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牛亚科家畜六个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及其统计方法的研究
家畜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其资源保护研究
家畜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其资源保护研究家畜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有着悠久的驯养历史。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家畜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然而,在品种数量增加的同时,家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却在下降。
这给家畜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家畜品种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和利用家畜资源的基础——家畜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一、家畜品种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家畜品种遗传多样性是指在同一物种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型和表型差异。
它是由于外部环境和内在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遗传多样性是生命的基础,是基因优化和适应能力的关键。
家畜品种遗传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环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家畜品种遗传多样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不同的品种因为其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消费需求与生产环境等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产量、质量、耐病能力、适应性等性状。
通过保护家畜品种遗传多样性,可以培育适应不同需要的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家畜品种遗传多样性对人类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家畜作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品种遗传多样性决定了动物肉类的味道、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丰富的品种遗传多样性也有助于发现更多的人类疾病治病药物,并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保健食品。
最后,家畜品种遗传多样性对环境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畜的草食和种籽散布对草地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调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家畜品种多样性更是频繁被提及。
二、家畜品种遗传多样性的资源保护对于家畜品种遗传多样性的资源保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1. 保持家畜种原的多样性保持家畜种原的多样性是保护家畜品种遗传多样性的核心。
在农业生产中,种原是基础,种原的质量和数量是保证家畜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前提。
因此,家畜种原的收集、保存和管理非常重要。
2. 培养新品种通过培育新品种,可以不断地拓展家畜品种的种类和数量,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
然而,在培育新品种时,需要同时考虑新品种的适应性、育种效果、生物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牛亚科家畜4个结构基因的遗传分化研究
中国牛亚科家畜4个结构基因的遗传分化研究牛亚科是一个巨大的分类学群体,动物学上分类有不同观点。
属的划分影响我国牛亚科家畜遗传资源评价、保护和利用实践的问题之一。
一种观点认为牛亚科家畜包括家牛属(Bos)、牦牛属(Poephagus)、野牛属(Bison)、准野牛属(Bibos)、水牛属(Bubalus)、非洲野水牛属(Syncerina)。
牛属主要包括普通牛(Bos taurus)和瘤牛(Bos indicus),牦牛属仅包含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一个种,准野牛属(Bibos)主要包括大额牛(Bibos frontalis)、爪哇牛(Bibos javanicus)和印度野牛(Bibos gaurus)。
野牛属(Bison)包括美洲野牛(Bison bison)和欧洲野牛(Bison bonasus)。
水牛属包括亚洲水牛(Bubalus bulalus)、菲律宾水牛(Bubalus mindorensis)和印尼水牛(Bubalus depressicornis)等,亚洲水牛又包括沼泽型(Swamp)和河流型(River)两种。
非洲野水牛属(Syncerus)包括克鲁斯水牛(Syncerus caffer)和非洲野水牛(Syncerus nanus)两个种。
另一种观点认为牦牛、大额牛列为牛属(Bos)。
众多专家学者对牛亚科内不同物种的起源及分化也存在各种观点。
一般认为中国水牛品种完全属于沼泽型,有专家学者认为沼泽型水牛应划分为两个支系,另有专家学者认为沼泽型水牛和江河型水牛相互独立地分别在中国和印度次大陆进化和驯化,两者在驯化后分别传播至东南亚地区;一般认为雷琼牛可能起源于与印度瘤牛(Bos indicus),另有专家学者认为雷琼牛可能起源于与印度瘤牛不同的其他肩峰牛的祖先,同时混有一定的爪哇牛(Bos javanicus)血缘,并推断海南可能是世界的一个牛属的发源地之一;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牦牛在母缘遗传上分为两大支系;等等。
扬州大学科技成果——中国牛科家畜遗传资源应用基础研究
扬州大学科技成果——中国牛科家畜遗传资源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简介本项目利用分子生物学、数量遗传学、系统分类学等原理和方法,开展了以阐明我国牛科家畜种群地位和系统分化、揭示家畜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方向、探索中国南方黄牛群体肉质和抗热特性等性状的遗传基础等为主要目标的系列研究,并将部分理论和技术在我国动物遗传资源评价、保护与利用中推广。
该项目经过7年多的持续创新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牛类家畜分类起源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同行多名院士、国内外学者给予高度评价;成果在全国6个资源省区推广,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充分的肯定,对我国家畜遗传资源事业的重大贡献。
该项目获2013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主要技术指标(1)依据种群分布、现状及特性,通过抽样调查、实验室分析及系统聚类等手段,研明了中国牛亚科种群的遗传分化和系统起源,重建中国牛亚科种群的系统发生树;(2)研明了中亚以东南地域固有绵羊品种、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主要山羊品种和我国主要水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地位,阐明其资源学价值及保种利用方向;(3)全面总结国际、国内在动物遗传资源评价、保护和利用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开发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推动我国动物遗传资源事业和当代动物遗传资源科学的进一步发展;(4)在揭示中国南方黄牛群体系统地位、抗热特性基础上,研明了HSP70-1、CAPN1、CAST、GHR、SCD1和DGAT1基因的遗传效应,本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了雷琼牛的耐热性状调控的分子机理;发现钙蛋白酶(calpain)基因双突变位点对牛肉嫩度的遗传效应明显,设计分子检测试剂盒,检测阳性牛牛肉嫩度平均提高15%;发现南方黄牛群体中SCD1基因C878T位点和T762C 位点有利基因型的频率均高于中国西门塔尔牛,进一步揭示了南方黄牛群体作为肉牛育种素材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中国牛、羊、猪、家禽亚科家畜的起源系统
第二章中国牛、羊、猪、家禽亚科家畜的起源系统第二章中国牛、羊、猪、家禽亚科家畜的起源系统第一节中国牛亚科家畜起源系统牛亚科(Bovinae)属于牛科,亦即洞角反刍科(Bovidae)。
牛科包含6个亚科47属共127个物种。
其中,牛亚科(Bovinae)和羊亚科(Capvovinae)中包含家畜。
牛亚科动物的分类学系统如下。
牦牛和野牦牛保留了动物学界发现它们时拟定的不同学名,但实为同种。
准野牛属的“印度野牛”,我国称“堨”,分布在缅甸、中国、印度三国边境地带,又称“云南野牛”或“亚洲野牛”。
水牛属中的亚尼水牛是亚洲水牛的野生始祖种群,现今仍然栖息在斯里兰卡、印度东南部的偏僻湿地;两种山地安诺亚水牛是20世纪80年代才确定的新种,彼此间和低地安诺亚水牛之间的形态、特征、核型都不同。
牛亚科各物种的染色体数与核型如表2-1所示。
一、黄牛1、世界黄牛的起源系统家牛或称黄牛、欧洲牛(学名:Bos primigenius taurus)是哺乳类偶蹄目牛科牛亚科牛属中一群已经驯化的动物。
这种群居动物的祖先为原牛,大约8千年前被人类驯化成家养的牲畜。
史前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的原牛(auroch,Bos primigenius)是世界各地家牛的始祖。
其遗骨在我国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中亚,西亚,欧洲东部、西部的新石器文化地层都有出土。
黄河流域牛的驯化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伏羲氏时代(大约公元前8000年之前);据《尚书》、《史记》的记载,至尧(yao)舜(shun)时代(大约公元6000年)牛已家养。
黄河中、下游流域田野考古业已掘获的证据,也确定当地养牛历史的发端,底限应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
但是,关于原牛在驯化前是否已分化为不同的类型,长期以来,有不同的见解。
达尔文(1968)认为,无肩峰的家牛起源于原牛,瘤牛起源于不同的野生种。
C.Keller(1919)认为,野生爪哇牛(Banteng),即目前确认为Bibos javanicus 的野生牛)是瘤牛的始祖。
牛的遗传多样性
第11章牛的遗传多样性11.1 概述牛属(Bos)共有7个现生牛种(taurina),即普通牛(Bos taurus)、瘤牛(Bos indicus)、爪哇牛(Bos bangteng或Bos javanicus)、〔牛曷〕牛(Bos gaurus)、牦牛(Bos grunniens)、野牛(Bos bison)和大额牛(Bos frontalis)。
在这些牛的野生祖先中,Bos bison和Bos frontalis 是野生类型,欧洲野牛(Bos bonasus)已灭绝,除美洲野牛仅有野生种之外,其他牛都有自己的已被驯化的后代。
我国牛属品种间和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多样性研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以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体型、外貌、生理指标、地理分布和生态条件等特点,以及历史文物资料等方面。
在现有的工作中,也只是对黄牛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作了较多的工作。
在我国,黄牛是指除牦牛和水牛以外的所有家牛,属于偶蹄目(Artiodactia)牛科(Bovidae)牛属(Bos)中的牛种(taurina)(邱怀等 1986)。
黄牛的起源、演化和分类一直受到畜牧学家的关注。
许多学者认为黄牛的起源是多元的,可以归纳为3个系统:普通牛系即无峰牛(Bos taurus),印度牛系即有峰牛(Bos indicus),中间牛系或巴厘牛系(Bos javanicus或Bos bangteng)是封闭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巴厘岛上的Bangteng牛小型化的有峰牛(Kikkawa 1995)。
Bos taurus和Bos indicus的祖先原牛(Bos primigenius)是相似的。
中国黄牛一直被中外学者认为是瘤牛(有肩峰)与普通牛(无肩峰)的混血种。
陈宏、邱怀等(1993)对我国一些黄牛Y染色体多态性的研究发现,南方黄牛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受瘤牛的影响大,北方黄牛受普通牛的影响大,中原黄牛介于两者之间。
陈幼春等(1990)根据6种血液蛋白多态性座位、体态特征和毛色等的研究认为,我国黄牛不但具有普通牛和瘤牛的混合血统,同时还含有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牛的血统,该血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岭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另外,南方肩峰牛有可能源于与印度瘤牛不同的其他肩峰牛的祖先,而不单单是瘤牛。
牛亚科几个物种的起源及其种间杂交研究进展
述, 期 望对 牛亚科 物种 的保 护及 杂交 育种 工作有 所帮助 。
关键词 : 牛 亚科 ; 起 源; 杂 交育种 ; 研 究进 展
中 图分 类 号 : ¥ 8 1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9 1 1 1 ( 2 0 1 4 ) 0 3 - 0 0 1 — 1 0
期全 球普 遍转 暖 , 冰川大量融化 , 海 平 面上 升 , 喜 暖
动植 物 向高海 拔 、 高纬度 迁移 _ 3 ] , 哺乳 动 物 的面 貌 已
。
牛 亚科 的起源一直是 大家关 注 的热点 , 尽 管 如今
只有少数几个 种存在 , 但在历 史上 却发 生 了大量 的种 间杂交 , 育种学 家正是利用杂 交育种 成 功地进 行 了新 品种培育 , 为人 类提 供 大量 的肉 、 奶 供 应 。本 文 就 牛 亚科物种 的起 源 、 种 间杂交及 群体皱 缩等 作全 面地 回
( Ho l o c e n e ) 。更 新世 , 也称 洪积世, 于 1 8 3 9年 由英 国地质 学家莱 伊尔 ( L y e l 1 ) 提 出在距 今 约 2 6 0万 年至 1 万年间, 这一 时期 冰 川活 跃 频繁 , 寒 冷 的冰 川期 与
温 暖 的间冰期 交 替 , 海 平 面 升 降 也 随 之 交 替 。更 新 世早 期 哺乳类 以偶 蹄类 、 长鼻 类 与新 食 肉类 最 为 繁 盛, 并 出现 了真牛 、 真象 、 真马等 , 更 新 世 晚期 一些 陆 生 哺乳动 物却 大规模 的衰 退或 灭绝 。第 四纪 冰期 的
家畜遗传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目前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显著成效
1、通过对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许多地方品种生产性能有了显著提高, 如山麻鸭、绍兴鸭、豁眼鹅等品种的产蛋量世界领先,经选育的辽宁绒 山羊产绒量提高近1倍。 2、运用现代育种技术,以地方品种为基本素材,培育了京海黄鸡、夏南 牛、巴美肉羊等90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 3、黄羽肉鸡成功利用矮小基因(dw)育种,实现父母代种鸡节粮15%~ 20%,黄羽肉鸡出栏占肉鸡出栏总量近50%。 4、长毛兔新品种的产毛性能居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了自我供种。 5、猪、牛和羊地方品种的专门化选育和开发利用已经起步,在一定程度 上降低了对国外引进品种的依赖程度,满足了人们对畜产品多样化、优 质化、特色化的需求。
品种间配套杂交生产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6、优质灰鹅开发利用 优质灰鹅开发利用可以采用乌鬃鹅或马岗鹅与四川白鹅杂交, 其 后代再与乌鬃鹅或马岗鹅杂交,生产商品鹅。这种生产模式已经 在一些地方开始运用,主要目的是提高灰鹅的产蛋量。
优质灰鹅开发模式
中国牛亚科家畜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保护
种, . 但是根据人们 的不同需求,经过高强度的选择和
杂交后 ,产生了许多前所来有的变异性特征,形成了 :
在体形外貌和经济性状上丰富多彩 的地方品种和类 要是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 ,包括种内显著不 同的种群 型 。构成 了同一家养动物种内的品种多样性。因此 , 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在本质上是种内品种和个体间
摘
篓 : 中国是世界上牛品种资源最丰富的 国家之一 , 同时也面临着严重威胁。本文从遗传 多 但 样性 的重要 I、 生
中国牛亚科家畜遗传多 样性面临的严重威胁、遗传多 样性研究进辰厦其保护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遗传 多样性;牛_科 ;保护 亚
中圈分类号:¥ 2 . 832
文l 识码;A 刖示
1 家畜 的遗 传 多样性 及其 意义 . 1
过人类长期进行人工选择而来的 , 具有许多野生动物
所没有的生物学特征。尽管家养动物只局限于少数物
遗传多样性 (e ec i rt G nt v sy id e i)是生物多样性的 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 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
不可缺少的基因材料。遗传多样性的缩小 、消失 、遗
传的均质化或遗传的枯竭将会对畜牧业带来灾难性的 后果。因此,对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是生物多 样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家畜遗传多样性与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 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是世界动物资源开发的丰富宝库 ,因此 ,对家 畜遗传多样性 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 和实际意
维普资讯
秒 羊庸 2 6第期 总 1 o主 3 第2 0E 删
S H A O U N I U N A YA C C
牛的遗传多样性
第11章牛的遗传多样性11.1 概述牛属(Bos)共有7个现生牛种(taurina),即普通牛(Bos taurus)、瘤牛(Bos indicus)、爪哇牛(Bos bangteng或Bos javanicus)、〔牛曷〕牛(Bos gaurus)、牦牛(Bos grunniens)、野牛(Bos bison)和大额牛(Bos frontalis)。
在这些牛的野生祖先中,Bos bison和Bos frontalis 是野生类型,欧洲野牛(Bos bonasus)已灭绝,除美洲野牛仅有野生种之外,其他牛都有自己的已被驯化的后代。
我国牛属品种间和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多样性研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以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体型、外貌、生理指标、地理分布和生态条件等特点,以及历史文物资料等方面。
在现有的工作中,也只是对黄牛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作了较多的工作。
在我国,黄牛是指除牦牛和水牛以外的所有家牛,属于偶蹄目(Artiodactia)牛科(Bovidae)牛属(Bos)中的牛种(taurina)(邱怀等 1986)。
黄牛的起源、演化和分类一直受到畜牧学家的关注。
许多学者认为黄牛的起源是多元的,可以归纳为3个系统:普通牛系即无峰牛(Bos taurus),印度牛系即有峰牛(Bos indicus),中间牛系或巴厘牛系(Bos javanicus或Bos bangteng)是封闭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巴厘岛上的Bangteng牛小型化的有峰牛(Kikkawa 1995)。
Bos taurus和Bos indicus的祖先原牛(Bos primigenius)是相似的。
中国黄牛一直被中外学者认为是瘤牛(有肩峰)与普通牛(无肩峰)的混血种。
陈宏、邱怀等(1993)对我国一些黄牛Y染色体多态性的研究发现,南方黄牛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受瘤牛的影响大,北方黄牛受普通牛的影响大,中原黄牛介于两者之间。
陈幼春等(1990)根据6种血液蛋白多态性座位、体态特征和毛色等的研究认为,我国黄牛不但具有普通牛和瘤牛的混合血统,同时还含有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牛的血统,该血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岭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另外,南方肩峰牛有可能源于与印度瘤牛不同的其他肩峰牛的祖先,而不单单是瘤牛。
家畜遗传资源多样性的研究
1 . 1 保种与育种 的关 系 在畜禽 遗传资源保护 中 ,由于维
持群体遗传结 构的稳定 ,相对立 于品种生 产性能选育 的提
高。因此 , 要进行保种则必须设立单独而封闭的保种群体 , 并
且在畜禽群体 内遵循 群体 遗传 学的前提下 , 避免突变 、 选择 、
术, 以实现畜禽遗传资 源的立体 化 、 长久化 、 完整化保存 为长
期奋斗的 目标。 参考文献
[ 1 】 王存芳 , 等. 遗传多样性与畜禽品种资源的保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利用 【 J 1 . 当代畜
牧, 2 0 0 1 , ( 1 ) : 4 1 — 4 3 .
[ 2 ] 马省强. 家畜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 J 1 . 西北 民族大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2 0 0 2 , 2 3 ( 4) : 2 4 — 2 6 .
1 . 3 保种任务 的区城性不平衡
现有的畜禽遗传 资源是人
[ 3 ]武艳平 , 等. 微卫星 D N A标记 在山羊 品种资 源保存利用 中的应用 研究进展l J 1 .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 0 0 5 , ( 7 ) : 7 6 — 7 8 .
体上线性排列 的顺序及其相互间的距离 。 3 家畜遗传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家畜遗传多样性 的保存不仅是一项技 术性很 强的工作 ,
其涉及面非常广泛 。近年来 , 联合 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的积极 努力 和协 调下 , 制定 了全球 家畜遗传 资源管理 策略 , 以利更 好地 了解 , 利用 、 开发 、 评估 和维护家畜遗传资源 。在全球 家
中国地方黄牛的遗传多样性
!$ $ 中国黄牛的细胞遗传多样性
家畜的染色体研究始于本世纪 %& 年 代, #3%) 年 9/:;<2=>/ 就已 确定牛 ( +,% *"#$#% ) 的染色 体数目为 %2 ? (& 。很多学者对我国部分地方黄牛品种进行过一般核型、 @ 带和 A=BCDE. 等方
9!
生8 物8 多8 样8 性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 卷8
## ] 南牛、 西镇牛有黑色背线[ % 、 , 临夏牛有黄色背线[ " ]。
%$ $ 中国黄牛的形态外貌遗传多样性
黄牛体型特征属于数量性状, 由于遗传物质基础不同及所处生态环境的差别, 我国地方品 种黄牛 体 型 表 现 有 多 样 性。陈 幼 春 等[ % ]根 据 体 高、 胸 宽、 胸 深、 胸 围、 体 斜 长、 十 字 部 高、 十字 部宽、 管围等 * 项体尺 将 我 国 %& 个 地 方 黄 牛 品 种 分 为 大、 中、 小 三 个 类 型。 大 型 牛 包 括 晋 南 牛、 秦川牛等 ) 个品种, 中型牛包括温岭牛、 西 镇 牛 等 ( 个 品 种, 小 型 牛 包 括 海 南 牛、 徐闻牛等 ( 个品种。 我国地方黄牛品种在肩峰、 胸垂、 脐垂的有 无 及 大 小、 耳 型 的 圆 钝、 头 型、 体躯的长窄及角 的形状等形态特征上也表现出多样性。例如我 国 南 方 牛 大 肩 峰 比 例 高, 耳 端 较 尖, 胸 垂 明 显, 头和体躯成狭长的较多。北方牛中则与之相反, 但秦川牛、 晋南牛、 鲁西牛等的胸垂比较发达, 也有一定的脐垂[ % ]。
在我国, 黄牛是指牦牛和水牛以外的所有家牛, 属于 偶蹄 目 ( Z@HA?OGFHAG ) , 牛科 ( /?JAOG> ) ,
中国6个双峰驼群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国6个双峰驼群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开题
报告
题目:中国6个双峰驼群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研究背景:双峰驼是我国的优良家畜之一,分布较广,但其种群数
量却逐渐减少。
为了保护双峰驼的遗传多样性和品种特征,需要对其遗
传多样性进行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探究中国6个
双峰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为其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6个不同地区的典型双峰驼群体中选取适量
样本,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扩增微卫星标记,以此作为遗传多样性
分析的依据,通过计算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等指标,探究群体间和群
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和变异情况。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不同地区的典型双峰驼
群体中抽选适量样本,提取样本的DNA,利用相应的微卫星引物进行聚
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得到微卫星多态性位点。
通过基因频率分析、遗传
多样性指标计算和遗传距离分析等方法,探究双峰驼群体内部和群体间
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和变异情况。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为双峰驼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双峰驼的遗传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另外,该研究还能够提高我们对中国双峰驼的遗传特征和遗传多样性的了解,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预期结果:通过本次研究,预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地区双峰驼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2)同一地区的双峰驼群体内部存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漂变;(3)不同地区的双峰驼群体在遗传多样性上有差异。
中国不同牛种DGAT1基因遗传多样性及经济性状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中国不同牛种DGAT1基因遗传多样性及经济性状关联分析研究进展王思伟;王学清;王昆【摘要】乙酰辅酯A: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1)是甘油三脂合成过程中唯一的关键酶,对动物机体脂肪代谢、沉积起重要作用,已成为研究奶牛泌乳性状和肉牛主要经济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普遍认为DGAT1基因对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乳脂肪酸及空怀天数、输精次数、初配年龄等繁殖性状均有显著影响,且与肉牛体脂也存在相关性.作者主要介绍了DGAT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经济性状关联分析在中国各地区不同品种奶牛、肉牛、水牛和牦牛上的研究进展,指出该基因对奶牛的产奶性能及肉牛的肉质性状、生长性状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由于环境条件、品种及选育背景等因素影响,DGAT1基因遗传多态性对不同地区不同牛群体的经济性状影响不尽相同.因此,要将DGAT1基因实际应用在品种选育工作中还需明确该基因对研究群体的具体遗传效应,并结合其他候选基因进行综合分析.【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9(046)003【总页数】10页(P808-817)【关键词】DGAT1基因;遗传多态性;经济性状;奶牛;肉牛;水牛;牦牛【作者】王思伟;王学清;王昆【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石家庄 050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石家庄 050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石家庄0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3.1乙酰辅酶A∶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1)是由DGAT1基因编码的一种完整的细胞膜酶,主要在脂肪细胞甘油三酯合成反应的最后一步中起催化作用,同时也是甘油三酯合成过程中唯一的关键酶[1]。
DGAT1普遍存在于机体组织中,尤其在脂肪、乳腺、小肠、睾丸和皮肤中表达[2],在肠道中脂肪吸收、脂蛋白组装、血浆中甘油三酯浓度调节[3]、脂肪细胞中脂肪贮存[4]、肌肉中能量代谢[5]及乳脂合成、禽蛋及卵母细胞的形成[6]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牛属的遗传多样性及种间遗传分化研究进展(上)
牛属的遗传多样性及种间遗传分化研究进展(上)
涂正超
【期刊名称】《黄牛杂志》
【年(卷),期】1997(023)004
【摘要】牛属的遗传多样性及种间遗传分化研究进展(上)涂正超邱怀(西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陕西杨陵712100)牛属(Bos)属于偶蹄目(Artiodaetia),反刍亚目(Muminantia),牛科(Bovidae),牛亚科(Bovinae)。
它包括有7...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涂正超
【作者单位】西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3.2
【相关文献】
1.兰属品种间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J], 王晓英;王长宪
2.兰属品种间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J], 王晓英;王长宪;
3.结缕草属植物种间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SRAP标记分析 [J], 郭海林;郑轶琦;陈宣;薛丹丹;刘建秀
4.牛属遗传多样性及种间的遗传分化研究进展(下) [J], 涂正超;邱怀
5.针茅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研究进展 [J], 任婧;刘佳美;闫冬卿;牛建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概述
水牛毛色遗传方式:
(1)决定皮肤颜色的基因座位B 显性:黑色 隐性:白色
(2)决定被毛颜色的基因座位R 受B基因制约
BBRR:黑色皮肤黑色毛 BBRr、BBrr、BbRR、BbRr、Bbrr:黑色皮肤黑色毛或黑色皮肤有色毛 bbRr或bbRr:白色皮肤黄色或褐色毛 Bbrr:白色皮肤白色毛
2. 体态遗传多样性
(3)牦牛:全黑为主,约占60%。其次为深褐色、灰色、青色、 少数黑白花
(一) 外貌特征遗传多样性
1. 牛毛色遗传多样性 (1)黄牛: ①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黄色; ②秦川牛、晋南牛:淡红为主,少量黑褐色或黑色; ③蒙古牛:黄褐色、少见的有黄黑色和黑色; ④华北牛:不同程度黄色、褐色为主,少量黑褐色、黑色; ⑤华南牛:毛色杂,黄色居多,其他毛色丰富;
7.东南区:浦东鸡、仙居鸡、萧山鸡、白耳黄鸡、丝毛乌骨鸡(江西的泰和鸡、 福建的白绒鸡、广东的竹丝鸡)、江山白羽乌骨鸡、崇仁麻鸡、河田鸡、惠阳 胡须鸡、杏花鸡、清远麻鸡、霞烟鸡、桃源鸡、固始鸡、溧阳鸡、鹿苑鸡、狼 山鸡、中国斗鸡(中原斗鸡、漳州斗鸡)。
(一)形态学水平遗传多样性
《中国家禽品种志》中收录的27个地方鸡品种都有体型外貌的描 述:丝羽乌骨鸡在外形上具有最典型的“十全”特点。
(2)白带基因座位:显性基因S可使有色猪的被毛上出现一条宽窄 不等的白色带,如:赣中南花猪等
(3)色斑基因座位:显性基因In可使黑色猪出现黑白花,褐色 猪出现黑红花,如:黑白花的巴克夏X褐色杜洛克
3. 外部形态特征的遗传机制主要表现:
①耳型:竖耳和垂耳(竖耳对垂耳不完全显性) ②背型:垂背和直背(垂背对直背不完全显性) ③隐睾:隐性基因控制,伴性遗传 ④头型 ⑤乳头 ⑥阴囊疝
刘友清等(1993)对寿光鸡、济南花鸡(6个品系)和6个外国鸡 品种共13个品种(系)进行染色体组型比较,在W染色体的相 对长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牛与其他哺乳动物的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牛与其他哺乳动物的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哺乳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动物类群之一,而牛又是人类最大、最重要的家畜之一。
研究不同哺乳动物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比较,有助于探讨它们的起源、进化和适应性等问题。
一、牛的遗传多样性牛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常见的品种有奶牛和肉牛。
在人类的驯化和选育下,民间出现了多种品种。
根据遗传和形态特征的差异,牛可以分为欧洲、印度、非洲、东南亚四个主要分支。
牛的遗传多样性在整个哺乳动物群体中并不高,在遗传结构中大量存在同源基因,如标记基因是种群遗传学和遗传育种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标记基因包括分子标志和表型标志两种类型。
其中,分子标志又包括等位基因频率谱和微卫星等。
二、其他哺乳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一)昆虫食草动物昆虫食草动物包括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多种昆虫,它们的遗传多样性一般较高。
具体来讲,这些动物的遗传多样性是通过多种遗传标记进行测定的,如线粒体DNA、微卫星、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等。
(二)食肉动物食肉动物包括狮、豹、老虎、狼等多种大型肉食动物。
研究表明,它们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
这可能是由于它们的食性及地域、生境等方面的限制所致。
在这些动物中,大部分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野外,并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如移民、猎杀等。
(三)啮齿动物啮齿动物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它们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
啮齿动物是齿的结构、长短及数量上的变化最为丰富的哺乳动物类群。
在现代啮齿动物中,它们拥有众多的科、属、族和种,各种变异类型繁多。
三、不同哺乳动物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比较通过对不同哺乳动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动物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着显著差异。
在这些动物中,遗传多样性最高的是昆虫食草动物和啮齿动物,而牛在遗传多样性方面并不突出。
此外,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动物的进化历史、区分不同品种、预测不良基因的遗传和筛选等。
结语在现代生物学中,对不同动物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可以为遗传育种学、种群遗传学、生态学等方面提供丰富的数据和信息。
中国牛亚科家畜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保护
中国牛亚科家畜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保护
王爱勤;毛永江;杨章平
【期刊名称】《草业与畜牧》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牛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威胁.本文从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中国牛亚科家畜遗传多样性面临的严重威胁、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及其保护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6页(P41-46)
【作者】王爱勤;毛永江;杨章平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3.2
【相关文献】
1.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中国牛亚科家畜系统发育关系 [J], 耿荣庆;王兰萍;冀德君;常洪;李永红;常春芳
2.中国牛亚科家畜GH基因编码区序列的遗传变异研究 [J], 耿荣庆;常洪;李永红;冀德君;常春芳;王兰萍;常国斌
3.从家畜遗传多样性保护角度浅析独龙牛品种保护 [J], 和云
4.西藏牛亚科部分群体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研究 [J], 黄兴;柴志欣;信金伟;王会;
王吉坤;姬秋梅;钟金城
5.中国牛亚科家畜遗传资源的研究概况 [J], 耿荣庆;王兰萍;常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牛亚科家畜六个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及其统计方法的研究用中心产区典型群随机抽样采集中国牛亚科家畜四个牛种(普通牛(Bos taurus)、瘤牛(Bos indicus)、牦牛(P(?)ephagus grunniens)、亚洲水牛(沼泽型,Bubalus bubalis-swamp type))六个代表群体(鲁西黄牛、渤海黑牛、闽南黄牛、青海牦牛、中国荷斯坦牛和山区水牛)共346个个体,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淀粉凝胶电泳(SGE)检测编码血液蛋白(酶)21个基因座和12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利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同时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家畜遗传多样性信息系统(FAO-DAD-IS)提供的20个主要中国黄牛品种的相关信息,结合由6个血液蛋白基因座计算所得的标准遗传距离,运用Weitzman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对20个中国黄牛品种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利用21个血液蛋白(酶)基因座所得结果,统计群体内及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用UPGMA和NJ法构建标准遗传距离和DA遗传距离系统发生树,并利用标准遗传距离估计牛亚科家畜三个种属间的分化时间,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21个血液蛋白基因座中,共有13个基因座在六个牛群体中存在多态性;闽南黄牛群体内遗传变异程度最高,13个多态基因座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杂合度和多态座位百分比分别为 2.1538、1.5072、0.2788和47.62%,山区水牛群体内遗传变异最低,其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杂合度和多态座位百分比分别为 1.3846、1.2032、0.1279和23.81%;六个牛群体总群体近交系数(Fit)为67.0%,群体内近交系数为26.9%,六个牛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54.5%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间,而45.5%的遗传变异是由于各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引起的,鲁西黄牛、渤海黑牛、闽南黄牛和山区水牛群体内近交系数(Fis)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或p<0.001),每世代群体间有效迁移个体数(N<sub>e</sub>m)从0.0700到7.8933不等。
两种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三个地方黄牛品种(鲁西黄牛、渤海黑牛和闽南黄牛)与其它牛种(荷斯坦牛、牦牛和山区水牛)相比,具有相对较近的亲缘关系,提示这三个地方黄牛品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起源;家牛属与牦牛分化时间大约为1.4570百万年,与亚洲沼泽型水牛分化时间大约为 2.9475百万年,而牦牛与亚洲沼泽型水牛分化时间大约为 5.4288百万年。
2、利用12个微卫星位点所得结果,估计群体内及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利用δμ<sup>2</sup>和DA 两种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生树,并利用δμ<sup>2</sup>遗传距离估计牛亚科家畜三个种属间的分化时间,结果表明:12对微卫星引物在六个牛群体中共检测到144个等位基因和24个品种特有等位基因;品种特有等位基因数荷斯坦牛最多(10),而渤海黑牛和山区水牛最少(各为2个);中国荷斯坦牛群体内遗传变异程度最高,其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及平均杂合度分别为7.7500,4.9722和0.7719,而山区水牛和牦牛均表现出较低的群体内遗传变异,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5400和0.5325;F统计结果:六个牛群体总群体近交系数(Fit)为57.6%,群体内近交系数为42.5%,六个牛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26.1%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间,而73.1%遗传变异是由于各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引起的,每世代群体间有效迁移个体数(N<sub>e</sub>m)从0.449(牦牛与山区水牛)到1.149(荷斯坦牛与鲁西黄牛)不等。
两种距离的聚类结果差异较小,鲁西黄牛与荷斯坦牛首先聚为一类,其次才与渤海黑牛和闽南黄牛聚为一类,最后与牦牛和山区水牛;家牛属与牦牛分化时间大约为0.1867百万年,与亚洲沼泽型水牛分化时间大约为0.4792百万年,而牦牛与亚洲沼泽型水牛分化时间大约为0.3272百万年。
3、综合和比较血液蛋白和微卫星数据,结果如下:利用六个群体13个多态血液蛋白基因座和12对微卫星位点共25个标记的信息,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仅有渤海黑牛和牦牛处于连锁平衡状态,而其它四个群体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F-统计所得的Fst、Fit和Fis分别为0.4058、0.6573和0.4281,同时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01);六个牛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F<sub>st</sub>均达到显着水平(p<0.001),两群体间每世代有效迁移个体数从0.1963(牦牛与山区水牛)到0.9785(鲁西黄牛与渤海黑牛)不等;DA遗传距离的NJ和UPGMA系统发生树均表明,三个地方黄牛品种(鲁西黄牛、渤海黑牛和闽南黄牛)与其它牛群体(荷斯坦牛、牦牛和水牛)相比,具有相对较近的亲缘关系。
两类标记所揭示的六个牛群体遗传变异水平、基因分化程度、聚类图和分化时间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微卫星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是血液蛋白多态的3.1到3.55倍,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 1.97到3.77倍,观察杂合度为 1.71到3.16倍,平均观察杂合度为 2.03到4.55倍,多态信息含量为 2.18到4.94倍,而由血液蛋白多态计算所得的基因分化系数为由微卫星计算所得结果的 2.1倍左右;由两类标记所构建聚类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渤海黑牛的归属方面;由血液蛋白座位估计所得的牛亚科家畜三个种属间的分化时间约为由为根据微卫星估计结果的6到16倍;微卫星用于牛亚科家畜不同种间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研究比血液蛋白多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有三对引物(IDVGA-2、TGAL-122和BM1824)的Na≥4,同时PIC在六个牛群体均为中度以上,说明这三对引物比其它引物更适用于中国牛亚科家畜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的研究。
4、以12对微卫星引物数据为基础,采用6种遗传距离(DA,DC,Ds,Dsw,(σμ)<sup>2</sup>和D<sub>TL</sub>)和2种聚类方法(UPGMA和NJ法),探索它们对系统树构建准确性的影响,同时,比较了(σμ)<sup>2</sup>和D<sub>TL</sub>两种遗传距离对群体遗传分化的估计,结果表明:位点平均杂合度水平越高,系统树构建越准确,DA遗传距离系统树构建准确性相对较高,但很难确定NJ法和UPGMA 法哪一种更适合于系统树的构建,而D<sub>TL</sub>遗传距离用于系统树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D<sub>TL</sub>遗传距离在利用微卫星资料进行家畜不同种属间分化时间估计时基本不可用,而由(σμ)<sup>2</sup>遗传距离估计所得的分化时间也应与其它资料(如线粒体、考古或历史文献等)所得结果相比较,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最后,对微卫星用于家畜系统树构建和遗传分化估计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5、使用目前基于贝叶斯概率论用于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三种相关(Ver.2)和BAPS,对6个牛群体12对微软件GENECLASS(Ver.2)、STRUCTURE卫星引物资料,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个体和群体鉴定概率值GENECLASS所得结果最高,STRUCTURE和BAPS所得结果基本相等;STRUCTURE和BAPS能通过变化的分群数,动态地反映群体间聚类关系,同时根据个体属于所推测群体类型的概率,打出不同分群数条件下个体属于鉴定所属类群概率分布图;但当分群数较少时(K<4),BAPS很难得出正确的结果,这一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修正;STRUCTURE运行所需时间最长,BAPS其次,GENECLASS 最快;这三个软件的应用,一方面为揭示家畜群体真实的遗传结构和群体间亲缘关系提供新的佐证,另一方面也将传统的群体遗传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从群体水平深入到个体水平,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家畜杂交史的推测、个体鉴定及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
6、运用Weitzman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计算了20个中国黄牛品种的灭绝概率、现实和将来的期望多样性、品种贡献率、边际多样性及保护潜力,并构建了最大似然聚类图,同时介绍了三种不同的保种经费分配模型,并对保种经费的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品种的总群体数量、品种的分布区域、有无育种组织及保种措施和特殊性状的有无与灭绝概率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p<0.01或p<0.05);20个中国黄牛品种的现实多样性为 1.2650,一定时期后(如50年)的期望多样性为0.8813;所得最大似然树与标准遗传距离UPGMA聚类图大致相同;海南牛和大别山牛具有最大的品种贡献率,而复州牛、大别山牛和海南牛具有最大的边际多样性及保护潜力;除C模型是群体水平上平均分配保种经费外,A和B两种模型保种优先性和所得经费比例与品种保护潜力呈显着正相关(p<0.001),复州牛、大别山牛、海南牛三个品种在A、B两种模型下所得的保种经费均最多;就保种经费投资回报而言,C模型下期望遗传多样性增加最大(1.2650),而A模型下最小(0.8920);三种模型下保种经费投资回报率均是逐渐递减的;家畜品种保护的真正目标不仅应包括种内的遗传多样性,还应包括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品种的特殊性状、品种目前和将来经济可利用性等方面;Weitzman遗传多样性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盛志廉先生提出的系统保种理论,但与之又有所区别;在目前有关中国主要畜种遗传多样性测定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用Weitzman遗传多样性理论来分析中国主要畜种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保种经费的最优化显得更有吸引力;Weitzman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还有待进一步不断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