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doc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21-、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21-、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 实是/欲界之仙都。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B. 相与步于中庭/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C. 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D.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3.对《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4.苏轼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

A. 范仲淹《岳阳楼记》B. 欧阳修《醉翁亭记》C. 柳宗元《小石潭记》D. 陶渊明《桃花源记》二、填空题5.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6.给下列的字注音。

遂________ 寝________ 荇________7.解释下列语句中字词的意思。

①欣然起行欣然:________②遂至承天寺遂:________③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_______8.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专练四篇(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专练四篇(含答案)

八上《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专练四篇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怀民亦未寝.(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4)思欲就.亭止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以下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语文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曰欲颓.(tú)B.沉鳞竞.跃(jìng)C.水中藻、荇.交横(xìng)D.何处去竹柏.(bǎi)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自.康乐以来自.三峡七百里中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晓.雾将歇,夕日欲颓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二、文言文阅读4.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五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竞跃:________________(4)夕日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6.《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课内基础积累】一、为下列划线字注音欲颓( ) 石壁()沉鳞( ) 与()其奇遂( )至藻()荇( ) 未寝()竹柏()二、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四、【课内阅读】(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译文: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2分)(二)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短文两篇》 同步巩固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短文两篇》 同步巩固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同步巩固练习《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说明:本同步练习包括:一、文言词义归纳;二、基础知识;三、拓展阅读;四、直击中考。

一、文言词义归纳1.一词多义(1)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念无与.为乐者()③相与..步于中庭()(2)欲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解衣欲睡()(3)书①答谢中书书()②答谢中书书()2.古今异义①晓雾将歇.()②夕日欲颓.()③沉.鳞竞跃[ ]④四时.俱备()⑤沉鳞.竞跃()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⑦念.无与为乐者()⑧盖.竹柏影也()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⑫月色入户.()⑬相与步于中庭..()3.词类活用①五色交辉.()②相与步.于中庭()4.特殊句式①相与步于中庭()②解衣欲睡()③盖竹柏影也()二、基础知识。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水中藻、荇.交横()6.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日欲颓(坠落)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同“欤”)C.盖竹柏影也(大概是)D.相与步于中庭(散步)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B.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歇息,休息)C.月色入户.(古义:门户,窗户。

今义:住户)D.念.无与为乐者(古义:思考。

今义:思念)8.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是欲界之.仙都(助词,的)B.相与步于.中庭(介词,在)C.盖.竹柏影也(发语词,大概)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默写填空。

(1)晓雾将歇,;,沉鳞竞跃。

(2)苏轼,字子瞻,号,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1.《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2.《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嘲是“闲人”,作为“闲人”他有怎样的收获?13.结合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辅导

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巩固训练1】1.解释划线的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衣欲睡。

()遂至承天寺。

()72.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作者为什么去找张怀民?(用原文回答)。

4.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5.品析文中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的妙处。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二句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7.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它有什么言外之意?8.本文的写作思路先是写夜游的缘起,接着是写(),最后写(),采用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和()。

9.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考虑,想到。

②共同、一起到。

③原来是。

④只清闲的人。

⑤脱下。

⑥于是,就⑦形容水的清澈2.翻译句子。

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②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念无与为乐者。

4.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如真如幻的美妙境界。

6.如: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言外之意:那些在官场上追名逐利的人是领略不到这种情趣的。

8.夜游的所见夜游的所思叙事描写抒情9.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巩固训练2】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写于作者被贬期间。

作者苏轼,字,号,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等。

二、字音字形未寝()相与()遂()藻()荇()竹柏()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

欣然:。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

遂:。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寝:。

相与:。

步:。

于:。

4、空明:。

5、交横:。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闲人:。

耳:。

(二)古今异义1、盖竹柏影也古义:。

今义:。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今义:。

3、念无与为乐者古义:。

今义:。

4、月色入户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

(四)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3)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五、重点句子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的心境:都包含在其中。

七、理解性填空:1、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图,创设了一种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八、内容理解: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4.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解析版)一、作者作品《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的同步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 )2.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弟合称“三苏”,三人同在“ ”之列。

3.选出下列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6.苏轼还写过其他的一些关于月的诗词、散文,请你举出两例。

7.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

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

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

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

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同步练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同步练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同步练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试题共四部分:文言实词解释、翻译句子、理解性默写、阅读选择题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纪念,思念2.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为:脚步,句中意为:3.其他重点实词(1)解衣欲睡欲:(2)月色入户户:(3)欣然起欣然:行:(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5)怀民亦未寝寝:(6)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中庭:(7)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8)盖竹柏影也盖:(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耳:二、翻译句子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理解性默写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清澈透明的句子是:“”2《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3.《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5.《记承天寺夜游》中“,?”这几句包含作者能尽赏这清虚冷月仙境之快意,又隐隐有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

四、阅读理解选择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这篇散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C.遂至.承天寺(至:到)D.但.少闲人(但:只是)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B.念无与.为乐者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C.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诫子书》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B.怀民亦未寝.(寝:睡觉)C.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D.盖.竹柏影也(盖:差不多)5.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A.告之于.帝(《愚公移山》)B.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C.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邹忌讽齐王纳谏》)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B.庭下如积水空.明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佳肴》)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7.选出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doc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doc

10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班级:学号:姓名:成绩: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想,想到)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但是) D.遂.至承天寺(就,于是)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3、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C.水中藻荇交横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 上学期 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 上学期 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①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②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③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④,闻人声亦惊起,磔磔⑤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⑥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⑦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⑧,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⑨澎湃而为此也。

(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注)①齐安:今湖北黄冈。

临汝:今河南临汝②迈:即苏迈,苏轼的长子,字伯达。

③硿硿(kōng):金石相撞击的声音。

④鹘(hú):鸷鸟名,即隼。

⑤磔磔(zhé):鸟鸣声。

⑥鹳鹤:鸟名。

⑦噌(cēng)吰(hóng):形容钟声洪亮。

⑧罅(xià):裂缝,缝隙。

⑨涵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3)至.绝壁下(4)或.曰此鹳鹤也2.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2)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译文: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C.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D.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4.《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月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石钟山记》则写了月下游览石钟山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习题(含答案).doc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习题(含答案).doc

《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基础知识达标1 •给汉字注音。

颓()与() 歇()2.加点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交:()(2)四时俱备■时:() 俱:()(3)晓雾将歇■歇:()(4)夕日欲颓■颓:()(5)沉鳞竞跃•竞:()(6)古来共谈■共:()(7)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欲界:()(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3. 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 重点语句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D四时俱备( )(2)夕日欲颓( )(3)晓雾将歇( ) ( )(4)古来共谈( )6.—词多义。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 )书:①谢答中“书J( )②谢答中书“书J( )③乃书诗四句:( )♦课后能力提升7.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8.开放性试题。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1 ・ tuf yu x i e2. (1)五色交辉 ■ 交:交相 (2)四时俱备■ 时:四季 俱:都 (3)晓雾将歇■歇:消散 (4)夕日欲颓 ■颓:坠落 (5)沉鳞竞跃■ 竞:争相 (6)古来共谈■共:共同 (7)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实在 欲界:人间 •(8)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3. 理解性默写。

(1) 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 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课内根底积累】一、为以下划线字注音欲颓( ) 石壁〔〕沉鳞( ) 与〔〕其奇遂( )至藻〔〕荇( ) 未寝〔〕竹柏〔〕二、给以下句子划分节奏〔1〕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判断以下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四、【课内阅读】〔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 ,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 ,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译文: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__句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2分)(二)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附答案)【同步达纲练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6.但少闲人()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五、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

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基础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

(1).弘( ) (2).颓( ) (3).鳞( ) (4).遂( )(5).寝( ) (6).藻( ) (7).荇( ) (8).吾( )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选贤与.能。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综合练习】一.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先用“│”把《答谢中书书》划分为两个层次,再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1).分层:第一层:第二层:(2).主要内容:第一层:第二层:2.有人说“夕阳欲颓”在常人看来,往往引发消沉的思绪,而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却描绘出“沉鳞竞跃”的生动图画,说说这样的景物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简答题:(1).写出作者记叙夜游的时间、地点及同游人。

(2).作者是怎样描写承天寺院中景色的?2.回答下列问题。

(1).夜游的原因是:(2).夜游的背景是:(3).夜游的心情是:(4).写景的一句是:(5).抒发的感慨是: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拓展练习】一.阅读于是项王乃欲东流乌江。

乌江亭长舣(使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qǐng)夕日欲颓.(tuí)B.遂.至承天寺(suí)沉鳞.竞跃(lín)C.藻、荇.交横(xìng)能与.其奇者(yù)D.盖竹柏.影也(bái)相与.步于中庭(yǔ)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衣欲.睡欲:打算B.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C.念.无与为乐者念:思念D.水中藻、荇交横..交横:交错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与他做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作者。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几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4.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细读《记承天寺夜游》,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6.请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8.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9.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真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真题训练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6.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 分)()A.①古来共谈共:共同②高峰入云入: 耸入B.①五色交辉交: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C.①猿鸟乱鸣乱:纷乱②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D.①盖竹柏影也盖: 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8.“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3 分)二、(2018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②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含答案】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怀民亦未寝( ) 解衣欲睡( )藻、荇交横( )( )遂至承天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怀民亦未寝(4)相与步于中庭(5)庭下如积水空明(6)水中藻、荇交横(7)盖竹柏影也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盖/竹柏影也4.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 ,字 ,号 ,谥号 , (朝代)著名 、书画家。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派词风。

(2)文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 , 。

(3)文中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句子是: , , 。

(4)文中体现作者在人生失意时的乐观豁达和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的句子是: 。

5.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可谓如诗如画,宁静淡雅。

B.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景物细致入微,抓住了景物最突出的特征,以极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文,叙事简洁,写景如绘,情感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D.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仅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后的那种凄凉、孤寂的心境。

6.月色如水,总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

八年级(1)班开展了一次以“追寻月亮”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自古以来,月亮有许多雅称,请把月亮正确的雅称填入古诗中。

(只填序号)① 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②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 。

③上人分明见, 潭底没。

④ 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A.玉兔B.桂魄C.玉蟾D.玉盘(2)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再写连续的两句关于“月”的古诗。

示例: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3)中国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你都知道哪些?请概述一例。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每课一练含答案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每课一练含答案

每课一练一、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4.相与步于中庭(..5.水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7 .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把下边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 何夜无月?哪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三、默写出文中描绘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剖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绘的对象是 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 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 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五、“何夜无月?哪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包含着作者如何奇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六、对文章的剖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绘月色,别开生面,十分精妙,真堪称如诗如画,一个安静淡雅的境地,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切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悲凉、孤寂的特别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④月色入户.:⑤念.无与为乐者:⑥盖.竹柏影也:⑦相与步于中庭..:⑧相与步于中庭:⑨怀民亦未寝:2、一词多义:与:①相与步于中庭:②念无与为乐者:遂:①遂至承天寺:②遂迷,不复得路:寻:①寻张怀民:②未果,寻病终:空:①庭下如积水空明:②空谷传响:③而或长烟一空:3、特殊句式:①相与步于中庭:②但少两人如吾两人者耳:③解衣欲睡:④盖竹柏影也:三、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四、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财轻信》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

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 “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③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④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⑤,舟迫⑥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郁离子曰:“或称贾人重财而轻命,始吾不信,而今知有之矣。

孟子曰:‘故术不可不慎也。

’信哉!”【注释】①贾人:商人②浮苴:水中浮草③无乃:莫非,岂不是,难道不是。

④情绪低落的样子。

⑤浮吕梁而下:乘船沿吕梁山顺流而下。

⑥迫:迫近,这里是冲撞、触击。

1、下列同例句“渡河而亡.其舟”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暮而果大亡其财B、马无故亡而入胡C、广故说言欲亡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班级:学号:姓名:成绩: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想,想到)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但是) D.遂.至承天寺(就,于是)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3、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C.水中藻荇交横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交错的藻、荇这样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写的角度是。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10、按“叙事、写景、抒情”三个内容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用“|”标示 (3分):①②③④⑤⑥⑦1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1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答14、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的写景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1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答:10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答案班级:学号:姓名:成绩: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念.无与为乐者(想,想到)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但是) D.遂.至承天寺(就,于是)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3、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B)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B.相与步于中庭C.水中藻荇交横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C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B)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交错的藻、荇这样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月光 。

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庭中月色(或月夜美景) 。

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的角度是 侧面描写(或视觉描写)(如果学生前面只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则为正面描写或视觉描写) 。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按“叙事、写景、抒情”三个内容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用“|”标示 (3分):① ② ③ | ④ | ⑤ ⑥ ⑦1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1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答:①作者描绘的世界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②作者的心境是: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或: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14、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的写景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答: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1、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have known my way about.The weather was splendid on that day, which I thought was rare. I still remember some peopletold me that in Britain there was weather and no climate. During the same day, it might snow in the morning, rainat noon, shine in the afternoon and be windy before the night falls. So I think I was lucky 。

20.6.306.30.202013:0413:04:09Jun-2013:04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二〇二〇年六月三十日2020年6月30日星期二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

13:046.30.202013:046.30.202013:0413:04:096.30.202013:046.30.2020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6.30.20206.30.202013:0413:0413:04:0913:04:09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Tuesday, June 30, 2020June 20Tuesday, June 30, 20206/30/2020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1时4分1时4分30-Jun-206.30.20207、志气这东西是能传染的,你能感染着笼罩在你的环境中的精神。

那些在你周围不断向上奋发的人的胜利,会鼓励激发你作更艰苦的奋斗,以求达到如象他们所做的样子。

20.6.3020.6.3020.6.30。

2020年6月30日星期二二〇二〇年六月三十日8、时间是一位可爱的恋人,对你是多么的爱慕倾心,每分每秒都在叮嘱:劳动,创造!别虚度了一生!13:0413:04:096.30.2020Tuesday, June 30, 2020 亲爱的读者: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