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刘套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作文成为“有米之炊”
巧寻“米”为“炊”——浅谈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巧寻“米”为“炊”——浅谈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学一直无法改变“慢、费、差”的状况,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近年来出现一个“怪圈”:学生作文时找“百度”中的例文当材料,甚至抄袭原文以完成任务。
更为严重的是,考试中不写作文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这种现象让语文老师困惑、担忧。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作文时不知写什么,抓不到写作的材料。
《初中语文新课标》在“写作训练”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观察的结果和感受。
随时收集、积累语言材料。
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这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十分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生活蕴含,触发情感。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蓄。
”只要学生能“倾吐”出其“生活积蓄”,也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尽快改变学生作文的现状,走出作文教学的“怪圈”,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笔者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进行“结合课文训练、开展活动训练和点拨生活训练”,教会学生巧寻写作素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结合课文训练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均为优美的各类范文,为学生写作提供了范本,不少篇目极具思想性,现实意义强,这些都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传授作文技巧,还要做一名出色的生活向导,引导学生畅游课文生活之河,热爱书中生活,拥抱书中生活,融入现实生活,辨别书中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感悟书中生活的“情、理、趣”,使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样,他们就有了“米”,就能以敏锐的眼光和饱满的激情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和表现生活。
“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亲情、友情、爱情都是人类美好的感情,只要曾经拨动心灵深处的感情,都能写成有独到之处的文章。
习作教学的“有米之炊”
习作教学的“有米之炊”习作,是将字词赋予自己的思想进行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
而文字的排列,就是利用生活中的故事、现象以及人物事物为主线,适时串连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再加上巧妙的谋篇布局,合理的修辞手法,这样,一篇佳作就诞生了。
可是,作为初学者的小学生,大多数孩子觉得作文难,写作无素材,思路打不开,无话可说。
究其原因,就是头脑里少了语言文字和生活素材的贮存,潭里无水,怎能引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习作教学贵在做“有米之炊”。
一、在阅读中贮藏“米”课标指出,小学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收集文字信息,积累语言发展思维,获取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
围绕教材选择文本让学生阅读,学习表达方法,汲取语言精华,将规范语言化为己有,写作时便会信手拈来,应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千书万卷建粮“仓”1.教师建“仓”。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如山如海,作为教师,重在从文学作品、科幻科普和文化教育等名篇名著里,挑选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向学生推荐。
每学期开学初,将适合学生阅读的篇目罗列出来,构建阅读仓库,让学生自由挑选书目阅读。
2.学生荐“仓”。
学生认知水平大体相近,利用他们互相信任、互相比拼的心理,开办读书汇报会、读书沙龙、读书展示等活动,展示“闰土”心里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让学生互相激励,互相推荐,建立班级书仓。
(二)日积月累见粮“仓”1.睡前积“粮”。
睡前读书,是对紧张学习生活的放松,也是无意识记忆的最好训练方式,更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黄金时间。
引导学生案头存书,睡前阅读,收集好词佳句,记录读后所得。
第二天课堂上,利用几分钟互读交流,教师检查读书笔记,从而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2.放学献“粮”。
每天放学前,一名同学上台脱稿讲自己喜欢的故事,孩子们大多喜欢讲寓言、童话故事,全班同学人人按轮次参与。
从故事中积累语言,训练表达方法,陶冶思想情操,享受读书的快乐。
3.开仓放“粮”。
每周三最后一节课,定为自由读书节,学生读书读报,留下十分钟时间,轮流分享所读的精彩片段,互相学习积累的好词佳句。
让作文成为“有米之炊”
让作文成为“有米之炊”中考结束了,学生的考场作文普遍写的一团糟,这着实让人着急。
仔细分析原因,原因在于学生对所写话题审题不清,作文内容空洞,毫无新意,为此,我准备通过一节作文课来纠正这一现象。
材料:有一天,小姑娘心爱的波斯猫得了病死掉了,她站在窗子前边看佣人葬她可爱的小猫,伤心得大哭起来。
小女孩的外祖父走过来,为她打开另一扇窗子,说:“孩子,为什么不看看这扇窗子外有什么呢?”小女孩就走到另一扇窗子前,这时她看到的是家里的园丁正在为那些漂亮的玫瑰花修剪枝叶,小女孩很快忘记刚才的悲痛,快乐得笑了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这个世界。
请以“为自己打开一扇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师:话题作文是现如今考场作文的一大趋势,写好话题作文都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学生讨论)生:先分析材料,再分析题引,最后确定主题分析材料:材料中小女孩先是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又为何突然喜笑颜开了呢?生:因为她打开的窗子不同,也就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分析题引:她选择了怎样的角度呢?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态度去看世界。
确定主题:通过对材料和题引的分析我们如何认识这个话题的主题呢?(学生讨论)生:生活中要为自己选择一种积极乐观的角度,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看待问题。
师:那么在这个主题之下要写好这个话题,我们都应该注意那些方面呢?(讨论)生1:最好应该写成议论文,因为这样会有很多话可说……生2:关于这个话题的典型材料很多……生3:可以用名言警句……(学生归纳)名言俗语:①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②快乐是一种感觉,你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周围的事物,你的周围就会充满阳光和快乐③当你为太阳落下山坳而惋惜时,瞧!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不已悄悄爬上树梢了吗?④两个犯人通过铁窗向外看,一个看到了泥浆,另一个则看到了满天的星星……诗词名句: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哲理故事:①罗斯福的故事。
指导积累让学生写作“有米下炊”
写作教学39《写作》2016年第10期写作是当前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写作素材匮乏的现象,而导致作文中空话、套话比较多,文中结构和写作手法过于单一,不能够更加精确地表达文章的大意。
针对这一现象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当指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做到“有米下炊”,从而提升自身的作文质量。
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与读者共同探讨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
一、立足教材,圈画摘抄就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而言,教材是最直观的教学参考,也是学生们高效积累素材最有效的范本之一。
此外,初中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无论文章语言还是写作手法,都是同一类型中的佼佼者。
因此,在实际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仔细地为学生们讲解教材中的手法和语言,引导学生从实际教材出发,基于教材进行圈画摘抄,做到有效积累。
比如,我在讲解《背影》这一篇课文时,不仅为学生讲解了这篇文章中涉及的疑难字词和文章的大意,还带领学生着重学习了《背影》这篇文章描写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文中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他的背影。
”作者直接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到“自己最不能忘怀父亲的背影”,起到了开门见山、点明中心的作用,表明了这篇文章所讲述的就是父亲的背影。
基于这一手法的运用之巧妙,我要求学生将这篇文章开篇的这句话进行摘抄,并在摘抄的语句下注明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以使学生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加以运用。
此外,《背影》这篇文章中曾多次提到父亲的“背影”,作者用十分质朴的话语,在文中多次提到自己感动于父亲的背影。
文中结尾写道:“在晶莹的泪光中,仿佛又看到了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此处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是首尾呼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此之外,这篇文章中还多次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我要求学生仔细体悟这篇文章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将之摘抄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便于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
发掘生活资源,让写作成为“有米之炊”
效, 本文将作简要论述 。
一
、
鼓励 学生仔细观察生活 , 搜集写作素材
作文源于生活 ,是对生活直观的反 映和形象 的加工。长期 教 育。如中央新 的领导集体上 台后 , 习总 书记 提出 了节约 的要 以来 的应试教育模式 让许 多语文教师走进 了急 功近利的怪圈 , 在作文教学 中不是 引导学 生如何观察生活 、 感悟生活和 描述 生
的文章更具新意 、 更有深度 。此外 , 笔者还搜集 了当前社会发展
入分析 的基础上 , 从根源人手 , 鼓励学生从广 阔的社 会 、 现实的 生 活中搜集 写作 素材 。如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 本“ 万象手 册” , 随身携带 , 将观察到的生活中的有价值 的人和事 , 及时记录
中的一些典型事件引导学生分 析 ,如小悦悦事件 、南京彭宇案 等, 让学生接触到更 为多元 的社会 , 对世 间百态产生更为直观的
头路 , 到现在 的柏油大道 , 路边 的建筑也从低矮 的平房到现在的
高楼 , 学生在观察感悟 中感受到了社会 的变化之大 , 在观察与 了
让学生与先进人物零距离接触 , 也是笔者发 掘生 活资源 、 提 高作文教学 实效 的重要措施。初中生由于 自身学 习与生活阅历
解 的基础上 , 学生 以“ 身边 的变化看发展” 为题 , 写 出了高质量的 文章 , 有效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成效 。
活, 取而代之 的是对应试范文的强化训练 , 甚 至要求学生背诵各 种类型 的范文 ,以实现快速提高作文应试得分率 的目标。在这 样 的教学模式 中, 学生东拼西凑 、 生搬硬套 , 作文并没有 立足于 捏造 , 导致作文教学走进了死胡 同。针对这样的状况 , 笔者在深
让学生成为“巧妇”,乐为“有米之炊”——一次习作教学引发的实践与思考
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2019年第9期——一次习作教学引发的实践与思考摘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第二学段中习作教学的重点目标。
文章尝试从精心设计“观察”作业、“动力”作业、“献计”作业,让学生有目的的积累习作素材,加深对习作内容的真实体验,成为习作中的“巧妇”,乐为“有米之炊”。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观察”作业;“动力”作业;“献计”作业一、缘起——一次习作教学的尝试在准备一次校级公开课时,笔者尝试性地选择了一篇习作教学——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四单元“观察中的发现”。
如何在一节课中引导学生有效观察,从而写好一篇观察作文呢?笔者认为,图片应该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于是确定了“黄豆苗的生长”这个易于观察又常见的题材,并搜集了许多与黄豆苗生长有关的知识和图片。
试教时,笔者信心满满地走进课堂。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几颗没有发芽的豆子。
)生:黄豆。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豆类,那你们知道它是如何生长发芽的吗?(教师出示豆子生长过程组图。
)学生立刻被精美的图片吸引,仔细观察起来,笔者不时穿插着黄豆苗生长的相关知识。
在笔者的引导下,一棵棵黄豆苗就这样在他们的小嘴巴里“长”成了,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下了自己的观察所得。
但是,作文本交上来以后,笔者发现学生对黄豆苗的外形描写几乎一模一样,毫无个性,所描写的生长过程也非常模糊,有的只是科普资料的堆砌。
笔者仔细思索,学生对黄豆苗的生长没有生活体验,仅凭几张图片和自己的讲解的确难有独特的感受。
第二天,笔者给另外一个班级的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种豆苗。
讲解作业时,笔者不仅向他们介绍了种豆苗的步骤,还制定了观察表格,让学生每天早晚记录豆苗的变化情况。
让孩子在作文中“有米可炊”
让孩子在作文中“有米可炊”作者:吴金英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1期摘要:在作文时我们常常能听到学生无奈的叹息和无力的反抗:老师我没事可写。
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无米可炊”的现状,我们须以儿童的角度出发,选择贴近生活的富有情趣的作文题,巧妙地引导他们从课堂,课外及日常生活中选取或创设素材,使他们在作文中能发真情,吐真意,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童心世界。
关键字:写作素材;命题;玩;情境众所周知作文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
因为它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
然而,小学生对作文却普遍存在着恐惧心理。
究其原因,除学生组织语言存在一定的困难外,问题关键在于素材的缺乏,因此,帮助学生寻找或生成写作素材,便成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首要问题。
一、慎设命题,激活素材薛法根告诉我们:好的作文题,犹如一条导火索,你点燃了这一头,很快就会烧到学生的心里头,炸开学生记忆的“火药桶,”不吐不快!所以与其挖空心思研究怎么教,不如先琢磨一下怎么命题、命什么题吧。
这段话发人深省,的确我们所命的题往往过于空泛、平淡。
如:《爱我中华》、《暑假生活》等,而有的题目则反反复复写,如此这般学生难免产生厌烦的情绪,又怎么会写出新鲜的作文呢?因而我们在命题时就要力求具体、新奇有趣。
如《我恨你》、《其实,我》等,这样的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给孩子们以新鲜感。
如一位教师让学生写《其实,我》的作文时意外的发现平时经常拖欠作文的一个后进生这次竟然按时交了,而且写得十分流畅:其实,我不笨。
从一年级起我的成绩就不如人,拼音不会,计算不会……在家里爸爸打,妈妈骂。
在学校,老师总是对我摇头叹气,同学在背后都说我是笨蛋,我在他们面前总觉得抬不起头……一个后进生怎么能写出一大段充满委屈的流畅作文呢?秘密在于:这次的题目触动了他长期郁积在心里的无奈。
假如没有这样的题目,也许这个孩子还是跟往常一样应付了事,其实不是他不会,而是题目让他不知道要怎么写,不愿写。
47借阅读文本之“米” 做写作教学之“炊”———《我的老师》给记叙文写作带来的启示
2016年第9期叶圣陶先生说过“……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
”对于作文教学,平时的储备非常重要,笔者以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恐怕还是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范文。
初中语文课本名篇佳作荟萃,用好用足这些宝藏,对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作家苏叔阳的《我的老师》一文,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典型的记人记叙文。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与记叙文的写作辅导紧密联系起来。
一、描绘景物,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且看文章第二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段景物描写健康、明朗,富有诗情画意。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段美景呢?意在表明: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到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自然景色很美!写这一景色更是为了烘托出刘老师春天般生命的活力,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
再看文章第八段开头: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
介绍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这不是闲笔,它告诉读者,放风筝是人们舒展身心、展示生命活力的一种方式。
自然引出了刘老师。
二、剪裁精当,使文章主题深刻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选材角度雷同,不懂得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该详写,什么该略写。
常常出现该详写的略写了,该略写的详写了等现象,导致文章不知所云,游离中心。
究其因,是学生不懂得紧扣中心巧妙选材、剪裁。
《我的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
本文从两个角度选材来凸显具有立体感的刘老师形象:腿残的刘老师上课和课下放风筝场景。
围绕上课的情景选取了老师笑谈残腿、旋转上课、激情上课、课堂提问四件事,其中,“课堂提问”这件事较为详写,为什么呢?因为刘老师不喜欢考试,喜欢课堂提问,这就是他最主要的教学特点。
刘老师陶醉其中、亲切和蔼、热情鼓励以及期待的目光,深深地留在学生心中。
最为详写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这是因为作为老师都有共性,而刘老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腿残且喜欢风筝。
让作文课成为“有米之炊”
让作文课成为“有米之炊”作者:侯学锋来源:《成才之路》2009年第09期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水平普遍较低,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需要从学生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引,以及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几个方面出发,切实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激发兴趣;阅读积累;更新观念笔者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十几载,对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很是忧虑。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更能体现出一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低。
对于我们农村学校的初中学生,引导他们写出新颖有创意的、感情真挚细腻、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作文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偶尔出现几篇新作,也属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的因素。
其背后的原因如下:其一,学生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
许多家长和老师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这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老师烦琐枯燥的分析,真正能起到文学熏陶的东西接触得太少,久而久之学生成了文学的“贫血儿”。
第二,生活单调,缺少生活的感知。
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中学生,怎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第三,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信息交流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老师的作文观念比较陈旧,教师没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仅凭一本教科书来教学,或当堂或课外布置一篇作文,学生或前或后断断续续地把作文交上。
布置作文时又不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按目的、按文体、按人认识事物的规律逐级全面进行训练,造成了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低下。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我认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在众多的素材中取“米”,这是学会作文、写出有个性作文的最基础环节,也是提高初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最重要的环节,更是我们农村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
目前,初中学生积累的素材不够丰富,即是下作文之锅的“米”不充足,即使具备了一定量的素材,贮备了一定的下锅之“米”,但如何选取已有的“米”,烧出符合阅卷教师口味的“饭”,“烹饪技术”还欠工夫,即组织选材、整合材料的能力还亟待加强。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让学生作文有“米”可炊
如何让学生作文有“米”可炊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材料准备和语言准备两条途径,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有米可炊材料准备语言准备现在高中生的作文水平普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我们每天看到的高中生作文,记叙文没有生动细致的描写,说明文没有科学严密的说明顺序,语言缺乏逻辑,议论文空洞、堆砌材料,没有严密的推理。
可以说,学生缺少自己的思考,不能真实地去体验生活,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题材匮乏,缺乏生活感悟,喜欢用大家熟透了的老材料,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写作形式套路化、模式化,缺乏创意;语言干瘪,毫无文采。
有趣味、生动传神的好文章如凤毛麟角,少得可怜。
学生在完成作文后缺乏成就感,不知道自己写这么多作文有什么用,写了作文后有了什么提高。
他们总感觉到写作文很累,很无奈。
然而,高中学生是充满理想、充满朝气的,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有着积极进取的人生信念,他们是最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人,他们迫切抒发内心最真切的情感和阐发内心最迫切的道理,可是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高中学生的这种作文现状呢?我认为是学生缺少生活的积累,心中空空如也,即使有许多想说出来的,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
常言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意思是:巧媳妇没有米做不出饭来。
学生作文与巧媳妇为炊一样,没有“米”也写不出作文来,这个“米”是指作文材料和语言。
那么,如何让学生有米可炊呢?首先要帮助学生做好材料准备。
它可归纳为三个字:看、做、想。
一看:就是观察。
要想抓住事物的特征,了解其联系,就得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观察的基本方法有三: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反复观察;全面细致地进行观察。
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要想抓住事物的特征,了解其联系,就得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步骤地对事物进行观察。
事物不同,其特征、联系就不同,观察的顺序也不相同,一般来说,观察静态事物,多是根据结构特点,按方位顺序进行观察;观察动态事物,按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观察。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作文教学中的“米”
谈谈作文教学中的“米”常见许多语文教师皱着眉头抱怨,:现在的学生作文怎么了?作文千篇一律,写不出新意,一看就是编的。
更有甚者,一次《家,我温暖的港湾》的作文训练,一个班写父母下岗的占一大多半,写父亲得癌症的也不在少数。
是什么使学生变成了说谎的专家?这里面除了学生懒惰照搬抄袭,写作文水平不高,缺乏创新意识之外,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作文教学中收集和开垦材料的问题,即“米”的问题没有得好很好的解决。
近几年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一系列做法,促使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写真事,抒真情,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巧妙命题。
激发学生觅“米”的兴趣学生不愿写作文,瞎编乱造,往往与作文命题有很大关系,如果常让学生写那些老掉牙的题目,或远离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像《我的同学》、《难忘的一件事》、《难忘的星期天》等等,没有一点新的生活气息,一看就使人无精打采,怎么能让学生愿意写呢?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靓丽动人,给人以慈善、和蔼之感,人才愿意接近。
那些陈旧的题目,眼中无神,半死不活,毫无生气,怎能让人为之心动,产生写作欲望呢?如每次接初一新生,第一次作文我会围绕入学让其选材作文,如《开学前一天晚上》、《第一次离开父母,我好想家》、《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我对新班主任第一印象》,这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
学生刚刚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觉得什么都新鲜,对什么都好奇,又刚刚离开父母单独生活,会有许多想法,会看到听到许多新鲜事,写起来会觉得有话可说,自然也就有了写作兴趣。
这些作文题目,学生没有地方抄,手头上的作文选之类的书用不上了,只好自己动脑筋,从自己身边选材写,这第一次作文,就使学生进入了写真事、抒真情的氛围,促使其从生活中找“真米”、“找好米”。
二、展评作文,在交流中验“米”轮流在班里展评学生作文,使学生不得不自己找“米”下锅。
学生有时会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从作文刊物或作文书上抄一篇,或借一个材料,老师会看不出,以应付交差。
教学生做有“米”下炊的“巧妇”
教学生做有“米”下炊的“巧妇”【摘要】作文教学往往费时费力,难见成效,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新课程标准下该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成为教师关心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教学生做有“米”下炊的“巧妇”的观点。
也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通过切实的作文指导与批改,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次作文教学实践的总结,指出具体实施的过程和方法,希望能与共同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交流心得。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写作能力多年教学实践下来,最有感触的是作文教学,最大的体会是一个字——难!难在哪里?一是学生不愿意写;二是教学收效甚微。
解决难题的关键是什么?解决学生不愿意写的问题。
学生愿意写了,会写了,教学就有效了。
那么,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写呢?难写。
语文教师大多有这样的经历,一布置作文,学生大多愁眉苦脸,有人嚷嚷:“没东西写啊。
”有人嘀咕:“不会写哦。
”对学生而言,作文的难度在于写什么,怎么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出一顿可口的饭食,首先要有米,其次下厨者应当是巧妇。
作文教学中,“写什么”就是下炊的“米”,“怎么写”就是如何做“巧妇”。
那么,去哪里找“米”,怎么做“巧妇”呢?一、到生活中去找“米”常规作文训练把作文教学的过程局限在课堂上,主要有三个环节需要完成:(1)作文前老师的方法指导。
(2)学生当堂作文训练。
(3)作文批改后老师集中评讲。
其实这三个环节基本是在辅导学生“写什么”,如果学生没东西可写,老师的方法指导就成了泛泛的技巧演示,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相应地,下面两个环节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所以,先要找到“米”——写什么的问题。
“米”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
不是老师给学生“米”,而是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找“米”,即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对于这一点,想来没有教师有怀疑,但是如何指导呢?一般的做法是,老师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平时多练笔,有不少老师还会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随笔等,虽然这是一种方法,却往往留于形式(我就有过这样的失败经历)。
如何让学生作文“有米下锅”论文
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有米下锅”“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做人难,作文更难。
”“作文猛于虎也。
”这是目前学生中流传的有关作文难的一些说法。
这些说法虽不免有调侃之意,却也很形象地说明了学生在写作文时存在十分严重的畏难情绪。
每逢作文课颇有大难临头之感,苦不堪言。
问其原因,答曰: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写的,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无米下锅症”。
那么,如何改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呢?我们不妨先来观察观察山泉。
一眼山泉会昼夜不停地从泉眼里“突突突”地喷出清澈的泉水来。
也许你会感到非常奇怪,其实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它与浩瀚的地下水紧紧相连。
那么,学生写作时又如何能做到“有米下锅”,文思泉涌呢?我认为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多阅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些都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意义。
尤其是一些经典作品,从文章的文化底蕴到文章的写作技巧,再到文章的选材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丰富我们的想象,阅读更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引导我们积极向上,体味人生,陶冶性情。
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作文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课内外阅读,广博获取,向“书海”取宝。
首先,要重视课内阅读。
能够入选课本的文章在语言表达上都是十分规范的。
通过阅读学习这些文章,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词汇丰富,语感好,学生的作文自然语言流畅没有语病。
再看看课本所选的文章都选取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哪些事来写的,哪些经历和学生的相似,哪些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积累写作素材,把课本上学过的内容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如学生在写《我也是只丑小鸭》这篇作文时,就可以巧妙地引用《丑小鸭》这篇课文的内容。
其次,应加强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要选好书,教材后面推荐的那些经典名著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有米可炊”
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有米可炊”作者:丁霞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6期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又是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找到生活的美;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积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读中学写;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不断的练笔中培植学生的作文意识,让他们从此爱上作文。
关键词:作文素材阅读积累观察动笔提到教作文,老师就会觉得无从教起;提到写作文,学生就会觉得无从写起。
虽然老师精心备课、讲解,但写上来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学生写不好作文呢?最终发现是他们没有素材,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搜集素材,让他们“有米可炊”。
首先做到“有米可炊”需要学会观察。
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素材。
生活中处处留心皆素材,但学生却不留意,忽略了生活,所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很重要:在家庭中如何跟父母相处的,遇到矛盾如何解决的,父母如何关爱自己的等等;在学校中和同学之间为一道题的争吵,友谊的破裂,遇到的挫折等等。
只要你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总会发现原来可写的东西很多。
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最后文章有一段对叔叔的描写:“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虽然很简短,但抓住了人物的特征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于勒在外的艰辛。
于是我就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让他们回去观察自己的父母,第二天作业收上来一看,发现学生观察得很仔细,一位学生这样写她的父亲:“父亲近日苍老了许多,脸色憔悴不堪。
他的双鬓已染上了白霜,额头上的皱纹纵横交错,尤其是他那双枯黄暗淡的手,如同枯皱的树皮,丝毫没有活力。
是这双手日夜操劳,为生计而忙碌;是这双手,为我遮风挡雨,让我快乐成长。
”另一位学生这样写她的母亲:“曾经拥有一头乌黑秀发的妈妈如今为了掩盖头上的白丝而染成了棕色,美丽的大眼睛有深深的黑眼圈,眼角多了许多皱纹,手上布满了老茧,已经感受不到一丝的柔软,尤其是右手无名指上那鼓起的一个巨大的老茧,更是妈妈长期辛苦理发留下的,原来修长的指甲也因焗油而被染上了黑色的印迹。
作文需要“有米而炊”
作文需要“有米而炊”作者:杨树林来源:《新课程·小学》2017年第06期摘要:作文是反映学生语文水平的一面镜子,是衡量学生语文程度的一把尺子。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关注学情,有的放矢,在作文教学中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在作文中得心应手、“有米而炊”。
关键词:观;说;读;写;创目前,小学生作文现状不容乐观,许多学生喜欢说假话、套话、空话,“鹦鹉学舌”,背作文、抄作文现象时有发生。
深深地引起教师的重视。
因为作文是反映学生语文水平的一面镜子,是衡量学生语文程度的一把尺子。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分析学情,有的放矢,在作文教学中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在作文中得心应手、“有米而炊”。
基于现状,不难分析出学生作文薄弱的原因:一是深入生活,观察感受少;二是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较差;三是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因此,作文教学中重视“观察—积累—说话—阅读—写作—快速作文”的系列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一、深入生活,观察思考作家写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是极其丰富、复杂的;写作者在搜集到丰富材料之后,要下一番加工制作的工夫,使材料符合作文的要求,即对事物不断分析加深认识的思考过程,是“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过程。
因此,我们应面对小学生实际,指导他们选取周围熟悉的事物,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常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布置学生走进大自然,做有心人,感知生活,思考生活,积累写作材料。
如:“五一”让学生去寻找春的足迹,这样学生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记得一次作文,一名学习困难生不知写什么,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写出了自己在全校“船模比赛”中主动带浴盆,老师破格让他参加决赛,并奖给他红花的事。
字里行间通过真情实感,表达了关心集体是光荣的这一中心。
学生写得很成功,我也很惊喜。
小作者在观察中调动多种感官,看、听、摸、闻、尝、拆、思,学生更能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产生联想,作文才能以真动人,以情感人,引起读者共鸣,提高写作水平。
积累作文素材,让写作“有米可炊”
积累作文素材,让写作“有米可炊”发表时间:2015-01-04T17:12:34.230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10月总第163期供稿作者:刘海燕[导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在这样的交际环境中,要引导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关注家庭,大胆地参与家庭生活活动。
刘海燕山东省栖霞市翠屏小学265300每次作文时,学生都唉声叹气,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材料,无话可说。
即使在教师的强压下完成了作文,也是搜肠刮肚的东拼西凑,写出来的文章不是辞不达意,就是中心不够突出等。
究其原因,是同学们作文素材不够丰富。
学生平时不喜欢读书,不注意作文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怎样才能让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呢?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从作文素材的积累和作文的修改入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观察中搜寻素材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作文最重要的能源。
”观察是积累素材最常用的方法。
通过观察,同学们对事物的认识才能向广度、深度发展,才能积累独到的、富有特点的作文材料。
从作文的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
观察决不仅仅是“用眼看”,还要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等。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可以供我们写作的材料。
如果我们能对这些人、景、物带着感情,用我们学过的观察方法用心听、细心看、动脑想、动手记,作文时我们就不会因无事可写而犯愁了。
二、在生活中收集素材1.引导学生关爱校园。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第二家庭。
教师应设法通过诱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
课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科教学的过程之中:动手实验,制作手工,扮演角色,游戏竞赛等;课外可根据节日特点开展活动,如“五一”节开展讲一位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做一件小制作,写一篇小论文,开一个科技信息交流会等。
2.引导学生关爱家庭。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在这样的交际环境中,要引导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关注家庭,大胆地参与家庭生活活动。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刘套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点滴体会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刘套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点滴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积极探索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和业务水平。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探索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的关系,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发现新知识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新知识的理想阶梯,也为下一教学环节打下良好基础。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我先把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放一遍,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听完音乐后并指出,王菲这首极具抒情的歌是由苏轼的词谱曲而来,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下面让我们一起把注意力从美妙的音乐中转入苏轼那优美的词句中去,进一步领会那优美而壮阔的意境。
至此,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我就带领学生与苏轼一起“把酒望月”,可谓水到渠成。
二、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沟通师生间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
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学得有趣,学得扎实,确有所得。
教学中我以微笑面对学生,让他们感到亲切,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初中生好强好胜、我利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给他们创造机会展示自已,让他们有成就感。
我在教每一课时都会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让他们自主探讨、交流、展示;有时采用抢答的方式,让他们充分发挥。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开拓精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巧做有“米”之“炊”——例谈初中写作素材的发掘
2021.02当前,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备感困难的一件事就是写作文。
写作“无素材”一直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实,素材就在那里,只不过缺少慧眼去发现。
如何引导初中生发掘写作素材,巧做有“米”之“炊”呢?一、课本范文,揭开“米”的面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提高独立写作能力。
”可是,很多初中生认为写作素材不好找。
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平平淡淡,根本没什么值得一写的事情。
难道只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才值得写进文章,日常生活小事就不值一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么,写作素材从何而来呢?且看教材给予的启示。
以记叙文为例,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就有两篇在素材选择方面可以给初中生极好示范和启迪的文章:《散步》《走一步,再走一步》。
《散步》写祖孙三代人在田野上散步,遇到岔路时选择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日常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爬悬崖,中途被小伙伴丢下,进退两难,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顺利爬下悬崖的经历。
这样的素材并非惊天动地、非同一般。
可见,大部分素材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
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否则“小事”难以成为好素材。
二、课外阅读,见识“米”的多彩课标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略读、精读、跳读。
学生可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见识“米”的多姿多彩:《莫言散文选》中《童年读书》里记载的故事,《城南旧事》中英子小时候在书店蹭书读的经历,泰戈尔《新月集》里温馨的母子情,这些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法布尔《昆虫记》里仿佛穿了一件“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的吝啬鬼杨柳天牛,为后代无私奉献的小甲虫,让广大读者印象深刻。
可见,动植物也可以成为写作素材。
此外,身处互联网时代,网上“冲浪”时的所见所想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摘要】中学生写作“无素材”一直是困扰他们的难题。
2015年12月14日讲座:让作文成为“有米之炊”
2015年12月14日讲座题目:让作文成为“有米之炊”—写作材料积累的途径与方法写作材料积累的途径和方法江西郑建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写出言之有物,内容具体的文章,必须占有和掌握大量的写作材料。
一.当下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呢?1.学生缺乏材料,不是拾人牙慧,就是拉扯瞎编,内容空洞无物。
2.学生缺少发现,身在米缸不知米。
其实,对于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来说,不是缺乏材料,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3.教师缺乏指导,把写作教学更多地放在了行文过程的中间环节,而忽视了引导学生丰富写作的“源头活水”。
于是乎,为了应付作文,胡编瞎造,或者抄袭,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写作有一定技巧,但本次讲如何积累写作材料那么,有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现状呢?答案是肯定的。
(积累对于写作具有重要作用。
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晚年在繁忙的公务中仍不辍农耕,休憩时依然不忘写作。
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立即摘取身边的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贮存在瓦罐里。
就这样年复一年,十年之中就积下了十几罐。
后来,他一一打开,重新加以修改整理,一共抄录了30卷,这就是《辍耕录》。
由此可见,积累之于写作的重要性。
)二.材料积累的途径与方法﹙一﹚带领学生.收集词语,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这里的词语,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警句。
主要是成语。
(山东陈雪:除了从书本上、从他人文字上积累素材外,学生还应积累更多直接的、独特的自我心灵体验素材,进一步锻炼观察、思考客观外在的能力。
社会动态、家庭生活、邻里亲情、校园喜怒、花鸟虫鱼皆可成为肥沃的心灵土壤,培育出可人的果实。
学生对所感悟的内容记录在个人的素材本上,并同样做好相应话题的归类。
)我的做法是:1.选择适合学生的近5000个成语的《九用成语词典》﹙吉林教育出版集团﹚要有成语积累本2.要求学生每天按照词典页码依次积累20个成语:先通读这20个成语,了解意思,然后抄写在成语簿上。
注意每天坚持,不要间断。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刘套中学初中语文教师论文 好构思铸就好文章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刘套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好构思铸就好文章每次作文训练时,都有学生向我诉苦:为什么我积累了很多的名言警句、好词美文还是写不好文章?为什么我甄选了非常典型的事例仍然没有说服力?为什么我反复修改了作文还是不理想?面对学生的困惑,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做好文章的“策划”工作,我认为一篇好文章必须有一个好的构思。
对于中学生的习作来说,我认为以下几种构思方法可以借鉴。
第一种运用不计回报的付出构思这种方法是学生写作时,要写出因文中人物的美好、善良或出于良好的愿望,而牺牲了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换言之就是:“牺牲自己有价值的代价却不求任何的回报。
”我以为这是很好的构思方法之一,也是最能打动人的构思方法之一。
举例:《背影》中的父亲便是很好的例子《蜡烛》中的老妇人也是。
我们现代的父母长辈、老师对孩子的付出就更多了,而孩子能理解的却越来越少,用这种写法或许可以唤醒更多的人们。
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构思所需的素材比较好找,所以很容易写出极具深刻意义的文章来。
第二种运用忍辱负重构思忍辱负重是学生在写作中构思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也就是在写作中把文中人和事极大的使之容忍,极大的迁就,忍受一个又一个的“委屈”,因种种因素,不为人们所发现,而被人们无视,甚至还损害。
从忍受到负重。
一方面使所受“屈辱”一步一步加重、加深,造成极度的重负,使之无法忍受的程度,另一方面揭示出一层又一次的深意,给人以启迪,这样构思的文章会给人一种深思,进而表达出人的美好,学生若能按文中的人和事在委屈中崛起,在委屈中奋进,那么文章会有更大的社会作用。
举例:《信客》、《我的母亲》。
第三种运用不幸构思人生是美好的,但人生中也有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正由于这样让人们更难忘的是不幸,而运用此法构思便是我们中学生写作常见手法之一。
那么如何操作呢?就是在写作构思时,让文中的人和事“祸不单行”,也就是给文中的人物“雪上加霜”,一则可构思成文,二则又可感人至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刘套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让作文成为“有米
之炊”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准,它不仅在考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是学生表达思想,服务社会,面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
但我刚进行作文教学时,却发现学生作文的真实现状令人担忧。
大部分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即使绞尽脑汁写出几个句子,不是假大话,就是上下句风马牛不相及。
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就是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
积累素材应和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和其他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
1、作文教学与校园生活相结合。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通过对校园生活的感受积累,写了很多不错的作文。
其时,我们可以有意创设情景开展各种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我们学校下午最后一节课是活动课,我经常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如赛跑、乒乓球赛、篮球赛、拔河比赛等。
比赛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
由小组进行评价,选出优秀者在班内进行交流,然后班级推选优秀文章向校报投稿。
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让学生积累了素材,加深了感受,激发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班会课增加学生的写作机会。
有一次为了鼓起后进生的信心,我精选了《你必有一样拿得出手》一文读给他们听。
然后让大家谈谈自己有那些特长及感受,学生们发言积极,气氛极其活跃。
我趁热打铁,布置了作文写读后感。
结果该命题学生写得特别好,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就连平时写不上一页的同学也写了二张多。
真是出人意料。
其实,只要我们有心,抓住学生的心理,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就可以达到即教育学生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2、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与校园生活相比,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了解社会的方法很多,即可以参加社会实践,也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网络。
鼓励大家谈“环境保护”、“新能源”。
了解社
会、感悟社会,即是拓宽写作题材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如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我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并准备好发言,上了一节“让爱与我们同在”的作文课。
课上,同学们有的以大量的图片和资料展现了灾难的无情和人间真情,有的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遇难者的哀悼和对幸存者的深深祝福,有的以歌曲的形式表达了人定胜天的情怀……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次作文的效果可想而知。
3、作文教学和课内阅读相结合。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密不可分,它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的知识积累来自生活的很少,大多数来自阅读。
阅读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如学了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第一本书所饱含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更了解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苦难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了《再塑生命》让学生感受到了海伦﹒凯勒热爱生活、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莎莉文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博大爱心。
课内阅读除了吸收内容、陶冶情操外,众多名家名作,无论是开头结尾、谋篇布局、语言艺术诸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这些都应引导学生借鉴、吸收。
如学了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全文仅用114字就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我们可以学习作者生动而传神、简洁而极具概括力的语言;全文紧扣“奇山异水”,把动静、声色、光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图画,我们可以学习作者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富春江的景色,然后分写“异水”、“奇山”,我们可以学习作者先总写后分写的结构思路。
4、作文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和课内阅读相比,课外阅读更侧重于素材的积累和思想的启迪,教师除了做好优秀书籍的推荐工作外,还应该制定读书计划,做出特别要求和具体规定,以便学生有目地、有计划、真实、有效的进行课外阅读。
如我向学生推荐了《作文与考试》、《读者》等杂志和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除每周一节阅读课外,每到星期放假我都会随时间的长短安排课外阅读,并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定期进行检查。
这样,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读了不少书,积累了写作素材,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法则,作文教学一定要搞好阅读这一关。
5、作文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也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花鸟虫鱼、山川河流是大自然的馈赠。
教师可组织春游、秋游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心灵与自然的对话,不仅可以培养观察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情操。
教师还可以在清明节时组织学生扫墓,缅怀革命先烈,既丰富了写作素材,又进行了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像植树等活动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
6、作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语文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作文教学完全可以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从生物书或物理书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话题写一篇事物说明文或事理说明文;可以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然后写出内心的感受;也可以让学生记述体育课的活动过程,进行叙事类记叙文的辅导。
由于这些措施组织严密,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我们只有把积累一词理解的宽泛些,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六结合”。
才能解决学生写作时的“无米”难题。
才能让学生写出内容真实、具体、新鲜的作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