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课件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合集下载
语文:2.8《方山子传》课件(3)(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闾里: 闾里:lǘ 乡里 宗: 尊奉 折节:改变志向 折节: 遇:赏识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 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 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 士都敬重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 士都敬重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 想以此来驰名当代, 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朝廷赏识 重用。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 重用。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 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礼冠制服,徒步来往于山里,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礼冠制服,徒步来往于山里, 没有人认识他。 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 又很高,就说: 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遗留下来的 方山冠的样式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冠的样式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河东狮吼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叫陈季常,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叫陈季常,他 妻子柳氏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女子, 妻子柳氏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女子,每当陈季常 宴客,并有歌女陪酒时,柳氏就用木棍敲打墙壁, 宴客,并有歌女陪酒时,柳氏就用木棍敲打墙壁, 把客人骂走。弄得陈慥很是尴尬。苏东坡就写了 把客人骂走。弄得陈慥很是尴尬。 一首诗取笑陈慥: 龙丘居士亦可怜, 一首诗取笑陈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 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 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 诗中的龙丘居士指陈季常; 诗中的龙丘居士指陈季常;河东是借用唐代诗圣 杜甫关于“河东女儿身姓柳” 杜甫关于“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暗喻陈妻柳 这首诗极为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困窘、 氏,这首诗极为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困窘、柳氏凶 悍以及季常无奈的景况。后来人们便把“ 悍以及季常无奈的景况。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 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 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有人还把怕老婆的现 象戏称为有“季常癖” 象戏称为有“季常癖”。
粤教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2单元 8 方山子传(共27张PPT)
答案
4.翻译句子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答案 (他的家里)四壁萧然,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带着自足的神色。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答案 借此机会与我在马上谈论军事及古往今来的成败得失,自认为是当 世的豪杰、志士。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答案 他都舍弃不取,独独到这穷山隐居,这岂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
二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与陈慥不期而遇。发现这 位当年“使酒好剑”、有五陵年少作风的豪侠,如今竟成了“庵居蔬食” 的隐士,苏轼“耸然异之”之余,乃为之作传。文中借方山子有才而“终 不遇”,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既把陈慥写得形神俱出,更有“借他人 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旨意;可以和司马迁《伯夷列传》、《游侠列传》 一类文章一同看待。
(3)之 余既耸然异之_他__,__代__词__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这__,__指__示__代__词__
答案
2.词类活用 (1)余既耸然异之: 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2)见方山子从两骑: 使动用法,使……跟从。 (3)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年。
答案
3.文言句式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也。 (2)何为而在此: 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 (3)呼余宿其家:省__略__句__,__呼__余__宿__(_于__)_其__家__。_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赏读:良马虽因年老力衰卧伏于槽中,但仍有驰骋于千里的雄心;有志之 士即使到了晚年,也不会放弃他的雄图壮志。称颂的是那种老当益壮的奋 斗精神。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赏读: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 满天的红霞依然很瑰丽。写出了诗人对 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 的精神。
4.翻译句子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答案 (他的家里)四壁萧然,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带着自足的神色。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答案 借此机会与我在马上谈论军事及古往今来的成败得失,自认为是当 世的豪杰、志士。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答案 他都舍弃不取,独独到这穷山隐居,这岂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
二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与陈慥不期而遇。发现这 位当年“使酒好剑”、有五陵年少作风的豪侠,如今竟成了“庵居蔬食” 的隐士,苏轼“耸然异之”之余,乃为之作传。文中借方山子有才而“终 不遇”,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既把陈慥写得形神俱出,更有“借他人 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旨意;可以和司马迁《伯夷列传》、《游侠列传》 一类文章一同看待。
(3)之 余既耸然异之_他__,__代__词__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这__,__指__示__代__词__
答案
2.词类活用 (1)余既耸然异之: 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2)见方山子从两骑: 使动用法,使……跟从。 (3)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年。
答案
3.文言句式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也。 (2)何为而在此: 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 (3)呼余宿其家:省__略__句__,__呼__余__宿__(_于__)_其__家__。_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赏读:良马虽因年老力衰卧伏于槽中,但仍有驰骋于千里的雄心;有志之 士即使到了晚年,也不会放弃他的雄图壮志。称颂的是那种老当益壮的奋 斗精神。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赏读: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 满天的红霞依然很瑰丽。写出了诗人对 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 的精神。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8课 方山子传课件 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粤教高二《唐宋散文选读语文课件
12/11/2021
第二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
2.环堵.萧.然.(
)
3.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4.余既耸然异.之(
)
12/11/2021
答案:1.适:恰好 2.堵:墙,内壁 萧然:萧条的 样子
3.自得:怡然自乐 4.异:以……为异,认为…… 很奇怪
(4)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 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 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于议论和记。他的 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 则思维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12/11/2021
4.识记字音 闾.里( ) 谪.居( ) 陈慥.( ) 著.帽( ) 矍.然( ) 奴婢.( ) 岐.亭( ) 精悍.( ) 勋.( ) 阀.( ) 傥见之与.( ) 答案:lǘ zhé z o zhuó jué bì qí h n xūn f yú
12/11/2021
2.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 鹊。
12/11/2021
第四、五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四、古今异义 1.遗.像.。 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样式(都指衣冠等)
12/11/2021
2.环堵.萧然。 今义:堵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墙 3.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今义: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妻子和儿女
第二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
2.环堵.萧.然.(
)
3.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4.余既耸然异.之(
)
12/11/2021
答案:1.适:恰好 2.堵:墙,内壁 萧然:萧条的 样子
3.自得:怡然自乐 4.异:以……为异,认为…… 很奇怪
(4)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 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 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于议论和记。他的 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 则思维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12/11/2021
4.识记字音 闾.里( ) 谪.居( ) 陈慥.( ) 著.帽( ) 矍.然( ) 奴婢.( ) 岐.亭( ) 精悍.( ) 勋.( ) 阀.( ) 傥见之与.( ) 答案:lǘ zhé z o zhuó jué bì qí h n xūn f yú
12/11/2021
2.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 鹊。
12/11/2021
第四、五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四、古今异义 1.遗.像.。 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样式(都指衣冠等)
12/11/2021
2.环堵.萧然。 今义:堵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墙 3.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今义: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妻子和儿女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课件2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②为何要隐:原文——“折节读书,欲以此驰 骋当世,然终不遇。”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 退隐以明志。
第三页,共10页。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 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 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 答,仰而笑”,如何理解这个细节背后的丰富 内容?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课件2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14.05.2023
生产计划部
第一页,共10页。
1、由“ 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
作者的是他的“异”。作者通过前后的对比突出了方 山子的“异”。请用原文的词句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表现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一
原来 世豪士 世有勋阀 园宅壮丽 河
第六页,共10页。
课外拓展: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
一、整体阅读,通大意:
1、看选择题“对全文的总体分析评价”;
2、浏览、跳读一遍原文:
(1)勾画人名,重复出现的也需勾画,省略的也
需补充,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2)抓关键词(动词),了解事件;
(3)用“——”标记文中所有的时间、地名、
官名,采取直译法。且不在一些生难字词上
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世道的熟 悉,见怪不惊;
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同 情。
第四页,共10页。
4.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 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 还是另有深意?
明确: 赞赏陈慥淡泊自守
的高洁品德。 藉此流露出同为
“不遇”的感慨。
第五页,共10页。
课堂配套练习
附电子文档(课前印发,检 查预习情况)
第三页,共10页。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 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 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 答,仰而笑”,如何理解这个细节背后的丰富 内容?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课件2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14.05.2023
生产计划部
第一页,共10页。
1、由“ 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
作者的是他的“异”。作者通过前后的对比突出了方 山子的“异”。请用原文的词句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表现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一
原来 世豪士 世有勋阀 园宅壮丽 河
第六页,共10页。
课外拓展: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
一、整体阅读,通大意:
1、看选择题“对全文的总体分析评价”;
2、浏览、跳读一遍原文:
(1)勾画人名,重复出现的也需勾画,省略的也
需补充,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2)抓关键词(动词),了解事件;
(3)用“——”标记文中所有的时间、地名、
官名,采取直译法。且不在一些生难字词上
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世道的熟 悉,见怪不惊;
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同 情。
第四页,共10页。
4.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 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 还是另有深意?
明确: 赞赏陈慥淡泊自守
的高洁品德。 藉此流露出同为
“不遇”的感慨。
第五页,共10页。
课堂配套练习
附电子文档(课前印发,检 查预习情况)
粤教版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扩展阅读第八课方山子传教学课件优秀课件
遁,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皆弃不取,独来穷 山中。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之。方山子倘能见之?隐士
晚年 (弃功名荣利、甘淡泊贫贱、淡泊自守、安贫乐道 看破尘 世,先知先觉、释然自在、豁达自得、尘世浮、内心明)
(二)苏轼的生平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
第一期(1036-1069)
事件
读书、应举、初入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 初识其上司陈光弼第四子陈慥季常
2、古今异义
遗像 [古义:老样式(都指衣冠等)。
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环堵萧然(古义:指墙。今义:堵塞)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女儿。今义:妻子)
折节读书
(古义:改变志向。今义:为两个不同的词)
使从事于其间
(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3、一词多义
提刀而立(表顺接关系) 使骑逐而射之(表修饰关系)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表转折)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表并列) 余知而无罪也 (第二人称代词)
鉴赏艺术:
“文似看山不喜 平”,作文最忌平 淡,请问此文是如 何打破平淡,塑造 丰满形象的?
1、奇妙的构思。
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 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 的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 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从结构上看 (一)叙述:概述方山子 (二)他乡遇故知 (三)倒叙 (四)补叙 (五)对方山子之赞颂
方山子 不屈己志,归隐遁世
苏 轼 不屈己志,坚持到底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 子瞻凄凄,小人嚷嚷。 低迷政治,失意官场。 也曾三千铁骑卷平冈, 也曾力挽雕弓射天狼。
枣花簌簌,临皋雪堂。 淡定吟咏,杖音铿锵。 怡然自得,赤壁光黄。 文采如曜日自恣豪放, 恬淡如晔月清辉蔓延。
高中语文2·8~方山子传_精品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 笑”的情态? 【提示】 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 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 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3.作者为什么要用“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这种句子来写方山子? 【提示】 作者借赞美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人品,寄托 自己同为“不遇”之人的无限感愤。以问句作结,寄慨于叹 ,使文章蕴生余波荡漾、含蓄不露的奇气,耐人寻味
第8课 方山子传
诗海探珠
鹧鸪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
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
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佳诗品韵清幽书香 【赏析】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
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 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上片写景, 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 意象开阔,层次分明,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 丽图卷。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 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七、名句默写 殷勤昨夜三更雨,______________。
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 (《饮湖上初晴后雨》) _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 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
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____ ,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 子瞻 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______,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____”。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 因“乌台诗案” 书画家 三苏 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 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粤教版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扩展阅读第八课方山子传教学课件(共46张PPT)含朗读MP3
方山子传
苏轼
嘉祐八年初相识,苏轼陈慥岐山马上谈军
n
事论成败,豪情壮志; 元丰三年再相逢,季常子瞻歧亭庵中聊人
生探得失,安贫乐道。
探究苏轼为什么写方山子? 提示:1.方山子是个怎样的人?
2.苏轼是什么原因来到这?
疑难共析——众人拾“材”火焰高 (一) 方山子档案
原名
陈慥
字
季常
号的来历
家庭 情况
成 长 历 程
第二期(1069-1085)
正值新法推行,一回朝即与新法派对立,自请外调。先后 任杭州通判,密州等知州。1079年,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 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幸亏北宋 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他才躲过一劫。 坐牢130天出狱后,受黄州团练副使。
第三期(1085-1093) 第四期(1093-1101)
1084年,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因路远路费尽又丧子, 暂到常州。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 废新法,启用 司马光等旧党,苏轼亦被调回,连续升官。因为政见不合,又 被外放。
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到惠 州儋州。1100年,徽宗立,以赦内迁,次年于常州病逝。
疑难共析: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 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 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 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 坡居士。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
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 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 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 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 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 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 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 有重要成就。
苏轼
嘉祐八年初相识,苏轼陈慥岐山马上谈军
n
事论成败,豪情壮志; 元丰三年再相逢,季常子瞻歧亭庵中聊人
生探得失,安贫乐道。
探究苏轼为什么写方山子? 提示:1.方山子是个怎样的人?
2.苏轼是什么原因来到这?
疑难共析——众人拾“材”火焰高 (一) 方山子档案
原名
陈慥
字
季常
号的来历
家庭 情况
成 长 历 程
第二期(1069-1085)
正值新法推行,一回朝即与新法派对立,自请外调。先后 任杭州通判,密州等知州。1079年,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 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幸亏北宋 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他才躲过一劫。 坐牢130天出狱后,受黄州团练副使。
第三期(1085-1093) 第四期(1093-1101)
1084年,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因路远路费尽又丧子, 暂到常州。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 废新法,启用 司马光等旧党,苏轼亦被调回,连续升官。因为政见不合,又 被外放。
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到惠 州儋州。1100年,徽宗立,以赦内迁,次年于常州病逝。
疑难共析: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 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 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 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 坡居士。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
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 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 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 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 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 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 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 有重要成就。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_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方山子传
苏轼
ppt课件 1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 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 “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 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 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 自号东坡居士。
ppt课件 2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 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 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 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 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 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 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 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 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 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 成就。
生平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生活极为清苦——庵居蔬食 徒步往来山中 晚年 不与外界交往——不与世交往 人莫识也 生活 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 号的缘由。
ppt课件 7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 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ppt课件
26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方山子逐渐长大成人以后,就一改往昔所为而专心读 书,希望通过读书施展自己的包袱,但始终没有得到 朝廷赏识重用的机会.
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流传下来的样子吗?
3.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 人哉!
ppt课件
19
3、隐约的折射。
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 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
苏轼
ppt课件 1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 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 “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 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 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 自号东坡居士。
ppt课件 2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 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 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 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 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 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 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 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 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 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 成就。
生平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生活极为清苦——庵居蔬食 徒步往来山中 晚年 不与外界交往——不与世交往 人莫识也 生活 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 号的缘由。
ppt课件 7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 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ppt课件
26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方山子逐渐长大成人以后,就一改往昔所为而专心读 书,希望通过读书施展自己的包袱,但始终没有得到 朝廷赏识重用的机会.
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流传下来的样子吗?
3.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 人哉!
ppt课件
19
3、隐约的折射。
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 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2.8 《方山子传》 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作 者 : 苏轼
文体的一种。 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
种文章。 本文是一篇出色的别传
介绍人物姓氏 籍贯生卒年月、世系 生平行事 平铺、直叙
陈慥 字季常 别号龙邱先生。 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与苏轼友善。 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苏东坡(1037-1101)
背景:湖北黄冈 苏轼纪念馆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谥号 文忠;北宋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
2、奇妙的构思。
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 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 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 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 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 常和卓立无匹。
3、奇妙的语言。
大师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 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故有 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
消极作用。
苏轼的思想--
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 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 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 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 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琲牾。再加上 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 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祐, 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 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 大的成功。
余谪居于黄,过岐 亭,适见焉,曰:“呜 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 也,何为而在此?”方 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 此者。余告之故,俯而 不答,仰而笑,呼余宿 其家。环堵萧然,而妻 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适:适逢,恰好 矍然:惊讶的样子 所以:……的原因 妻子:妻子和儿女 耸然:惊奇的样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 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 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 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 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 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 妻子、儿女及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 子,我感到非常奇怪。
文体的一种。 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
种文章。 本文是一篇出色的别传
介绍人物姓氏 籍贯生卒年月、世系 生平行事 平铺、直叙
陈慥 字季常 别号龙邱先生。 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与苏轼友善。 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苏东坡(1037-1101)
背景:湖北黄冈 苏轼纪念馆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谥号 文忠;北宋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
2、奇妙的构思。
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 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 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 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 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 常和卓立无匹。
3、奇妙的语言。
大师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 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故有 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
消极作用。
苏轼的思想--
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 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 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 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 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琲牾。再加上 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 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祐, 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 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 大的成功。
余谪居于黄,过岐 亭,适见焉,曰:“呜 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 也,何为而在此?”方 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 此者。余告之故,俯而 不答,仰而笑,呼余宿 其家。环堵萧然,而妻 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适:适逢,恰好 矍然:惊讶的样子 所以:……的原因 妻子:妻子和儿女 耸然:惊奇的样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 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 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 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 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 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 妻子、儿女及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 子,我感到非常奇怪。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8方山子传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犹 见 于眉
间,而 岂 山 中
的神色仍然隐隐显现在眉宇之间,又怎么会是一般的山中
之人哉?耳:语气词,表肯定。精悍:形容词的,精明强干。 隐士呢?色:名词,神色。见:显现。岂:疑问副词,难道。
然 方 山 子 世 有 勋 阀,当 得 官, 然而方山子出生于世代都有功勋的门第,应该得到官
使 从 事 于 其 间,今 已 显 闻。 位,如果让他在官场任职,到现在早就有显赫的声名了。
[文本深读]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方山子的“异”的?体现了方山子怎 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动词,闻名,出名) (3)闻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动词,听说)
不闻.爷娘唤女声(动词,听见)
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动词,得到信任,赏识)
(4)遇公 盖追等先遇.帝雨之,殊皆已遇.失(期名(词动,词待遇 ,) 相逢,碰到)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动词,接触,感触)
庵、蔬:名词作状语,在庵中、用蔬菜。一说“居
世人都不认识他。庵食蔬”。闻:动词,往来。莫:代词,没有人。
见 其 所 著 帽,方 屋 而 高,
曰:“此岂
看到(他)所戴的帽子是高高的方顶形,(便议论)说:“这难
古 方 山 冠 之 遗 像 乎?”因 谓 之 方山 子。 道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于是便称他为方山子。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方山子传 课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贯
眉山(今四川眉山)
主要成就
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唐 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
《东坡乐府》《东坡七集》
[写作背景] 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矛盾,与他当时的 政治处境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 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 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 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 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 深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 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第二单元
“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 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 韵味无穷。 【思考】 这首词表面写景,实则抒情。词中抒发了词人怎 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 闾.里(lǘ) 勋.阀(xūn) 岐.下(qí) 傥.(tǎnɡ)
第二单元
8 方山子传
第二单元
古诗品韵 行香子 过七里濑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 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 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第二单元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在杭州 任通判的苏轼,巡查富阳、新城,放棹桐庐,过七里濑而作。 词中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 归真返璞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上阕头五句 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 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过沙 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 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 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做了铺垫。词的下阕,作者首 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以山起,以山结,中 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
高中语文8方山子传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十二页,共15页。
句段点评 (diǎn pínɡ)
自主 (zìzhǔ)探
究
1.作者为方山子立传,抓住他最突出的特点——“异”,而方山子之
“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文章一开始,作者便写出了传主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
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后折节读书,有志用世;到了晚年,由于无所
遇合,乃隐于光、黄之间。而他的隐逸,又并非是无法走上宦途,可见
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对矛盾能够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这本
身就是一件奇异之事。
第十三页,共15页。
句段点评 (diǎn pínɡ)
自主(zìzhǔ) 探究
2.为什么方山(fānɡ shān)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 情态?
提示表现了方山(fānɡ shān)子对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 以见怪不怪;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 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第八页,共15页。
走进作品 (zuòpǐn)
基础(jīchǔ)练 习
6.明句式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3)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省略句) (4)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qián zhì)) (5)鹊起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6)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介宾短语后置) (7)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介宾短语后置)
他的理想(lǐxiǎng)不是追求个人地位。方山子家境殷富,而自愿过“庵
居蔬食”的生活。他能“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戴着方屋而高
的帽子,表现出种种奇异行为。
在表现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有意识地选择了传主少年和晚岁两种
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少年时何等意气风发,纵横驰骋;晚岁时又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课件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导入新课
• 苏轼和黄州: • 北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苏轼在 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于是有了青史流芳 的“东坡居士”;在黄州,苏轼泛舟赤壁 矶下,于是有了传诵千古的“两赋一 词”——《前赤壁富》、《后赤壁赋》 《念奴娇· 赤壁怀古》;在黄州,苏轼再一 次和友人相遇。
方山子档案
陈慥 名: 季常 字: 方山子 号: 住址: 光、黄间的岐亭 职业: 无业游民 经济状况: 富裕 家庭背景: 官二代、富二代
闾(lǘ)里 谪(zhé)居 陈慥(zào) 著(zhuó)帽 矍(jué )然 奴婢(bì ) 岐(qí )亭 精悍(hàn) 挟二矢( Xié shǐ) 勋(xūn)阀(fá ) 庵 (ān) 傥见之与(yú )阳狂垢污 (gòu)
通假字
1.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通“现”,显现。
2.前十有九年
通“又”
3.往往阳狂垢污
通“佯”,假装。
古今异义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折节:(古义)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今义)改变自己的节操
2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3. 问余所以至此者。
方山子传
北宋· 苏轼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 2.通过诵读和翻译,把握传主的事迹和品质, 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 3.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把握苏 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
河东狮吼
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 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 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 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 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 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 苏轼和黄州: • 北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苏轼在 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于是有了青史流芳 的“东坡居士”;在黄州,苏轼泛舟赤壁 矶下,于是有了传诵千古的“两赋一 词”——《前赤壁富》、《后赤壁赋》 《念奴娇· 赤壁怀古》;在黄州,苏轼再一 次和友人相遇。
方山子档案
陈慥 名: 季常 字: 方山子 号: 住址: 光、黄间的岐亭 职业: 无业游民 经济状况: 富裕 家庭背景: 官二代、富二代
闾(lǘ)里 谪(zhé)居 陈慥(zào) 著(zhuó)帽 矍(jué )然 奴婢(bì ) 岐(qí )亭 精悍(hàn) 挟二矢( Xié shǐ) 勋(xūn)阀(fá ) 庵 (ān) 傥见之与(yú )阳狂垢污 (gòu)
通假字
1.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通“现”,显现。
2.前十有九年
通“又”
3.往往阳狂垢污
通“佯”,假装。
古今异义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折节:(古义)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今义)改变自己的节操
2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3. 问余所以至此者。
方山子传
北宋· 苏轼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 2.通过诵读和翻译,把握传主的事迹和品质, 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 3.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把握苏 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
河东狮吼
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 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 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 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 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 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高中语文 第8课《方山子传》课件 粤教版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
异:形作意动 感到奇怪,觉得奇怪 有:通“又” 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从,带领
游(于)西山(省略句,状语后置) 鹊( )起于前(状语后置)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于)马上 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方山子猛抽坐骑,独自奔驰出去,放了一箭就射中那只 飞鹊。于是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方法和古今成败 的道理,自认为自己是当代杰出的人才。至今回想起来 好像不过几天时间罢了,但精明强悍的神色,还在两条 眉毛间显现,难道他真正是个在荒山中隐居的人吗?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欲以(之)驰骋(于)当世(省略句、状语后置) 宗:尊奉,尊崇,敬重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之)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乎?”因(之)谓之方山子。 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小镇上。住 草屋,吃蔬菜,不与社会相互交往。放弃原有的车马不坐, 毁坏原有的帽子和衣服不穿戴,步行往来于山里,山里的 人没有谁认识(他)。人们看见他所戴的帽子,方方的耸 起而且很高,猜测说:“这莫非是古代方山冠的老式样 吧?”就此叫他为“方山子”。
文学知识
传:文体的一种。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
一种文章。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 • 介绍人物姓氏 • 籍贯生卒年月、世系
• 生平行事
• 平铺、直叙
本文是一篇出色的别传。
方山子其人:
• 陈慥 ,字季常 ,别号龙邱先生。 • 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 与苏轼友善。 • 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名句直击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游(于)西山(省略句,状语后置) 鹊( )起于前(状语后置)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于)马上 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方山子猛抽坐骑,独自奔驰出去,放了一箭就射中那只 飞鹊。于是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方法和古今成败 的道理,自认为自己是当代杰出的人才。至今回想起来 好像不过几天时间罢了,但精明强悍的神色,还在两条 眉毛间显现,难道他真正是个在荒山中隐居的人吗?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欲以(之)驰骋(于)当世(省略句、状语后置) 宗:尊奉,尊崇,敬重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之)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乎?”因(之)谓之方山子。 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小镇上。住 草屋,吃蔬菜,不与社会相互交往。放弃原有的车马不坐, 毁坏原有的帽子和衣服不穿戴,步行往来于山里,山里的 人没有谁认识(他)。人们看见他所戴的帽子,方方的耸 起而且很高,猜测说:“这莫非是古代方山冠的老式样 吧?”就此叫他为“方山子”。
文学知识
传:文体的一种。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
一种文章。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 • 介绍人物姓氏 • 籍贯生卒年月、世系
• 生平行事
• 平铺、直叙
本文是一篇出色的别传。
方山子其人:
• 陈慥 ,字季常 ,别号龙邱先生。 • 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 与苏轼友善。 • 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名句直击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 之意( .. 4.余既耸然异 之( .
答案:1.适:恰好 2.堵:墙,内壁 萧然:萧条的 样子 3.自得:怡然自乐 4.异:以……为异,认为…… 很奇怪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1.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 这里呢?
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 去。
第三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因 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 2.今几日耳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 3.而岂 山中之人哉( . ) ) )
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 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 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 声。 ”
夯基础
1.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 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 苏辙合称“三苏”。21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 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 (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4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 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 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 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 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译文】 子张问: “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 子说: “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 “在国君的 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 ”孔 子说: “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 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 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 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
2.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 想以此来驰名当代。
第二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 见焉( . 2.环堵萧然 ( ... ) ) ) )
2.故事背景 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与 陈慥不期而遇。发现这位当年“使酒好剑” 、有五陵年少 作风的豪侠,如今竟成了“庵居蔬食”的隐士,苏轼“耸 然异之”之余,乃为之作传。文中借方山子有才而“终不 遇” ,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既把陈慥写得形神俱出, 更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旨意;可以和司马迁 《伯夷列传》 《游侠列传》一类文章一同看待。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 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著名 的诗人,同黄庭坚并称“苏黄” ;是杰出的词人,开辟了 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 ;是著名书法家,同黄 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是著名画家,工枯木 竹石。此外,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 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教材重点词句] 第一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闾里之侠皆宗 之( . 2.稍壮,折节 读书( .. ) ) )
3.然终不遇 ,晚乃遁 于光、黄间( . .
答案:1.以……为宗,效法,尊崇 2.改变志趣 3. 遇:遇合,指得到重用 遁:隐居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 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则思维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4.识记字音 闾 里( . 著 帽( . 岐 亭( . 阀 ( . ) 谪 居( . ) 矍 然( . ) 精悍 ( . ) 傥见之与 ( . ) 陈慥 ( . ) 奴婢 ( . ) 勋 (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答案:lǘ zhé z o zhuó jué bì qí h n xūn f yú
3.文学常识 “唐宋八大家”文章的风格(其二) (1)苏轼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豪迈奔放的,婉丽清爽 的,闲适悠远的,雄健险峻的,旷达简古的, 自然平淡的, 应有尽有。 (2)苏辙的文章立意允当,结构严谨,行文简洁畅达, 语言朴实淡雅。
(3)王安石的散文峭直简洁、富于哲理、笔力豪悍、气 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 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叙事和议论于一炉的 独特散文文体。 (4)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 极重视作 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 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于议论和记。他的 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
第二单元
第8课 方 山 子 传
学国学
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
人反是。” ——选自《论语·颜渊》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 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2.子张问: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 “何哉, 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 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 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 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选自《论语·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