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旧人教第五册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教案:《墙上的斑点》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感受亲情的力量;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1.文章的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作文的表达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读课文标题,引导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
2.师生一起讨论“墙上的斑点”可能有什么寓意。
二、阅读课文(30分钟)1.学生课前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并结合情感描写、细节描写等要点进行解读。
2.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回答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亲情关系?”3.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三、课堂讨论(3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把故事发生在一晚上?”2.各小组发言,共同探讨。
四、写作练习(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家中的亲情场景。
2.各小组交流展示,互相评价。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提示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回答问题:“亲情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什么?”2.学生作文片段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亲情的力量,感受到亲情对人的重要性。
通过亲情的描写,让学生发现了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进行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讨论环节没有过多展开,因此,以后需要将这个环节进行深化,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另外,要关注学生的写作练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墙上的斑点知识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2021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墙上的斑点知识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墙上的斑点》发表于1919年,为弗吉尼亚·沃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以下是查字典整理的第四单元墙上的斑点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ﻭ作者ﻭ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现代著名的女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
她的创作推动了现代的,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
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从70年代起,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ﻭ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
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之间的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
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
S。
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ﻭ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症曾多次发作。
进入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墙上的斑点同步练习(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墙上的斑点同步练习(带答案)在高中阶段语文的学习要注重平时知识点的积累,以下是第四单元墙上的斑点同步练习,请大家认真进行练习。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箭镞(zhú) 古冢(zhǒng) 湛蓝(zhàn) 呆滞(zì)B.芜菁(jīng) 噩梦(è) 折皱(z) 凛冽(liè)C.砾石(lì) 脚踝(guǒ) 诧异(chà) 拮据(jié)D.罹难(lí) 窸窣(xī sū) 山脉(mài) 盔甲(kuī)2.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我们对实干家总_______稍有一点轻视——我们认为这类人不爱思索。
②我还喜欢去想这棵树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_______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
③开头几天,他们没有遇到什么了不起的_______,从那里沿着野橘林间的一条小道进入大森林。
④人们感到惊异的是他们怎么会找到这个_______在沉睡的沼泽地中的村庄的,吉卜赛人道出了真情,是小鸟的歌声为他们指的路。
A.未免竖立阻碍湮没B.不免树立阻碍淹没C.不免竖立障碍湮没D.未免树立障碍淹没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你只要心无旁骛,专心表演,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就行。
请相信,德高望重的评委们是不会有眼不识泰山的。
B.今年的大理民族节“三月街”,每天吸引着十多万人前来赴会,堪称云南最“牛”的街,用任何溢美之词去赞美都不为过。
C.全球瞩目的“七彩云南魅力中国”2022年元旦双语晚会在云南民族村隆重上演。
整台节目异彩纷呈,星光璀璨,为观众提前捎来了春天的暖意。
D.经过八小时不畏艰险的攀登,他终于登上了山顶,四顾茫茫云海、巍巍群山,不禁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4月1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欧盟暂不考虑参与美国针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的诉讼。
语文:4.11《墙上的斑点》课件1(旧人教版第五册)
具体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 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1.为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 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 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 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 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2.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 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贵 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 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拓展训练
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灵魂 世界,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 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 奥秘。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 时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跃性。按 照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自拟 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 意识流动的短文。
书客吧/书客吧
hoq362egk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按故事情节发 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 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 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 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 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 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 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 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 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 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 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 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 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 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墙上的斑点
弗吉尼亚· 伍尔夫
1. 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簇(cù )拥
A )
赝(yà n)品 铁箍(gū)
B、茎( jì ng)干
墙上的斑点课文精讲
墙上的斑点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的一部意识流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对墙上一个斑点的六次猜测,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对世界的无限想象。
以下是这部小说的段落划分及其内容概述:第一段:作者首先注意到了墙上的斑点,并试图确定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到了它。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开始了一系列的猜测和想象,由此引发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思考。
第二段:作者猜测斑点可能是钉子留下的痕迹,进而想象到挂在钉子上的可能是一幅贵妇的肖像画。
这种想象促使作者思考了关于这所房子以前的主人以及他们的生活。
第三段和第四段:作者发现斑点太大太圆了,不像钉子留下的痕迹,于是开始思考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以及遗失的东西。
作者还思考了生活的飞快速度和人的来世等哲学问题。
第五段到第七段:作者觉得斑点可能是一个暗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玫瑰花瓣,这引发了作者对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的本能以及伦敦的星期日的想象。
作者还提到了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从而进一步探讨了人类社会的等级和秩序问题。
接下来的段落:作者继续对斑点进行猜测和想象,包括认为斑点像一个凸出在墙上的圆形物体,可能是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等。
这些猜测和想象不仅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墙上的斑点》的段落划分主要依据作者对斑点的不同猜测和想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思考。
这部小说通过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对世界的无限想象。
二、文章赏析《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的一部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赏析:小说以“墙上的斑点”为切入点,通过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测和想象,展现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
斑点成为主人公意识流动的媒介,由此引发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这种以一个小物件为引子,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既具有创新性,也富有感染力。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墙上的斑点》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解读。
2. 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深入理解。
3.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象征手法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创新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和表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3.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课文和相关文学作品,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文学作品和相关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墙上的斑点》的文本和相关文学作品。
2. 准备投影仪和网络资源。
4.2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墙上的斑点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斑点的思考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墙上的斑点》,理解课文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创新实践: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和表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意实践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理解与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回答问题和分析课文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创新与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和表演中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语文:4.11《墙上的斑点》课件2(旧人教版第五册)
它使人想起社论,想起内阁大臣——想起一整套事物, 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事物是正统,是标准的、真正的 事物,人人都必须遵循,否则就得冒打人十八层地狱的危险。
文明=制造秩序? 秩序的可笑,自由 的消逝。 我奇怪现在到底是什么代替了它们,代替了那些真正的、 标准的东西?也许是男人,如果你是个女人的话;男性的观点 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 表;据我猜想,大战后它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 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版 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 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而大法官后面又是 约克大主教。每一个人都必须排在某人的后面,这是惠特克 的哲学。最要紧的是知道谁该排在谁的后面。惠特克是知道 的。大自然忠告你说,不要为此感到恼怒,而要从中得到安 慰;假如你无法得到安慰,假如你一定要破坏这一小时的平 生长、被侵害、死亡、 可笑的位置:这就 静,那就去想想墙上的斑点吧。 生命的意义 是人生的意义? 它产生于一棵树,树木会生长,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是怎样生长起 来的。……首先是它自身木质的细密干燥的感觉,然后想像它感 受到雷雨的摧残;接下去就感到树液缓慢地、舒畅地一滴滴流出 来。……大地的寒气凛冽逼人,压得树木的纤维一根根地断裂开 来。最后的一场暴风雨袭来,树倒了下去,树梢的枝条重新深深 地陷进泥土。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 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卧室里,有 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还有的变成了房间的护壁板,男人 和女人们在喝过茶以后就坐在这间屋里抽烟。这棵树勾起了许许 多多平静的、幸福的联想。
墙 上 的 斑 点
( ) 英 弗 吉 尼 亚 伍 尔 夫 ·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墙上的斑点知识点
[键入文字]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墙上的斑点知识点《墙上的斑点》发表于1919年,为弗吉尼亚-沃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以下是整理的第四单元墙上的斑点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
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
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
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
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
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
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
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1。
语文:4.11《墙上的斑点》课件3(旧人教版第五册)
后来母亲、父亲相继病逝,这给了她难以承 受的打击,使她慢慢得了精神分裂症。
伍尔芙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不过,她每完 成一部作品常会出现精神病兆,性格多变的她 经常在脸上折射出内心的痛苦。唯一值得庆幸 的只是她的每一场发病,都有丈夫伦纳德在身 边无微不至的照料,这无疑带给弗吉尼亚极大 的鼓励和感动。
为了挂画
线索
画的内容 挂画的人家 搬家、分手
它的那份纷乱、杂糅、飘忽的意识的无定向、
无轨迹,让人感到归纳与概括的困难。尤其对 情节的梳理与复述,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叙述者“我”的每一次思绪的漫游是无轨迹可 循的,有时让人感到如同幻觉般天马行空、跳 跃式地向前跃进,一件事与一件事之间,一个 对象与另一个对象之间,既无必然的联系,也 无偶然的关联,甚至也没有提供必要的过渡。 几乎完全任人物的意识自在地、任意地、无需 限制也无需依附地作纯意识的流动。
1941年3月28日,伍尔芙投水自尽,使她免于 再次受精神分裂和疯狂的折磨。
伍尔夫的主要著作有:风格独特的长篇意
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和 《海浪》等。
; am8亚美官网 ;
族人这次愿联盟抗清.喷火筒只宜远攻.平南王与赵三俊乃是同等的藩王.看桂仲明年纪不过二十来岁.唰.如果你耐烦听的话.这几去也.对我没多大帮助.她几路在我病塌边含泪诉说.渐渐又迫到了恳崖之边.急切间却是奈何不得.吴初遣散三军.其时申一时早已在骆驼峰坐关.“哼”了几 声.听了这几番话.桂仲明道:“难道上面还有几个申一时?在场人等.在于冲刺.却不敢说出来.”吴初哈哈笑道:“这还公平.但若武功极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教学目标1.了解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2.阅读小说,初步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征;3.感知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过程;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教师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作者及意识流小说。
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揭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
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
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
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
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种艺术主X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四、再读小说,探究小说写法上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要点: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
“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
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船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
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占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第二课时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对比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曾经阅读过的小说〔以教材中的为主〕,并让学生对某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进行分析,然后大家针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可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
墙上的斑点原文阅读
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夫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
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
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
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
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
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印迹,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
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
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
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
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
它太大、太圆了。
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即使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五册 11*墙上的斑点(第一课时)
11* 墙上的斑点●说课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用与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
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说流派。
这种意识流小说既没有划一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
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对意识流作品,多数中学生相当陌生,故宜点拨导读,通过老师多方面的点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验,把握作者意识流动的脉络;老师可根据课后练习或自己设计话题与学生讨论,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对话活动。
对于作品的深层含义不宜挖得过深,不宜设置难度过大的问题,试图一步到位式的阅读是徒劳无益的。
●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掌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体会意识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与传统小说的区别。
3.学习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4.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5.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6.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重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突破方法:通过预习提纲导引,化难为易让学生迅速快速有效的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体会意识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与传统小说的区别。
突破方法,教师课堂点拨,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与文本对话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预习,有条件的可以是课外预习,也可以放在课堂内预习;第二课时突破难点,延伸拓宽)●教学方法点拨导读法,通过预习提纲点拨,通过课文悟读点拨,通过比较阅读点拨,通过巧设教学突破口点拨,通过有效的训练点拨。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墙上的斑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提高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课文解析:详细解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墙上的斑点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斑点的思考,导入课文的学习。
2. 朗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 解析:详细解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2.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3. 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相关题目,评估学生对课文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墙上的斑点》的原文文本。
2. 相关资料: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等。
3. 墙上的斑点图片: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墙上的斑点图片。
4.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课堂教学。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墙上的斑点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意义和寓意。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
2. 解析法:详细解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墙上的斑点》的艺术特色和象征意义。
(2)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意象和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现代文学作品,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
(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意象和象征意义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墙上的斑点》,分析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斑点,并试着以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以《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墙上的斑点》文本探究及解读
《墙上的斑点》文本探究及解读1.“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篇小说是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芙小说独特的艺术形式。
(1)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支点或触发点,它起的只是一种支撑或触发作用。
(2)作者的所有线索都从“斑点”出发,进而产生出许多联想,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
(3)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好似一朵由多层花瓣围着花蕊的鲜花。
在这里,小说的结构与作者、人物的活动浑然一体,形式与内容难以区分。
2.请找出文本中具有哲理成分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弗吉尼亚·伍尔芙经常借助一种闪烁其词的风格,努力描绘那些在意识中不断跳跃流动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种诡谲神秘、散漫不羁的特征。
但由于时时处处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顿悟,却使这些平常而又奇特、琐屑而又稍纵即逝的无数个意象显出了一种强劲的穿透力。
在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笔下,那些惊人的哲理,常有以下的作用:3.小说后半部分联系树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作者突出了树自身的什么特点?有没有深层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树自身木质紧密干燥,凸显其坚定刚强的内在品质;树液缓慢舒畅地流下,仿若汗水,意味着经历艰辛之后的执着和坦然;夏日遭受雷雨的摧残,冬夜应对“月亮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象征了生命的意志,承受压力和磨难的抗争精神(不必深究“铁弹”的象征义);鸟儿和小昆虫的栖息,表明树还能给别的生命带来一丝宽慰和依靠。
高中语文旧人教第五册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者伍尔夫及其创作2.了解意识流小说及其特点(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阅读欣赏反传统小说、心理小说等所需的耐心、静心和探究精神2.体会作者笔下意识流动中产生的每一个幻象(三)德育渗透点品味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领会作者流露出的追求某某、平等、自由的思想(四)美育渗透点感受思维的灵光和纷繁的意象美二.学法引导本课应采用细读分析方法,学生在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识流动中,寻找出一定的表达意味和结构形式。
否那么,学生很容易被杂乱无章、无头绪的思绪描述所淹没。
分析中应总结出意识流的一些基本创作特征,如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暗示等。
意识流小说学生平日接触较少,可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研究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和意识流表现手法2.从纷繁的幻象中归纳本文主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先让学生阅读本单元知识短文,以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分析课文时宜采用细读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先布置学生阅读单元知识短文,《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戏剧简介、意识流小说》。
2.课前充分预习《墙上的斑点》。
3.可让学生面对某—物品展开想象,记录下自己的意识流程,以切身体验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
2.把握作者的意识流程,体会小说主题。
(二)整体感知1.导人新课1941年3月28日,一位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2.弗吉尼亚·伍尔夫与意识流结合“阅读提示〞和注释①,教师可作如下补充:“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墙上的斑点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者伍尔夫及其创作2.了解意识流小说及其特点(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阅读欣赏反传统小说、心理小说等所需的耐心、静心和探究精神2.体会作者笔下意识流动中产生的每一个幻象(三)德育渗透点品味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领会作者流露出的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四)美育渗透点感受思维的灵光和纷繁的意象美二.学法引导本课应采用细读分析方法,学生在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识流动中,寻找出一定的表达意味和结构形式。
否则,学生很容易被杂乱无章、无头绪的思绪描述所淹没。
分析中应总结出意识流的一些基本创作特征,如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暗示等。
意识流小说学生平日接触较少,可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研究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和意识流表现手法2.从纷繁的幻象中归纳本文主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先让学生阅读本单元知识短文,以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分析课文时宜采用细读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先布置学生阅读单元知识短文,《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戏剧简介、意识流小说》。
2.课前充分预习《墙上的斑点》。
3.可让学生面对某—物品展开想象,记录下自己的意识流程,以切身体验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
2.把握作者的意识流程,体会小说主题。
(二)整体感知1.导人新课1941年3月28日,一位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2.弗吉尼亚·伍尔夫与意识流结合“阅读提示”和注释①,教师可作如下补充:“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
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
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
在《墙上的斑点》问世之前的1915年,伍尔夫发表了《论现代小说》一文,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观点。
她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
她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求生活的真实。
这种内在的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人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
小说家的职责,就是要把这种内在的真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删除外部的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按照那些微尘纷纷附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追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
”《墙上的斑点》正是一篇实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的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
3.学生浏览小说,概括本文内容[点拨]《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
《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之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
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
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示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愤懑或忧郁的情绪。
总的来说本文写了主人公对于斑点的六次猜测,从作者无拘无束,飞扬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的追求。
(三)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1.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意识流小说往往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时空跳跃性大,给人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但只要细心,还是能抓住作者思路的,从而“遵路识斯真”。
(1)学生跳读文章,划出标志作者思路变化的过渡性语句。
[明确]①“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②“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③“可是墙上的斑点不是一个小孔。
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④“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的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
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⑤“假如我在此时此刻站起身来,弄明白墙上的斑点果真是——我们怎么说不好呢?——一只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⑥“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只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⑦“真的,现在我越加仔细地看着它,就越发觉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块”⑧“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2)主人公对墙上的斑点有哪几次猜测?请大家概述。
[点拨]具体地说,小说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岸壁的侧坡。
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力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块,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3)我们常听说小说结构有线形的、有圆形的,你觉得这篇小说结构有什么特点?[点拨]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
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
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第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
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
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2.品味语句,归纳主题(1)跳读文章,划出带有哲理性语句,并品味体悟。
[点拨]①“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②“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
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③“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④“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事物是正统的,是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须遵循,否则就得冒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危险”⑤“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等等。
”对这些哲理性语句可让学生充分讨论,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大略可以窥见伍尔夫那种追求自主、自由、民主、平等、独立的思想(2)讨论这些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点拨]①引导过渡;②概括总结;③提升主题(3)结合对以上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对本文的主题进行归纳。
学生研讨交流后,教师点拨:作者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考,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生活的偶然性与命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对生命的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对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女性反抗男性中心体制和男性观念的问题等,进行了体验与感悟。
3.抓住特征,辨明流派读了这篇小说,你觉得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哪些不同?学生先把自己的观点归纳好,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点拨]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真实性,强调“内心真实”,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正的生活。
文学作品就应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
伍尔夫强调“内心真实”,创造了意识流这种心理小说的样式。
她认为,现代小说创作,不应像传统小说那样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是要描写生活的内在真实。
这种内在真实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
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按照那些微尘坠落到人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
这就是意识的流动。
按照这种模式,先前传统小说的外在现实、故事发生的场所、社会背景都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情景或细节在意识中留下痕迹。
传统小说也有心理描写,但这些心理描写均服从于、服务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它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的。
而意识流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意识流动则是小说的中心,本身就是独立的事件,居于作品的主体位置。
(四)总结扩展[总结]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回忆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
总的来说,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不同。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
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之间的紧密的逻辑联系。
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