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消化吸收代谢

合集下载

生理学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 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 易化作用
❖ 排泄作用
三、小肠内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1.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 苦味,金黄色,pH约为7.4。 ❖ 胆囊胆汁因在胆囊中被浓缩,颜色变深(深棕色),
成弱酸性(pH约为6.8) ❖ 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胆盐、胆色素、胆固醇、
卵磷脂等,不含消化酶。
三、小肠内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胆盐利胆(胆盐的肠肝循 环)
三、小肠内消化 (四)小肠液的分泌
❖ 性质: 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的混合液。 呈弱碱性(pH为7.6),分泌量大,成人每日分 泌量为1.0~3.0L,渗透压接近血浆。
❖ 成分:水分、无机盐、黏蛋白和肠激酶。
四、大肠内消化
大肠的主要功能: ❖吸收水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
一、吸收部位及途径
❖吸收途径: ▪ 跨细胞途径 ▪ 细胞旁途径
❖吸收机制: ▪ 被动转运 ▪ 主动转运
二、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的吸收
小肠黏膜通常只吸收单糖,及少量的二糖。 单糖的吸收速率: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
❖ 葡萄糖的吸收:继发性主 动转运
❖ 糖消化吸收的任何环节 发生障碍都会引起渗透 性腹泻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消化 第三节 吸收
第一节 概述
❖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到肛门的肌性管道。 (口、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骨骼肌:口、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 平滑肌:其余的肌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等。
第一节 概述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2.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食糜由胃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入胃后5min开始 ❖ 胃排空的动力:胃运动。 ❖ 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PPT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PPT
1. 盐酸 (胃酸,gastric acid)
➢ 激活胃蛋白酶原 ➢ 提供酸性环境 ➢ 使蛋白质变性,杀菌 ➢ 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等释放
11
➢ 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
主细胞
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
PH 2.0~3.0
蛋白质
眎 、胨和多肽
3.内因子: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推动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15
(二)胃排空及其控制
1、胃排空:胃内容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排空速度:与食物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
糖>蛋白质>脂肪 3、排空方式:阵发性,每次约排50ml 4、排空的机理 ①动力:胃运动 ②决定因素: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三)呕吐 中枢:延髓
② 内在神经系统咋在小肠功能的调节中占优势 7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
(一)唾液性质、成分和作用
1、性质:无色无味,近中性低渗液体
2、作用:
①湿润和溶解食物 ②消化作用
③保持口腔清洁 ④排泄功能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神经调节
望梅止渴
缩手反射 8
二、咀嚼和吞咽
咀嚼 吞咽:
食物刺激舌根或咽部→延髓吞咽中枢 喉头上举,防止食物入气管
早餐后60min内多见。
胃-结肠反射,十二指肠-肠反射引起
25
(二)、排便反射
大脑 皮层
便意
(+)
粪便 刺激直肠
盆N 腹下N
脊髓 腰骶段
排便
盆N(+) 阴部N(-)
(+)
排便 反射
三大营养物的消化:
淀粉 唾液淀粉酶麦芽糖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1.盐酸
反映胃的分泌能力(与壁细胞的数量及功 能状态有关)
正常人空腹 0-5 mmol/h
最大排酸量
20-25 mmol/h
作用: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⑤抑制和杀死细菌。
胃酸分泌机制:质子泵
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意义: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和能量
消化的方式有:
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 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形变)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 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质
变)
消化腺的分泌 • 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等; • 总量每天分泌相互液6~8L; • 作用 – 稀释食物降低渗透压,以利吸收 – 调节pH 为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pH 环境 – 分解食物成分; – 润滑保护消化道粘膜防止理化损伤
━━━━━━━━━━━━━━━━━━━━━━━━━ 促 进 抑 制 ───────────────────────── 食物 蛋白质 糖 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 ────────────────────────激素 胃泌素 糖皮质激素 胰泌素 胰高血糖素 ACTH 胰岛素 生长抑素 抑胃肽 PG 缩胆囊素 肠泌酸素 肠抑胃素 球抑胃素 ────────────────────────药物 ACh 组胺 阿托品 甲氰咪呱 咖啡因 乙醇 奥美拉唑(洛赛克) Ca2+ 毛果云香碱 ────────────────────────神经 迷走N+ 壁内N丛反射 交感N+ 肠-胃反射 迷走-迷走反射 情绪 应激状态 恶劣情绪 ━━━━━━━━━━━━━━━━━━━━━━━━━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徐PPT课件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徐PPT课件
HCl H+
pH2 凝胶层 HCO3– pH7
500m
4.内因子
⑴来源:壁细胞分泌 ⑵成分:糖蛋白(有2个亚单位)
亚单位A+B12→复合物:防B12被水解 酶破坏亚单位B+结合特异受体: 促进回肠末端吸收B12
⑶临床:胃大部切除、广泛性萎缩性胃
炎、胃酸缺乏的病人,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 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蠕动波起自胃体中部,逐步向幽门部推进。 迷走神经、胃泌素、胃动素使其频率和强度增加; 交感神经、胰泌素、抑胃肽作用则相反。 作用:搅拌和磨碎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 成食糜,利于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 和研磨。推进食糜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2、胃的排空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速度: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 的快) 水 10min > 糖 2h > 蛋白质 2~3h > 脂肪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 4-6h)
消化道
氨基酸 甘油 蛋白质 脂肪 脂肪酸 葡萄糖 消化 糖类
维生素 水 无机盐 吸收 机体组织 细胞利用 残渣 排出体外 (粪便)
食物
血液
第一节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一、口腔内消化 消化从口腔开始 (一)唾液及其作用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小唾液腺分泌 唾液是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含水(占99%),无机盐、黏蛋白,唾液淀粉酶、溶 菌酶等。
(二)胆汁
肝细胞分泌, 持续分泌(0.6-1.0
L/日)、间歇排放,不含消化酶。
经肝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或胆囊
消化期可经肝和胆囊直接进入十二指肠
肝胆汁:
肝脏直接分泌的胆汁。金黄色,弱碱性
胆囊胆汁: 胆囊中贮存的胆汁。颜色较深,中性或弱酸性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

①开始无活性;
②最适pH=2-3,pH>5.0则失活;
③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小肠的蛋白酶作用为 主);
④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
3.粘液
⑴来源: 粘液由黏液细胞(上皮细胞、贲
门腺和幽门腺细胞、粘液颈细胞)分泌;
HCO3-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由 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⑵成分:
可能由十二指肠-结肠 反射引起。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 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 的过程。(质变)
两种消化方式同时进行
消化道
蛋白质 糖类
脂肪
消化
氨基酸 脂肪酸
甘油 葡萄糖
残渣
排出体外 (粪便)
食物
维生素 水 无机盐
吸收 血液
机体组织 细胞利用
第一节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一、口腔内消化 消化从口腔开始 (一)唾液及其作用
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 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 粘液和HCO3- 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⑶作用:
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
• ①润滑:防止食 物的机械损伤;
• ②中和胃酸:
• HCO3- + H+ →H2CO3
• ③共同构成胃黏 膜屏障,减免高 [H+]和胃蛋白酶 对自身的侵蚀。
特点: 酶种类多
持续分泌
小肠液的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 (2)肠致活酶能激活液中的胰蛋白酶。 (3)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
(四)小肠的运动
1、小肠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小肠平滑肌 利于肠内容物的混合与推进 是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

第六章 消化吸收代谢

第六章 消化吸收代谢

c. 胃脂肪酶: 乳化脂肪 甘油 + 脂肪酸 3. 粘液 可溶性粘液: 粘液细胞分泌 迷走神经 不溶性粘液: 胃表面上皮C分泌 功能:
a. 滑润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 b. 中和、缓冲胃酸 c. 防御胃蛋白酶对粘膜的消化作用
(二) 胃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 体液 1.头期 色、香、味 迷走神经 HCL分泌 视、听、嗅 促胃泌素分泌 2 .胃期 a. 食物的硬度、容积 胃壁感受器 局部、壁内神经丛 乙酰胆碱 胃液 b. 扩张 胃幽门 促胃泌素 c. 食物的化学成分 G细胞 促胃泌素
饲料粗糙部分刺激网胃、瘤胃前庭和食管沟粘膜感受器 传入N 延髓逆呕中枢 传出N 网胃收缩,胃一部分内容物 贲 门口,声门关闭,作吸气动作,胸内压 ,食管扩张 食管
食管逆蠕动 口腔
再咀嚼 再混唾液 再吞咽 食物细碎 刺激 , 进入瓣胃 皱胃 网胃活动 粗糙食物进入 反刍
2. 嗳气(eructation)
CO2 CH4
嗳气 微生物利用 吸收 肺
反射过程: 瘤胃气体 瘤胃壁感受器传入N 延髓 传出N 瘤胃, 瘤胃后背盲囊收缩,由后 到前 气体 前庭 贲门舒张 食管 口腔 • 瘤胃臌气
食物迅速进入皱胃,抑制瘤胃运动 饲料急剧发酵,产生大量气体
(三) 食管沟反射
贲门 食管沟 网瓣孔 反射中枢: 延髓 与吮吸中枢相关 乳畜吮吸时,食管沟唇状肌卷缩, 闭合成管状
4. 唾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 1. 非条件反射 食物 口腔 感受器 延髓 2. 条件反射 视、听 气味、声音 嗅 副交感兴奋 Ach 交感兴奋 NE
形状、颜色
唾液腺
神经 唾液腺 中枢 量大稀薄 量少粘稠
其它消化部位活动的影响
第四节 单胃消化
一、 胃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2.紧张性收缩
• 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收缩状 态, 称为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
• 这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胃的紧 张性收缩使胃腔内具有一定的压力, 这种压力 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 促进化学性消化。
3.胃的蠕动
作用:
①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 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
十二指肠黏 膜内分泌细 胞
肠-胃反射

胃运动减弱 排
• 化学结构----肽类 • 分子量-----2000~5000 •它们不仅存在于消化道内, 还存在于神经组织内。
主要的胃肠激素
激素
分泌 刺激物
功能
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CCK) 抑胃肽
G cells
S cells
I cells
•迷走N(GRP) •蛋白质消化产 物 •胃扩张
•盐酸 •蛋白质分解产 物 •脂肪酸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由神经反射引起。
非条件反射: 诱发因素: 食物对口腔的物理、化学刺激 产生机制: 感受器(口腔、舌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纤维→中枢
(延髓、下丘脑、皮层) → 传出神经(副交感为主,末梢 递质为乙酰胆碱,对抗药: 阿托品) → 腺体
条件反射: 就餐环境、食物形状、颜色、气味引起唾液分泌。
1.分类
1)肌间神经丛 (位于纵行肌和 环行肌之间)
主要参与对消 化道运动的控制。
内在神经丛:
交感神 经
副交感神 经
肌间 神经 丛
黏膜下 神经丛
2)黏膜下神经丛 (位于黏膜层和环 行肌之间)
主要参与消化道 腺体和内分泌细胞 的分泌, 肠内物质 的吸收以及对局部 血流的控制。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消化道的运动 第三节 消化液及其分泌 第四节 消化道的吸收功能
碳水化合物 消化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蛋白质( 蛋白质( 蛋白质 F) 脂肪
吸收 废物排出
水、维生素和无机盐: 直接 维生素和无机盐: 吸收
第一节


消化: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小分子 物质的过程。 物质的过程。 吸收: 吸收: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 或淋巴液的过程。 或淋巴液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 消化的方式: 机械性消化:磨碎、搅拌、推进。 机械性消化:磨碎、搅拌、推进。 化学性消化: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 化学性消化: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
二、胃肠道的神经支配 植物N (一)植物N
交感N 1、交感N 作用:胃肠运动减弱, 作用:胃肠运动减弱, 消化腺分泌减少。 消化腺分泌减少。 副交感N 2、副交感N 主要有迷走神经和盆N 主要有迷走神经和盆N 作用:胃肠运动增强, 作用:胃肠运动增强, 消化腺分泌增多。 消化腺分泌增多。
(二)壁内N丛支配 壁内N
2.胃蛋白酶原 2.胃蛋白酶原 ⑴来源:主细胞 来源: 作用: ⑵作用: 胃蛋白酶原
胃酸
胃蛋白酶
月示、 月示、胨 少量的多 肽和氨基 酸 最适pH=2.0,pH>6.0则失活; 最适pH=2.0,pH> .0则失活; pH 则失活
蛋白质
3.粘液和HCO3粘液和HCO 来源:粘液由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 ⑴来源 :粘液由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 和幽门腺细胞、泌酸腺的颈粘液细胞分泌; 和幽门腺细胞、泌酸腺的颈粘液细胞分泌; 作用: 形成胃粘液屏障, 保护胃粘膜。 ⑵ 作用 : 形成胃粘液 -HCO3- 屏障 , 保护胃粘膜 。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的激活
(自身催化 )
肠激酶 ↓
胰蛋白酶原 → 胰蛋白酶 ↓
糜蛋白酶原 → 糜蛋白酶
胰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促进胰液分泌 体液调节
——促胰液素(secretin) 由小肠上段粘膜的S 细胞分泌;促进胰腺分泌水分和碳酸氢盐;胃酸、 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 ——缩胆囊素 (cholecystokinin, CCK) 由小肠 粘膜的I细胞分泌;促进胰腺分泌胰酶和促进胆 囊收缩;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胃酸、脂肪 引起CCK释放
图6-4 胃肠激素分泌方式示意图
A.内分泌 B.旁分泌 C.神经分泌 D.腔分泌 E.自分泌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营养作用 促进消化道组织代谢和生长的作用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5种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唾液
唾液(saliva)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小唾液腺分泌; 1~1.5L/d; pH6.6~7.1
胆汁
胆汁由肝细胞分泌; 800~1000ml/d
胆汁分肝胆汁(金 黄色,pH7.4)和 胆囊胆汁(颜色较 深,pH6.8)两种
胆汁的主要成分: 水、无机物、胆盐、 胆色素、胆固醇、 脂肪酸、卵磷脂、 黏蛋白
胆汁的作用
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 促进脂肪的吸收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其他作用
MMC)
从胃体中部开始,向尾区推进 1次/90min, 3min/次 起“清道夫”作用
图6-10 从胃窦和十二指肠记录到的消化间期移行性 复合运动 (MMC) 的时相变化
呕吐
呕吐 (vomiting) 是机体将胃及小肠内容物 从口腔驱出体外的过程。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

[生理学完整课件].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生理学完整课件].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粘膜下N丛 粘膜层和 ACh、VIP 环行肌之间
腺cell 上皮cell
肌间N丛
环行肌和 ACh、P物质 平滑肌cell 纵行肌之间 VIP、NO
(图示:内在神经丛的分布)
内在神经系统的作用
传递感觉信息,调节运动神经元的 活动,启动、维持或抑制效应系统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
(图示: 消化系统的局部和中枢性反射通路)
属完全的神经反射性调节
包括: 条件反射性分泌 非条件反射性分泌
唾液分泌的调节
1.条件反射性分泌 在进食之前,食物的形状、颜色、气 味和进食环境乃至语言文字的描述,所引 起的唾液分泌。 2.非条件反射性分泌 在进食过程中,食物对口腔粘膜机械 性、温度和化学性的刺激所引起的唾液分 泌。
咀嚼
睡眠
嗅觉 +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1.种类多,数量大; 2.属APUD细胞:分泌胃肠激素 (胺前体摄取与脱羧细胞) 3.作用方式 远距分泌、旁分泌和神经分泌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二)胃肠激素 胃肠激素:由胃肠道粘膜下的内分
泌细胞所分泌的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 学物质。 (三)脑-肠肽的概念
2.特点
慢波电位
① 单向波,有平台期;
②起源Cajal 细胞;
③不引起肌收缩,是起步电位;
④消化道不同部位,慢波节律不同;
⑤决定消化道平滑肌收缩的节律,及
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
胃肠激素的作用
胃肠激素 分泌细胞 分布部位
生理作用
促胃液素
G细胞
促进胃酸的分泌及胃的
胃窦、 运动,促进胃粘膜上皮 十二指肠 的生长,促进胰酶的分
① 分解各种食物成分; ② 提供适宜的pH环境; ③ 稀释食物; ④ 保护消化道粘膜。

生理学(第九版)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第九版)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㈡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慢波起源于消化道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 间质细 胞(interstitial cell ofCajal,ICC) ,因此ICC 被认为是胃肠 运动的起搏细胞。产生慢波的离子机制尚不清楚,目 前认为与细胞内的钙波有关,当细胞内Ca2+ 浓度增高 时,激活细胞膜上钙激活的氯通道, Cl-外流,膜电位 去极化。慢波电位通过ICC 与平滑肌细胞之间的 缝隙 连接扩布到平滑肌细胞,引起平滑肌细胞电压门控钙 通道开放, Ca2+内流。
5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在整个消化道中,除口、咽和食管上端的肌组织以及 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外,其余部分的肌组 织均属于 平滑肌。消化道通过这些肌肉的舒缩活动完成对食物 的机械性消化,并将食物推向前进;消化道的运动对 食物的化学性消化和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6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组织 的共同特性,如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但这些特性的表现 均有其自 身的特点。
3. 营养作用有些胃肠激素可促进消化系统组织的生长, 例如,促胃液素和缩胆襄素分别能促 进胃黏膜上皮和胰 腺外分泌部组织的生长。
脑-肠肽
一些被认为是胃肠激素的肤类物质也存在千中枢神经系统, 而原来认为只存在千中枢神经系统 的神经肤也在消化道中 被发现。这些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双重分布的肤类 物质统称为脑-肠 肤(brain-gut peptide) 。目前已知的这 些肤类物质有20 多种,如促胃液素、缩胆襄素、胃动素、 生长抑 素、神经降压素等。脑-肠肤概念的提出揭示了神 经系统与消化道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㈡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2. 慢波电位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 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 化,由于其频 率较慢,故称为慢波(slow wave) ; 因慢波频率对平滑 肌的收缩节律起决定性作用,故又称 基本电节律 (basal electrical rhythm, BER) 。消化道不同部位平滑肌 的慢波频率不同,人的慢波频率在 胃约每分钟3 次, 在十二指肠约每分钟12 次,回肠末端为8 -9 次。慢波 的幅度为10-15mV, 持续时 间由数秒至十几秒。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第六章消化与吸收第一节概述消化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水和电解质,以保证新陈代谢的需要。

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分为:机械性消化,即通过消化道的运动把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不断地将食物推送到消化道远端,最后把不能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化学分解的过程。

吸收是指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消化道平滑肌的伸展性大,能够适应食物容量的变化。

经常处于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即紧张性,这使消化道内经常维持一定的基础压力,有利于胃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

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但对温度变化、化学和机械或牵张刺激很敏感。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1.静息膜电位幅值为-50~-60mV,主要由K + 的跨膜扩散造成,生电性Na + 泵在静息电位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慢波电位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膜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称为慢波电位。

因慢波决定平滑肌的收缩节律,又称为基本电节律,也称电控制活动或起步电位。

3.动作电位当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去极化超过阈电位时就产生动作电位。

又称为快波。

二、消化的神经调节(一)中枢神经系统对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作用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两条途径调节消化道功能:①直接作用:通过交感、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②间接作用:通过体液途径即激素或神经内分泌途径。

(二)内在神经系统内在神经系统又称为肠神经系统,由分布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器官内数目巨大的神经元和初级、次级、第三级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网络构成。

分为:①肌间神经丛,位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主要与调节肠运动有关。

②粘膜下神经丛,位于消化道粘膜下,粘膜下神经丛主要调节胃肠道的分泌和局部的血流量。

第六章消化吸收代谢

第六章消化吸收代谢
APUD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 特指那些具有摄取胺或胺前体物(氨基酸、多巴),并脱去 羧基、进而转变为活性胺能力的细胞。







小肠腺内APUD细胞(电镜照片)
模 式
三、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激素的概念:分布于胃肠道壁内的内分泌细胞形成的胃肠内分 泌系统,目前已发现有40余种内分泌细胞。已确认的胃肠激素和肽 类已有20余种。见教科书P136
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 1、调节消化道分泌和运动 2、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 3、调节消化道组织的代谢与生长(滋养作用)。
脑畅肽(brain-gut peptide):在脑和胃肠道中双重分布的肽类的总 称。CCK、GH、Gastrin 等。
APUD细胞:可摄入胺或胺的前体物并通过脱羧,而形成肽类的细 胞。
激素
一、咀嚼(mastication)
㈠ 咀嚼:由颌部各肌肉协同作用完成。软化食物、破碎植物细胞、 释放其内营养成分,易于与消化酶接触,有利胃排空。由咀嚼 反射(chewing reflex)调控。
二、唾液分泌
唾液(saliva)由腮腺(parotid gland)、颌下腺(submaxillarg gland) 、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分泌物组成。无色、无味,pH7.328.1(反刍动物),因日粮成分而变。
第六章 消化 吸收 代谢
•目的要求
明确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认 识消化系统活动的整体性和神经、体液因素对消化腺分泌 和消化管运动的调节作用。
通过自学了解各种类型动物消化特点。
概述
• 一、消化道的组成与构造 • 消化道:口腔 咽 食管 胃 肠(小肠,大肠)肛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消化道的血液循环 消化道 脾脏 胰脏
肝门静脉 肝脏
肝静脉 心房
六、消化道功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交感N: 抑制胃肠道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副交感N: 兴奋胃肠道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内在神经丛: 1. 调节局部反射 2. 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络
1、支配消化道的外在植物性神经 副交感神经包括迷走神经(胃、小肠全 部、大肠前中段)和盆神经(大肠后段)
二、消化道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 水 无机盐(Na+、K+、H+、HCO3-、ClHPO42-) 有机物(水解酶、胆色素、胆盐、胆 固醇、粘蛋白)
血液 消化腺 胃肠道 血液
三、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道是体内最庞大的内分泌器官 ,已发现十 多种内分泌细胞。这些内分泌细胞具有摄取胺 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 故称为APUD细胞系统 肽能神经系统 肽类激素 脑肠肽: 神经细胞和胃肠内分泌细胞都能 释放的肽类激素 生长抑素、内啡肽、血管活性肠肽等

交感神经包括内脏神经(胃、小肠全部、 大肠前中段)和腹下神经(大肠后段)
2、消化道的内在神经丛(壁内神经丛) 肠肌神经丛: 纵肌和环肌间 粘膜下神经丛: 粘膜层和环肌间
3、植物性神经对胃肠功能的调节 副交感的节前和节后释放乙酰胆碱,对 运动和分泌起兴奋作用;

交感的节前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节后兴 奋,节后在内在神经丛中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对运动和分泌起抑制作用。

前胃运动的调节 基本中枢 : 延髓 高级中枢 : 大脑皮层 交感N 前胃运动 传出N 迷走N 前胃运动 刺激因素: 1. 刺激口腔或前胃感受器 前胃运动 2. 刺激网胃感受器 逆呕和反刍 3. 前胃运动受后段反射性抑制 皱胃充满时 瓣胃运动 瓣胃充满时 瘤、网胃运动
(二)反刍和嗳气 1、反刍(rumination) 进入瘤胃的饲料,经过一定时间的浸泡、软 化,逆呕至口腔进行再咀嚼, 再混唾液,再吞 咽的过程。 反刍的机理:
随着动物进化,体内器官分化,形成专门的 消化道和消化腺(细胞外消化)

消化道: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 肝脏 由于不同动物的食物性质和生活条件不同, 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结构和功能也明显改变。
Biblioteka 肉食兽(carivore): 消化道短而简单, 肠长/体长 猫:6倍 狗:4倍 杂食兽(omnivore): 介于二者之间 , 肠长/体长 猪:14倍 草食兽(herbivore): 胃庞大,肠长而 复杂 肠长/体长 : 牛:20倍 羊:27倍 马、兔胃简单,大肠长而复杂
饲料粗糙部分刺激网胃、瘤胃前庭和食管沟粘膜感受器 传入N 延髓逆呕中枢 传出N 网胃收缩,胃一部分内容物 贲 门口,声门关闭,作吸气动作,胸内压 ,食管扩张 食管
食管逆蠕动 口腔
再咀嚼 再混唾液 再吞咽 食物细碎 刺激 , 进入瓣胃 皱胃 网胃活动 粗糙食物进入 反刍
2. 嗳气(eructation)

消化的个体发育 营养来源: 胎盘 乳 消化机能: 1. 初乳: 获得免疫抗体 2. 消化酶分泌的变化 酶制剂的研究和开发 3. 胃的运动和肠的吸收 4. 微生物
饲料
三、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 咀嚼、胃肠运动 化学性消化: 消化腺 消化酶 微生物性消化: 微生物 酶
相互协调、共同作用

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 甘油一酯、脂肪酸、甘油 糖: 单糖、低级脂肪酸
第三节 口腔的消化
咀嚼、唾液分泌、吞咽 一、咀嚼 二、唾液 物理性消化
1. 分泌腺和细胞
腮腺 浆液细胞 唾液腺 颌下腺 浆液细胞 唾液 舌下腺 粘液细胞 口腔粘膜小腺体 粘液细胞 浆液细胞 不含粘蛋白的稀薄样唾液 粘液细胞 含粘蛋白的粘稠唾液 2. 唾液的性状 无色 透明 弱碱性 略带粘性
3. 唾液的功能 1、润湿饲料,利于咀嚼和吞咽 2、溶解食物中某些物质,引起味觉 3、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4、唾液中的粘蛋白有润滑作用,进入 胃后,增强胃粘膜抗胃酸腐蚀作用 5、脂肪分解酶分解脂肪 6、冲淡、中和和洗去有害物质,杀菌 7、蒸发散热 8、反刍动物: 保持瘤胃酸碱度 参与尿素再循环
局部反射调节
(二)体液调节 1.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的长期调节 (见第11章) 2. 胃肠道激素的调节 (见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
第二节
摄食的调节(自学)
一、摄食方式 二、摄食的短期性调节 主要是神经反射调节 下丘脑 饱中枢 摄食中枢 色、香、味 温度、PH 机械、容积、渗透压 血糖 VFA 三、摄食的长期性调节 体脂 胰岛素
2、瘤胃 A波:瘤胃前庭 沿背囊从前到后 腹囊 从后至前 B波:腹盲囊(背盲囊) 后背囊 、前 背囊 主腹囊 3、瓣胃 与网胃协同, 较缓慢有力 网胃收缩 网胃 食物 瓣胃 瓣胃舒张 网瓣孔开放 网胃 液体 皱胃
瓣胃管
附: 瓣胃消化的作用 筛滤和研磨作用 筛滤: 食糜通过瓣胃叶片之间时,移去水 份, 食糜变干 研磨: 变干的食糜 叶片粗糙表面研磨 细碎 4. 皱胃 与非反刍动物的单胃类似
(二)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 纤毛虫 细菌 真菌 1. 纤毛虫: 全毛 贫毛 数量和种类 饲料种类和饲养制度 纤毛虫作用 a. 淀粉 果糖 VFA 虫体糖原 纤维素 半纤维素 CO2 虫体蛋白 b. 水解脂类,氢化不饱和脂肪酸 c. 降解蛋白质,吞噬细菌
营养价值: 虫体蛋白消化率高,必需AA多
2. 细菌 主要微生物 , 种类多, 数量大 细菌的作用 a. 淀粉、果胶 VFA 菌体糖原 纤维素 CO2 CH4 菌体蛋白 b. 分解蛋白质 c. 合成B族维生素 3. 真菌 ( 8%) 主要消化纤维素, 含有纤维素酶 木聚糖酶 糖 苷酶等
(四) 呕吐(emesis or vomiting) 咽部痒觉 胃过度胀饱 延髓 呕吐 保护作用 有毒物质
第五节 复胃的消化
一、复胃的结构
二、复胃运动 (一)前胃运动 1、网胃 第一次收缩:收缩一半即行舒张,粗大 饲料 前庭 第二次收缩:几乎完全收缩,松软食糜 瓣胃 当反刍时,网胃在第一次收缩前还附加一 次收缩.

c. 胃脂肪酶: 乳化脂肪 甘油 + 脂肪酸 3. 粘液 可溶性粘液: 粘液细胞分泌 迷走神经 不溶性粘液: 胃表面上皮C分泌 功能:
a. 滑润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 b. 中和、缓冲胃酸 c. 防御胃蛋白酶对粘膜的消化作用
(二) 胃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 体液 1.头期 色、香、味 迷走神经 HCL分泌 视、听、嗅 促胃泌素分泌 2 .胃期 a. 食物的硬度、容积 胃壁感受器 局部、壁内神经丛 乙酰胆碱 胃液 b. 扩张 胃幽门 促胃泌素 c. 食物的化学成分 G细胞 促胃泌素
CO2 CH4
嗳气 微生物利用 吸收 肺
反射过程: 瘤胃气体 瘤胃壁感受器传入N 延髓 传出N 瘤胃, 瘤胃后背盲囊收缩,由后 到前 气体 前庭 贲门舒张 食管 口腔 • 瘤胃臌气
食物迅速进入皱胃,抑制瘤胃运动 饲料急剧发酵,产生大量气体
(三) 食管沟反射
贲门 食管沟 网瓣孔 反射中枢: 延髓 与吮吸中枢相关 乳畜吮吸时,食管沟唇状肌卷缩, 闭合成管状
1. 胃肠道激素的作用途径: 内分泌、旁分泌、外分泌等。 2.胃肠道激素的作用 ⑴ 调节消化道的分泌和运动 ⑵ 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 ⑶ 调节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
四、消化道的保护功能 (一)消化道的细胞保护功能 1. 前列腺素 2. 脑肠肽 (二)胃肠道的免疫功能 1. 肠道淋巴细胞的转移 2. 体液免疫 3. 细胞免疫
2、蛋白质的分解和合成 a、蛋白质的分解和氨的产生 30-50% 进入后段 饲料蛋白 50-70% 肽 AA NH CO 有机酸 3 2 糖 VFA CO2 碳链 能量 合成微生物蛋白 b. 非蛋白氮的分解和氨的产生 尿素 合成AA 铵盐 NH3 进入瓣胃 酰胺 瘤胃壁吸收

尿素再循环 尿素 NH3

共生
宿主 微生物 微生物 宿主为微生物提供物质来源 微生物为宿主提供营养来源 纤毛虫能吞食和消化细菌与真菌
四. 瘤胃内的消化代谢过程 1、糖类的分解和利用 a. 纤维素 纤维二糖 G CO2+CH4 + VFA 乙酸 丙酸 丁酸 ( 70:20:10) 乳脂 血糖 b. 淀粉、G VFA+CO2+CH4 其他糖类 单糖 微生物糖原 双糖
食管 食物 食管沟 NacL NaHCO3 溶液 CuSO4 溶液
瓣胃管 2岁牛 绵羊
皱胃
三、微生物的消化作用 (一)瘤胃内环境 上方: 气体 上层: 粗料 下面: 流体 1. 食物和水份相对稳定地进入瘤胃 2. 渗透压维持于血液水平 3. 温度39 — 41度 4. pH 变动于5.5—7.5 5. 内容物高度缺氧 6. 瘤胃节律性运动 可消化饲料中70-85%的可消化干物质 50%的粗纤维 VFA CO2 NH3 Pr Vit
4. 唾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 1. 非条件反射 食物 口腔 感受器 延髓 2. 条件反射 视、听 气味、声音 嗅 副交感兴奋 Ach 交感兴奋 NE
形状、颜色
唾液腺
神经 唾液腺 中枢 量大稀薄 量少粘稠
其它消化部位活动的影响
第四节 单胃消化
一、 胃
贲门腺区

粘液C 壁C 盐酸 胃底腺区 主C 消化酶 粘液C 粘液和粘蛋白 幽门腺区 粘液C G细胞 促胃泌素 (一)胃液及其分泌 无色、透明、酸性混合液 1. 盐酸 游离性 PH 壁C HCL
结合性
盐酸的作用: a. 提供胃蛋白酶激活所需要的酸性环境 b. 使蛋白质膨胀变性,便于胃蛋白酶消化 c. 在小肠中,促进胰液、胆汁分泌、胆囊 收缩 d. 杀菌作用 2. 胃消化酶 主细胞 a. 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 蛋白质 眎、胨 b. 凝乳酶原 HCL凝乳酶 乳中酪蛋白原 酪蛋白 Ca2+ 酪蛋 白钙 乳汁凝固
第一节 消化道的主要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