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问答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鲜明的生产性;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生产化。
2.学校是怎样产生的,社会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准备;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社会教育的特点: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时间的终身性;内容的实用性;形式的开发性。
3.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4.教育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使学校与社会加强联系;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对文化的做用: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教育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5.简述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6.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点: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特点: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
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晚。
8.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9.课程实施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0.教学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师生在教育内容和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1.简述遗传素质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作用不能夸

大。
12.素质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4.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主观能动性,思想感情,个性特征);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15.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职业角色):性质: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特点: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示范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
16.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17.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18.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围绕目标设置课程);合科学性(充分体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辩证关系);合发展性(体现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
19.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0.我过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课程管理僵化;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21.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22.教学的基本规律(特点)有哪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作用相结合。
23.目前我国中小学最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
2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三类: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演示法,实验法和参观法;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如练习法,读书指导法。
25.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26.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

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
27.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与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式、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8.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联系上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构建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等多种因素。
29.德育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有哪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换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0.德育的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班主任工作。
31.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导向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2.怎样上好一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33.健全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间平等、心里相容的分为。
34.班主任在班集管理中的地位作用: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35.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6.教育是如何实现对人类地位的提升: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
37.为什么说教

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之所以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相对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来说的,具体说来,这种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间接性。这主要表现在认识的客体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以课程教材为终结,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2引导性。教学中认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的,整个认识活动都有富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引导。3简捷性。教学过程这一特殊的认识是一般认识中的一条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4交往性。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
38.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首先,从学生的主观世界看,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还未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磨练;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来看,学生思想矛盾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决定着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反复性。再次,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处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往中,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等各方面的关系,必须具备相应的各种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都要在各阶段螺旋式地反复培养。
3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缺点: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容易导致理论脱离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