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分离定律.doc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教案标题: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础。
2. 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3. 能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1.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2. 基因的分离定律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的关系。
3. 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教学实验器材、豌豆实验结果数据等。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激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并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引出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
Step 2: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15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包括:-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后代中,两个基因割裂分离并独立遗传给子代。
-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础,为后续的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Step 3:分组讨论与实验(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遗传特征进行观察和实验。
教师提供豌豆实验器材和实验记录本,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在遗传现象中的应用。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基因的分离定律对于不同遗传特征的解释。
Step 4:总结与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并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进行对比和归纳。
- 学生通过总结和归纳,加深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Step 5:拓展与应用(10分钟)教师提供其他遗传现象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实验、讨论和拓展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
遗传规律--分离定律
遗传定律一、基因分离定律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解释2、解释的验证以及假说演绎法3、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4、证明某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的方法—自交或测交5、判断某显性个体是纯合子or杂合子(1)植物:自交,测交,检测花粉类型,单倍体育种(2)动物:测交5、显隐性判断6、概率计算:叉乘法;配子法;是否乘1/2的问题;杂合子连续自交的子代的各基因型概率,7、分离定律中的异常情况(1)不完全显性(2)致死现象:基因型致死(显性,隐性),配子致死(3)和染色体变异联系【显隐性判断】【定义法】1.已知马的栗色与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马中,两基因频率相等,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l匹小马。
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确的是A.选择多对栗色马和白色马杂交,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栗色为显性;反之,则白色为显性B.随机选出1匹栗色公马和4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若所产4匹马全部是白色,则白色为显性C.选择多对栗色马和栗色马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栗色马,则说明栗色为隐性D.自由放养的马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说明栗色马为显性【假设法】2.若已知果蝇的直毛和非直毛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下面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选择一只直毛的雌蝇和一只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全为直毛则直毛为隐形B.选择一只非直毛的雌蝇和一只非直毛的雄蝇杂交,则子代雌性个体均可为直毛C.选择一只非直毛的雌蝇和一只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雌雄表现型一致,则直毛为显形D.选择一只直毛的雌蝇和一只非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雌雄表现型不一致,则直毛为隐形【性状分离法】3.将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子一代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若再将F1黑斑蛇之间交配,F2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
(完整word版)3.2分离定律(2)
大许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生物教学案第三章 第2课时 基因的分离定律(2)一、课标要求:1.应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现象,尝试用遗传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2.归纳总结基因分离定律的基本题型及解题方法。
二、课堂互动:考点1. 基因分离规律的验证方法归纳:(1)测交法:杂种F1与隐性类型杂交,后代出现两种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个体,证明了杂种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2)自交法:杂种F1 自交后代F2中出现显隐性两种表现型的个体,比例为3:1。
证明了杂种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3)花粉鉴定法: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颜色,杂种非糯性水稻的花粉是减数分裂的产物,遇碘液呈现两种不同颜色,且比例为1∶1,从而直接证明了杂种非糯性水稻在产生花粉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例题】.已知纯种的粳稻与糯稻杂交,F1全为粳稻。
粳稻中含直链淀粉遇碘呈蓝黑色(其花粉粒的颜色反应也相同),糯稻含支链淀粉,遇碘呈红褐色(其花粉粒的颜色也相同)。
现有一批纯种粳稻和糯稻,以及一些碘液。
请设计两种方案来验证基因的分离规律。
(实验过程中可自由取用必要实验器材。
基因用A 和a表示)。
方案一 方案二方法 方法实验 步骤 1. 实验 步骤 1.2. 2.实验 预期 实验预期实验现象解释 实验现象解释结论 结论【变式训练】.水稻的粳性与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 、a 控制。
已知粳性花粉遇碘呈蓝紫色,糯性花粉遇碘呈红褐色,生物小组某同学获得了某一品系水稻的种子,为了较快地鉴定出这种水稻的基因型,他们将种子播种,开花后收集大量成熟花粉.将多数花粉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滴碘液,盖上盖玻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有呈蓝紫色和呈红褐色的花粉粒.下图表示在同一载玻片上随机所得的四个视野中花粉粒的分布状况.黑色圆点表示蓝紫色花粉粒,白色圆点表示红褐色花粉粒。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区别
研究性状1对2对或n对(n>2,下同)
等位基因对数1对2对或n对
等位基因与染色
体的关系
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位于2对或2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
细胞学基础
(染色体的活动)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
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
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
换
遗传本质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组互不干扰
F1
基因对数12或n
配子类型
及其比例
222或2n
1:1数量相等
配子组合数442或4n
F2
基因型种数332或3n
表现型种数222或2n
表现型比例3:19:3:3:1[(3:1)2]或(3:1)n
F1
测
交
子
代
基因型种数222或2n
表现型种数222或2n
表现型比例1:11:1:1:1或(1:1)n
联系①在形成配子时,两个基因定律同时其作用。
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都要分离;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②分离定律是最基本的遗传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引言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和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实验证据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I.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父本的两个基因分离并独立地传给子代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格里高利·孟德尔在19世纪提出,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到了验证。
A.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他选取了具有明显差异的性状进行杂交,例如花色、种子形状等。
通过连续进行多代的杂交实验,孟德尔观察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B. 孟德尔定律的内容孟德尔总结出了三个基本定律: 1. 第一定律:也称为单因素遗传定律或分离定律。
即在杂交过程中,两个互相对立的基因副本(等位基因)分别来自于父本的两个基因组合,并独立地传给子代。
这就保证了基因的纯合性和杂合性的维持。
2. 第二定律:也称为双因素遗传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即两个不同的性状在杂交过程中独立地传递给子代。
这说明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
3. 第三定律:也称为自由组合定律的互换定律。
即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互换(交叉互换)来进行重组,从而形成新的基因组合。
C. 孟德尔定律的意义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规律,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些定律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变异以及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孟德尔的定律还为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农业和生物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I. 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独立地组合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等科学家在20世纪初通过果蝇实验得到了验证。
A.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5.1基因的分离定律(讲)(含解析)
专题5.1 基因的分离定律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知识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相关概念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分析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传粉: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
②性状: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过程图解P 纯种高茎×纯种矮茎↓F1高茎↓⊗F2高茎矮茎比例 3 ∶ 1归纳总结:①F1全部为高茎;②F2发生了性状分离。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1)理论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3.设计测交实验方案及验证——演绎推理(1)验证的方法:测交实验,选用F1和隐性纯合子作为亲本杂交,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基因型。
(2)遗传图解4.分离定律的实质——得出结论观察下列图示,回答问题:(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C。
(2)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4)适用范围①真核(原核、真核)生物有性(无性、有性)生殖的细胞核(细胞核、细胞质)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5.与植物杂交有关的小知识6.图解遗传规律相关概念的联系知识点二基因分离定律的题型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分离定律的应用(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正推型)(2)由子代分离比推断亲本基因型(逆推型)考点一基因分离定律【典例1】(2019全国卷III·32)玉米是一种二倍体异花传粉作物,可作为研究遗传规律的实验材料。
第16讲 基因的分离定律(讲义)(学生版)
第16讲 基因的分离定律1.学生能够通过遗传与进化观理解分离定律的内容。
2.通过对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实验,建立类推理与演绎的思维。
3.通过对孟德尔实验的分析,根据初中所学遗传的相关知识,构建生物模型。
4.养成严谨的求知态度和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
考点一基因的分离定律1.分离定律的发现A.方法:_测交_实验,即让F1与_隐性纯合子_杂交。
B.原理: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纯合子的配子,所以不会掩盖F1配子中基因的表达。
C.目的: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D.结论:测交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取决于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易错点】“演绎推理”≠测交实验:“演绎推理”只是理论推导,“测交实验”则是在大田中进行杂交实验验证。
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例1.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使用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下列有关假说演绎的方法错误的解析是()A. 演绎推理的作用是为了把微观假说内容提升到宏观方面证明B. 演绎推理是指根据假说内容推出测交的理论结果C.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属于假说D. 演绎过程是从个别现象推理到一般规律例2.分离定律的发现的思考(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中,都进行了哪些交配类型?(2)上述过程中包含哪些判断显隐性性状的方法?(3)请据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总结自交法有什么作用?(4)F1在形成配子时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雌(或雄)配子,F1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总数之比也是1∶1吗?(5)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需要满足的条件有。
(6)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否能否定融合遗传?2.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思路:通过观察某些现象,可以说明杂合体(如Dd)能够产生两种配子。
3.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实验原理: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基因的分离定律(二)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应用(知识讲解)
基因的分离定律(二)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应用(知识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二)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应用【学习目标】1、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2、(重点)理解基因型、表现型的关系。
3、了解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要点梳理】要点一:分离定律1、分离定律的内容(1)杂合子中,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具有独立性(2)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进入不同配子(3)等位基因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2、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1)只适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而不适用于原核生物、细胞质的遗传因子的遗传.(2)揭示了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行为,而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遗传因子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行为不属于分离定律。
要点二:一些解题技巧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1)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为显性性状。
(2)杂合子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表现为同一性状的两亲本,后代如果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则后代中数目占3/4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现在以下方面:(1)如果亲代中有显性纯合子(BB),则子代一定为显性性状(B_)(如甲图所示)。
(2)如果亲代中有隐性纯合子(bb),则子代一定含有b遗传因子(如乙图所示)。
(3)如果子代中有纯合子(bb),则两个亲本都至少含有一个遗传因子b(如丙图所示)。
丙图中,由子代bb可推知亲本为_b×_b,但亲本_b×_b 的后代未必一定是bb。
【特别提醒】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来直接推断基因型:(1)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
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Bb)。
即Bb×Bb→3B_∶1bb。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
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Bb×bb→1Bb∶1bb。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BB×BB或BB×Bb或BB×bb。
5-1 基因的分离定律
【解析】选C。当显性与隐性遗传因子在一起时(杂合子),个体表现出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①正确;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没有转化作用,②错误;当一对遗传因子均为显性时(显性纯合子),生物个体只表现显性性状,③正确;当一对遗传因子均为隐性时(隐性纯合子),生物个体只表现出隐性性状,④错误。
【高考警示钟】交配类型的“选”与“不选”
(1)动物一般不能选用自交法,一般选择杂交或测交。
(2)豌豆等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不能选用自由交配法,自然状态下可以选择自交,人为操作下可以选择杂交、测交等。
下列对遗传学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性状分离:杂种①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1.(2022•淮安模拟)下列关于遗传因子与相对性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当显性与隐性遗传因子在一起时,个体表现出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
②当显性与隐性遗传因子在一起时,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有转化作用
③当一对遗传因子均为显性时,生物个体只表现显性性状
④当一对遗传因子均为隐性时,生物个体仍表现出显性性状
性状分离比接近3∶1,则比例“3”所代表性状为显性性状。
(3)纯合子、杂合子判断。
①定义法: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为杂合子。
②自交法:主要用于植物,最简便。
待测个体自交,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亲本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亲本为杂合子。
③测交法:常用于动物。
将待测个体与多个隐性个体杂交,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交配类:
(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同种生物体之间的交配。
第一节 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目标导航】 1.结合教材图解,概述测交实验的过程,说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实质。
2.结合教材资料,简述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1.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1)方法:测交,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测交实验图解:(3)结论:测交后代分离比接近1∶1,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是杂合子,产生A和a 两种配子,这两种配子的比例是1∶1,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发生了分离。
2.基因分离定律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与表现型(1)表现型: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即表现型。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即基因型。
(3)二者的关系:生物个体的表现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个体的基因型,但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4.纯合子与杂合子(1)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AA和aa。
(2)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Aa。
二、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择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原因,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其优点是:(1)闭花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保证杂交实验的准确性。
(2)具有稳定的、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使获得的实验结果易于分析。
2.采用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4.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
判断正误(1)受精作用中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等位基因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 )(2)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 )(3)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 )(5)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 )(6)采用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 )答案(1)√(2)√(3)×(4)√(5)√(6)√填空: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1.两个小罐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2021高考生物山东版一轮精炼:专题10 基因的分离定律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专题10 基因的分离定律【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考点考向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分离定律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考查内容: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和变异的基础,本专题的重点是分离定律的实质、适用条件、验证和应用,其中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个体基因型的判断、显隐性判断以及常规的概率计算是高频考点命题规律:命题落脚点多为分离定律内容与实质、分离定律的概率计算与分离定律的验证等方面。
往往结合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和育种进行考查,较少单独命题.对能力的考查多集中在分析与推断、演绎与推理、实验方案的探讨等方面1。
掌握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方法和过程,理解并利用假说—演绎法推理分离定律的过程,培养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以及逻辑分析能力2.利用规律总结法突破分离定律解题技巧,以一个题总结出一类题的解决方案。
尤其应通过验证分离定律的实验,掌握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培养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的能力分离定律的实质和验证2分离定律的解题规律和方法性状显隐性和基因型判断分离定律中的概率计算分离定律中的异常分离现象【真题探秘】基础篇考点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分离定律【基础集训】1。
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假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假说的主要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B.正交和反交实验的结果相同,验证了假说是成立的C。
假说能解释F1自交出现3∶1分离比的原因,所以假说成立D。
根据假说推断,F1能产生数量比例为1∶1的雌雄配子答案A2.下列关于孟德尔实验方法和遗传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B。
若某个体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则说明此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C。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D。
孟德尔预测矮茎豌豆与F1高茎豌豆杂交,其子代的性状及比例为高茎∶矮茎=1∶1,这属于演绎推理答案B3。
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复习:基因的分离定律含答案
1.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传粉: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②性状:具有稳定遗传且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③操作:花大、易去雄蕊和人工授粉。
(2)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操作要点:(3)科学的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2.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1)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实验过程:实验过程说明①P具有相对性状;②F1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③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④在亲本的正、反交实验中、F1和F2的性状相同(2)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图解假说:(5)结果与结论:让F1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测交、发现后代紫花与白花的比例约为1∶1、说明F1产生的配子A和a的比为1∶1、因此F1为杂合子Aa、证明孟德尔的解释是正确的。
4.基因的分离定律5.分离定律的应用(1)农业生产:指导杂交育种①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利用杂合子选育显性纯合子时、可进行连续自交、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即可留种推广使用。
②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能稳定遗传、便可留种推广。
③优良性状为杂合子:两个纯合的不同性状个体杂交的后代就是杂合子、但每年都要育种。
(2)医学实践:分析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率;为禁止近亲结婚和进行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6.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成功原因⎩⎨⎧材料: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对象: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程序:运用假说—演绎法考查遗传概率计算(1)用经典公式或分离比计算①概率=某性状或基因型数总组合数×100%。
②根据分离比计算:AA、aa出现的概率各是1/4、Aa出现的概率是1/2、显性性状出现的概率是3/4、隐性性状出现的概率是1/4、显性性状中杂合子的概率是2/3。
(2)根据配子概率计算①先计算亲本产生每种配子的概率。
基因的分离定律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12、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3、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14、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规律。
15、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16、隐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
3.1基因的分离定律(一)
3.1基因的分离定律(一)(2课时)编制:秦磊审核:张统省校对:王曼【学习目标】1.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现过程 2.概念的了解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质疑讨论】【自学质疑】一、遗传定律中有关基本概念及符号1.杂交、自交、测交杂交;是指基因型相同或不同的生物体之间相互的过程。
自交:指植物体或单性花的同株受粉过程。
自交是获得纯合子的有效方法。
测交:就是让与杂交,用来测定的基因组合。
2.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和。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性状的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自交后代中,同时显现出和的现象。
3.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位于一对的上,能控制一对的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性状的基因。
4.纯合子、杂合子纯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杂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5.常见符号P: F:×:×:♀:♂:二、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1.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⑴豌豆是植物,而且是,所以它能避免外来花粉粒的干扰。
⑵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的、易的性状。
2.相对性状的概念:相对性状是指生物的性状的表现类型。
如。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1.过程;纯种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再让F1得F2。
2.特点:F1表现为____;F2发生了,高茎∶矮茎= 。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体的性状都是由(后来改称为)控制的。
在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含有成对的基因,产生的配子所含的基因是;在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含有成对的基因,产生的配子所含的基因是。
2.F1的基因型为,表现型为。
F1产生配子时,D和d随的分开而分离,产生两种配子D、d,比例为。
第14讲 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14讲基因的分离定律2.分离定律实质的解读(1)细胞学基础:图5-14-3表示一个基因型为Aa的性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
图5-14-3由图可知,基因型为Aa的精(卵)原细胞可能产生A和a两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
(2)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3)作用时间: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4)适用范围:①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②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③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角度1考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分析1.[2019·山东潍坊期末]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属于假说的内容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测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D.“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2.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孟德尔用纯种黄色豌豆和绿色豌豆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获得F2(如图5-14-4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图5-14-4A.图示中雌配子Y与雄配子Y数目相等B.③的子叶颜色与F1子叶颜色相同C.①和②都是黄色子叶、③是绿色子叶D.产生F1的亲本一定是YY(♀)和yy(♂)技法提炼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除孟德尔外,摩尔根验证基因在染色体上也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角度2考查遗传学核心概念及其联系3.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相应关系,非等位基因的概念可概述为()A.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基因B.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基因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D.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4.[2019·全国卷Ⅲ]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B.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C.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角度3考查分离定律的实质与验证5.[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二模]利用豌豆种皮的灰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不能采用的方法是()①自交法②测交法③花粉鉴定法④花药离体培养法⑤单倍体育种法A.①②B.③C.③④D.③④⑤6.[2019·福建龙岩质检]如果把糯性水稻和非糯性水稻杂交得到的F1的花粉,加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约一半花粉呈蓝黑色(非糯性),一半呈橙红色(糯性),由此证明分离定律的实质是()A.F1产生两种类型且数目相等的配子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C.F1是杂合体D.在F1体内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技法提炼“三法”验证分离定律(1)自交法: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可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主要依赖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和功能相似的两条染色体,它们在减数分裂时配对在一起。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这就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这一过程确保了等位基因的分离,从而为基因的分离定律提供了细胞学基础。
二、细胞分裂的机制
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与细胞分裂密切相关。
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类型。
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进行复制,然后将复制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每个子细胞获得一套完整的染色体。
而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但细胞会分裂两次,最终形成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只获得一套染色体的一半。
减数分裂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关键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随之分离。
三、配子的形成
配子是生物体产生的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子形成是关键步骤之一。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个过程中等位基因也发生分离。
随后,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每个配子只获得一半的染色体数目。
这样,每个配子获得了一套独特的染色体组合,这种独特的组合确保了每个
配子具有独特的遗传信息。
总结起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主要依赖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细胞分裂的机制以及配子的形成。
这些过程确保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能够在世代间传递时保持稳定,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学案6:基因的分离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考纲要求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知识梳理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问题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杂交方法图中①为______: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套袋隔离:套上纸袋,防止____________干扰↓图中③为____________:雌蕊成熟时将另一植株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____________: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传粉后所结出的2.实验过程及结果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1.理论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____存在的。
(3)在形成____________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_____。
2.遗传图解由此可见,F2性状表现及比例为____________,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深度思考番茄中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甲番茄结红果,乙番茄结黄果。
将甲(RR)的花粉授于乙(rr)雌蕊柱头上,母本植株结出什么颜色的果实?这与孟德尔遗传规律是否矛盾?提示乙植株(rr)接受甲植株(RR)花粉所结种子的胚的基因型为Rr,由该胚发育成的新植株所结果实为红果,但就乙植株所结果实的颜色而言,由于该果实的果皮来自母本的子房壁,属于母体的一部分,与父本传来的花粉无关,故果皮的基因型为rr,表现为黄果,这与孟德尔遗传规律并不矛盾,因孟德尔所述的DD×dd子代全为高茎是指亲本杂交所产生的胚(F1)将来发育为高茎。
三.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及测交实验1.验证的方法______实验,选用F1和____________作为亲本,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____________。
2.演绎推理遗传图解3.测交实验结果:高茎∶矮茎=30∶34≈1∶14.结论:测交实验结果与演绎推理结果基本吻合,表明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教学疑点:(1)相对性状(2)杂交方法4.解决方法:(1)运用减数分裂过程图说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用染色体遗传图解来说明试验过程。
(3)着重讲清并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及等位基因的独立性。
(1)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由控制性状的基因决定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在配子中是成单的。
(2)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d和d两种配子。
(3)自交,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而中会出现四种组合:dd、dd、dd和dd,表现型之比为3:1。
(1)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并口头测试。
(2)杂交、回交、正交、反交、自交、测交等,用挂图说明何为去雄、授粉,具体如何操作。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学习孟德尔的科学精神,研究方法和特点(b:识记)。
2.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结果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d:应用)。
3.练习规范地做遗传图解(d:应用)。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言: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讲述: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5年后三位植物学家分别用不同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
此方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试验法?显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对着图讲解父本、母本,如何去雄,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
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
试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讲述:由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1.5-2.0m,矮茎0.3m左右。
提问:豌豆种子的圆滑和皱缩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学生答出:是。
具备相对性状概念包含的三个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种子的形状;不同类型——圆滑和皱缩。
讲述:交待在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 ——目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杂种子一代——杂种第二代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1)试验过程讲述:出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图,对着图讲述试验过程,注意如下几个概念: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杂交实验中,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那个亲本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矮茎。
3456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教学疑点:(1)相对性状(2)杂交方法4.解决方法:(1)运用减数分裂过程图说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用染色体遗传图解来说明试验过程。
(3)着重讲清并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及等位基因的独立性。
(1)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由控制性状的基因决定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在配子中是成单的。
(2)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d和d两种配子。
(3)自交,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而中会出现四种组合:dd、dd、dd和dd,表现型之比为3:1。
(1)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并口头测试。
(2)杂交、回交、正交、反交、自交、测交等,用挂图说明何为去雄、授粉,具体如何操作。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学习孟德尔的科学精神,研究方法和特点(b:识记)。
2.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结果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d:应用)。
3.练习规范地做遗传图解(d:应用)。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言: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讲述: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5年后三位植物学家分别用不同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
此方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试验法?显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对着图讲解父本、母本,如何去雄,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
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
试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讲述:由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1.5-2.0m,矮茎0.3m左右。
提问:豌豆种子的圆滑和皱缩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学生答出:是。
具备相对性状概念包含的三个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种子的形状;不同类型——圆滑和皱缩。
讲述:交待在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 ——目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杂种子一代——杂种第二代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1)试验过程讲述:出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图,对着图讲述试验过程,注意如下几个概念: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杂交实验中,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那个亲本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矮茎。
3456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教学疑点:(1)相对性状(2)杂交方法4.解决方法:(1)运用减数分裂过程图说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用染色体遗传图解来说明试验过程。
(3)着重讲清并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及等位基因的独立性。
(1)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由控制性状的基因决定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在配子中是成单的。
(2)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d和d两种配子。
(3)自交,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而中会出现四种组合:dd、dd、dd和dd,表现型之比为3:1。
(1)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并口头测试。
(2)杂交、回交、正交、反交、自交、测交等,用挂图说明何为去雄、授粉,具体如何操作。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学习孟德尔的科学精神,研究方法和特点(b:识记)。
2.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结果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d:应用)。
3.练习规范地做遗传图解(d:应用)。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言: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讲述: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5年后三位植物学家分别用不同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
此方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试验法?显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对着图讲解父本、母本,如何去雄,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
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
试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讲述:由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1.5-2.0m,矮茎0.3m左右。
提问:豌豆种子的圆滑和皱缩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学生答出:是。
具备相对性状概念包含的三个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种子的形状;不同类型——圆滑和皱缩。
讲述:交待在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 ——目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杂种子一代——杂种第二代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1)试验过程讲述:出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图,对着图讲述试验过程,注意如下几个概念: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杂交实验中,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那个亲本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矮茎。
3456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教学疑点:(1)相对性状(2)杂交方法4.解决方法:(1)运用减数分裂过程图说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用染色体遗传图解来说明试验过程。
(3)着重讲清并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及等位基因的独立性。
(1)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由控制性状的基因决定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在配子中是成单的。
(2)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d和d两种配子。
(3)自交,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而中会出现四种组合:dd、dd、dd和dd,表现型之比为3:1。
(1)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并口头测试。
(2)杂交、回交、正交、反交、自交、测交等,用挂图说明何为去雄、授粉,具体如何操作。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学习孟德尔的科学精神,研究方法和特点(b:识记)。
2.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结果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d:应用)。
3.练习规范地做遗传图解(d:应用)。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言: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讲述: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