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
(5)古代教育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开始分离。
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3,现代教育(1)和工业社会相对应。
(2)现代教育的发展的三个阶段A 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
B 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教育学(完整版)
教育学第一章——第五章一、教育的定义、教育要素及教育形态:(一)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要素:1、教育者:简而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特征: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
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
⑶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需要的帮助也不同。
⑷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教育形态:1、定义:是指由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2、划分标准⑴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⑵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⑶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3 ⑴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⑵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⑶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⑷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
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⑸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的学科。
它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整体素质。
教育学基础知识是理解教育学核心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征教育学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学科,它关注教育的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影响。
教育学的特征包括: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它通过分析教育现象和评价教育成果,为改进和创新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二、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可分为多个学科分支,其中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法学等。
每个分支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教育问题,丰富了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
三、教育学的核心概念1. 教育目标:教育活动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 教育内容:涵盖了学科知识、技能、文化、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教育课程的制定和实施。
3. 教育方法:指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等。
4.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和教育成果进行客观评判和反馈,帮助教育实践持续改进。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教育问题,常见的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研究者需根据具体问题进行选择和运用。
五、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1.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学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帮助教育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规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2.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引导教育制度的创新和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
3. 培养教育专业人才:教育学作为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教育思维和专业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
六、教育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的教育学趋势包括:注重个性化教育、技术融入教学、创新教育模式和跨文化教育等。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教育学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教育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学科。
它以人类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等,旨在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学的定义及特点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它既是一门学术研究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指导的学科。
教育学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但总体来说,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教育的影响和作用等。
教育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用性:教育学研究的是与人类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综合性:教育学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多个层面的研究,全面把握教育的本质及其相关问题。
3. 发展性:教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教育的不断进步,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二、教育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研究:研究教育的目的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探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以及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什么。
2. 教育内容与课程研究:研究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设置,包括教育的学科、领域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内容。
3. 教育方法与教学研究:研究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探索教育的有效实施方式。
4. 教育评价与质量研究:研究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评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5. 教育心理与发展研究:研究教育对个体心理和发展的影响,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三、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教育学对个体和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学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教育促进个体在知识、能力、品德、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2.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学通过研究教育的规律和方法,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 探索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学研究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
教育学ppt课件
活性、创新性等。
课程发展的阶段
介绍课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 初步设计、试行、修订完善等, 以及各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
决方法。
课程评估与改进
对课程进行定期评估,发现问题 并及时改进,以确保课程的有效
性和合理性。
教学策略与方法
内涵
教育学关注人类教育现象,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等方面,并深 入研究教育与人、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关系,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教育学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教育实践,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们开始对教育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逐渐形成了教 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普及化是教育学发展 的长期目标。
详细描述
教育公平关注不同地区、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获得公平 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普及化意味着 教育不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面向全体人群,实现 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THANKS
感谢观看
学习理论可以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人本主义学习 理论则强调个人经验和情感对学习的影响。
教学理论
总结词
教学理论是探究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和 技能的理论基础,它为教育者和教师提 供了指导和建议。
详细描述
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个人层面上的教育目的是帮助个体实现 自我价值,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增强个人竞争力。社会层面上的教育目的是培 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2024年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一、引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在我国,教育学基础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教育学基础的相关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参考。
二、教育学基础的概念与内涵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为基础,关注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
2.教育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是指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它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分支学科,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教育学基础研究:教育学基础研究是指对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研究。
它关注教育现象的本质、教育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旨在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育学基础的理论体系1.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本质、目的、价值、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探讨教育与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动。
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等方面,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依据。
3.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教育制度、教育公平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与社会结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互动,探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经济效益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市场、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经济依据。
四、教育学基础的发展趋势1.跨学科研究:随着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增加,教育学基础研究逐渐呈现出跨学科趋势。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教育与其他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交叉研究,以揭示教育现象的多元规律。
2.实证研究:教育学基础研究越来越注重实证研究方法。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调查、统计分析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教育数据,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λ(1)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2)具体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如何学、如何教以及教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λ规律和促进策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以及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促进策λ略。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1 )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
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 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 教育心理学发展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到50 年代)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 到40 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
20 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
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3) 教育心理学成熟与完善阶段: (60 年代到现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 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 60 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
70 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
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创立很多理论,出版很多作品3.对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个实际上主要是城市教学,布鲁纳在美国领导的一个课程改革,其实就是结构主义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背景:① 社会背景:西方工业革命对教育的期待;城市化进程与教育发展;移民带来的教育问题② 哲学背景:A 经验主义哲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洛克的经验论---强调人的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来源于后天的经验,强调教育1和环境的作用。
B 理性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代表人物笛卡儿和赫尔巴特---强调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是天地存在于心灵之中的理念即天赋观念。
C 实证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代表人物孔德---强调人类的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之上,而不能被观察和实验证明的经验都是不可靠的。
D 实用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和杜威---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人的行动、信念、价值当做哲学研究的中心,这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具体的研究内容。
③ 心理学背景:A 教育心理化运动B 心理测量运动C 儿童研究运动D 冯特的科学心理学: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E 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F 动物心理学研究④ 科学理论背景---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2)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教育心理学的催产士; A 詹姆斯的教育心理学观点---《给教师的谈话》 B 杜威的教育心理学观点:提倡教育心理化,是儿童研究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
杜威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主要包括生长论(儿童发展观),“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课程和教材心理化、学习心理、道德教育心理等。
2)教育心理学的创立: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并在此基础上于1913-1914年扩展成三卷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1)教育心理学发展阶段:1)创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这一阶段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受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和科学实证方法论的影响,在教学心理、道德教育心理、学科心理和阅读心理等方面取得丰达珠研究成果。
2)迷茫阶段(20世纪~~~20~5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出现了两派:一是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按照儿童年龄阶段分期,加上教育工作的实际材料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二是按照教育学与教学法的基本体系,用心理学的材料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3)选择阶段(20世纪60~~90年代):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对各派理论内核的选择和研究领域的选择、拓展;二是学科体系的重构。
4)整合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表现为几种倾向 ---A 理论构建的综合化倾向;B 研究取向的整体化倾向;C 研究方法论的本土化倾向。
(2)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研究趋势:(1)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转变;(2)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3)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与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4)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5)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及其规律心理发展的内涵: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功能的变化。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与教育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等心理因素。
感知和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心理因素,通过感性认识获得了事物的初步印象;而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思维实现的。
(1) 认知心理的诸多因素的发展时序不一。
感觉发生、发展最早,新生儿就具有多种感觉。
大约在六个月左右出现了观察力的最初形态,在一岁左右,形成了对物体常驻性的认识。
记忆是以条件反射的出现作为标志,发展也较早。
(2) 思维是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形式,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言语实现的,它的发生、发展较晚。
严格地说,一岁前的儿童没有思维。
大约在第二年初,才出现了一些初步的概括性活动。
两岁以后,随着言语的发展,开始以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年人的活动,。
但这时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还是在动作中进行,是属于直观(感知)性的认知活动。
儿童掌握言语以后,思维才逐渐摆脱对动作的直接依赖,可以凭借事物的表象进行思考。
但在整个学前期,其认知水平是片面的和肤浅的。
大约从学龄初期开始,才出现真正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具体-抽象-具体……螺旋式上升,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两个阶段。
(3) 综上所述,构成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发展是多层次的和不同步的,因此,认知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多阶段和多种水平的发展过程。
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认知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与教育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括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模式。
人格具体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系统。
(1) 气质:(这里的气质和平常所说的不一样)他这个气质实际上是说主要受先天影响的,存在内在的不太容易改变的。
具体的一个表述是说,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2) 自我调控系统,是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1)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一个观察力、一个评价。
2) 自我体验,自己感觉自己很好看,自己感觉自己很自卑。
3) 自我控制,就是意志力。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λ(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λ(1)认知发展的实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的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机制,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图式:是指儿童用来适应环境的认知结构。
2)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中的认知过程。
3)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
4)平衡:是指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均衡。
(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与习得经验:包括物理经验以及逻辑—数理经验。
3)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在内的各种要素。
4)平衡化: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它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调节同化和顺应的关系,使个体的认知不断发展。
(3)认知发展的阶段:具有的特征是:A连续性和阶段性;B结构性;C次序不变性;D交叉性1) 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产生。
这个阶段儿童在认知发展的第一个成就是发展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的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第二个成就是目标定向行为;学习翻转行为感知运动阶段的第一个基础成就。
2) 前运算阶段(2—7岁):发展了运用符号来表征客观物体的能力,即符号语言功能。
这一阶段的认知的特点为: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思维具有刻板性、自我中心主义,这一阶段的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但只能将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事物,还不能扩展到抽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为:守恒性、逆向性、结合、同一性和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