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合集下载

史记必备知识点总结

史记必备知识点总结

史记必备知识点总结1. 史记的起源和发展史记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史记主要是由一些宫廷官员和学者们撰写的。

这些史记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的政治事件和宫廷内斗,形成了一种以政治为主题的史记体裁。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记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2. 史记的写作特点史记的写作特点主要包括客观、全面、真实和立场鲜明等几个方面。

首先,史记要求作者客观地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偏不倚地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其次,史记要求作者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要尽可能地呈现出历史的全貌。

再次,史记要求作者要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事实,不能加以歪曲或伪造。

最后,史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展现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这种立场鲜明的史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史记的一种特色。

3. 史记的分类史记可以根据其内容和体裁的不同进行分类,其中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即以体裁和内容为标准的分类。

以体裁为标准的分类主要包括叙事史记、编年史记、日记史记和读史记几种主要的体裁。

叙事史记是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的体裁,它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的虚实加以掌握,并通过叙述形式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发展。

编年史记则是以历史事件的时间为主要内容的体裁,它通过按时间顺序的编排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发展。

日记史记是以日记的形式来记录历史事件的体裁,它要求作者要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记录历史事件。

读史记则是以学者的观点和评论来记录历史事件的体裁,它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以内容为标准的分类主要包括政治史记、军事史记、经济史记、文化史记等几种主要的内容分类。

4. 史记的主要内容史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等几个方面。

首先,史记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记载和描绘,要尽可能地呈现出历史事件的全貌。

其次,史记也要求作者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描述,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人物。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口头:中国独特的木铎,“循于路,求路谣之言也。

”2.文字:最早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甲骨用于占卜和祭祀,金石用于记录诏书和常法、歌功颂德。

春秋战国时候传播活动更加频繁,秦始皇统一之后传播更加通畅。

3.3000年之前,出现集市贸易,同时出现最初的商业广告●两汉三国魏晋:1.汉代之后,邮驿制度进一步发展。

长安周围设有“邸”。

汉代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早期以简和绢帛为主,东汉蔡伦“蔡侯纸”处于草创阶段,仍不流行。

汉代的“邸”还不具有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重视新闻传播,“消息”一词,出现在先秦,广泛于三国。

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政府文告)和露布(军事,政治性檄文),烽燧(报警)。

社会上有童谣和谣言。

载体多元,一开始最多的还是竹简,直到公元403年东晋桓玄下令废简用纸之后,纸张传播才开始独占鳌头。

此时没有建立官报体制。

●唐代早期官报:1.中国报纸出现于唐代(雕版印刷,但是主要印刷佛经,还没有用来传递新闻),最早的报纸是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期开始孕育,与藩镇制度有紧密联系。

各藩镇在长安设邸,即进奏院,进奏官有地方派遣,只对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管辖。

“进奏院状”的特点:不定期的由进奏院向地方传发,读者是藩镇长官和诸道长官;行文上有官文书的痕迹,但早于官文书发行信息;内容多是朝廷的政事活动;进奏官自行采集信息。

2.开元杂报(原件不存在)敦煌进奏院状(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3.唐代的报状是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的过程。

有官方性质,属于古代官报,但是不是中央政府下发的,和宋代“邸报”有差别。

●宋代“邸报”“小报”:1.都进奏院负责统一发布正式官报——“邸报”(此词出现于宋朝)。

进奏官地方派遣,但是有门下省统一管理。

发报制度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之前和唐代一样,之后统一管理统一发报。

2.宋代邸报特点: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完全脱离官文书成为官方传播工具;读者扩大官员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成为定期发行。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1、从周代到春秋战国,新闻传播仍然主要靠口头,不过峰火报警在传递军事信息上发挥了特殊作用。

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3、汉代继承了秦的传统,朝廷也是以诏书形式向地方发布官方新闻,还有更加明显的宣传目的。

4、“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

(第一个用新闻一词的人)5、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

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说在襄樊得到的简明朝政公报,并称”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形式。

7、进奏院状:是唐代新兴传播媒介。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进奏官除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绝密消息。

这种报告是进奏官只上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阅读的半官方情报,带有”新闻信”性质,人称”进奏院状”。

8、除了朝报和进奏院状外,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还有诏书、露布、观察使牒等。

9、宋代邸报: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进奏官便成了国家的工作人员。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进奏官抄报的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05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与规律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口耳相传
壁画、文字和信号
在早期的中国社会,新闻传播主要依靠口耳 相传的方式,人们通过口述和传闻来传递信 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壁画、文字和信号等手段 逐渐被用于新闻传播,这些方式具有更高的 准确性和更广的传播范围。
官报与邸报
口头与书面传播并重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意义
记录历史事实
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通常以口头、书信、邸报等形式进行,它们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反映社会状况
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包括社会风气、道德观念、民情民意等,对 于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价值
传递信息
加强社会联系
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传递信息的重 要途径之一。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 以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和情况,以便 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有助于加强社会 联系。例如,邸报的读者主要是官员 和士人,通过阅读邸报,他们可以了 解中央和地方的情况,从而更好地履 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此外,一些民 间组织和个人也会通过发布消息来加 强社会联系,例如《申报》早期的消 息多涉及官场腐败、灾荒歉收等社会 问题。
急递
对于紧急信息,会使用急递方式传递,通过信 鸽、快马等手段,确保信息及时送达。
3
水路传递
借助河流和海洋的水路,官方信息可以通过船 只进行长距离传递,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古代官方新闻传播的局限性
信息筛选
古代官方新闻传播受到严格的信息筛选,只 有符合官方立场和利益的信息才能发布,限 制了信息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典籍简史

中国古代典籍简史

中国古代典籍简史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中国古代典籍是指中国古代文化领域中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典籍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如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等,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其次,中国古代典籍的数量众多,内容繁杂,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其中最重要的典籍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孟子》等等。

这些典籍不仅具有思想深邃的内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此外,中国古代典籍的影响力广泛而深远。

这些典籍传承了中国古代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

它们不仅是人们学习和塑造自己的重要依据,也为中国古代社会赋予了深邃的文化内涵。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典籍不仅在中国本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对象。

其智慧和思想的精华,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也为世界各国的学者探索和借鉴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典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无尽的智慧和思想,对于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其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影响力使其成为我们研究和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人生与价值观。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中国古代典籍的简史。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古代典籍进行简要的概述,包括它们的定义和分类。

我们将解释什么是古代典籍,以及它们在文化和历史上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将在正文部分详细讨论中国古代典籍的重要性。

我们会探讨为什么古代典籍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思想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我们将介绍一些重要的中国古代典籍,并解释它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古代典籍的发展历程,回顾中国古代典籍的演变和变迁。

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人类的思想、知识和智慧,是人类思维的集智之所。

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他们通过绘画和口头传承来记录信息和经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于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开始探索更高效的记录方式。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书写系统之一。

他们将象形文字刻在石头上,形成了最早的碑文。

同时,古巴比伦人也发明了楔形文字,这种文字用尖锐的木片刻在湿泥板上,形成了最早的纸面书写。

随着文字的出现,书籍开始呈现出书写、保存和传播的特点。

古代书籍多以竹简、木牍等为载体,文字以墨水或木炭等材料书写,这些书籍被称为古籍。

在中国,古代书籍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甲骨文记录文字。

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文和铜文,记录祭祀、政务等内容。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竹简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这是一种由竹子制成的薄片,可用于书写。

到了秦汉时期,纸张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制作更加便捷,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张书籍。

古代书籍的保存和传播主要依靠手抄和刻印。

手抄是指将原本的内容逐字逐句地复制到新的材料上,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刻印则是将原本的内容刻在木板上,然后用墨涂抹在纸上,形成印刷的效果。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大量复制书籍,但制作木板的成本较高,且不能随意修改内容。

直到公元1040年,中国的印刷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一年,北宋的印刷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将文字刻在小块的木头或金属上,然后通过拼凑这些活字来组成文字和句子,最后涂上墨水印刷在纸上。

这种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的制作速度大大加快,大量的书籍开始出现。

毕昇的发明对世界印刷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印刷术的鼻祖”。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传播范围也大大扩大。

在欧洲,印刷术的发明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传播和文化繁荣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到了16世纪,印刷术已经在欧洲各地广泛应用,书籍开始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新闻发展历程

中国的新闻发展历程

中国的新闻发展历程中国的新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50年的夏朝,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新闻机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新闻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早期中国的新闻通常通过宣讲者口头传播,同时书面新闻也在这个时代开始出现。

封建社会的早期,新闻通常被政府机构用来宣传和维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新闻发展开始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改变。

19世纪,西方新闻在中国开始传播,这是中国新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列强的侵略和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背景下,一些传教士和西方商人开始设立报纸,为中国人民提供新的思想和信息。

这些报纸成为了新闻发展的先锋和催化剂。

20世纪初,中国的新闻发展迎来了重大变革。

这个时代的新闻业非常活跃,新闻机构和报纸数量急剧增加。

新闻机构成为了舆论的重要阵地,并且他们开始发起抗议和社会运动。

《新民报》、《大公报》等一系列报纸成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众反对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闻发展迎来了一个新时期。

新的政权对新闻业进行了全面改革,实行了新闻出版的统一管理,并强调新闻的政治性和宣传性,把媒体视为意识形态的工具。

这一时期,中国的媒体绝大多数被国有化,新闻被用来弘扬社会主义思想和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发展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变。

1978年,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引入市场经济和外资。

在这个新的背景下,新闻业也逐渐向市场化和商业化转型。

国有媒体开始面对来自社会的竞争,并加强了对报道的调查和独立性的要求。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为中国的新闻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中国人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中国的新闻发展历程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在政治上,中国的新闻媒体仍然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和审查。

言论自由和新闻报道的独立性依然受限,被认为是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威胁。

此外,新闻媒体的商业化也增加了媒体的集中化和商业利益的干扰,可能导致报道的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笔记

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

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

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

1、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

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

2、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

3、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4、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

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

驿传网络十分发达。

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1、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2、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

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露板。

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谈谈古代的新闻传播

谈谈古代的新闻传播

谈谈古代的新闻传播
谈谈古代的新闻传播
木铎据《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引《尚书·夏书》称:“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循于路。

”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这样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蟹)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采风。

可以讲,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最原始形态。

布告与露布它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体。

所谓“布告”,即“布告天下”的政(蟹)府文告,以固定地方悬挂与张贴。

露布则主要是帛或木板,“露面宣布,欲四方速知”。

邸报随着我国印刷技术的出现,邸报在宋代出现。

“邸报”内容,据《宋会要辑稿》中所记,主要有“朝廷政事设施、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差除、注拟”等,其他还包括军事情况、臣僚的章奏等。

小报始于北宋,盛于南宋,是一种以载新闻与时事政治素材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小报。

小本始于元代,在民间雕刻印发。

它们主要刊载来自朝廷方面的消息,不少小本还有许多学术思想、科学信息以及经济领域方面的报道,印制精美。

旗报、牌报、揭帖旗报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鼓舞士气。

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而揭帖则是类似传单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处散发。

报房起于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

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邸报为自己的副业,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

中国传播溯源

中国传播溯源

中国传播溯源一、传播与新闻的分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互联网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新闻媒体。

自人类一产生就有传播活动,但新闻事业却是很晚才产生的。

我们的中国新闻传播史需要从周口店的北京人讲起吗?不需要。

因此我们必须将“新闻传播活动”和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别开来。

什么是传播活动呢?传播就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递思想与意愿的行为。

(Communication is the act of sending ideas and attitudes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一般来说,“说”和“写”是人类传播的两种主要形式。

当然,人类也通过手势、动作、身体和眼神来传播。

也就是说身体语言也是我们表情达意的传播方式。

就象儿歌唱的那样“点头yes,摇头no”。

当然身体语言有其不确定性,比如说要读懂一个人的眼神是很困难的,你很难准确地理解它。

据说,在有些部落是“摇头yes,点头no”。

人类要生存自然就离不开表情达意的传播行为。

但这并不是新闻传播活动。

人类传播活动的三种类型。

个人传播活动(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西方学者把个人的感觉与思考过程也称之为传播活动。

比如你摸摸一块布料子,感觉它质地是否好,然后决定是不是要去买它,也是个人间的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活动(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两个人以上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来分享某种经验就称之为人际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活动(Mass communication )一个人或一组人通过传输媒介(medium)向大量的受众或和市场传递信息和意愿就是大众传播。

西方学者们所说的大众传播活动内容比较宽泛,书籍、报纸、杂志、录音带、电影、家庭录像带、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是大众传播媒介。

美国传播学家麦奎尔把大众传播媒介分为以下几类,并对其属性进行了概括:一、书籍媒介1,活字印刷工艺2,装订成册3,生活日用品形态4,多重(长期的)内容5,个人使用6,自由出版二、报纸媒介1,定期频繁出现2,生活日用品形态3,信息内容4,公众领域功能5,城市的,长期的受众6,相对自由三、电影媒介1,视听技术2,公共场所放映3,广泛的(普遍的)诉求4,突出的叙述性虚构5,国际性特征6,意识形态特性四、广播媒体(广播和电视)1,非常大的输出量,覆盖范围及影响2,视听内容3,综合性的技术和机构4,公众特性和广泛的管制5,国内和国际性特征6,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五、录制音乐(表音)媒体1,录制与分发的多重技术2,低程度的管制3,高程度的国际化4,潜在的破坏5,组织的分裂6,多样化的接收可能六、远程通信媒介1,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2,混合的,灵活的特征3,交互式的可能性4,私人和公众的功能5,低程度的管制6,交互连通性大众传播中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才是狭义的新闻传播媒介。

古代中国史记体裁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中国史记体裁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中国史记体裁的发展与演变古代中国的史学传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史记体裁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体裁以记载历史事实为主要目的,借助于记叙、评析以及归纳总结等手法,以真实客观地反映历史事件。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学术观念的不断进步,史记体裁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演变。

众所周知,史记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史记》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部系统史书,它以全面、详尽、客观的风格著称于世。

它的创造者司马迁以精湛的叙事技巧和辨证的历史思维,将历史事件展现得淋漓尽致,并运用平行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些规律。

因此,史记成为后世史书的鉴戒和借鉴,也影响了后来者的写作风格。

在司马迁的影响下,汉朝后期出现了一批受其影响的历史学家,他们在史学理论和写作风格上有所创新。

这些历史学家的作品强调实事求是和审慎考证,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班固的《汉书》和孙复的《后汉书》。

他们在继承史记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历史事件的整理和分析,深入研究历史背景、动因和结果。

同时,他们在记叙手法上时常运用插叙、以小见大等手法,使历史更加丰满多样。

随着历史的发展,史记体裁也逐渐迎来了新的变革和创新。

唐代的魏征创作了《资治通鉴》,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瑰宝。

《资治通鉴》以年代为序,以世界史为背景,深入剖析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尤其强调政治上的指导性,对后来的历史著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到了明清时期,史学界又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明代史学家杨慎谔提出“史可读而不可信”的学说,并开创了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人物评述流派。

清代史学家黄宗羲则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强调历史的价值和应用,提倡融合文史哲等多学科知识的“集大成史”学派。

这些新的观点和方法为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应该承认的是,在古代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史记体裁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史记》到《资治通鉴》,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学的主脉络,并对后来的历史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传媒发展

中国古代的传媒发展

中国古代的传媒发展当我们提到传媒时,我们通常会想到现代社会中的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介手段。

这些现代媒介的诞生是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交流的方式,将信息传输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但是,传媒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传媒发展。

一、传媒在古代的起源中国古代传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朝。

在那个时期,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们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主要用于记载宗庙祭祀、季节气候、农业作物、祭祀牲畜和家族关系等内容,为古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参考。

这确立了文字作为记录信息的工具。

从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字成为了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工具。

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日益加快,文字的重要性大幅提升。

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了繁体汉字的基本形态,韵文和散文开始出现,众多的文学典籍也相继问世。

此时期,除了文字作为传媒的主要手段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表达和传达信息的方式被广泛使用。

口头传承的方式随着民间文化的发展和各种谚语、俗语、歌谣和说唱等幽默而生动的表达形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其中,说唱文化是古代传媒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传楚国大夫屈原在楚国垂死悲壮的爱情故事《离骚》中,以说唱方式来宣传了自己的民族主义情怀,展现了一种生动的传媒形式。

除了文字和口头传承的方式,古代的喜声、鼓声和太鼓等器乐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古代的社会中,民间艺术和节日庆典,包括宗教仪式、宫庭歌舞、民间古乐等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二、传媒在古代的不断发展到了唐代,传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当时,代码的使用日益普遍,读书人和文化人逐渐成为了宣传信息的主要群体。

一系列新的表达形式如诗、词、曲、文、编、说、画与戏曲出现,其中古诗词、绘画和戏曲最为突出。

唐代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巅峰之作,为古代文化信息的传媒做了巨大贡献。

而唐代的绘画也是艺术发展的高峰,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国新闻评论是指对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等进行客观分析和评论的一种文体形式。

作为中国媒体界的一大特色,新闻评论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和现代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国时期,当时儒家学派成为主导思想,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很多有关言论和评论的内容。

而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派亦有不少评论性的著作,这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由于文人的崇尚言论自由和批评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文人撰写的报章和刊物上的评论为主要特点的新闻评论形式。

从古代到清朝,中国的新闻评论一直都是文人评论者通过文字来表达对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的观点和批评。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现代传媒的兴起,新闻评论逐渐走向大众化。

中国的新闻评论开始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成为备受读者关注的一种媒体形态。

中国的新闻评论也开始接受西方新闻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逐渐发展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独特的新闻评论体系。

20世纪,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新闻评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闻评论的作用,创建了一系列党报、报纸和杂志,并提倡新闻评论具有严谨、客观和思想性等特质。

新中国政府实行意识形态的媒体管理制度,导致新闻评论被政治化和官僚化的问题,限制了其独立性和自由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闻评论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中国新闻评论的形态和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纸媒扩展到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

这些新媒体平台使得新闻评论更加方便和即时,有利于中国人民更加广泛地参与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而,随着社会对新闻评论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国新闻评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和舆论的冲击,导致很多评论信息失去了独特性和深度。

另外,政府在新闻评论领域的管理和控制也限制了评论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新闻史整理

新闻史整理

新闻史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历史的一些特点一、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五个时期)(一)从唐朝开源年间~~19世纪20年代:古代报纸朝廷官报:主流三种类型非法民报(小报):现于北宋后期,盛于南宋,隐现明清合法民报(京报):现于明朝末,盛于清(二)19世纪20年代~~19世纪90年代初:在华外报的发展与垄断期《申报》、《新闻报》(三)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10年代中期: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期维新运动:第一次高潮革命派报刊改良派报刊论战: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表现在:1、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报人、报刊:梁启超《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严复《国闻报》;唐才常、谭嗣同与《湘报》《湘学报》;陈少白《中国日报》;章士钊《苏报》;章太炎《民报》;于右任“竖三民”;詹大悲与《大江报》2、影响深刻的报刊思想: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的“耳目喉舌”论;以采访独家新闻、内幕新闻和写新闻通信著称的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四)1915~~1927:中国现代新闻业黄金时期内容:五四运动将新闻事业推向新高度:西方新文化、新道德、新观念、新思想广为传播;《新青年》为龙头,学生报刊为主体(启蒙报刊);大革命:思想“百家齐鸣”。

黄金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表现:1、百家齐鸣的报刊发展的热潮中,无产阶级报刊出现;2、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报刊的新变化和共产党报刊的新发展;3、民营的企业性大报进一步发展:北京《世界日报》,天津《大公报》,上海《申报》《新闻报》;4、中国的广播事业诞生和通讯社事业初步发展;5、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

(五)1927~~1949:两极对立新闻事业二、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历史的特点:1、从事业性质上看,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a各种新闻媒介应政治斗争需要而产生;b政治家办报是中国新闻媒体运作的主流2、从新闻业务上看,中国的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是政论(注: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是报刊政论时代)3、从管理体制上看,机关报成为了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的主体。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新闻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史官传播;太师采风2.我国的朝廷官报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小报则出现在北宋后期。

3.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一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重视言论尤其重视政论,机关报是中国传媒界的主体。

4.中国古代报纸:先有官报后有民报5.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朝廷维护中央集权制,使庞大的国家机器协调运转,宣达皇命,统一思想,通报情况,采取对策6.中国古代三类报纸: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合法民报7.朝廷官报产生于唐朝,(分为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性质的官报、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的官报两种形式),发展于宋代,延伸于明清8.为什么说小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小报产生于宋代,宋王朝历经320年的历史,国情动荡不安,外有辽、金威胁,民族矛盾尖锐,宋朝皇帝为了防止“尾大不掉”局面的发生,对武将猜忌、限制,使他们或“有发兵之权,无握兵之重”,或“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到南宋时期,冗兵冗官冗费,开支巨大,农民负担沉重,地主商人乘机大发横财,阶级矛盾严重,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各级政治势力异常活跃,都要借助言论相配合。

社会各层人物需要了解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级官僚也需要及时了解朝廷政事的变动,所以“小报”的编辑们适应了这种需要,突破朝廷官报的传播范围,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私下经营。

所以说小报在宋代出现时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9.试分析古代小报有何特征?(1)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2)小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和较高的可读性(3)小报传播迅速,时效性快(4)小报的编发以牟利为目的,因而小报是最早具有商品性质的报纸(5)小报在社会大变动时期传播人们需要的各种信息,有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在客观上起到了表达舆论的作用(6)小报因为是非法的民报,在历代屡遭查禁10.为什么说“《京报》是报房和朝廷两个积极性结合的产物?”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使官方新闻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大,邸报读者主要是封建官吏,许多人想看而看不到,小报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一、中国新闻史的起源和发展1. 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例如《春秋》、《战国策》等记载了许多重要事件和政治动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逐渐成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2. 传统新闻的特点中国传统新闻的特点是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

另外,传统新闻还注重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

3. 近代新闻的兴起近代新闻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和外国报刊的传入有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中国人开始创办报纸和杂志,这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近代新闻的兴起不仅拓宽了信息来源,而且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二、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事件1.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这两次运动通过报纸和其他媒体传播了许多反对封建制度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抗战时期的新闻宣传抗战时期,新闻成为了动员国内和国际的重要手段。

新闻媒体通过报道抗击日本侵略的事迹和英雄人物,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起到了强大的宣传效果。

3.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解放战争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事件,这一时期的宣传工作对解放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闻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三、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人物1. 严复严复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翻译了西方启蒙思想的重要著作,并在自己的报刊《昌平文稿》中倡导民主和宪政。

2. 杨虎城杨虎城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记者和编辑,他在抗战期间通过自己的报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声援了中国抗战的正义事业。

3. 潘公凯潘公凯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杰出编辑,他主持编辑了《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倡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调查、评论和批评的作用,坚持党性与事实的统一。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一节 古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早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传播:早期新闻信息传播的完备形式 (5)露布:文字、标识综合传播形式的出现
约在秦汉时代,出现了露布这一新闻信息传播的新手段。 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东汉末年, 露布成为发动战争前讨敌檄文的别称和战争胜利后宣 扬战绩的捷报。
(3)标识传播 声音传得再远,但稍纵即逝 是其基本特性。因此,先 民们又发明了一些标识传 播手段:
烽烟滚滚
结绳、画图、雕刻等
烽烟、旗帜等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一节 古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早期表现 形式
二、文字传播:早期新闻信息传播的完备形式 (1)概说
早在殷商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 的水平。 文字传播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陆续问世,使标识 传播的水平得到大的提高,使中国古代社会 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日趋成熟。
《京报》的送报人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三、明清时期古代报纸的发展与《京报》的出现 (7)《京报》的评价
– 《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形式。 但是,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照抄照录宫门钞、谕旨和奏 章,因而虽有很大的变化,但仍没有质的变化,还不能列入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二、古代报纸在宋代的发展
(3)定本制度的建立
– 宋代中央政府还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并随着政治形 势的变化而屡经变革。 – 宋朝制度规定,各地官员的章奏及申禀文书均通过进奏院转递,诏敕及中 央各官署符牒也都由进奏院颁下,判定该奏疏是否应在进奏院状等传播形 式中抄发的权限,则掌握在进奏院的负责官员给事中手里。这一判定工作, 在当时被称为“判报”。 – 公元999年,即宋真宗咸平二年,皇帝下诏,令进奏院将所供报状每五日 一次抄送枢密院,由枢密院最后批准决定是否向各地抄报。这一被称为 “定本”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此后虽有反复,但持续了七十年。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大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大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题目一: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④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②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④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戴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颁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②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类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裁。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题目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④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妻言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哪”,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②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编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编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哪”,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④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布。

④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燃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社会上的传指手段被普遍采用的有童谣和谣言④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
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开始出现较为明确的迹象。

在那个时期,政府开始使用木牍和石碑等媒介,记录一些重要的政令和公告,用于传达给民众。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报纸的逐步诞生可以追溯到唐朝(618年-907年)。

唐朝时期,政府官员常常需要将新闻、政令、宣传信息等传达给皇室和官员,而且区别于直接口头传播的方式,他们开始使用书面文献形式的报告,用以记录并传达这些信息。

这些书面报告被称为"报",并成为古代报纸的前身。

在唐代,报纸主要由官员和文人撰写,通常通过手工抄写的方式传播。

当时的报纸内容涵盖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用以宣传官方政策和政府的决策。

随着宋朝(960年-1279年)的兴起,报纸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宋代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书籍形式被称为"通志",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政府命令、文告、奏章等的内容,这也可以视为古代报纸的一种形式。

通志通过印刷技术的使用,大规模地传播给官员和公众。

总的来说,古代报纸的诞生与政府的宣传和信息传播
需求紧密相关。

它们起初以书面形式记录政府信息和宣传内容,后来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报纸得以更广泛地传播给大众。

古代报纸在中国的发展为后来的新闻传播事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文字发展历程

中国的文字发展历程

中国的文字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字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连续使用的文字之一,具有独特的演变过程和丰富的内涵。

最早的中国文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时期。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形状复杂,由直线和弯曲线组成,象征着古代人们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中国的文字逐渐演变为金文。

金文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使用的文字,其形状更加规范和统一。

金文的特点是笔画简化,结构稳定,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字进一步发展为秦篆。

秦篆是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它采用了更为规范的笔画和结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方块字形式。

秦篆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篆逐渐演变为隶书。

隶书是秦朝后期至汉朝初期使用的文字,它的特点是笔画流畅,书写迅速,适合用于官方文件和公文。

隶书的发展使得文字的书写更加高效和便捷。

从隶书发展出的楷书成为中国书法的主要形式。

楷书是汉朝时期使用的文字,它的特点是笔画规范,结构平衡,书写端庄。

楷书的发展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完善,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逐渐演变为行书和草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写形式,它的特点是笔画连贯,书写流畅。

草书则是行书的一种草率形式,笔画激烈,书写自由。

行书和草书的发展使得书法艺术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除了书法艺术,中国的文字还在印刷技术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公元11世纪,中国的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出来,使得文字的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的文字也进入了电子化时代。

现代汉字的输入法和字库技术使得文字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上得以广泛应用。

同时,中国的文字也在国际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世界上许多人学习的对象。

总结起来,中国的文字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新闻传播主要有两种
形式:史官传播;太师采风
2.我国的朝廷官报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小报则出现在北宋后期。

3.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一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重视言论尤其
重视政论,机关报是中国传媒界的主体。

4.中国古代报纸:先有官报后有民报
5.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朝廷维护中央集权制,使庞大的国家机器协调运转,宣
达皇命,统一思想,通报情况,采取对策
6.中国古代三类报纸: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合法民报
7.朝廷官报产生于唐朝,(分为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性质的官报、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情
报性质的官报两种形式),发展于宋代,延伸于明清
8.为什么说小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小报产生于宋代,宋王朝历经320年的历史,国情动荡不安,外有辽、金威胁,民族矛盾尖锐,宋朝皇帝为了防止“尾大不掉”局面的发生,对武将猜忌、限制,使他们或“有发兵之权,无握兵之重”,或“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到南宋时期,冗兵冗官冗费,开支巨大,农民负担沉重,地主商人乘机大发横财,阶级矛盾严重,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各级政治势力异常活跃,都要借助言论相配合。

社会各层人物需要了解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级官僚也需要及时了解朝廷政事的变动,所以“小报”的编辑们适应了这种需要,突破朝廷官报的传播范围,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私下经营。

所以说小报在宋代出现时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9.试分析古代小报有何特征?
(1)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
(2)小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和较高的可读性
(3)小报传播迅速,时效性快
(4)小报的编发以牟利为目的,因而小报是最早具有商品性质的报纸
(5)小报在社会大变动时期传播人们需要的各种信息,有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在客观上起到了表达舆论的作用
(6)小报因为是非法的民报,在历代屡遭查禁
10.为什么说“《京报》是报房和朝廷两个积极性结合的产物?”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使官方新闻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大,邸报读者主要是封建官吏,许多人想看而看不到,小报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

然而,由于小报是私自发行,政府很难对其施加有效地控制,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于是产生了京报。

京报既具有邸报的特点,又具有小报的优势,因而实际上它成为中国政企合一报纸的开端。

11.《京报》的主要特征: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形式上已经比较完备;报房自主经营管理。

12.为什么说“古代报纸只能是“古代报纸”?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报纸都必然要和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保持一定的联系,受他们的制约。

古代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状态都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从唐代开始的的官文书到清代还只是官文书,并且一直都是手抄书本式,没有太大的改变。

中国古代报纸是建立在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上的,所以它必然会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而灭亡。

13.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为中国近代报刊发轫。

创办者为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

办报
特点:①注重研究读者对象的心理特点,选择读者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

②文章短小通俗,既有针对性又有说服力
14.请谈谈《申报》的特色
①《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以盈利为目的。

②其言论主要反映外
国商业资本家的愿望与要求。

③不断改进报道、扩大报道面、增加新闻量来满足各方面读者的要求。

④重视文艺稿件和广告,是中国新闻史上形态最完备的近代报纸。

15.试对在华外报作文化评价
①在华外报是“基督教东来”的结果。

基督教因其“平等”思想成为第一个可行的世
界宗教,大大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同盟军,以宗教和山品经济为武器打开中国大门
②在华外报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渠道,它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将
近代报刊观念和技术传入中国,促进国人办报的开始
1828年《天下新闻》开始突破古代报纸的书本式,采用铅字单张印刷;
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第一个登载行情物价表,并首创在新闻后加编者按1853年《遐迩珍闻》首次运用新闻图片,首次开辟广告专版,开中文报刊登广告之先河
1858年《中外新报》的版面完全打破了书本式而成单张报纸试
1872年《上海新报》首次用白报纸两面印刷,1870年率先采用新闻标题
1876年《申报》第一个刊登新闻图画
1897年《字林西报》的附张《消闲报》为中文报纸的第一个副刊
1874年《申报》刊登的“伦敦电”是中文报纸上出现的第一条国际新闻电讯
16.如何评价魏源“夷情备采”的报刊思想?
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暴露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之路,魏源便是其中之一。

他们感受到要学习西方就先要了解西方。

“夷情备采”主张就是这种认识的集中表达,立足点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他的译报思想也是抗击列强侵略活动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