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对我们来说太神秘了,那么今天这些知识,如果你全记住了,你就真正懂了老中医,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身体感受
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

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关于疾病诊断
1、背区诊断
(1)背部肤色不均属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背部毛孔粗大为体质虚寒,湿气重,水分滞留体内,引起手脚冰凉怕冷,下身肿胀等症状。

2、肺区诊断
(1)拇指推肺区膀胱经,出现微血管扩张的现象。

(2)背部长痘为肺风粉刺,体质燥热,多为肺阴虚。

(3)便秘宿便,鼻咽喉不适,面部毛孔粗大。

备注: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
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1%取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逐件取样。
• 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试验所需的3倍数,即1/3供实验 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 期至少1年。
道地药材: • 四大怀药:怀牛膝、淮山药、怀地黄、怀菊花。 • 浙八味:浙贝母、浙玄参、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 止痛的作用。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的药物,都具有甘味。 甘味药能腻膈碍胃,故中满湿阻、食积、气滞者慎用。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治疗盗汗、 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有酸味。酸味药能收敛 邪气,故邪未尽之证者慎用。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 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治疗气逆喘咳、温热、寒湿、肾阴亏虚等的 药物,都具有苦味。苦味药易伤津败胃,故津亏虚、脾胃虚弱者不 宜大量应用。
• 七情配伍的内容:
① 单行:指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它 药辅助.如清金散用一味黄苓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②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 有疗效。如大黄和芒硝合用,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 疗效果。
③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 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 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 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②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 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物质而言, 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 没有物质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
③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如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 热”“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等病症, 并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些主要方面:1.阴阳五行: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阐述宇宙和人体的基本构成和变化规律。

阴阳描述事物相对而言的两面,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用于描述五种不同的运动和相互关系。

2.经络系统: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等。

不同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有关,通过经络传导气血,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3.气血理论:气是生命的能量,血是滋养和携带养分的物质。

气血循环与人体各个器官、组织有着密切关系,维持生命活动。

4.脏腑学说:描述了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脏腑的功能不仅生理上有关联,而且与情绪、气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5.病因病机:疾病的成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个方面。

通过辨证论治,即辨别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舌诊、脉诊:中医诊断的两项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舌象和脉搏的变化来了解病情。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有助于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7.中草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草本植物、矿物、动物等提取物治疗疾病。

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选择合适的草药进行治疗。

8.针灸、推拿、气功: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

推拿是通过按摩手法调理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气功强调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9.养生:强调合理的饮食、作息、情志调摄等方面的养生方法,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以上只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中医学科体系庞大而深奥,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最好通过正规的中医学院或中医医学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同时结合实践和临床经验,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说。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1. 饮食调养:中医重视饮食调养,认为饮食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建议选择新鲜、自然、健康的食材,避免过度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性,适当限制盐、糖、油的摄入。

2. 睡眠调节:中医认为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尽量避免熬夜,并提倡午休的习惯。

3. 情绪调节:中医强调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建议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放松自己,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

4. 起居调摄:中医认为合理的起居对于身体健康很重要。

建议保持适度的锻炼,避免长时间的久坐或久站,适当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 运动锻炼: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对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和调节心理状态有益。

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方式,如散步、跑步、太极拳、气功等。

6. 中药调理:中医药认为很多常见的不适和小病可以通过调理中药来缓解。

建议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草药,避免滥用和误用。

以上仅为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的一部分,养生是一个综合性的
概念,还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理和养生方法选择。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一、中医基础知识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2.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六经辨证法;3. 中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二、中医病证诊断1. 中医常见病:感冒、发热、腹泻、咳嗽、头痛等;2. 中医常见病证:风寒感冒、暑湿伤食、中暑等;3. 中医重点病证: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等。

三、中药学知识1.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分类、药材采集、药物炮制等;2. 中药治疗方法:方剂选取、煎药制剂等;3. 中药药理学:药物性状、药理作用、药物毒性等;4. 主要中药:人参、陈皮、桂枝、阿胶等。

四、针灸按摩1. 针灸基础知识:针刺定位、穴位分布,针灸操作规范等;2. 针灸应用:针灸治疗常见病证;3. 按摩基础知识:穴位按摩手法、常见的按摩调理方法等;4. 按摩应用:按摩治疗常见病证。

五、营养调理1.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养生的四季保健、五味调理、五谷杂粮等;2. 中医保健: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

六、中医与现代医学1.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西医整合、中医适应症等;2. 中医现代化: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设备等。

七、医德医风1. 医患关系:医患信任,医患沟通等;2. 医德医风:医德道德要求、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等。

八、中医药文化1. 中医历史: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名家等;2. 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底蕴、中药文化等。

以上就是中医必背知识大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同时,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生理功能平衡。

2.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概念,用于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如脏腑有阴阳属性之分(心属阳,肾属阴),以及疾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有关。

3.五行理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代表宇宙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基本规律,并与人体五脏系统相对应,描述脏腑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4.藏象理论:五脏(心、肝、脾、肺、肾)及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

5.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营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功能,血则濡养全身,津液滋润内外。

6.经络系统: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7.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病情信息,全面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

8.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根据病人的证候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9.治未病思想: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

10.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中药汤剂、丸散膏丹等各种药物疗法,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导引等非药物疗法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1.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总纲,用于归纳和概括疾病的性质、部位、邪正关系等。

12.脏腑辨证:依据五脏六腑功能失常所表现的症状特点进行辨证,如心火上炎、脾虚湿困等。

13.六淫七情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外感病邪的主要来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内伤病因的重要因素。

14.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为生命活动的三大支柱,三者相辅相成,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15.升降出入理论:描述人体气机运行的基本规律,包括脏腑之气的升降与天地之气的交合。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五脏:肝、心、脾、肺、肾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形体:皮、肉、筋、骨、脉辨证论治1)病、症、证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

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

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举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子和邪正干系,归纳综合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成效,确定相宜的医治办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阳阴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峙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偏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互用——阴阳相互促进消长均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均衡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偏向转化。

条件:“极”、“重”“甚”.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医治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举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

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XXX。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酷热向上的特点。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1. “中正之官”指胆。

2. “受盛之官”指小肠。

3. “主津”的是大肠。

4. “主液”的是小肠。

5. 主受纳的是胃。

6. 主化物的是小肠。

7. “水谷之海”指胃。

8. “州都之官”指膀胱。

9. 有“精血同源”关系的是肝肾。

10. 气机升降之枢是脾胃。

11. 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心肾。

12. 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

13. “君主之官”指的是心。

14. “将军之官”指的是肝。

15. “仓廪之官”指的是脾。

16. “魂之居”指的是肝。

17. “心主脉”是指心主宰人体的血脉。

18. “肝主筋”是指肝主宰人体的筋腱。

19. “脾主肉”是指脾主宰人体的肌肉。

20. “肺主皮”是指肺主宰人体的皮肤。

21. “肾主骨”是指肾主宰人体的骨骼。

22. “思伤脾”是指过度思考会影响脾胃的健康。

23. “恐伤肾”是指过度的恐惧会影响肾脏的健康。

24. “喜伤心”是指过度的喜悦会影响心脏的健康。

25. “悲伤肺”是指过度的悲伤会影响肺部的健康。

26. “怒伤肝”是指过度的愤怒会影响肝脏的健康。

27. “肺主宣发”是指肺具有宣发气息、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28.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全身的作用。

29.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泄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等作用。

30. “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储存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31.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2. “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

33.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到心肺头目的功能。

34. “胃主降浊”是指胃具有将食物残渣向下传送到小肠、大肠的功能。

35.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是指心火向下温煦,肾水上济滋补,两者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的状态。

36. “心为火脏,肾为水脏”是指心与肾在五行中分别属于火与水,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知识大全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主要通过观察、诊断、治疗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来保护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知识:
1.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的基础包括辨证论治、经络、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即根据不同的患者身体情况、病症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3. 经络: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穴位、经络、气血等概念。

4.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界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5. 针灸:针灸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6.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身体的平衡,治疗疾病。

7.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来调节气血、促进身体的康复。

8. 预防保健:中医注重预防保健,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有关,提倡通过饮食调理、体育锻炼、气功等方法来保持身体健康。

9. 方剂:方剂是中医的经典之一,包括一系列治疗疾病的方剂,
具有较好的疗效。

10.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的一些基本知识,当然中医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针灸、气功、中药、推拿等。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
❖ ①苦泄——含义有三
❖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 下焦湿热等。
❖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 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 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 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 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 味能补阴液。
❖ ⑹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 ⑺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六、中药的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
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 同用。
二、配伍的目的 :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 荆芥、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一、绪论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中医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2黄帝内经最早的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4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医学家张机(字仲景)所著。

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称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医方之祖。

5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6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丰富了病因病机学内容,为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7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针灸专著。

8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是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9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分类。

10金元四大家:刘宪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11刘宪素其学术思想为火热论,六气皆能化火,以降心火、益肾水为要旨,后人称为寒凉派。

12张从正,认为邪去正自安,祛除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

后人称为攻下派。

13李杲以黄帝内经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临证中善于补上中下三焦之气,以补脾胃为主,提倡调理脾胃、升举清阳,后世称为补土派。

14朱震亨,又称丹溪先生,学术思想是在黄帝内经的少火和壮火基础上,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后人称为滋阴派。

15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16明、吴又可著温疫论,创立了戾气说。

17清、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18吴瑭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创立了三焦辨证。

19中医学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0症即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

病症是病人自我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和异常变化。

体征是医生通过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表征。

21证是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所做出的病理性概括。

22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所产生的具有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

23诊断过程中要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
一、整体观念
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

2.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生克制约,描
述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二、病因学
1.外感病因:外感病因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外界因素的侵袭。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主要由大饮食、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外伤等
内因引起。

三、诊法
1.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2.闻诊:通过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如口臭、体味等。

3.问诊:通过与病人交流询问病情、病史、症状等来判断病情。

4.切诊:通过按摩病人的经络、穴位等来观察疼痛、变化等来判断病情。

四、治疗原则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
析和判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寒热平衡:中医治疗强调寒热平衡,通过调节营卫气血、平衡阴阳
来实现治疗目标。

3.补虚扶正:强调通过补益虚弱的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祛邪治病:当身体出现病理变化时,通过祛除病邪来达到治疗目的。

5.综合治疗: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形
成综合治疗的体系。

以上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简洁总结,这些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贯穿于
中医的所有研究和实践中。

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应用中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

99个中医基础知识

99个中医基础知识

99个中医基础知识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6.阴中之阳的时间是——后半夜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者镇之以静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会生寒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23. “木”的特性是———曲直24. “水”的特性是——润下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29.金的子行为———水30.火的母行为———木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36.木火刑金是———相侮37.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38. “水气凌心”属于——相乘足五里39.喜胜———悲40.恐胜——喜41.属于“火” 的是——喜42.属于“金”的是——悲43.属于“水”的是———耳44.属于“土”的是———口45.属于“水”的是———咸46.属于“木”的是——酸47.属于“水” 的是———黑48.属于“金”的是———白49. “君主之官”指——心50. “将军之官”指——肝51. “生之本”指———心52. “罢极之本”指——肝53. “气之根”是指———肾54. “气之主”是指——肺55. “先天之本”是指———肾56. “后天之本”是指——脾57. “生气之源”指——脾58. “主气之枢”指——肺59. “生痰之源”指——脾60. “贮痰之器”指——肺61.主行血的是———心62.主统血的是———脾63.朝百脉的是———肺64.主生血的是———脾65.通调水道的是———肺66.运化水液的是———脾67.主行血的是———心68.主藏血的是———肝69.司呼吸的是———脾70.主纳气的是———肾71. 主疏泄的是———肝72.主闭藏的是———肾73.气血生化之源是———脾74.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心75.主血的是———心76.主气的是———脾77.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78.调畅情志的是———肝79.主治节的是———肺80.主升清的是———脾81.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的是———肾82.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是——心83.心的功能为———行血84.肝的功能为——藏血85.肾的功能为——纳气86.肺的功能为——主气87.称为刚脏的是——肝88.称为娇脏的是——肺。

中医学基础知识300个考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300个考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300个考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涵盖广泛,包括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治疗、药物、针灸、推拿、养生等方面。

以下是300个可能的考点:
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精气神、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理、中医体质分类、中医病证分类等。

2.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脉诊、舌诊、面诊、腰腹诊、腹诊、耳诊等。

3. 中医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拔罐疗法、艾灸疗法、中药熏洗疗法等。

4. 中药学,中药基本理论、中药鉴别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性药味、中药毒理学、中药配伍学等。

5. 针灸学,经络穴位、针灸基本理论、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操作技巧、针灸禁忌等。

6. 推拿学,推拿基本理论、推拿手法、推拿治疗原则、推拿禁
忌等。

7. 中医养生,四季养生、饮食调养、起居调摄、精气神养生、运动保健等。

以上提及的仅仅是中医学基础知识的一小部分,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涉及面广,内容丰富,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知识大全集100条

中医知识大全集100条

中医知识大全集100条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下面是中医知识大全集100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和调理,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

2.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身心的统一。

3.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4.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源。

5. 中医强调“气血调和”,认为气血不畅是疾病的主要原因。

6. 中医强调“五脏六腑”,认为人体的脏腑相互关联。

7. 中医强调“经络系统”,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8. 中医强调“五行学说”,认为五行相生相克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9.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认为疾病的治疗应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

10.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认为食物也可以具有药物的功效。

11. 中医强调“调整饮食”,认为饮食对健康至关重要。

12. 中医强调“运动养生”,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

13. 中医强调“精神调养”,认为心情愉快对健康有益。

14. 中医强调“按摩推拿”,认为通过按摩可以调理身体。

15. 中医强调“针灸疗法”,认为针刺可以调整气血。

16. 中医强调“中药治疗”,认为中药可以调理身体。

17. 中医强调“穴位疗法”,认为按压穴位可以调整身体功能。

18. 中医强调“气功养生”,认为通过气功可以调整气血。

19. 中医强调“草药疗法”,认为草药可以治疗疾病。

20. 中医强调“养生保健”,认为养生是重要的健康方式。

21. 中医强调“四季养生”,认为根据季节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22. 中医强调“防治疾病”,认为预防胜于治疗。

23. 中医强调“调整作息”,认为良好的作息对健康有益。

24. 中医强调“心理疏导”,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25.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认为食物也可以具有药物的功效。

26. 中医强调“调整饮食”,认为饮食对健康至关重要。

27. 中医强调“运动养生”,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对立阳-天、昼、外、动、热、男、气、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等。

阴-地、夜、内、静、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虚弱的等。

阴阳互根对立着的两面,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阴阳消长阴阳对立、依存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

不断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变化中。

阴阳转化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性: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四肢为阳,躯干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器官的功能属阳,形体属阴。

五行学说五行属性归类: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色发展过程气候季节方位脏腑五官五体五志酸青生风春东木肝胆眼筋怒苦赤长暑夏南火心小肠舌脉喜五行的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生相克,不是绝对的。

相生之中,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克生。

附:人之五行分类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眼、舌、口、鼻、耳、前阴、后阴)、五志等,连结成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包。

五脏1.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2.心包络:亦称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围的一层衣膜,膜上分布着明显的脉络。

护卫心脏,传导心主的命令。

3.肝:肝藏血。

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

肝主筋,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4.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5.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

主肃降,通调水道。

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与喉咙、声音有关。

(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6.肾:藏精气,主生殖,发育。

主滋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

主水。

主纳气。

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司二阴。

7.命门:部位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肚脐后面遥遥相对,脊椎骨上面)。

命门即是肾阳,『肾无此即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即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脾胃无此则不能蒸化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

六腑6.胆:附于肝,与肝相连,和肝共同发挥疏泄作用。

胆内贮藏〝精汁〞(胆汁)。

因胆汁清净,又称为〝中精之腑〞。

临床上对惊悸、胆怯、失眠,多梦等证,常由胆来治疗。

7.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连小肠。

分上、中、下三部。

上口为贲门,称为上脘;下口为幽门,称为下脘: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

主要功能是受纳和熟腐水谷。

8.小肠:上连于胃,下通大肠。

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吸收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华部分,归之于脾,转输五脏。

同时将糟粕中的水液,渗入膀胱,杂檅下送大肠。

小肠的功能,往往概括在脾的功能中。

9.大肠:上端接小肠,交换之处称阑门;下端为肛门。

生理功能是传泻糟糪粕。

10.膀胱:位于小腹,接受由肾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贮藏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11.三焦:上中下三焦的总称。

因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脏器,而是人体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脏腑的概括,有〝孤腑〞、〝外腑〞之别称。

主要功能是运行水液,敷布原气,主持诸气,司人体气化以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

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变,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变,下焦病主要指肝肾的病变。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互为表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消化功能在胃、小肠与胆的协同作用下完成;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肠,同时与大肠、三焦也有关;排泄功能则在膀胱、大肠和三焦共同作用而完成。

病因发病原理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即正气)和外界环境(各种致病因素,即邪气)相互斗争中,邪气处于暂时的优势。

致病因素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伏气)2.疫疠: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来致病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气候的特殊变化及环境卫生不良。

3.七情:▪喜:喜乐过度影响到肺。

▪怒:不独伤肝,亦可伤及其它脏器。

▪忧:忧伤肺,亦能伤脾。

▪思:思虑伤神(心),也能伤脾。

▪悲:伤心,也有因内脏发生变化,而后产生悲哀症状。

▪恐:伤肾。

肾藏志,心藏神,血不足则志歉,志歉则易恐,恐则神祛。

▪惊: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4.饮食和劳逸5.房室不洁:色欲过度,损伤肾中所藏之精气。

6.创伤和虫兽伤害。

7.虫积:因饮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以及油腻肥甘之品,致湿停热生,酝酿生虫,久而成积。

或误食污秽不洁的食物所致。

8.中毒:毒蛇猛兽,饮食中毒,药物中毒。

9.遗传。

10.痰饮:内脏功能失调,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性产物。

一般以质稠浊的叫痰,清稀的称饮。

11.瘀血:又称蓄血,因气虚、气滞或血寒等原因,使血液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

瘀血形成后,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诊法望诊1.望全身▪望神▪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望色▪色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

以鲜明、荣润、含蓄为佳。

▪望形体▪观察病人体质强弱和体形的肥瘦,以及头、背、腰、膝、骨的异常表现。

有〝肥人多湿〞,〝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瘦人多劳嗽〞之说。

▪望姿态▪观察病人坐、卧、行、立的动态。

2.望局部▪望头面部▪头、发、面、目、鼻、耳、口、唇、齿、咽喉、颈项。

▪望躯干四肢▪胸、腹、背、腰、四肢、皮肤、二阴。

头:诸阳之会,内藏脑髓,是精明之府,为肾所主。

发:血之余、肾之外荣面:脏腑气血的外荣。

3.望舌▪望舌质:神,色,形,态。

▪望舌苔:▪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有无根。

▪苔色:白,黄,灰,黑四种苔色。

▪望苔、质合参:4.望排出物▪望痰涎▪望呕吐物闻诊o听声音- 语言、呼吸、咳嗽、叹息、呕吐、呃逆和嗳气o闻气臭- 病体气臭、口气味、排出物气味。

问诊o一般情况o问主诉和现病史对五味的偏嗜,也可测知脏气的偏盛偏衰:好食甘者脾虚,好食辛者肺病,好食酸者肝虚,好食咸者肾虚,好食苦者心病。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

▪问寒热▪问头身▪问口渴与饮水▪问饮食与口味▪问二便▪问耳鸣、耳聋▪问睡眠▪问妇女病▪问小儿病o问既往史、家族史和个人生活史切诊o脉诊o六纲脉:浮、沉、迟、数、滑、涩。

o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滑脉主虚证,涩脉主实证。

o遍诊:应用不便,已不常用。

切按全身可以触摸到的动脉,包括头(上)、手(中)、足(下)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

o三部诊法:应用不便,已不常用。

头部的人迎(以候胃气),腕部的寸口(以候十二经),足部的跗阳(以候胃气)。

病情危笃寸口无脉时,常诊人迎、跗阳来断胃气的存亡。

o寸口诊法:把腕后分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合起来称三部九候。

o两手各有寸、关、尺,共为六脉。

oo常见的病脉有28种,归类如下:按诊o按肌表:察寒热、察润燥、察肿胀、察疮疡。

o按头颈o按胸腹:心下满而痛者为「结胸」,属实。

心下满,按之濡软而不痛的为「痞气」,属虚。

o按手足▪手足俱寒:阳虚寒盛。

▪身热而手足不温:热厥证▪身凉而四肢厥冷:寒厥证▪手背热甚:外感发热▪手心与小腹热甚:内伤发热▪手心热甚于额者:虚热缠绵▪额热甚于手心:表热▪小儿高热指尖发凉:惊厥。

o按腧穴:胆病可在胆俞出现压痛,肝病在肝俞和期门穴有压痛,肺病在肺俞可摸到结节,胃痛可在胃俞和足三里穴有压痛。

四诊心法辨证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八纲辨证:一般皮毛、肌肉、经脉等属表,五(六)脏六腑、血脉、骨髓等属里。

脏腑辨证o心与小肠病辨证o肺与大肠病辨证风寒束肺、寒邪客肺、饮停于肺、痰湿阻肺四症比较风热犯肺、热邪壅肺、燥邪犯肺三症鉴别o脾与胃病辨证o胃病寒热虚实鉴别o肝与胆病辨证o肾与膀胱病辨证肾虚诊断标准肾病五证比较表o脏腑兼病辨证1.心肾不交2.心脾两虚3.心肝血虚4.心肾阳虚5.心肺气虚6.脾肺气虚7.脾肾阳虚8.肺肾阴虚9.肝肾阴虚10.肝脾不调11.肝胃不和12.肝火犯肺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卫气营血辨证8.卫分证:多见于温病的初期,温邪客表,肺卫失宣。

9.气分证:大多继卫分证后出现,邪入气分,里气蒸腾。

10.营分证:身热夜甚、舌红绛、心烦躁扰。

11.血分证:热盛动血,心神扰乱。

三焦辨证治疗法则治病求本,扶正袪邪,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预防•未病防病1.加强精神修养,注意心理卫生2.顺从四时,适应气候变化3.饮食有节,力戒偏嗜4.起居有常,劳逸适度5.锻炼体格,健壮身体6.华陀创造「五禽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的行动及飞翔姿态,以锻炼身体。

7.避免传染,切断传染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