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继玲微课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10课《叮铃铃》教案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10课《叮铃铃》教案一. 教材分析《叮铃铃》是一首富有童趣的二年级歌曲,湘艺版四年级下册教材将其选为第10课的教学内容。
歌曲以清新的旋律、简单的歌词描述了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快乐时光。
歌曲为2/4拍,共16小节,结构方整,节奏明快。
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学生可以巩固对2/4拍的掌握,同时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和集体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2/4拍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心,善于模仿和创造。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高的掌握还不够准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音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熟练地演唱《叮铃铃》,并能够用欢快的情绪表现歌曲。
2.通过对歌曲的学唱,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集体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他们创作和表现音乐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高准确性,特别是高音部分的演唱。
2.2/4拍的节奏把握,以及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现。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让学生跟随模仿。
2.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4.情感体验法: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快乐、愉悦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音频、视频,以及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2.乐器:钢琴、吉他等,用于伴奏和引导学生演唱。
3.教学用具:乐谱、歌单、评分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教师播放《叮铃铃》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绪。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歌曲的喜爱,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快乐的时光。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乐谱,让学生观察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
讲解2/4拍的概念,引导学生跟拍演唱歌曲。
3.操练(8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演唱歌曲,注意纠正音准问题。
让学生模仿歌曲中的节奏、旋律,进行有趣的音乐游戏。
抚顺市育才小学教师品牌课教学设计
什么?想知道做这条红领巾用 多少布料怎么办?
齐读课题 明确任务
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乐 学的气氛中研究新知。
3、那么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 回忆
遵循“以旧学新”的教
问题。(板书课题)
口答
学理念,使学生明确知
1、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
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
计算的?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来 明确要求 体系。同时使学生掌握
重点问题
程序及时 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三、看书质 疑 四、课堂练 习
指导学生看书,并让学生把重 点内容勾划出来。 (一)基础练习 一、 口答:①三角形的底×高
看书提出 不明问题
思考
养成学生读书的好习 惯,并让学生敢于提出 问题
得到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再
遵循“由浅入深”的练
怎么求才能得到三角形面积? 口答
抚顺市育才小学教师品牌课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
教材版本
人教
课题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课时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具
多媒体
参与备课人
备课人
方绪霞
参与资料或 教参
教案
教教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和三
学材 角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遵循“从操作中得到验证
建分 —实践中获得反思”的理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到新知识。
线段,沿这条线段剪去一个角,
进行分层作业布置
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作 A 类:求三角形的面积(书 P72.6)
教师如何运用五年级下册音乐第10册教案教授课程
教师如何运用五年级下册音乐第10册教案教授课程。
1.把握课程的主旨和重点音乐教师在教授音乐课程时,需要明确主题和课程的重点。
在五年级下册音乐第10册课程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习和演奏节奏乐器,并教授学生唱歌技巧。
此外,教师还应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分析音乐作品,掌握其节奏和旋律特征。
2.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合理的教学计划是成功教授音乐课程的关键之一。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应该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听力训练、合唱训练和乐器演奏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上台表演和参加音乐会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3.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应对不同的学生需求和学习情况时,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唱活动,以便提高学生的合唱技能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播放音乐视频和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演唱等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学科。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更好地教授知识。
他们应该耐心、细心地对待每位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
5.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学科在教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10册课程时,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学科。
例如,他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和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音乐知识,例如让学生自主设计音乐作品和演奏曲目等。
总结在教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10册课程时,教师应该把握课程的主旨和重点,并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他们还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学科。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音乐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兴趣。
《口技》(同课异构研讨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口技》(同课异构研讨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执教:陈建峰时间:2008年4月3日第2节一、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和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2、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课外积累掌握文言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和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2、引导学生课外积累文言字词。
难点: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1、通过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让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课文描写口技表演者和观众反应的相关语句,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3、通过设计智能练习,引导学生课外积累掌握文言字词。
四、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借助注释、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懂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制作教学辅助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影像资料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手影戏《逗趣》导入。
同学们,这个节目好看吗?这个节目两位演员通过精湛高超的手技和口技为我们展示出惟妙惟肖、妙趣横生的画面,真是令我们大开眼界,拍案叫绝。
从刚才同学们观看节目时专注的眼神和好奇、微笑的表情,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节目确实带精彩了。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口技》这篇课文,这是清代人我们泉州的老乡林嗣环用文字为我们展示的一场口技表演情形。
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同学们不断诵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把握文章的大体内容。
(有没有预习呢?)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了写口技表演者的表演,还写到了观众的观看表演时的反应。
其中,对观众反应的描写跟同学们刚才欣赏表演时的反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那么请同学们在快速浏览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描写(宾客)观众反应的相关语句。
(四年级语文教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表格式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表格式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执教者丁秀琴教学时间07-5-12 教学设计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抽读词语卡片二、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板书:蓬蓬勃勃)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④指导朗读。
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教学设计“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拒虫香气)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
(崇敬、瞻仰)(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4)指导概括段意。
“全等三角形复习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立意阐释
•26•中学教研(数学)2017年第9期“全等三角形复习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立意阐释•王师森丁玲玲于彬(胜利第六中学,山东东营257000)摘要:文章以“全等三角形复习课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对新授课结束后的复习课进行了相关思考,同时对其教学立意进行阐释: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学会学习,勤于反思.关键词:全等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立意;一题多变中图分类号:0123.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6407(2017)09-26-034月1日,山东省东营市孙庆民名师工作室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笔者所在学校 青年骨干教师(丁玲玲老师)有幸参加此次活动, 并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执教“全等三角形复习课 第一课时”,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本文呈现 该课的教学设计并对其教学立意进行阐释,不当之 处,敬请指正.1教学设计 1.1 巩固复习ASA3、AAS5、SAS6、SSS8、HL9个全等形i —►全等三角形2—►角平分线1C )I对应边相等4对应角相等7图1说明图1呈现的是本节复习课的最终板书, 该板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所标顺序渐次生 成的.本节复习课是新授课结束后为进一步巩固学 生所学而开设的复习课的第一课时,主要复习全等 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第二课时将对角平分线的性 质、判定以及相关综合问题进行复习.此外,开课之初由全等形(板书1引入全等三角形(板书2),进 而引入对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相关知识的复 习(此时板书课题).1.2典例展现例1如图2,点D 在从上,点五在上,从=AC ,乙5 =乙^,求证处:•(课本第40页例3)说明“课本”指人民教育 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数图2学》八年级上册.(上接第25页)素养通常是指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 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优良品质,是人们 在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 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而笔者认为核心数学 素养至少要保持对事物的一颗好奇心和一份探究 热情,能够从对情境的观察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并挖 掘其本质,总结出有超越价值的规律.这就要求教 师在教学中加大对学生探究意识的渗透和探究能 力的培养.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定理的发现、定理的 *证明,还是对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关系的规律探 究,笔者都设置了必要的探究性学习情境,通过观 察猜想验证,以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探究意识,激发 学生的探究热情,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总之,本节课米用了 “问题一探究一发现一应 用”的启发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 动口的同时进行了探究性学习.教师巧妙地创设了 活动平台,通过转化思想的有机渗透,把探究意识 植根于学生的学习之中,突出了发展性学习能力的 培养.*收文日期:017^)4-17 ;修订日期:2017-05-20基金项目:山东省东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25DYJG 195);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教育管理中心2015年度校本课题 (2015xb 023);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YC 2017161)作者简介:王师森(165 -)男,山东日照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2017年第9期中学教研(数学)•27•反思1如果更换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那么命题还成立吗?为什么?说明例1首先通过判定方法ASA(板书3)得到,进而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板书4)得到以)=此外,教师根据学生对反思1的回答情况继续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AAS(板书5)和SAS(板书6).反思2如果不改变题目条件,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说明继续观察A处出g A^CD,根据全等三 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板书7)得到= ZW X:,进而得到Z B i)C=还可以根据从=4C,W) =^4五得到= C E,进而可得A B O D g A CO&,更进一步又可以得到新 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反思3联结40,则图2中共有几对全等三角形?反思4如果将题目中的图形进行简单变换,那么又会有怎样的结论呢?说明通过反思引出下面的变式练习1〜5.1.3 变式练习变式练习1如图3,仙=^,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______,使A BDC^A CEB.(课本第42页例5)说明由例1中的结论开放到变式练习1中的条件开放,可以进一步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 S(板书8)和针对直图3角三角形所特有的H L判定方法(板书9).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说添加 条件Z D = Z E可以判断A B D C g A C E B,接着便 有学生反对说:“S S 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此时,教师敏锐地抓住了课堂教学中的精彩“错 误”,并顺势追问:“你能帮助他改正吗?”进而自然 地得到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说明由图2是如何得 到图3的:隐藏4D和4E,联结B C变式练习2如图4,点D,C在B F上,BD = F C,4B=E F,Z B= Z F,求证:= Z E(课本第39页第2题)图 4 图 5变式练习3如图5,已知点B,E,C,F在一条 直线上,4B=D F,4C=D E,ZA = Z D1) 求证:C//D E;2) 若召^ = 13,五〔=5,求召〔的长.(课本第4页第11题)说明通过变式练习2和变式练习3进一步 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此外,在变式练习2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说明如何由 BD= FC得到 BC= DF.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说明由图3是如何得 到图4的:将A B E C沿B C向右平移一定距离;由图3是如何得到图5的:先将A B D C沿B C翻折,然后将得到的新三角形沿B C平移一段距离.变式练习4 如图6,已知点B,E,C,F在一 条直线上,^B = D E,4C = D F,BE = C F,求证 M B// DE(2016年湖北省武汉市数学中考试题第18题)说明通过变式练习4进一步复习全等三角 形的判定方法SSS.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应该说明由图3是如何得到图6的:将A D B C沿B C向右平移一定距离形成新的三角形,并保留原A D B C,去掉 A EC B.图6图 7变式练习5 已知A^B M和A4C V的位置如 图7所示,,万=/^,,乃=/^,厶1 =厶2.1) 求证:BD= C E;2) 求证:Z M= Z从(2016年四川省南充市数学中考试题第19题)说明通过变式练习5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一 题多解,特别是一个题目的两个小题之间的“递 进”关系.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说明由图2是 如何得到图7的:只需将A4D C绕点4顺时针旋•28•中学教研(数学)2017年第9期转适当的角度得到新图形,然后将新图形“摆正”即可.1.4整合提高例2如图8,△从C和ADC五均是等边三角形,点'C,五在同一条直线上,与交于点〇,联结OC.求证:1) A ACE^A BCD;22a b o c= a e o c.说明对于学生而言,这个问题在新授课结束 后的复习课中呈现可能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这类 问题(旋转全等)还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此外,该题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引入本复习课的 第二课时(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及相关综合问题,此时板书10),做到课堂教学的承前启后.1.5 课堂小结内容“串珠成线”(如图9 2,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板书(如图12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知识网络,特别 是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 相关学习方法,培养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1.6随堂检测(略)1.7 布置作业要求在本节课所讲的题目中选择典型问题进行整理,并将其与知识树或知识框图中的相应知识 点对应.说明这样的作业设计增加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性,学生在选择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 习惯,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反思意识.18板书设计(见图1)2教学立意2.1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本节课的设计定位于新授课结束后的复习课,这样的复习课是将所学知识简单地过一遍吗?显然 不是的.笔者以教材中例题(典例呈现)再现的形式 引入新课,接着引出了教材中另外几个例题或习题 (变式练习1〜3),体现了“源于教材”的设计思路; 随后又给出两个相关中考试题(变式练习4〜5),在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消除学生对中考试 题的恐惧,体现了“高于教材”的设计理念.2.2—题多变,一题多解本课的设计将一题多变(图形变式)体现得淋 漓尽致.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动态 地给学生展现了不同图形之间的变化,加深了学生 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此外,本课通过交换条件和结论(反思1,为后 续学习相关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在图形中增加字母或线段(反思2和 反思3);对图形进行平移、翻折、旋转(变式练习 1〜5)等3种变式方法,以期加深学生对课本第32 页第一段话“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 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的印象,重要的是这样做在加深学生对平移、翻折理解的基础上,也为后续学 习旋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变式练习5第2)小题的教 学中还渗透了“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3学会学习,勤于反思2016年9月1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它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表现为文 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3个方面,综合表现 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 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个基本要 点.这1个基本要点之一是勤于反思(属于学会学习),其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可以看出上述课例所做的努力就是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如上文提及的3种变式方法以及板书设计和最终知识网络的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如反思1〜4等).当然,我们为此所做的努力还是初步的,期待 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进来,开发出更多的优秀复习 课课例.。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10课《叮铃铃-伴奏》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10课《叮铃铃-伴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叮铃铃-伴奏》是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10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欢快的节奏和简单的旋律表现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节奏明快,旋律简洁,表现出快乐的心情;第二乐段节奏略微变化,旋律更加丰富,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
歌曲的和声丰富,音响效果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浓厚,喜欢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在音乐学习中,部分学生可能对乐理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对音乐的表现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叮铃铃-伴奏》,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3.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较为简单,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乐理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需要重点指导。
2.歌曲的表现力较强,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唱姿势和表情,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让学生跟随模仿。
2.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练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歌谱、图片、视频等。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学场地:教室、音乐厅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叮铃铃-伴奏》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歌曲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歌曲歌谱,让学生观察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教师简要讲解歌曲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的节奏和音准。
【设计】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1
【关键字】设计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教学目标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先听一段音乐,播放歌曲mv《踏平东京》一百年前你辱我中华亡我水师裂我疆土七十年前你屠我同胞掠我物产焚我房屋历史铭记山河永刻泱泱华夏国耻不忘时至今日你抢我海岛撞我渔船你扣我同胞钓鱼岛上兴风作浪将我忍耐置若枉然贼子野心昭然若揭中华儿女我们奋起反击尔等如若再叫嚣踏平你东京教师:同学们,这首歌曲是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2012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实施所谓“国有化”之后,中国人民在民间广为传唱的一首网络歌曲。
那么,歌曲中“一百年前”指什么事呢?学生: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那么,歌曲中“七十年前”指发生在中日之间的什么事呢?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说明:本课是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开篇之课,理清本课教学任务与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于彬+丁玲玲——基于知识谱系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初探
基于知识谱系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初探1 选题背景方程和不等式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相等和不等数量关系的重要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寻求方程和不等式的解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进入初中以后,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之上,首先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在此基础之上,再学习最简单的一类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为之后继续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将以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一课时)为例,结合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建立的解方程基本原理的角度阐述知识谱系在中小学教学衔接中的重要作用.简易方程简易方程最早出现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此部分的要求是: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注:只摘抄与解方程有关的要求).可以看出新课标已经在要求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仍然采用以前老教材的做法(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关系求解)在教学生如何解简易方程,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两套方法全部采用,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采用了相对简单的方法,从而又走进了课改之前的“老胡同”,殊不知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中的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或减去一个数正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移项的最早雏形,此时为中学教师的教学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移项的概念以及利用移项的方法解决形如d cx b ax +=+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此处的要求是: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可见新课标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重视程度,而解法之中移项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方法,此时完成了知识的一个跨越:由等式的性质1上升到了移项,或者说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1.此时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会出现了分水岭,小学阶段习惯于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易方程问题的同学可以迅速理解老师的意图并掌握新知识;而习惯考虑已知数与未知数关系的同学会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适应,这正是衔接的断层.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的第九章的教学内容,教材中把移项的方法迁移到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中,此时移项的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此处的要求是: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教材在引入环节就把在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迁移到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前面基础不牢固的话,此处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里容易出现相关知识的衔接断层,在教学过程中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2 教学设计为便于说明,首先给出“反思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总结反思方法反思应用反思达成反思问题反思点反思“学生反思”主线:疑达标检测变式训练解决问题揭示规律尝试解疑习交流“教师主导”主线:复2.1 教学目标 2.1.1 知识技能⑴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1.2 数学思考通过类比和化归,总结得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过程,提高推理能力. 2.1.3 解决问题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2.1.4 情感态度通过化归和类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体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2 重点难点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步骤的确立. 2.3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 2.4 教学过程3 几点思考反思如何做的更好,如何起到更好地效果,一节课讲完后不应该是解脱感,而是要有成就感,要有反思的意识,真正做到反思的常态化.《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一课时)上完后,我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思考:3.1 什么样的类比更加有效?本节课主要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得到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引导学生类比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刻地去反思每一步转化的依据,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每一步转化的依据有什么不同,真正使学生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盲目的去类比,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了以下两点:(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寻找“最近发展区”,(2)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和转化,顺应掌握新知识.类比和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新课程标准在重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可见基本思想的重要性.显然,基本思想的渗透是一个长期工程,我们不可能期望通过一节课使学生对类比这一数学思想有多么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将它渗透到每一节数学课中,引导学生体会类比的妙处,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处理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知道类比的同时更加关注类比的依据,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类比都有效.3.2 什么样的反思恰到好处?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应该距离恰到好处的反思还有一段距离,这促使我们不断前行,下面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截取几个反思环节进行简单的介绍.(1)疑点反思——厘清概念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核心,是理解、掌握其它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本节课中概念教学虽然不占主体地位,但掌握概念是探求解法的前提,在教学中主要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同时,设置如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1)下面不等式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吗?为什么?(2)你能再举几个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吗?并说明为什么.显然,此处的反思环节主要通过教师的“追问”来实现.(2)应用反思——明晰算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类比和转化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此时教师抛出问题: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及每一步变形的依据是什么?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此处的反思环节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来实现.(3)方法反思——填补漏洞通过变式练习1和变式练习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引领学生反思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此处反思环节的设置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反思,使学生在自主解题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知识漏洞,从而进行及时补救.反思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主动思考,变被动为主动,不但要求老师反思,还要引领学生去反思,慢慢地培养学生自主反思的好习惯.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验+反思=成长”,这是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反思对于学生同样不可小觑,反思即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的同义词就是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培养,反思恰在其中.3.3 什么样的衔接“贴近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利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要利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其潜在的可能发展,合理组织教学,使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上,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进度,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充分说明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特别是涉及到中小衔接的知识点的教学,不要做无用功,于是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首先给出几个简单的方程,重点关注学生是如何解决的,虽然前面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但仍有大部分同学按照小学阶段的思路去解简单方程,这势必对将移项迁移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中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此外,通过问题“还想继续研究什么?”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引导学生做好相关预习工作,做到不但“承前”,还要“启后”!中小衔接的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实质性的进展比较小,没有中学教学的衔接突破点大,愿我们614教科研联合体所做的基于知识谱系的中小学教学衔接能够取得突破.。
凤台四中专业性有效教学设计方案(20第一课时)
有效精练
精练目标:当堂消化所学内容
精练方式:巩固式
精练内容:1、背诵1、2段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②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③京中有善口技者()遥闻深巷犬吠声()
3、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生
②表示同时发生
凤台四中专业性有效教学设计方案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课题
20、《口技》
时间
2013、4、17
主讲教师
沈影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
常态课
教
学
目
标
教学目标: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背诵
课文。
有
效
导入
导入目标: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
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导入方式:激趣式
导入内容: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①惊觉:被惊醒。②呓语:说梦话。③既而:不久。
④抚儿乳:乳,喂奶。⑤儿含乳啼:乳,奶头。
⑥是时:这时候。⑦凑:会合,聚集。⑧妙:妙处。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中心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口技》教案 (新版)苏教版
口技课题口技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时安排 3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能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课文,并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背诵课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积累识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并背诵课文。
2、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安排集体智慧(以知识体系为主)个性设计(二次备课)教学后记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了解口技和作者的相关知识(写在课题下面的空白处)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2、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林嗣.环()屏障.()抚.尺()少顷.()哗.()撤.()犬吠.()颈.()(2)请调动你智慧的眼睛找一找还有拿不准的字词吗?不妨写下来。
二、预习检测1、分别展示课前预习1、2。
2、练习册基础训练部分。
【自主学习】大声朗读课文,并请同桌注意字音、节奏,相互纠正。
【合作探究】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它,更要读懂它,下面请同学借助注释,疏通课文,重要的内容可记在书上,如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与组员交流意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出,由全班同学或老师解决。
【课堂检测】1、解释词语。
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2、解释加点词。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善.口技者:动词(原为名词),擅长。
不能名.其一处:动词(原为名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动词(原为名词),举行宴会。
【甘肃】永昌职中语文(基础模块上 高教版)教案:第十九课 永远的蝴蝶
4.短短的小说中,有一样东西非常重要,小说由寄信而开始,“信”是小说的情节线索,为什么小说开始只字不提信的内容,而在最后才点出信的内容?(师生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任务)
四、拓展延伸:
如若没有这场车祸,文中的两人会怎样?(学生各表谈论感受)
五、练习巩固:
下面说法中错误的两项是( )
A.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作用是显示“我”的思绪的流程和层次。
B.文中最能够表露“我”的悔恨的一句话是“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C.“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秋深了”,表现了“我”失去恋人的痛苦、凄凉的心境。
2.听朗读,说出文章中的环境、人物、故事内容?
三、学生自读课文,合作探究,完成以下任务: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樱子人物形象的句子?(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并评析人物形象?(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2.樱子是纯洁而美丽的,作者为什么把“樱子”比做“蝴蝶”?(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蝴蝶的形象)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永远的蝴蝶》?(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D.把樱子比喻成蝴蝶有两个原因,一是飞的动作,二是樱子长得象蝴蝶一样的外貌。
E.题目叫“永远的蝴蝶”,就是说蝴蝶是永恒的,“我”爱蝴蝶,“我”也爱樱子。
F.小说最后交代给母亲信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六、朗读欣赏:
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七、总结收获 :
总结自己学后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
完成习题册上的有关习题。
《永远的蝴蝶》表格式教案
学科
语文
课题
永远的蝴蝶
教
赣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0课我的留言夹》【市一等奖】优质课教学设计
赣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0课我的留言夹》【市一等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0课我的留言夹》赣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通过制作留言夹的过程,掌握纸工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材内容以留言夹的制作步骤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如何设计和制作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留言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动手能力,对纸工制作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乐于尝试新的创作方式。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留言夹的结构和设计思路还不够清晰,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留言夹的制作步骤和纸工技巧。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留言夹的制作步骤和纸工技巧。
2.难点:留言夹的设计和创新。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老师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留言夹的制作过程。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留言夹的设计和创新。
3.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留言夹的制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
2.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制作工具。
3.分组合作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精美的留言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如何制作一个留言夹。
2.呈现(10分钟)老师简要介绍留言夹的制作步骤,包括:折叠、剪切、粘贴和装饰。
然后现场示范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按照老师示范的制作步骤,动手制作留言夹。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留言夹,互相欣赏、交流,老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不断提高。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如何设计和制作一个具有个性化和创新元素的留言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丁继玲学科语文教龄19
微课名称《爱莲说》的写作方法视频长度5分06秒录制时间2014年10月知识点来源□学科:语文年级:初二教材版本:人教版
知识点描述讲解《爱莲说》的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方法;衬托的作用。
预备知识听本节微课之前需做的准备:熟读课文,能熟练地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
教学类型
(待定)
讲授型
适用对象初二学生
设计思路在学生能熟读课文、熟译课文的基础上,分析莲花的形象;了解菊花(正衬)与牡丹(反衬)的作用。
学习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
教学过程
内容时间
一、片头
(30秒以内)
内容: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爱莲说》的的写作方法。
3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5分钟左右)第一部分内容:
配乐朗读课文,学生熟读课文,找出描写莲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
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76秒
第二部分内容:
通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这些描写,分析概括出莲`花``的品质。
50秒
第三部分内容:
掌握衬托的写法,了解菊和牡丹在文中的衬托作用。
作者怎样通过菊和
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最后得出本文主要采用象征(托物言志)手法。
110秒
三、结尾(30秒以内)感谢您认真听完这个微课,课后要熟练地背好课文,并对本课的写法加
以掌握,最后,祝您学习进步!
30秒以内
自我教学反思一节微课讲了重点文言文《爱莲说》写作方法,在讲解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课文,分析莲花的形象,并分析三种花分别象征了哪一类人。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衬托及象征手法,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讲解这一难点,有一定的难度,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