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对内家神意气劲的通俗解释
内家知觉功夫
内家知觉功夫内家功夫的内气即内劲,先通过易筋训练,伸筋拔骨。
所谓筋长力大,通过锻炼把肌腱抻开,才能收放迅速,抻得长,放得远,纵横自在,有感皆应,声东击西,贵在知变,引上打下,示左击右,忽东忽西,即打即离,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一正一奇,一明一暗,奇正互根,打击力强。
内家功夫入门先站三年桩,首先把肩上的筋拉开了,通过站桩功夫求得周身整劲,在将身体的脊柱节节对拉拔长,“筋长力大”,周身易筋,整体发力时轻轻一颤,就有浑身整体弹簧的感觉。
进一步习练缩筋使其外在劲力内敛,敛气入骨,使他人从外表看似习武者却无武者之态,好似平常之人,武人文相,易骨者敛气入骨髓。
所谓易后之骨,筋,髓,周身之精气神皆满,无微不至且充沛,而神化之功过人。
骨骼出锋,清逸潇洒。
易骨者,骨髓饱满,骨生棱。
与之轻触如遇铁石刀锋,痛入骨髓,此肾气饱满之像。
内家功夫达到内壮易骨者,骨髓饱满,骨节锋棱起,一发力周身反弹,内气鼓荡。
易骨易髓后浑身真正如棉里裹铁,在练功中感受到周身骨骼发热发胀,浑身似有一股内在的雄浑劲力在汹涌鼓荡,精神稍一振作,周身毛发即有伸长直竖之势。
古谱中“毛发如戟生钩,气血鼓荡能闻”抻筋拔骨,缩筋转骨,易筋洗髓,增长内功。
通过桩法刺激支撑各关节的大筋,使之变粗,逐渐产生六面支撑的弹簧力。
易筋成则五脏坚实,气血充盈,皮润毛坚,周身十二根大筋腾于体表,提高了肌肉、骨骼、筋腱的拉伸与弹力,体内形成纵横交错的内劲场,处处矛盾争锋,全身内外蓄满整体惊弹、牵挂之势,敏感的弹簧架子,一触即发,出手要抖,回手要勾,出手如钢锉,回手如钩竿。
筋悬骨挂,外室悠扬,内蕴灵机,灵机一动雀难飞。
此时周身热血沸腾,一触即发,一手似刀,一手似剑;一手似枪,一手似盾,随意出手招招猛烈,炸力透体。
内家功夫是从积蓄能量入手,体内气血充足后,会自然伸筋拔骨,这是极自然的,练内家功夫几年就可以练到洗髓的境界。
内家功夫所谓“来力不入,去力无阻,周身反弹,犯者立仆”,见缝插针,守中用中。
神意气内功理法
神意气内功理法转贴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的三要素。
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储而成内功。
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
这是太极拳阴( 内功)阳(拳架)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
以下披露的神意气内功理法是杨家先贤在积年累月的修炼和教授拳艺的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其间蕴藏着无穷智慧与奥妙玄机。
学者由此而入可知修炼太极拳之门径,细心揣摩体验,不难得太极拳艺的精髓。
现就太极拳的运用注释如下:一、神: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体现,由积功日久始得之。
惟拳艺进展到中级阶段才对拳中之“神”的运走有所感知。
最早是在盘拳过程中意识到的忽隐忽现,进而神的显现对行拳、揉手的助益非同寻常,令人兴奋而又不可思议。
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规律以后,人的理解力与反应速度会大大提高,处变不惊,应对自然。
外在气定神闲,内在聚精会神,可在瞬间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调动内功的运走于无形。
在行拳与揉手中,“神”所表现出的奥妙与威力超乎想象,生机勃勃、变化莫测。
神的运用不受身体内外所拘,亦不受时间、空间所限,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挥其养生和技击作用,不受外物干扰,亦无阻碍。
二、意: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
所谓“心诚于衷(中)而显于外”之中位于胸部正中、两乳之间。
此处亦是中丹田的所在。
前人围绕着胸部十字中心这个点在太极拳论中做过许多文章,譬如:“手从口出、手从口收”“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有心不用何时哓”“运用在于心”等等都指明了心意在太极拳修炼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
“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是初学阶段由用力做势向“意领招出”过渡的思想基础。
从一开始学拳就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意识引导动作上,一招一式都要以意识引领着形体的运行,从而逐步进入“招中有术”的阶段。
初级阶段:为“从无意到有意”,必须在松散的基础上“意气”才会出现。
意与气是分不开的,气必须由意领而通出,为意在先,即意在前引领内气通出。
内劲内功内气内力
内劲内功内气内力内劲内功内气内力龙城飞将旭日东升关于内家拳,少不了常讲到这几个名词:内劲、内功、内气、内力。
有时,这几个词作为同义语,有时人们在使用这几个词的时候又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
这就需要我们明晰这几个词汇的具体含义,明晰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顾名思义,我们从名词上来看这四个词汇之间的关系。
内劲。
内劲指经过修炼,全身骨节灵通,心意贯穿而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力。
经过长时间的比较、研究,我们对内劲的是这样理解的:它是人体在运动时所发出的一种高度协调的力,因而较普通的动作所发出的力要大得多。
我们可以逐层来分析。
第一层次:身体的协调。
《内劲经》讲格式,太极讲身法。
太极的讲法更简单一些:提顶吊裆、含胸拔背、坐腕坚指、松肩沉肘。
服从这样的规矩,就把一个平时身法散乱的人体“固定”起来了。
第二层次:运动时的协调:人在运动时保持身法整体,不要散乱。
第三层次:呼吸之气与身体运动时的协调:呼吸会影响到身体运动的方向,通过练习使这种呼吸的运动与整个身体的运动相协调。
第四层次:神意气力的协调。
意气君来骨肉臣,神意气引领形体的运动。
但这几个方面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是有意,比如对方来攻击,首先是自己的眼睛看到,大脑作出反映,想到如何应对,这是意为先。
其次是神与气的同时协调运动。
神,表现为气势、生气。
气,呼吸之气。
气的运动带动协调的身体的运动,产生人体肢体运动的轨迹、形状。
这四个层次,均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释,而不仅仅是过去在科学技术不发过情况下的懵懵懂懂,有时言简意赅,有时又重复啰嗦的表述。
我们将这些过程小结为几句话:以意领气,以意贯神,以气催形,以形生力。
内功。
内功指内劲的功夫,内劲的积累。
人们在练拳时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做某一个动作偶然地出现一次不费力,特别轻巧,动作特别协调的情况。
可以说,这就是内劲的发挥了。
只是没有练成自然的动作,因而还要在今后的锻炼中慢慢地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机率。
这种内劲出现的机率越多,就说明内功越深厚。
从一名医者的角度谈什么是“内劲”
从一名医者的角度谈什么是“内劲”在很多人心中一谈到内家功夫,一下就会联想到内力,内劲,内气等,其实,内家和外家练的主要的是一个东西,只是方式、方向和功效不同而已。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什么东西了解了根源,就知道了如何认识它,如何去引导它,那么,我们练的“内劲”到底是什么呢?由于是站桩的初级学习者,对于表达的内容可能不会具有标准的指导,在这里只作为建设性的讨论,目的源于想让和我一样的初学者能少走一点弯路,因为这不是凭空想象的内容,是在一段时期内,每天坚持不懈的站桩体会,或称体认。
看到很多人包括一些文章中提到如何进入正确的站桩状态,其实很简单,就是肌肉放松,而且要绝对地肌肉放松,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筋骨概念中说到的“筋”的存在,从现代医学讲,就是韧带、肌腱和筋膜类的组织,韧带是白色带状的结缔组织,既坚韧又有弹性,能把骨骼连接在一起,固定如肝、脾、肾等脏器的位置,以及包裹肌肉组织的筋膜,其作用是减少肌束间的干扰等,那么,问题来了,肌肉放松了,谁来做支撑!我们通常理解的肌肉=“力“,而我们还能保持一定的体态、体形,答案就是这一类的组织发出的力量,普通的肌组织只是一种储能的软组织而已,根本不是力量的源泉,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来理解,肌肉的力只是身体“力”的一部分,更多的力,尤其是讲到的“内劲”,它不是肌肉的力,肌肉的力只能算是外劲、明劲,是通过肌肉充血电位刺激收缩完成的,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如果没有筋与肌肉有机配合、协同,肌肉的力大部分容易表现为僵硬、呆板的拙力,所谓的“内劲”就是指“筋”的绷弹之力,肌肉的力量是绷弹之力基础之上的加速而已,所以,没有“筋”的体会,内劲是练不到的。
民谚中提到的“筋长一寸,寿长十年”的“筋”,在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中,指的是韧带、肌腱和筋膜等,其作用机制是一种张力感受器。
什么是感受器?感受器通俗的讲就是能感受外界刺激后发生生物感应的器官。
初中时我们就学过,当手或身体的某个部位碰到烫的东西或被尖锐的东西刺到后立即缩回,然后才感到疼痛,就和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一样,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下意识,或本能的反应。
内家拳:就要练出神、意、才、气!
内家拳:就要练出神、意、才、气!内功心法是太极拳所强调的主要修炼目的,修炼内功就要在道德、意念、呼吸上进行修炼,道家讲的是“性命双修”练好太极拳内功要靠自己去努力和授业老师的点拔,以及言传身教。
在修炼学习过程当中,要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去攀升,要学好太极内功要自己去苦练,只是谈空头理论不去苦练是没有用的男子60岁,女子50岁以后,他们的力量和速度都会减弱。
比如一个举重运动员,当他举到一定重量后,再让他增加力量也很困难,他的力量不但随着年龄增长而消退,而且只要他停止锻炼,力量和速度就会日渐减弱。
第二系统通过内功锻炼与激发,它不受性别与年龄限制,活到八九十岁,你只要锻炼,它的能量仍然不断增长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云:“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耄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它说明不是力胜,也不是快,那是什么呢?是内气,是内功,是人体第二系统激发出来的具大能量。
这也说明第二系统的增长是无限的,要想达到极限,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人的内气是与生俱有的,但是因为人们后天的活动长期地取代了先天内气的使用,先天内气因此变成潜在能量。
由于先天内气在大多数人身上,长时间未被调动利用,所以没有有效增长壮大一旦人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修炼,这一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
内气——第二系统,是可以无限地培养壮大,第二系统的开发是永无止境的,因为它没有极限。
自古至今,谁也不可能知道第二系统的极限。
先辈将内气修炼的极限用“神明”二字作为终结。
内功太极拳,要求练拳与推手,都用第二系统的神、意、气的气势,支配身体的形式运动,实际在推手时,我们的歌诀是:“有手似无手,神意领手走。
”对方摸到我手时,他第一感觉是松、空,没法使力,随即感觉自己的身形、腰、腿、脚被一种无形的能量控制住。
此时如果想调整自己,手上稍一用力,即会被弹出去【云太极】拥有不同的称号:“手工定制”,为每一个穿者制作出合适专业的太极服。
每一件服装都独一无二;云太极手工定制的发展从未停歇过,因为专业所以更懂你———手工定制、量体载衣(某宝某猫有售)那么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的内功呢?太极内功又是怎样练成的呢?传统太极拳内功学第一阶段要求练腰,两只手和两只大小臂的运动,都要由腰来统领支配,而且两个腰子要分别运动,左边腰子支配左臂左手,右边腰子支配右臂右手。
教师五崇境——人-神-圣-师-家
教师五崇境——人\神\圣\师\家对老师这个概念来说,有多种理解:或曰先生,或曰教师,或曰师长。
“先生”者,比学生早出生,谓之“人”也。
“教师”者,信仰教门者之“神”灵也。
而本人之理解,把教师把握为“师家”则最为贴切。
师+长=家。
这是“人”与“神”的有机结合体。
片面地将老师人化或神化都是我们应该避免的倾向。
为长就要具有长者风范,为师要更具长者尺度。
教师的师道形象的树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学生不但在知识方面以师长为进步的源泉而且在人格方面以师长为学习的楷模。
潜心治学,循循善诱,科学施教,严于律己的师长其学生必然是掌握了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学而不厌之人才。
反之,如果教师把自己等同于混一碗饭吃的庸人,其学生必然是学而不进,弃学畏学的废人。
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人”、是“神”、是“圣”是“师”还是“家”,决定了学生听他的课的质量。
严谨、治学、幽默的老师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师、道、尊、严、佳”家的良好印象,学生听他的课来是会心会意,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笑声不断,无法忘倦。
反之,学生听课就会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力绌意猿。
那么,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怎样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建造为人师表的正面形象,树立学生心目中教师自己的最佳境界呢?答案就是最后的这个“家”育人于乐教,大家而大度,事半却功倍!一、人海俗境:境界一:铸造自己为“人”。
大把捞钱,大智若愚,以“雷”人为乐趣。
“我为人人”只为口号,“人人为我”才是核心。
有费尽心机自己给自己发上万元的纯粹智慧吗?这样的“人” 希奇还是不希奇?简直就如同每学期都有“愚人节”。
下级那里没发生什么事,上级也别闲着没事找事。
下级那里发生了事要向上请示,上级得报忧时会隐身问责:具体谁管此事?人海茫茫却也简单,非下级即上级。
“教师只不过是普通”人“。
有“人”心安理得地如是说。
世俗之人,都喜欢别人和自己相同而讨厌别人跟自己不同。
内家拳秘诀:九要论一气,整劲的根源
内家拳秘诀:九要论一气,整劲的根源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
盖一本而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
且拳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从首项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四肢百骸,相联为一贯之者。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
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
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泰山;当时而动,如雷如崩,出乎尔而疾如闪电。
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并无抽扯游移之形。
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御之也。
若火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
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
是岂无所至而云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方成。
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之功。
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急遽,按部就班,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
注解:上述文段,是内家拳秘籍九要论的第一要论,该文是拳论经典,受到多家优秀拳种推崇。
文中一开始就阐述了散和统,分和合的对立概念,说明了整、合是统领散、分的要领。
拳中理论太多了,但最终都强调势和气;势是指招式,即固定的动作轨迹,也指拳势,即动作的势能;气是指完整一气,就是指整劲。
招式动作是千变万化的,但完整一气的整劲是一样的。
而所谓的一、整,从拳架上面来说就是指从头到手到腰到脚到足节节贯穿,完整一气,就是太极里面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从内外上面来说,就是从内部的脏腑筋骨到外面的皮肤感官四肢百骸都能完整一气,同气连枝。
咏春寸劲是什么?
咏春寸劲是什么?--内家拳发力的秘诀!作者:清一【与神对话】说,你无法放弃你不曾拥有的品质!当中国人还没有拥有“明辨是非”能力的时候,是没有资格去“放下是非”的,这只是自欺欺人的托词。
你可以“不涉足是非”,但起码应该学会“明辨是非”,而不是做糊涂蛋。
当你并不拥有“克敌制胜”的能力时,你也没有资格去说“放下敌我”,“展示慈悲和宽容”,你只能展示“逃避和无能”。
道家一向要求“以武入道”,就是要通过练武,穿越第一阶段的“糊涂无知”,达到第二阶段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
最终,才有可能“放弃武力”,成为慈祥的和平主义者---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很少有人知道,老子,庄子等道家高人都是武林高手。
他们的武功,已经到了“神妙化境”的地步,匪夷所思;你如果能学到他们武功的一二成,就已经足够在当今“武林”中称霸了;要对付一龙之类的“武林高手”,就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
然而他们不言武(甚至让人误以为他们不懂武)。
与诸位因为不懂武而不言武,显然不是一个境界的。
关键就是:“心境不一样”。
记得有一次我外出某城市,被一个拉三轮的无端谩骂和威胁。
我平静的赔笑,再三说对不起后离开。
同伴后来很奇怪“你一巴掌就可以把他打翻,他这么无礼,你为何如此软弱?”。
我说,我当然可以轻易打翻他,可是有必要吗?狗对你叫,你一定要咬狗吗?除非他犯傻,居然要主动攻击我,否则我只需要把他当“狗叫”来听就行了。
如果您也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一样赔笑道歉。
但心境如何?是因为“恐惧”而赔礼,还是因为“宽容”而礼让?这就是一样的行为,不一样的“心”。
只在外形上看,是看不出来差别的。
因此,假的就是假的,你是装不出来的!你无法放弃你没有拥有的东西。
今天给大家讲讲内家拳的发力秘诀;这种秘密,现在大多数练武的人都不知道;如果懂得,并能够练出这种发力方式,一般练外家拳的人就不是你的对手了。
不过,很遗憾很多练“内家拳”的人,也从来不知道这两种发力方式的差异;因此现在大多数所谓的内家拳,实际上练的就是连外家拳都不如的“体操拳,表演拳”等等。
内家拳的“拳意”
内家拳的“拳意”内家拳的“拳意”内家拳是形神兼备的一种拳术。
“形”指外形动作,“神”是神意。
在内家拳的神意里,“意”是比较普遍为人所知,“神”是提到得比较少。
在实战中,如没有精神,气势、士气一下就矮了对方半截,这样未战已分胜负了。
“若是睹面先被彼神气罩住,自已先惧一下,就不可与彼较量”<李存义言>。
所以职业拳击里,赛前发布会里最惯例的语言是“我能够击倒对方”。
在正式比赛,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面,裁判员在讲规则,双方拳手在互相瞪视,那眼光好象要吃掉对方。
这都是企图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谁的气势衰,谁就有被击倒可能。
所以<孙子兵法>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气势来自何处?勇气。
故曹刿说“夫战,勇气也”。
勇气从那里来?精神。
精神萎靡不振,最想要的是一张软床。
这时如战斗,必死也。
如果长期神情畏缩、抑郁,这是气血两亏现象。
别说打架斗殴,见着激烈的事都心惊肉跳、退避三舍。
内家拳之所以是世界上最优秀训练方法论,就是它是以调整、激发人体气血为原则立场,从人的生命活动之源——神入手训练。
有些中老年人用太极拳来健身,练过一段时间锻炼后感觉胆气豪壮了的:看到那些恶人恶事不会怕了,与大个子比推手虽然比不过他,但心不怯。
这就是经过内家拳的训练把气血调整增强起来了的现象。
故拳经云“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
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神,分元神、识神两种。
元神识神,在我国丹道体系里有诸多解释。
总体来说,元神是先天之神,识神是后天之神。
先天之神就是无意识之能,预知之能。
人的生命活动一般认为是由意识决定的,不过这是人们错误看法。
我们的生产生活很多活动是人的意识主导下作为的,但是人的绝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意识决定的。
比如西方生理学所说的人体生命本源血液循环意识就无法主决,人累了,要睡觉,意识也控制不了。
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意识也决定不了。
元神集中表现在预知之为,也是较易使人感觉到的。
人与动物都有预感之能,比如在2004年12月的东南亚海啸中,有个这样一个镜头,那些驯象师把大象往海边赶,大象就是不肯去,驯象师用鞭抽打赶去,大象反而往回跑,接着海啸就扑来。
内家拳的“意”
内家拳的“意”展开全文内家拳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心是指想法、念头。
气指内气,力指内劲。
意是什么?有很多人把心与意混为一谈,认为意是心意。
其实大错特错。
中国古文讲究用字精准。
如果意与心同义。
武术就不会有意这个东西了。
意,指的是身体的感知与反应。
打个比方,下雪天出门,感觉好冷,就是心,不由自主地佝偻起来,甚至打个哆嗦,这就是意。
再比如,小时侯家穷,闻到人家家里飘来的肉香,心里就浮现出一碗红烧肉,这是心,不由自主,感觉口水多了,这就是意。
借用西方科学定义,是副交感神经控制的行为就是意。
任何人都有“意”。
碰到时危险,汗毛倒竖。
遇到害羞,脸上发红,生气是拉下脸孔......心是隐藏着的,你心里想什么,别人不会知道。
意,别人是可以感知到的,但又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比如,我们可以从别人的体态语言、表情感知别人的情绪和内心想法。
意与人体行为的关系分两种,一种是起意,第二种是随意。
比如,刚才说的想到红烧肉,口水满嘴,这是起意。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这样。
这种反应是能克服的,所以,有个词语叫意志。
又比如,我们走路时打电话,电话很重要,所以你全神贯注于电话,但脚下并不会走错路,也不会被东西绊倒,这就是随意。
心与意其实是可以分离的,很多时候它就是分离的。
刚才下雪天出门的案例中,有人是先觉得冷再打哆嗦,而有人是先打哆嗦再觉得冷。
但是,涉及人身安全时,一般意在心先。
比如,晚上走夜路,忽然看到前面走来一个人,这里你先汗毛竖起,再会想到会不会是鬼?在武术中,意控制气,气又是劲之根。
那么,意能不能练呢?答案是:能!不过,很难练。
比如,在夜晚坟地里练功,就可以练意。
站在高楼上或者悬崖边练功也能。
还有一些特殊方法.....除了这些办法,还有种不练而练的方法,就是内气练法。
当内气打通气血周天后,意的能力会自然提升,笔者通了气血周天后有这样的体会,与人交手(哪怕是友好切磋),与对方接触的肢体部位有类似于皮肤过敏的反应。
结束后,皮肤会觉得痒。
换点发力--内家拳的秘密之一
如对方打击你的胸部,接触点在胸部,松开此点,意劲转换到脚下,领劲点可到食指稍一涨,丹田在短呼气瞬间绕中轴旋转膨胀,对方即被弹出。
而其中的方法原理:领劲点、发劲点、腹部坚实点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内家拳秘密》部分相关内容摘录------
领动点、发劲点、腹部坚实点的一些具体变化阐述如下:
换点发力--内家拳的秘密之一2007-09-29 1பைடு நூலகம்:59内家拳的技击技术非常巧妙,是前辈们无数实践的总结成果。现作如下一些对比:
1/一般格斗是在接触点上较劲,力大者胜,力小者败;
2/高明的格斗是在接触点上松开,回缩再击,速度快者胜,速度慢者败。
3/内家拳却是在接触点上,沾沾不丢不顶,意劲点从接触点错位到身上其他部位,领劲点延伸到手指尖上。发劲时,喉头瞬间纳气,丹田腹部坚实点涨缩叫劲,肩胯关节伸缩抽扯。这个内在的转换绵绵不断,高明者能心神超其象外,意劲持环得枢。
心空无为状态是“敬态”本能非条件反射,腹部坚实点是气劲变化,最妙是丹田与双肩熊膀的U型内劲的斜进变化,此态能将意动领劲点与背后双环一套十字生的神妙发劲点,有机融合,动静合一,内外合一,先后天合一。如此心空态势,能量内劲中和本能。
试力盘架是意劲随着“发劲点、领劲点、腹部坚实点”不同变化而变化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以意劲随拳架在不同三点能随心所欲地缓慢运行为标准。如此,心意一如,劲形合一。
外三合是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大家一般都能明白,主要方法是三尖相照。
内三合是心意合、意气合、气力合,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了。
原因是内三合的操作纲要没有明晰化,现做如下的提示:
1、领劲点:稍节递个,轨迹是球面走三角,分内角与外角,都是受力与发力呈一斜角,转换是如弯月变化的轨迹。领劲点在接触对方时,转换到接触点,领动点的变点是意劲点的变化而成。如肘、靠劲的领动点的变化就是从手指转到了肘部与肩膀。
内家拳学·抖擞劲阐秘
内家拳学·抖擞劲阐秘武术界有句话,叫做“千金难买一抖擞”。
说的就是戴家心意拳中的抖擞劲,形意门中有把这种功夫称作“抖绝劲”的,都是一个意思。
我的弟子戴涌波遍访山西诸地的心意、形意名家,欲一睹抖擞劲而未能如愿,二00四年来沈阳正式拜师学艺时,见我演示抖擞劲而叹为观止,其实抖擞劲也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功夫,并无太多的神秘之处。
一、各种劲力的比较在《心意六合拳谱》的“十大要序”中论及到了心意六合拳的各种劲法:“撞劲太直,而难起落;功劲太死,而难变化;抖劲崩劲太促,而难展招。
惟颤劲出没甚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
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费其力。
总之,运于三性之中,发于一战之顷,如虎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龙之用力不见力,而山不能阻。
”此颤劲就是抖擞劲的前身。
有太极门的师兄弟说:你打的拳怎么都是颤抖劲。
抖擞劲的外形是有些颤抖,宋光华先生在《宋氏形意拳》一书中提到“宋氏抖绝劲”:“它不但发劲快速,而且爆发力强,同时还内含反弹力、撑力、争力等。
但此劲须真传与个人悉心领悟,不宜初学者徒练其形,装模作样,会被人斥之多‘抖’”。
戴家抖擞劲与宋氏“抖绝劲”的一松一紧“先松后紧,紧而速松”的练法还有差异。
在戴隆邦和戴文熊的年代还没有“抖擞劲”的说法,应该是在第三代和第四代的传人中有秀才功底的大家,读到了晚清时期龚自珍的诗文,借用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的“抖擞”二字。
因为我曾在一本小楷娟秀的戴家“散谱”中看到了这两句诗。
抖擞劲虽源于心意六合拳之“颤劲”,但与颤劲不同,颤劲讲究三节: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
而抖擞劲是依靠丹田的抖炸,在一瞬间将周身同时崩开、对挣拔长。
颤劲发劲后重心坐于前腿上,讲究个阴阳换,而抖擞劲只在发劲的瞬间重心前七后三,然后必须借身体抖炸而产生的后坐力将重心移回后腿,所谓“九阴一阳”既是这个道理,抖擞劲的释放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二、抖擞劲的修炼想要炼成“抖擞劲”必须要用三年的时间练习“猩猩出洞”,尤其要注重抖大杆子、蹲毛猴,还要多练“顺步鹰捉”或劈拳。
内家拳之“内意、内气与内劲”
内家拳之“内意、内气与内劲”所谓内,是与外相对而言的,而且是与外互相依赖而并存的。
内与外之间的区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既不能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也不能用一刀切的办法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总是以内中有外、外中有内而存在的。
因此,我们要区别内外,就必须有一个基点,这个基点也就是区别内外的界线。
对于这方面的讨论,在拳术中并无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只能就形意内家拳之内的含义加以说明,以供参考。
形意内家之内,概括起来说包括意、精、气、神、劲五个方面的含义。
精为全体之营,气为生命之本,神为仪表之威,劲为全体之用,而意为诸方面之首领,所以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化神还虚、发动真劲等功法中,都脱不开意念活动。
意,指的是人身之内的真意;精,指的是人身之内的元精;气,指的是人身之内的元气;神,指的是人身之内的元神;劲,指的是人体之内的真劲。
意有内意、外意之别;精有先天精、后天精之分;气有内气、外气之异;神有元神、心神之分,劲有内劲、外力之别。
内是养生之术,健身之方;形为运动之道、攻防之法。
拳为体之现,术为妙之用,外为形,内为领。
内动是外动之源泉,外动是内动之体现,如果没有内动,也就不会产生外动。
内意不到,气就难到;气若不到,劲力也就无由而生至。
反过来讲,如果外形肢体的运动动向(包括尺寸、角度、劲节、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视向、身法等等)不正确的话,就会使内意、内气、内劲等受到压抑、影响内在因素的发挥。
因此,要使意拳之内得以正确地表达和发挥,就必须在求内的同时兼顾求外,这是形意内家拳之本来面目。
二、形意拳之内与道家内丹术的关系先师所传:“精拳者必精于道,精道者必精于医。
”为什么练习形意拳还要研究道家的功法和祖国的传统医学呢?这是因为形意拳中的内家功夫,是采用了道家内丹术的功法,所以学习形意拳时,在无极势、虚无含一气势、太极势、两仪势、三体势及其他桩法中,要把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化神还虚的三层功夫贯穿和运用进去。
松静桩问答2
头之要,临驾诸种要领之上,为第一大要,内家调形入手,必先遵此!戏作一歌如下:《论头歌》先贤立法曰虚领,再上顶劲领全身。
又谓之:头是一身纲领!又谓之:上节不明,无依无宗!入手万法皆从头!此里奥妙何处觅?直项收颌有拔背,细细把味图中寻。
形单具备非成功,需松肌肉去僵力意念诱导松脸皮,再松喉头再胸背。
一二三四多次松,巧用自重架筋骨。
小小秤砣压千斤,上节纲领由此立!《又歌曰》此谓入手明上节,需从规矩往里求。
非外非形能达成,知了内意方为真!日日行功不辍懈,又过疼痛又酸软。
待得头颈筋骨开,规矩不守自守之。
方知无为无不为,上节头法才真明。
要知上节最需慎,中下二节有依宗。
各种规矩才渐成,内壮渐养功自出!几点题外说明:一:各人筋骨长短,韧行具不相同,正确做到,个人外形表现也是不同的,所以看图不可看形,需解意。
从入手开始到接近90度,都是有个过程的。
二:没有人可以一开始做好,重要的是,明白这个原理,筋韧便练便开,就可以渐渐接近了。
三:有的人天生骨骼清秀,筋韧长健,就可以一下子做得比较好,有得人骨骼筋韧粗短,就比较难达成这个状态,需要额外的压压颈部韧带,并通过较长日子的站桩,才能渐渐调整好。
余者详下图:后记:本来头论为我所密,但是此不到,桩中毛病便会百出。
一:明理方能得法,其重要性,吾观网络各家拳谱,明确指出:头是一身纲领!上节不明,无依无宗!没有纲领没有依宗,那么你追求得那些要领就没有实处可依据!二:有此为依宗,想站出毛病都难!至于翻胯,上节弄明白,中节边站边松沉,自然会豁然开朗,不需提前追求折腾 ...不然多犯挺胯/蹲膝而致膝盖疼痛。
另一个缘由:要从我那篇由松到紧谈起。
本该自然的东西,结果提前说了,一大部分人,稍有感觉,便有意无意追求紧来,希望手早早浮起来,以求强度和快快长功。
欲速不达,遗祸无穷。
驼背无数。
盖原因如下,如果你要求紧,必须从一个支点源头开始配合,才能绷起来,松肩的主导思想,大部分人对教材的头部要领,视而不能力行,结果之下,本该头领为源头,演变成了肩背那个地方为源头,来带动手浮身紧,但是那个部位,正常无法领住,弯一点到可以,于是求紧就弯背,弯背日久成驼背,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肩背那地方代替了头,头就无法真正立住,收颌大家倒没有忘,于是拼命收啊,只能僵力用上,意识紧僵力紧,站得头昏脑涨。
孙禄堂谈内劲
孙禄堂谈内劲作者:曾庆余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8年第10期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
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
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逐级而上,由公尺劲,进而为尺劲,再进而为寸劲分劲,周身一气。
经内功训练后,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规矩,而重内在气机鼓荡的感应。
拳术惊炸力和穿透力基础都是整劲,练整劲中长力气,并非是为了练力气而去练力气,为练劲而去练劲,就把劲练拙了,这样练出来的劲用处不大。
练拳拼命地发劲,练拳太猛力,容易伤害自己身体,只要一动起来浑身都有那个意思,就起到作用了。
刚劲与用拙力求迅猛是两码事,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
体会把劲含在身上练拳的感觉。
练拳要明拳理和含义,不然和做体操没区别。
一是运动中的整体力。
二是整体爆发力,即发力者中心线不位移,而将对方击倒或击出丈外。
三是浑圆爆发力,即含生物电的击力。
这种力在整体爆发力的基础上再加上电击性,专门击打对方体内深处,包括大脑中枢神经。
凡被此力击打过的人,当即昏懵,如遭电击,双颊苍白,绵软无力。
交手者,绝大多数均一个照面便被击垮,不能再战。
内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
放松就是自信,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就会放松。
人要是腰腿有力,跳得远,蹦得高,动作快了,别人一拳打来,要躲要打随心所欲,心情当然不紧张了,一放松就解放了脑,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态也变化,内功让人沉着,思维敏捷,用在打斗中远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贵。
内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诀窍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劲,碰撞时骨头一转,看是两个人碰骨头,其实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
骨头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纵向承力再大骨头都不会断的。
内家拳本意
内家拳本意内家拳之为者。
本以柔胜刚之谓也。
则虽赤手空拳。
而无刚不摧。
敌虽有大力。
无不披靡。
精研斯术。
不仅为备非常。
应急变。
更以强健身心。
益寿延年。
为人生切身学问。
日久神而明之。
则存乎其人也。
胜强敌之道遇任何强悍狂妄之人。
勿生怖心。
心神沉着不乱。
乃能举动得当。
气定神全。
于此既先胜一着。
于平时。
便需时时静观默察。
以参证原则。
若能融汇要诀。
通解其义。
则寡可胜众。
弱能胜强。
比如泛舟于海。
乘者虽多。
唯司舵驾船者一人。
以足可定全船之方向。
吾之精详技艺。
犹司舵操纵船只。
成竹在胸。
此岂多寡数量上之比较。
单寡胜众。
以弱制强。
乃存乎此。
艺无止境我技虽佳。
然必有胜我之人。
高于我者。
当以师礼事之。
取其所长。
补吾所短。
于是我技益进。
岂足为贬。
传之后进。
吾道益宏。
既或造诣独精。
高出流俗。
亦不能自满。
艺无止境。
学问无涯。
岂可自堵前程。
柔静为先习艺之时。
必宜潜心体会。
若行蛮力。
绝不得窍诀。
而须心如垂柳。
意随流水。
四肢轻灵。
中节作主。
若能如此。
则能捕捉好机。
刹那发劲。
捷如闪电。
虽四两之力。
亦可拨倒千斤。
神气布满人之能者。
谚称三头六臂。
然必须一心作主。
若心有所偏。
则此手动而余手皆弛。
手多亦或无用。
我如神气布满身。
全身灵劲。
毫无间隙。
人发而不能制我。
我发而既能制人。
皆赖神气布满之功。
流行勿断气与体中有阴阳。
其动曰阳,其静曰阴。
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
然为无形物。
无迹象可寻。
实则存我体中。
气之既分阴阳。
若养之不当。
便生弛挠之憾。
平常安坐时之心气。
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
动时若神志升夺。
损其平常镇静安养之气。
此未得艺也。
昔日先辈教人。
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
使升物不能动其心。
有此不拔之根基。
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
无缺损之处。
起居动静。
真气沛然。
至此方是真传。
身神统一设眼前有某物。
欲取之主意一起。
手乃前出。
是既意通于气。
故欲使用此物。
又须力焉。
力之所出。
乃气之所集。
气之所通。
亦力之所集。
气力非二物也。
由意集气使力者。
方得顺遂称心。
若力先出。
便是颠倒主奴。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凡学过太极拳或读过太极拳文章地人,都知道有一个词最迷人,最神秘,使用频率也最高,这个词就是“内劲”!何为“内劲”?各家各派地解释都不同.现在我们看看当代一些武术名家对“内劲”地论述.“内气”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正气、经络中通行地气、“先天气”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地;在针灸和气功疗法中,至今沿用此说.武术家们把这种气叫做“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练到有了此气出现并掌握此气,功夫才算“到家”(沈家祯、顾留馨《陈式太极拳》第页,人民体育出版社,年月第版,年第次印刷).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何为“内劲”?神气合一而已.随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炼虚合道,神气藕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肌体产生地一种潜能.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诊真》第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凡是配合呼吸和全身统一地用力都能称为劲,弛时呼气为内劲,一张一弛轮换而行,一内一外互为其根,可见决无外劲脱离内劲,也无内劲脱离外劲.关键是起作用地是哪一种劲.用内劲作发劲地称为内家拳,用外劲作为发劲地称为外家拳.(王培生《太极拳地健身和技击作用》第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此外,还有人认为“内劲”是“阴阳混合”之气,是一种“生物电”,甚至有人认为是“人体地特殊功能”.总之,说法各异,莫衷一是.要解开这个“秘”,首先必须对人体运动系统有一个大致地了解.解剖学知识告诉我们,肌肉收缩产生动力,牵引骨杠杆,绕关节运动轴进行各种转动.在人体地复杂运动中,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肌肉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全身肌肉约有余块,其重量占体重地,四肢肌肉则占肌肉总重量地%.肌肉地基本特征是收缩和放松.肌肉收缩和放松是由神经系统支配而产生地.肌肉收缩引起运动,是由肌肉附着在骨上地位置而决定地.关节周围地肌肉可单独收缩,也可以联合收缩,各式各样地活动就是肌肉以各种方式联合收缩地结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所以,我认为内劲就是一种力,一种肌肉力,内劲也可称为“内力”.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内气”“中气”,俗称“气力”.这种气力,是人生而有之地,直至生命结束,才完全消失.人生下来以后,随着生长发育,随着人为地锻炼,人地气力也会增大.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地,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武当赵堡太极拳传人郑深说得好:“内劲就是身体内部在意念地支配下,中枢神经指挥身体各部骨骼肌(运动肌)运动时产生地能力.”(《太极道论真》第页)“在意念地支配下”,也就是在“神经地支配下”,而我国古代并无神经之说,只说在“意”和“气”地支配下,所以俗称“气力”或“力气”.“意”和“气”是抽象地,是看不到地,太极拳家叫我们要练气,“意到气到力到”,其实是形成地一种新地肌肉用力地配合方式,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这就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太极拳地“内劲”,不能混同于一般地外劲,它除了具有力地共性外,还有它地个性,即普遍性中寓有特殊性,它地特殊性也就它地特征性.具体表现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首先,太极拳地“内劲”是一种“整劲”.也就是就说,太极拳地内劲带有整体性,它是全身地肌肉协调动作所发出来地,其根在脚,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背,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体.所以这种力是超常地,是巨大地.其次,这种内劲,也具有灵活性和爆发性.它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审时度势,灵活运用,掌握对方地动态变化,抓住对我有利地时机(例如,在双重情况下),瞬间爆发出来地,它具有不可阻挡地摧毁力和杀伤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最后,这种内劲,也带有隐蔽性和穿透性.这种内劲不像外劲,一拳打出去,就会使对方脸青鼻肿,是人们所能观察到地,而太极拳地内劲是隐蔽地,带有穿透力,对方受地是内伤,而不是皮肉伤.孙禄堂对他地弟子陈健侯说过:“太极拳地内劲特大,受伤者往往外不露皮肉伤,而五脏六腑却会受到严重地损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那么,这种“内劲”是怎样形成地呢?首先要有一个好地身体素质.尽管唯物论者不相信“天才”之说,但先天地身体素质,是产生内劲地基础.身体健康,肌骨细腻,富有韧性.回顾一下古今太极高手,哪一个自身素质不是特好地?拿行话说,他们生来就是“学拳地料子”.王宗岳地《太极拳论》中有:“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而有(为)也.”对于这句话虽然后人有不同看法,但我认为是有相当地道理地.关于写诗,也有人讲过“诗中有别肠,非关学也”.学拳其实与学诗一样,也有一个先天地素质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次要勤学苦练.孙禄堂曾说过,练拳地唯一秘诀就是一个“练”字.陈健侯说:“没有坚贞恒,真传学不成.”具体说来,要做到①要练好扎实地基本功.不同地套路,有不同地基本功要求,但桩功是不可少地.要下苦功练好桩功,例如无极式、三体式等.桩功要认认真真练,一丝不苟地练,发展力量与耐力.据说,孙禄堂令他地学生齐公博,站三体式达三年之久,“站至胸腹空空,手足相通”“一通百通”,拙劲变成了整劲,所以后来齐公博地武功不凡,内劲特大.②练好套路.目前太极拳地套路可以说,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要选择最适合你需要地套路来练.如果你练拳只是为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那么目前地《简化太极拳》和各家地太极拳传统套路,是你最佳地选择.如果你是为了参加太极拳套路比赛,那么竞赛套路则是你地最佳选择.如果你学拳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且是为了防身克敌,甚至是为了将来做保镖工作,那么你必须选择技击套路,例如陈式太极拳、二路炮捶、杨式太极式、太极拳三十七势、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等.这些套路较传统套路地动作技击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年老体弱地人,一般是不适宜选用地.所以,学者要量力而行.另外,各种套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选好一种后,就要认认真真练,踏踏实实练,一丝不苟地练.根据太极拳地要领(如虚领项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时等)力求姿态准确无误,一招一式不能丝毫马虎.有时为了练好一个架式,往往要练千遍万遍,历时一年半载也不算多.据一位赵堡太极拳地传人说,练技击一天要练百遍,而修身健体一天只要五六遍即可.练到“外三合”(手与足合、时与膝合、肩与胯合)和“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上下一体,节节贯通,这时“内劲”自生,懂得自身之劲地来龙去脉.这里要特别说明地一点是,在练套路时,不能一味强调“松”.我认为,如果你练拳只是为了健身,强调大松大柔是对地,但如果是为了技击,就要强调“上弦”.所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拿“松肩”来说,要先“裹肩”后“松肩”.“塌腰”也先“束腰”后“塌腰”.先裹后松,先束后塌,这都是辩证地.如果一味松,岂能发劲呢?当代太极名师王培生说:"‘弓’要用时先要上弦,这在练拳也是一样,必须‘上着弦’,不能尽量放松,否则就没有弹性了.”陈、武两家地太极拳也有“一身备五弓”地说法,所以对“用意不用力”这句话要具体分析,这里所说地“力”是指拙力、死力,而“上弦”所用地力是活力、巧力.练套路地目地,是为了疏通体内地劲路,伸劲拔骨,“节节贯通”,以便内劲能快速传递.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最后,要有名师指导.太极拳历代师承强调“口授身传”.《十三势歌诀》说:“人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没有良师地教导,是很难入门地.在武术史上不乏从师艰难地故事.同样地一招一式,有多种练法,有多种要求,有一些难以言传地“规矩”,这些“规矩”一定要靠师傅口授身传.特别进人推手和散打阶段,更是离不开师傅地指导了.古往今来,学拳千千万万,但能人门地却寥寥无几,其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良师地引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太极拳地内劲在和人推手或散手时,释放出来就是“功力”.这种“功力”是可以划分等级地,有地划分成七层,有地划分成九层.我认为,是否简化一些,划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在练好桩功地基础上,能熟练盘架子,姿势正确,像模像样,克服自身地硬僵劲,做到轻灵自如.如果练拳为了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做到这一步也就可以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二阶段,中级阶段.也可称人门阶段.这个阶段,盘架子速度由慢到快,但劲别分明,并且已学会了推手,初步懂劲.“盘架子懂自己地劲,推手懂他人之劲”.懂得自己地手劲、腿劲、腰劲、脚劲、档劲,懂得棚、抨、挤、按、采、例、肘、靠八劲.与人推手时会“舍己从人”,运用沾劲、粘劲、连劲、随劲,随人之动而伸缩进退,能不丢、不顶、不抗.能听劲,“听”并不是声音人耳地意思,而是听察地意思,探听审察,通过触觉、视觉、听觉,来觉察对方劲力地大小、长短、快慢及劲源动向,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称为“听劲”.能化劲,即听劲后,能采用沾、粘、连、随之法化之.能发劲,化则进,柔化刚发,干脆利落地能把人发出去,使之失重或摔倒.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三阶段,高级阶段.即陈健侯所说地“圆球弹簧,劲气内藏”阶段.一招一式都能做到平、直、圆.如众周知,所有几何图形,都是由平、直、圆组成地.太极拳地一招一式,也是由平、直、圆组成地.处处符合平直圆,不仅外形美,而且符合力学原理,具有最佳地技击效果.“虚领顶劲”,就是“直”,“含胸拔背”中地“含胸”就是圆,“拔背”就是直.在水平面上作螺旋运动,外形处处是圆,手圆、肘圆、肩圆、背圆、胸圆、胯圆、档圆、膝圆、足圆,伸筋拔骨,节节贯通;体内内脏也做轻微地旋转、按摩,畅通经络和循环系统,元气畅通无阻,聚于丹田地浑圆劲能通达四肢八节.这时,全身处处是太极,像圆球弹簧,挨哪处,哪处即发,出手即招,无须考虑是否合招,达到了“拳无拳,意无意”地高级境界.正如陈鑫说,',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在实战中能娴熟地运用摔法、搞拿法等技能技巧,运用“寸劲”仆敌于丈外.什么叫“寸劲”?凡在一尺之内距离地蓄发劲,均称为寸劲.这种寸劲是内家拳所特有地.文章开头所描述地三个精彩片断,就是寸劲运用地典型例子.寸劲地形成决非一日之功,不经刻苦锻炼是难以形成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最近有人提出“筋路”说:“筋”是由肌肉统一协调作用而产生地力量定向作用地感觉,即“筋”是由肌肉力组成地,虽不可见,但可感觉得到.如果从细胞地角度来理解,这些筋就是肌细胞电荷有序排列地结果,使神经细胞能够控制定向地肌肉收缩.要产生如此精细地肌肉运动方式,没有经过正确地、艰苦地磨练是达不到效果地.所以说内劲在人体结构上地变化是微观地,是经络血气上地变化,是细胞电荷地变化,是肌肉协调用力调整地变化.在这过程中,你地肌腿、骨骼、关节、韧带等在肌肉力地作用下,一定会发生一些看不到地微调,虽然看不出,但是有些现象是可以感觉得到地.太极拳能练出肉眼看不见地“筋路”,这“筋路”遍布全身,功夫越高,“筋路”越多越细密,内劲越大(《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此说,当前还没有得到科学地论证,只是一种假设,录此备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四阶段,顶级阶段.经过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全身有电流感,外人触之软如绵有麻感,这时内功已达炉火纯青地步.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明确地指出,获得太极拳成就所必须经过地途径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顶级阶段,也就是“神明”阶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但我在里要说明一点,太极拳地内劲所表现出来地功力,决不是有些气功师说地所谓“外气”.科学已证明,所谓“外气”是不存在地.一个具有高超太极拳内劲地人,可能把一个身重公斤地人仆于丈外,但不能把一个重几十公斤地重物,不接触就能推之丈外.因为人是活地,在发功时往往采用“引进落空”地技巧,“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而物是死地,是无法运用这些技巧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本文结束地时候,我想把“内劲”总地描述一下.内劲就是一种肌肉力,人生而有之.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盘架子和推手训练,使这种肌肉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它具有整体性、灵活性、爆发性、隐蔽性、穿透性,外柔内刚,练至高级乃至顶级阶段,就能“阶及神明”,从心所欲,“英雄所向无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什么是内家拳劲,意拳劲的滋味在哪里?
什么是内家拳劲,意拳劲的滋味在哪里?新年将至,本着拜艺胜拜师的宗旨。
对我心中神圣的武魂做一述叙。
浅述己知,作为对师的汇报【天津李国梁老师曾说你把东西理解了,放到身上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当然,也说了嘴上明白不是真明白。
要体现出来。
我很自愧。
但想最大限度的说说我对功夫上身的理解。
何为武魂,我想他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对向上人性的追求。
不是持强凌弱的豪横,也不是低眉折腰侍权贵的卖身。
这一个魂字包含了太多的中国古今的英烈灵性。
不管他们是成功或者失败只要一个前提对道义,始终如一不悔奉行。
比如岳飞。
什么是内家劲。
我看过很多功夫大师的武术视频,说实话,不敢恭维,我认为开口动手就错。
错在哪里。
我说在明处。
真见过东西的人看看我说的对不对【可惜真见过的人不多】。
先说形意拳的内家劲。
我跟门二爷的徒弟李泽林老师站了三年桩。
三年过后李老捏着我的大腿前膝盖后腿窝述说全身一体发力的运行轨迹,八十多岁的人让我在他身上试。
又让我尝尝他的发力。
说实话,什么是内家劲,?内家劲就是连续不间断的让对方脑袋发炸的受打击。
试力放小劲的时候让人脑袋嗡的一声,发力时让对方开山裂石般有被炸裂感。
让对方瞬间失去反击能力就是内家劲。
更高深者看着不动劲力与人一接触,对方已经被击倒击穿。
后来我通过李老认识赵福江老师,在赵老师身上体会到的是同样的劲。
当然赵老师身上有意拳的滋味。
让人觉得亲切。
与赵老师接触多了,赵老得知我曾经是李国梁老师的徒弟时,不但掩饰不住对李国梁老师身上玩意的敬慕,而且很与我亲近。
在此之前尽管我19岁就认识李国梁老师,可是一直领悟不了李国梁老师的学问【李老师是你领悟到那教到那,从不多说】所以我一直没长进。
通过赵老师的掰开嚼碎的讲解才找到大门。
赵老师身上的劲是学张恩栋,李国梁老师曾与卢老学艺,并向赵道新学习过他的劲力。
所以他们身上意拳的滋味比较相近。
赵老师身上的劲霸道,李国梁老师身上的劲小巧灵异。
通过赵老的过渡我重回李国梁老师身边学习。
什么是意拳劲的滋味。
「内家劲、外家力、内气、精气神」啥关系?内、外家分野在哪儿?
「内家劲、外家力、内气、精气神」啥关系?内、外家分野在哪儿?太极新手--赵梓永到底什么是内家,什么是外家,什么是内家劲,什么是外家力,内气、精气神,自古以来莫衷一是,争论得一塌糊涂,至今没有一个比较清晰明朗的合理的论述,为拳界所理解和接受。
一种观点认为,内家外家都是一家,认为实质上没有内家外家之分,只是技术上不同特点而已。
有人认为,外家尚刚,内家尚柔。
有人认为,一般的力,只要练精细了,就是内家劲。
更有人认为,有内气(内功),就是内家,练啥都无所谓,等等。
特别是一些少林等外家的拳法,说到他们高级功夫时,也一样是都要练内功/内气的,难道就不是内家功夫吗?外家高手,一样内力惊人,功夫本来没有内家外家之分,练到最后都一样!其实,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五花八门,各有各的一套理论和道理,有各不相同,互不相让,真真是一个字“乱”。
究其原因,能够正确理解的明白人太少,糊里糊涂的“大师”“教授”“博士”太多。
一句话,拳分内家外家,毋庸置疑。
其分野在于,其招式/技术的驱动,是内家劲还是外家力,不在于外在的招式/技术。
内家劲驱动的,无论任何招式/技术,哪怕是少林、八极的,都是内家的功夫;外家力驱动的,也无论是哪家的招式/技术,哪怕是内家三拳的太极、形意、八卦的,依然都是外家功夫。
原因何在?人体的发力机制,有两种,一种是日常生活的发力方式,这种方式的发力,笔者名之为“常力”,就是不用专门训练,生下来长大就自然会使用的力,就是常人日常生活中的用力。
这种力,就是外家力,也被太极拳称之为“拙力”。
另一种是要经过专门训练才会的,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力的,特殊的用力方式,这种方式的发力,笔者称之为“劲力”,或者“内劲”,就是内家劲,太极拳称之为太极劲。
内家劲与外家力,有本质的区别,彼此排斥,不互不兼容,互不隶属,完全没法融合。
但是,内家劲和外家力,都有两个关键的特征。
外家力的一个特征是“断”,就是不连续,像单个脉冲冲击一样,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断的,都不连续,是一动一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师对内家神意气劲的通俗解释
吾师对神意气劲作出如下解释:神,一是指眼神,二是指元神。
眼神为心之苗,此“神”贵远贵专贵灵。
古人拳论中说眼要“毒”,实指专注,察言观色,秋毫无差。
元神古人称之灵魂,现代解释其实是一种基本的生命机能。
此“神”为心之使,贵静养。
所谓心神宁静,可以致远而万事无忧。
内家、禅宗对元神的静养都有特殊的修练功法。
这里的心实际是说脑,而不是心脏。
意,一是指意识,二是指意志。
意识是思想,是脑的思维功能或状态,为心之用。
意识贵专注,但须自然,故能清醒而灵活,能协调整合人体身体机能。
但由于人内在机体功能协调、气血自然运行而使内部几近失觉状态,唯有皮肤感应十分灵敏,故皮肤听劲为太极法门。
此意之反为无意,是功到自然而能应激反应的自动化状态。
显然,无意是以有意为始,要渐入有意无意、似有似无的状态,才能终成无意状态,此辩证法。
至于意志,则是精神意念的自由存在状态,意志贵坚强,对敌时毫不畏惧。
意志薄弱者,人不攻而自败。
气,一是指空气,二是指元气、真气、内气、精气。
人体通过气管、肺脏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氧而呼出二氧化碳,而吸入的氧经过转化是以离子状态存在的,才能为人体吸收。
人体皮肤、食管、胃、肠道等都有空气,但其间会产生相对复杂的化学变化,如屁(臭气)的产生。
人体内脏隔膜间有无菌之气,有利于形成缓冲空间并保持内在气压平衡,是生命肌体的自然状态。
对于元气、真气、内气、精气,实则是一个东西,本是中医对人体无形能量的一种解释,而西医则否定其存在。
它们与普通的人体营养物质不同,由水、谷、食物之精转化而来,运行于人体经络系统中,自由自在,有其特殊的自然规律。
故不能主观导之,随意改变它们的运行路径,不然,人体将出现不适症状。
中医有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练拳时松顺,经络自通。
练拳实则练意道,非气也,专注于气则拘滞。
也就是说,练拳时执着于体内想气、求气、运气,则一无是处。
另外,气还有气节、骨气之意,实则是一种浩然正气,或者说是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的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
劲,是连绵不绝、均整合一、由腿及腰再至手梢或其他部位的无时间差无任何间隙的充沛的内劲,此内家不传之法门,练内家而不懂劲者多矣,枉练终生。
本质上劲不内求,它是人体骨胳、肌腱等按照内家身法要领摆正接好协调一体而自然存在的可以瞬时导外力于地中又同时传回施之对手的状态。
内家有言,骨坚筋长关节活,意定神凝气势整,虚腾身法劲由生,运用在心人不知。
凡言丹田劲者,不过知其表象。
练内家拳,比如太极拳,凡不知神意气劲者,必不知内家为何物。
若知者以神秘语言玄之,则又误人。
是论,乃吾师之若心,当然也仅一家之言。
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指教。
吾师有言,神意无限得真松,自然无为乃真静,天下第一莫要想,浑然一气功在身。
吾师心思明明,愿与天下同好者探讨内家拳技。
凡不能言其要害而辱骂人者,其道学修养及人品之低贱,于言语中必暴露无遗。
孙德明谈汪永泉太极真要
孙德明,1924年生人,天津宝坻人。
为汪永泉嫡传入室弟子.7岁跟商宝善学习杨少侯传授的杨氏小架.1953年进京工作,和马洪藻学过形意拳. 1966年投在崔毅士门下,学习杨式太极拳大架及推手功夫. 1978年拜汪永泉为师,学习太极拳中架及杨家家传的推手功夫,直至汪永泉去世。
一生别无它好,专心研究太极拳。
在太极拳技击上尤其具有精深造诣。
现任北京永泉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
谈到汪永泉的功夫,孙德明这样描述:“非常细腻,但又无边无际。
细腻的跟水一样,摸起来柔,用起来威力又无穷。
汪永泉老师的拳法象大海”。
“我们跟他动手,无论多大的劲力下去,摸不到东西”,“过去说泥牛入海,泥牛还有点摩擦力、阻力,但你使向汪老的劲是没有任何着落的”。
孙德明道,汪老对太极拳的精、纯要求很高,太极拳要精炼,除了下苦功,还要掌握核心技术,要不然,东西不对,下的功夫越大,走偏就越远。
精的东西不在多,可能就那么几点,但要准确。
功夫精了还要纯,混了杂质,就会变样。
现在很多传统太极拳变化比较多,外形变了,内在的核心不能变,神韵不能变。
技击秘要--- 点、拍、断
孙先生说,汪老的技击功夫,很细腻,一出手,跟书法的用笔似的,有来历,不是随便乱比划的。
这个来历就是内功。
一举手,内功就有。
有内功就可以没有法,太极拳论说,动即是法。
这是讲在内功的基础上,没有内功,这话是空谈。
练拳开始的时候,所有的法都是练习内功之用,内功有了,逐渐去法。
技击的具体运用有劲,太极拳的劲有很多种,汪老独门秘技,他最拿手的,也是最常用的,是点、拍、断三法。
“点”是汪永泉先生得心应手的技击之法,运用最多,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无论对方以何种方向,何种劲力来攻击,皆以全身功力凝聚指尖,照其劲源,点击截断,其攻自破,且劲力回击,自毁长城。
孙德明先生说,他多次亲见汪老以点法展示技击功夫,并亲身感受了汪老“点指神功”的威力,进攻者遭此一点,委顿如败絮飘风,丧失战斗力。
如今,孙德明经过多年苦练与实践,对点法心得尤其透彻。
“拍”为截其劲路,迅捷无伦,避其锋芒,击其中核。
在敌旧力将竭,新力未生之时,重击敌枢纽。
很多人误解太极拳慢慢悠悠,那只是在练习之时,运用时也会如雷霆万钧,闪电过隙。
“拍”之诀窍就在准、快,准为击其要害,快为抓住时机。
拍法运用,往往一招令敌溃倒于地,或飞摔出去。
“断”更是有“莫测”之功,断敌之劲、断敌之意,断其来路,也断其去路,只要对方进攻,以断法制之,令敌难逃溃败下场。
运用“断”法时,先以对方来击之势,顺其所为,令其得机得势,我则被势,敌刚一摸实处,我瞬间突然断开,无影无踪,使敌如临深渊,云端踏空,无从着落。
对方遭此断法,必然心生恐惧,从精神到劲力彻底瓦解。
断必须要断的干净、彻底,在瞬间从“有”到“无”,完成一个太极状态的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内功的运用极为通畅、圆润,内劲收、发由心,到了举重若轻的境地。
孙德明先生说,这些东西过去汪老是不让轻易向外说的。
练拳真髓--- 松、散、通、空
内功怎么练?孙德明先生说,汪永泉先生所传内功心法中,最核心的有四个字,即“松”、“散”、“通”、“空”。
松,是始终贯穿练习过程的核心要领。
拳论曰,“中正安舒”,讲的就是松的状态。
汪老说:“松,是全身放松,某一部分的松是没有意义的。
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是恢复人先天的自然状态”。
自然就是不要故意去做松,一故意,就做作了,就不是松。
孙德明说,松是从上到下,从外到里,完整一气,内气向下沉,肢体在松中保持灵活。
散,是气的通常状态。
拳论说,“气宜鼓荡”,散就是绵绵细细的鼓荡,在练拳过程中把内气运行到身体各个部分,各个梢节。
散是由内到外的,通彻全身。
孙德明先生说,打个比方,在一湖安静的水中,丟进去一个石头子儿,激起的水波一圈一圈从中心向外扩散,这就是散,类似太极拳的功夫,就是一动无有不动。
做到了“散”,气才能顺,这是练内功必须要达到的程度。
通,就是流畅,劲路流畅,气脉流畅。
(拳论说,“总须完整一气”)是一种动态均匀的状态。
要达到通,练拳中身体状态必须保持一种科学、合理的形态,比如要张肘、松肩、开胸等,内气一通,脏腑就得到很好调节,练拳就非常舒服,“气遍全身不稍滞”。
越练越神清气爽,练拳的妙处也不断体现出来。
不通就会越练越累越疲乏。
空,就是空灵的境界,太极拳功夫练到非常浑厚,即“有”的程度,又全身虚灵,即“无”的程度,有无相生,就是“空”,拳论说“全体透空”,透了才能空,松,散,通都是达到“透”的阶梯。
做到“空”,于己则身体无紧张点,消除引起疾病的一大根源,于人则搭手无滞留点,没有把柄与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即推手的“神明”境界。
孙德明先生说,松、散、通、空这四大要诀,在练拳过程中需要逐步体会,它们又是完整一体的,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全部做到了这几方面,内功才算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