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精练必修3 第2单元 第1讲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精练必修3 第3单元 第2讲 课后
必修3第三单元第2讲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一定多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B.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而非生物个体D.生态农业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人工鱼塘或城市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往往要比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少;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实质上是其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是以“营养级”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个体;能量的利用率通常是流向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能量的比值,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生态农业的特点是丰富了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多级利用,提高了整体的能量利用率。
2.下面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答案】A【解析】题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00(摄入量)-20(粪便中的能量)=80,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倒推出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题图仅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并不能得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并不等同于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3.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图中b=h+c+d+e+f+i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C.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首先,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该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c为同化量,h为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f是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i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是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所以b=h+c=f+d+h=f+e+g;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狼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子的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精校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Ⅲ生物部分)1.下列有关高尔基体、线粒体与叶绿体得叙述,正确得就是A.三者都存在于蓝藻中B.三者都含有DNAC.三者都就是ATP合成得场所D.三者得膜结构中都含有蛋白质2.下列与真核生物细胞核有关得叙述,错误得就是A.细胞中得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B.细胞核就是遗传信息转录与翻译得场所C.细胞核就是细胞代谢与遗传得控制中心D.细胞核内遗传物质得合成需要能量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得就是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皮肤血管舒张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用酒精擦拭皮肤4.若将n粒玉米种子置于黑暗中使其萌发,得到n株黄化苗。
那么,与萌发前得这n粒干种子相比,这些黄化苗得有机物总量与呼吸强度表现为A.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增强B.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增强C.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减弱D.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减弱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得叙述,错误得就是A.血浆中得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得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得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得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6.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BB与Bb得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基因型为bb得受精卵全部死亡。
现有基因型均为Bb得该动物1 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与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得子一代中BB、Bb、bb个体得数目依次为A.250、500、0B.250、500、250C.500、250、0D.750、250、029.(11分)氮元素就是植物生长得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农作物得产量。
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内,在核糖体上合成得含氮有机物就是___________,在细胞核中合成得含氮有机物就是____ _______,叶绿体中含氮得光合色素就是______________。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精校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Ⅲ生物部分)1.下列有关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者都存在于蓝藻中B.三者都含有DNAC.三者都是ATP合成的场所D.三者的膜结构中都含有蛋白质2.下列与真核生物细胞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C3AC4.若将nAC5ABCD6bb的受,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A.250、500、0B.250、500、250C.500、250、0D.750、250、029.(11分)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内,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___,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___,叶绿体中含氮的光合色素是______________。
(2)农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有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
已知作物甲对同一种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中NH4﹢和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NH4﹢和NO3﹣同时存在时,对一种离子的吸收量大于另一种)。
请设计实验对这种偏好性进行验证,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30.(11分)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
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填“抗体”(((31.((曲线为(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
32.(9分)玉米是一种二倍体异花传粉作物,可作为研究遗传规律的实验材料。
玉米子粒的饱满与凹陷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杂合子通常表现的性状是___________。
(2)现有在自然条件下获得的一些饱满的玉米子粒和一些凹陷的玉米子粒,若要用这两种玉米子粒为材料验证分离定律。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生物(含试题详解)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全国Ⅲ卷高考新动向1.考查角度更加灵活、新颖;考查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
如体现新颖角度考查的有第3、4、6、31、32题,体现深度考查的有第4、29、32题。
2.对知识、能力考查的方向和权重有所变化。
必修1在选择题中的比重增幅较大,突出考查基础性和综合性。
必修3有两个非选择题,即第30、31题,突出考查应用性。
第32题突出考查实验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
3.试卷难度有所增加,得高分不易。
主要体现在:①实验设计题的比重增加,而且非选择题设问减少,难度增加,答题要求提高,得全分不易,如第29、32题;②“原因”表述题分量增加,要求考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第30、31、37、38题。
4.对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素养的考查更为凸显。
如第29、30、31题,思维量大,有一定的难度。
考点新变化1.高频考点、次位考点考查并重,角度和形式灵活。
如对次位考点的考查体现在第3题、第6题、第30题等。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遗传相关题型的转变新奇。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部分的试题由以往的常考非选择题形式转变为选择题,如第4、5题;遗传题舍弃常见的考查形式,走向遗传规律的验证、实验设计的新角度、新方向,难度较大,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仍为压轴题。
3.知识源于教材,但对方法和思路的考查高于教材。
如第29题第(2)题中要求验证农作物对离子吸收的偏好性,可以借鉴和提炼人教版必修一教材P63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中离子吸收的实验思路和设计方法。
试题新亮点[创新题]第29题第(1)题中以氮元素为切入点串出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形式灵活,角度新颖。
考生对于分离定律并不陌生,但第32题第(2)题要求考生在不知显隐性、不知纯杂合的基础上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并写出思路和预期结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新颖性,此类试题能够反映出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的热宠题型。
[易错题]第2题综合考查细胞核的相关知识,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三大重要生理过程密切相关,但发生场所不完全相同,转录和翻译常因关联紧密而被忽略其反应场所的不同。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含答案解析)必修3 第2单元 第2讲 课后
必修3第二单元第2讲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目就越多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答案】B【解析】生物群落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态环境越优越,对生物生长越有利,生物种类数量就越多,结构就越复杂。
一个池塘中除了有鱼之外,还有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有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才构成池塘的生物群落。
群落中的生物个体间有捕食、竞争、互利共生等关系,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2018年湖北襄阳五中月考)对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①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②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③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植物的分层现象④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⑤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玉米与大豆套种,充分利用分层现象⑥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③⑥【答案】C【解析】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③错误;合理密植是针对同种生物来说的,与植物的分层无关,⑥错误。
3、(2018年江苏射阳测试)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答案】B【解析】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B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错误;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然发生微小的变化,D错误。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讲义【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
第2课时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举例说明植物细胞工程利用快速繁殖、脱毒、次生代谢物生产、育种等方式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社会责任:列举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说明植物细胞工程对生产的影响。
一、植物繁殖的新途径1.快速繁殖(1)快速繁殖技术: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特点⎩⎨⎧①无性繁殖,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②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③可实现工厂化生产2.作物脱毒(1)选材部位:植物的分生区附近。
(2)选材原因:分生区附近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3)实例:目前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来脱去病毒,在马铃薯、草莓、甘蔗、菠萝、香蕉等主要经济作物上已获得成功。
二、作物新品种的培育1.单倍体育种(1)过程: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纯合子植株。
(2)优点①后代是纯合子,能稳定遗传。
②明显缩短了育种的年限。
2.突变体的利用(1)产生原因:在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中,易受培养条件和诱变因素(如射线、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而产生突变。
(2)利用: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变体,进而培育成新品种。
三、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1.次生代谢物(1)概念:植物代谢会产生一些一般认为不是植物基本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产物。
(2)作用:在植物抗病、抗虫等方面发挥作用,也是很多药物、香料和色素等的重要来源。
2.生产技术手段: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3.优点:生产速度快。
4.实例:利用紫草细胞的组织培养生产的紫草宁具有抗菌、消炎和抗肿瘤等活性。
利用红豆杉细胞的组织培养生产的紫杉醇具有高抗癌活性。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葡萄的扦插、桃树的嫁接、石榴的压条繁殖方式都属于微型繁殖。
(×) 提示:题述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繁殖,不属于微型繁殖。
微型繁殖是指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脱毒苗培育所选的组织培养材料可以来自植株的任何部位。
(×)提示:培育脱毒苗时选用的通常是茎尖等分生组织,原因是该组织附近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高考生物复习课件 第2单元第1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 (二)考查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素养目标:生命观念)
• 2.(2021年新疆乌鲁木齐一中月考)如图所示细胞间的三 种信息交流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甲可表示两个相邻的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 B.图乙可表示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之间的识别与结合 • C.图丙表示植物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 • D.上述细胞间信息交流都是通过细胞膜上糖蛋白实现的 • 【答案】B
•
• 2.细胞核的功能 • (1)细胞核遗传是信__息__库________,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 场所。 细胞代谢和遗传 • (2)细胞核是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中心。
•
巧记细胞核“二、二、五”
[自主检测]
• 思考判断 • (1)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 ( ) • (2)染色体和染色质只是形态不同,而成分完全相同。
• 【答案】(1)提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中,K+外流是借 助于⑤离子通道,而不是②载体蛋白;不消耗ATP。
• (2)提示:由A面具有糖蛋白可知,突触间隙应位于A面;A 面的液体为组织液,属于内环境,B面的液体为细胞内液,不 属于内环境。
• (3)提示:③为磷脂分子亲水性头部,④为疏水性尾部, 故与水面接触的应为③。
• 3.模型中有关结构或功能特点 • (1)基本支架:[b]磷脂双分子层。
• (2)结构特具点有:一_定__的__流__动_性___________。 • (3)功能特选性择:透__过_性_________。 • (4)a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具有保润护滑、____细_胞__识_和别 __________作用。
• 【答案】(1)提示:细胞代谢旺盛,核孔数量增多 • (2)提示: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 制中心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精校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Ⅲ生物部分)1.下列有关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者都存在于蓝藻中B.三者都含有DNAC.三者都是ATP合成的场所D.三者的膜结构中都含有蛋白质2.下列与真核生物细胞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需要能量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皮肤血管舒张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用酒精擦拭皮肤4.若将n粒玉米种子置于黑暗中使其萌发,得到n株黄化苗。
那么,与萌发前的这n粒干种子相比,这些黄化苗的有机物总量和呼吸强度表现为A.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增强B.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增强C.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减弱D.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减弱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6.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BB和Bb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
现有基因型均为Bb的该动物1 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A.250、500、0 B.250、500、250 C.500、250、0 D.750、250、029.(11分)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内,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___,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 ________,叶绿体中含氮的光合色素是______________。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精练必修3 第1单元 第2讲 课后
必修3第一单元第2讲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反射活动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答案】B【解析】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只能进行单向传递,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只有反射弧结构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任何一部分被破坏,反射活动都不能进行;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时,必须有神经递质的参与。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答案】D【解析】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植物人”具有呼吸和心跳,也能排尿、排便,呼吸中枢在脑干,排尿、排便反射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3.(2018年陕西西安五校模拟)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 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发生反射活动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以维持电位差【答案】B【解析】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通过了突触间的传递,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但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活动;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以维持电位差。
4.(2017年湖南长沙测试)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答案】A【解析】反射弧中神经细胞之间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图中d为传入神经,切断d后刺激b,仍能引起效应器收缩;结构b为神经纤维,结构c为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突触处的要快;Ⅱ为突触后膜,其上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含答案解析)必修3 第3单元 第2讲 课后
必修3第三单元第2讲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一定多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B.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而非生物个体D.生态农业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人工鱼塘或城市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往往要比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少;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实质上是其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是以“营养级”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个体;能量的利用率通常是流向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能量的比值,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生态农业的特点是丰富了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多级利用,提高了整体的能量利用率。
2.下面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答案】A【解析】题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 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00(摄入量)-20(粪便中的能量)=80,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倒推出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题图仅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并不能得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并不等同于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3.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图中b=h+c+d+e+f+i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C.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首先,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该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c为同化量,h为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f是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i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是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所以b=h+c=f+d+h=f+e+g;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狼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子的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含答案解析)必修3 第1单元 第2讲
必修3第一单元第2讲1、(2017年海南卷)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答案】A【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方式是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缺氧时释放的能量减少,因而会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A错误;由于效应器由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说明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从而使电信号→化学信号,C正确;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从而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完成兴奋的传递,D正确。
2、(2017年江苏卷)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上,位于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无法为其提供能量,A项错误;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项错误;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释放至突触间隙,C项错误;结构④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与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有关,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进出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项正确。
3、(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答案】B【解析】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并产生大量ATP,A正确;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不消耗ATP,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均需要消耗ATP,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Na+排出细胞,同时将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的主动运输,消耗ATP,D正确。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精练必修1 第1单元 第1讲 课后
必修1第一单元第1讲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细胞和生命活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病毒无细胞结构,所以它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B.单细胞生物体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C.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D.细胞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答案】A【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缺乏核糖体和酶系统,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代谢和繁殖;对单细胞生物体而言,细胞层次就是个体层次,通过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体由多个细胞共同组成,其生命活动由多个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2.(2017年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正确的是()①皮肤②胃黏膜③神经元④变形虫⑤细胞内蛋白质等化合物⑥病毒⑦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⑧一池塘中的所有鱼类⑨一片森林⑩一池塘中的所有生物A.⑤⑥③②①④⑦⑩⑨B.③②①④⑦⑩⑨C.③②①④⑦⑧⑩⑨D.⑤②④⑦⑩⑨【答案】B【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①皮肤属于器官层次;②胃黏膜属于组织层次;③神经元属于细胞层次;④变形虫属于个体层次;⑤细胞内蛋白质等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⑥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⑦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属于种群层次;⑧一池塘中的所有鱼类,不属于生命系统;⑨一片森林属于生态系统层次;⑩一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层次。
因此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是③②①④⑦⑩⑨。
3.(2017年四川成都测试)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科学家研究、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发现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C.英国科学家虎克指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D.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答案】D【解析】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发现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A错误;“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不属于细胞学说的内容,B 错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C错误;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D正确。
2019-2020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2章+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及答案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如图)①突触由图中的b 突触前膜、c 突触间隙以及d 突触后膜组成(填字母及名称)。
②其他结构a .图中a 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
b .图中e 、f 、g 分别是指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c]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d]突触后膜上的[g]受体→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3)传递特点 ①特点:单向传递。
②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e]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4)常见突触类型从结构上来说,突触主要分为两大类:A.轴突—树突,图示为:。
B.轴突—细胞体,图示为:。
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大脑皮层言语区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②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2.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5.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是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直接联系的活动。
() 6.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提示:1.√2.√3.√4.×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必修3 第1单元 第1讲
必修3第一单元第1讲1.(2017年全国新课标Ⅲ卷)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C【解析】0.9%NaCl溶液是生理盐水,和血浆是等渗溶液。
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机体血浆渗透压不会变化,但血浆量会增加,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维持稳态平衡,水盐摄入量≈排出量,A、B、D错误,C正确。
2.(2017年江苏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答案】B【解析】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项错误。
饥饿时,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故此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B项正确。
人是恒温动物,处于寒冷环境中,与外界温差大,散热量比炎热环境中多,此时,人体主要是通过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C项错误。
抗利尿激素基因在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中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在肾小管细胞中表达,D项错误。
3.(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组成内环境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交换物质,静脉滴注的生理盐水中的水和无机盐离子可以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A正确;正常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稳态,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机体可以通过泌尿系统把一部分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B错误;在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因此静脉滴注的生理盐水中的Na+主要留在细胞外液中,C、D错误。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含答案解析)必修3 第3单元 第1讲 课后
必修3第三单元第1讲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答案】C【解析】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如硝化细菌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动物并不都是消费者,如腐食性的动物(蚯蚓等)属于分解者;细菌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各种杂草固定的能量只能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C、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首先是被自身利用,积累的能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蜣螂属于分解者,是动物而不是微生物,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而不是分解者。
3、(2018年内蒙古鄂尔多斯模拟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可以有多种,但是每一种生物只能位于一个营养级B、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能量的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D、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可以有多种,由于食物链的复杂性,每一种生物可能位于多个营养级,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故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能量的补充,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C正确;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D 正确。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必修3 第2单元 第1讲
必修3 第二单元第1讲1.(2017年全国新课标Ⅲ卷)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知“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因此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都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B正确,C、D错误。
在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
2.(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禽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得最快,故捕获家禽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进行,并使剩余量保持在K/2左右,这样既可较多地获得家禽,又能使家禽数量恢复得最快。
由题图可知,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略大于K/2,此时适合捕获。
3.(2017年江苏卷)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实验。
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A项错误。
由题图可知,转速150 r/min时,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可推测其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项正确。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2章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学习 目 标核 心素 养1.结合突触的结构图,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和特点2.结合“资料分析”,概述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并能以言语区为例,了解大脑的高级功能1.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递特点的实验探究,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如图)①突触由图中的b 突触前膜、c 突触间隙以及d 突触后膜组成(填字母及名称)。
②其他结构a .图中a 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
b .图中e 、f 、g 分别是指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c]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d]突触后膜上的[g]受体→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3)传递特点①特点:单向传递。
②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e]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4)常见突触类型从结构上来说,突触主要分为两大类:A.轴突—树突,图示为:。
B.轴突—细胞体,图示为:。
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大脑皮层言语区受损功能区障碍症特征功能障碍症①S区不能讲话(听得懂、看得懂)运动性失语症②W区不能写字(听得懂、看得懂)失写症③V区看不懂失读症④H区听不懂(会写、会讲、会看)听觉性失语症(3)学习和记忆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②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第二单元第1讲
1.(2017年全国新课标Ⅲ卷)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知“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因此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都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B正确,C、D错误。
在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
2.(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禽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得最快,故捕获家禽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进行,并使剩余量保持在K/2左右,这样既可较多地获得家禽,又能使家禽数量恢复得最快。
由题图可知,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略大于K/2,此时适合捕获。
3.(2017年江苏卷)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实验。
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A项错误。
由题图可知,转速150 r/min时,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可推测其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项正确。
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的方法,C项错误。
酵母菌的呼吸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都在胞内,D项错误。
4.(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B、D错误,C正确。
A项所用方法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A项不符合题意。
5.(2017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J”(2)种内斗争(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
(2)因为鼠害较为严重,种内斗
争强烈。
(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