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孟子》两章中考模拟测试题3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答案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答案

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答案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答案:sùpàn quǎn yuèbì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

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⑴泛指武器装备。

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⑶责任,使命。

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B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B项“畔”通“叛”,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C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

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答案:(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4.翻译下列句子。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4.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6.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7.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孟子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战必胜”的原因是()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

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

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9.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10.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孟子二章》同步检测(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孟子二章》同步检测(含答案)

《〈孟子〉二章》同步检测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B.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必先苦.其心志何苦.而不平D.去.国怀乡委而去.之2.下面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B.野芳发.而幽香(开放)C.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D.临.溪而渔(靠近)3.对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兵.革非不坚利也。

A.军队 B.士兵 C.兵器 D.战争4.加粗“而”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个的是()A.夫环而.攻之 B.委而.去之C.环而.攻之而不胜 D.环而攻之而.不胜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C.入则无法家拂士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6.下面加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在) 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这样) D.行拂乱.其所为(使……错乱)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D.所以忍住激动的心情,怕自己不能顺利地完成。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B.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C.论证“死于安乐”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以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证明。

D.全文从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方面论说人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

二阅读与鉴赏(一)课内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八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语文检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语文检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语文检测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tǎng)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司马光《居安思危》)(1)解释划线字意思①苦其心志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③四夷俱服________ ④诚自古所希________(2)翻译句子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3)甲文中能表现全文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乙文中能表现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成语是________。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右溪记元结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

两岸悉皆怪石,攲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攲(qī):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①洄悬激注②清流触石③佳木异竹④垂阴相荫A.③①②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④②D.②①③④(2)右溪的奇特之处是________(可用选用原文语句);作者对右溪的喜爱及其感受也可以用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的一句话________来总结表达。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练习题含答案

一、2004年泰安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_____________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_______________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问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04年贵阳实验区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2分)①故___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检测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检测题及答案解析

八上《孟子二章》检测题(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9分)1. 孟子,名________。

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天下之大道。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每空2分;共32分)1岂不诚大丈夫:________ 2是焉得为大丈夫:________3父命之:________ 4戒之曰:________5必敬必戒:________ 6以顺为正:________7与民由之:________ 8富贵不能淫:________9发于畎亩:________ 10举于版筑:________11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 12 衡于虑:________13 征于色:________ 14发于声:________15 而后喻:________ 16 拂士:________三、翻译(每句3分;共21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38分)1. ( 17分)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乙】苏武牧羊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初二语文上册八年级《孟子》二章 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二语文上册八年级《孟子》二章  练习题 附加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下列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C.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开头连用六个事例,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D 点拨:D项中“于”是“从”的意思。

2.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点拨:本题运用【文言语句翻译法】。

抓住重点词“征”“发”“喻”,翻译要完整流畅。

3.不能删除。

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这句话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这句话,就不能够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4.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 ) 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 ) 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 ) 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4.解释加点词:4分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5.翻译句子:4分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⑶入则无法家拂士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问题。

3分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苦其心志 C.劳其筋骨12.“大任”指什么 ?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答: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答: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答: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二)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21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21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及答案

21 《孟子》二章【课前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舜.()发于畎.()亩之中富贵不能淫.()用杵.()夯.()实法家拂.()士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岂不诚.大丈夫哉必敬必戒.居.天下之广居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B.行/天下之大道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入则无/法家拂士4.选择加点字用法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

【】例句:戒之.曰A.往之.女家B.居天下之.正位C.与民由之.D.舜发于畎亩之.中【课堂检测】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完成1—4题。

(10分)。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丈夫之冠.也得志,与民由.之必敬必戒.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下列对《富贵不能淫》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2分)【】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根本谈不上是大丈夫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身居高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D.在文中,孟子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下面哪句话与这句名言的意思相近?(2分)【】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孟子>二章》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妾.妇()富贵不能淫.()畎.亩()胶鬲.()傅说.()百里奚.()曾.益()法家拂.士()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2)天下熄.()(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4)父命.之()(5)戒.之()(6)女.家()(7)以顺为正.者()(8)与民由.之()(9)发.于畎亩()(10)空乏..其身()(11)行拂乱..其所为()(12)曾.益()(13)衡.于虑()(14)出.则无敌国外患()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

(删去“不断”)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

(将“发展”和“孕育”对调)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

(将“也”改为“都”)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

(“应试”改为“考试”)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二、课内阅读(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回答问题。

1.翻译下列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部编八上语文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部编八上语文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部编八上语文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所谓厚积而薄发,才能显示真正的实力与内涵。

小偏整理了《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部编八上语文,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部编八上语文1.给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ɡuàn)淫(yín)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2)安居而天下熄熄:停息(3)父命之命:教导、训诲(4)以顺为正者正:准则,标准(5)与民由之由:遵循(6)独行其道道:道路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B.往送之门C.往之女家D.与民由之(解析: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与例句同;B.动词,到;C.音节助词,不译;D.代词,文中指正道。

)5.翻译下列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实现志向了,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惑乱他的心,贫贱不能动摇他的节,威武不能屈服他的志。

这才叫作大丈夫。

6.填空。

(1)孟子,名轲,战国(朝代)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7.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8.公孙衍、张仪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

孟子两章中考试题汇编解释下列加粗的字1.三里之城.,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3.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4. 委.而去.之5. 域.民不以封之疆之界,6.寡助之至...之..,亲戚畔7.天下顺之10. 舜发.于畎亩..之中11.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12. 管夷吾举于士.1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4.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6.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20年芜湖市(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20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委而去之委:(2)亲戚畔之畔:2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2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202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0小题(6分,每小题2分)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练习....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1..下列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C..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开头连用六个事例,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 D....点拨:D.项中“于”是“从”的意思............°2...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点拨:...本题运用【文言语句翻译法】...............................°抓住重点词“征”“发”“喻”,翻译要完整流畅....°3..不能删除..........................这句话.....°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论述的,而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这句话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这句................................话,就不能够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4..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测试题

21 《孟子》二章课时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顺为正.者(2)贫贱不能移.(3)空乏..其身(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出则无敌.国外患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妾妇之道.B.必先苦.其心志C.与民由.之1D.生.于忧患4.翻译下列句子。

(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有删改)【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________2(2)其母引.刀裂其织引:________6.【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7.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课时训练答案1.(1)准则,标准(2)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3)财资缺乏(4)奋起,指有所作为(5)匹敌、相当2.B3.B4.(1)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导致死亡。

5.(1)常常(2)拿起6.【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37.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这个故事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二章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二章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公孙衍.()贫贱.()丈夫之冠.()不能淫.()畎.亩()妾.妇之道()傅说.()曾.益()法家拂.士()胶鬲.()外患.()劳其筋.骨()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岂不诚.:(2)大丈夫...:(3)是焉.得:(4)夫命.之:(5)戒.之曰:(6)必敬必戒.:(7)女.家:(8)夫子..:(9)以顺为正.:(10)与民由.之:(11)不能淫.:(12)不能移.:(13)不能屈.:(14)发.于畎亩:(15)举.于版筑:(16)举于士.:(17)举于市.:(18)空乏..其身:(19)行拂乱..:(2020益:(21)恒.过:(22)衡.于虑:(23)而后作.:(24)征.于色:(25)发.于声:(26)而后喻.:(27)法家..:(28)拂.士:(29)出.则无:(30)敌.国:3.填空:《<孟子>二章》选自《孟子译注》。

《孟子》作为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被认为是学说的继承者,有“”之称。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课内阅读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孟子》两章练习题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孟子》两章练习题

\一.划分朗读节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多助之至..( .)( )...亲戚畔...之()()天下顺.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所为()..其身()行拂乱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三、翻译下列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阅读答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作者运用了、等论证方法,得出结论。

2.“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3.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6.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020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八上19《孟子》二章测试

2020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八上19《孟子》二章测试

19《孟子》二章八年级(上)19《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素养提升(1)查找资料,知人论世。

对本文的理解,需要了解孟子所处的战国纷争、策士纵横的时代,以及孟子的生平经历和基本观念。

(2) 借助注释,通读课文。

(3) 反复诵读,体会孟子散文长于修辞,气势磅礴的特点。

课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读这样的句子要注意节奏鲜明,如“居/天下/之广居,立 /天下/之正位,行 / 天下 / 之大道”等。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往之女家________同“ 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富贵不能淫.原意为:惑乱,迷惑,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②贫贱不能移.原意为:改变,动摇,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③威武不能屈.原意为:屈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1) 得: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F ____________.②得志 F __ __________.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醉翁亭记》 ) ____________.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鱼我所欲也》 ) ____________⑤吾穿井得.一人 ( 《穿井得一人》 ) ____________⑥便得一山 ( 《桃花源记》 ) ____________.(2) 戒:①戒之曰____________.②必敬必戒.____________(3) 居:①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②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 __③居无何 ( 《周亚夫军细柳》 ) ____________.④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 ____________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 ____________.4. 重点实词(1)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为大丈夫哉诚: ____________.(2) 安居而天下熄.熄: ____________(3) 丈夫之冠也冠: ____________.(4) 父命之命: ____________.(5) 无违夫子夫子: __________..(6) 以顺为正者正: ____________.(7) 与民由之由: ____________.(8) 独行其道独: ____________...行: ____________道: ____________ (9) 此之谓大丈夫谓F: ___________.5. 文言虚词(1) 一怒而诸侯惧____________.(2)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3)为②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4) 乎②子未学礼乎.____________①丈夫之冠也.____________(5) 之②父命之.____________③往送之门.④妾妇之道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①丈夫之冠也.____________(6)也②妾妇之道也.____________(7) 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8) 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9) 与民由之.____________(10) 独行其道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北京课改版八上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北京课改版八上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孟子》两章同步练习一、判断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春秋末期人。

他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大师。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七篇。

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叫《孔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告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议论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指出下面各句中黑体的字相当于哪个字。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作者是用什么来证明“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点的?请默写出原文。

四、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①②③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⑤⑥1.依次解释下面标有序号的词。

①城:②池:③兵革:④委:⑤去:⑥是:2.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哪一句能表明这一段的论点?在句下画“”。

五、作者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那么,作者正面的观点是什么?写出原文(从其他段找),并译成现代汉语。

六、“天”在“降大任于是人”之前,首先怎样作,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七、将下面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这两篇小议论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不同?九、选做题。

不死之药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1)者,谒者(2)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3)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罪在谒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中考模拟测试题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5.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6.文中加点的两个字,“委”意思是,“畔”意思是。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8.用“/”标出下面句子中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10.文中加点的“池”“兵”“至”“畔”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水池兵器到达叛徒
B.护城河兵器极点背叛
C.护城河士兵到达叛徒
D.水池士兵极点背叛
11.下列语句中的“故”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故”
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
B.桓侯故使人问之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2.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o
B.委而去之:弃城而逃离。

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风震天下,并不是因为武力的强大。

1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D.统治的方法
1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B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兵革非不坚利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三里之城,七里之郭D委而去之
爷娘闻女来,出郭扁扶将有孙母未去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7.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是:,其中最重要的是。

今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

19.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2020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21.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环:
池:
25.第一段论证了
26.第二段中强调了守城一方占有哪些有利条件?
答:
(答:)
答案:1.(1)兵器(2)限制(3)通“叛”,背叛2.C3.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天下/顷之6.放弃通“叛”,背叛,叛变7.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依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或: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相符即可。

10.B11.D12.D13.C14.B15.A16.C17.天时、地利、人和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8.管理百姓不
能只靠划定的国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河的险阻,震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

(大意答对即可)19.AB2020行仁政的人君子2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2.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23.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24.围护城河25.天时不如地利26.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