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乌托邦精神的价值诉求——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1. 引言1.1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源自他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与探讨。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并非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一种对现实存在的批判与憧憬。
乌托邦精神激发着人们对于社会公平、人类幸福和自由平等的向往,是一种对人类社会未来的美好愿景。
在布洛赫看来,乌托邦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世界,而是可以通过人类的努力实现的。
他强调通过全人类的合作和努力,可以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乌托邦精神激发着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激情和信心,使人们不断探索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未来。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影响深远,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他认为,乌托邦精神不仅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更是一种社会革命的指南和动力。
在他的作品中,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种对于社会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坚持。
1.2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被视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之一。
马克思主义主张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矛盾运动中的,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提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主张消灭私有制,消除阶级对立,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深远,是许多国家政治和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导。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正文2.1 乌托邦精神的定义乌托邦精神是一种具有理想与幻想色彩的思想倾向,来源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关于理想社会的设想或幻想。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Ernst Bloch)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被誉为“乌托邦哲学的代表人物”。
他深刻地探讨了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提出了许多观点,对于理解乌托邦精神的本质以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联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浅析。
第一部分: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布洛赫对乌托邦精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阐释。
在他看来,乌托邦不是空想,而是未来的可能性;它既是对现实的批判,又是对未来的向往。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精神是人类内心深处对幸福、和谐社会的向往,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更美好生活的憧憬。
乌托邦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探寻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同时也给予人们希望和动力,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争取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
在布洛赫看来,乌托邦精神并非与现实脱离实际,相反,它需要与现实相结合,引领人们不断前行。
他强调了乌托邦精神与人类的创造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人们应该以创造性的精神去实现乌托邦的理想,而不是等待未知力量的干预。
这种创造性的乌托邦精神在布洛赫看来,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产生于欧洲的一种社会理论,它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无产阶级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为出发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公正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社会财富不公平分配,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生活陷入困境。
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道义支持。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念,主张无产阶级应当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的社会,实现人民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共同管理。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者:王小伟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9期摘要:为了防止被抽象理论和彼岸世界所迷惑,人们不乏会对对“希望”和“梦想”产生质疑,要想始终保持生活的创造精神,就必须激励人要不断超越现存世界的限制,永远使人保持一个自我超越的空间,布洛赫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旨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即“乌托邦精神”。
而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乌托邦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
乌托邦概念的价值体现于启发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一种旨在反对现实异化的开放哲学,因此二者存在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应立足于整体性的研究视角,注重从布洛赫的思想源头出发探究其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精神的关系之间的形成基础,发展脉络及可能的现实意义,进而形成对这一精神的全面认知和科学评价。
关键词:乌托邦精神;希望;马克思主义;一、布洛赫对“乌托邦”思想内涵的扩展(一)、“尚未”存在论———布洛赫乌托邦思想的引入“尚未”是布洛赫哲学的核心范畴,其内涵可解释英文形式为“not yet”,其直接含义为“还没有”“尚不是”“还不是”等。
所以,从内涵上讲,尚未存在”既能指现在不存在而将来可能存在的东西,也可指现在部分地存在而将来有可能完整地存在的东西。
由此可见,利用以“尚未”范畴为核心的动态认知逻辑,人们能够从有关事物现存状态的被动研究中彻底解放出来,转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发展过程及其未来可能性。
因此,布洛赫树立起了指向未来的超越意识,主张从“尚未存在”的视角分析客观世界与人类自身。
(二)、布洛赫对“乌托邦”精神及思想的扩展布洛赫指出,所谓“乌托邦精神”主要在于指向未来的期望意识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乌托邦和现存秩序之间的关系表明是‘辩证的’关系。
这样说指的是:现存秩序产生出乌托邦,乌托邦反过来又打破现存秩序的纽带,使它得以沿着下一个现存秩序的方向自由发展。
这样一来,“乌托邦”就不会再被简单地视为虚无东西的代名词,而是将被重新理解为“憧憬”“梦想”或“希望”等开放性概念。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Ernst Bloch)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对乌托邦精神的探讨深深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解释。
本文将从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出发,分析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乌托邦是一个在思想和文化领域中常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或政治制度。
乌托邦精神是指人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和努力,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探索。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精神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动力之一,它来源于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是一种对人类潜能的信仰和追求。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布洛赫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他的乌托邦观点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平等,而乌托邦则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具体展现。
他认为,乌托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和追求。
乌托邦精神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动力。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的思想是从现实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它不仅是人们的梦想,也是实践的方向和目标。
在乌托邦的指引下,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社会的局限,寻找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的途径。
布洛赫提供了一种对抗现实秩序的思维模式,他呼吁人们在现实中寻找并开创新的可能性,同时也批判了那些将乌托邦视为“不切实际”和“虚无”的观点。
布洛赫的乌托邦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补充和修正。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也是未来社会的预兆。
他强调历史的开放性和未来的可能性,主张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追求和实现乌托邦的愿景。
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相呼应,二者共同强调历史的动态性和变革的可能性。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密切相关,并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解释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乌托邦精神是对现实社会和人类潜能的追求,它激励着人们探寻未来的可能性,并为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指引和动力。
对乌托邦及相关问题的综述和评价
对乌托邦及相关问题的综述和评价作者:杨静娴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06期摘要:乌托邦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境界的追求,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也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
以歌颂古代反对现实的乌托邦表达了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向往;在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中形成的乌托邦,则表达着对现代性分裂的抗议。
乌托邦既与自由主义相区别,又与科学社会主义不相同,从而在历史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意义空间。
关键词:乌托邦;意识形态;现代性;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8)06-0057-06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中,“乌托邦”这一似有定论的概念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并且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它的内涵和意义。
这既体现着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又反映着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乌托邦是有多重含义的总体性概念,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也有不同的指向,从不同侧面揭示它的特点和意义空间,对于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乌托邦的分类“乌托邦”一词出于16世纪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对与当时英国社会形成鲜明反照的一个海岛上人们和谐生活状况的描述。
《乌托邦》一书是一部开启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著作,在此后的历史中发生了重要影响。
列宁说过:“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某些‘知识分子’代表中间,产生一些对抗这一制度的理想。
”[1](P377)这种理想一般被认为是乌托邦的。
但由于批判的对象不同,也就是社会现实不同,乌托邦也就有不同的类型。
(一)传统社会里以歌颂古代反对现实的乌托邦和泛劳动的乌托邦。
在自然经济为背景的传统社会里,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对史前的想像式美化,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即认为人类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以对过去历史的美化反对现实。
早期基督教的“千年王国”、中国《礼记·礼运》中对“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描述大都属于歌颂过去的乌托邦。
同时,在传统社会里,还有一种以直接实践的方式,按照泛劳动原则形成的乌托邦。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是20世纪重要的德国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发展,倡导了以人的自由和个体权利为核心的乌托邦精神。
他的思想精深而又富有启发性,对于我们理解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是指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化构想,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和压迫,而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社会。
布洛赫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不断地追寻和探讨这种乌托邦精神,而不是停留在对现实的批判。
他不满足于批判现实,而是更加关注未来社会的构想和设想。
布洛赫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与马克思主义强调集体和阶级利益不同,布洛赫认为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至关重要。
他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权利。
这种强调个体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有着明显的对立,体现了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发展。
布洛赫关注了艺术和文化的表现。
他认为,艺术和文化是人类自由和幸福的表现,也是乌托邦精神的表现。
他强调了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文化和艺术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商业化和资本化。
这种关注艺术和文化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唯物主义有所不同,体现了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批判。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颠覆和发展。
他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艺术和文化的表现、宗教和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化设想和追求。
这些都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发展,也为我们解决当下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
希望我们能够认真思考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断地开拓和深化我们对于社会变革与人类幸福的理解。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内涵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内涵本文从乌托邦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出发,对乌托邦精神展开全面论述,探究德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精神充斥着生命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一个实现“乌托邦预期”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更强调面向现实的实践性,布洛赫则侧重面向未来的创造性,但就其终极价值追求而言它们是一致的。
标签:乌托邦精神;希望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乌托邦精神产生的背景1、一战的罪恶性质以及战后文化危机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布洛赫在其《乌托邦精神》的开篇就写道:“谁被保卫了?是那些肮脏、可恶的谋取暴利者。
年轻人不得不倒下,不得不献出生命,只为那些和精神毫不相干或恰好相反的目标,但那些卑鄙的谋取暴利者却获救了。
”[1]由此可见,布洛赫认为一战是一次没有价值的“愚蠢的胜利”——它和人的根本精神相悖。
一战维护了那些在精神上匮乏的牟利者的利益,却使大多数人的生命遭受践踏、精神遭受摧残。
长此以往,带来的必定是全人类精神的衰亡。
所以布洛赫认为,亟需一个先导性的东西来使世界进行精神重建,让人们对战后的发展树立信心。
这就为乌托邦精神的产生埋下了一个伏笔。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逐步暴露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科技发展的心态也逐渐由激进变为理性对待。
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带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便利生活,同时也有许多令人始料未及的弊端——人的理性和深层次的精神发展正在被制约,商品拜物教的发展、环境恶化等现实问题也使人的生存面临新的困境。
正如布洛赫所言,“我们已经沦为最可怜的脊椎动物:我们中的所有的人要么崇拜自己的肚子,要么崇拜国家;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降到了娱乐的水平。
”[2]布洛赫所说的“崇拜自己的肚子”指的是那些看重金钱和物质的自利之人;“崇拜国家”指的是那些被帝国主义专制意识形态所奴役,几近丧失独立意志的人,即认为科技在带来外在便利的同时侵犯了人的内在本质,哲学一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就能释放巨大的力量由内而外地发动人的精神,从而改变人和整个人类社会。
浅谈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
;1 7卷 第 4期
浅 谈 布 洛 赫 的 乌 托 邦 思 想
梁有存 ( 重庆交通大 学
摘
重庆
4 0 0 0 7 4 )
要 :德 国哲 学家恩斯特 ‘ 布洛赫一生致力于鸟托 邦思想的研 究,他 分析 了鸟托 邦精神 的由来并探 索如何 唤醒鸟托 邦
精神 。布洛赫在 《 鸟托邦的精神 》一书 中阐述 了两条道路 :一是通过 内在 的道路 来达到 自我 面对 ,唤醒沉睡 于人们 内心的精 神 力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二是让 内在的变成外在 的,通过 外部道路 让真正 的 自我与 外部世界 的虚假和 罪恶战斗,把世界
此时被唤醒的乌托邦的精神在变革社会中就有了革命的使命它不但必须是外在二唤醒乌托邦的精神的还必须与现实世界保持一定的张力因为只有布洛赫在乌托邦的精神一书中着重回答了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才能既达到改变现实世界的如何唤醒乌托邦精神的问题他分两部分对此问题作用并且这些改变还合乎我们内在的灵魂世界
浅 谈 布洛赫 的 乌托 邦思想
变成 灵 魂 的 世 界 。
关 键 词 :鸟 托 邦 的 精神 中 图分 类 号 :B 0 8
超 越 性 内在 的 道 路 外 部世 界 d 0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6 9 2 2 . 2 0 1 5 . o 4 . 1 0
一
、
一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9— 6 9 2 2( 2 0 1 5 )0 4—3 4—0 3
恩斯特 ・ 布洛赫 ( 1 8 8 5年一 1 9 9 7年 )是 当代 有 的伪 装 和死 去 的文 明之 上 升起 的是它 ,永 恒 的 目 著 名 的 马克思 主义 哲 学家 ,他 的成名 作 《 乌托邦 的 标 、预 感 、 良知 和救 赎 :它从 我 们 的心 中升 起 ,我 精 神 》发 表 于 1 9 1 8年 ,其 哲 学 宗 旨是 以 鸟 托邦 为 . 们 的心 虽 然经 历 了所 有 的一 切却 仍 然 没有 破 碎 ,从 武器 ,唤醒人们内在的精神力量 ,达到 自我超越和 内心 的最 深处 ,即我 们 的正 在觉 醒 的 梦 的最 真实 的 人类救赎 。布洛赫之所以专注研究鸟托邦精神 ,是 部 分 。” 这里 所说 的 “ 那光”、 “ 最 真实 的部 分 ” 因 为他 洞察 到现代 人 的根 本 困境 ,即精 神 的萎 缩 , 就是人 们 内心 的乌托邦 的精神 ,它是 “ 永恒的目 或 者说 是超 越维 度 的丧 失 。他认 为人 之为 人 的根本 标 、预 感 、 良知 和救 赎 ” ,也 就是 我 们追 求 自我 的 不 在于 人 的过去 、人 的 历史 ,而在 于他 对 未来 乌托 永 恒 目标 ,对 未 来越 来 越好 的预感 , 以及 我 们 内心 邦 的追 求 ,也就 是达 到 自我 的超越 。他在 《 乌托邦 所 保 有 的 良知 和对 自我 的救 赎 。 布洛 赫 之所 以在这 的精神》一书中,明确 回答 了如何唤醒人们内心的 里强调乌托邦精神的重要 ,是因为 自第一次世界大 乌托邦精神的问题 ,指 出乌托邦精神的唤醒包含着 战以来 ,人 的生命遭到了严重的威胁 ,精 神饱受摧 两 条道 路 :内在 的道 路 和外 在 的道 路 。通 过 内在 的 残 ,生存 状 况受 到挑 战 ,人 们 开 始迷 失 自我 ,造 成 道 路达 到 自我 面对 ,再 把 内在 的精神 力量 转 化 为外 了精 神 的枯 萎 。正 是 由于 布洛 赫 看到 了人 类正 在 丢 在 的 ,同外 部世 界 的种 种 敌人 战 斗 ,使世 界 成 为我 失 自己 ,走 向精 神 的死 亡 ,他 试 图通 过 唤 醒 乌托 邦 们的家园。布洛赫唤醒乌托邦精神的外在道路与马 的 精神 ,帮助 人们 重新 获 得 自己 ,拯救 人 类 ,回归 克 思 主义 强调 通过 实践 来 改造 世 界 ,达 到人 的 自由 到走 向完 满 的道路 上来 。 而 全 面 的发展 不谋 而 合 。他 的乌 托邦 思 想不 仅 为我 那 么 ,为什 么说 人 的精 神 的枯 萎就 意 味 着人 的 们 理 解人 的存 在提 供 了一 种 独特 的 理论 视角 ,更 为 死 亡 呢?在 布洛赫 看来 ,人 之为 人 的根 本 就 在 于精 我们 理解 马克思 主义 的根本 内涵提 供 了重要指 示 。 神 ,在 于 对乌 托邦 未 来 的希 望 中体 会 自我 ,超越 自 布 洛赫 的乌 托邦 精神 我 ,即人 的存 在 的超 越 的维 度 。一 个人 如 果 没有 了 布 洛 赫 一 生 致 力 于 研 究 乌 托 邦 思 想 ,在 他这 精 神 ,那 便 如 同动物 一 般 ,成 为 了行 尸走 肉 ,空壳 里 ,乌托邦不是英国作家托马斯 ・ 莫尔笔下一个虚 样 的存 在 。布 洛赫 叙 述 了现代 人 的生存 体 验 :我 构 的世 外桃 源 ,而 是一 种 巨大 的隐 匿力量 ,它深 藏 活着 ,但 却 感 到前 途渺 茫 。在 “ 货 币经 济 ” 中 ,天 于人 类 的 内心深 处 ,驱 动 着人 们 的灵 魂世 界 ,使 人 下 熙 熙 ,皆为利 来 ;天 下攘 攘 ,皆为 利 往 。人 一 旦 成 为真正 意义 上 的人 。 堕 入 铜 臭 ,精 神 就 枯 萎 了 ,再 也 听不 见 内心 的 激 ( 一 )鸟托 邦的精 神 实质 动 。知 识分 子尽 管谈 吐优 雅 ,但 他们 的灵 魂 、伤感 布洛赫在 《 乌托邦 的精神》 的开篇 就写到 : 体验、行动中的道德感统统坏掉 了。那么 ,我们 内 个 新 的开 端被 指 出 了 , 尚未 被 丢失 的传 统 又重 心最 本 真 的东 西究 竟 为何 ?更 进 一 步地 说 ,现代 人 新 占有 了 自己 ;那 光 在遥 远 的 内心 深处 闪耀 着 ,它 都 被物 质 利益 、权 利 欲 望等 虚假 的东 西所 蒙 蔽 ,成 不 是懦 弱 的 ‘ 好像 ’,不 是 毫无 意 义 的评论 ;在所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内涵
战维 护 了那 些在 精神 上匮 乏的 牟利 者的 利益 , 却 使大 多数人 的 生 命 遭 受践 踏 、 精 神 遭 受摧 残 。长此 以往 , 带来 的 必 定是 全人 类 精神 的衰 亡 。所 以布洛 赫认 为 , 亟需 一个 先导性 的 东西 来使 世界 进行 精 神重 建 , 让 人们 对 战后 的发 展树 立信 心 。这 就 为乌 托邦 精神 的产 生
二、 乌 托 邦 的 精 神 内涵
一
斥着 生 命 的全 过程 , 也就 是说 人 的生 命 是一 个 实现 “ 乌 托邦 预 期 ” 的 过程 。虽然 人 的基 本 生存 需 要只 在于 衣 、 食、 住、 行这 四 个 方面 , 但 人的现 实 需要却 是 人人 各异 、 多层 次且 多领 域的 。从马 斯洛 的需 要层 次理 论 来看 , “ 自我实现 ” 是人最 高级 的需要 。而“ 自 我实现 ” 埋 下 了一个伏 笔 。 首 先就 要对 自我设 立 预期 目标 , 这种 目标 就是 人的 “ 乌托 邦预 期 ” 。 2 、 资本 主 义生产 方式 的弊端逐 步暴 露 人 从小 接 受 教育 、 被 灌输 道 德观 念 等等 是对 其 长大 后 进入 社 会 、 遵 随 着 工业 化大 生产 的发 展 , 人 们对 科 技发展 的 心态 也逐 渐 由激 纪 守法 的乌 托邦 预期 ; 音乐 和 绘画 等艺 术创造 是为 满足 人的 多元发 进变为理 性对待 。即资本 主义生产 方式不仅 带来了“ 蒸 汽时代 ’ D “ 电 展 需要 的乌托邦 预期 。 气时代 ”的便 利生活 , 同时也有 许多令人始 料未及 的弊端——人 的理 3 、 乌托邦 精神和 马克 思主 义 性和 深层次 的精神 发展 正在被 制约 , 商品拜 物教的 发展 、 环 境恶化 等 总 的来说 , 乌 托邦 哲学 是 一门研 究 “ 梦想 ”的哲学 。从 表面 上 现 实问题 也使 人 的生 存面 临新 的 困境 。正如 布 洛赫所 言 ,“ 我们 已 看 这似 乎和 马克 思主 义是 相背 离的 ——梦 想 是纯 主观 的产物 , 而马 经沦 为最可 怜的脊 椎动 物 : 我们 中的所 有 的人 要 么崇拜 自己的 肚子 , 克 思 主义 最 根本 的 世界 观 是 唯物 论 的 。但 事 实上 乌 托邦 精神 已 然 要 么崇拜国家 ; 除此之外 , 其他一切都 降到 了娱乐的水平 。 ”口 布洛赫 成 为 了西 方马 克思 主义 的主流 代表 。究其原 因 , 这 主要 源于 乌托 邦 所说的 “ 崇拜 自己的肚子 ”指的是那些看 重金钱和 物质的 自利 之人 ; 的第三 层维 度 , 即它 在人 学价 值论 中的 内涵 。马克 思主 义追 求 的根 “ 崇 拜国 家 ”指 的是那 些被帝 国主义 专制意 识形态 所奴役 , 几 近丧 失 本 目标 是 实现 人的 自由 全面发 展 , 布洛 赫的 希望 哲学也 追 求的 是人 独 立意 志的 人 , 即认 为科技 在带 来外 在 便利 的同 时侵 犯 了人 的 内在 作 为价 值 主 体 的 超越 性 和 创 造性 , 是 人 的 乌 托邦 中动 和 乌托 邦 热 本质 , 哲 学一旦与 现实 生活相 结合 , 就 能释放 巨大 的力量 由内 而外地 情 。由此 可 以看出 , 无论 是布洛 赫的希 望哲学 还是马 克思主 义哲 学 , 发动人 的精神 , 从 而改变 人和整个人 类社会 。 它 们都 服 从于 人的 解放 和人 的发展 这 ~根 本主题 。也 就是 说 , 马 克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对当时德国文化和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乌托邦思想可以追溯到他的《精神美学》一书中,其中他强调了“达到终极状态的心灵愉悦”,并提出了一个超越现实、充满理想主义的乌托邦。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1.社会主义乌托邦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被认为是与社会主义理念相联系的。
尽管他认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实践与理念的差距很大,但他仍然坚信,在未来的社会中,人们可以摆脱物质短缺和贫困的问题,来实现更高层次的生活。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相似,即在未来的社会中,可以实现社会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并最终消灭剥削和贫困。
2.进步的历史观布洛赫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而社会主义则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相一致,即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和正义的历史。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人类历史具有不断进步的趋势。
3.批判现实的转向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主要是批判现实,强调人们渴望一个可以摆脱生活中困难和现实的美好世界。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相一致,即试图揭示现实社会的弊病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然而,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仅批判现实,还尝试提出一个超越现实的美好世界。
总的来说,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都试图探索未来社会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然而,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更多地强调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愿望,而马克思主义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现象的批判和分析,并提出了实现未来美好生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浅谈布洛赫的具体乌托邦理论
浅谈布洛赫的具体乌托邦理论作者:王璐源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一战后,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时代困境与精神危机,哲学家布洛赫为寻找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对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批判,他在自己乌托邦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乌托邦理论。
布洛赫认为,具体的乌托邦就是实现世界的人道化,即一种无阶级的理想的未来社会。
他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具体的乌托邦,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就是具体的乌托邦实践即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它的主体是无产阶级,目标是建立一个“新天新地”。
在那里,人们将摆脱现代生存和精神困境,获得真正的解放:个体的人从某个阶级里获得解放同时这些个体的人将第一次形成“我们”联合体,实现自我相遇与我们相遇的统一。
本文将对布洛赫这一哲学理论成就进行简单介绍,并阐发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乌托邦精神;具体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尤其是欧洲普遍陷入了一种“绝望”之中,在人们眼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和满足,然而这种满足却随时都处于一种风险之中,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各国、各民族之间脆弱而敏感的关系等使得人们并没有从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更为重要的是在物欲极大满足之后,人们却陷入了一种空前的精神空虚和文化危机之中,人们在这种资本快速积累发展的模式之中逐渐忽略和遗忘了自己出发的本质和初衷,找不到人自身存在的意义,人类的未来是什么?人类究竟应当何去何从?在资本主义异化背景下时代逐渐陷入困境,人类遇到了与人类生存自我相关的深层的生存危机。
因此,为了解决和打破工具和科技理性带来的物化和文化危机,走出资产阶级的迷梦,寻求人存在和发展的出路,布洛赫在自己的乌托邦思想和希望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乌托邦理论。
以求将人从现存的黑暗和困境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我拯救。
1 乌托邦理论的提出(一)乌托邦和乌托邦精神乌托邦,最早由英国人文主义者莫尔提出,他将希腊文的“没有(ou)”和“地方(topos)”组合成一个词utopia,汉译为“乌托邦”,就字面意义来讲,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也就是“空想的国家”之意。
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具体的乌托邦——基于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具体的乌托邦——基于布洛赫对马克思
主义的分析
周斌;和佳
【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8(030)001
【摘要】恩斯特·布洛赫对“具体的乌托邦”的论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尚未存在的本体论”是“具体的乌托邦”理论的
哲学逻辑起点,以某种尚未完成的趋势和潜势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还在于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
统一、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注以及对未来人道化世界的现实期待.【总页数】4页(P16-18,61)
【作者】周斌;和佳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乌托邦”——论恩斯特·布洛赫的哲学命题“乌托邦” [J], 金寿铁
2.马克思哲学-政治思想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恩斯特·布洛赫报告:《马克思,直
路,具体的乌托邦》解读 [J], 金寿铁
3.论乌托邦精神的价值诉求——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 [J], 孔凡建;包琨
4.“希望精神”与“具体乌托邦”的牵手——论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阐释[J], 许鹏
5.从新时代的社会视域看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马克思主义
——基于当今社会发展的讨论分析布洛赫 [J], 孙靖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革命与救赎的结合: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
革命与救赎的结合: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
孙玉良;朱彦明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布洛赫的<鸟托邦精神>具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与弥赛亚救赎的结合,它既是积极的行动主义,又是"革命的灵知".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革命实践选择了康德为出发点,将康德的实践理性转换成总体性视域,开辟了从"自我"到"我们"的"内在之路".革命与救赎的结合,不仅拓展了革命实践的范围,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理解.
【总页数】7页(P226-232)
【作者】孙玉良;朱彦明
【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上海,201209;湘潭大学,哲学系,湖南,湘潭,411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灵魂具有自己独特的远离任何动物性的开端——关于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动力论研究 [J], 周惠杰;宋阔
2.论乌托邦精神的价值诉求——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 [J], 孔凡建;包琨
3.社会革命与灵魂革命的神圣相遇--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文本学解读
[J], 夏凡
4.略论恩斯特・布洛赫“希望”哲学对乌托邦精神的弘扬 [J], 顾博
5.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内涵 [J], 王雨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乌托邦精神的价值诉求——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
论乌托邦精神的价值诉求——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
的乌托邦思想
孔凡建;包琨
【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5)003
【摘要】面对着20世纪上半叶西方世界的文化危机,即人的物化和异化、技术世界对人类的驾驭与奴役、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消解、科学世界的膨胀与生活世界的消逝等等,以此为文化背景,唤醒人内在的超越的和批判的本性,即乌托邦的精神,扬弃和超越以物化和异化为特征的文化——历史困境,从而实现人的自我解放,使人真正成为历史进程创造性的主体,这即是笔者所要达到的哲学主题.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孔凡建;包琨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5
【相关文献】
1.建筑物落物侵权责任立法价值诉求之冲突与协调——兼评《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 [J], 张世鹏
2.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兼评威廉·莱斯的《自然的控制》 [J], 张秀
英
3.法律价值结构的二重性——兼评西方经济分析法学“效益至上”论 [J], 汤春来
4.劳动价值论在当代——兼评西方学者对劳动价值论的非难 [J], 詹君仲;狄承锋
5.马克思恩格斯的个性观──兼评现代西方人生哲学的个性理论和我国当前的价值导向 [J], 姚顺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布洛赫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的看法
浅谈布洛赫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的看法摘要:乌托邦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在追求乌托邦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所凝结的乌托邦精神代表着人类超越当下现实的永不枯竭的批判力量,体现了人类的希望之光。
乌托邦哲学,就是研究“梦想”的哲学,这一点不管是在前期的《乌托邦精神》,还是在后期的《希望的法则》中都是一致的。
人们对审美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则是人道主义哲学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以两本书为代表,第一本是《乌托邦精神》,第二本是《希望的法则》。
《乌托邦精神》标志着乌托邦哲学的诞生,《希望的法则》则标志着乌托邦哲学体系化的完成。
简单地来说,所谓乌托邦哲学,就是研究“梦想”的哲学,这一点不管是在前期的《乌托邦精神》,还是在后期的《希望的法则》中都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前后期乌托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
正是由于有研究对象上的统一性,《乌托邦精神》才能和《希望的法则》统摄在乌托邦哲学的名下,探究该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般认为,乌托邦是空想、虚妄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实这种对乌托邦的理解并没有反映出乌托邦的真实内涵。
实际上乌托邦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人之为人,在于能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对未来有所崇高的谋划,在乌托邦的指引下,人才能体现为人自己。
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在迷失,精神在枯萎,工具理性在膨胀,时代呼唤着乌托邦精神。
布洛赫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核心观念:人们活在现在,却无法直接经验现在。
在《乌托邦精神》“关于我们之黑暗的形而上学”这一章中,布洛赫把这个问题表述为:“只有等到这一瞬过去了,我才能把握它,也即,把它带到眼前。
所以,呈现在我眼前的唯有那瞬间的过去。
”这种说法在西方思想史上并不鲜见。
例如奥古斯丁在他著名的时间沉思中追问:“既然过去已经不在,将来尚未来到,则过去和将来这两个时间怎样存在呢?”在“直线式”的传统时间模式中,过去、现在、将来是无法同时存在的。
奥古斯丁试图把这三样东西连接起来,所谓“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于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现在”或者说“当下”得到了统一,成为某种连续的东西。
乌托邦与我们——论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的现实意义
乌托邦与我们——论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的现实意义张双利
【期刊名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本文认为,造成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受左派思想家冷落的原因是人们对它有很多误解。
文章围绕着恩斯特·布洛赫"为什么要唤醒乌托邦的精神"和"如何唤醒乌托邦的精神"这两个问题对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的核心内容
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关注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存在问题。
它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它表达了对现代人的根本处境的理解:它既洞见到了现代人的根本问题,即超越维度的丧失,也指出了人们走出困境的出路,即唤醒乌托邦的精神,重现人的存在的超越的维度;二是它能够帮助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的乌托邦。
【总页数】26页(P160-182,277)
【作者】张双利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91
【相关文献】
1.浅谈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 [J], 梁有存
2.“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乌托邦”——论恩斯特·布洛赫的哲学命题“乌托邦” [J],
金寿铁
3.论乌托邦精神的价值诉求——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 [J], 孔凡建;包琨
4.内在化乌托邦之灵的自我相遇——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思想研究 [J], 陈影
5.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的精神》解读--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创新意识 [J], 金寿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Ernst Bloch)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对乌托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本文将从乌托邦精神的内涵、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布洛赫对这一关系的独特见解展开阐述,以深入探讨布洛赫的思想。
一、乌托邦精神的内涵乌托邦一词源自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乌托邦》一书,最早在文学作品中被提出,用以描述一个理想化的、不存在的理想国家。
乌托邦精神即是对人类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探索,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构想。
在乌托邦中,人们不受剥削、不受压迫,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和自由,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都达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乌托邦精神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渗透在社会现实中。
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探讨往往离不开对乌托邦的憧憬和追求。
一方面,乌托邦精神是对社会现实中不公正和不平等的不满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乌托邦也是人们对社会变革的理想蓝图和方向指引。
二、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产生的一种革命性的思想体系,它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提出了解放人类的理论和实践方案。
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点。
乌托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都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乌托邦精神强调了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的抨击,展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而马克思主义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现象,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和建立无阶级社会的革命理论。
尽管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乌托邦精神更倾向于理想化的美好构想,而马克思主义注重对现实社会的科学分析和革命实践。
如何认识和解释乌托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哲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布洛赫作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乌托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布洛赫强调了乌托邦精神的重要性。
乌托邦精神与现实的人道主义——布洛赫道德哲学的历程及其启示
乌托邦精神与现实的人道主义———布洛赫道德哲学的历程及其启示晏扩明【摘要】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以来德国最富盛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
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希望的哲学、一种具有乌托邦主义色彩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在实践中改变这个非正义的世界,才是未来乌托邦得以实现的现实路径。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弥赛亚”的变革及其对现实的否定性批判,还是通过劳动和实践来从事乌托邦式的人道主义的现实化,抑或是在追溯天赋人权时对尊严、道德和自然法的人道主义阐明,无一不彰显了布洛赫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所持有的以人为本的道德哲学,以及他对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坚定信念。
这种信念打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在伦理价值问题上的固有论述方式,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同时,将人道主义理想视为超越现实意识形态的道德形式,并将之置于希望的乌托邦之中,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导引作用。
【关键词】布洛赫;人道主义;乌托邦;希望哲学;马克思主义;道德中图分类号:B516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2)03-0056-06作者简介:晏扩明,辽宁盘锦人,哲学博士,(北京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马克思一定要坚持人类的价值概念”,“与无产阶级有关的立场使得马克思转向因果的、具体的社会问题即真正转向(从基础开始)人道主义”①,这是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对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人道主义性质的基础理解。
对此,无论是《乌托邦的精神》(1914-1917)、《希望的哲学》(原书名为《更美好生活的梦》,1942-1949),还是《自然法与人的尊严》(又译为《天赋人权与人的尊严》,1961),都体现了布洛赫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道主义求索。
在人道主义的层面,布洛赫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要表达的是一种“已知的希望”(doctaspes,begriffeneHoffnung),关注的是人的自身价值,即人“将拥有明天的良知,未来的党性,希望的知识”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5卷第 3期
延安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S c i e n c e )
J u n. 2 0 1 3
V0 1 . 3 5 N o . 3
更 加 光 明 的生 活 , 幻 想有 超人 存在” 和“ 空想” 相关 , 在这方 面, 人们往往在 消极 的 望 过着 一种 更加 美好 、 痛苦 的世界, 在一切 意义上使用 “ 乌托邦” 一词。其次 , 在更深入 的层 面 的力量和存在着一个没有忧虑 、
都一直活跃着乌托邦精神 , 历 上, 必须看到 , “ 乌托邦 ” 同纯粹 的“ 无” 以及纯粹 的 伟大的宗教和哲学 中, “ 空想” 释义上还是 相差甚远 的, 它在更高层 次上代 史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 变都凝聚了人类 的乌托邦渴 表的是一种理想的维度 , 是一种人们在未来世界所希 望。不过 , 只是到了马克思那里, 乌托邦 才真正成为 革命的乌托邦 , 才真正打破了人们对某一古 冀和祈求但于现存世界并不显 现的理想社会愿 景。 积极的、 变成了整个 以未来为方向的具 这样的一种理想维度使得 “ 乌托邦” 作为推动历史演 典的黄金时代 的回忆 , 而且直接地将这种乌托邦与某一历史主 进和过程化的灯塔 , 其具有的对现存世界和现存制度 体的乌托邦 ,
基金项 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 2 0 1 3 W1 9 ) 作者简介 : 孔凡建( 1 9 8 7 一) , 男, 山东滕州人 , 中国矿业 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在读博 士研 究生 。
英 国人 文 主义 者莫 尔 于 1 5 1 6年 在其 发 表 的《 关 强 烈 的超越 和否定 的价值指 向显 得弥 足珍 贵 。
于最完善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 岛》 一书 中首提 “ 乌托 邦” ( u t o p i a ) 一词。莫尔笔下“ 乌托邦” 的词根来源于
一
、
乌托 邦精 神 的“ 在场 ” 与现 存性
人 类文 明史 之所 以能够 从远 古延续 至 今 , 很 大程
希 腊文 的 “ 没有” ( O U ) 和“ 地 方 ”( t o p o s ) 组 合 为 一个 度上在于人类历史进程的内在乌托邦文化精神。即
词u p o p i a , 中文译之为 “ 乌托邦 ” , 即“ 乌有之 乡” 之 乌托邦 精神 于历 史 轨 迹 进程 中 的现 存 性 维度 。在某
意。莫尔在《 乌托邦》 第二卷 中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 种 意 义上 , 人 类 文 明史 就 是 由无 数 乌 托邦 构 成 的 , 希 图景是一个与基督教政治制度相迥异 的, 社会制度与 望 无所 不在 , 乌 托邦也 无所 不在 。
2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联系在一起 , 促成一种希望的行动。人的希望 的行
显然 , 这 种 内在 于 历史 、 几 乎无 所 不 在 的 乌托 邦
动也就是人的实践活动 , 是在乌托邦情绪引导下对面 维度 , 特别清晰而深刻地 出现于伟大的文学作 品和思 前的新奇的东西的追求。布洛赫眼 中的乌托邦是体 想 家 的论 著之 中 , 作 为一 种 带有 神秘 主义 的原 始 意象 现在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领域 中的具体希望而不 或 原 型 印版而 保 留 下 来 。 “ 在 历 史 中 原 型 意 象 持 续 是某种相对 固定的社会组织管理方式与制度体系, 就 不 断地 反 复 出现 ( 只要 想 一 想 巴士 底 狱 废 墟 上 的 舞 现实世界的非人性而言 , 艺术是最富乌托邦精神的领 蹈就够了) 在其神秘关联 的核 心 , 真正 古老的原始 域, 因为艺术的永恒主题就是绝对 善的希望 , 为人 描 意象 常常呈 现 出充 满光 明 的 、 强 烈 的乌托 邦 意义 和宗 ” … 这里 , 布洛赫把这种充满乌托邦 意蕴 的原型 绘 出不同于现存状态的完善世界 。布洛赫 眼中乌托 旨。 邦精神 的价值诉求主要切关乎于“ 人” 的命题。他认 意象表征为一种“ 文化剩余” ( c u h u r e s u r p l u s ) , 一种经 为人不仅通过否定打破他与过去的连续性 , 而且通过 历 各个 朝代 的 文化精 神 。一 般说 来 , 中世纪 的艺术 总 执着的否定去发现 自身的可能性 , 并把这些在最初非 是同封建等级制社会有着本质的联系, 但是 中世纪艺 常模糊 的可能性具体化和使之成为现实。因而 , 乌托 术 的 内在本 质 、 秩序 和神 秘 主义气 息 至今仍 在影 响 和 邦也就是可能性不断具体化的过程 。所以 , 布洛赫又 感染 着 我们 , 其 原 因就在 于一 种与 乌托 邦维 度相 连 的 把他的“ 希望的乌托邦” 称作“ 具体的乌托邦” 。 文化 剩余 的存 在 。“ 在 这种 意义 上 , 显 然 存 在 着一 种 ‘ 文 化剩 余 ’ : 某 种 超 越 并 游 离 于 特 定 时 代 的意 识 形 在当代 , 不只是恩斯特 ・ 布洛赫一人对乌托邦精
公民政策受制于理想支配的异教徒的共产主义制度 。 乌托邦精神实体不仅外化为之如艺术宗教和改
此后 , “ 乌托 邦 ” 这一术 语 广泛 出现 于 各种 批 判 现 实 、 革 方 案等 现实存 在 的客观形 式 , 同样 屹立 于 当代 思 想
设 计理 想社 会 的文献 中 , 以及 出现于 空想社 会 主义 者 家的 主观哲 学理 论 构建 中 。其 中恩 斯 特 ・ 布 洛 赫就
会的一种终极价值诉求它在面对社会变革和历史进论及乌托邦精神的必要性亦或乌托邦维度之于步的轨迹中虽不可能成为制约的决定性力量但它却人之存在和对于人类命运及前景的至关重要性时卡往往可以预警旧时代的终结并宣告新时代的到来是尔曼海姆在他的名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认为现存的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够自我反思自我更乌托邦的消散将会意味着人类的本性和发展将会出新自我扬弃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机制
即 是 笔 者 所 要 达 到 的 哲 学主 题 。 关键词 : 乌托 邦 精神 ; 现存性 ; 人 道 化
中图分类号 : B 5 1 6 . 5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3—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4~ 9 9 7 5 ( 2 0 1 3 ) 0 3— 0 0 2 0— 0 4
理性所消解、 科 学世界 的膨胀 与生活世界 的 消逝等 等 , 以此 为文化 背景 , 唤 醒人 内在 的超越 的和批 判 的本性 , 即乌托 邦的精
神, 扬弃和超越 以物化和异化 为特征 的文化—— 历史 困境 , 从而 实现人的 自我 解放 , 使人 真正成 为历 史进程创 造性的主体 , 这
论 乌 托 邦精 神 的价 值 诉 求
— —
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 洛赫的乌托 邦思想
孔 凡 建 , 包 琨
( 1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 思主义 学院; 2 .中国矿业大学 文学与法政 学院, 江苏 徐州 2 2 1 0 0 0 )
摘
要: 面对着 2 0世 纪上半叶西方世界 的文化危机 , 即人 的物化和异化 、 技 术世界 对人 类的驾驭 与奴 役、 价值理性被 工具
和 一些 教徒 创办 的乌 托邦共 同体 的活动 中 。
一
对乌托邦精神和乌托邦观念有着较 为深刻与系统的
般来说 , 人们通常使用 中的“ 乌托邦 ” 有 以下 阐述。布洛赫认为 , 乌托邦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永恒动 在 社 会 发 展 的一 切 阶 段 上 , 人 类 都 希 两 层基 本释 义 。首 先 , 最 直 接 的是 , “ 乌 托 邦 ”同“ 不 因 。有 史 以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