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谊-浅论营卫与阴虚盗汗
中医对盗汗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盗汗的认识和理解1.中医对出汗的理解:《说文解字》对汗的定义是“汗,身液也”,提示汗是人体津液的一种,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记载:“阳加于阴,谓之汗。
”可能这句话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人很难理解,清代的温病大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黄帝内经》这句话进一步解释:“汗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形象一点说阴精就像水,阳气就像太阳,水在太阳的蒸发下会挥发,出汗就是阳气蒸化阴精使其从皮肤而出的过程。
任何影响阳气蒸化阴精过程的因素都会导致出汗的异常。
2.中医对出汗的分类:2.1自汗、盗汗:我们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是自汗和盗汗,古书中记载“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明确的指出了自汗、盗汗以及生理性出汗的区别,即在人体清醒状态下的异常出汗称为自汗,睡着的状态下出汗过多称为盗汗(因为如强盗一般在夜间出现,所以形象的称为盗汗),盗汗又称为寝汗。
还提出吃热食物、干重活、剧烈运动等情况导致的出汗为生理性的出汗,和自汗是有区别的。
之所以将出汗分为自汗和盗汗,是因为他们的病因有区别,治疗方法一般也不相同,自汗多为气虚(或阳虚)不固、腠理开泄所致;盗汗多为阴虚内热、破津外泄所致。
对于自汗、盗汗治疗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汗》中提出“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这句对于自汗、盗汗的治疗法则对于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常见的有“补气以卫外”的名方为玉屏风散(有成药);有“补阴以营内” 的名方为麦味地黄丸(有成药)。
当然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是多数情况,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就在《景岳全书·汗证》中提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所以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是常态,但也有少部分人并非如此,需要仔细辨别,以免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营卫
营卫《内经》中关于营气和卫气的论述相当丰富,除了《灵枢》中《五十营》、《营气》、《脉度》、《营卫生会》、《卫气》、《卫气行》、《卫气失常》等针对营卫进行的专题论述外,几乎所有关于经络、刺法和论病的篇章都涉及到营卫的内容。
可以说营卫是《内经》中最具有完整体系的论述,是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但现在的教材和普遍的中医书籍中都没有给予重视,以至于对脏腑和经络也无法形成完整的认识。
如果说在整体上关于精、气、神的论述说明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机制,那么《内经》中关于营卫的内容所说的就是传统中医学视角下人体生命活动的具体路线与过程。
1、营卫概说营卫,是营卫和卫气的简称。
\营气和卫气都是人摄入的饮食所化生的,可以大概地理解为人体从食物中吸收到的营养物质最后转化生成的功能性物质和能量。
《灵枢·营气》篇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
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大意是说:营气的生成和活动规律,就是把受纳进来的水谷饮食转化为维持生命的宝贵之气。
饮食入胃被消化后,会化生成不同性质的精微之气,它们都会先传到肺,因为人体内肺是主司诸气的,在肺的主使下向内流通充满,也向外分布宣散,周流一身。
这些不同性质的水谷精微中,有一类“精专”的,就是很专门的那种精纯之气,它只在经脉中循行,恒常不息地周行全身,终而复始地循环,与天地间日月不停地运动的规律一样,这就是营气。
《营卫生会》篇说“何气为营?何气为卫?……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进一步说明了营气和卫气都是来源于饮食,五藏六府都要受饮食所化的精微之气来充养,这里面清者,就是很精纯的那种叫营气,浊者叫卫气。
浊的本义就是不清,引申有“乱”的意思。
所以这里讲的卫气是“浊者”,是指虽然同为水谷精华,但它不像营气那么精纯,从特征上看显得有点乱,并不是说卫气是污浊或重浊的。
浅析“营卫”
浅析“营卫”“营卫”者,中医理论体系之重要组成,凡《内经》及《伤寒论》皆连篇累牍详述之,历代医家亦多有发挥,然医论浩渺,众说纷纭,“营卫”之理,终难明辨。
今幸得殷师解囊相授,始明其中奥旨,现浅析如下,以饷同道。
营卫本原《灵枢·邪客》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经曰三隧者,非谓宗气、营气、卫气分三隧而行,概言脾胃转输水谷之三道焉,乃糟粕走于下焦,津液走中焦,宗气走上焦之义也。
然宗气走上焦,积于胸中,其职止司呼吸乎?非也。
如《灵枢·五味》曰:“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水谷化于脾胃后,所出中焦者,津液也;出上焦者,宗气也。
津与气,共溉五脏,而宗气别出两道,即营气与卫气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脏真者,五脏元真也,高于肺,居于胸中,即宗气也,主行营卫阴阳。
故知宗气乃营卫二气之合称,以宗气所主功能之阴阳分类,宗气所司温煦固外者,属阳,又称卫气;宗气所司营养滋润者,属阴,又称营气。
清·顾世澄所言甚明:“宗气者,丹田先天之大气也,犹天地之有太极也。
卫气者,建运周身之阳气也,犹太极之动而生阳也,营气者,根中守固之阴气也,犹太极之静而生阴也。
”(《冯氏锦囊秘录·卷一·辨宗气卫气营气》)宗气之于营卫,犹太极之于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太极之变化也;析而言之,则曰营卫,约而言之,不过宗气之运动耳。
营卫二气,皆统于宗气,二者诚不可离析,故宗气盛则营卫和调,宗气衰则营卫虚惫矣。
此营卫之本原也。
营卫生成《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从营卫探讨中医出汗机理
会》日 :“ 此 外伤于 风 ,内开腠 理 ,毛蒸 理泄 ,卫气 走之 , 故 不得 循其道 ”而汗 出,“ 命 日漏泄” 。腠理疏松 ,则卫气易 从其疏松 之处发 出 ,汗亦 随之 出 ,腠理 紧密 , 卫 气则按 固
与血 同源 。汗液亦 与营气 同源 ,归属 于营 阴。
2 出 汗 机 理
2 7
阳明热证 出汗等 。若 内在营 阴不足 ,当夜间卫气行于 脉内 ,
卫 阳相 对 亢 盛 ,迫 于 营 阴 ,则 盗 汗 。
2 . 2 卫 阳统 摄汗液 ,阳虚 汗泄
《 素问 ・ 生 气通天论 有
者通过对 中医经典著作 《 内经 的学 习及临床实践 的总结 , 认为如对营卫认识 不足 , 将营卫 不和归于出汗机理 的一种 ,
2 O 1 5 年8 月第 2 2 卷第 1 5 期
从营卫探讨中医出汗机理
惫 格裤
出汗是人体常 见的生理病理反应 。了解 出汗的机理 ,对 中医临床具有 重要 指导意 义。目前 中医认为 出汗有 以下几
方 面 原 因 :肺 气 不 足 ,营 卫 不 和 ,阴虚 火 旺 , 邪 热郁 蒸 。笔
则直接割裂 了营卫与阴 阳、正气 的关系 ,不能正确认识出汗 机理 ,也混淆临床诊治。笔者试从营卫角度 出发 , 从几个方
面 梳 理 出 汗 的 机 理 ,作 抛 砖 引 玉 之 用 。
1 汗 的来源 《 灵枢 ・ 决气篇》日:“ 腠理发泄 ,汗出溱溱 ,是谓津” , 认为津液是汗产生的物质基础 。《 素问 ・ 评 热病论 》日:“ 人 之所 以汗出者 ,皆出于谷 ,谷生 于精 ” ,“ 汗者 ,精气 也” 。 此处 “ 精 ”即为津液 ,可见汗是津液 代谢 的产 物 , 津液 是汗
1959年资料6 关于营卫的争鸣
高家琪先生同意胡毓寰先生“营是血液运输着的营养物质”的说法,钱元龙先生有不同的意见,我同意“营是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而不同意其中夹着的“运输着”三字,因为把它说成是血液运输着的,那么,营气在血中就是被动的,其实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它在血液中正和秦伯未先生说的“能改善血液的功能和帮助血液的流行”,因为营气包括氧,所以在改善血液功能和帮助血液流行上起着很大作用,那就是说它不是被动的,不是被运输着的了。
张镜秋先生认为营卫都是无形质的气体,不同意胡先生把营卫都认为是有形质的物体,把气体和物体截然分开,我认为这是不必要的,我们说无论固体、液体和气体,它总是一种物质,应当以物质不灭定律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哲学观点来看,尽管它食物由固体经消化变为液体,经蒸发变为气体,以至于产生热能,发生机能活动,都可以把它叫做气,而都是物质和物质产生的作用,都是客观的存在。至于强调这一“气”字是必要的,把气完全认为是无形质的东西,把有形质与无形质截然分开,是不必要的。
考气字古文从气从米,显然是指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由饮食所吸收的养料和由呼吸所吸入的氧,这些营养物质通过各种道路输送到各组织细胞,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活动能力,产生热能,就叫做气。也就是说,从营养物质以至这些物质发生的作用都叫做气。如果仅认为吸入的氧为气,或者仅认为由饮食吸收的养料为气,未免是片面些;如果仅认为这些营养物质为气,而不承认由这些物质所产生的热能和机能活动为气,也是不够全面的。惟是这样气由于它“相随上下,如环无端”,“贯溉五脏,洒陈六腑”,在各个不同的具体情况下,中医学术上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一)其积于胸中的叫做大气或宗气。胸中为心肺部位,是饮食中养 料和氧的聚散之所,素问经脉别论所谓“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精,经气归于肺”,灵枢邪客篇所谓“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都是指的这个。(2)各个脏腑得到营养所发生的机能活动,叫做心气,肾气……胃气,膀胱气……等。内经所谓“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就是指的这个;又谓“无营气则不仁,无卫气则不用”,不仁不用,不就是失却了机能活动吗。(3)这种气通过血管运输,循行于血管中的,叫做营气。素问痹论所谓“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的,就是指的这个。(4)这种气渗透和蒸发循行于血管外的,叫做卫气。素问痹论所谓“水谷之悍气,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的,就是指的这个。考现代医学,呼吸系有外呼吸和内呼吸的区分,外呼吸在肺内举行,内呼吸在组织内举行。我们可以意味到饮食物中的养料的被吸收,开始是在肠壁举行,后来是在组织内举行,才能供各个细胞的利用。那就是说:肺脏吸入的氧属于大气或宗气的一部分,带到血管中来的属于营气的一部分,通过内呼吸交给组织细胞的属于卫气的一部分;经过胃肠消化而被吸收的养料属于大气或宗气的一部分,带到血管中来的属于营气的一部分,通过组织间隙输给细胞的属于卫气的一部分。吸入的氧和由饮食得来的养料合称之为营养物质,也就是气,至于营气和卫气,不过一在血管中一在血管外而已。
盗汗不尽就是阴虚,自汗非皆属阳虚
盗汗不尽就是阴虚,自汗非皆属阳虚一、关于盗汗盗汗,所谓似盗者,乘寝而出,醒而自止也。
《明医指掌》说:“盗汗者,睡而汗出,觉而收”。
《医学正传》亦说:“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
他书所述,也大致相同。
盗汗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其《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篇谓:。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在《黄帝内经》中,则称此为“寝汗”。
其主病,临床习以阴虚论治,牡蛎散为其常用代表方剂,若阴虚有火者,则多用当归六黄汤。
结合五脏病辨证,属心阴虚者,常用酸枣仁汤,属肺阴虚者,常用百合固金汤;属肝阴虚者,常用杞菊地黄汤,属肾阴虚者,则常用六味地黄汤,左归饮,以此阴虚辨治,随证加减,多可获效。
但是,盗汗并非全属阴虚,对于传统的“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一之说,早在明代张景岳就提出过异议,《景岳全书?汗证》云:“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
”临床实践印证,引起盗汗的因素甚多,不得概从阴虚论治。
例如:1.气虚盗汗沈某,男性,42岁。
盗汗反复发作,已历四年有余,迭经中西医治疗未能根除。
近因工作劳累,盗汗更多,每于睡中汗出,直至汗湿衬衣,醒后方止。
自觉少气,倦怠懒言,肢软乏力,面色不华,纳少便溏,苔薄浮白,脉来浮缓,按之无力。
且不耐风寒,极易感冒。
观其脉症,四诊合参,决非阴虚可言。
此乃劳倦伤气,中气素虚,卫外不固,营失内守之故。
遂拟益气升阳,敛营固卫之法,稍佐宁心敛汗之品。
方用补中益气汤,潞党参15克、炒当归9克、炙黄芪12克,生黄芪12克、软柴胡3克、煨升麻5克、炒白术9屯,炒白芍9克、炒防风7克、薏苡仁15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炒陈皮6克、浮小麦15克、炙甘草6克。
服药四剂,盗汗已止,胃纳渐启,舌淡,脉稍有力,余症减而未除,又续进五剂,并嘱药后改服补中益气丸,以调脾胃。
如此渊治,共服汤药九剂,丸药1500克,八个月后随访,盗汗之证未再复发。
(<中医杂志》)2.阳虚盗汗赵某,男性,41岁。
“阴虚盗汗“大全中医治疗分析
“阴虚盗汗“大全中医治疗分析阴虚盗汗阴虚盗汗病证名。
由阴虚热扰,津液外泄所致盗汗。
见《赤水玄珠·汗门》。
《医略六书·内因门》:“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
”证见盗汗、烦热、口干。
治宜养阴清热,用六味地黄丸、益阴汤。
偏于火旺者,用当归六黄汤盗汗用当归六黄汤;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
详见虚劳盗汗、阴虚盗汗条。
亦可因阳虚、气虚、肝热、湿热、外感热病而致。
《伤寒明理论·盗汗》:“杂病盗汗者,责其阳虚也。
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是由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也。
”《张氏医通·盗汗》:“酒客睡中仲景论盗汗未必尽属阴虚盗汗证机如天王补心丹治疗心阴虚盗汗,六味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盗汗,百合固金汤治疗肺阴虚盗汗,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盗汗,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论盗汗证机则未必尽属于阴虚。
其一,太阳温病证。
如134条:“头痛,发热,微盗汗盗汗睡中汗出。
觉则止。
此为盗汗。
属阴虚。
然不可偏用阴药。
宜兼服参。
俾气旺则能生阴。
效如影响。
生化汤调牡蛎散服。
《产宝》唐咎段公元618-907年阴虚阴虚病证名。
指阴液不足,不能滋润,不能制阳的证候。
多见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症,治以滋阴为主。
若阴虚火旺者,宜养阴清热。
作者:盗汗未必尽属阴虚法·自汗》曰:“盗汗属血虚、气虚”。
《景岳全书·汗症》云:“盗汗亦多阳虚也。
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生命中医辨证盗汗未必是阴虚法·自汗》曰:“盗汗属血虚、气虚”。
《景岳全书·汗症》云:“盗汗亦多阳虚也。
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生命阴虚喘阴虚喘病证名。
阴虚阳浮所致的气喘。
见《医学入门·痰类》。
又名阴虚喘逆。
《丹溪心法·喘》:“阴虚自小腹下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
从古中医学认识调和营卫法治疗阳虚汗证
12 3
汗出。如《 医碥》 所谓:表虚者 , “ 即内无火 , 而寐时阳气人里 , 久则 扰 阴汗 出” 另一 方面 , 期 的大 汗 出 , , 长 可使 阳气 随 汗外 越不 能 固 守, 而致 阳虚更甚 , 又加 重 汗证 , 而形 成 恶性 循环 。 进而 从 《 寒论 》 5 伤 第 3条云 :病 常 自汗 出 者 , 为 荣气 和 , 气 和 “ 此 荣 者 , 不谐 , 外 以卫气 不共 荣气 谐 和故尔 , 行 脉 中 , 脉外 。 以荣 卫行 复 发其 汗 , 卫和则 愈 , 桂枝 汤 。 就本 条具 体 内容而 言 , 荣 宜 ” 唯以常 自 汗 出为主症 , 内伤杂 病范 畴 。杂 病 自汗 , 因甚 多 , 中有 因营 属 原 其 卫不 调而成 者 , 即本条 之所 指 。“ 汗之 根本 由于营气 , 之启 闭 由 汗 于卫 气 。《 岳 全书》 汗 多终是 营卫 不 和所致 ”故 治疗 以调和 ”景 日“ ,
者, 或阳明热盛者 , 临床表现十分复杂, 自汗、 有 盗汗 、 脱汗、 战汗、 黄汗等之分 , 其中又以自汗 、 盗汗多见。 今世 医家大多认为, 自汗 “ 属阳虚 , 盗汗属阴虚 ”治疗多 以“ , 益气 固表 , 滋阴降火” 为法 , 然 《 景岳全书》 “ 云: 自汗盗汗 , 亦各有阴阳之证 , 不得谓 自汗必属 阳 虚, 盗汗必属阴虚也……盗汗亦多阳虚也。” 笔者认为 , 此为汗症 之常理, 然部分患者病理变化则非泾渭分明, 阳虚可 自汗, 亦可盗 汗证, 出自《 医学正传 ・ 汗证》是以全身或局部异常出汗为主 汗 , 两者 兼而有 之 , 阳虚盗 汗 常被忽 视 。 人 的生活 习惯 比 , 或 且 现代 如熬夜、 过食生冷厚味、 过用空调 、 滥用抗生素、 工作压力大 、 久病 广东省 中西 医结合 医院 (223 5 85 ) 江西 省中医 院( 3 0 6 300 ) 体虚等 ,从 中医角度来看都会过度耗伤阳气而导致阳虚卫表不 2 1 年 1 5日收稿 02 月 固、 腠理 疏 松 , 睡 则 阳入 于 阴 , 阳虚 而 不守 营 阴 , 人 表 营卫失 和 则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
中医认为,汗就是津液所化生,即就是说在体内为津液,外泄于肌表则为汗液。
汗得有无、多少就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得表现、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情绪紧张、衣被过厚、气候炎热等引起出汗,属于生理现象、生理之汗具有调节体温,保持机体阴阳平衡得作用。
因此汗液就是随着外界温度变化而增多或者减少,以适宜气候变化。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生理性得出汗还有一个功能,就就是通过出汗来排泄体内废物。
如果就是当汗而无汗出,不该出汗时汗出淋淋,或者就是某一局部出汗,这就属于病理现象得出汗了。
祖国医学对汗液得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汗可示为阴阳变化得指示器。
汗非独为心之液,五脏皆可致汗。
汗信号常为体内诸多疾病得预兆,尤其五色汗具有独特得先兆价值……汗得理论基础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血汗同源,故汗与心得关系最大,因此有夺血无汗、夺汗无血之说,心又主神明,故汗液得藏泻受神明得主宰。
肺主气又敷布津液,血液又为津液所组成,“津液变化而赤就是谓血",因此汗与肺也甚为攸关。
加之,肺司开阖腠理、腠理玄府为汗孔,汗孔,亦为气窍,为气机升降出入之孔窍,气液运行之通道,因此,汗出得调节又取决于肺、另外,汗为心之液,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汗液之有无,由于腠理之开阖;腠理之启闭则因卫气之虚实,卫气行于皮毛,宣发于上焦,足见汗受心肺得影响最大、肾主水,肺主通调水道,二者一为水之高源,一为水之下源,肺开阖玄府主司汗孔,肾开阖膀胱主司溺孔,汗溺均同为水液,故人体水液得调节平衡取决于肺、肾,又肾主五液,“卫气出于下焦"故汗病之根缘由肾。
以上说明汗液与心肺肾得关系犹为相关,但脾主转输水液,肝主疏泄,故对津液得调节皆有一定作用,汗为津液所化,因此汗与五脏都有着不可分割得联系、汗为水液,水液得运化与整个五脏六腑皆密切相关,故《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甚就是、汗与脏腑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必然有着内在联系,《内经》早已注意到汗与五脏病理得关系,认为五脏病变皆可导致异常汗出,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盗汗畏风,失眠便频——调和营卫
盗汗畏风,失眠便频——调和营卫
魏某,男,42岁。
患者近三个月来时而盗汗,伴潮热、畏风,性功能减退,阴囊潮湿,咽喉干痛而不红,胃脘冷痛,伴反酸,纳食不振,夜寐欠佳,小便频数,舌淡红,苔薄白,脉动数不安。
素有胃溃疡病史。
中医诊断:盗汗(营卫不和)。
辨证分析:患者盗汗缘于营卫不和,故伴潮热畏风;因有中焦虚寒之证,故胃脘冷痛,伴泛酸,纳食不振,夜寐欠佳;三焦通调失司,下焦水道失疏,故小便频数。
治则治法:调和营卫。
桂枝汤加减:桂枝,蜜甘草,生白芍,大枣,浙贝母,海螵蛸,白及,炮姜。
二诊:药后盗汗潮热已减七分,胃脘部冷痛泛酸亦缓解,唯性功能减退,阴囊潮湿,小便频数如前,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治拟和少阳,调营卫,化水湿。
处方:柴胡桂枝汤合五苓散主之:柴胡,党参,姜半夏,炒黄芩,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生白术,炒白芍,桂枝,生姜,黄芪。
【按语】柴胡桂枝汤顾名思义,由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
患者初诊主要为营卫不和,中焦虚寒,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其中生姜以炮姜代之,取其温中止痛之功;乌贝散(浙贝母、海螺蛸)制酸和胃,白及收敛止血又止咳化痰。
复诊时潮热、盗汗已愈七分,余症以少阳枢机不利为主,兼营卫不和之证,小便频数实为三焦通调失司,下焦水道失疏,故以柴胡桂
枝汤治之,并伍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助小柴胡汤疏通三焦之意。
不谦真人谈营卫
不谦真人谈营卫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营出中焦,卫出下焦。
卫盛则汗出,营衰则恶寒。
卫衰则无汗,营盛则身热。
故太阳中风宜桂枝汤,卫强营弱之故。
故太阳伤寒宜麻黄汤,卫弱营弱之故。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
不论何病,二十五日一发者,营卫不和之故。
或有感冒发热频发者,每月一发,营卫不和之故。
或有周期性头痛,每月一发,营卫不和之故。
或有周期性精神病,每月一发,营卫不和之故。
诸如此类。
女子月经也是营卫之数。
故月经提前者,卫强营弱,月经延后者,卫弱营强。
闭经者,营卫皆弱。
绝经者,营卫皆衰。
中医营卫学说如何指导调理身体机能
中医营卫学说如何指导调理身体机能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营卫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理身体机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营卫学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营气和卫气的正常运行和协调密切相关。
那么,究竟什么是营卫学说?它又是如何发挥作用来调理我们的身体机能呢?营气和卫气是两种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气。
营气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卫气则是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营气主要由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它在经脉中运行,为脏腑、经络等提供营养物质,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卫气则主要由水谷精微中的剽悍部分所化生,它具有温煦、防御、调节汗液排泄等作用。
在人体中,营气和卫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营气为卫气提供物质基础,卫气则为营气的运行提供保障。
如果营卫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那么,营卫失调会有哪些表现呢?常见的有自汗、盗汗、恶风、发热等症状。
比如,卫气虚弱时,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出现感冒、咳嗽等病症;营气不足时,脏腑、经络得不到充分的滋养,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
基于营卫学说来调理身体机能,首先要注重饮食的调理。
饮食是化生营卫之气的重要来源。
我们应保持饮食的均衡,摄入多样化的食物,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肉类等。
尤其要注重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山药等,以补充营气。
同时,避免食用过多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影响营卫之气的化生。
规律的作息对于维持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也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白天卫气行于体表,夜晚则入于体内。
如果长期熬夜,就会打乱卫气的运行规律,导致卫气不足,容易出现疲劳、抵抗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适度的运动也是调理营卫之气的有效方法。
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卫气的功能。
但运动要适度,过度运动反而会耗伤气血。
例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较为舒缓的运动就很适合,既能锻炼身体,又不会过于劳累。
调营清热止汗方?经验方录?何复东五十年临证高效验方
调营清热止汗方经验方录何复东五十年临证高效验方【组成】黄连15g,黄芩15g,黄柏15g,栀子15g,知母15g,生地黄30g,天麻15g,钩藤15g,石决明30g,玄参30g,石膏60g,水牛角30g,甘草10g。
【功用】调营清热,生津止汗。
【主治】主治汗证。
症见:面赤心烦,燥热汗出,动则尤甚,口渴欲饮,或潮热汗出,夜寐不宁,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或少苔,脉数。
【用法】上药加水600mL,煎取200mL;再加水400mL,煎取200mL。
共取400mL,混匀,分两次早晚温服,日服1剂,7日为1个疗程。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方解】调营清热止汗方为何老治疗汗证的常用经验方。
《素问·阴阳别论》中言:“阳加于阴为之汗。
”《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
”何老认为实证汗证于营卫失和,邪热郁蒸,热迫津泄为主,目前人多食肥腻之品,加之情志郁怒所伤,积久化热化火,火有余便为毒,热毒内蕴,营卫失和,逼津外泄而成汗证。
治以清热调营,生津止汗为主。
调营清热止汗方中以黄连为君药以清泻心火,合以黄芩、栀子、知母、黄柏泻火以除烦解毒,清热以坚阴,使得热清则火不内扰,防汗之疏泄太过,阴坚则汗不外泄。
天麻、钩藤、石决明以镇肝息风、解郁清热,玄参、石膏、水牛角以清热生津,泻火解毒,方中重用玄参、石膏,苦咸而凉,滋阴润燥,壮水制火,启肾水以滋肠燥,为君药。
生地甘苦而寒,清热养阴,壮水生津;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应用】若为气虚者,可酌加黄芪、太子参;汗出过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发热明显者,可加金银花、连翘可和升降散;夜寐差者,加合欢花、炒枣仁;心烦易怒者,加夏枯草、连翘;胆胃郁热者,加大柴胡汤;汗重者,可重用石膏,何老曾用至500g。
【注意事项】若为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或半身、某一局部汗出,易于感冒,畏寒肢冷,倦卧乏力,面色少华,舌体胖大,苔白腻或水滑,脉沉细或滑者不宜使用。
【验案举例】患者女,49岁,回族。
阴虚盗汗怎么治疗
阴虚盗汗怎么治疗文章目录*一、阴虚盗汗怎么治疗*二、阴虚盗汗有什么症状*三、阴虚盗汗是怎样引起的阴虚盗汗怎么治疗1、阴虚盗汗可按摩治疗太溪穴取穴方法:在足内踝高点和跟腱后缘之间连线的中点处,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
原穴就是脏腑本源之气输注流始的部位,太溪穴可以直通于肾,调节肾中精气的盛衰。
太溪穴的按揉方法:点揉太溪穴的时候以轻揉的方法为主,时间可以比较长,按揉的力度要轻柔缓和,逐渐让力量渗透进去,起到一个滋阴补益的作用。
照海穴。
取穴方法:找到我们的足内踝,在内踝高点往下,大约半寸距离有一个明显的骨缝,在小小的凹陷之内,明显凹陷处就是照海穴。
照海穴和太溪穴搭配起来效果特别好。
照海穴的作用就是泻肾浊、泻虚火(清虚火)。
照海穴的按揉方法:照海穴由于在小小的凹槽内,所以我们点揉照海穴位的时候,把手指侧起来用指尖去点揉它,力量可以稍微大一点,照海穴可以起到清降虚火的作用。
2、阴虚盗汗可服中药治疗心血不足,常表现为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心悸少寐,面色少华,气短神疲。
舌淡苔薄,脉虚。
治宜补血养心敛汗,可选用养心汤:柏子仁12克,酸枣仁30克,远志12克,合欢花15克,夜交藤30克,鹿角胶10克,龟板胶6克,麦冬12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生地20克,黄连3克,茯神15克,党参20克,黄芪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安神丸、归脾丸口服。
阴虚火旺,往往出现潮热盗汗,虚烦少寐,五心烦热,形体消瘦。
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滋阴汤:黄精15克,玉竹12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天冬12克,桑葚20克,当归15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黄芪30克,竹叶12克,旱莲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知柏丸、珍珠丸口服。
3、阴虚盗汗可食用食疗方治疗银耳红枣羹:肾虚者血也一定虚,因此,如果能够补血,对补肾也是很有帮助的,红枣本身就是补血的,再搭配着营养价值很高的银耳,是一款非常好的补肾的汤食。
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
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
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运;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痠腿软,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之证。
左归丸
组成:大怀熟地、山药(炒)、枸杞、山茱萸肉、川、龟胶(切碎,炒珠)(无火者不必用)。
功效:壮水之主,培左肾之元阴。
营卫(二)
营卫(二)上篇我们讲解了“营卫”的基本概念,具体分析了营气和卫气的来源,产生的路径,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
今天我们将讲解“营卫”内容的深入拓展和临床运用。
“营卫”这个概念在明、清以后逐渐的出现了一些变化,温病学家在内经“营卫”表述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细化,将内经里“卫”的层面细分为两个层次:“卫”和“气”;内经里“营”的层面也被细分为两个层次:“营”和“血”。
叶桂(天士)将疾病处于卫表的称之为“卫分”;将疾病处于卫气的称之为“气分”;相应的层次产生的疾病称之为“卫分证”和“气分证”;将疾病处于“营气”的称之为“营分”;将疾病处于血液的称之为“血分”;相应的层次产生的疾病称之为“营分证”和“血分证”。
那么按照我们现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如何来理解这几个病位呢?“卫分”其实指的就是人体的浅表皮肤、黏膜以及其下方的结缔组织,主要包含:黏膜、汗腺、皮下结缔组织;“气分”指的就是之前我们讲到的皮下浅表淋巴系统和深部覆盖内脏表面的淋巴系统;而“营分”指的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浆;“血分”指的就是血管内悬浮于血浆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古人在描述病位的时候往往不会区分的那么仔细,所以“卫气”往往并用,“营血”也会一起使用。
当然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还发现了比“血分”更深的病位,在这里笔者姑且将其称之为“髓分”,其对应的病变部位就是具有造血功能的骨髓,对应的疾病就是常见的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一般情况下通过空气传播的病邪(各种病毒、细菌等)作用于人体首先感染的部位是咽喉部的黏膜组织,黏膜下的淋巴系统针对病原菌进行“围剿”,如果此时淋巴系统的免疫力下降,如受凉后淋巴管收缩、淋巴液减少,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减少等,病原菌会侵入到淋巴系统内部,首先会跟随淋巴液在体表浅层淋巴管内游走。
此时人体会调动全身其他部位的血液循环来增加对浅表淋巴系统的灌注,以增加浅表淋巴系统内淋巴液的含量,针对病原菌进行清除。
我对中医“营”与“卫”的新体会
我对中医“营”与“卫”的新体会“营”“卫”二字,在古医书亦,极为常见,细绎古人所谓“营”“卫”与气血似有连带而,意义则略有不同,今欲研读古医书,非将古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与含混的名称,进一步的研究,而作较有系统的分析不可,这种工作,在我国科学未普及提高以前,尤其在广大农村占居多数的中医同志们,又属必要,关于这一点,高德明医师在“中医药进修手册”里的“理论学习应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文里曾这样说过: “有些中医同志,一方面虽然听着“呼吸循环”“新陈代谢”“营养内分泌”等现代学说,或是正在阅读“细菌传染”“免疫中毒”等的理论,可是一方面在处方笺上,仍然大书其“健脾补土”“肝木生风”“阴虚肾亏”“痰迷心窍”等陈腐术语……说实在话,当一些终年埋首在“阴阳五行”“风寒暑湿燥火”等等陈腐理论中的人们,现在骤然要让他们来听“大循环”“小循环”“维他命”“内分泌”“伤寒杆菌”“滤过性病毒”等等,自然会感到目迷五色,莫知所措……在这场合之下,就可能发生两种情况,有些脑筋顽固的,根本就不信这一套,讲由你讲,听不听在我,准备学习终了,来一个“原璧归赵”,其中思想开明的,倒很乐意接受这些新东西,但实际上难以消化它……这种新知识竟于中医无益,不仅不可能提高中医技术水平,有时反会被它搞得更糊涂了,比如拿肾脏说吧,中医一向是认作贮藏精液的脏器,腰背酸痛,遗精早泄,就是所谓“肾亏”的症状通常只须用些杜仲、兔丝子,金樱子或覆盆子的补肾固精药,就可很快地把这种病症治好,假如依照现代生理学来讲,“肾” 是泌尿器,“肾亏”难道就是泌尿机能衰弱?这就够使人糊涂了……像中风病因,过去认为是“肝风内动”,在治疗上很容易着手,只消用些平肝熄风药,如天麻,钩陈、羚羊角,龙胆草之类就可,假如依照新的病理来讲,中风由于血压过高,动脉硬化,这又害苦人了,那怕翻遍了全部本草纲目也决计找不出一种治血压过高或动脉硬化的药来……因此我们一方面希望各地主办中医进修机构的工作人员,能够注意到这种反映……最好把中西汇通的基本理论,亦要择要灌输一些进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营卫与阴虚盗汗
何多谊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武威 733000)
摘要:盗汗是指睡中汗出,醒时汗止。
盗汗为什么偏偏睡眠中汗出醒时汗止?笔者现就主要通过论述营卫的相互关系及营卫与汗、盗汗的关系,来对阴虚而致盗汗的机理加以分析。
关键词:营卫;阴虚;盗汗;机理
一、引言
盗汗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临床上可见多种病因所致,盗汗之为病,阴虚火旺者多见,本文主要从论述营卫的相互关系,营卫与汗的相互关系,营卫与盗汗的关系几个方面来对于阴虚盗汗的机理作一浅析。
二、营卫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一) 营卫的概念
营气是由水谷精微之精华部分化生运行于经隧或脉中的气,与由水谷精微之悍烈部分化生而运行于脉外的卫气相对;营气是具有营养全身、充盛经脉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
[1]卫气是由水谷精微之悍烈部分化生而运行于脉外的气,与由水谷精微之精专部分化生而行于脉中的营气相对而言;卫气有充养皮肤温分肉,调节腠理开阖,保卫机体的作用。
[1]
(二) 营卫的相互关系
《灵枢·营卫生会》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2]但若细言之,则营中有卫,卫中有营,营与卫通过脉道管壁可以相互渗透,营卫之气常相伴相随,维持着营卫和调的状态。
正如张景岳在《类经》注中所说:“虽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主血在内,然亦何尝无气。
故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但行于脉内便谓之营,行于脉外者便谓之卫,此人身阴阳交感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
”说明营与卫可以相互转化,互根互用,内外相贯。
三、营卫与汗的关系
腠理是营卫流通交会的场所之一,亦是汗出的通道。
腠理指汗孔及肌肉组织间隙,赖卫气的温煦而行使其功能。
腠理开阖决定于卫气的运行是否正常,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因此营卫运行异常可使腠理开阖失司造成汗出异常。
四、营卫与阴虚盗汗的关系及阴虚盗汗机理
(一) 营卫与阴虚盗汗的关系及阴虚盗汗机理
盗汗病机,《中医名辞术语选释》认为:“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或云:“阴不制阳,浮阳外越所致”,而并未解释清楚为何盗汗偏偏睡眠中汗出,醒时汗止呢?按理说,昼为阳,夜为阴,动为阳,静为阴。
夜晚或睡眠中为阴,阴虚证在阴气盛时病证应轻缓,为什么在睡眠中阴气盛时反而热迫汗出呢?而醒时阳盛,即“火热”增强了,阴此时受热扰更剧,汗液更易外泄,但为什么汗出反而停止呢?因为睡眠中,卫阳入于阴,肌表之卫阳亦随之减少,又因阴虚,卫阳虽入里,但阴不纳阳,阳遂飘动,入里之卫阳便转化成了“内火”,加之阴虚所产生的内热,此时内火更旺,迫津外泄之力更剧,而且入睡中,卫气入于阴分,卫外之阳却因入里而减少,卫表更虚,腠理失固而汗泄不止,所以“盗汗”。
醒时则入里之卫阳又由里出表,一方面“内火”减少;另一方面此时入里之卫阳由里出表,卫外之阳增强,所以汗止。
正常人为何寐中卫阳入于阴却不发生盗汗呢?因为阴虚盗汗者病情多日久,久则阴损及阳,
阳亦衰减,此时相对阴来说,阳更虚,醒时入里之卫阳由里出表,与卫表之阳一起还可勉强捍卫肌表,所以汗不得外泄;但睡眠中本已虚弱的卫外固表之卫阳的一部分入于里而致卫外无权,故盗汗。
而正常人阴盛阳强,寐时卫阳虽入里,“阳在外阴之使也”,还余足够之卫阳固卫肌表,而且阴精充沛,入里之卫阳与阴合,阳被阴所纳,从而没有阴虚不纳卫阳之“内火”,所以正常人既没有卫表阳虚之患,又无“内火”之热迫津汗出之弊,所以不盗汗。
盗汗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临床上可见多种病因所致,盗汗之为病,阴虚火旺者多见,对于阴虚盗汗的机理,我们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不仅仅要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对于医学的其它理论也应如此,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只有这样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好祖国医学和服务于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高博.内经中营气、卫气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30):65-66.
[2] 曾誉宁.剖析营卫的升降出入[J].内蒙古中医药,2008,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