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正式教案

合集下载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3)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诗歌创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一:《静夜思》(1)朗读和背诵诗歌。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诗歌二:《登鹳雀楼》(1)朗读和背诵诗歌。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步骤:1. 诗歌一:《静夜思》(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诗歌二:《登鹳雀楼》(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语言、形象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五、教学资源:1. 两首诗歌的文本。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3. 诗歌创作和实践的相关材料和工具。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2.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诗歌欣赏和创作讲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3.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展览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材概述李商隐,晚唐诗人。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殊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劲,特殊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准确的解释。

尽管如此,假如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好像都主见: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

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同学读诗诵诗的力量,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由于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同学自己。

根据“阅读——把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同学渐渐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悟诗歌赏析的要领,培育喜爱诗歌的情感,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老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老师采纳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纳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供应网络让同学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支配:1—2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相关推荐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投影: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 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两首诗的文学技巧和结构特点。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第一首诗:《静夜思》2. 第二首诗:《登鹳雀楼》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提醒学生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二、第一首诗《静夜思》的学习(15分钟)1.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探讨诗歌的文学技巧,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三、第二首诗《登鹳雀楼》的学习(15分钟)1.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4. 探讨诗歌的文学技巧,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四、诗歌鉴赏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鉴赏分析。

2. 各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鉴赏结果,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五、创造性写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或场景,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 让学生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所描述景物或场景的情感和思考。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记录他们的回答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对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估。

六、诗歌分析与比较(15分钟)1. 将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探讨它们如何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讨论两首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社会意义。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激趣导入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整体感知旷世情种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现存约六百多首,大都以抒情婉曲见意,往往寄兴深微,想象奇特,余味无穷。

尤其他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摹写入微。

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神韵,寄寓诗人的情怀。

还有一些诗篇激情荡漾,轻薄浮艳。

这些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

但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刻意求曲,打破了时空顺序,混淆了实虚境界,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感情表现出来。

由于省略了表面和内在的过度和关联,诗句间跳跃很大。

再加上他多愁善感和政治上的沉浮,使人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

使后人如雾里看花,评价极为分歧。

王渔洋诸人,早就发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

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东峰学道。

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他有些留传至今,荡心动魄的《无题》诗即完成于此时。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能够解释诗歌中的难词难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通过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难词难句的解释。

(2)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诗歌的批判性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

2. 诗歌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解释诗歌中的难词难句。

3.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解释修辞手法的意义和效果。

4. 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意象。

(2)解释意象的意义和效果。

5.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解析和创作作业的质量。

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指定教材中的两首诗歌。

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的解析和评论。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的图片和视频。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

《诗两首》的教案

《诗两首》的教案

《诗两首》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2)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分析:(1)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3. 诗歌鉴赏方法:(1)从字词、句子、段落等方面入手,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如:形式、内容、情感等)分析和欣赏诗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诗歌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故事、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文学手法等,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领悟诗歌的魅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文学手法等。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

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金色花》《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诗——《金色花》。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两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

(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望庐山瀑布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

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

(注意“瀑”的读音)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诗两首》教案设计

《诗两首》教案设计

22.诗二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一、导入新课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许多遐思幽想,群星璀璨的天空令我们心驰神往。

今天,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去感受诗人笔下美丽、新奇的夜空。

二、自学指导一:朗读诗歌,整体了解诗歌内容。

(一)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二)读出画面美。

(1、聆听配乐朗读,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2、配乐,沉醉在想象中朗读。

)(三)探究理解诗歌感情。

(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指导二:探究诗歌感情。

1、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考:诗歌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诗人想象的目的是什么?2、描写诗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画面,并比较它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你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作者为什么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3、诗中反复使用“定然”、“定”,有什么作用?明确:1、逐步展开想象的过程是: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自由2、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一大胆的改动恰恰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诗歌的内容、背景和创作特点。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诗歌的基本知识。

(2)简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示例,尝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鉴赏心得体会。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解读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1)杜甫的《月夜忆舍弟》(2)李清照的《如梦令》2.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及其作者。

2. 诗歌讲解:(1)讲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a. 背景介绍b. 诗句解析c. 主题和情感分析(2)讲解李清照的《如梦令》:a. 背景介绍b. 诗句解析c. 主题和情感分析3.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四、课堂练习1. 根据课堂讲解,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阅读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声音的表达来感受诗歌的美。

2.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讲座,分享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经验。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第一章:诗歌概述1.1 诗歌的定义介绍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韵律、节奏和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情感、思想和故事。

强调诗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首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1.2 诗歌的要素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押韵和节奏等基本要素。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来创造这些效果。

第二章:诗歌的形式与体裁2.1 抒情诗介绍抒情诗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诗歌形式。

分析一些著名的抒情诗,让学生理解其情感表达和主题。

2.2 叙事诗解释叙事诗是通过叙述故事来表达主题和思想的诗歌形式。

探讨叙事诗的结构和人物塑造,以及如何通过诗歌来讲述故事。

第三章:诗歌的阅读与理解3.1 阅读诗歌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诗歌,包括关注、注释、诗句和整体意义。

强调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和直觉,以及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与诗歌的情感联系起来。

3.2 分析和解读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通过具体的诗歌实例,让学生练习解读和分析诗歌的方法。

第四章:诗歌的创作与表达4.1 诗歌创作的基础介绍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包括选择主题、构建意象和运用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4.2 诗歌表达的技巧探讨如何在诗歌中运用语言和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析一些著名的诗歌,让学生理解其表达技巧和效果。

第五章:诗歌的评价与欣赏5.1 诗歌评价的标准介绍诗歌评价的一些基本标准,包括情感表达、语言运用和创意性。

强调诗歌的评价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欣赏角度。

5.2 欣赏诗歌的艺术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包括语言的美、情感的美和形式的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诗歌朗诵和创作,体验诗歌的魅力和乐趣。

第六章:现代诗歌探索6.1 现代诗歌的特点分析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不同之处,如语言的革新、主题的多样化等。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中的实验性和创新性,理解其对传统诗歌的突破。

6.2 现代诗歌作家介绍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歌作家,如徐志摩、郭沫若等。

关于《诗两首》的教案

关于《诗两首》的教案

关于《诗两首》优秀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能够解读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和解读能力。

3. 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升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人生、情感和自然的思考,增强人文关怀。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升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1. 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2.2 诗歌文本分析:1. 仔细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3 诗歌欣赏与讨论:1. 分享诗歌的阅读感受和心得体会。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3. 进行班级分享,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与解析:1.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深入解析诗歌的细节和深层意义。

3.2 讨论与分享: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 组织班级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3.3 创作与评价: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鼓励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

2.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程度和参与情况。

2. 记录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和发言。

4.2 诗歌解析能力:1. 对学生的诗歌解析进行评估,包括对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评价学生的诗歌解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九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如何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九年级下册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学生通过举例和阐述,表达对诗歌美学价值的理解和评价。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两首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美学价值的评价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材分析:九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所选诗歌均为中国古典诗词,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2. 教学资源:(1)教材:九年级下册诗两首。

语文教案:诗两首

语文教案: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习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两首诗歌的学习,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歌韵律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诗歌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第一首诗《静夜思》的作者李白,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分析《静夜思》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实践环节:学生朗读《静夜思》,并尝试背诵。

5. 课堂小结:对《静夜思》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美。

四、作业布置:1. 背诵《静夜思》。

2. 预习第二首诗《春晓》,了解作者孟浩然,并尝试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诗歌意境的理解上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注意调整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内容:1. 回顾《静夜思》的学习内容,对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进行复习。

2. 介绍第二首诗《春晓》的作者孟浩然,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静夜思》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美。

2. 新课导入:介绍《春晓》的作者孟浩然,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分析《春晓》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实践环节:学生朗读《春晓》,并尝试背诵。

5. 课堂小结:对《春晓》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美。

八、作业布置:1. 背诵《春晓》。

2. 结合《静夜思》和《春晓》,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短文,谈谈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诗两首 教案

诗两首 教案

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学习两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讲台与白板。

2.课件或者项目演示。

3.诗歌教材和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预习 (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的内容,预测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

2. 诗歌介绍与背景知识 (10分钟)在课件或者项目演示的辅助下,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解释古体诗、近体诗、五言诗、七言诗等概念,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学习第一首诗 (25分钟)选取一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通过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艺术特点以及诗人的表达意图。

学生可以跟随教师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美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

4. 学习第二首诗 (25分钟)选取另外一首中国古代诗歌,同样通过讲解和解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读诗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讨论和表达,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5. 诗歌创作与表达 (30分钟)通过学习两首诗歌的经典之处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创作的启发和指导,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欲望进行诗歌创作。

学生可以试着将自己的思想和感知转化为文字,表达出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展示 (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并展示部分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保持对于美的感知和表达的热情。

四、课后作业1.回顾今天学习的两首诗歌,写下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2.继续思考和发挥,完成一首自己的诗歌创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掌握两首经典古代诗歌的意境、艺术特点和诗人的表达方式。

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精心整理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希望这份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 把握诗中的意象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
科目语文班级初一6班时间2015.3.18 教师地点大礼堂
教学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借助背景资料品析诗歌,让学生初步了解两位诗人的伟大之处,获得对自身成长有益的启发。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背景资料品析诗歌,让学生初步了解两位诗人的伟大之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的意图
一、导入,朗读诗歌。

聆听
朗读明确本课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二、解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提问:诗题中“欺骗”是
什么意思?
2.介绍普希金主要经历和相
关诗歌创作。

3.提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信念? 聆听
思考
表达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
普希金的伟大之处
三、解读《未选择的路》
1.提问:人在什么情况下
会想起“未选择的路”?
2.介绍弗罗斯特主要经历。

3.提问:《未选择的路》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慨?聆听
思考
表达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
弗罗斯特的伟大之

四、总结
引用诗句,总结两位诗人的无悔人生,启迪学生思考。

聆听
思考
表达
引导学生综合课上
所学,获得对自身成
长有益的启示
作业请自拟标题,写一首短诗,主题可二选一:
(1)“青春无悔”(2)“三月”
板书内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困境中的坚信
《未选择的路》——选择后的不悔
附:部分普希金诗歌及其创作年代
年份普希金年
创作的部分诗歌

1817 18 《自由颂》
1818 19 《致恰达耶夫》
1822 23 《囚徒》
1824 25 《致大海》
1825 26 《安德列谢尼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827 28 《寄西伯利亚》
1836 37 《纪念碑》
自由颂(节选)
唉,无论我向哪里望去——
到处是皮鞭,到处是铁掌,
对于法理的致命的侮辱,
奴隶软弱的泪水汪洋,
到处是不义的权力……
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
专制的暴君和魔王!
1817年
致恰达耶夫(节选)
朋友啊!趁我们为自由沸腾,
趁这颗正直的心还在蓬勃,
让我们倾注这整个心灵,
以它美丽的火焰献给祖国!
同志啊,相信吧:幸福的星
就要升起,放射迷人的光芒,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跃起,
而在专制政体的废墟上
我们的名字将被人铭记!
1818年
安德列谢尼埃(节选)
我本为了爱情与平静的喜悦而生,
为什么却要抛弃平凡生活的阴影,
自由,友人和甜蜜的懒散的时辰?
命运,她抚爱过我的金色的青春;
欢乐以无忧的手给我加过冕……
我为什么要抛下这单纯而懒散的生活?
却冲到这里,只面对着致命的灾星,
只面对着暴虐的无知,粗野的愤怒和贪婪!
……
不!快住口吧,怯懦的怨言!
诗人啊,你该欢乐和自负:
在我们时代的耻辱之前
不要垂下你顺从的头颅;
你唾弃过强大的恶徒,
你的火炬曾愤怒地燃烧,
它以无情的光辉暴露了统治者的耻辱;
你以诗句把它们鞭挞,
把专制的刽子手们痛责!……
1825年
寄西伯利亚
在西伯利亚的矿坑深处,
请把高傲的忍耐置于心中;
你们辛酸的工作不白受苦,
崇高理想的追求不会落空。

灾难的忠实姊妹——希望
在幽暗的地下鼓舞人心,
她将把勇气和欢乐激扬:
渴盼的日子就要降临。

爱情和友谊将会穿过
幽暗的铁门,向你们传送,
一如我的自由的高歌
传到了你们苦役的洞中。

沉重的枷锁将被打掉,
牢狱将会崩塌——而在门口,
自由将欢欣地把你们拥抱,
弟兄们把利剑交到你们手。

1827年
纪念碑(节选)
我将被人们喜爱,他们会长久记着
我的诗歌所激起的善良的感情,
记着我在这冷酷的时代歌颂自由,
并且为倒下的人呼吁宽容。

1836年
注:以上诗歌全部选择查良铮译《普希金诗选》,译林出版社,2000年6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