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精神的唤醒_布洛赫乌托邦哲学思想探析_李娜
论乌托邦精神的价值诉求——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
![论乌托邦精神的价值诉求——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ab640e5b8f67c1cfad6b86e.png)
第3 5卷第 3期
延安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S c i e n c e )
J u n. 2 0 1 3
V0 1 . 3 5 N o . 3
更 加 光 明 的生 活 , 幻 想有 超人 存在” 和“ 空想” 相关 , 在这方 面, 人们往往在 消极 的 望 过着 一种 更加 美好 、 痛苦 的世界, 在一切 意义上使用 “ 乌托邦” 一词。其次 , 在更深入 的层 面 的力量和存在着一个没有忧虑 、
都一直活跃着乌托邦精神 , 历 上, 必须看到 , “ 乌托邦 ” 同纯粹 的“ 无” 以及纯粹 的 伟大的宗教和哲学 中, “ 空想” 释义上还是 相差甚远 的, 它在更高层 次上代 史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 变都凝聚了人类 的乌托邦渴 表的是一种理想的维度 , 是一种人们在未来世界所希 望。不过 , 只是到了马克思那里, 乌托邦 才真正成为 革命的乌托邦 , 才真正打破了人们对某一古 冀和祈求但于现存世界并不显 现的理想社会愿 景。 积极的、 变成了整个 以未来为方向的具 这样的一种理想维度使得 “ 乌托邦” 作为推动历史演 典的黄金时代 的回忆 , 而且直接地将这种乌托邦与某一历史主 进和过程化的灯塔 , 其具有的对现存世界和现存制度 体的乌托邦 ,
基金项 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 2 0 1 3 W1 9 ) 作者简介 : 孔凡建( 1 9 8 7 一) , 男, 山东滕州人 , 中国矿业 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在读博 士研 究生 。
英 国人 文 主义 者莫 尔 于 1 5 1 6年 在其 发 表 的《 关 强 烈 的超越 和否定 的价值指 向显 得弥 足珍 贵 。
布洛赫的乌托邦概念
![布洛赫的乌托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2ec0c3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5.png)
布洛赫的乌托邦概念
布洛赫是德国的哲学家和社会主义者,他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对于乌托邦的概念研究。
乌托邦,可以理解为人们理想的社会或者社会组织。
布洛赫对于乌托邦的研究颇为深入,认为乌托邦不仅是人们幻想出的一个理想状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首先,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社会是理想的社会,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乌托邦社会中,人们不需要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也不需要为了名利地位而相互攀比。
相反,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在乌托邦社会中,人们之间没有任何的阶级或者阶层之分,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社会的资源和福利。
其次,布洛赫认为,乌托邦不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乌托邦不仅是一个理想,同时也是一个目标。
它可以激发社会进步的动力,促使人们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不断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通过不断地向乌托邦靠近,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推进,不断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布洛赫认为,乌托邦不是一种在遥远的未来才能实现的理想状态,而是一种在当下就可以开始实现的社会组织。
实现乌托邦需要人们共同参与协作,不断地改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乌托邦并不是一种梦幻,而是一种现实。
只有在现实中努力去实现乌托邦,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进步。
综上所述,乌托邦是人们向往的,也是我们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
它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目标,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共同参与,才能逐步实现乌托邦的理想状态。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f8e84b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3.png)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1. 引言1.1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源自他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与探讨。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并非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一种对现实存在的批判与憧憬。
乌托邦精神激发着人们对于社会公平、人类幸福和自由平等的向往,是一种对人类社会未来的美好愿景。
在布洛赫看来,乌托邦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世界,而是可以通过人类的努力实现的。
他强调通过全人类的合作和努力,可以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乌托邦精神激发着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激情和信心,使人们不断探索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未来。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影响深远,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他认为,乌托邦精神不仅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更是一种社会革命的指南和动力。
在他的作品中,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种对于社会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坚持。
1.2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被视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之一。
马克思主义主张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矛盾运动中的,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提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主张消灭私有制,消除阶级对立,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深远,是许多国家政治和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导。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正文2.1 乌托邦精神的定义乌托邦精神是一种具有理想与幻想色彩的思想倾向,来源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关于理想社会的设想或幻想。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0bbcd1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4.png)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Ernst Bloch)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被誉为“乌托邦哲学的代表人物”。
他深刻地探讨了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提出了许多观点,对于理解乌托邦精神的本质以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联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浅析。
第一部分: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布洛赫对乌托邦精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阐释。
在他看来,乌托邦不是空想,而是未来的可能性;它既是对现实的批判,又是对未来的向往。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精神是人类内心深处对幸福、和谐社会的向往,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更美好生活的憧憬。
乌托邦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探寻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同时也给予人们希望和动力,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争取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
在布洛赫看来,乌托邦精神并非与现实脱离实际,相反,它需要与现实相结合,引领人们不断前行。
他强调了乌托邦精神与人类的创造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人们应该以创造性的精神去实现乌托邦的理想,而不是等待未知力量的干预。
这种创造性的乌托邦精神在布洛赫看来,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产生于欧洲的一种社会理论,它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无产阶级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为出发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公正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社会财富不公平分配,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生活陷入困境。
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道义支持。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念,主张无产阶级应当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的社会,实现人民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共同管理。
布洛赫的乌托邦概念
![布洛赫的乌托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777853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f.png)
布洛赫的乌托邦概念乌托邦是一个源于托马斯·莫尔的小说《乌托邦》的词汇,意指一种理想的社会或政治秩序。
布洛赫是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对乌托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发展。
布洛赫将乌托邦理解为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概念,他认为乌托邦是一种人类不满现状、追求更好社会的理想。
布洛赫强调乌托邦并不等同于空想,而是一种向往未来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
乌托邦是一种反抗现实的力量,它鼓励人们重新思考社会现实,并追求更加公平、平等和人性化的未来。
布洛赫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和人的异化问题。
乌托邦理想社会应当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和人的真正自由。
在他的作品《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中,布洛赫探讨了乌托邦理想与历史现实的关系,并主张通过解决资本主义积累问题,为实现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社会创造可能。
布洛赫进一步指出,乌托邦不仅仅是对社会秩序的理想构思,更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努力。
乌托邦是一种对于社会阶级矛盾、人的欲望和创造力的理论反思,它提醒人们要对现状进行批判性思考,并积极争取改变。
布洛赫还提出了一种名为“超越现实”的概念,他认为乌托邦并非只是存在于理论中的思想,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幻想、梦想和创造力中。
乌托邦理念的实践需要人们追求“超越现实”的目标,通过行动和改变实现理想。
尽管布洛赫强调乌托邦的现实性,但他也承认乌托邦无法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完全实现,它是一个未来的追求和目标。
乌托邦也不是一个静态的理想社会,它应该不断发展和改进,与时俱进。
总结起来,布洛赫对乌托邦的概念的理解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和未来社会的向往,是人们对于公平、平等和人性化社会的追求和努力。
乌托邦是一个源自理论和实践,通过超越现实的目标和行动逐步实现的理想社会。
尽管乌托邦在现实中无法完全实现,但它鼓励人们不断追求、思考和创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浅谈布洛赫的具体乌托邦理论
![浅谈布洛赫的具体乌托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a60fd8080eb6294dd886cc3.png)
浅谈布洛赫的具体乌托邦理论作者:王璐源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一战后,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时代困境与精神危机,哲学家布洛赫为寻找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对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批判,他在自己乌托邦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乌托邦理论。
布洛赫认为,具体的乌托邦就是实现世界的人道化,即一种无阶级的理想的未来社会。
他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具体的乌托邦,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就是具体的乌托邦实践即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它的主体是无产阶级,目标是建立一个“新天新地”。
在那里,人们将摆脱现代生存和精神困境,获得真正的解放:个体的人从某个阶级里获得解放同时这些个体的人将第一次形成“我们”联合体,实现自我相遇与我们相遇的统一。
本文将对布洛赫这一哲学理论成就进行简单介绍,并阐发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乌托邦精神;具体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尤其是欧洲普遍陷入了一种“绝望”之中,在人们眼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和满足,然而这种满足却随时都处于一种风险之中,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各国、各民族之间脆弱而敏感的关系等使得人们并没有从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更为重要的是在物欲极大满足之后,人们却陷入了一种空前的精神空虚和文化危机之中,人们在这种资本快速积累发展的模式之中逐渐忽略和遗忘了自己出发的本质和初衷,找不到人自身存在的意义,人类的未来是什么?人类究竟应当何去何从?在资本主义异化背景下时代逐渐陷入困境,人类遇到了与人类生存自我相关的深层的生存危机。
因此,为了解决和打破工具和科技理性带来的物化和文化危机,走出资产阶级的迷梦,寻求人存在和发展的出路,布洛赫在自己的乌托邦思想和希望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乌托邦理论。
以求将人从现存的黑暗和困境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我拯救。
1 乌托邦理论的提出(一)乌托邦和乌托邦精神乌托邦,最早由英国人文主义者莫尔提出,他将希腊文的“没有(ou)”和“地方(topos)”组合成一个词utopia,汉译为“乌托邦”,就字面意义来讲,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也就是“空想的国家”之意。
布洛赫的乌托邦概念
![布洛赫的乌托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d3e26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e.png)
布洛赫的乌托邦概念乌托邦概念,最早由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提出,指的是一种理想中的社会或社会制度。
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格斯进一步发展了乌托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社会的革命改造。
而在最近几十年中,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厄尔·布洛赫将乌托邦概念引入到了现代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不仅仅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构想,更是一种对现实社会中存在问题的批判和反思。
他强调,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一种思维定势,难以想象和构建更美好的社会。
而乌托邦则提供了一种突破现实局限的可能,激发人们对社会变革和人类解放的思考。
布洛赫提出了“实体乌托邦”的概念,他认为乌托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幻想之中,而是需要落地生根,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部分。
他强调乌托邦的实现需要通过实践,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和后续的革命改造。
这种乌托邦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历史的深化和演进。
在布洛赫看来,乌托邦的实现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批判和改造。
他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对于财富和力量的过度追求,这种追求导致了个人利益的无限膨胀,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乌托邦应该提供一种新的价值观,鼓励人们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人类解放。
其次是对政治和经济结构的改造。
布洛赫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和剥削的问题,乌托邦应该提供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超越了资本主义的逻辑,实现了社会的民主和平等。
他主张建立一种基于民主和公有制的社会模式,使人们能够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最后是对文化和精神领域的改造。
布洛赫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虚假的文化和精神境界,人们陷入了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追求中。
乌托邦应该提供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方式,鼓励人们追求艺术、爱情、自由和创造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布洛赫的乌托邦概念给予了人们重新思考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启示。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现实启示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现实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574408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17.png)
095[摘 要] “美好生活”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以“尚未存在的本体论”和“具体的乌托邦”为核心范畴,旨在实现人的解放,实现大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关 键 词] 希望哲学;乌托邦;美好生活;现实启示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现实启示陈艳霜 何雅迪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
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人民大众将目光聚焦于生活质量的提升,聚焦于美好生活的实现。
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希望通过哲学激发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旨在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充满希望和人道的美好世界。
基于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背景下,重新审视并阐明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极为必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大众克服心中的恐惧、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还有助于人类化希望为行动,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一、布洛赫希望哲学的背景(一)时代背景布洛赫是一位关心社会变化和人民疾苦的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为人类绘制出一幅充满希望同时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宏伟蓝图。
布洛赫的思想始终受其所处时代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因此其希望哲学具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关心人民、憧憬社会变革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世界爆发了两次全球范围的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使参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病痛折磨和心理创伤。
同时,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使人成为机器的工具和奴隶。
布洛赫认为人类已经丧失了本真的自我,亟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改变社会现状。
也正因为如此,他常常站在风口浪尖上表达自己的理论观点,对于政治问题直言不讳,遭受了当权的责难与驱逐,经历了数十年的海外流亡生活。
“希望”一词是布洛赫一生的写照,是布洛赫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
乌托邦精神与现实的人道主义——布洛赫道德哲学的历程及其启示
![乌托邦精神与现实的人道主义——布洛赫道德哲学的历程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33b6f0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a.png)
乌托邦精神与现实的人道主义———布洛赫道德哲学的历程及其启示晏扩明【摘要】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以来德国最富盛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
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希望的哲学、一种具有乌托邦主义色彩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在实践中改变这个非正义的世界,才是未来乌托邦得以实现的现实路径。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弥赛亚”的变革及其对现实的否定性批判,还是通过劳动和实践来从事乌托邦式的人道主义的现实化,抑或是在追溯天赋人权时对尊严、道德和自然法的人道主义阐明,无一不彰显了布洛赫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所持有的以人为本的道德哲学,以及他对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坚定信念。
这种信念打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在伦理价值问题上的固有论述方式,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同时,将人道主义理想视为超越现实意识形态的道德形式,并将之置于希望的乌托邦之中,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导引作用。
【关键词】布洛赫;人道主义;乌托邦;希望哲学;马克思主义;道德中图分类号:B516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2)03-0056-06作者简介:晏扩明,辽宁盘锦人,哲学博士,(北京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马克思一定要坚持人类的价值概念”,“与无产阶级有关的立场使得马克思转向因果的、具体的社会问题即真正转向(从基础开始)人道主义”①,这是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对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人道主义性质的基础理解。
对此,无论是《乌托邦的精神》(1914-1917)、《希望的哲学》(原书名为《更美好生活的梦》,1942-1949),还是《自然法与人的尊严》(又译为《天赋人权与人的尊严》,1961),都体现了布洛赫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道主义求索。
在人道主义的层面,布洛赫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要表达的是一种“已知的希望”(doctaspes,begriffeneHoffnung),关注的是人的自身价值,即人“将拥有明天的良知,未来的党性,希望的知识”②。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5a0825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c.png)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是20世纪重要的德国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发展,倡导了以人的自由和个体权利为核心的乌托邦精神。
他的思想精深而又富有启发性,对于我们理解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是指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化构想,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和压迫,而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社会。
布洛赫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不断地追寻和探讨这种乌托邦精神,而不是停留在对现实的批判。
他不满足于批判现实,而是更加关注未来社会的构想和设想。
布洛赫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与马克思主义强调集体和阶级利益不同,布洛赫认为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至关重要。
他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权利。
这种强调个体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有着明显的对立,体现了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发展。
布洛赫关注了艺术和文化的表现。
他认为,艺术和文化是人类自由和幸福的表现,也是乌托邦精神的表现。
他强调了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文化和艺术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商业化和资本化。
这种关注艺术和文化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唯物主义有所不同,体现了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批判。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颠覆和发展。
他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艺术和文化的表现、宗教和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化设想和追求。
这些都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发展,也为我们解决当下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
希望我们能够认真思考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断地开拓和深化我们对于社会变革与人类幸福的理解。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内涵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c79c560776eeaeaad0f33030.png)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内涵本文从乌托邦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出发,对乌托邦精神展开全面论述,探究德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精神充斥着生命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一个实现“乌托邦预期”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更强调面向现实的实践性,布洛赫则侧重面向未来的创造性,但就其终极价值追求而言它们是一致的。
标签:乌托邦精神;希望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乌托邦精神产生的背景1、一战的罪恶性质以及战后文化危机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布洛赫在其《乌托邦精神》的开篇就写道:“谁被保卫了?是那些肮脏、可恶的谋取暴利者。
年轻人不得不倒下,不得不献出生命,只为那些和精神毫不相干或恰好相反的目标,但那些卑鄙的谋取暴利者却获救了。
”[1]由此可见,布洛赫认为一战是一次没有价值的“愚蠢的胜利”——它和人的根本精神相悖。
一战维护了那些在精神上匮乏的牟利者的利益,却使大多数人的生命遭受践踏、精神遭受摧残。
长此以往,带来的必定是全人类精神的衰亡。
所以布洛赫认为,亟需一个先导性的东西来使世界进行精神重建,让人们对战后的发展树立信心。
这就为乌托邦精神的产生埋下了一个伏笔。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逐步暴露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科技发展的心态也逐渐由激进变为理性对待。
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带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便利生活,同时也有许多令人始料未及的弊端——人的理性和深层次的精神发展正在被制约,商品拜物教的发展、环境恶化等现实问题也使人的生存面临新的困境。
正如布洛赫所言,“我们已经沦为最可怜的脊椎动物:我们中的所有的人要么崇拜自己的肚子,要么崇拜国家;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降到了娱乐的水平。
”[2]布洛赫所说的“崇拜自己的肚子”指的是那些看重金钱和物质的自利之人;“崇拜国家”指的是那些被帝国主义专制意识形态所奴役,几近丧失独立意志的人,即认为科技在带来外在便利的同时侵犯了人的内在本质,哲学一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就能释放巨大的力量由内而外地发动人的精神,从而改变人和整个人类社会。
探析布洛赫乌托邦思想中的“尚未”概念
![探析布洛赫乌托邦思想中的“尚未”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5f25ac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f.png)
118《名家名作》·杂谈一、恩斯特·布洛赫的生平布洛赫1885年出生于德国路德维希港(Ludwigshafen)的一个铁路职工家庭。
路德维希港是莱茵河畔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这个城市脏乱、嘈杂,生活在这里的几乎都是贫民。
莱茵河的对岸是古城曼海姆市,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布洛赫是曼海姆市图书馆的常客,在那里他学到了很多东西。
他特别喜欢阅读卡尔·梅的探险小说,并对黑格尔的哲学非常感兴趣。
正因为如此,他在13岁时就在学生笔记中写下了他的第一篇哲学论文。
他在17岁那年撰写了论文《论力及其本质》,在这篇文章中他探讨了物质的概念、物自体与乌托邦精神等问题,把物质看作是全部存在的基础。
这篇论文也是他构建其哲学理论的第一步。
布洛赫在 20 岁时先奔赴慕尼黑大学跟随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特奥多·李普斯学习,两年后来到乌兹堡大学跟随奥斯瓦尔德·屈尔佩学习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和音乐。
也是在这一年他写下了论文《论“尚未”范畴》,“尚未”概念成为他构建哲学体系的起点。
从22岁确立“尚未”的概念开始,他就开始了构建新哲学的过程。
1908 年布洛赫在老师屈尔佩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后,去柏林一边继续学习,一边开启了他的自由撰稿人生活。
在这一时期,布洛赫开始结识许多思想家,在此期间结交了格奥尔格·卢卡奇,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自此开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热烈探讨哲学问题。
一战期间,德国知识分子出现分裂,齐美尔和卢卡奇等人支持战争,而且卢卡奇自愿在奥匈帝国应征入伍,但布洛赫反对战争,前往瑞士逃避战争。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布洛赫完成了他的第一本书《乌托邦的精神》。
布洛赫认为,“尚未”是建构自己哲学的核心范畴,它贯穿于整个布洛赫哲学体系中。
“尚未”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和价值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1]。
布洛赫认为,“尚未”是乌托邦理论的起点和坚实基础。
出生于战火纷飞、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社会的布洛赫经历并见证了20世纪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一系列大事件。
探析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亨利五世
![探析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亨利五世](https://img.taocdn.com/s3/m/4af7a1de9b6648d7c1c746e7.png)
探析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亨利五世作者:张建萍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09期摘要:“乌托邦精神”与“意识形态”异同明显。
同属西马概念,二者均肯定上层建筑对社会的反作用,“乌托邦精神”以理想社会为目标,引导人们利用精神力量改造社会;“意识形态”来自占社会主流地位的阶级意识,目的是控制社会的各个层面,借以维持其当下统治。
但“乌托邦精神”立足现在,指向未来,充满了乐观精神。
“意识形态”则聚焦现实稳定,且从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贬义色彩。
二者的差异对于理解莎士比亚笔下亨利五世两张面孔的成因有启示意义,而二者共同之处又合力共谋了亨利五世的整体形象。
关键词:乌托邦精神;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亨利五世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9-0-03一、前言莎士比亚“早期在戏剧上取得的声名主要源自他的历史剧”(Dutton:71)。
《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历史剧,完成这部作品后,他便搁置历史剧,开始进行悲剧创作,直至1603年英国改朝换代,在历史风云巨变的背景下,1612年至1613年间,莎士比亚重拾历史剧创作,与约翰·弗莱彻(John Fletcher)合写了《亨利八世》。
但研究界仅只把《亨利八世》看作英国历史剧系列的番外篇。
亨利五世的形象不只出现于《亨利五世》中,早在之前的《亨利六世》《亨利四世》和《理查二世》等也有所提及。
但他正式出场是在1597年《亨利四世》中,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多以剧名中君主为主角,只有《亨利四世》例外,该剧以亨利四世命名,但全剧的中心人物是哈尔王子(即继位前的亨利四世)。
一直以来,在莎士比亚心中,亨利五世是英国历代君主美德的样板和典范。
且这种形象深入人心,对此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来自于开启了用历史方法研究莎士比亚的先河的爱德华·道顿(Edward Dowden),他认为因亨利五世“拥有受人称颂的美德,还有勇气、诚实、公正,英国式的诚挚亲切,朴实而非花哨的爱好,快乐的天性,和他讲求实际的英国式虔诚”而成为最理想的君主(66)。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7dfdd59f84868762caaed599.png)
必须注意,对乌托邦的唤醒是一个长久的、持续的过程,在漫长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有坚韧的意志,才能达到最终的完满。
七、乌托邦与希望哲学的关系
G布洛赫强调的希望哲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希望作为人之生存的本体论结构,构成 了人的存在和人的历史的核心,这种希望原理与乌托邦精神密切相关。正是在希 望结构展开的过程中实在的可能性和新奇性激发起的人内在的超越本性和创造本
(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总的来说,乌托邦哲学是一门研究“梦想”的哲学。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和马 克思主义是相背离的——梦想是纯主观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 观是唯物论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也追求的是人作为价值主体的超越性和创造性,是人的乌
托邦冲动和乌托邦热情。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布洛赫的希望哲学还是马克
具体的乌托邦
首先,他提出人是乌托邦的主体的命题。是尚未实现的可能性的焦点,是
尚未生成的实在进程的核心。他把乌托邦界定为人之存在的本质维度。所谓 人是乌托邦的主体,并不是说人是空想的主体,而是人内在的,本质的具有 超越现存可能性的热情和驱动力。人具有超越现存的乌托邦精神或冲动,人 才能向未来的可能性和新奇性开放,才能在超越给定性之中创造自己的本质。
主要讲的是人从内在道路对乌托邦精神的唤醒;第二部分叫《卡尔·马克 思、死亡和启示录》,在乌托邦精神的引领下使内在的东西成为外在的, 变革世界,让世界成为我们的家园。
(一) 内在的道路 布洛赫试图通过对音乐和艺术的大篇幅描绘让人们与内心深处的自己相遇,
他坚信人们心中还保留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用艺术的真谛、音乐的美妙来感
革命的道路。
第二,犹太神秘教文化也对他产生了影响。他对犹太教的兴趣不在于它的 具体宗教含义和内容,而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以人的拯救为核心的救世主义文 化精神。G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内涵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1e5dc518844769eae009eda6.png)
战维 护 了那 些在 精神 上匮 乏的 牟利 者的 利益 , 却 使大 多数人 的 生 命 遭 受践 踏 、 精 神 遭 受摧 残 。长此 以往 , 带来 的 必 定是 全人 类 精神 的衰 亡 。所 以布洛 赫认 为 , 亟需 一个 先导性 的 东西 来使 世界 进行 精 神重 建 , 让 人们 对 战后 的发 展树 立信 心 。这 就 为乌 托邦 精神 的产 生
二、 乌 托 邦 的 精 神 内涵
一
斥着 生 命 的全 过程 , 也就 是说 人 的生 命 是一 个 实现 “ 乌 托邦 预 期 ” 的 过程 。虽然 人 的基 本 生存 需 要只 在于 衣 、 食、 住、 行这 四 个 方面 , 但 人的现 实 需要却 是 人人 各异 、 多层 次且 多领 域的 。从马 斯洛 的需 要层 次理 论 来看 , “ 自我实现 ” 是人最 高级 的需要 。而“ 自 我实现 ” 埋 下 了一个伏 笔 。 首 先就 要对 自我设 立 预期 目标 , 这种 目标 就是 人的 “ 乌托 邦预 期 ” 。 2 、 资本 主 义生产 方式 的弊端逐 步暴 露 人 从小 接 受 教育 、 被 灌输 道 德观 念 等等 是对 其 长大 后 进入 社 会 、 遵 随 着 工业 化大 生产 的发 展 , 人 们对 科 技发展 的 心态 也逐 渐 由激 纪 守法 的乌 托邦 预期 ; 音乐 和 绘画 等艺 术创造 是为 满足 人的 多元发 进变为理 性对待 。即资本 主义生产 方式不仅 带来了“ 蒸 汽时代 ’ D “ 电 展 需要 的乌托邦 预期 。 气时代 ”的便 利生活 , 同时也有 许多令人始 料未及 的弊端——人 的理 3 、 乌托邦 精神和 马克 思主 义 性和 深层次 的精神 发展 正在被 制约 , 商品拜 物教的 发展 、 环 境恶化 等 总 的来说 , 乌 托邦 哲学 是 一门研 究 “ 梦想 ”的哲学 。从 表面 上 现 实问题 也使 人 的生 存面 临新 的 困境 。正如 布 洛赫所 言 ,“ 我们 已 看 这似 乎和 马克 思主 义是 相背 离的 ——梦 想 是纯 主观 的产物 , 而马 经沦 为最可 怜的脊 椎动 物 : 我们 中的所 有 的人 要 么崇拜 自己的 肚子 , 克 思 主义 最 根本 的 世界 观 是 唯物 论 的 。但 事 实上 乌 托邦 精神 已 然 要 么崇拜国家 ; 除此之外 , 其他一切都 降到 了娱乐的水平 。 ”口 布洛赫 成 为 了西 方马 克思 主义 的主流 代表 。究其原 因 , 这 主要 源于 乌托 邦 所说的 “ 崇拜 自己的肚子 ”指的是那些看 重金钱和 物质的 自利 之人 ; 的第三 层维 度 , 即它 在人 学价 值论 中的 内涵 。马克 思主 义追 求 的根 “ 崇 拜国 家 ”指 的是那 些被帝 国主义 专制意 识形态 所奴役 , 几 近丧 失 本 目标 是 实现 人的 自由 全面发 展 , 布洛 赫的 希望 哲学也 追 求的 是人 独 立意 志的 人 , 即认 为科技 在带 来外 在 便利 的同 时侵 犯 了人 的 内在 作 为价 值 主 体 的 超越 性 和 创 造性 , 是 人 的 乌 托邦 中动 和 乌托 邦 热 本质 , 哲 学一旦与 现实 生活相 结合 , 就 能释放 巨大 的力量 由内 而外地 情 。由此 可 以看出 , 无论 是布洛 赫的希 望哲学 还是马 克思主 义哲 学 , 发动人 的精神 , 从 而改变 人和整个人 类社会 。 它 们都 服 从于 人的 解放 和人 的发展 这 ~根 本主题 。也 就是 说 , 马 克
恩斯特·布洛赫对乌托邦范畴的重构
![恩斯特·布洛赫对乌托邦范畴的重构](https://img.taocdn.com/s3/m/2a4602b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1.png)
恩斯特布洛赫对乌托邦范畴的重构
方环非;朱子怡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24(37)1
【摘要】恩斯特·布洛赫面对两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世界文明危机,意识到乌托邦理论中蕴含着变革世界的精神力量,因此他尝试重构乌托邦范畴,改变“乌托邦”在20世纪遭受污名化和无人问津的时代境遇,并进一步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探索变革现实世界的可行路径。
布洛赫立足人本主义哲学立场,注重挖掘乌托邦范畴之中的道德伦理因素,尝试融合心理学与人类学以丰富乌托邦理论体系。
无论是将乌托邦根植于人性并将其上升至本体论范畴,还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充实其乌托邦哲学并使之成为联系现实的中介,均能体现布洛赫重构乌托邦范畴的最终目的:激发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并建立一个人道化的新世界。
【总页数】8页(P1-8)
【作者】方环非;朱子怡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7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乌托邦”——论恩斯特·布洛赫的哲学命题“乌托邦”
2.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范畴再评价
3.乌托邦与我们——论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
思想的现实意义4.内在化乌托邦之灵的自我相遇——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思想研究5.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从《乌托邦的精神》到《希望的法则》的理论偏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趣谈:恩斯特·布洛赫哲学思想 恩斯特·布洛赫的成就
![历史趣谈:恩斯特·布洛赫哲学思想 恩斯特·布洛赫的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cbede590a0116c175f0e4851.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恩斯特·布洛赫哲学思想恩斯特·布洛赫的成就导语:恩斯特布洛赫是德国非常著名的一位哲学家,他出生在一个职员的家庭中,很早的时候就表现的非常聪慧早熟,而且对很多事情都非常感兴趣,之恩斯特·布洛赫是德国非常著名的一位哲学家,他出生在一个职员的家庭中,很早的时候就表现的非常聪慧早熟,而且对很多事情都非常感兴趣,之所以能够成为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和他的这个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于这个人物的相关信息在恩斯特·布洛赫简介中也有着一些记载,那么恩斯特·布洛赫简介中是怎样介绍的呢?恩斯特·布洛赫简介中介绍到他在很早的时候就表现出对哲学方面有兴趣,在读中学的时候就曾经写过一些无神论的稿子,还向非常有名望的人请教过。
到了1905年他进入了慕尼黑大学专门攻读心理学,后来又在维尔茨堡这个地方学习了哲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此之后他开始跟随席美尔学习相关知识,并且认识了许多著名的人物。
在一战期间他到瑞士躲避灾祸,在那里重新认识了无产阶级,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到了1938年的时候布洛赫正式开始了抨击法西斯的哲学写作。
另外在恩斯特·布洛赫简介中还可以了解到他在希特勒上台之后的事情,因为身上的犹太血统,再加上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布洛赫只能躲避希特勒上台之后的政策,他在苏黎世和妻子成亲,并且在第二年发表了自己的重要书籍《这个时代的遗产》。
这本书是历史上难得出现的优秀作品,书中对法西斯做了大体的分析,并且还在许多艺术以及其他方面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评价,和布洛赫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自从上世纪开始世界上涌现除了许多著名的哲学研究人物,他们逐渐开始对马克思主义重视起来,并且开始陆续发表这些方面的相关论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eb2747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1.png)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Ernst Bloch)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对乌托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本文将从乌托邦精神的内涵、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布洛赫对这一关系的独特见解展开阐述,以深入探讨布洛赫的思想。
一、乌托邦精神的内涵乌托邦一词源自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乌托邦》一书,最早在文学作品中被提出,用以描述一个理想化的、不存在的理想国家。
乌托邦精神即是对人类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探索,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构想。
在乌托邦中,人们不受剥削、不受压迫,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和自由,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都达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乌托邦精神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渗透在社会现实中。
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探讨往往离不开对乌托邦的憧憬和追求。
一方面,乌托邦精神是对社会现实中不公正和不平等的不满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乌托邦也是人们对社会变革的理想蓝图和方向指引。
二、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产生的一种革命性的思想体系,它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提出了解放人类的理论和实践方案。
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点。
乌托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都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乌托邦精神强调了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的抨击,展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而马克思主义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现象,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和建立无阶级社会的革命理论。
尽管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乌托邦精神更倾向于理想化的美好构想,而马克思主义注重对现实社会的科学分析和革命实践。
如何认识和解释乌托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哲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布洛赫作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乌托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布洛赫强调了乌托邦精神的重要性。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05784ff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2.png)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对当时德国文化和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乌托邦思想可以追溯到他的《精神美学》一书中,其中他强调了“达到终极状态的心灵愉悦”,并提出了一个超越现实、充满理想主义的乌托邦。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1.社会主义乌托邦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被认为是与社会主义理念相联系的。
尽管他认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实践与理念的差距很大,但他仍然坚信,在未来的社会中,人们可以摆脱物质短缺和贫困的问题,来实现更高层次的生活。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相似,即在未来的社会中,可以实现社会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并最终消灭剥削和贫困。
2.进步的历史观布洛赫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而社会主义则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相一致,即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和正义的历史。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人类历史具有不断进步的趋势。
3.批判现实的转向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主要是批判现实,强调人们渴望一个可以摆脱生活中困难和现实的美好世界。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相一致,即试图揭示现实社会的弊病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然而,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仅批判现实,还尝试提出一个超越现实的美好世界。
总的来说,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都试图探索未来社会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然而,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更多地强调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愿望,而马克思主义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现象的批判和分析,并提出了实现未来美好生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视窗公共管理乌托邦精神的唤醒———布洛赫乌托邦哲学思想探析李 娜摘 要: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首次将乌托邦概念拓展至哲学范畴。
布洛赫的著作《乌托邦的精神》致力于回答为什么要唤醒乌托邦精神? 怎样唤醒乌托邦精神? 布洛赫认为,由于人的存在超越维度的丧失,即人对外部虚假世界的超越性的丧失、对历史超越性的丧失以及对死亡的超越性的丧失,我们亟需唤醒沉睡于人们内心的乌托邦精神。
因此,布洛赫提出两条基本路径: 一、通过内在之路达到自我面对; 二、是内在之路转化为外在之路,从而唤醒沉睡于人们内心的乌托邦精神,使人成为真正的自己,回到 “完美世界”。
关键词: 乌托邦精神; 乌托邦精神的实质; 乌托邦精神的唤醒一、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实质 ( 一) 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源头乌托邦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其源头可追溯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
一方面,古希腊哲学思想中的 “努斯”是乌托邦精神概念的最早渊源, “努斯”一词在希腊语中表述为 “nuos”,它的意思与 “良心”、“良知”、“灵魂”等词的意思相近,它表示人的思想具有自发性、自觉性,这种自发性和自觉性是思想固有的,不受到外界因素的束缚。
另一方面, “Geist der Utopie”,可以被翻译为乌托邦之魂,其意思就是乌托邦精神; “Geist”,具有精神、意识、动机等相关的意思,主要体现的是一切向前的或者说超前的可预测的计划,也有人把这这个词翻译为英语 “spirit - mind”,在希腊语中接近精神、意向、愿望等词意思。
( 二) 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基本特点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具有六个特点。
第一,完满性。
布洛赫在《乌 托邦的精神》一书中提到人们最终要回到美好 “家园”,即达到马克思所描述的 “自由王国”,这是他对完满的一种期盼和向往。
第二,超越性。
这一特征是任何时代的乌托邦精神都具备的基本特征,如果把现在作为一个参照物,那么人类目前处于现在的阶段,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将来,到达将来的重要途径就是超越现在。
第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推动一个时代进步发展的驱动力。
在创造过程中,人类必须面向未来、面向希望,这样乌托邦精神才会被意识被唤醒。
第四,乌托邦精神的批判性。
乌托邦精神的实质就是对现实的批判,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世界。
第五,乌托邦精神的终极性。
终极性就是从始至终都不会消失,乌托邦精神的这种终极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精神的延续性上,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它一直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等待唤醒。
第六,具有开放性。
乌托邦精神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为一种只能依据自身经验去体会和理解的精神,没有真实的存在物。
( 三) 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价值体现乌托邦精神是任何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其超越性和批判性是推动社会不断变革发展,推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它从批判的视角出发,警示人们发现不完美,从而改善不完美的现实世界。
乌托邦精神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精神,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在个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乌托邦精神的超越性激励着每个个体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而是追求更高的目标,超越过去的自己,超越现在的自己。
布洛赫的思想具有远见性,他认为乌托邦是体现在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领域中的具体希望而不是某种固定的社会组织管理系统。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贯穿于人、未来以及世界,他是真正从哲学范畴使用乌托邦精神的思想家,他对乌托邦精神的独特的规定突出表现了其对乌托邦精神的内驱力的重视以及对唤醒乌托邦精神的期待和冲动。
二、布洛赫唤醒乌托邦精神的原因 ( 一) 应对现代性的挑战现代性是指在后传统西方社会中形成的一种与传统文化相割裂的,并且于二十世纪逐渐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以及相应的发展模式,它是欧洲国家经过启蒙运动后数百年来进化的结果,也表现为西方现代文化思想理念。
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自由化大浪潮下,人们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将现代性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人们坚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世界以及生活将变得更加完美更加理想,科技能够创造一切人们想要的东西,甚至能够创造一个人人向往的充满自由且人的尊严能得到充分保障的世界。
从表面看,人们对现代性,对高科技的追求是社会的进步,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现代性和科技的掩盖下,人们逐渐丧失了自主性,能动性,甚至变得不积极思考,一切依赖于技术,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人被科技异化了,人成了科技的奴隶,任凭科技的安排摆布,从这一方面看,这是人类社会的停滞不前甚至是退步。
因此,布洛赫在《乌托邦精神》中提到人类急需唤醒隐藏于人们身体内在的乌托邦精神,从而引导人们改造外部世界,克服外部世界异化,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任凭技术、理性以及工具的摆布。
( 二) 应对现代人的根本困境: 人的存在的超越性维度的丧失 对外部虚假世界超越性的丧失。
布洛赫在 《乌托邦精神》中说, 我们已经沦为最可怜的脊椎动物; 我们中的所有人要么崇拜自己的肚子,要么崇拜国家; 除此之外,所有的一切都降到了笑话或者娱乐的水平。
布洛赫的这段话是在讽刺人类在虚假罪恶的世界中,已经失去了自我,任由其摆布,听从于外部世界的任何安排,失去了自我思考能力。
要成为真正的我,就必须走出这一根本困境,摆脱世界的奴化,这个时候我们急需唤醒隐藏于人们身体内部的乌托邦精神,使人们重新树立超越的思想观念,使人们重获一种希望: 克服被外部世界奴役的希望,从而对做回真正的自己充满希望。
对过去历史超越性的丧失。
布洛赫认为现代人具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人们不仅仅对现实存在表现出一种无能为力或者说屈服,而且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也表现出无可奈何,也就是说认为历史总有一天会终结,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人们安于现状,表现出对过去无能为力,对已有现实的屈从,对当前社会现实中所蕴含的发展趋势的屈从。
这种屈从使得我们的历史丧失延续性,也就是历史终结论者所鼓吹的历史最终将会结束,这种历史终结论是割裂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的联系,认为它们都是互相独立的存在,过去了的就不复存在。
但是从社会历史进程来看,这种观点是用片面的、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从时间角度,过去的历史已经消逝,但是历史对社会对人类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永恒存在的,因此,布洛赫指出由于人们过去历史超越性的丧失是唤醒乌托邦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承认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脱离实际的想问题办事情。
对死亡超越性的丧失。
布洛赫认为,我们之所以坚信人会死亡都是从他人的死亡经验推测而来,我们不断经历他人的死亡,于是推断出自身的死亡。
基于这一理解,人们认为人最终都会死亡,因此对死亡表现出了消极理解、无能为力,这个时候人们就丧失了对死亡的超越性。
对此,布洛赫提出了灵魂转世说,他认为灵魂转世理论是人们在面对死亡的最后一刻,不能对死亡表现出惧怕的情绪,而应该表现为一种积极面对,超越恐惧的态度。
人在超越死亡的历程中,不断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把握自我。
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人能完全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需要从他人手中获取。
在面对死亡的过程中,超越自我,真正了解自我的,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对于外在世界,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使它真正成为我们的世界。
三、布洛赫唤醒乌托邦精神的基本途径 ( 一) 通过内在之路达到自我面对布洛赫提出的 “内在之路”是一条重视人的内在性,并且不断追问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人的这一根本问题。
在阐述这一问题时,布洛赫说,对于上述表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类迈向美好未来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精神中潜藏着一种面向未来的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激励我们不畏惧死亡,所以,走向美好的未来并不是随意的幻想。
布洛赫把我们的生存状态看作是目前的黑暗,也就是有待于改善的不完美的状态以及不合乎理想的生活现实。
同时,布洛赫认为在黑暗中我们能看到未来的曙光就是乌托邦之光,也就是希望,在希望之中产生惊奇。
紧接着布洛赫提出了惊奇这一说法,他认为惊奇是那个对于黑暗而言的一种曙光,人们在黑暗中绝望时惊奇带给我们希望,它带给我们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体验同时也无规律可寻,也就是说惊奇是人们感受事物的一瞬间、一刹那,正因为这种瞬间的惊奇才带给人们对未来期盼的乌托邦的曙光。
布洛赫有指出瞬间的惊奇和我们当下的黑暗是想对应的,都代表着“新”,惊奇是潜在性之中的黑暗,布洛赫认为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现状之所以能够被及时发现是惊奇的曙光起到了作用,在恩门毫无头绪,没有目标时就会陷入迷茫的黑暗,这时我们需要惊奇为我们的前进方向提供导航,引领我们突破黑暗,面对真正的自己,找到一条光明的道路通向美好世界。
布洛赫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人的意识、观念以及道德等形式的内在之路去探寻外在道路,也就是说外在之路是一条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实际存在的道路,不是人们凭空想象的路。
这点进一步描述了关于人存在的本质或者根本就是乌托邦精神,这一精神具有超越性和内在性的本质特点。
因此,在实现自我面对过程中,内在之路是不可避免的路,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理解布洛赫唤醒乌托邦精神的内在依据。
( 二) 使内在之路成为外在之路马克思指出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人有意识,人可以参与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活动,而动物的一切反映都是出自本能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说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同类认识自己,但动物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布洛赫在他的著作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他用高级和低级来区分人和动物,认为人具有高级属性,能够认识自己,这个认识过程不会受到自身种类的限制,而动物作为低级种类无法从自己的同类身上了解自己,在这种种类的限制下它们更不能像我们人类一样去唤醒潜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自觉意识,相对而言,唤醒自身内心的自觉性是人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特性,人可以在这种自觉性的驱动下追问未知的事物未知的世界,人正是在不断好奇不断追问下逐渐了解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摆脱了世界的奴役,成为世界的主人。
布洛赫指出乌托邦精神永远保持着与现实世界间的张力,它的外化补技能改变现实世界而且能指向最终的灵魂的世界,布洛赫说关于最终的灵魂的世界就是世界史是魂的世界或者我们的世界,这个世界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整个世界都围绕着我们的事情运作,这样世界就成为了真正的我们的世界了。
对乌托邦精神的唤醒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漫长而坎坷的过程,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经历这个唤醒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不断追问关于我们的这个问题,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直至达到完满。
(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参考文献:[1]Ernst Bloch: The Spirit of utopia[M],Translated by Anthony A.Nasser,Stanford University Ltd,2000.[2]布洛赫:《希望的原理(第一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3]贺来: 《现实生活世界: 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4]金寿铁: 《真理与现实: 恩斯特.布洛赫哲学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5]梦海: 布洛赫哲学体系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J],2007(3) .[6]张双利: 乌托邦与我们———论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的现实意义,《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J],2004 (4) .Business!·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