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2《永久的悔》讲学稿2(无答案) 语文版
《永久的悔》说课稿
《永久的悔》说课稿石门县磨市镇洞国学校唐美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的课题是:《永久的悔》一、说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在本节课中多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并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二、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永久的悔》这篇课文选自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属于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第一课《背影》的知识、学法的实践、巩固、强化,同时也为接下去的两课提供了学习模式,从而加强、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写作记叙性散文的能力。
在《永久的悔》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通过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回忆母亲受尽苦难的一生,告诉了我们“悔什么,为什么悔”,从而很自然地表达出对母亲深深地思念,并表达出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作者“为什么悔”;学习本文真实而自然的描写方法,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复杂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通过蓄情——探究——品悟——迁移等教学环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内涵,培养学生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并报答父母,学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品读和自主探究来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品味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四)课时安排:本课总共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的教法:采用启发、点拨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广东省河源市中英文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永久的悔》讲学稿 语文版
第2课《永久的悔》讲学稿学习内容随堂笔记看:讲学稿的知识链接以及每个环节的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季羡林:学术大师,自谦“杂家”,但杂而不失精,杂中有重点。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读:小组长带领小成员自由读课文,可齐读,可采取先默读,后选段读。
小组内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自己在阅读中比较感兴趣的、不能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记:通过做题,识记生字词的字音和字义。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立锥()唾手()简陋()够呛()懵懂()轮廓()将下列词语填入相应的括号中,并选用至少三个词语写一段30字左右的话。
立锥之地唾手可得寄人篱下雄心壮志背乡离井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比喻非常容易得到。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
【】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远大的抱负,豪壮的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并负责核对答案(完成任务快并安静有序的组给予加分)模块二: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展示、精讲)(35分钟)学习目标与要求:理解本文的线索,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研讨内容随堂笔记讨论:各小组长组织组员开始讨论下边的问题,并及时在讲学稿上记录讨论的结果,展示前请认真阅读展示建议。
1、快速浏览课文,文中的“我”心中“永久的悔”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悔”在“我”心中是“永久的”?文中用了哪些词给这三个字做了更深刻的解释。
2、文章以“永久的悔”为题,是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为什么又以写吃的为主线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深情朗读文章,理解下列句子。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永久的悔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永久的悔》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永久的悔》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第2课永久的悔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线索。
2、学习以“悔”贯穿全文的写法。
3、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母子深情。
难点理清文章的线索并品味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季羡林(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2、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唾手可得懵懵懂懂(2)解释下列词语望九: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背乡离井:懵懵懂懂:寄人篱下:3、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4、梳理结构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
请你边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学生活动】边朗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及结构,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朗读课文本文题为“永久的悔”,朗读课文,试说说“悔”的内容是什么,从“悔”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小组讨论交流)2、讨论阅读本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母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自责、悔恨的思想感情。
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吃的”经历。
试说说作者这样写是否离题,并想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小组讨论交流)四课堂小结第2课时一温故知新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思考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他的母亲,是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母亲的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人动情?(小组讨论交流)2、想一想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责、无奈、悔恨知情的语句。
广东省河源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2《永久的悔》讲学稿1(无答案) 语文版
永久的悔第一段:【晚修自研课导学】3-4人小组长,组织学生,利用晚自习独立、安静完成。
一、复习《背影》课文主要内容。
二、预习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划出难以理解的生字、词。
三、快速浏览课文,阅读知识链接,完成下面的问题。
知识链接:1、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1、小组内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下面2个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唾手可得()俯拾皆是( ) 懵懵懂懂( )盈眶( ) 寄人篱下( ) 立锥之地( )(2)思考本文的题目是《永久的悔》,那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到底是什么?第二段:【白天长课导学】一、学习目标与要求: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二、定向导学、合作交流、教师精讲定向导学、合作交流、教师精讲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2《永久的悔》第1课时授课时间班级姓名三、当堂训练10’(独立完成)1、给加粗的词语注音后悔()俯拾皆是()简陋()唾手可得()立锥之地()孤苦伶仃()无缘()够呛()模糊()轮廓()懵懵懂懂()寄人篱下()耕耘()白面馍馍()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结( )_____ 咽( )_____ 尽( )_____( )_____ ( )_____ ( )_____模( )_____ 难( )_____ 哽( )_____( )_____ ( )_____ ( )_____好( )_____ 长( )_____ 圈( )_____( )_____ ( )_____ ( )_____3、合全文,谈谈你对下列几句话中加粗词语的理解(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过的最长的距离。
语文版初二下册语文《永久的悔》教案2篇
语文版初二下册语文《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初二下册语文《永久的悔》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文章《永久的悔》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悔过和改变的意识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重要词汇和短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悔过和改变的意识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教材《永久的悔》、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一些与本篇文章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问如下问题:1. 你们知道《永久的悔》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吗?2. 你们对于悔过和改变有什么看法和想法?Step 2: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致情节和主题。
2.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解答以下问题:a.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b. 文章中主要讲述了哪一个历史事件?c. 主人公为什么会发生悔过和改变的想法?d. 文章的结尾有何寓意?Step 3:词汇和短语讲解(15分钟)1. 教师将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根据教师的解释,尝试运用这些词汇和短语进行造句。
Step 4:讨论和思考(15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就悔过和改变的意义和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a. 为什么人们会有悔过和改变的想法?b. 悔过和改变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2.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互相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
Step 5: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并总结出以下结论:1. 歷史教訓是永久的。
2. 悔过和改变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品质和意识。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回家后再次阅读这篇文章,并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材料:为什么说“悔过书写在心里,改过镌刻在事业”的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并能够正确使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初二下册语文《永久的悔》教案
初二下册语文《永久的悔》教案课时1:导入学习目标•了解《永久的悔》的内容与主旨•理解词语:“大相径庭”、“黯淡无光”•读懂与复述文章的前10段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利用相关图片或案例,与学生生动形象地谈话,引发学生对“后悔”与“忏悔”的思考,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询问学生对目前已经学习的《论语》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解,引导学生了解“道”的概念以及在道德方面的作用。
接着,告知本学期课程的总体目标:“在道德中寻找方向,用每次作业进行观点表达的训练。
”由此切入今天课程的学习目标。
3.语文课堂的第一则阅读由组长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道”的概念。
学生提出意见后,教师进行点拨引导。
4.引入教学新词汇教师利用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案例,让学生通过活动和讨论各种矛盾的解决方法,体验“大相径庭”的含义。
教师提供有关“黯淡无光”这组描写词语的信息,以及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学习这组词汇,理解其用途。
课时2:阅读学习目标•理解与掌握叙述篇章中的牵引问题•理解文章的前11–31段,特别是“遥远的记忆“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让学生对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或有过的遗憾进行自省,并对不丹人净化心灵的方式进行介绍,引出“自古帝王州,愁多行不得”这句话。
2.阅读《永久的悔》的前11–31段初步了解文章的上下方向,由教师进行朗读,学生自主辨认文章的各章节,利用互动问答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
3.完成阅读后的情景游戏教师出题出题人利用文中自然段进行策略设计,在每个自然段构造问题——感受、视角对立、情感动机、具体信息、人物尺度——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回答。
课时3:辩论学习目标•了解辩论并掌握初步辩论技巧•合作编写表彰模式演讲稿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对人物动机、对话观察、场景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文章中的“怨”“盼”“悔”等思想情感的共鸣。
2.学习初步辩论技巧让学生与家人进行角色扮演,介绍“狼来了”的故事,并引导他们进行「辩论」,以锻炼辩论基本技巧。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永久的悔》说课稿 语
《永久的悔》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永久的悔》,我说课的流程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是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记叙性散文,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是对第一课《背影》的知识、学法的实践、巩固、强化,同时也为接下去的两课提供了学习模式,从而加强、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育理念,由此,我从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本节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⑴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而自然的描写方法,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的复杂的感情;掌握本文的线索。
⑵引导学生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亲对他们的爱,让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亲相处的最佳方式。
2、教学重、难点:重点:从本文真实平淡的语言中感受复杂深沉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孝顺长辈,让他们知道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难点:本文是怀念母亲的文章,然而对母亲的正面描写却不多,但是仍然感人至深。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作用及本文的语言魅力。
二、说教法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的教法:1、启发、点拨法;2、语言的感悟法;3、启发提问法;4、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说学法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深切母子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文基础。
最新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永久的悔》教案精编版
2020年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永久的悔》教案精编版(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永久的悔》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最新的设计理念是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而不像本教案中这样分方面割裂开来。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我对此深表怀疑,应是情感线索)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从文题入手,2.创建情景,3.导入课文(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4.进入新课学习5.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6.朗读课文,7.在教师指8.导下研读l、2自然段9.让学生默读课文,10.熟悉文章内容11.默读课文,12.理清文章线索,13.思考相关问题四、本课小结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永久的悔季羡林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线索:白的黄的红的(不敢苟同)第二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五、本课小结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
永久的悔(说课稿)
《永久的悔》说课稿说课教师:郭琴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永久的悔》,下面,我就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第一部分教材分析研究《永久的悔》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
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的家庭生活,表现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是:1、把握写作思路及行文线索;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3、朗读课文、品味语言;4、体味蕴涵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感情。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育理念,我以为,“知识·能力”的培养应当在学生把握文本的“过程”教给学生以“方法”,借以达到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另外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一群物质生活优越的孩子,他们不大会懂得孝敬父母。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1、识记重点字词音、形、义,领悟词语用法。
2、了解记叙性散文的特点,练就阅读和写作基本功。
(二)过程·方法1、朗读课文,领悟文章情感。
2、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重点1、品味重点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2、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由于文章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讨论与探究。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和朗读法。
(一)讨论法理由:1、讲授法是单向的信息流动;而讨论法是师生相互提问、共同参与,信息流动是多向的。
2、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
广东省河源市中英文实验学校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永久的悔》日日清 语文版
第2课《永久的悔》日日清一、基础题1.选出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错的一项()A. 俯拾( fǔ ) 奔丧( bēn ) 唾手可得( tuò )B. 苦涩( sè ) 教诲( huǐ ) 懵懵懂懂( měng )C. 简陋( lòu ) 盈眶(kuāng ) 恃而不恐( chì )3.选择正确的一组关联词 ( )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
我就到庄外去割草,______到人家高梁地里去劈高粱叶。
劈高梁叶,田主______不禁止, _______还欢迎;_____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梁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
A或者不但而且因为 B.还非但而且因为C或者不但而且于是 D.还非但而且于是二、发展题4.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
但是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没有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
我不忍想像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______,什么_____,什么_____,什么_____,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的“红的”。
这就是我“永久的悔”。
(1)把下列四个词语还原到文中的空缺处。
A.幸福 B.名誉 C.尊荣 D.地位(2)文章的结尾是:“这就是我‘永久的悔’”,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包含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题阅读下面语段《秋天的怀念》,回答文后问题。
语文版语文八下《永久的悔》word说课稿
<<永久的悔>>说课稿太湖朴初中学方玉中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永久的悔》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
这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生活。
通过平凡的小事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文章的线索。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3)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体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探究——品悟——迁移等教学环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尊重、理解、报答父母,做一个有孝心的人,懂得珍惜身边的至爱亲情,同时学会关爱他人。
2.教学重点理解母子深情。
3.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线索并品味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三)课时安排本课共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教法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经过近两年的训练,具备了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根据学生情况及本课的特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设计如下教法:1.通过诵读——探究——品悟——迁移等教学环节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2.通过诵读,品味文章语言;讨论、探究有针对性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比较阅读等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歌曲,迁移训练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懂得珍惜身边的至爱亲情,学会关爱他人。
三.说学法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注意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理解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加以积累、运用,以提高语文素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 语文版 (2)
《永久的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2)品味作者语言,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3)学习文章平实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让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亲人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理清叙事线索,理解作者在文字间所包含的母爱子,子思母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所透露的悔的复杂情感,并从中有所获益做到将此付诸行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交流有关母爱的诗词,教师幻灯出示: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
(徐熙《劝孝歌》)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蒋士铨《岁暮到家》)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前(白居易《燕诗示刘叟》)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王冕《墨萱图(其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的一篇文章,体会人间的这种至爱真情。
二、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年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是当代语言学家,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201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着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名着,其着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永久的悔》word教案 (2)
永久的悔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一、创建情景。
导入课文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分钟)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四、本课小结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永久的悔季羡林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线索:白的黄的红的第二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调。
《永久的悔》2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永久的悔》2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学科语文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课题永久的悔班次教学媒体教学准备学生巩固生字、熟读课文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学习文章平时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过程方法抓住叙事散文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教学重点1、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永久的悔”,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和感悟作者“永久的悔”。
讲授新课,合作探究这篇文章围绕“永久的悔”,在文章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文的结构层次:(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2、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
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
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重点研读,分析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永久的悔》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3)、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这类文章时,往往不能融入真情实感,缺乏细腻生动的细节来打动人心。
(4)、通过《背影》及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尽孝,懂得关爱他人,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领略文章平实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3、布置作业
学过这篇课文,听过如此感人的故事,你最想对父母说的是什么呢?(提示:可以说说心中的愧疚,或者是告诉后人如何珍惜现在的机会与长辈相处等等。)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描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组评议
仔细倾听别人的作品,吸取长处
在升华中进行能力培养,深刻感受母爱,体会作者深深的悔恨。练习用细腻的描写来打动人心的方法。
板书设计
找出并朗读相关语句
组织学生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情感基调
、
进一步培养学生找准文章线索的能力
深 入
理 解
文 章
体 会
母 子
情 深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激发阅读兴趣,出示思考题
适当点拨
2、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二)
教学
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掌握它们的意思并会运用。
2、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3、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归纳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写作特点。
4、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帮助孩子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永久悔》说课稿
《永久悔》说课稿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课件《永久的悔》说课稿第一部分教材分析研究《永久的悔》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
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的家庭生活,表现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是:、把握写作思路及行文线索;2、分析结构层次;3、朗读课文、品味语言;4、体味蕴涵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感情。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由于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讨论与探究。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和朗读法。
由上,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和朗读法。
(一)讨论法理由:、讲授法是单向的信息流动;而讨论法是师生相互提问、共同参与,信息流动是多向的。
2、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够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二)朗读法理由:、把握文本角度——表面上看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但贯穿始终的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
因此采用朗读法学习课文,有助于理清的线索。
2、品味语言角度——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没有任何渲染。
但正是这些极其平常的日常絮语,却蕴涵着作者的挚爱深情。
因此,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语言、体味作者的情感。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育理念,我以为,“知识•能力”的培养应当在学生把握文本的“过程”教给学生以“方法”,借以达到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久的悔
第一段:【晚修自研课导学】
3-4人小组长,组织学生,利用晚自习独立、安静完成。
一、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
1、作者心中永久的悔到底是什么?
二、快速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三、快速浏览课文,阅读知识链接,完成下面的问题。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已接近九十岁的高龄,应《光明日报》的记者邀约,完成了这篇散文。
作者虽然已过了古稀之年,但是,仍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记忆犹新、一一在目。
未能对母亲尽孝是作者心中一个永远的痛,年幼时不懂尽孝,年轻时无力尽孝,而成年后却无从尽孝。
因为母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作者,在作者心中也就有了这“永久的悔”。
正像作者说的那样:“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1、小组内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下面2个问题。
(1)《永久的悔》作者是,代家。
1911年生,山东清平人。
本文的线索是;“永久的悔”指的是;“永久的诲”贯穿全文:开头设疑——永久的悔;中间叙事——永久的悔;结尾思母——永久的悔。
(2)亲情自古就是历代文人所歌咏的话题,请你从自己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首歌颂亲情的作品。
第二段:【白天长课导学】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1.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情感主线,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义母、
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二、定向导学、合作交流、教师精讲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2《永久的悔》第2课时授课时间班级姓名
三、当堂训练10’(独立完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
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
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
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
但是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没有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了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1.“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母亲的这句话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理解得并不深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立下了怎样的誓愿,实现了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中加横线的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自主反思】(写出今日一得和今日不足)
今日一得
今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