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传记批评学说的思想价值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
在《孟子》中,孟子通过一系列的论辩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展示了精湛的论辩艺术。
本文将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探讨孟子在论辩中的技巧和风格,以及其对后世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我们来看孟子的论辩技巧。
孟子在论辩中善于运用比喻、引用典故和实例等手法,以鲜明的论点和生动的语言来抨击对方的观点。
他深谙人心,善于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解构对方的观点。
在《孟子》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就展示了他的这一技巧,他通过引用古代先贤的典故、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梁惠王在身处道德困境时不至于迷失方向,这一段对话也成为了后世善缺的经典之一。
孟子的论辩风格独特。
孟子在论辩中不仅有力地反驳对方观点,还能够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他笔下的论辩既有激烈的对抗,又有善意的引导,表现出一种中庸而兼容并蓄的风格。
与孔子强调礼仪和道德的论述不同,孟子更注重于通过理性和智慧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分歧,这一点在他的论辩风格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论辩中,孟子不是单纯地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希望通过论辩来激发双方的智慧,达到共识和和解的目的。
孟子的论辩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论辩艺术为后世的论辩学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和启示。
他的论辩技巧和风格被后世的儒家学者和文人所传颂和模仿,成为中国古代论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学士都深受孟子的论辩影响,他的论辩艺术成为了他们对抗异端和捍卫正统的利器。
《孟子》的论辩艺术不仅影响了古代的思想文化,而且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官场乃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孟子的论辩艺术并非只是一种孤立的技巧,它蕴含着深刻的人性观和道德观。
在孟子看来,论辩并不只是为了争辩胜负,更重要的是通过论辩来改变人的心智,唤醒他们内心的良知和善念。
孟子所强调的“仁”的概念,在他的论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论《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
论《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儒学思想和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
一、《孟子》的儒学思想1.1 伦理的礼仪《孟子》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伦理礼仪。
孟子在《论语》中提出“仁之道,曰尽其责,知其事,言其志,行其节”,他强调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要知道自己的事情,要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自觉地遵守诚实守信的伦理节约。
孟子还提出了“礼乐不可失,仁义不可忘”的思想,他强调要重视礼仪,要坚持仁义,以挽救社会失序的状况。
1.2 政治的君臣《孟子》不仅提倡君臣的责任,而且强调君臣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关系。
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要靠君臣之间的精诚合作。
孟子指出,君王要尊重百姓,赏识臣下,把握好政治,维护和平;而臣下则要忠心耿耿,勤政爱民,为国家做出贡献。
1.3 教育的重要性孟子也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们伦理道德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以爱心为基础,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成为正直善良的人。
二、《孟子》的文学价值2.1 精炼的语言《孟子》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炼的文学形式。
孟子的语言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人们受到感动,受到警醒。
2.2 内容丰富《孟子》不仅涉及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而且还涉及人性、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古典文学著作。
它的内容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对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3 深刻的哲理《孟子》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而且还有深刻的哲理思想。
比如,孟子提出“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哲理,让人们明白,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社会小团体做起。
三、结论从上文可以看出,《孟子》中蕴藏着丰富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儒家的伦理礼仪,而且还充分体现了政治的君臣关系,特别是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论孟子的重要文学批评思想
论孟子的重要文学批评思想摘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文学思想,他的文学批评思想博大精深,主要有"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意逆志"。
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对推动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子;文学批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意逆志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一生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在政治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思想。
在文学方面,孟子提出了一些难能可贵的文学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二者作为关于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两个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的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理念“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提出的。
孟子在谈到交友之道时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在孟子看来,读古人的诗书,实际也就是与之交友(当然是神交) ,而要交接古人,只是读其诗书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他们的为人行事,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这样,才能读懂古人的诗书,才能和古人心契神交,成为知音。
孟子把士当作一个精神上独立的特殊阶层,他们要和与自己相似的人为友,当现实中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时,他们便到古人的作品中寻找知音,通过颂其诗,读其书,和古代贤人的精神相沟通,从而建立起完善而充实的精神生活。
“知人”是读书的目的,“论世”是“知人”的途径。
孟子认为人的心灵是可以相互理解、沟通的,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去知其人,论其世,与千古之上的作者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正因为古代的文学作品本身就突出含蓄深邃,加上古人喜用互文、倒装、用典等手法,使得文学作品晦涩不明,所以,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就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
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观点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探究其对人性、教育、政治和道德的看法。
一、人性观点孟子对于人性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备善良的品质,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培养,才能真正发挥出这种本性。
他引用了《梁惠王》中的一句名言:“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二、教育观点孟子非常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唤醒人们内在的善良本性,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他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强调了教育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孟子主张教育应该采取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其能够在社会中积极参与和贡献。
三、政治观点在孟子看来,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政来治国,关心民众的生活,尊重人民的权利。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先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带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人民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
四、道德观点孟子非常关注道德伦理问题,他认为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规范,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石。
孟子提出了“四端”和“四德”的观念。
四端包括仁、义、礼、智,其中仁是最重要的,代表着人对他人的关爱和善意;四德包括忠、信、礼、勇,这些德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总结:孟子的思想观点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仁政和以民为贵,以及道德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孟子思想观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巨大贡献。
浅谈孟子的文学价值
浅谈孟子的文学价值《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由孟子和其弟子万章等合著。
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
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曾仕齐为卿,游说滕、鲁,晚年退归邹,授徒讲学,著书立说。
他主张“王道”、“仁政”,反对不义战争和横征暴敛;提倡“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他又倡言“性善”,重视个人后天的道德修养。
《孟子》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
他藐视帝王,有时近于狷介;鄙夷奸佞,有时近乎偏狭;争论艺,有时近于偏颇;待人诚恳率直,有时近于天真。
其次,《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但又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
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
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巧妙避开齐宣王想了解“霸道”的心理,并逐步将话题转到“王道”上来,就近取喻,肯定齐王有“仁心”,可以“王天下”,以引起他对“王道”的兴趣,然后才正面阐述自己的“王道”主张。
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滕文公上》),批驳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主张即是如此。
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如“鱼我所欲也”(《告子上》)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对此,前人称许备至。
清人吴敏树说“:古文之道由韩子。
韩子推原孟子。
故余于孟子尤尽心焉。
”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台柱”之首。
刘大杰称赞《孟子》在儒家作品中“最有文采”,“对后代很有影响”。
语言上,《孟子》不仅词彩华赡,痛快流利,而且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
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尔反尔”、“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
但回顾历史,《孟子》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的确立却是一波三折。
孟子传记读后感
孟子传记读后感孟子,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孟子的传记,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孟子的思想深邃而实践性强。
他以人类本性的善为基本观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恻隐之心,主张“仁”的实践与践行。
孟子相信人的善良天性,但也认为人的善良需要通过修养和实践来完善和发展。
这使得孟子的思想更具体和可行,能够指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孟子的修养思想和教育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坚持认为人的本质是可以培养和完善的,注重修养的重要性。
他提倡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能力。
孟子的教育观念也十分独特,他主张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这使得他的教育思想远离了僵化的教条,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创新。
此外,孟子对于社会政治的关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非常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尊严,不仅通过言论表达关切,更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亲自去劝说统治者改善民生。
他坚信君主的统治应该以仁义为基础,同时也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相互责任和义务。
孟子的政治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今天仍然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最后,孟子的传记也给我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高尚品质和学者精神。
孟子一直以来都秉持着自己的理念,为了坚持真理和维护伦理原则,无论遭遇多大的困境和压力,他都坚守自己的信仰并勇敢表达。
他对于学问的坚持和不断求索的态度,使他成为了后世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和楷模。
通过阅读孟子的传记,我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孟子的思想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实践性强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关注人性的善良、修养教育和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思想,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同时,他高尚的品质和学者精神也使我深为震撼和敬佩。
通过读后感受,我更加坚信孟子的思想将一直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史上发光发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孟子》思想的实践性与其时代价值
孟子思想的实践性与其时代价值一、孟子及其思想简介孟子(372年-289年),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
孟子对于人性、仁义道德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成为了后世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资源。
二、孟子思想的实践性1.强调教育与修身。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发扬和培养善良品质。
他主张“教而优则诲”、“由我者其师也”,强调个体自我努力和积极进取。
2.推崇仁义道德。
孟子将“仁”视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他提倡以仁爱心态对待他人,并通过各种行为体现出应有的道德良知和责任感。
3.主张君民同利与民主精神。
孟子主张君王应以“民可使由之者,不可使知之也”为原则,强调君主需要顾及民众的利益,关注民生问题,实现君民间的和谐共融。
4.强调天命思想。
孟子认为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每个人都有按照天命而行的责任。
他主张“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强调个体在琐碎小事中也要尽力履行道义。
三、孟子思想的时代价值1.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仍有指导意义。
孟子关注社会公平、责任与信仰等问题,在当代社会亦可引起深思和应用。
2.对于教育领域具有启示。
孟子思想强调教育与修身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国家整体素质、塑造良好公民也具有借鉴意义。
3.对于人际交往和道德观念有积极引导作用。
孟子关注仁义道德,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稳定都有着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孟子思想以其实践性、理论性以及时代价值而备受推崇。
无论是在当代还是未来,在各个领域中都能够运用其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
《孟子》的评价
《孟子》的评价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认为是孟子及其学派的代表作品。
它记录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孟子》的一些评价:
1.思想精深:《孟子》集中了孟子的精辟思想,对仁义道德、政治理论、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经典之作。
2.理论立足:《孟子》系统地阐述了孟子的理论体系,包括天命观、性善论、政治理想等,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言简意赅:《孟子》语言简练、意蕴深刻,通俗易懂,使得其思想能够被广泛传播和理解。
4.教化作用:《孟子》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还融合了许多寓言故事和典故,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对后世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5.继承创新:孟子在继承了孔子思想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不少创新和发展,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丰富和深化。
6.价值观念:《孟子》强调仁义道德、仁爱之道,提倡“为政以德”,主张通过教育和治理来实现社会和谐。
总的来说,《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广泛认为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文化遗产。
《孟子》的价值哲学思想浅析
J丨文史纵横W 《孟子》的价值哲学思想浅析王 浩 王建涛(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成都 610072)【摘 要】 《孟子》既是古人为学次第、慨然进取所必读的书目,也是他们磊落胸次、修己救民的价值依托。
仁、义、礼、智“四端”是《孟子》的价值前提,“良贵”是其对于人生价值的一种厘定,“反求诸己”则是其整个体系对于价值路径的践行。
《孟子》认为“圣人”这种理想价值是人人都能够触及的目标、是一种可感、可观的真实存在。
我们要历史且辩证地看待《孟子》所体现的精神、气度以及价值观念,并发挥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 《孟子》;主旨;价值论一、对《孟子》的价值主旨阐述关于《孟子》的成书过程,据太史公言:“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即由孟子本人及其万章等徒共同创作完成,通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滕文公章句》《离娄章句》《万章章句》《告子章句》《尽心章句》等七篇共构建了一个基于孟子“善”、“仁”、“义”等价值概念的价值理论体系。
另外,孟子其人也处在一个诸侯国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的战国时代,适世的仁义背弃、礼崩乐坏,士阶层作为在春秋战国社会动荡中从各宗法等级中游离出来的、基本上摆脱了宗法关系束缚的人,逐渐组合成了当时的重要社会力量,他们以自己的知识技艺谋生,有独立人格并强烈要求其价值得到社会承认,其人格其学问受到他人的尊重,并要求诸侯对他们要礼敬有加,而作为其阶层代表之一的孟子,感叹今世虽然距离圣人之世不远、距离圣人之居也不远,但道统却无以为继。
故而他秉承舍我其谁之精神、立济达天下之志,去游说诸王却一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受重用,只能退居作书。
所以作为“四书五经”之一的《孟子》,既是古人为学次第、慨然进取所必读的书目,也是他们磊落胸次、修己救民的价值依托。
二、《孟子》中的价值前提:四端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文学批评思想探讨
2、情感表达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情感饱满、真实感人。他主张通过文学作品来传达作 者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愉悦。他说:“以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种重视情感表达的特点体现了孟子对人性 与情感的。
3、人文主义
孟子文学批评思想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倾向。他强调文学作品应该人类的生 活和命运,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厚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说:“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种人文主义的特点体现了孟子对于个体和社会的 与重视。
四、孟子文学批评思想的现代价 值
1、创新思维
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提倡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作品,这有助于激发读者的 创新思维。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新的认识和启示,从 而拓展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视角。
2、审美价值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审美价值,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享受。这种思想 对于现代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其审美特 质,不仅要看其艺术表现形式,还要其内容是否健康向上、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
其次,乐礼论是《礼记乐记》中另一重要的儒家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乐礼 论主要探讨了音乐与礼的关系,认为音乐应当合乎礼制,遵循礼的规定。在《礼 记乐记》中,乐礼论被视为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体现,音乐的创作和表演 不仅要追求艺术上的完美,更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政治伦理。因此,乐礼论成 为了一种限制音乐创作的手段,也成为了评价音乐作品是否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 的重要标准。
一、孟子文学批评思想的背景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诸侯争霸的时代。在这个时期, 各种学说和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在儒家学派中 具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将其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学批评思想。
孟子以意逆志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价值
孟子以意逆志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价
值
孟子是中国古代先哲之一,其著作《孟子》被视为中国儒家经典之一。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文学的创作、批评和传承等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孟子的意逆志思想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孟子认为,文学不应拘泥于表面意义,而应通过意逆去探索其深层含义。
这一思想对于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让作家们能够更好地挖掘作品的内涵和深意,从而创作出更有内涵的文学作品。
其次,孟子的意逆志思想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于文学作品的批评,孟子提出了“从心所欲,不逆人心”的原则,认为批评者应该站在作品的角度去审视,以文学作品自身的内涵和价值为评判标准。
这一思想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避免了评判标准过于主观化和人云亦云的问题。
最后,孟子的意逆志思想对文学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文学传承应该是以文学本身的内涵和价值为导向的,而非机械地传承形式和形式化的传承。
这一思想对于后世文学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强调传承的必要性和对文学本身的尊重。
综上所述,孟子的意逆志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作为一位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文学创作、批评和传承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世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引。
论《孟子论心》对于比较文学的价值
论�孟子论心�对于比较文学的价值张蓓张寒瑞恰慈是20世纪西方重要的理论家,他的语义理论影响深远,为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20世纪30年代,瑞恰慈利用语义理论分析解读了儒家经典�孟子�,写就�孟子论心�一书�本文首先介绍了瑞恰慈语义理论的重要部分���符号情境理论,然后分析在此理论的关照下,�孟子�出现了怎样的新的解读,得出瑞恰慈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特征有着怎样新的发现和认识�一,情境理论对语言符号的解释依赖于情境�瑞恰慈在�意义之意义�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语义三角理论�他认为,语言符号本身不存在意义,它和事物之间只有间接关系,把词语和事物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情境�语言的意义是在情境中产生的,语词从一开始就被看做是某些情境的结晶�所以要研究符号的意义必须寻找那个特殊的情境�情境具有相似性�从构成来说,情境包括事实的部分和记忆的部分�前者是外部的,是生活中的实际发生的事件,它们多次出现�记忆的情境与心理有关,是指有些事件在头脑中的印记,这些事件曾经在不同时间出现,具有某种相似性,留存在记忆中�当生活经历中再次出现事件的某个部分时,如果这个部分跟记忆中的事件有某种相似性,那么这个局部就可以指代其他的部分,成为一个指代符号�情境具有多变性�当词语从一个场合应用到另一个场合时,它的意义同时也在发生改变,当然,每一次改变的方式不同�意义的差异有时是态度改变引起的,有时是目的的改变引起的,有时是感情,意志变化引起的�语言的多义性给人们顺利交际带来障碍,导致人们产生误解�因此把句子放到一个更大的整体中去考虑非常重要�符号情境理论后来发展成为了语境理论�语境概念更为丰富,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上下文",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它不仅包括词语在文本中的具体语言环境,还包括外在的风格,情理,习俗等,而且这个词语符号此前被使用的其他文本记录也包括在内�至此,语言符号成了复杂组合的替代物,可以指与语境相连的约定俗成的所有东西�二��孟子�与符号情境瑞恰慈与一般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学者有所不同�他不赞成武断地按照西方的逻辑思维去解释孟子,他希望找到孟子欢迎的理解方式�所以,他一直试图从�孟子�文本内部寻找方法论上的提示�首先,要悬置西方的那些最宝贵的区分,放弃那种清晰式的理解�因为那与孟子的主张恰恰相反�瑞恰慈注意到了�离娄�中的一句话:"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孟子对智者提出了批评,"不要做任何精细入微的解释"�这也可以看做对西方学者发出的警告,理解孟子不要深究任何确定的意义�这跟中西两种思维有关�西方人处理意义问题时,意义的成分是有明确区分的,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意义�但中国人相反,词语常常是多义的,而且永远不会把意义拆解分析之后再运用�如果还是依靠西方的那种抽象分析的方式去解读孟子的思想,结果只能是再造出一种新的思想,这种思想跟真正的孟子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想要真正意义上接近孟子,必须抛弃西方的下定义的方式和抽象逻辑的方式,改用孟子的方式去理解孟子�孟子的方式是什么呢?瑞恰慈认为是一种具体的想象方式�同样地,�离娄�中:"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也是孟子暗示的一种理解方法�孟子不喜欢繁复的,一味追求细节的做法�在孟子看来,有智慧的人总是纠缠于细枝末节是一种恶习,普通人一味执著于不重要的琐事也是不明智的表现�充实的学问和详细的言说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在这个问题上简约地说�其次,不要把字符当做独立的,固定的单元�因为在汉语中,单个的字符非常依赖于对段落,篇章甚至整个文化风俗,这种密切的程度要远远大于英语�瑞恰慈甚至认为,儒家在语言的观点上表现出了一种机会主义倾向�比如,下面三句,第一句是:"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第二句是:"君子不亮,恶乎执?"第三句是:"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这三句话来自不同的章节,分别是�离娄上��告子下�和�尽心上�,但表达了一致的观点,即不必信奉文字表达上的精确或忠实�一旦出现新的情况,不必执拗于从前,词语意义可以变化,只要恰当就可以了,只要考虑到照顾到整个情境即可�在瑞恰慈看来,语言的机会主义是儒家最主要的优点,也是它最大的缺陷����再次,理解�孟子�是一个向于内的过程,是探求思考内心,而不是寻求对外物的"知识"�也就是说,�孟子�的目标是心理学意义上,是对民众的道德劝说,而不是知识的获取�从目的本身而言,东西方也是截然相反的�三��孟子论心�的比较文学价值�孟子论心�出版后,当时的批评界和汉学界对其评价不高,他们认为�孟子�本来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他运用中国语言的方式,阐述中国古代思想,但瑞恰慈没有关注这些,而只是把它当做验证自己理论的手段�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瑞恰慈并不通汉语,在华期间曾经自学,但非常有限�写作�孟子论心�前,通过与中国学者的讨论,他只了解了一部分中国传统的解释,�孟子论心�一文的很多内容只是他一厢情愿的猜测��孟子论心�的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孟子�完全属于道德劝说,不存在哲学性的思考吗?孟子的目的只是提醒人们应当怎样做,而不关心存在等更为本质的问题吗?孟子仅仅是讨论语言,心理的话题,没有更终极的诉求吗"这样的儒家不是太孤寡了吗?"我们同意牟宗三先生的论见�众所周知,�孟子�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它跟宗教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它的意义不仅仅是道德劝诫�但是,瑞恰慈的可贵的地方是,从新的角度提示我们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认识�比如对儒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和对语言文化相互关系的认识�符号情境很可能是潜藏在中国儒学传统中的一个研究法则�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牟宗三说过,中国的古代文献比较零散杂乱,没有西方哲学那样完整系统,表述也没有那么明晰清楚,所以研究古代文献必须非常熟悉,不能孤立地看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否则面对那么多种讲法,你无从判定�这是中国儒学难倒西方学者的地方�更进一步,他指出中国的儒学的义理是上下相通的�当你对一个文献的一句话不理解时,依赖这个文献还不足够,还要联系其他儒家文献经典�任何孤立都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论语��孟子��中庸��易传�等儒家的各文献之间存在着某种精神上的内部联系�中国的古代训诂学和瑞恰慈的符号情境存在着某种相通之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早就有意识地运用互文性来表达思想或者研究思想,而西方学者似乎并未意识到这样的方法�现在这种方法被发现了,并且引起了重视�原来,在表面上没有关系的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某种关联,这为文学批评打开了新的途径�同样地,我们一直在传统框架下研究中国经学,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符号情境理论的角度来挖掘,也许我们可以对中国的训诂学传统有新的认识,这是现代意义上对传统的新阐发�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瑞恰慈特别强调的,这种关注富有启发意义�他认为中国的语言方式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同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方式,这是一个新鲜的角度,我们不妨可以深究,除了传统的孟学研究,�孟子�中是不是透露着更深层次的命题呢?�孟子论心�在比较文学方面的努力令学界振奋�赛义德在�东方学�中充满兴味地肯定了它对于多元文化共存的意义,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多元论",挑战了西方文化原有的一元论,中心论,是平等的,尊重的,有利于"根除西方界定系统中所存在的争强好胜的心理"�D.W.哈定(D.W.H a�-d i g)肯定了论著对于文化之间相互认知的意义�异质文化可以成为有力的参照,帮助西方人更好地审视自己�正如大家认同的,比较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异质文化的"他者"角度�海外汉学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从"他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跟我们是完全不同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在问题意识上�海外汉学所提出的问题可能恰恰是我们忽略的,是我们中国学者所不大可能提出来的�其次,瑞恰慈的分析方法在学术意义上也颇具启示�与中国传统的孟学研究相比,瑞恰慈运用了科学化方法,如语义学,心理学等实证主义方法论�他抛开了社会,政治,经济等文献,将�孟子�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本,从语言出发,逐字逐句地细读去发现和解析问题�其次,研究的关注点不同:中国传统研究把�孟子�当做儒家经典学说研究,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考察孟子的言论和思想,而瑞恰慈别出心裁,从语义学角度,心理学角度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许多问题,如语言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与价值的互补等�他的研究富有前瞻性,对当今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英]杰弗里�利奇.语义学[M].李瑞华,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3]徐葆耕.科学与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作者简介]张蓓(1977�),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保定学院中文系助教,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张寒(1983�),女,河北保定人,硕士,保定学院教务处,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人生必读世界经典名著评论:《孟子》
《孟子》《孟子》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是孟子及其弟子所著,该书以孟子的言论和行为为主线,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历史故事以及道德伦理的阐述,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整部作品共分为七篇,涵盖了政治、道德、教育等诸多领域,堪称为儒家学说的一部重要经典。
概要提炼:《孟子》的核心观念在于“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良知良能,只要加以培养,就能达到道德的至善。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孟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使国家繁荣昌盛。
此外,他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良知,使个体在道德上得以提升。
文学评论和观点说明: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孟子》具有极高的思想性。
孟子的“人性本善”观念是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和发展,为后世的道德伦理学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他的言论对社会道德观、教育理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孟子的“仁政”观念也为后世政治家和君主提供了一个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从文学技巧和艺术表现方面来看,《孟子》也具有很高的成就。
书中通过对话、叙述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念。
其中的语言简练而有力,充满了哲理。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典故和寓言,具有极高的文学魅力。
从道德伦理方面来看,《孟子》强调个体应当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后世道德伦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孟子的人性本善观念不仅对后世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今天的社会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从教育观念上来看,《孟子》强调了教育在人类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地位。
孟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激发人的良知,使其成为道德的典范。
这一观念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教育者的重要指导原则。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它所阐述的人性本善理念、仁政观念以及教育观念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了东方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书中的文学技巧和艺术表现也为古典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孟子的文学批评思考
孟子的文学批评思考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文学批评思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孟子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对文学的高度评价,激励着后来的文人。
本文将从孟子的文学观、文学批评方法和对文学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孟子倡导“心灵之美”的文学观。
他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启发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追求心灵的升华。
孟子相信良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心中的善意和美好品质。
他说:“曷谓一五而十九?一曰恕己,五曰恕人,十九曰独立。
”这句话强调了孟子对于文学作品的价值看重。
他认为文学要以促进个体的自律和道德品质为目的,让读者通过文学作品获得内心的美好启示。
其次,孟子提出了“浸润之批评”这一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
他强调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浸润”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直接批评。
他说:“罐不朽无破者,水下之防其不意也。
”这句话意味着文学作品应该像水一样渗透到人的内心,起到不知不觉的感染和启发作用。
孟子认为,通过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引导,文学才能够更好地达到其效果。
此外,孟子强调了对文学人才的培养和关注。
他认为文学人才是社会进步和繁荣的重要力量,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培养。
他说:“养于群,逐于礼,成于蓄,取于义。
”这句话强调了文学人才应该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接受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并以高尚的品格和道德规范为基础,创作出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孟子的文学批评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文学观强调了文学作品的道德和美学价值,启示了人们内心的美好境界;他的浸润之批评方法提醒了人们文学作品的影响是渗透式的,应该更加注重作品的感染力和内涵;他对文学人才的培养关注使人们在创作上更加注重品格和道德规范的培养。
这些观点和方法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然,孟子的文学批评思考也存在一些争议。
比如他过于强调了文学的道德价值,忽视了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他对文学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文学创作过度受道德约束。
孟子思想评述总结
孟子思想评述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墨,字子舆,又称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秉承孔子的学说,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认为人性本善,提倡“仁政”,并主张君主应负责任地为民众谋福利。
孟子的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对孟子的思想进行评述和总结。
首先,孟子的思想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具备了与众不同的特质-“四端”,即仁爱、义理、智慧和信实。
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后来因为外界的恶劣环境和激励因素而迷失了本真的善良。
他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引导人们回归本性善良,实现人道与天道的和谐统一。
其次,孟子提出了政治思想中“仁政”的概念。
他主张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目标,通过施行仁政实现社会和谐和民众的幸福。
孟子认为,君主应负责任地为民众谋福利,平抑贫富差距,平息民怨,追求国家的富强、安定和公平。
他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保证人民的生计稳定,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孟子将教育置于重要位置,提倡以教育人,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智慧。
他主张不分贵贱,人人都应接受教育,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他提出了“四端五常”的教育体系,培养人们的品德、智慧和礼仪观念,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认为,教育有助于开发人的潜能和引导人们追求良善与真理,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社会文明。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个体责任与义务。
他认为,个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
他主张君主对人民的尽心尽责,同时也要求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提出了“知进退”和“知者不惑”的思想,强调君主和个体都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和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修正。
综上所述,孟子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仁政、教育、个体责任等为核心,强调了人与天命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的道德建设。
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古代及今人们提供了关于人性、政治和社会伦理的重要参考。
简述孟子对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贡献
简述孟子对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贡献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言论对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他的几个贡献:
1. 提出了“诗史观”:孟子认为,文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更是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的艺术形式。
他提出了“诗史观”,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被视为一种历史文献,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其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提出了“文学自觉”的概念:孟子认为,文学作品的作者应该具有自觉的思想和情感表达的能力,而不是被强制性地按照某种规定的形式和标准来创作。
这一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文学作者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
3. 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类应该通过道德教育来引导本性的发展。
这一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性。
4. 提出了“音律之美”的概念:孟子认为,音乐和诗歌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可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他提出了“音律之美”的概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孟子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他的思想和情感观点对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孟子的众多名言和哲理。
孟子的论辩艺术在其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不仅在辩论中展现了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表现出高超的口才和理论深度。
本文将分析《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探讨孟子的辩论技巧和思想风格。
孟子的论辩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在《孟子》中,孟子以一种富有敬畏之心的态度与对手展开非常深刻的讨论。
他首先会用对方的观点为出发点,然后进行逻辑思辨,通过分析归纳,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要求对方作出回答,引导对话的深入。
孟子的论辩过程中,总是按部就班,一环扣一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这种逻辑性和条理性是孟子论辩艺术的重要特点,也是其思想深邃的体现。
孟子的论辩具有很强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孟子擅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言辞富有正义、激情和感染力,容易打动人心。
在《孟子》中,孟子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深刻的思想,很好地说服了对手和读者。
他的辩论言辞富有音韵节奏感,通过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让人产生共鸣。
孟子的口才和表达能力使他的论辩更有力量和影响力。
孟子的论辩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孟子在辩论中常常将道德伦理问题、政治哲学和人性论等深刻的问题拿出来作为讨论的中心,从而引发对方和读者深思。
他以儒家的仁爱之道和政治理论为基础,论证人性的本善和天命的道义,引导对方和读者从思想上接受自己的观点。
孟子在论辩中常以理论分析和实例佐证相结合的方式,深刻阐述自己的思想,使得其论辩更富有内涵和哲学深度。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表现出了孟子辩论的逻辑性、口才和表达能力以及思想深度。
他的论辩风格精炼而深刻、富有感染力,在当时的中国哲学思想中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他的论辩艺术也对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孟子》中的论辩艺术中寻找到一些启示。
孟子的辩论风格和思想方法,对我们进行辩论和思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试论《孟子》论辩文的必然性和历史价值
试论《孟⼦》论辩⽂的必然性和历史价值2019-08-21摘要:《孟⼦》,⼀共七篇,其主要是对孟⼦⽣活中所进⾏的经典谈话进⾏了记录,如孟⼦的政治⾏动、政治观点和治国思想等,此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
本⽂通过对《孟⼦》进⾏概述,对《孟⼦》论辩⽂产⽣的必然性及其所存在的历史价值进⾏分析。
关键词:《孟⼦》论辩⽂必然性历史价值战国年代,百家争鸣,儒学宗师孟⼦凭着其善辩、好辩称雄⼀世,千古留名。
在其《孟⼦》⼀书中,对其论辩进⾏了系统的记录,跟孔⼦《论语》中反对“⽤佞”、只求“辞达”、⾔简意赅的论辞有所不同,跟《墨⼦》中缺乏⽂采、语⾔质朴、逻辑严密的⽴论也存区别,其以情辞激越、锋芒毕露、逞才使⽓的辩驳论战为特点,辩论中明确⾃⼰的观点,展现⾃⼰的才华、风采和思想,是⼀种独特的论辩⽂体。
被后⼈称为我国历史上辩对散⽂的⿐祖,是驳论⽂体形成的开元者。
⼀、《孟⼦》概述《孟⼦》⼀共七篇,其主要是对孟⼦的经典谈话进⾏了记录,对孟⼦的政治⾏动、政治观点和治国思想等进⾏了具体的记录,此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
《孟⼦》以性善论为学说出发点,主要主张以德治国。
到了南宋时,著名思想家和儒学家朱熹将其跟《中庸》、《⼤学》、《论语》合称“四书”。
从宋开始,都将其作为家喻户晓且家传户诵的著作。
《孟⼦》不单单是传承孔⼦的学说,并且提出了⾃⼰独到的学术观点,是孟⼦独特的儒学,其中充分彰显着孟⼦的理论和思想。
通过《孟⼦》,⼈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孟⼦的思想、精神、情感、个性,能看到⼀个鲜活的儒学⼤师形象。
⼆、《孟⼦》论辩⽂的必然性(⼀)孟⼦⽣活时代的客观要求孟⼦“好辩”以及《孟⼦》论辩⽂的产⽣,其实跟当时时代背景和现实⽃争有着必然的联系。
孟⼦出⽣于诸侯争雄的战国中期,为了“欲正⼈⼼,息邪说,距⾏,放淫辞”,孟⼦不得已要跟各类⼈物展开辩论,就好像孟⼦⾃⼰所说的――“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可见,孟⼦为了推⾏⾃⼰的政治观点,在当时⽓象万千、百家争鸣的时代,其不得不跟别的思想展开争辩,不得不进⾏论辩,这也就是《孟⼦》论辩⽂产⽣的时代要求。
孟子的文学批评思考
孟子的文学批评思考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文学批评思考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支持。
孟子的文学批评立足于其关于人性本善和教育的核心思想,他认为文学对人类的道德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应该以培养人的良好品质为目标。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孟子的文学批评思考进行探讨。
首先,孟子强调文学对人的教育作用。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启发人的思维和情感,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孟子曾经说过:“口说不如文。
”他认为口说只能传达简短的信息,而文学作品则可以通过语言的艺术感染人,并在读者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教育人的功效,通过展示正直和善良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并以教育人的方式传递价值观念。
孟子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只有通过培养良好的情感和道德,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因此,孟子提出了一种以人性和道德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思考,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
其次,孟子对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思考。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以真、善、美为标准,真实地反映人类的生活和情感,追求善良的品格和道德价值,并追求美的艺术形式和表达。
孟子主张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情感上的真实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通过真实感染人的情感,让读者感受人生的真实和情感的丰富性。
他还主张文学应表达出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价值观,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出善良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念,从而激发人心中的“良知”。
同时,孟子也非常注重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优美的语言和艺术结构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追求美的审美享受和艺术形式的完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论孟子传记批评学说的思想价值张建中(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上海201808)摘 要:为扭转“断章取义”之风,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传记批评方法。
这一批评方法肯定了作者的主体地位,肯定了把握“作者之志”的可能性及其客观性,有着特定的内涵和思想价值。
关键词:孟子;传记批评;思想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3-0164-02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张建中(3),男,安徽安庆人,从事文艺学和美学方向的研究。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文艺理论遗产颇丰,既有关于文学原理的独特见解,也有精辟的批评理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体系。
在文学批评方面,孔子首先提出了以社会功用为中心的理论观点。
其批评主要着眼于文学观念和政治思想、社会学说的结合。
因而,他主要是考察作品的社会内容和政治功能、教化作用。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可见,孔子建立起中国社会批评的方法,主要是从客观的、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角度出发,而很少从主体的角度去探求人的思想、情感等精神内涵。
孟子继孔子之后全面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文学批评理论,他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个著名的命题,一改孔子的社会批评方法在当时的主导地位,较为明确地提出了传记批评的文艺批评方法。
一、孟子的传记批评学说的思想内涵春秋战国时代,在政治、外交等场合以及著书论说之时,人们习惯于借取《诗》中的部分章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孟子针对这种断章取义、比附穿凿的方法,提出了“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的思想。
在孟子看来,这样不仅违反了认识规律,而且也造成了读者对诗作的误读。
孟子的“以意逆志”有三层含义:一、反对割裂章句,抓住只言片语,望文生义,不作整体把握;二、反对拘泥于对某些艺术修辞的字面意义的理解,不深究诗的本义;三、要求充分调动说诗者的学识素养以及对作品的感受、体验等主观因素;四、要求深刻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作者之志。
孟子的这一学说的提出,其针对性是极其明确的。
“知人论世”见于《孟子万章下》原文是讲“尚友”,而不是说诗。
其意思是:今人若要上友于古人,只有通过“颂其诗,读其书”的途径,而要正确地理解古人作品,又不能只是“颂其诗,读其书”,还必须“知其人,论其世。
”“知人”即是认知作者其人的生活道路,创作个性,审美追求。
而“论世”则不仅要认知世道,而且要论世事与作者创作的关系。
正由于尚友是通过读古人之书来尚友,因而在尚友的理论中,包含了如何通过“知人论世”来掌握作品所言之志的传记批评方法。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个命题一起,构筑了孟子的传记批评方法的基石。
二、孟子的传记批评学说的思想价值1.肯定了创作主体的地位春秋前,人们还没有对创作主体的自觉意识。
那时在人们的观念中还只有诗篇,没有诗人。
诗歌创作还没有被作为创作者的个人的行为来看待。
虽然“诗言志”的命题在《尚书尧典》中就已提出,但是据杨树达先生考证:“‘志’、‘寺’古音盖无二。
……音近假借耳。
”(《释诗》)“诗”与“志”是因读音接近可以互相假借的两个字。
可见,“志”并没有明确指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的具体内蕴。
孔子论诗,讲兴、观、群、怨,就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人们对诗的观点。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就有了明显不同,他已经明确地把诗作为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的自由的表现。
所以才把了解创作主体作为说诗的客观依据,并且把推究作者本来的思想情感的具体内容,或者说把“还原”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为“说诗”的批评方法。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突出地强调了创作者的主体地位,但对于接受者、批评者在接受,批评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并没有阐释清楚。
孟子肯定了作者的主体地位,对于避免“断章取义”以及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2.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孟子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也就是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全篇,而不要以个别文字割裂句意,更不要以个别句意割裂整篇的内涵,否则就会造成误读。
整体是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整体便不复存在;部分如果没有纳入整体的关系,部分就不知所属。
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这样的,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必须从它的字句作起,从而把握全篇的主旨。
如果读者没有一个整体的观念,那么这些字句便只能成为孤立的符号,不能构成意义。
在此,孟子则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关系,使文学阅读成为首尾呼应、循环不已的系统:首先,部分把握整体,通过对具体字句的解决,把握作品的主旨,进而去探索作者的创作之志;其次,整体审视各个部分,用作者的创作之志去解读字句。
这样阅读过程便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但这样又产生了一个矛盾的现象:对于整体认识必须有赖于对部分的认识才能得以完成,在对整体有了解的情况下再去充分认识各个部分,然后才能周而复始的运动。
局部词句的充分理解,又必须以假定己有了对整体的理解为前提。
这是一个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循环论证过程。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孟子认为:阅读一部分文学作品之前,必须要对文本有一个先行的理解。
读者必须对作者有一定的认识,必须掌握对诗人生存与创作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所以,阅读一部作品之前,首先应“知其人”、“论其世”。
要对作品有一个先行理解,然后才能真正地进入文本,这样才能避免“循环阐释”。
3.力求客观地还原创作者之志“以史证诗”的客观还原也是由“以意逆志”引伸分化出来的传记批评方法,它强调的是对作品进行客观的、历史的批评。
“以142010-04-1197-65史证诗”的客观还原的批评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是在客观地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的基础上所作的客观判断,它是借助语言符号,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文本表层的意义去探求作品深层的“志”。
它总是力求避免主观因素介入影响,力求客观地描述、分析、理解文学作品,而事实上这种客观还原的批评也并非纯客观,也就是说它不是从主观的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却又总是受主体的局限。
批评者不可能完全把自己的灵魂挖空,成为不带半点“自我”的批评者。
文本作为批评对象变成了一种观念性的客体,这种观念性的存在尽管凝结着作者——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但一旦进入社会,转化为一种历史文化,获得了相对的客观独立性,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同创作主体的直接联系,不再囿于它的原生意义。
由于作品或文本的审美主客体结构的复杂性、潜藏着内容的泛指性和多义性,内在因素的重叠、复调和多元,往往因时代的、社会的、心理的诱因的触发,激活作品中那些被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们所关注的敏感内容被显现出来,赋予“衍生意义”和“再生意义”。
三、孟子的传记批评学说的局限性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传记批评方法早在他提出之时已包含着诸多思想的局限性。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它以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意为终极目标,部分否认了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一般而言,文学作品发表后,文学活动并没有结束,虽然作品文本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在各时代并无变化,但人们发现的意义却不断变化着。
这说明,文学作品只有经过阅读才能获得生命力,其意义也只有在此过程中才会产生。
随着接受美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所谓意义必须靠读者自己去发现、去开掘、去领会、去思索,否则,作品对读者就没有多少意义可言。
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地作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接受者能动地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孟子传记批评方法忽视读者的能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孟子的传记批评方法既有正价值,也有负价值,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孟子关注作者,关注作者的意图,其传记批评学说在中国文艺批评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这一批评方法的思想局限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0.[2]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60.[3]李朝龙.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Discussed t he value of Mencius biographical cr it icism Doctr ineZHA NG Jian-zho ng(Shang hai Arts and C rafts scho ol ,Shanghai ,201808,China )Abstract :In o rder to reverse the “out o f contex t ,”the wind,M encius m ade the “in tentio n ”,“Reflectio n o f Life ,”a bio graphy o f criticism.Th is criticism certainly the dom inant positio n of the author,confirmed that grasp the “author's blo g ”the po ssibility o f o bjectiv ity ,with specific content an d intellectual v alues.Key word s :M encius ;biog raphy criticism ;ideo lo gical value[责任编辑:李微]以上是几年来我们对萃取实验的绿色化研究,通过对分组实验中四氯化碳和碘的用量的处理和其回收再利用达到了绿色化学实验的要求,实现了零排放,碘水和四氯化碳循环使用,而且绿色化处理操作简单易行,保护了师生的健康,保护了环境。
我们认为有很大的推广价值,愿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1]满旭,陈运秀.对高中化学实验使用有机萃取剂的建议.化学教学,2008(6):9-10.[2]夏凯.萃取实验的绿色化研究.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7):45.St udy t he ext raction of green exper im ents in New C ur riculumWA NG Li-jie(Shenyang the Secondary h ig h Scho ol ,Shenyang L iao ning ,110016,China )Abstract :The hig h schoo l in the extractio n so lvent extractio n experiments,extract the amo unt o f treatm ent and study o f their recy cling and zero emissions,to g reen chem istry ex periments.K y :;x ;x ;[责任编辑:李 微](上接第161页)1e w ords carbon tetrachloride e tractio n ag ent e tract 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