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育渗透在科学教学中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摘要:学科中德育就是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因此科学教学是不可能离开德育教育的。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实现课内和课内内容的结合,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全面激发出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热情,热爱祖国和生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团结互助的意识品质。
关键词:小学科学;德育一、在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日常学习中培养良好习惯小学科学课程中,基本上都是探究性的活动,课堂中也可以设计出几个探究性的活动,通过让学生采取自己动手、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经过相关实践可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未来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最后可以培养成社会发展中需要的人才,达到现代社会的道德水平,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并有效服务于社会。
因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是我们作为科学教师的责任。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自身良好的习惯主要是从小事做起,作为科学教师也需要从小事做起,让学生在日常科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实践教学中,要严格遵循科学实验秩序,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将器材在不用以后放回到原处;日常在做实验过程中也要爱惜实验器材,做到互帮互助;实验活动开展以前需要制定科学的计划,做好分工工作,保证实验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针对这些细节都是需要得到教师提醒的,提醒过程中要重视做到循序渐进,并一直贯穿于整个科学课堂。
(二)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样课堂氛围也会非常的活跃,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加有效。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也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互帮互助,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大大缩短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交流。
(三)学习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待世界、自然规律提出的相应看法,及实事求是、尊重自然发展规律。
浅析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
浅析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浅析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有目的、有方案、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
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
一方面,学生在校的大局部时间和精力都在课堂上,这为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提供了时间保证;另一方面,各学科都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提供了素材支撑。
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为学生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为此,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
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二、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体系,充分挖掘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体系,充分挖掘教材中明显的思想资源、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学科知识及其背景,还有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和学科开展中所形成的学科文化。
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注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
不同学科渗透德育有其共性:都以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于知识学习和训练过程中。
但由于中学各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就有自身特点。
这要求我们根据学科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开掘教材内蕴含的德育因素,选择适宜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艺术,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要贴近教材。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课堂上的德育应依据教材内容去进行,绝不能牵强附会,“为德育而德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品德和道德意识,使他们能够成为有责任感、爱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可用于实现这种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自己应该展示出积极的道德属性,以身作则,发展高尚的道德品质。
只有通过自己真实的行为表达,才能真正影响学生。
教师应该尽量做到公正、真诚和尊重每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道德榜样。
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在讨论历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伦理和道德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第三,教师可以在学科内容中融入一些道德教育元素。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择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文学作品,教授学生品味美好的文学情感,培养情感的调控能力。
在科学课上,可以从事例中选取一些道德议题,让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应对科技进步的道德担当。
第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校内外活动来培养其道德耐力和责任感。
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可以切身体验到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道德价值,通过实践得到深刻的理解。
最后,学校和教师们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自治组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
学生自治组织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责任感和经验,在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公正公平的原则、忍让和社交技巧等。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榜样力量、教学内容的融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通过这些努力,学生将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将德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科学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科学德育渗透实施方案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传播日益便捷,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青少年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缺乏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加强科学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学校应当加强科学德育课程的设置。
通过将科学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还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家长应当注重对孩子进行科学德育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同时,家长也应当注重对孩子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社会,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科学德育的重要因素。
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社会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德育引导和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知识和道德修养的机会,使他们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好的熏陶和培养。
总之,科学德育渗透实施方案的落实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关注科学德育工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础知识为宗旨的科启蒙课程, 它具有的独特的人文价值, 为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语教学提供了可能。
小学科学教育包括:科学教学知识目标与技能、学习科学的所具备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科学认识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意识和其他能力等方面。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伺机渗透德育, 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科学品德。
因此,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本文尝试做了一些探讨。
一、在《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蕴含着德育要求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体现出德育方面的目标,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大目标中也有具体的体现。
例如,在五年级科学维护生态平衡,活动建议中就有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该怎么做等等具体要求。
摘录《课程标准》和《小学德育纲要》进行对照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德育要求。
二、教材当中蕴藏着德育价值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总结发现, 科学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含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之中。
现行的教材以研究学生身边的食物和想象为主, 这些在教材里研究的内容和学生参与的科学活动本身就积淀着人类的智慧和相关人文精神。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写给同学们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要知道今天我们所有惊叹的科学方面的技术成就,比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天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以科学家对自己身边食物简单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的。
这段话其中的德育价值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科学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这也是教材德育价值具体的德育目标在每课教材中的体现。
三、在探究活动中感悟,丰富情感体验《标准》指出: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机会,师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和内化,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在科学课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情感素养和道德行为。
首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态度等,塑造道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同时,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例如,当教授生物学中的生态环保时,可以让学生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以及每个人应该怎样履行环保的责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
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和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道德问题,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例如,讨论科学家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科学实验中的道德问题、遗传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等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解决道德问题。
例如,在学习动物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参与救助流浪动物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乐趣,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科学是客观、合理、严谨的,要做到客观,就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不带有主观偏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同时,要强调科学实验中的安全和诚信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同时要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欺骗等诚信行为。
最后,通过学习小学科学学科中的科学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伦理道德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居首要地位,正所谓“教之道,德为先”。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德育当作附属物,认为它可有可无,而是应该具有德育先行意识。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课前准备时的德育先行意识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题材的学习内容。
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德育意识,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准备教学活动、学习材料或实验材料时要考虑设计相应的德育活动。
例如,我们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的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主要是让孩子们观察和了解植物的各个部分。
备课时,教师就应该想到渗透珍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教育。
不管是带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植物,还是把植物带到课堂上去观察,尽量不要伤害植物。
特别是学习《植物的叶》一课中叶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时,让学生明白爱护花草树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再来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顺理成章。
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当进行到与德育有关的环节时,要想办法不露痕迹地将德育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中。
如在教学《蚂蚁》、《蚯蚓找家》、《变色龙》等课时,观察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讨论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
孩子们经历这样的活动形成的印象肯定会特别深刻。
在随后的教学中,还会使用到蚯蚓、蚂蚁等实验材料,学生当然会很兴奋,老师却要清醒地意识到关于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讨论、行为已经开始了,老师很有必要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部分学习材料的处理问题也很重要。
这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契机。
比如四年级上册《水里有什么》单元中,四节课每节课都要用到水,每节课下课后,教学活动中使用过的水该如何处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节课同一级部的其他班级使用?收集起来留作他用?看来可以考虑让学生来讨论这样的问题。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德育元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和教师仍面临如何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效结合的挑战。
正确认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探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机制和路径,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借助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具体学校和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探讨其可行性和实效性,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可操作的建议和指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00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效果,分析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和策略,以及解决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渗透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学科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影响渗透德育教育效果的因素,为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1.3 研究意义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而学科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方式。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获得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在于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通过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教师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科学》(浙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珍贵资料和有利契机,积极积累和运用这些资料,巧妙地把握契机,及时融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列于德育之首,这是涉及民族兴亡、国家富强的大事。
科学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课堂教学应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捕捉可展开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l. 讲成就,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指导下,我国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如我国的钢铁工业解放前极端落后,即使是1952年的水平,也还低于1860年的英国,1890年的德国,产钢仅135万吨,而日本在1938年已达700万吨。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全国人民建设钢铁工业,辽东大地的鞍钢,草原钢城包钢,大西南攀钢,等等。
是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钢铁工业走上了坚实发展的道路,目前一天的产量超过1949年一年,在世界钢产量的排名表上,中国的位次已由第29位跃升到第3位。
展望这许多伟大的成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
2. 比贡献,调动学生对党对祖国的感情伟大的中国人民是勤劳。
智慧的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为世界文化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我国在春秋晚期会冶铁,战国晚期会炼钢,西汉时期进行湿法炼铜。
我国古代有许多杰出人物,如明代的伟大医学家——李时珍,编写了巨著《本草纲目》;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最早发现了磁偏角,明代末年的著名科学家朱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技术百科全书”等,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国现代又涌现出象世界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世界闻名的制碱专家——候德榜,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杰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科学教育家——竺可桢,原子能研究学者——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自然科学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科 的观察方 法进行 ,先整体 观察在将观察 的重点放在局 部, 让学生体会到学 习科学正确的观察 方法 , 同时认识到科
学课 的实地观察 比利用画面观察获取 的知识更多 ; 而在教学 “ 物的一生 ” “ 植 及 动物的生命周期” 的单元时 , 我首先引导学 生 比较这个单元 的观 察和《 我的大树》 的观察一样么 , 使学生 自己认识到这个 观察是个长期 的观察 , 如果要将观察结果展 示给其他学 生 , 要按时观察 、 要及时记录 、 阶段写观察记录 分 总结 , 最后分析研究。 在学生分组实验 中, 我要求学生根据 自 己小组讨论的步骤 动手 操作 , 如实记录实验 结果 , 教师要及 时给予 正确 引导 , 促使学生从小形成严谨 的科学态度。 如在小组实验《 点亮我 的小灯泡》 有一组说无论怎么做 , 都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 我请他们将 自己的连接利用实物投 影 演示 给同学们 , 让同学们帮助他们 找原因 , 同学们发现 连 接方法是正确的 , 但小灯泡没有亮起来。 于是 , 我引导学生 猜 想 可能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 , 的小组认为是连接材料出了 有
如在教学《 的大树》 , 我 时 观察时教师应要求学 生按科学
醒, 在放弃时及 时鼓励 , 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 提高他 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 , 使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 。 例如我 在教学《 的一生》 蚕 这一课 时 , 发给每 个学 生 1 0 粒蚕 卵, 师生共 同设计一个研究计划 , 制定饲养方案 , 要求 每 个小组按照倒养方案认 真饲养 , 记录饲养过程中蚕宝宝 的变 化, 这个活动时 间比较长 , 大约需要 2个多 月, 每个周我都和
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还是具备其特有的人文性,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生活精神: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严谨和规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与合作,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等。
例如:三年级《动物》单元中,有让学生观察蜗牛、蚱蜢和蚂蚁等一些活动。
由于小孩子对小动物非常好奇,会想出很多办法去研究它们,如为了找蚂蚁会把蚂蚁的巢翻个底朝天,把蚂蚁放入水中看它们会不会游泳,把蚱蜢的翅膀折断看还能不能飞,把蜗牛的壳敲碎看看里面是怎样的……当然孩子们的探究热情无可厚非,但这与“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我们并不是要全面禁止孩子们的这些举动,扼杀他们天生的探究欲望,而是主张观察前教育先行,作为教师的我首先对学生提出“爱护小动物”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为评价他们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寻找小动物时你是否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你的观察方法是否伤害了小动物,观察后是否放它们“回家”等等,尤其是在没有弄清它们是益虫还是害虫的情况下,不可随意伤害小动物。
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了一定的尺度和标准。
我在科学课中有机渗透德育的原则是依据授课内容自然渗透,做到恰当有度、水到渠成,努力做到教育而无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以培养。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是通过学科教学重视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因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尢为重要。
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时机。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呢?应通过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1、在学习活动中,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
最根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
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
在学生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如在小组实验?磁跌?,有一组说他们不能使磁铁吸引起来大头钉,我就让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们连接方法,但还是没有吸引起大头钉来。
于是,我就首先郑重的肯定了该小组做法,同时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他们就一一换实验材料,结果他们发现是一根导断了,当他们换好材料后他们成功了,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在细节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认为“勉强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
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
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方案,实验时要细致等等。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科学现象。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大自然的规律1. 教学目标: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如季节变化、日出日落等,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有规律可循。
第二课时:植物的生长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2.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奇迹,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品质。
第三课时:水的奇妙1. 教学目标:了解水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如透明、无色、流动性等,探讨水的用途,培养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第四课时:地球的运动1.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认识到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五课时:能量的转化1. 教学目标:了解能量的转化原理,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
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各种能量的转化过程,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培养学生善于转化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道德品质,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六、教学内容:第六课时:保护环境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科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探索
一
但 在教 育 实践 中 , 由于人们 往 往 把 节 。科学探 究不仅 可以使小 学生体 小组 的学生 们讨论预 测会有什 么现 象发生 , 接着让 小组 同学 配合实验 , 名同学手 拿瓶子 , 将饮 料瓶握稳 ,
种 获取 知识 的活动 , 因而往 往 只
态 度 与价 值 另一 名 同 学 向 瓶 内 吹气 。 只有 这 重 视 科学 探 究 , 而忽 略 了整个 科 学 程 中形成 正 确 的情感 、
一
境 受 到破 坏 , 生 物 的生 存 就会 受 到
影响 , 我们 人类 不 应 干扰 自然 界 的 中 , 有很 多 的观察或 实验活动 , 由于 生 态平衡 , 从 而激发学 生保护 环境 、
一
。
《 美 国学 校 教 学课 程 与评 价 标
些 非本 质 因素 的影 响 , 学 生 往 往
空气 不 科学 的。在此时教 师最好 能问一 成 得 既美 丽又 合 理 ; 也 可 让学 生调 共 事 的 团队精 神 。如 在教 学 《
对 大 自然 和 家乡 的热 爱 , 让学 生 在 讲 解 实验 的名称 与方 法 : 淘气 的小 的物体 只有 盐吗? ” 从而 引导 学生 向
不知 不觉 中受到思 想教育 和美 的熏 纸 球—— 将 一 个空 饮 料瓶 平 放 , 把 书本挑 战 , 对 自己质疑 。在课堂 中 ,
客观 地 收集 实验 过 于质 疑 , 不 迷信 课本 , 不 迷信 教 师 , 流受 污染 状 况 , 问 问大 人他 们小 时 要 求 学生 如 实 、 候 河流是 怎样 的?为什 么现在河 流 程 的所有 数据 , 学会 尊重证据 , 不能 对 于 同学 的 观点 敢 于提 出不 同 意 会 变成 这样 , 并写 成调查报 告 ; 再讨 论 用 什 么办 法 可 以使 河流 复原 , 并
如何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
如何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对德育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之中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强调。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将德育功能有机地落实到教学中呢?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做法和大家交流。
一、以人为本,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1.做学生的大朋友,与学生同欢乐,共忧愁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
”这一点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我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我作为教师的德育功能。
以学生的“大朋友”和学生的身份,与他们交往,同他们一起迎接困难,经受考验,一同感受欢乐和忧愁。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一同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
2.做学生的好榜样,以身垂范教师自身就是独特资源,言传重于身教。
教师的言谈举止中所表露的良好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而深远。
因此教师应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表率,让学生体验严谨务实的作风和深钻细研的科学态度。
3.创设和谐课堂,从“独白”走向“对话”课堂上,我努力使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笑一颦,一个设问或提示,都拉紧学生的视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根本上实现“对话”。
使学生在课堂上转变“要我学”成为“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
课上采用适时适度的评价,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同学,使学生在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上找到自信,收获成功,体验快乐!4.利用教材的资源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友好合作、团结互助。
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几个为一个小组,一起动手,使学生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同学间友好合作的好处,从而接受友好合作、团结互助的教育。
二、充分发挥数学知识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1.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以数学家富于独创的史实、数学的广泛应用和说服力较强的有关数据及引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数学、科技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刻苦学习。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多 种方式进行德育渗透。例如,通过科 学实验、观察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科学家 的故事、科学史实等,培养学生的科 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通过科学与社会 、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环保意识。
德育渗透的效果
通过德育渗透,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 道德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更加 热爱科学,更加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 ,更加懂得尊重他人和珍惜生命。同 时,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探索未知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案例三
总结词:环保意识
详细描述:在环保主题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环保知识、参与环保实践等方式,增强环保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
垃圾分类与处理
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环保习惯。
03
德育渗透的方法与策略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 素,如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发展的历 程等,可以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德育渗 透。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 受科学发展的艰辛与不易,培养学生 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促进全面发展
德育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德育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还需要 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适应社会需求 的必然趋势。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础知识为宗旨的科启蒙课程, 它具有的独特的人文价值,为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语教学提供了可能。
小学科学教育包括:科学教学知识目标与技能、学习科学的所具备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科学认识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意识和其他能力等方面。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伺机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科学品德。
因此,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本文尝试做了一些探讨。
一、在《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蕴含着德育要求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体现出德育方面的目标,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大目标中也有具体的体现。
例如,在五年级科学维护生态平衡,活动建议中就有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该怎么做等等具体要求。
摘录《课程标准》和《小学德育纲要》进行对照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德育要求。
二、教材当中蕴藏着德育价值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总结发现,科学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含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之中。
现行的教材以研究学生身边的食物和想象为主,这些在教材里研究的内容和学生参与的科学活动本身就积淀着人类的智慧和相关人文精神。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写给同学们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要知道今天我们所有惊叹的科学方面的技术成就,比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天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以科学家对自己身边食物简单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的。
这段话其中的德育价值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科学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这也是教材德育价值具体的德育目标在每课教材中的体现。
三、在探究活动中感悟,丰富情感体验《标准》指出: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机会,师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和内化,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在科学课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永流小学胡松楷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
因此它的教学目标应包括“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尊重证据、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以及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
由此可见科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是非常密切,重要的是还要把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一、挖掘教材,适时渗透道德教育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解析教材、挖掘教材,在提示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创设情景、适时引导,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科学》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的素材很多,如《火山和地震》,我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还指导学生知道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所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用来监测地震的仪器,比西方的现代地震仪早1500多年,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纸》《磁铁》等课时,介绍我国造纸术,司南的发明,利用和世界性的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影响。
《动物》单元中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中,学生对此活动当然会很兴奋,教师却要清醒的意识到一定要先进行关于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讨论,观察活动前要让学生先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
二、关注教学过程,时时进行德育教育科学课并非专门德育课堂,在科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其特殊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应该把德育内容融入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做到教育而无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以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德育渗透在科学教学中
作者:周世化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9年第03期
当前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很注意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但往往忽视科学教育教学的思想教育内涵,甚至在科学教育教学时与思想教育相抵触,使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有道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品德的教育。
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尤为重要。
一、充分挖掘文本内容,进行有机的德育渗透
教材是落实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含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德育价值,为课堂教学伺机渗透德育做好准备。
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例如: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这一单元,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等知识外,在介绍人类探求宇宙时,就可以补充介绍教师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及时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成果,特别是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次实行太空舱外行走,中国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踏上了太空之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太空舱外行走的梦想等。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敢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紧迫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进行德育渗透
科学课的学习提倡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创设相应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核心价值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
正是因为一定的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也为在科学教育中渗透德育带来了契机。
如在《研究土壤》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完成了对土壤的研究之后,适时出示一组关于土地被侵蚀、被污染的图片,并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
教师解说内容的指向性非常明显:由于人类自身原因,土壤中混入了有害物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图片的震撼力加上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双管齐下,将学生的思维从单纯地研究土壤转向对土地的关注,从更高层面去引起他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既渗透了环境教育,又促进了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的形成。
三、在实践活动中,丰富情感体验,进行德育渗透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道德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由此可见我们进行德育工作时,强化学生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科学教学由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组成,这些探究活动不仅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载体,也为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提供了平台。
如教学活动中,有些探究活动跨越的时间相对较长,学生往往难以坚持到活动的结束就半途而废了,这也牵涉到培养学生意志力和坚持性的问题。
在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经历各种有安全保障的体验,这种体验能给学生真实的感受,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在这过程中受到相应的教育。
因此,我们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让学生体验到遵守规则、遵守公德、与人合作、保护环境、以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等方面的重要性。
这对他们今后的道德行为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发挥评价功能,促使自我反思,进行德育渗透
评价是我们进行课堂调控的常用手段,其具有许多功能,其中就包括了导向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促进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我们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的学生不愿合作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扰乱了学生的探究,但也为我们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方面提供了机会。
我在一次课堂教学时,分组实验进行不久,有一个小组就出现了成员相互“顶牛”的情况。
当时若采用批评手段压制学生,无疑是火上浇油,效果适得其反;如果采用说服的方法,课堂上时间又不允许。
我灵机~动,对他们说:老师发现他们的操作很有创意,等一会儿准备让他们小组上台展示。
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们转移了注意力,摒弃前嫌重新携手合作。
上台展示后,我给他们抛出一个问题:你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里既肯定了学生们取得了成功,也包含着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意图。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运用适当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导向,往往能做到教育而无痕。
利用了评价的导向功能,将德育目标融入其中,让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可以避免课堂上纯粹的德育说教,激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