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不同层次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概念及背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指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与自身专业和学历相符的工作,这种现象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日益突出。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这也成为了当前社会和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1、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中,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逐年增加,而市场需求却未能及时跟上。
另一方面,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有限,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此外,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
2、工资待遇不合理。
工资待遇不合理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中,一些行业的工资水平过高,而一些行业则过低。
这种工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许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一些薪资较低的行业,从而使得这些行业的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而需求却较高。
3、经济结构失衡。
经济结构失衡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一些行业的发展过于迅速,而一些行业则过于滞后。
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过多,而一些行业则过少,从而使得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4、就业信息不对称。
就业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毕业生对于就业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往往存在困难。
一些招聘单位的信息发布不够透明和及时,导致毕业生难以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从而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1、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
高校应当紧密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的一致性。
2、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应当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经济因素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并探讨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宏观层面的经济因素1. 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当前,信息技术、金融、医疗保健等行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大,而传统的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需求相对较低。
这就导致在一定时期内,某些行业就业机会有限,而另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较多。
2. 就业政策政府的就业政策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包括扶持创业、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设立就业优惠政策等。
这些政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工作条件。
政府也大力促进经济结构升级,调整产业布局,以适应新经济发展格局。
这必然对就业市场产生影响。
3. 经济形势宏观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企业的用工需求也会受到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会增大。
而在经济景气的情况下,企业用工需求会增加,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相对会减小。
1. 行业需求结构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同,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行业日益崛起,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相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降低。
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需要关注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2. 薪酬水平薪酬水平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企业愿意提供较高的薪酬来吸引高素质的大学生。
一些新兴行业也出现了高薪职位,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前去从事。
薪酬水平也成为大学生选择工作的重要考量因素。
3. 就业环境就业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与对策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一)供给角度分析1.供求关系。
根据劳动市场理论,如果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就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闲置。
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生的供给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使得大学生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就业状况日益严峻。
再加上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开始倒闭和裁员,使得本已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2.工资影响。
根据市场供求理论,工资水平的上升或者下降与劳动力这种商品供求关系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当市场上的劳动力越多时,工资水平则会越低。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的价值相应的变得较低。
3.偏好影响。
当偏好主要是指供求双方提供工作的期望,前我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处于双向选择,双方都有权利选择或拒绝对方,例如大学生在考虑一份工作时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工作水平、工作环境、晋升空间等都会成为他们就职的因素,如果有一项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就可能拒绝就业。
用人单位也会对应聘的学生进行考虑,如果学生的各项素质不符合他们的工作岗位需求,同样也会拒之门外。
(二)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用人单位在选择对方时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就用人单位而言,他们主要总是希望给大学生最低工资,而希望他们能够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因此在面对一个能力较低又缺乏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和一个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高但是学历较低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喜欢聘用后者,这样他们一旦被聘用就会选择立即上岗,不仅立马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还会给企业节省大量的培训成本。
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在高校需要接受3-4年的高等教育,共需要花费5万左右,这其中还不包括这3-4年的机会成本,因此他们希望毕业后能够寻找一份薪水比较高的工作,从而能够将在大学期间的成本尽快的收回来,因此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往往都比较高,当一份工作与他们的心里的期望较大时,他们往往会拒绝就业。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毕业生人数增长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高质量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等方面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目前,中国就业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现象。
一方面,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和职位面临人才紧缺的状况。
这种供需不平衡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1.1 毕业生人数增长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长却相对缓慢。
这就导致了就业岗位不足,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增加就业岗位: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提高毕业生素质: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应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就业成功率。
1.2 高质量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在就业市场上,高质量就业岗位往往吸引了大量毕业生的关注。
然而,由于竞争激烈,很多毕业生难以获得这些岗位的机会。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学校品牌:高校应加强自身品牌建设,提高学校声誉和影响力,增加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加强实习:高校应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和企业,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3.鼓励学生创业:政府和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
通过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中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一些地区和行业人才过剩,导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行业急需人才,却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毕业生。
大学学生就业的供求匹配度分析和对策研究
大学学生就业的供求匹配度分析和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学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学生们希望能够找到适合自己专业背景和个人能力的工作机会,而企业也希望能够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优秀人才。
然而,现实中我们却常常面临着大学生就业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本文将从供给的角度和需求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的供求匹配度,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
首先,从大学生就业供给的角度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工作岗位却相对有限。
这导致了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其次,一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适应能力。
他们通常只注重于学术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市场需求的调查。
此外,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也是供给问题的一个方面。
从需求角度来看,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许多新兴行业和职业涌现,但对于这些领域,大学生的相关专业和实践经验却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其次,一些企业对于招聘大学生时更看重的是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在传统的本科教育中,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相对较少。
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在面对企业需求时存在一定的不匹配。
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供求不平衡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
首先,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稳定的联系,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
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市场适应能力。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实习机会和就业培训,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此外,学校也可以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和要求,并提供求职技巧的培训和咨询服务。
同时,企业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供求匹配度。
首先,企业可以与高校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参与到大学生的职业教育中去。
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校企合作项目等,让学生在企业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
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经济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经济状况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1. 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
而传统产业的衰退也导致了一些就业机会的减少,这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经济增长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市场的繁荣,但是经济低迷或者衰退时,就业市场将更加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会大大增加。
2. 就业政策和法规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法规也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就业政策的出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保障,比如鼓励创业、支持农村就业、提高劳动者权益等。
而一些法规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比如最低工资调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这些都会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产生影响。
3. 社会保障体系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大学生就业也具有重要影响。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保障和福利,从而增加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和安全感。
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待遇不公等问题则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积极性。
1. 就业市场需求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同行业的就业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一些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就业需求较大,而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需求则相对较低。
不同地区的就业市场需求也会有所差异,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就业质量:部分大学生 就业质量不高,存在工 作不稳定、收入偏低等
问题
就业地区分布
大学生就业地区主 要集中在大城市和 经济发展较快的地 区
东部沿海地区是大 学生就业的主要区 域,中部和西部地 区相对较少
一线城市如北京、 上海、广州、深圳 等是大学生就业的 首选之地
大学生在二线、三 线城市以及农村地 区的就业比例逐渐 增加
机遇:大学生应积极适应市场需求,提高 自身技能和素质,抓住新兴行业的就业机 会,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挑战:新兴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竞争加剧, 大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应对 市场的变化。
建议: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 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职 业培训,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 求和实现就业。
添加文档副标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 经济学分析
汇报人:
目录
01 大 学 生 就 业 现 状
02 大 学 生 就 业 难 的 原 因
03 微 观 经 济 学 分 析
04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 策
05 大 学 生 就 业 的 未 来 展 望
01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率
202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1076万 2022年大学生就业率:33%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经济形势下行、企业需求减少、高校扩招等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挑战: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增大等
05
大学生就业的未来展望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 积极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优 化升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 发展将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的
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来自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导致传统产业缩减, 部分大学生面临转行或失业的风险。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摘要】国家目前就业状况进入相对困难的时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提出有利于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为我国政府、高校及大学生本人解决现阶段及未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现实和理论方面的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就业成本;供给;需求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大众化和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多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否能成功就业,它也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希望与未来。
这已经成为不光个人、家庭、学校关心的问题,且上升为政府、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1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总量矛盾与大学生的自愿性失业并存。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期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连年走低。
1.1 大学生就业“难”的宏观原因:供需矛盾1.1.1 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供需矛盾“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更为严重的是我国还因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发展贡献不足,引起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对大学生的白领岗位需求不足。
我国处于产业链分工的低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三产业不够发达,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可达60%左右,而我国第三产业比重现在只占gdp的30%左右,导致像高科技、金融、法律、理财等中高档的服务岗位需求不够。
1.1.2 区域经济、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供需矛盾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比率达50% ,仅有30% 和20%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
这还是因为近年沿海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上涨引发今年“逃离北上广”后的调查结果。
就业机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内地欠发达地区多,以致大学生们养成“孔雀东南飞”的就业惯性思维,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所急需的专业人才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我国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的劳动经济学分析
套 一套 女 一● ● 一 一● 一● ● 一● ● ● ● 一● 一 套 ,● 一● ● 一 ● ● 一● ● ● 一● ● ● 套 ● ● 套 套 一● ● 一● 一● ● 一● ● ● ● 一 ● ● ● ● ● ●
“ 一 五 ” 间 我 国 的 大 学 毕 业 生 供 给 数 量 高 达 27 0 十 期 0
种限定 了种 种客 观条件 的理 想状 态 , 但是 对 于描述 就 业现象具 有重要 的现实 意义 。按 照西方 经 济理论 , 劳 动需求是一 种“ 派生需 求 ” 也称 为 “ , 引致 需求 ” 是 企 , 业为 了生产产 品满足市场需 求对 人力 、 力 等资本 投 财 入的结果 。 当劳 动供给大 于需求 , 或者 由于受 到经 济 波动影 响劳动 供 给不 变 , 劳 动 需求 减 少 时 , 会 出 但 就
现 失 业 率 上 升 , 动 力 价 格 下 降 , 动 者 就 业 竞 争 加 劳 劳
剧 。除 此之外 , 由于 受 到多 种 因 素 的影 响 , 劳动 力 价 格调整 总是滞后 于市场供求 关系 的变化 速 度 , 经济 学 上称为 “ 工资刚性 ” 也 称 T资粘 性 ) ( 。T 资率具 有 向 下刚性或粘 性的特 征 , 并不会 随劳动 需求 的变 动作 出 充 分调整 。但 在市场条 件下 , 劳动者 丁作 搜寻 理论 表 明 , 职者 的最优策 略是接受任 何 高于其 保 留工资 的 求 工资报价 。也就是说会 出现一 些人 宁肯 找不 到 作 ,
( ) 于 劳 动 供 求 关 系的 基 本 理 论 一 关
在市场 条件下 , 个 国家或 地 区实 现充 分就业 表 一
现 为 劳 动 供 给 与 需 求 达 到 均 衡 状 态 。 尽 管 这 只 是 一
大学生消费问题数学模型(层次分析报告)
word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层次分析模型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是指大学生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全面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可以使大学生在校时合理使用有限的经济收入,进展科学消费.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适度、合理的消费观念,对于促进经济的开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1.1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当今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包括: 家庭供应、家教兼职、特困补助和奖学金.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社会角色的限制,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主要靠家庭供应.大学生消费收入差距悬殊,主要受家庭收入的影响.1.2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目前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由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娱乐消费三局部构成.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生活必需品;学习消费,如学习用品等; 娱乐消费,如购物、旅游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络信息化的开展,大学生消费呈现出多样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的消费形式、内容、消费心理以与消费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学生传统必需型消费呈明显下降趋势,如饮食消费、衣着消费所占比例下降,其他形式的消费比例逐渐增加.学习消费主要集中在购置学习参考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和学习工具上.娱乐消费主要表现为休闲、旅游等方面,并呈上涨趋势.通讯消费主要表现在手机话费、上网等方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恋爱消费也成为日常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1.3 研究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的根本情况,发现大学生日常消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大学生的消费提供正确合理的建议指导,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消费观.2 数据说明与符号约定2.1 数据说明以某某学院学生为调查的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调查问卷的原始数据见附录.问卷是通过对60名某某学院学生随机发放,并收回有效问卷52份而得.由调查的统计结果可知:在校大学生平均的月总支出为,学习支出为元,食物支出占元,衣着支出为元,通讯支出为元,娱乐支出为元.家庭月人均收入不同的在校大学生在月总支出和其他各项具体支出方面存在差异,在校大学生的月总支出主要用于食物支出、其他方面的支出相对较少,这反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仍然是以物质消费为根底,这是由在校大学生的非独立经济地位决定的.2.2 符号约定y y 为学生的平均月消费(元)1x 1x 为学生每月由家庭提供的收入(元)2x 2x 为学生每月做家教等兼职所获取的收入(元) 3x 3x 为学生每月的特困补助的收入(元)0β0β为自发性消费321,,βββ边际消费倾向ε 表示其它随机因素的影响. A 因素对目标的判断矩阵λA 的最大特征值a A 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a a 的权重向量,即用a 的每个元素除以各元素之和所得的矩阵1B 费用对决策准如此的判断矩阵 2B 健康对决策准如此的判断矩阵 3B 心理对决策准如此的判断矩阵4B 开展对决策准如此的判断矩阵i λi B 的最大特征值 ()4,3,2,1 i =i b i B 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4,3,2,1 i =*i b i b 的权重向量,即用i b 的每个元素除以各元素之和所得的矩阵 ()4,3,2,1 i =A CI A 的一致性指标i CI i B 的一致性指标 ()4,3,2,1 i =Z CI 因素的一致性指标 A RI A 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i RI i B 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4,3,2,1 i =A CR A 的一致性判断指标,规定小于0.1时,说明满足一致性准如此 Z CR 因素的一致性判断指标,规定小于0.1时,说明满足一致性准如此ω 准如此的权重向量,我们用以判断各种准如此的支出比例3 消费问题的数学模型我们利用调查所得的数据进展了统计分析和数学建模.具体模型步骤如下: 3.1 消费函数的计量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εββββ++++=3322110x x x y 应用MATLAB 得到回归方程为:12336.05590.80030.7129x 0.7393y x x =++-解得9225.02=R ,5127.1900=F .其中2R 为复相关系数,0F 为F 检验的临界值,0()P F F >为观察值F 大于临界值0F 的概率,且在显著性水平01.0=α下0)(0=>F F P ,越接近0表示回归方程在在显著性水平0.01α=下回归越显著,这明确回归结果非常合理. 3.2 层次分析模型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根据考察的实际情况,层次结构图1为:图1 层次结构图其中最高层为消费,即应怎样消费.最低层分为学习、饮食、衣着、通讯、娱乐五个方面,即我们的消费应在学习、饮食、衣着、通讯、娱乐五个方面按照怎样的比例消费.中间层分为费用、健康、心理、开展四个因素.费用是指价格的上下对决策的影响;健康是指对身体的有利或有害程度对决策的影响;心理是指个人消费的不同动机,包括正常动机和不良动机对决策的影响;开展是指个体为了满足今后成长、进步等要求而不断增长自身修养和素质的一种预期投资对决策的影响.构造判断矩阵:每一个具有向下隶属关系的元素作为判断矩阵的第一个元素〔位于左上角〕,隶属于它的各个元素依次排列在其后的第一行和第一列.表1 重要性标度含义表⎪⎪⎪⎪⎪⎭⎫⎝⎛=171571171311715513511A 计算A 的特征根0E A λ-= A 有最大特征根0735.4=λ,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首先求解齐次线性方程 ()0E A X λ-=解得特征向量为:⎪⎪⎪⎪⎪⎭⎫ ⎝⎛=7118.00791.06761.01731.0a , 归一化,得⎪⎪⎪⎪⎪⎭⎫⎝⎛=*4340.00482.04122.01055.0a 对所得的数据进展一致性检验,步骤如下: 〔1〕.计算一致性指标44.073540.02454141A CI λ--===--〔2〕查表确定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表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表〔3〕计算一致性比例RI ,并进展判断.0.0245/0.890.0270.1.A C ICR R I===< 当RI <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承受的,RI >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要求,需要对该判断矩阵进展重新修正. 故:A 有比拟合理的一致性.第二步,备选对象对决策准如此的判断矩阵是 费用对决策准如此的判断矩阵可作以下假设:⎪⎪⎪⎪⎪⎪⎭⎫ ⎝⎛=134151313115191714515131595123732111B 1B 有最大特征根和对应特征向量2828.51=λ, ⎪⎪⎪⎪⎪⎪⎭⎫ ⎝⎛=1337.00603.02708.08225.04781.01b 归一化,得⎪⎪⎪⎪⎪⎪⎭⎫ ⎝⎛=*0822.00371.01665.05057.02939.01b健康对决策准如此的判断矩阵可作以下假设:⎪⎪⎪⎪⎪⎪⎭⎫⎝⎛=152515511319131213171259715311215112B2B 有最大特征根和对应特征向量2182.52=λ, ⎪⎪⎪⎪⎪⎪⎭⎫ ⎝⎛=2948.00626.01737.09282.01324.02b 归一化,得⎪⎪⎪⎪⎪⎪⎭⎫ ⎝⎛=*1852.00393.01091.05831.00832.02b心理对决策准如此的判断矩阵可作以下假设⎪⎪⎪⎪⎪⎪⎭⎫ ⎝⎛=1221312113113123122311211311321313B 3B 有最大特征根和对应特征向量0032.53=λ, ⎪⎪⎪⎪⎪⎪⎭⎫ ⎝⎛=4764.02101.06432.02156.05184.03b 归一化,得⎪⎪⎪⎪⎪⎪⎭⎫ ⎝⎛=*2308.01018.03117.01045.02512.03b开展对决策准如此的判断矩阵可作以下假设:⎪⎪⎪⎪⎪⎪⎭⎫⎝⎛=12121512112141711212151242131575314B 4B 有最大特征根和对应特征向量0246.54=λ, ⎪⎪⎪⎪⎪⎪⎭⎫ ⎝⎛=1833.00993.01833.03548.08927.04b 归一化,得⎪⎪⎪⎪⎪⎪⎭⎫ ⎝⎛=*1070.00580.01070.02071.05210.04b所以,令⎪⎪⎪⎪⎪⎪⎭⎫⎝⎛==****1070.02308.01852.00822.00580.01018.00393.00371.01070.03117.01091.01665.02071.01045.05831.05057.05210.02512.00832.02939.0),,,(4321b b b b B于是对象对目标的排序:⎪⎪⎪⎪⎪⎪⎭⎫⎝⎛=⎪⎪⎪⎪⎪⎭⎫⎝⎛⎪⎪⎪⎪⎪⎪⎭⎫⎝⎛==*0757.01243.00861.06027.01034.04340.00482.04122.01055.01070.02308.01852.00822.00580.01018.00393.00371.01070.03117.01091.01665.02071.01045.05831.05057.05210.02512.00832.02939.0a B w 模型分析:排列的一致性检验:0707.0452828.5155)(11=-=--=λx CI 12.1)(1=x RI 05455.0452182.5155)(22=-=--=λx CI 12.1)(2=x RI 0008.0450032.5155)(33=-=--=λx CI 12.1)(3=x RI 00615.0450246.5155)(44=-=--=λx CI 12.1)(4=x RI 令:)00615.00008.005455.00707.0(),,,()(4321==CI CI CI CI x CI03265.04340.00482.04122.01005.0)00615.00008.005455.00707.0()()(=⎪⎪⎪⎪⎪⎭⎫ ⎝⎛=•=*a x CI x CI Z ()119888.14340.00482.04122.01055.012.1,12.1,12.1,12.1)()(=⎪⎪⎪⎪⎪⎭⎫⎝⎛=•=*a x RI x RI Z 1.002915.0119888.103265.0)()()(<===x RI x CI x CR Z Z所以,有合理的一致性.所以,()Tw 0757.01243.00861.06027.01034.0=即:消费按照学习:饮食:衣着:通讯:娱乐应为()0757.01243.00861.06027.01034.03.3 自身消费模型结合自身的情况,我的月总支出,学习支出,饮食支出:衣着支出:通讯支出:娱乐4 模型的优缺点本文给出了大学生消费问题的模型,即层次分析模型.此模型由于是关系到个人的决策问题所以多少带有个人的主观意识,如文章中的成比照拟矩阵很大成分上就是作者本人的意见,但是它通过了一致性检验以与符合当今社会的常规,所以此模型还是可行的.6 参考文献[1] X来福. 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3] 袁震东等.数学建模简明教程[M] .某某:华东师X大学,2001[4] 姜启源等.数学模型(第三版) [M].:高等教育,2003[5] 杨启帆等.数学建模[M] .:某某大学, 1999[6] 梁国业等.数学建模[M].:冶金工业,2004[7] 王兵团.数学建模根底[M].:清华大学,2004.[8] 甘应爱.高校毕业生就业手册[M].:某某大学大学,2005[9]武小莉.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某某高等学校第15卷第12期 20037 附录7.1 调查问卷大学生消费调查问卷1.您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为〔〕A.400以下 B.400—800 C.800-1200 D.1200-1600 E.1600以上2.您的月消费额大概为多少〔〕A.300以下B.300-500C.500-700D.700-1000E. 1000以上3.您每月由家庭提供的收入是〔〕A.200以下B.200-400C.400-600D.600-800E. 800以上4.您每月做家教等兼职所获取的收入是〔〕A.100以下B.100-200C.200-300D.300-400E. 400以上5.您每月平均的特困生补助的收入是〔〕A.50以下B.50-100C.100-150D.150-200E. 200以上6.您每学期学习方面的花费〔包括文具、书籍、复印、培训班〕〔〕7.您每月饮食方面支出〔包括零食饮料〕大概为多少〔〕8. 您花在服饰方面平均每个月的消费是〔〕A.50以下B.50-100C.100-200D.200-3009. 您每月用于娱乐方面〔看电影,购置游戏光盘,CD等〕的支出〔〕以上10. 您拥有手机吗?如果有,每个月话费支出为多少?如果没有,请回答下一题.A.50以下 B.50-100 C.100-150 D.150-200 E.200以上11. 您每月用于通讯方面的支出为多少〔仅限于使用卡的情况〕〔〕12. 您花费的资金主要来自〔〕13.您觉得您现在每月消费情况如何〔〕注:本问卷共发放60份,收回有效问卷52份.发放以我们周围的同学为主,根本上做到了随机发放.7.2 数据的统计表3 有关数据统计表〔单位:元〕人均收入月总支出家庭提供家教补助学习食物衣着通讯娱乐300 250 250 80 100 20 200 20 5 5 300 250 200 100 70 50 200 30 10 10 300 300 300 100 70 60 250 30 20 20 300 300 200 100 70 40 200 20 20 20 350 300 250 100 70 50 200 20 20 10 400 300 250 100 100 100 250 50 30 50 400 300 300 0 0 50 200 20 20 10 400 350 300 100 70 70 200 30 25 25 400 400 400 100 100 50 250 50 30 20 400 400 400 0 70 50 250 50 30 20450 450 400 50 70 60 250 50 50 40 500 350 400 180 50 50 200 50 30 20 500 500 500 0 0 50 300 50 50 50 550 500 300 100 100 80 300 50 40 30 600 370 400 150 70 55 230 40 20 30 600 400 600 0 70 55 250 50 25 30 650 450 450 0 0 50 250 50 50 50 700 450 500 300 100 70 260 55 35 30 700 450 450 100 70 70 300 30 20 30 700 500 500 0 0 50 300 50 50 50 700 500 500 0 0 50 300 50 50 50 750 500 500 0 0 80 300 50 40 30 750 500 500 0 0 80 300 60 40 20 800 450 500 120 120 80 250 70 20 30 800 450 500 100 0 50 250 50 50 50 800 500 600 200 100 50 300 60 40 50 800 700 600 150 50 100 500 80 80 50 900 500 500 200 80 75 270 60 35 60 900 500 500 0 0 40 300 80 40 40 1000 500 600 0 0 60 300 50 60 30 1000 550 600 100 0 85 300 50 45 70 1000 600 700 0 80 50 350 60 40 100 1000 650 700 150 0 60 350 70 20 150 1100 650 600 150 50 60 350 70 20 150 1100 700 800 120 0 90 370 115 25 85 1100 750 800 0 0 80 380 150 40 100 1200 700 700 150 0 55 350 140 50 105 1200 700 800 200 100 70 380 120 30 100 1300 800 900 80 0 45 400 180 55 120 1400 600 800 0 50 40 350 80 55 75 1500 600 600 0 0 80 300 20 30 20 1500 600 600 0 0 60 400 60 40 40 1600 600 600 0 0 80 400 50 50 20 1600 750 800 100 70 70 400 120 40 120 1700 550 600 0 0 70 350 50 30 50 1800 700 700 0 0 80 400 100 60 60 2000 500 700 0 0 50 250 60 60 30 2000 600 400 0 0 100 350 50 50 50 2100 600 60 0 0 80 350 50 70 50 2100 700 700 0 0 100 400 100 50 50 2200 500 500 0 0 50 300 50 50 502500 700 700 0 0 100 300 100 100 1006.3 回归分析编程clearx=[25080 100; 250100100; 400180 50;400 150 70; 600070; 500300 100;500 120120; 600200 100; 600150 50;500200 80; 600100 0; 7000 80;700150 0; 600150 50; 600200 100;8001200; 80000; 700150 0;800300100; 800100100; 600100100;700100 0; 900050; 900800;800050; 900200 0; 10001000;10000 80; 12000100; 11001500;12002000; 900150 70; 110010070;12001800; 9001000; 1200070;1500 00; 8001800; 110000;10002000; 40010050; 12002000;11001500; 13002000; 900 1800;150000; 160000; 15003000;15001000; 15001800; 15002000;18001000;];x1=[x,ones(52,1)];y=[250 300 350 370 400 450 450500 700 500 550 600 650 650700 700 750 700 700 750 500650 700 800 600 850 900 700900 950 1000 750 900 1200 8001100 1300 700 900 1100 600 1100 950 1500 1000 1200 1100 1500 1200 1400 1500 1600];[b,bint,r,rint,stats]=regress(y,x1,0.01)bstats。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3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00872) 内容提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就业制度的演变、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动、个人就业意愿和行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和国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文章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确有困难的表现。
不过,由于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的局限,客观上也夸大了这种困难的程度。
文章对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特别是降低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就业环境3 本报告是曾湘泉主持和承担的200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的总报告部分。
本研究除总报告外,还有另外9个分报告。
参加本课题研究、分报告撰写和讨论的有:丁大建、易定红、唐旷、潘锦棠、刘尔铎、程延园、杨伟国、孙光德、姚裕群、樊钉等。
2003年是1999年我国大学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社会上普遍反映大学生就业难。
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大学生就业成为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进城寻求就业两大问题以外的一个新的关注焦点。
从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大学生就业两者关系的角度,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和深入地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发生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讨论和研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总体上说,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总体良好。
尽管如此,在发达国家,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波动,也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巨大波动。
无论在美国还是日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是人们关注的重大的社会经济现象。
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扩展,许多学生在从高等教育到就业的转换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 PPT
就业现状
自从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 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 走入社会,虽然目前我国社 会需要很多人才,但我国高 校毕业生就业难还是个很严 峻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加快 发展、社会通货膨胀、大学 生生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 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现在 大学生失业的现象已经很显 著了,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 大学生失业。
社会环境里,应当理智的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灵活的处 理面 临的机遇。
3.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 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 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 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 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 “等、靠、要”,结果 只会是一事无成。
当前形势对大学生的就业建议:
1.充分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决策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 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 想干什么。注意学以 致用,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 语言表达能 力等非专业优势。
2.确立合适的就业目标 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 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 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 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顺从”社会 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 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 意愿挑选就 业地域和企业类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民经济比较吃紧 的
1. 精神品质:实干精神(28.16%),敬业精神 ( 26.76%),诚实守信(23.94%),团队精神 ( 5.63%),社会和工作责任心(4.23%),竞争意 识(2.82%)
2. 综合能力:最看重的单项能力前三位为专业知 识 技能(31.00%),实际操作能力(31.00%), 创 新能力(28.71%)
2.从就业目标考虑,大学生应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选择 方法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论文题目: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内容提要:大学生就业难几乎是所有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的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之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的现状及趋势,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出发,着眼于分析其中的经济原因,即从经济学角度中的供给和需求矛盾来分析,本文最后针对原因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本文认为,形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供给、需求和就业体制三个方面。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高校需树立与市场接轨的办学理念和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大学生自身需用社会所需的就业技能和理念武装自己,同时需要动员政府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资源,协同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现状及趋势;原因;对策;就业指导目录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的现状及趋势 (3)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4)(一)供给方面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4)1. 劳动力供给中量的变化 (4)2. 劳动力供给中质的变化 (4)3. 供给中择业观念的偏差 (5)(二)需求方面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5)1. 劳动力需求中量的变化 (6)2. 劳动力需求中质的矛盾 (6)(三)就业体制方面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6)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社会多方协同努力 (7)1. 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7)2. 高校要强化内部教育改革 (7)3. 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8)4. 用人单位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要积极作为 (9)参考文献 (9)正文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2011年全国将有6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比2010年增加约30万。
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6% 以内。
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不可能都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不能完全归结为大学扩招,扩招对提高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非常必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首当其冲是毕业生的就业和失业问题。
高校毕业生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高校毕业生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
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他们能否找到符合自己专业背景和发展方向的工作机会呢?本文将对高校毕业生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以期为毕业生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人才需求状况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1.1 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对高水平的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化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
此外,工程技术领域、能源环境领域、生命科学等领域对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存在着较大的需求。
1.2 专业型人才各个行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迫切。
比如,金融行业对金融、会计、审计等专业的毕业生有较高的需求;医疗行业对医学、护理、药学等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教育行业对师范类、教育技术类专业的需求也相对稳定。
1.3 综合素质型人才除了专业技能,企业也非常注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等。
因此,拥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毕业生在市场上也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2.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行业影响和需求差异行业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和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的地区,企业招聘毕业生的数量和力度相对较大;而在经济相对萧条的地区,企业的招聘需求则相对较低。
此外,根据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同行业的就业形势也会出现变化。
2.2 就业岗位类型和薪资待遇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通常有三种选择:进入事业单位、就职于国企或外企、创业。
其中,事业单位相对稳定,但竞争压力大;国企或外企的就业机会多,但也要求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创业需要一定的背景和能力,并且风险较大。
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的经济学分析自1999年以来,伴随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以每年六十万的速度增长。
据官方数据统计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达700万。
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中国已经步入了人力资源大国的行列。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实现了许多人上大学的愿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继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新的热点问题。
能否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一、供需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实现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商品紧俏,形成卖方市场;而买方市场表现为供过于求。
作为一种特殊劳动力商品的大学生,其供给方是高等院校,需求方是用人单位及整个社会,其供需也遵循供求规律。
如果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大学毕业生供求均衡,不存在就业难;但是,如果出现大学毕业生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则不再是紧俏商品,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则必将出现大学生就业难。
现实社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双不足”。
1. 大学生有效供给不足大学毕业生有效供给是指在现在各种工资水平下,大学毕业生愿意而且能够就业的数量,既包括大学生有就业的意愿也包括大学生有就业的能力。
(1)二元市场导致大学生就业意愿的二元性。
从就业意愿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而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
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付出了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其受教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心理成本等。
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假定,人们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主体,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找寻工作时必然选择能够带给其较大收益的工作。
由于中国存在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劳动力市场被分割为高级劳动力市场(如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等)和低级劳动力市场(如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策略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策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策略成为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经济发展策略。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就业市场供给过剩,特别是在传统行业中,已有足够的从业人员。
这导致了就业岗位的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首先,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传统行业对综合能力要求不高,而高校毕业生更多地注重理论学习,实践经验相对不足。
此外,一些新兴行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是新奇的领域,他们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表现在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加剧。
由于就业市场需求偏向于某些热门专业和行业,导致其他行业就业机会匮乏。
许多高校毕业生只能选择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这加剧了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压力。
同时,就业问题还催生了大量的劳务输出,使得产业结构空心化。
二、经济发展策略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经济发展策略。
首先,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与对接。
高校应该更加关注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开设市场紧缺的专业,并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学生实习机会等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教育培养,提供实践机会和岗位需求信息,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其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
政府应该加大对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
在传统产业中,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就业的依赖;在新兴产业中,可以培育壮大市场,增加就业机会。
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可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外,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
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从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 从经济学上看
从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从经济学上看,要就业,就必须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两方面。
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均衡点就是就业量。
学校,学生只是供给方,市场是需求方。
先看供给。
从量上看,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可以说“供应量”是有保证的。
从质上看,就比较复杂了。
说毕业生质量下降既不合逻辑,又没有事实依据。
社会的发展,教育投资力度加大而学生质量越来越差,不符合知识的发展路径:知识的积累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说质量下降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适合“市场的毕业生”。
目前,各个大学都奉行精英教育的理念,设置的专业理论性的偏多,实用性的偏少。
说白了,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大师,而不是工作者!孔夫子能不能在今天的就业市场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是个未知数。
培养大师,我们需要,培养工作者,我们也需要。
但培养工作者的土壤又有多少呢?单一的教育体制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大学的名气,教育经费的多少与学校有多少院士,有多少个知名学者,发表了多少论文联系在一起。
学校这样设置专业,也是最理性的选择!如果我们有另一种“大学”,只培养适合市场的工作者,其办学的好坏只以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而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部分大学培养重量级大师,部分大学培养适合人才,这才是教育的全面性之体现。
再看需求。
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
机器的使用,也有同样的作用。
南方经济发展快,机器使用率高,就业机会多,这一点从下海潮和南下打工潮得到证实。
所以宏观上就业机会在增加。
但看看需求主体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微观上,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没有多大增加,甚至在相对减少。
就业需求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自己创业。
市场的风险,社会经验的缺乏,自己创业对毕业生就业的吸纳微乎其微。
编制的减缩,政府职能的要求,政府的人员本身就很多,吸纳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
而且,函授,在职等教育市场的存在,使得那些有关系的人,大可以在上大学前先占个位置,再或函授或在职,混个文凭,虽然有的连自己上的大学那里都不知道。
大学经济学研究报告范例:供求关系分析
大学经济学研究报告范例:供求关系分析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决定资源分配的学科。
其中,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中商品和服务的定价和数量。
本文将以供求关系为主题,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和理论,探讨供求关系对市场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实际应用。
什么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中,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关系。
供给者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提供的数量和定价,需求者根据自身需求来决定购买的数量和支付的价格。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将决定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定价和数量。
分析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是研究供求关系的重要工具。
供给曲线表示供给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随价格变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供给量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因为供给者可以通过提高价格获得更高的利润。
需求曲线表示需求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随价格变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因为需求者可以通过购买更多商品或服务来减少花费。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称为供求平衡点,也是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定价和数量的决定因素。
当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市场将实现供需双方的最大福利。
如果供给多于需求,价格会下降,以促使需求增加,直到供需平衡;如果需求多于供给,价格会上升,以促使供给增加,直到供需平衡。
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因素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因素:1. 价格价格是供给和需求的核心参数,直接影响供求关系的数量和定价。
价格上涨会导致供给增加和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则会导致供给减少和需求增加。
2. 收入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也是供求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
收入水平的增加会导致需求增加,收入水平的下降则会导致需求减少。
3. 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和互补品对供求关系也有显著的影响。
如果市场上存在替代品,当价格上涨时,需求者可以选择购买替代品,导致原商品的需求减少。
相反,如果存在互补品,当价格上涨时,需求者需要购买更多的互补品,导致原商品的需求增加。
中国经济结构与大学生就业
中国经济结构与大学生就业1. 引言1.1 中国经济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中国经济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不同行业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和吸引力。
随着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新兴产业的崛起对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传统行业的衰退也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
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挑战。
随着经济升级和转型,一些传统产业的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产业的就业需求则需要大学生具备更高的技能和知识。
这也要求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适应能力,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经济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密不可分。
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引领大学生就业方向,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中国经济结构演变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经济结构在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演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经济结构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导,大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农村和农业领域的工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逐渐崛起,大学生开始涌向工厂和生产线,从事技术工作。
这一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要适应新的产业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服务业开始崛起,金融、电子商务等行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
中国的经济结构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大学生也可以选择从城市到农村发展,为农村振兴作出贡献。
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长,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实现自身的价值。
2.2 不同行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不同行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是一个关乎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校不同层次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使得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给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本文首先从不同层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这个角度考察了高校毕业生供求的现状,然后通过对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经济学分析,力图揭示其中一些关键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标签]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供求经济学分析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高校毕业生的供求关系,从而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不同层次毕业生供求的现状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本文通过初次就业率这个量化的指标从不同层次毕业生的角度考察了我国高校毕业生供求的现状。
初次就业率是这样一个概念:初次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x100%,其中待就业毕业生人数包括截止到该年度6月1日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和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毕业生人数。
虽然就业率只是对高校的一个单项评价,但就业率反映了高校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是市场机制作用于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公布就业率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刺激高校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二是引导考生根据社会需求填报志愿,三是促使各高校更加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初次就业率由教育部和省级高等教育的有关部门分别负责教育部直属院校、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与公布。
如表1:
我们可以按照研究已建立的分析模式进行分析:初次就业率在70%~90%之间,就业状况与社会需求基本平衡;如果超过90%,说明供不应求;初次就业率在50%~70%之间,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压力;在30%~50%之间,毕业生就业有困难,在30%以下则就业有危机。
根据统计结果和建立的分析模式,可以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总体上看,高等学校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
例如从2001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9.4%,其他中央部门(单位)所属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8.61%,均处于70%~90%的供求基本平衡的区间之内。
2.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在及时就业率上存在明显差距。
其中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差距不大,而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就业率的历年差距多数在30%左右,而2000年更是达到了45.22%。
3.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成为影响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消极因素,并且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呈现出矛盾态势。
专科生就业率历年都在30%~50%及50%~70%这两个区间徘徊,专科生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二、对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经济分析
通过对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考察,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
首先应当明确经济学中供求关系的两个基本概念:替代和价格弹性。
替代表示一种物品对另一种物品的取代程度,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导致另一种物品需求的上升,则这两种物品互为替代品。
价格弹性;数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它表示数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二者存在如下关系:对于那些容易找到替代品的物品,其弹性一般较高,反之亦然。
当知识在生产要素中所占的地位日渐上升的时候,由于研究生一般掌握着某一专门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其劳动力替代程度小,所以价格弹性低,即人力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也比较小。
而专科生所学的主要是操作性知识,与成人教育、职业中专的知识结构相差不大,因此劳动力替代程度较大,即价格弹性就高。
本科生则介于二者之间,但与研究生的相似性多于与专科生的相似性。
这里主要通过图1和图2分析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差别很大的原因。
图1中的S表示研究生的供给曲线,D表示对研究生的需求曲线。
Eo表示均衡点,Po是均衡价格,此时供给和需求是平衡的。
在均衡人力价格以上供给大于需求,研究生就会过剩,反之就短缺。
这取决于人们的人力价格期望Pe,期望反映了个人人力价格的加权平均化。
它取决于多个因素:以往的工资水平、舆论的导向和企业所提供的工资水平等。
由于研究生对工资的期望Pe高于均衡价格Po,导致了研究生仍然会有所过剩,其中(Qs—Qd)即表示过剩的数量。
但因为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研究生供给量的弹性都很低,这就决定了即使人力价格期望Pe高于均衡价格Po,研究生的及时就业率也相对较高。
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人们往往会只是看到热门专业或极少数人的高工资而不切实际地提高了自己的期望。
从长期来看,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供给曲线s将向右移动,使需求曲线也同时右移,但如果需求曲线右移的程度小于供给曲线,均衡价格Po也会相应地降低。
因此,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合理的人力价格期望是影响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科生的就业现状与研究生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本科生对人力价格期望Pe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就业率的高低。
根据李家华和吴庆对于2000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在对工资收入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学生的高期望值,选择月工资待遇1500元至2500元的学生占49%,选择2500元以上的占28%,大大高于北京的平均工资。
在六月用人单位调查中,75.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过高。
大学生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偏差,致使在供求上产生了错位。
从初次就业率可以看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业状况处在供不应求(初次就业率超过90%)或基本平衡(初次就业率在70%~90%之间)的状态,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期望水平。
价格是供求关系中最重要的杠杆,它直接影响到供求关系,对此必须引起重视。
如图2所示,专科生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系数都比较大,这就导致了人力价格期望的一个微小的上升,从而引起供应量的严重过剩(Qs—Qd)。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专科生期望值很低,专科生也无法充分就业。
有人也许会得出大量减少专科生的结论,那么我国真的就不需要专科生了吗?这同样有复杂的外部因素,比如,我国现在仍处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阶段,产权的不清晰导致企业在用人时并不考虑人力资源成本而只是注重外部的名声,从而导致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
近几年的统计数字也证实了只是单纯地减少专科生的招生数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科生就业率低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所提供的有关数据,2000年与1999年相比,专科毕业生的数量由55408人减少到35 414人,而初次就业率却降低了10.23个百分点。
其中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在专科生的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我国,专科生往往是本科生教育的“微缩版”,既没有本科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没有技校生的操作能力。
从整体上看,高等学校毕业生与下岗职工及社会失业人员之间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是不同就业层次上的竞争,彼此之间的冲突并不严重。
但从潜在和发展角度看,两者的竞争和冲突仍存在,而且已经在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中反映出来。
大量过去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在职和待业人员,为避免下岗并获取新的工作机会而需要继续学习时,首先将进入成人专科层次,他们完成学业后进入就业市场,社会对专科生的需求就会下降,从而必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成压力。
由于成人教育学生、中专生等与专科生之间的相互替代性,造成了专科生就业的供求弹性较高,使得专科生的整体就
业率偏低。
三、有关对策
通过以上对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考察和经济学的分析可见,对我国毕业生就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1.研究生与本科生应当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从初次就业率来看,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市场基本处于供不应求或基本平衡的状态,所以造成部分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过高的期望值。
随着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的学生在今后几年内陆续进入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的合理期望值将更为重要。
2.主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部门必须及时作好就业信息的发布工作。
毕业生的高期望值源于掌握信息不充分,大多数是向高工资看齐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具体情况。
只是依靠毕业生的自我调节往往有滞后性,等毕业生正确认识了自我价值后,很多就业机会却早已失去,所以信息的披露必须及时。
要规范用人单位行为,正确反映工资现状。
不少单位承诺的待遇与实际有较大差距,这影响了信息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3.专科生的培养要有自己的特色。
近几年尽管专科生的招生规模一直在缩小,但就业率仍在低位徘徊,所以专科生的就业率过低不能仅仅从供求数量的角度来分析。
它涉及到专科生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方式等诸多方面,关键是专科生与本科生、成教生及职专生之间的可替代性,导致了专科生在就业市场没有自己合理的定位。
因此,专科生教育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本科教育、成人教育及职专教育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