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三统一”

合集下载

三个文明,四大建设

三个文明,四大建设

三个文明一、解释1.物质文明: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的有益成果的总和,表现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2.政治文明:人们在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它体现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是反映特定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

3.精神文明: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精神成果的总和,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

二、三者关系物质文明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政治文明建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个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三个文明”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

1. 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推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

2. 政治文明决定物质文明发展和精神文明性质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3.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我国三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基础。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导,其目的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共产主义思想为主导,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制度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 社会主义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在统一。

没有“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就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四大建设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四大建设部署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三大文明倡议内容

三大文明倡议内容

三大文明倡议内容
三大文明倡议指的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

这些倡议是中国于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相继提出的,旨在推动全球治理
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1. 全球发展倡议主要关注发展问题,强调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该倡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减贫、消除饥饿、提高卫生保健水平、促进教育、平等和包容性等。

2. 全球安全倡议则关注全球安全问题,主张通过对话协商、相互信任和合作,建立平等、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环境。

该倡议强调各国应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反对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促进全球安全治理,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

3. 全球文明倡议关注文明交流互鉴,旨在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和共同进步。

该倡议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这些倡议的目标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通过这些倡议的实施,中国希望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做出贡献,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文明

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文明

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文明”发展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⑴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课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⑵形成了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表明我们党对客观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一、科学的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是我们党在发展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其中尤以发展问题为核心。

解决世界的问题靠发展,解决中国的问题更要靠发展。

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我们党经过了一个认真思考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从执政兴国的角度,都做过精辟的论述,力求回答和解决好发展问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⑶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发展,明确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我们所做的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居首位的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进一步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了宪法,表明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和我们国家的重要任务,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是对社会主义文明内涵的极大丰富,又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

这次修改宪法,明确把“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就从国家根本大法的高度,从最高法律地位的效力和权威上,肯定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从而为“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宪法保障。

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的这一精神,在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人类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是“三个文明”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偏离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文明发展出现曲折起伏甚至倒退。

社会主义社会是“三个文明”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

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障,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获得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支持和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才能保证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并充分利用精神文明建设创造的思想、文化、科技、教育成果。

十八和谐区

十八和谐区

十八和谐区 篇一:中特课后题 目录 导 论 .................................................................................................................................................. 4 1、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 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请你谈谈对当代 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 4 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进过 90 年的奋斗、 创造、积累,党和人们必须加倍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请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 4 3、 面对中国的发展,国家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 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 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 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 在何处? ................................................................................................................................... 5 第 一 讲 当 代 中 国 的 基 本 国 情 ........................................................................................................... 5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 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环境保护十大方针

环境保护十大方针

我国环境保护十大方针(按时间顺序整理)韩雨 1403210410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令人堪忧。

自1972年以来,我国环境管理工作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逐步在实践中确立了环境管理的方针体系,建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强化环境管理”为核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心的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本文以时间顺序,整理出了我国自1973年起确立的十大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同时,将新出台的“水十条”进行了整理与阐述。

关键字: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水十条1.环境保护“32字”方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即“三十二字”方针,就是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这一方针是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和环境保护的实际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我国环境保护起积极作用。

根据32字方针,国务院制定并公布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规定》作出十个方面政策规定:做好全面规划;工业要合理布局;逐步改善老城市的环境;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加强对土壤和植物的保护;加强水系和海域的管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认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好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所必要的投资、设备、材性要安排落实。

2.“三同步、三统一”方针1983年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在总结环保工作开展十年来经验教训基础上,首次系统确定中国环境保护政策大政方针。

同时,会议提出了“三同步、三统一”的环保方针。

三同步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三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三同步”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确定政策、提出措施以及组织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指出要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过程之中;“三统一”是贯穿于“三同步”的一条基本原则,旨在克服只顾经济发展的观点,强调整体的综合利益,也可以认为是各项工作的一条基本准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而直到21世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才得以丰富与完善。

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现已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的系统化理论表达,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具体而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党的中心工作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由此得到快速复苏。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确保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邓小平同志立足于当时的国情,开启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探索之路,并取得了诸多成效。

第一,提升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凸显,我国开始重新认识二者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并将之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每年的3月12日确定为“植树节”,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1年,党中央在《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

管理好我国的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2]1983年12月31日,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正式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并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三同步”和“三统一”的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并形成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为主的政策体系[3]。

第二,在措施上,党中央提出以科技与法制等手段来进行环境保护。

咨询师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习题十二

咨询师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习题十二

咨询师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习题十二(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A.保障和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B.保证项目的盈利 C.预防团建设项目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D.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2.下面是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建设程序对照表,其中正确的对应关系应为()。

A.①—①,②—②,③—③,④—④,⑤—⑤B.①—③,②—①,③—④,④—⑤,⑤—②C.①—①,②—③,③—④,④—⑤,⑤—②D.①—③,②—①,③—⑤,④—②,⑤—④3.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A.准备阶段B.正式工作阶段 C.报告书编制阶段D.报告书审批阶段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土壤环境调查的内容。

A.土壤类型B.城镇、工矿、交通用地面积 C.人均占有土地面积D.水土侵蚀面积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评价环境质量变化效益(或费用)的方法。

A.直接法B.替代市场法C.环境补偿法 D.快速社会评价法E.资产价值法(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的政策依据。

A.实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B.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C.实行权、责、利明晰的政策D.实行污染者负担,受益者补偿,开发者恢复的政策E.实行积极投人、加大力度的政策2.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是()。

A.保证和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B.预防因建设项目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C.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D.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E.积极培养全民环保意识3.下列选项中属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求的是()。

A.环境影响评价要符合政策B.环境影响评价要与项目利益相一致C.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有针对性D.环境影响评价应具科学性E.环境影响评价要与经济建设相适应4.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具有的基本功能是()。

A.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提供B.为项目避免或减少社会风险提高投资效益C.为设计工作制定防治措施D.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E.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5.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之一的评价适用标准,应包括()。

环境保护十大方针

环境保护十大方针

我国环境保护十大方针(按时间顺序整理)韩雨 1403210410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令人堪忧。

自1972年以来,我国环境管理工作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逐步在实践中确立了环境管理的方针体系,建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强化环境管理”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本文以时间顺序,整理出了我国自1973年起确立的十大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同时,将新出台的“水十条”进行了整理与阐述。

关键字: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水十条1.环境保护“32字”方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即“三十二字”方针,就是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这一方针是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和环境保护的实际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我国环境保护起积极作用。

根据32字方针,国务院制定并公布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规定》作出十个方面政策规定:做好全面规划;工业要合理布局;逐步改善老城市的环境;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加强对土壤和植物的保护;加强水系和海域的管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认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好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所必要的投资、设备、材性要安排落实。

2.“三同步、三统一”方针“三同步”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确定政策、提出措施以及组织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指出要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过程之中;“三统一”是贯穿于“三同步”的一条基本原则,旨在克服只顾经济发展的观点,强调整体的综合利益,也可以认为是各项工作的一条基本准则。

3.持续发展战略方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结束以后,199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目标、政策框架和实施方案。

三位一体的理念

三位一体的理念

三位一体的理念
三位一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曾经的战略布局,现已被“五位一体”所取代。

三位一体,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这个理念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旨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三位一体的理念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经济建设是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建设始终处于中心地位,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

政治建设是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治建设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

通过建设公正、透明、稳定的政治环境,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

文化建设是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传承的重要力量。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文化传承、教育普及和科技创新等方面。

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把握和深刻思考。

在实践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个重要维度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个重要维度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个重要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世界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鲜明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

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必然要求,也是历史前进和时代发展赋予的重大任务。

1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立足“两个结合”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刻把握魂脉和根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毫不动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完成了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结合新的实际不断进行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名词解释汇总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环境: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等。

在环境学上一般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自然资源:指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3、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主体包括整个生物界。

4、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

5、生态平衡:指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6、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难。

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这一新兴部门法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目的和任务、体系、性质和特点、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基本理论等。

8、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和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9、生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和主体的,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

10、生物放大: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11、十分之一定律: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

低位营养级的生物想高位营养级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由于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所剩余的能量只有大约1/10能够被上一级所利用,这称为十分之一定律。

12、环境污染: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想环境中排入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的现象。

三个文明建设

三个文明建设

三个文明建设引言三个文明建设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自信的三个方面。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包括了国家意识、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道德情操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灵魂,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传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各级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都应当积极参与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全社会的深入推广,使其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杆。

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培养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素质。

它包括了科学文化、道德文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

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塑造健康向上、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

精神文明建设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要通过组织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科学文化普及、加强道德修养教育等途径,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坚定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战略自信心。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

文化自信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学习与借鉴其他文明成果,不断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化。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种自我认同,更是提高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结论三个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自信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通过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我们能够为创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精神文明30年知识竞赛试题

精神文明30年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A.《新民主主义论》B.《体育之研究》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D.《心之力》2A.1961年3月5日B.1962年3月5日C.1963年3月5日D.1964年3月5日3.A.十一届三中全会B. 十一届四中全会C.十二届三中全会D. 十二届四中全会4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5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届六中全会C.十三届四中会会D. 十四届四中全会6、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A.爱国守法B.爱护公物C.遵纪守法D.热爱劳动7A.3月15日B.6月18日C.9月20日D.12月15日8、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的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A.经营者B.管理者C.建设者D.劳动者9、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形成的三大创建活动是指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活动。

A.文明行业B.文明社区C.文明单位D.文明家庭10、《山西省直文明网》于正式开通运行。

A.2012年6月28日B.2012年9月28日C.2012年11月28日D.2013年6月28日11、《山西画报.A.2012年6月28日B.2012年9月28日C.2012年12月28日D.2013年6月18日12、A.1993年8月23日B.1994年8月23日C.1995年8月23日D.1996年8月23日13、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成立于。

A.1996年5月B.1997年5月C.1998年5月D.1999年5月14、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的时间A.2003年2月B.2004年2月C.2005年2月D.2006年5月15A.2006年7月B.2007年7月C.2008年7月D.2009年7月16A.1997年11月11日B.1998年11月11日C.1999年11月11日D.2000年11月11日17、A.2007年5月B.2008年5月C.2009年5月D.2010年5月18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第一次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中考 道德与法治 必背知识点

中考  道德与法治 必背知识点

一、国策、战略、理念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治国战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

3、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低碳生活。

二、发展道路、理论体系、伟大旗帜1、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邓论、三代、科发)。

3、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它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方面内容)。

三、标志、标准1、改革开放战略方针确立的标志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3、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

4、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标志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5、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6、标志着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的历史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

四、之路、之本、之要、之根、根本、基本、基础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

2、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

5、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6、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即法治和德治)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9、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

10、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1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019毛概第十章__“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9毛概第十章__“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 展的必由之路。 ➢开放发展就是要顺 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 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 果和有益管理经验。 ➢发展开放型经济, 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 体。
第十章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5.贯彻共享发展理念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是全民共享、全 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 享。 ➢坚持共享发展,就要不断 把“蛋糕”做大,又把不断 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 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 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 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十章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1.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1.4建设彰显优势、 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 发展体系。
➢实现区域互动、城乡融合、 陆海统筹,发挥区域比较优 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 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当前我国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部分行 业产能严重过剩、部分地区房地产库存高、企业杠杆 率偏高、实体经济成本过高、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一些 短板突出。
第十章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 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 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 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 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 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3.5着力发展开放型 经济
➢推动“一带一路”交流 合作 ➢有序放宽市场准入 ➢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服 务贸易 ➢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
第十章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3.5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 要靠创新
➢创新通过加速前沿技术突破和现有 技术的应用以提高生产率,是推动供 给增长的核心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 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 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略论开展责任特色教育三个抓手

略论开展责任特色教育三个抓手

略论开展责任特色教育的三个抓手【摘要】责任是孩子做人做事的“原动力”。

责任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责任感。

从世界教育形势和我国的教育现状上看开展责任教育势在必行。

自主管理、智育发展、体艺特长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责任主体的三个抓手,是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责任教育三个抓手【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45-01从世界教育形式来看,早在20年前的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了主题为“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会议,来自24个国家的与会专家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看法是“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

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正合作的,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可见,责任感的培养早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2001年6月,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并首次把“要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明确指出:”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责任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世界教育的走向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我校紧跟形势,开创特色教育,其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人。

校训是:责任、忠信、求是、笃行。

根本目的就是要努力培养青少年一代的责任感,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培养学生,既要文明其精神,也要野蛮其体魄。

教育要实现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以自主管理、智育发展、体艺特长三个方面为责任教育的抓手是行之有效的良策。

1 自主管理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基本道德建设的要求,通过“十四个三”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逐渐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责任主体。

三统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根本原则

三统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根本原则
(二 )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体现了 社会 主义法 治的 人民 性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是 由中国 特色社 会主 义政 治制度 决定 的。 这既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也是社会主义 宪法法律的 最高价 值。人民当家作主 的社会 主义制度 是社 会主 义法治 的基 础,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而社 会主义法治 与资本 主义法治的根本区别, 就在于它的人 民性。我们在社 会主义 法治国家建设中, 始终强调坚持人民 当家作主, 这就 鲜明地 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因此, 社 会主义法治 国家建 设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维护 和实现人民 利益, 这是 社会主义法治人民性的基本要求。这就要 求我们必须 坚持以 民为本, 坚持执法为民, 坚持司法 公正, 把维护 好、实现好 人民权益作 为社 会主 义法 治国 家 建设 的根 本出 发点 和落 脚 点, 着力解决 人民 群 众最 关 心、最 直 接、 最 现实 的 利益 问 题, 从而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伊士国 吴占英 (武汉大学法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u 文
党的十六大 报告指出: / 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 政治, 最根 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和依法治 国有机统 一起来。党的领导 是人民 当家作 主和依 法治 国的根 本保 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本质要求, 依 法治国是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¹ 0 这是党对社会主义民主 法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 是对社会主义 法治理论 的丰富和 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 国化的重要 成果。因而, 坚 持 / 党的领导、人民 当家 作 主和 依法 治 国的 有机 统 一 0 即 /三统一 0, 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遵循 的根本原则要 求, 对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 快社会主 义法治国 家建设,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稿 日期] 20 —90 收 0 60 —5 [ 者 简 介] 1 刘 玉 东 (94) 男, 龙 江海 林 人 , 作 . 17 一, 黑 中共 南 京 市 委 党校 讲 师 , 学 硕 士 , 究 方 向 : 学 社 会 主 义 原理 , 治 法 研 科 政
学 ;. 2 郭榛 树 ( 9 6) 男, 苏兴 化人 , 16 一, 江 中共 南 京 市委 党校 副教 授 , 学报 副 主 编 , 士 , 博 曾为 法 学 博 士 后 , 究方 研 向 : 治 社会 学 , 政 法政 治 学和 法 社会 学 。
维普资讯
j oURNAL OF THE PAR T Y S CH OOL OF
中共 桂 林 市 委 党 校 学 报 政 治 学
第 8卷 第 3期 20 0 6年 9目
C . P . C U l N M UN1 PAL G Ll Cl COM M 1 TTEE
行动。我们知道, 自主、 自由、 公正、 平等、 法治以及保护公
民权利 , 民主与法治的基本价值 取向, 是 这些价值取 向与市
场经济重公平、 重自主、 重共同规则以及重个体利益的价值
*国 家杜 会 科 学 基 金项 目 ( 准 号 0 0 S 0 ) 批 4 K 0 4 阶段 性 成 果
能够促进“ 三大文明” 的全 面进步。
取 向是相契合的 。所 以, 市场 经济才 是最 能和 民主与法治 的价值 目标相符合 的经济形 态。可 以说 , 展市场经 济是 发

个体验和充实 民主 与法治 的基本价值 的过程 , 我们 也是
党逐渐调整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过程 。
第二 , 市场 关系缔造新 型社会 关 系。市 场关系既包括
需求。


“ 三统一” 的政治文化 以及文化 知识水 平的不断发 展
为基础
1“ ,三统一” 的实现需要以市场经济 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第一, 市场经济催 生现代价 值取 向。市场经 济是 指以 市场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 和资源配置方 式 , 方面体 现 一 公平性 , 其交换 和流通都要通过市 场, 照等价原 则进行 ; 按 另一方面体现 自主性 , 生产要素 自由流动 、 自由组合 , 自主
通过对改革开放 2 多年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 O 我们党在 十六大报告中阐述 了社会 主义政 治文 明的基本特 征 , 即党 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 一。 虽然 “ 三统一 ” 作为社会 主义 政治文 明的长远 的价值 目标 , 具体的实践措施需要不 断调 整, 但实 现“ 三统一” 必须遵 循 的原则还是相 对稳定 的 , 中在 手段 和 目标 上, 其 必须 坚持 “ 三个文明” 协调发展 的原则。一方面 ,三 统一” “ 的实 现需 要以市场经济、 政治体制 、 政治文 化, 以及文化 知识水平 的 不断发展为基础; 另一方面 , 实现“ 三统一” 的最终 目的是要
相 对稳 定 的 , 中在 实现 “ 统 ・ ’ 其 三 的手 段 和 目标 上 , 必须 坚持 “ 个文 明 ” 调 发 展 的 原则 。 三 协
[ 键 词 ]政 治文 化 ;“ 统 一 ”;三 个 文 明 关 三 [ 中图 分 类 号] D 1 66 [ 文献 标 识 码 ] A I 章 编 号] 17 —7 0 2 0 ) 30 1 .4 X 6 11 5 (0 6 0 —0 1o
Po ka S i n e Ht l ce c
S p. 0 6 e 2 0
实现 三 * 坚持 三个 文 明协调 发展 “ 统 一 "
。 刘 玉 东 郭 榛 树
( . . 中共 南 京 市委 党 校 , 江 苏 南 京 i2
200) 1 0 1
[ 摘
要 ] 党 的领 导 、 民 当家作 主 和依 法治 国是 有 机 结 合 和 辩 证 统 一 的 , 人 实现 “ 统 一 必须 遵 循 的原 则也 是 三
维普资讯
中共桂林 市委党 校学报 政治学
第 3期
20 0 6年 9目
2 实现“ . 三统一” 必须以政治体 制改革为动力和 以政治 文化的转 型为支撑
须以国民的文化 知识水平的发展为基础 。 第一, 知识提升政党 、 民主和法治 的理性 水平。知识 与
市场活动主体之间的关 系 , 包括 国家与市 场活动 主体 之 也 间的关系 , 体现出 自主 自 , 愿 权利和义务平等 和以法律 为最 终根据的特征。在 市场经 济 中每个 主体都 是 自由的 , 它们 受各 自利益的驱 动而互 相交换 , 形成各 种各样 的权利义务 关系网络 , 这种关系也就是 马克思所 说的摆 脱了“ 人的依赖 关 系” 以 自 和“ 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前提 的地方性 联系”r 。而获得 了“ , 如 】 以物 的依赖性 为基 础的人 的独立 性 。l( ’ ” J 市场关 系又是 一种平等 的权 利义务关 系。在市 _ 】 场经济 中,平等 和 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 的交换 中 “ 受到尊重 , 而且交换价值 的交换 是一切平 等和 自由的产生 的、 现实的基础 。I( ’ ”】¨ 市场关 系的性质还是 一种 以 ] 法律为 最终根据的关 系。在 市场经 济 中, 自主 自愿的 活动和权利 义务要求都要通 过法律来 表现并依 靠法律来 保 障其 实现。 因此市场经济不 是一般地 要求有法 可依 , 而是 要求 严格地 依法办事。可以认为 , 市场活动主体之 间的关 系的设立 、 运 行和保护, 必然要求实现法治这个 民主政治 的根本问题 , 党 的领导 和人 民 当家 作 主 的 实 现形 式 都 要 适 应 这 一现 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