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邱玉兰考纲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07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

2005年[重庆卷]阅读下文。

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试说明】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这里“文言虚词”的概念沿用传统提法。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命题细目】所谓“用法”,包括弄清(1)虚词的词性.(2)语法作用.(3)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

我们可从两个角度把握考纲要求:一,是“常见”.明确了考查的范围,江苏2009年《考试说明》列举了1 5个虚词,这是高考的主要考查内容;二是“在文中的用法”,强调“在文中”.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对虚词用法进行单纯记忆。

因此应对文言虚词考查.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是应当通过阅读实践.把虚词放到语境中去把握。

综观高考文言虚词考题.呈现以下一些走向。

1.考查的方式,最常用的是比较.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有时也可以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寻找与示例用法相同的选项。

题型设置上多为四个选一。

因为虚词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样设题可以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语境分析与实际运用上,并且可以考查同一虚词的多种用法。

2.考查的范围.均严格遵循当年考纲规定.同时对极其常见的虚词作多次重复的考查.如“以”“因”等字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就很高。

3.考查的数量.不同年份考查的虚词个数不同,有时集中辨析一个,有时比较多个虚词。

4.考查的角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和成分。

5.与文言实词考查分分合合。

2004至2006三年兼考实词和虚词,2007至2008两年则没有直接考虚词。

2009年则打了一个滑边球,即“率”字貌似实词,实乃虚词。

根据现在高考试卷结构安排.文言实词和虚词不可能同时考查。

江苏卷最近两三年未单独设题,却放在句子翻译中考查。

6.紧扣教材。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篇一: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设计:程国栋第一课时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

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教学过程: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廉颇,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

高考语文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高考语文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高考语文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因此,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一、把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代词:①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②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③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①范围副词——则、犹②时间副词——既、已、且③语气副词——其、何、遂介词:于、以、为、因、乎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二、了解文言虚词中的特殊现象(1)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诸、焉、盍、叵、旃诸: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之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焉:长沮,桀溺耦而耕,也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于之);惧有伏焉(于之)盍:盍请济师于王(何不,为什么不向楚王请求援助)夫子盍行邪?无落我事(何不,你怎么不走开呢?不要耽误我的事)叵:居心叵测(不可);(2)虚词连用:有时是两个词,如“也哉”、“矣夫”“焉尔”“也矣”,有时是三个连用,如“也乎哉”“噫吁嘻”“焉耳矣”。

虚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语气的重点在最末一个上。

用心爱心专心125号编辑 1(3)复音虚词:文言实词存在单音、双音问题,文言虚词也如此,即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虚词,发展到现在,成了一个双音节虚词,我们把这类虚词称做复音虚词,如:于是、无论、可以、从而、其实、虽然、无以、有以、得无、无乃、何其、何况、否则、然则、已而、足以、可行、是以、所以、因为等等。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第十一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知识梳理】文言虚词的复习,主要是归纳整理出大纲规定的十几个虚词在课本中出现过的用法,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

XX年考试说明共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15个虚词。

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有以下一些技巧:1. 注意词性,凡是词性不同,那么它的意义和用法肯定不同。

比如"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和"秦伯悦,与郑人盟"中"与"的用法就不一样,因为前者是连词,前后两个分句的语序可以调换,而后者是介词,语序不可调换。

又比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焉"的用法也不一样,因为前者是代词,而后者是兼词2. 注意虚词所在的位置以及在句中的成分。

比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焉",一个在句首,作疑问词;一个在句末,作代词。

因为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明显不同,所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

又比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和"秦王恐其破璧"中的"其"的用法,前者作定语,翻译为"他的",后者作宾语,翻译为"他",因为它们在句中所作的成分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不一样。

3. 注意人称的不同。

比如"秦王恐其破璧"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的"其"人称不同,前者是第三人称,翻译为"他",而后者是第一人称,翻译为"自己"。

又比如"作《师说》以贻之"和"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中的"之",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他",后者是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4.保留原词法。古文中仍有许多古今形同义同的词,这样的词就可保留原貌,直接写到译文中去,特别是官名、人名、地名、物名等。句①中的“交战”,句②中的“抗衡”,句③中的“天下”,都应保留不变。
5.拆词辨义法。所谓拆词,即把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形同义异的双音词拆开来作为两个单音词逐一翻译。
例: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例:⑩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句中的“当”可移用“螳臂当车”的“当”的词义来理解,做“抵挡”讲。
10.活用推断法。对句中的某一个实词,按其一般义项翻译,句子不通,就应该马上想到该词是不是活用了,继而运用词类活用知识辨析该词,判定它属何种活用现象,从而作出正确的翻译。
例:⑪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⑫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四、小练习
解释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代词)
教学要点:
1、了解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实词。
2、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掌握文言实词考查主要涉及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法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你说说句子“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谁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你是想到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翼”通“翌”,第二天)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趣”通“促”,催促)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设计:程国栋第一课时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纲要求: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

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教师讲解做文言虚词选择题的方法技巧——1.代入筛选法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2.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这些解释和用法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资料《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资料《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 【解析】 要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除掌握词语的常见意义外,还要结合词语 所处语境作具体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加 点词语的释义代入原句,注意不可滥用今 天的释义解释文言实词。 “ 略 ” 在句中应 取“大致的、主要的”之意。 • 【答案】 D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 一组是( ) 不可言者 事有可行而 . A. 留意也 圣人之所独见而 .
• (2) 要注意“在文中的用法”这一要求,这 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 有懂得并加以解释的能力,而决不要考生 凭空地去历数那些虚词的几种用法,在领 悟其精髓的基础上去延伸丰富其用法,而 不是机械记忆和硬套。 • (3) 除常见虚词外,还有一些特殊虚词也是 考查的重点,如:“相、见、某、是、如、 或”等,它们是实词和虚词兼具的多义词。 • (4) 常见的题型有:①选择文言虚词填空;
• ⑨比及:“比”作介词,表示到达的时间 或处所。可译为“等”、“等到”等。 “比及”或“比至”连用时,可译为“等 到了„„”等。
【例】
(2011 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事有可行而 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 . 成者, 有难成而易败 者。 此四策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 留意也。 . . 讠屈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 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 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 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 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 也。 .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昔者,曹 子为 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 曹子计不顾后,足不 . . 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为 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 . 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 所亡,一朝而反 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 . 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 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 人君弗臣 。 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 立齐国之政, 九合诸侯, . 一匡天下。使 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

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真题引领(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

”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

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

”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

”钦若惊惧不敢辞。

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

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

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

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

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突破一“乎”
下列各句中的“乎”各表示什么语气?判断依据是什么?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表疑问)
(表疑问) (表反问) (表反问) (表揣测)
④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⑤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
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表揣测) 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8、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赤壁赋》) 连 9、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 记》) 11、亦当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与妻书》)
【方法指导】 1、词语换位比较法(看虚词前后词语能否调换位置) 换位后改变原意→介词 换位后意思不变→表并列的连词 2、位置确定法 介宾短语做状语,所以只要确定其是状语。
【归纳】
B.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充当谓语时,做动词“好像”、“比得上”;
2、主语+若+谓语\若+主语,“若”是连词“如 果”; 3、若+谓语,句子无主语,一般做代词“你”。
【练习】参照解释归纳18个虚词用法与位置的关系 教师示范 虚 介 助 结论(辨析方法)

看位置: 1、跟在形容词、副词后面,一般 是做词尾,助词; 2、放在句末,是句末语气助词( 疑问、反问、揣测、感叹等); 3、放在谓语后名词前,一般是介 词,相当于“于”,与后面的名 词构成介宾短语。
第五句中的“以”前后形容词表示平行关系,表并列。 后面两句中“以”后的动词短语表行为目的,表目的。
方法指导 难点突破
3、下列各句中的“而”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侣鱼虾而友糜鹿。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二、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能够正确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例句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分析:分析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例句分析和练习。

2.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和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2.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复习和巩固文言虚词的知识。

八、教学难点:1.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在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时的准确性。

九、教学准备:1. 准备好教学PPT和教材。

2. 设计好练习题和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七、教学目标:1. 深化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过的常见文言虚词。

2. 通过练习和讨论,深化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3.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提高准确运用能力。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第三章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理解13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第三章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理解13

微专题十三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理解一、读一读: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例(1)“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例(2)“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送璧时斋戒了五天,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为副词,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例“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

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

③通“呵”,“喝问”。

④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

将上面义项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

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

例(1)“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根据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全新经典版)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全新经典版)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一、课题名称: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解析与运用二、课程领域:语文三、课程年级:高中三年级四、课程目标:1.理解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言虚词在古文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技巧。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增强应对高考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高考常见文言虚词的解析与运用,并简要说明其重要性。

2.学生回顾并分享他们对文言虚词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第二部分:文言虚词解析(15分钟)1.教师列举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并逐一解析每个虚词的意义、用法和常见搭配。

2.教师通过例句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虚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第三部分:文言虚词运用练习(30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的原文段落,让学生尝试运用文言虚词进行解读和分析。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文言虚词的解读和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虚词的运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文言虚词写作练习(30分钟)1.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文言虚词写作练习,要求使用文言虚词进行文言文段落的撰写。

2.学生交换作品,并互相评价和修改,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3.教师选取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第五部分: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梳理文言虚词的核心要点。

2.教师展示一些高考真题中出现的文言虚词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题目。

3.提供拓展阅读材料或相关网址,供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文言虚词。

六、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析解读:通过例句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3.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写作练习,促进合作和团队精神。

4.写作实践:通过文言虚词的运用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准确性。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  教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而、何、乎、乃、其、且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课前背诵】《劝学》【课时】2课时【准备】学案教学过程和内容一、【“考纲”解读】1、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而且明确列出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虚词的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既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所谓“常见”,指以《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

所谓“在文中”,指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04-13年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情况:湖南卷:2004年以其而于以 62005年之其 62006年乎以而与于 32007年之其则于而 42008年因以其与之 52009年其于以者与 22010年而且也之2011年其2012年为之以其2013年而以乃之说明:乎乃为则也因者 1(1)高考不回避热点,可以重复考。

(2)题型是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不相同)的一组。

(3)每年很可能考一个新词。

(未考虚词:若、何、所、焉)(4)2014年预测:考四个虚词,“以”字不会再考,“其、焉、于”考的可能性大。

3、文言虚词的词类知识:(一)代词:起指代作用的词语。

人称代词:吾、予、余、汝、而、尔、若、乃、其、彼、之、孤、寡指示代词:是、此、斯、兹、之、彼、夫、其、他、某、莫疑问代词: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二)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少、稍、略、愈、益、弥、尤、更、最、极、甚、殊、太、特范围副词:悉、皆、尽、咸、俱、举、惟、特、共、并时间副词:既、已、曾、尝、向、初、曩、始、常、雅、素、方、正、将、终语气副词:必、诚、信、固、果、不、弗、非、靡、否、殆、勿、莫、盖、宁频率副词:屡、辄、每、累、复、更、在、又谦敬副词:窃、辱、伏惟(三)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高考文言虚词教案

高考文言虚词教案

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教案标题:高考文言虚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2.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搭配;3. 能够正确运用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虚词的概念和分类;2. 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搭配;3.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虚词的用法辨析;2. 虚词的搭配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高考文言文教材;2.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教案、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文言文短文,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的特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Step 2:讲解虚词的概念和分类(10分钟)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或黑板,讲解虚词的定义和分类,并列举一些常见的虚词,如“之”、“其”、“乎”、“焉”等。

Step 3:分组讨论虚词的用法和搭配(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和整理,形成小组报告。

Step 4:小组报告和合并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报告,介绍所负责的虚词的用法和搭配,并将报告内容整合到黑板上,形成全班共同的总结。

Step 5:练习与运用(15分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填空、改错、翻译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虚词知识,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Step 6:拓展延伸(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感受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培养对文言文的审美和欣赏能力。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读文言文,提高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翻译文言文句子、整理虚词的用法和搭配等,以巩固学生对虚词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练习和拓展延伸等,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通过小组合作和整合总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总结能力。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一、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掌握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灵活运用文言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实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2. 第二课时: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 第三课时: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4. 第四课时:练习运用文言虚词;教案内容详细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灵活运用文言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实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教学内容: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起实际意义,或不表示具体事物和动作的词语。

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语气词、助词、连词、介词等。

2. 第二课时: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教学内容:本课时以“之”、“乎”、“者”、“也”、“矣”等虚词为例,讲解其用法和意义。

3. 第三课时: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教学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如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助词用于词或词组之间表示关系等。

4. 第四课时:练习运用文言虚词教学内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具体句子中运用所学文言虚词,巩固所学知识。

高三语文教案教案 重要文言虚词用法复习

高三语文教案教案 重要文言虚词用法复习

高三语文教案教案重要文言虚词用法复习
1.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
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高三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教学教案

高三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教学教案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教学目标:1.了解词性,有些虚词不止一种词性,如“之”2.了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语。

3.了解在句中做什么成分。

文言虚词在句中所作成分不同,译成的现代汉语也不同4.要牢记典型例句5.要结合上下文确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1.要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

如:之、其、而、以、于、乎、乃、则、何、者、也、矣、焉、哉等2.掌握文言虚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意义和用法课时安排:九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先主器之。

(《出师表》,代人,作宾语,他)彼皆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代人,作宾语,他们)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他)以为虎而射之。

(《李广》,代物,作宾语)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案【目标要求】《考试说明》经过多次筛选,将文言虚词考查由20个裁减为18个,使本来就比较狭窄考查范围更明确了些。

从近四年的试题分析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命题的规律,那就是将语境中的用法与课内用法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对学生迁移能力的 考查。

可以这样讲,在虚词考查上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考查范围将不可能超越《考试说明》所列虚词范围;二是可能将继续坚持课内与课外相联系的考查方法;三是最常见的文言文复音虚词(如“所以”“以为”“于是”等)应引起足够重视。

【网络透视】文言虚词可按照语法习惯分类,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基本用法也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但不少常用的文言虚词往往“身兼数职”,或兼有不同类别虚词的语法作用(如“既”、“且”、“以”等),或兼有实词的性质(如“之”、“为”、“徙”等),因而情况比较复杂。

学习文言虚词既要弄清它们的原义,也要注意到变化。

文言虚词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语法作用上,只有了解其语法功能,才能从规律上去认识虚词。

如果实词较多地涉及一词多义的话,虚词则是强调一词多用,虚词较实词数量少,按《考试说明》要掌握18个,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多,与现代汉语相比变化更大,所以学习起来还是有难度的,但因为少,所以给我们的归类整理提供一定的方便,大家不妨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按“词、词类、例句、意义”几个栏目使分别系统化,这里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助词 连词 代词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确定多义虚词在句中的意思呢?除了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虚词的义项外,学习一定的方法,对确定文言词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词义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我们将结合高考题谈谈以下几种具体方法的运用:1. 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定该词在文中所起的语法作用,从而推断出该词的词性和词义。

这种方法一般可以按以下三步进行:A.综观全句,找出主干句。

B.分析其前后成分的词性,确定其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从而推断出它的词性。

C.根据与其发生联系的词的词性和词义来确定其词义。

例如:“以”(此词在历年高考中多次出现过,是个必须掌握的词),出现在2002年高考第12题中。

首先我们可以找出它的主干句。

A 项中的(1)的主干句为“……(我)走”。

第二步我们根据“以百骑”位于谓语动词“走”前可以断定它是个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以”是介词。

第三步,根据“百骑”是个“定中”结构的名词短语,主语“我”是他们的首领,从而可意译为“率领”。

A 项中的(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的主干句是“(吾)置(钟磬)”。

“以钟磬”介宾短语作“置”的状语,“以”字也是介词无疑。

但它在句中起的是提宾作用,翻译时应当译作“把”。

而其他各组:“会”作副词,“既”作副词,“无”是连词,四组词的用法均相同。

所以答案应选择A 项无疑。

一些多义词往往兼有数种词性,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确定它在句中的词性。

词性弄清后,翻译时更能准确无误。

仍以“以”字为例:柳宗元《蜡说》:“子欲知其以乎?”这句话的主干句是“子知其以”, 并列关系 承接关系 因果关系 假设关系 代人 代事 动词 代词 助词 音节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的”之 而从主干句能看出,“以”在句中作宾语(“其”作“以”的定语,否则就无法划分了)。

既然作宾语用,那么它只能是个名词,翻作“原因”。

这种语法分析法,是组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多义虚词判定需要在几种词性间去作取舍时尤其重要。

2.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确定其意思。

如翻译题(1)“其李将军之谓也”中“其”字词义的确定。

“其”字既可表推测也可加强反问语气,在这里似乎都可以。

而“其”又是这句话的得分重点,是不可含糊过去的。

上文太史公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句是对李将军一生的评价和总结。

如果后一句表达的是反诘的语气,明显与上文语意相左了。

因为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对李将军的为人持否定态度。

而表示“推测”则委婉地表达了对李将军的赞美之情,也不使自己的评价显得过于武断。

这种方法一般多用于语段。

因为,如果没有上下文就谈不上联系上下文了。

联系上下文的操作过程综合而言是“二看二想”:一看本句,二看意思相近句。

一想是否合语意,二想是是否合语气。

如对“其”字的翻译,就综合考虑了它的语气与语意。

3.以古证古,以今求古。

所谓以古证古,即用课本学过的文言文中例子来推测高考课外阅读中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种方法最有用也最可靠,因为试卷所用的选文虽然是课外的,但高考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是课内文言文的延伸,其难度与课内所学的相同,所谓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以古证古,一是应当尽量找与之相同或相近时代的例字例句;二是尽量找与之结构相同的例字。

以古证古,考查的是同学对文言虚词的积累的数量和质量。

例如:“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我们也许知道很多有“以”字的句子,但我们应该尽量找一句与它同结构,最好同时代、同作者的句子。

众多句子中《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最合适,因为它的结构与“今如此”句完全相同,“以”字后接的都是名词,而且在它和名词后都连着一个动词,又都是出自司马迁的作品,所以由此证彼准确性会较高。

而所谓以今求古,是说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文言虚词词汇在使用。

我们可以用对它们比较熟悉的优势来帮助理解文言文多义词的词义。

例如:2002年高考第16题翻译“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及、尽”是两个得分点,同时它们也是多义虚词,要准确翻译它们,除用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最好能找到课本上的例子提供佐证,从而保证自己的翻译是完全准确的。

上句的意思翻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以古证古:“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蒲松龄《促织》)“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触龙说赵太后》)以上两例中的“及”与试卷上的句子作用同,都是作介词,引出动作发生的时间,所以翻译也同,作“到”译。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杜牧《阿房宫赋》),此处“尽”的用法与试卷上题目同,都作程度副词,表示美丽或哀悼的程度达到极点。

而且三例均出于高中的课文。

以今求古:“自古及今”的“及”字就翻译成“到”,“尽善尽美、尽心尽责”等中的“尽”都有竭尽全力、完全的意思。

由此可见,将“及死之日”的“及”翻译成“到”,将“皆为尽哀”的“尽”翻成“竭尽”是可信的。

【活题精析】(例1)2003高考全国卷试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原文见考点12)A 为.伯父让之所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 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C 咸私哂其矫饰焉.犹且从师而问焉.D 大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解析]本体的正确答案为C。

这道题给出了四组8个例句,通过每组内部的两两比较,考查“为”“以”“焉”“因”这四个虚词用法的异同。

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知识与现在需要掌握的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全部选自中学课本。

A项中的两个“为”字,从词性上看均为介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均表示被动;所不同的是前者系“为……所……”式被动句,后者系“为”字式被动句,但两个“为”字却是完全相同的。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选自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不仅是传世名篇,而且也是教学中要求背诵的内容。

B项中的两个“以”字均为连词,表示前面的行为以后面的内容为目的,其意义和用法也完全相同。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鸿门宴》,是多年以来中学语文课本持续选用的名篇,学生不会陌生。

D项中的两个“因”字有连词、副词两讲,但不管哪一种认识;均表示“于是、就”的意义,表示承着前面的事情而出现后面的行为。

从所给两例看,是完全相同的。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出自课文《孔雀东南飞》,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不仅有广泛的影响,而且也长期被选用为中学语文课文。

C项中两个“焉”字有不同,前者用于句末表示一种直陈语气,而后者在表示直陈语气的同时,还兼表“(问)于某人”的意义。

这种“焉”字,通常称为兼词,即表示“于+是”的意思,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有关虚词的一个重点内容。

“犹且从师而问焉”出自韩愈的《师说》。

(例2). 2002年高考全国卷试题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夹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全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予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C 既.出塞,出东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D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这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来看均为介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前者表示领率,后者表示工具,因而两者是不相同的。

“今以钟磬置水中”一句,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

B项中后一句出自课文《陈涉世家》;也是司马迁的文章。

这组中进行比较的两个“会”字是常用的文言副词,其意义“正好、恰巧”也是常用的义项,两句中的“会”字意义与用法均相同。

C项中“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句,出自贾谊《过秦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