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的“语文味”与语文教学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少堂的“语文味”与语文教学的本质程少堂的“语文味”与语文教学的本质

——读《程少堂讲语文》有感

南京九中弘光中学徐志耀

(本文以《读〈程少堂讲语文〉有感》发表于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3期。)

文章摘要

本文结合《论语》中的《侍坐》一篇,讲述了程老师所提倡的“语文味”理念下营造的特有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流程,并简单分析了“语文味”的含义和对我们的启示作用。

近期阅读了著名特级教师,“语文味”教学流派的掌门人程少堂老师的《程少堂讲语文》一书,感受颇深,但想写一些东西又总觉得无从下笔。近日,忽然想起《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顿有所悟。回顾近日来的阅读感受,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思索。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侍坐》一章中蕴含的儒家哲理和治世理想,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完美的课堂。首先,课堂的氛围是典雅而轻松的,在悠扬的琴声下,学生们一个个发言,没有唇枪舌剑的争辩,仅仅只是“各言其志”,而且发言也个性十足,绝非千篇一律,似乎类似于我们今天课上的当堂完成的小作文所能呈现的最佳状态。老师也没有当面批评,只是通过“哂之”“喟然叹曰”等简单的神态动作传达自己内心的细微看法,而整堂课的氛围是和谐的。其次,老师非常善于营造氛围,启发学生。孔子的那段开场白“以吾一日长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之,则何以哉”?先自降身份,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似乎自己优于学生的仅仅是年龄大些;再引述了学生们平时最爱谈论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学生们积极发言。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效果吗?最后,话题的讨论还延长至课后。曾皙似乎意犹未尽,还要向老师寻根问底,继续探究老师所赞赏的人生追求与学习态度,孔子也对他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看法。老师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被学生捕捉到了,从而引发了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这正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而这样的教学氛围与教学效果今天却不可避免地与我们渐行渐远。

我最近经常思考,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语文”二字从字面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到,“语”指语言,毫无疑问这是语文的主要形式。而关于“文”的含义在历史上有过不同的争论,具体说来,主要有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四种含义。我以为文字是语文的基础,文章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材料,也是我们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而文化才是语文的核心内容。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如此解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我理解为文化就是一种精神财富,一种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的独特精神内涵。真正能在精神上影响他人、感动他人的文学艺术就是我们语文所说的文化。而将这种文化传递下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精神上受到其影响,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我们看上文所表现的课堂,不就是老师在引导学生们去展现各自的人生理想,并且与学生交流自身对理想看法的过程吗?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动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并且与学生进行着精神的交流。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传递精神,也能感动学生,我想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就完成了。

读了程老师的书,我感觉到他所倡导的“语文味”是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的,并且是在努力营造《侍坐》章式的和谐课堂的。研读程老师的书,可以对语文教学的本质以及达到这一本质的途径有着更加深切的体会。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受。

那么,程少堂先生所提倡的“语文味”的含义是什么呢?在书中,他将语文味理论与实

践探索十年期间对语文味的三次诠释做了展示:

1.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P57)

2.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意理阐发、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语文课教学出语文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换言之,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本质上是一种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因此,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常有的语文味既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P59)3.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老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P111)

根据程老师自己介绍,三次诠释代表了“语文味”流派不同发展时期他的不同认识。比较上文的三段诠释,我们可以发现,诠释1和诠释2均展现了“语文味”影响下的师生关系,其中诠释2是对诠释1的发展补充,并且诠释2更加全面而详细地阐述了“语文味”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效果,特别强调了学生的收获。而诠释3则主要阐述了“语文味”影响下学生的收获。对照三条诠释,我发现程老师的关注点越来越向学生的反映倾斜了。但比较三者,有一些内容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是师生个性与学科特点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通过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背后的精神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完成的。这符合我们语文教学的本质的,因为文化是一种精神内涵,而传递这种精神内涵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自身特点而灵活运用,体会这种精神内涵也应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都与程老师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相呼应。

那么程老师是如何实践这一教学理念的呢?我注意到程老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他们从日常小事,平常所见的事入手,将文章内容自然引入到文化内涵中去。但最关键的是,程老师抓住了每一课的关键所在,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使整堂课从头至尾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我在这其中特别关注他如何在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以及他如果围绕这一文化内涵对课文进行全新的解读。于是我归纳了收入本书的六篇教例中的文化点:《荷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