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战略贸易政策及其在中国的运用1论文

合集下载

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的应用及对中国的影响

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的应用及对中国的影响

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的应用及对中国的影响【摘要】新型贸易政策工具在中国的应用对于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日益凸显。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详细探讨了这一议题。

引言部分介绍了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对其应用的意义。

在分析了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的实施背景、中国主要采用的工具、应用效果以及对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

结论部分则指出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的应用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对中国加强国际地位具有积极意义,并提出了对中国未来贸易政策发展的建议。

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的应用为中国打造了更加开放、包容,同时兼顾内外平衡的贸易政策体系,为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关键词】关键词:新型贸易政策工具、中国、应用、影响、经济、对外贸易、发展、机遇、国际地位、建议。

1. 引言1.1 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的重要性新型贸易政策工具在当今国际贸易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贸易形式的不断变化,传统的贸易政策工具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环境下的贸易需求。

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的出现,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贸易环境,还可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机遇和竞争优势。

新型贸易政策工具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

通过采用新型贸易政策工具,国家可以更好地保护本国产业和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利用国际贸易的机遇,实现贸易平衡和发展。

新型贸易政策工具还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创新和协调发展,推动全球贸易体系的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贸易政策工具,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的变化和发展需求,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中国对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的应用意义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的应用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传统的贸易政策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经济形势的变化,因此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的引入可以使中国在贸易领域更具活力和灵活性。

形势政策论文——中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形势政策论文——中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形势政策论文——中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外贸发展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中国需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机遇,保持持续、稳定和高质量的发展。

首先,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中国应对全球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国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传统的外贸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一直依赖低价出口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全球经济新形势的要求。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将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转型的压力。

其次,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产品结构的变化,更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中国可以推动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这也有助于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可以扩大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传统的外贸模式主要依赖于大量的出口,过度依赖外需市场。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中国可以通过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更好地参与全球价值链,推动贸易规则的制定和,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定位,还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面对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中国应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动转型。

首先,中国需要通过加大投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要加强产业转型支持政策,引导企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企业出口创新和市场拓展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外贸发展形势的研究和预测,及时调整政策,提前应对风险和挑战。

总之,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以及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该理论的内容、实施条件和对其正、反两方面的评价的介绍,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用性,最终给予政策建议。

标签:战略性贸易政策规模经济产业政策一、战略性贸易政策内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利润转移论”。

“利润转移”理论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理论基础,政府通过对对外贸易进行干预可以剥夺外国厂商的出口利润,政府政策起着实现超额利润由外国向本国转移,或扶植本国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等“战略性”作用。

它主要包括出口补贴论、战略进口政策、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

2.外部经济理论。

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厂商不能独享投资带来的收益,且投资的风险很大,打击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而这些行业又往往具有战略性,其创造的知识、技术、产品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政府要选择适当的产业加以扶植,降低其投资的风险,吸引私人资本投入该行业,推动战略性产业的成长。

二、战略性贸易实施条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必须满足两类条件:一类是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必不可少的。

另一类是约束或限制条件,这些条件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战略性贸易政策能否应用,但关系到政策能否正确制定并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又可称为政策实施的充分条件,可以概括为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产业存在相当高的进入壁垒;被扶持的与出口相关的国内产业应该比外国竞争产业更集中或同样集中;被扶持的产业的生产要素要丰富易得,至少要有限地使用瓶颈资源等。

政治条件主要包括:不存在其他国家的报复行为;政府掌握完备的信息,并能进行有效干预;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等。

三、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评价战略性贸易政策一经问世就招来了各方的支持与批评,并且随着它在美、日、韩及欧共体等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的应用,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兴趣,也使我们能从正反两面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1.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批评(1)战略性贸易政策都是在有损他国利益的基础上来改变本国的福利,是一方受损另一方得益的一种政策,是全球福利分配的再调整,世界总福利水平不会增加,因而被指责为以邻为壑战略。

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合理性及其应用

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合理性及其应用

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经济合理性及其应用摘要: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不完全竞争格局的事实存在,战略性贸易政策便成为一种催生事物应运而生,由于各国的贸易顺差与逆差的不平衡,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一段时间内很难达成共识。

本文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实施环境、实施效果来对其进行分析,对政府干预作用重新定义论证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经济合理性;在经济贸易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今天,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全球应用环境分析也是探索在中国的政策选择及发展机遇。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合理性;贸易政策应用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应用引发多端争议,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假设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之上的,所以也有人认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众多缺陷和不足还不具备合理性,也无法取代传统竞争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对政府政策介入经济贸易的合理性的理论化概述,也被众多专家认为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这一政策不同于传统认识下自由竞争市场为最佳的理论,是对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合理性的论证,在不同的国家这一理论的实践效果大相径庭,所以世界各国对这一政策的合理性和应用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而在中国,面对这一理论也是对本国经济政策选择的重新定义,合理应用和适当把握是对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的理论的分析,具体来说就是指政府通过经济、政策、法律等手段对国际贸易中某一产业的战略性扶持,增强其竞争力,使其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尽可能多的占有市场份额,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增强政府财政收入造福于人民。

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认为自由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优选择,而这一理论在许多处于非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国家来说是一种假设,因为以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他们很难在短期内完全实现的自由竞争市场。

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趋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趋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趋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政策也日益成为各国重要的议题。

然而,近年来国际贸易政策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应对这些趋势,制定有效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新趋势之一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由于国内经济问题的日益突出,一些国家开始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和种类。

这对于中国的出口国地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中国必须加强与各国的贸易谈判,争取更多的市场准入,并积极应对各国的贸易限制措施,通过争议解决机制维护自身的贸易利益。

其次,新趋势之二是贸易规则的趋向多边化。

各国开始重视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并逐渐转向多边贸易协定。

对于中国而言,参与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并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争取在贸易规则制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同时,新趋势之三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引擎。

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在改变传统贸易的方式和模式。

中国必须积极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在数字化时代,中国可以通过构建更加开放和贸易友好的数字经济平台,吸引更多的国际贸易合作伙伴,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

此外,新趋势之四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视。

全球各国纷纷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将其融入国际贸易政策中。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可以制定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贸易政策,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并提倡绿色贸易,以此回应国际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最后,新趋势之五是区域贸易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家逐渐意识到区域贸易的重要性。

中国需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通过与亚洲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可以扩大市场准入,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趋势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

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

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5)摘要: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由詹姆斯布朗德,巴巴拉斯潘塞等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国际政治经济理论。

该理论打破了传统政治经济理论中“市场达到完全竞争”的假定,在西方世界经历经济大萧条的80年代,对各国恢复经济起到积极指导的作用。

本文将首先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其理论基础以及基本措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意义以及对该政策的负面批判,最后再讨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实用性[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6-0027-02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措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指在不完全竞争和存在规模经济的市场条件下,政府积极地应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某些特定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以期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该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理论中强调的如资源禀赋,科技,消费偏好等因素都是静止不变的,而该理论是动态的理论,注重的是国际贸易中的动态因素,如政府的贸易政策。

传统的贸易政策认为政府干预会扭曲资源的有效配置,而战略性贸易政策则认为政府干预具有合理性。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有两个:一是利润转移理论,二是外部经济理论。

[1]主体内容是利润转移理论,即一国政府通过对出口进行补贴,或征收高额进口关税的方式,支持本国厂商在形成了超额垄断利润的寡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取得优于外国竞争对手的战略地位,从而使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给国内厂商。

利润转移理论由三部分组成,战略性进口贸易政策,出口贸易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

另一个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外部经济理论,其主要内容为,政府首先甄别哪些产业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然后向特定产业,主要是高技术产业提供各种补助和支持,从而使本国厂商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外部经济,如技术外溢带来的技术和知识,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厂商的聚集中获得市场规模效应,有助于本国厂商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_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论文《中国对外贸易管理政策发展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工农业竞争力的增强,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的恢复,我国的进出口管理和限制将继续放宽,国家保护公平贸易,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继续加速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使之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对外贸易;管理;自由贸易贸易政策大致可以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大类,孰优孰劣之争贯穿在几百年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一直以来也是充满争议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也在加快,中国的市场将会对世界各国更加的开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再实施以往的保护色彩浓重的贸易政策,显然是有碍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贸易自由化的进程的,但也不能立即推行自由度很高的贸易政策,传统的非自由贸易政策即保护贸易政策的对外贸易政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

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的整体思路自由贸易是一种最佳的贸易制度,其最大的益处就在于自由竞争,自由竞争可以避免因保护而导致效率损失,也即能实现最优效率的配置。

自由贸易还有利于扩大市场,由此的重要意义就是规模经济。

在政治方面,自由贸易不易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影响,从而增进一国的福利。

他们强烈批评贸易保护,要求“每个国家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只有采取鼓励开放贸易政策和加速结构调整,才能及时利用世界经济瞬息万变的机会,使本国经济和贸易获得快速增长。

”但是,自由的市场力量往往会带来某种相反的结果。

比如,经济运行的盲目性和不可控性。

而各国都不愿任由不可预见的市场力量所左右,故又往往限制、利用、干预、控制和管理这种市场的运行,限制其失灵的行为,发展其有利的方面。

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也在加快,中国的市场将会对世界各国更加的开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再实施以往的保护色彩浓重的贸易政策,显然是有碍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贸易自由化的进程的,但也不能立即推行自由度很高的贸易政策,传统的非自由贸易政策即保护贸易政策的对外贸易政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

战略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战略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和 国 际 竞 争 机 制 , 这 种 自 由 贸 易 政 策 丧 失 了 在 贸 易 实 践 中 的 最 优 和 主 导 地 位 , 而 代 使 取 之 的 是 发 达 国 家 目前 流 行 的 战 略 性 贸 易 政 策 。 它 是 由 美 国学 者 保 罗 ・ 鲁 格 曼 为 代 表 克 的 一 些 学 者 提 出 的 。 核 心 内 容 是 由 于 当 代 国际 市 场 存 在 不 完 全 竞 争 , 果 政 府 对 大 企 其 如 业 采 取 补 贴 等 战 略 性 贸 易 扶 持 政 策 , 可 以 影 响 企 业 的 国 际 竞 争 力 , 助 本 国 企 业 战 胜 就 帮 国外 竞 争 对 手 , 而 占领 国 际 市 场 , 取 垄 断 利 润 , 达 到 增 进 本 国 福 利 的 目 的 。根 据 从 获 以 Ba d r S e cr 战 略 性 出 1 贸 易 政 策 , 种 “ 进 本 国 福 利 ”的 主 要 来 源 是 它 把 寡 rn e & p ne 的 : 3 这 增 头 行 业 利 润 从 外 国 企 业 转 移 到 本 国 企 业 , 贸 易 政 策 的 利 润转 移 效 应 (r t — s jj只 即 P — hnn Efcs 。 目前 , 些 发 展 中 国 家也 在 借 鉴 和 运 用 这 种 战 略 贸 易 政 策 。笔 者 认 为 , 展 中 f t) e 一 发 国 家 在 对 战 略 贸 易 政 策 的 理 解 和 运 用 上 存 在 误 区 ,因 为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和 原 发 性 自主 创 新 能 力 决 定 产 业 政 策 和 贸 易 政 策 ,战 略 性 贸 易 政 策 形 成 的 基 础 和 定 位 的 基 点 是 在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具 有 强 大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和 国 际 竞 争 力 的发 达 国 家 , 由于 发 达 国 家 与 发 展 中 国 家 经 济 发 展 阶 段 和 发 展 水 平 上 存 在 很 大 差 距 ,合 作 创 新 和 模 仿 创 新 是 发 展 中 国 家 科 技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1)论文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1)论文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1)论文摘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政府在不完全竞争下实施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发达国家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联系中国的实际国情,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实施需要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

论文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条件;适用性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简述战略性贸易政策论者认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理论境界上的,他们用国家之间在自然环境、技术、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

由于贸易能改善贸易双方的资源配置状况并使双方的国民福利得以提高,所以自由贸易政策是最优选择。

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递减成为经济中的常态,这种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前提的背离,使市场本身运行结构处于"次优";境地。

适当的政策干预,指的是战略性的政策干预,由于国际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市场份额对各国企业变得尤为重要,谁能占领市场,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

市场竞争变成了一场企业之间的"博弈";,谁能占领市场,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

根据对手行为调整自己的战略,可以使本国经济福利最大化。

战略性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

"利润转移";理论认为政府干预性的贸易政策可将他国利润转移到本国,使本国受益。

作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倡导者布兰德(Brander)和斯潘瑟(Spencer),借助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的研究结果和手段,创造性地探讨了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补贴对于生产和出口的影响,建立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外部经济";理论是把政府战略性的贸易干预政策看作是追求外部经济的手段。

该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扶植与保护那些能够产生较大外部经济的产业,即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适用性分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适用性分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适用性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新贸易理论的重要成果,它主张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前提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国际贸易的适当干预而达到提高本国福利的结果。

从理论的约束条件和实施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性分析并对我国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标签:战略性贸易政策;适用性;贸易政策选择1 战略性贸易政策基本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James A.Brander 、Barbara J.Spencer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品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它用途所获得的收益)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理论比之传统的贸易理论更客观的探讨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竞争下的国际贸易,并为一国政府适度的干预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一国在培养高新技术行业,在世界市场了瓜分垄断利润,增大国家福利和竞争力成为可能,并在美国和日本成功的运用过,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战略性贸易政策适用条件分析一个理论政策能否适用就应该从一个理论政策的成立的条件入手,因而对战略性贸易的政策的适用性分析就应该从其理论条件和实施条件入手。

其中理论条件是指理论成立所必要的条件,少了它们该理论就不成立。

而实施条件是指战略性贸易理论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约束条件,如果不符合的话,该理论的实施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条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条件主要是从市场结构和行业的性质入手的,理论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1)不完全竞争。

战略性贸易政策中要求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行业应该处于一个不完全竞争的状态,无论是利润转移理论还是进口保护出口促进理论都是设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性及在中国相关产业的应用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性及在中国相关产业的应用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性及在中国相关产业的应用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以调整国内贸易结构,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国际贸易结构的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性及在中国相关产业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性。

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有效地改善国家的贸易结构,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例如,中国政府在汽车、航空、船舶、电子信息等行业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以改善国家的贸易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相关产业的应用。

中国政府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以改善国内贸易结构,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例如,中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以提高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力,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政府还在航空、电子信息、机器人等行业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以提高行业的竞争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论文范文

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论文范文

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论文范文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论文范文一、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实用性的评论在西方理论界,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新贸易理论兴起,作为该理论在政策领域的拓展,布兰德和斯潘塞等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

所谓的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tradepolicy)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从狭义而言,即为“利润转移理论”,其基本思想是由于寡占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或租金,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贸易干预来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对手的行动,以改变竞争格局,从而达到从国外寡头企业向本国转移利润,提高本国福利的目的。

狭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三个观点:战略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

广义的战略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起来,除了上述“利润转移”的论点,还包括“外部经济”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模型对现实做了极大的简化,从而突出了问题的核心,但正因为如此,其结论的得出依赖于一些严格的假定前提,一旦这些假定发生变化,其实施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政府应该采用的最佳政策工具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战略性贸易政策提出后,一些学者提出了种种批评意见,主要可分为经济与政治经济两方面。

在经济批评方面主要有以下观点:1、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对一些特定的前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如,对假设竞争行为、厂商数目、时间选择的敏感性),因而缺乏一般性结论的政策含义。

在实际政策制定中,对企业成本、竞争行为、市场结构等信息缺乏准确的了解就不能制定适当的政策。

2、战略性贸易政策给本国带来的福利提高并不是很大,对某些支持甚至可能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的影响。

3、至今在战略性贸易政策领域,还没有明确的标准来确定该扶持哪一类部门或产业,大多是凭经验来确定的。

此外,还有人从扭曲理论的框架出发,指出战略性贸易政策未必是纠正某一扭曲的最佳“对症”政策。

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局限主要可以概括为:1、国家之间同时采用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干预会导致“囚徙困境”局面的出现。

战略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运用论文

战略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运用论文

战略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运用论文摘要: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假设基础上的经典贸易理论推崇无政府干预的自由贸易政策,但由于现代比较优势的主要形成机制——新兴产业的“先人”和大规模生产成本领先优势以及国家竞争力的介入,扭曲了当代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形成机制和国际竞争机制,使关键词:战略,贸易,政策,及其,我国,运用,论文,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假设基础上的经典贸易理论推崇无政府干预的自由贸易政策,但由于现代比较优势的主要形成机制——新兴产业的“先人”和大规模生产成本领先优势以及国家竞争力的介入,扭曲了当代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形成机制和国际竞争机制,使这种自由贸易政策丧失了在贸易实践中的最优和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发达国家目前流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它是由美国学者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的。

其核心内容是由于当代国际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如果政府对大企业采取补贴等战略性贸易扶持政策,就可以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帮助本国企业战胜国外竞争对手,从而占领国际市场,获取垄断利润,以达到增进本国福利的目的。

国家战略贸易政策实质是将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竞争主体和利益主体由企业扩展到国家,将企业竞争力提升到国家竞争力,将企业竞争策略上升到国家经济政策,借助政府的力量和国家公共财力来应对国际化经营中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效应。

根据Brander&Spencer的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这种“增进本国福利”的主要来源是它把寡头行业利润从外国企业转移到本国企业,即贸易政策的利润转移效应(Profit-ShiftingEffects)。

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借鉴和运用战略贸易政策。

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对战略贸易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存在误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原发性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战略贸易政策形成的基础和定位的基点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的主要方式。

毕业论文文献研究国际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毕业论文文献研究国际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毕业论文文献研究国际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愈发显著。

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探讨国际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分析其中的利弊以及对策建议,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国际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国际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有着诸多积极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政策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通过开放市场、降低关税等方式,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国际贸易政策有利于促进技术转移和创新。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经济结构升级。

再者,国际贸易政策有助于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出口收入,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国际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然而,国际贸易政策也可能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首先,不合理的贸易壁垒和关税措施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限制了其出口空间,影响经济增长。

其次,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市场波动和风险,增加经济不稳定性。

再者,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可能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加剧贸易不平衡,阻碍经济发展。

三、国际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应对策略针对国际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有必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

首先,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国际贸易政策研究,深入了解各国政策动向,及时调整自身战略。

其次,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加强区域合作等方式,推动国际贸易体制改革,争取更多发展机遇。

再者,发展中国家应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自身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有着双重影响,既有利也有弊。

发展中国家需要审慎应对,积极借助国际贸易政策的机遇,同时加强政策研究和应对能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应用文-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条件分析

应用文-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条件分析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条件分析'\xa0\xa0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新贸易理论和战后国际贸易起来的,是贸易保护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强调国家干预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已成为各国争取最大利益而实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实施条件20世纪80年代,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格罗斯曼(G. Grossman)、斯潘塞(B. Spencer)、布兰德(J. Brander)等人以规模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以产业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为研究工具,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思想包含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两个方面。

其中,利润转移论强调静态规模经济,认为一国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关税、配额、生产补贴、出口补贴等贸易政策手段支持本国的战略性产业,改变本国厂商与外国厂商之间的博弈结果,增强本国厂商的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达到夺取和扩大市场份额并将外国垄断厂商的利润转移到本国,最终提高本国国民福利的目的。

外部经济论强调动态规模经济的作用,主张政府通过提供研发补贴、生产补贴等措施,对外部经济显著的战略性产业如高技术产业进行干预和扶持,使该产业在技术和货币外部经济的作用下逐步成长和壮大,取得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并通过外部经济效应对其他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战略性贸易政策尽管带有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但由于这种政策迎合了各国的现实需要,因而备受各国关注,并对各国贸易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和美国都在不同时期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实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点是钢铁、汽车、造船等资本密集、技术含量高的重、化工产业;20世纪70到90年代,美国将政策重点放在半导体、信息、通讯、生物、等高科技产业上。

印度在业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并取得成功,更是开创了发展中国家使用该种政策的先例。

理论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实施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的实施探索道路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的实施探索道路

摘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新时期正确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极为关键的,本文通过对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研究得出一系列的经验启示,比较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上的不同,总结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因遵循的贸易原则。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发达国家;经验启示;经济发展;经济转型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通过干预,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战略性行为,使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企业取得最大限度利润的方向发展。

它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而在该理论提出之前,在国际贸易理论中频繁使用的是完全竞争假设下的传统贸易理论,它是完全静态的,它假设资源禀赋、消费者偏好、生产技术都是不变的,它形成了动态比较优势的可能性。

以李嘉图为核心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一国应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实际上是一种产业间贸易。

当时,欧洲共同体国家意识到应利用产业政策改变以往的分工格局。

在亚洲,日本利用其产业贸易政策直接使本国的半导体产业由过去的落后状态发展为领先于美国的先进状态。

随后,经过经济学者不断的研究,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便油然而生。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要包括3个方面。

第一点是通过出口补贴来扩大市场份额,从而抢占市场,增加本国的福利收益;第二点是通过关税政策进而获得外商的垄断利润,也就是所谓的“战略性关税抽租政策”;第三点是对幼稚产业论的一种发展,通过对进口的保护来促进出口。

其实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宗旨就是一国通过应用贸易政策从而阻止外商进入某一特定市场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迎取市场份额,将外商垄断资金转移向本国厂商,那么“战略性”溢于言表一个国家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通过政府干预,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这种理论认为,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的不仅仅是正常利润,而且要通过控制市场销售量和价格来获取最大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

在出口企业数目较多时,企业普遍都会高估其国外市场需求规模,那么预期的超额利润就变得不准确了,过度出口进而可能产生反倾销的不利局面。

战略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运用(一)

战略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运用(一)

战略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运用(一)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假设基础上的经典贸易理论推崇无政府干预的自由贸易政策,但由于现代比较优势的主要形成机制——新兴产业的“先人”和大规模生产成本领先优势以及国家竞争力的介入,扭曲了当代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形成机制和国际竞争机制,使这种自由贸易政策丧失了在贸易实践中的最优和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发达国家目前流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它是由美国学者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的。

其核心内容是由于当代国际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如果政府对大企业采取补贴等战略性贸易扶持政策,就可以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帮助本国企业战胜国外竞争对手,从而占领国际市场,获取垄断利润,以达到增进本国福利的目的。

国家战略贸易政策实质是将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竞争主体和利益主体由企业扩展到国家,将企业竞争力提升到国家竞争力,将企业竞争策略上升到国家经济政策,借助政府的力量和国家公共财力来应对国际化经营中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效应。

根据Brander&Spencer的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这种“增进本国福利”的主要来源是它把寡头行业利润从外国企业转移到本国企业,即贸易政策的利润转移效应(Profit-ShiftingEffects)。

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借鉴和运用战略贸易政策。

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对战略贸易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存在误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原发性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战略贸易政策形成的基础和定位的基点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的主要方式。

因此,发达国家的战略贸易政策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

以下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战略贸易政策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

一、国家战略贸易政策的导向发达国家的战略贸易政策导向是:通过国家支持和政府介入,综合运用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帮助企业率先进入和开发新产业,构筑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通过成本领先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扼杀潜在的和成长中的竞争对手,形成国家资助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优势,借助国家竞争力确立本国大企业在新兴产业开发方面的国际领先和主导地位,抢占世界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贸易政策及其在中国的运用(1)论文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假设基础上的经典贸易理论推崇无政府干预的自由贸易政策,但由于现代比较优势的主要形成机制--新兴产业的“先人”和大规模生产成本领先优势以及国家竞争力的介入,扭曲了当代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形成机制和国际竞争机制,使这种自由贸易政策丧失了在贸易实践中的最优和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发达国家目前流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它是由美国学者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的。

其核心内容是由于当代国际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如果政府对大企业采取补贴等战略性贸易扶持政策,就可以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帮助本国企业战胜国外竞争对手,从而占领国际市场,获取垄断利润,以达到增进本国福利的目的。

国家战略贸易政策实质是将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竞争主体和利益主体由企业扩展到国家,将企业竞争力提升到国家竞争力,将企业竞争策略上升到国家经济政策,借助政府的力量和国家公共财力来应对国际化经营中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效应。

根据Brander Spencer 的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这种“增进本国福利”的主要来源是它把寡头行业利润从外国企业转移到本国企业,即贸易政策的利润转移效应(Profit - Shifting Effects)。

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借鉴和运用战略贸易政策。

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对战略贸易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存在误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原发性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战略贸易政策形成的基础和定位的基点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的主要方式。

因此,发达国家的战略贸易政策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

以下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战略贸易政策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

一、国家战略贸易政策的导向发达国家的战略贸易政策导向是:通过国家支持和政府介入,综合运用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帮助企业率先进入和开发新产业,构筑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通过成本领先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扼杀潜在的和成长中的竞争对手,形成国家资助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优势,借助国家竞争力确立本国大企业在新兴产业开发方面的国际领先和主导地位,抢占世界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

例如,美国自90年代初就开始制定和推出“国家出口发展战略”,其内容包括财政和金融措施、产业部门支持、特定市场准入、技术性支持等各个方面,而确定为优先支持的领域均为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其目的正如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所说:“是保持美国在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领导地位”。

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战略贸易政策导向是: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空心化”战略( 研发机构在本国,生产向海外劳动力价廉的地区转移)带来的有利发展机遇,通过政府介入和国家财政支持,形成最有利于国际加工业集聚和发展的战略“凹地”,吸引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流入“凹地”,融入高新技术产业链中劳动密集度相对较高的环节,通过国际化生产的外溢效应,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分享当代科技创新的成果和扩散效应。

这种政策目标的确定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新产业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不对称竞争”的地位:由于缺乏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产业发展主要沿袭产业技术梯度转移的模式,技术发展也是以跟踪、引进、模仿为主,无论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还是在新产业开发研究领域都滞后于发达国家十几年到几十年,本国独立完整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体系尚未形成。

在这种非对称竞争的情况下,即使发展中国家仿效发达国家资助本国企业进行R D 投资,也很难从创新能力和新产业开发能力上击败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

因此,只能将战略贸易政策的目标定位由“竞争”转向“合作”,借助跨国公司的力量,进入全球配套市场,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在高新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往的国际经验证明:大量引进国际资本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技术升级最迅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为例实证分析:据外经贸部统计,2000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8.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9%,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76%攀升到80.51%。

这说明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自主开发能力相当薄弱,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力量,而且从其增长轨迹看,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平均增幅的发展态势。

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6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4%,高于全国平均出口增幅18.6个百分点,在全国新增出口总量中,高新技术产品占55.5%。

如果离开“外资”,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足现有规模的1/5而技术贸易逆差将高达500亿美元。

从企业的创新能力来看,据外经贸部调查统计,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申请的专利数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申请数的2/3以上。

再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构成分析,2001年,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约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90%,而这类产品绝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

由此可见,我国的战略贸易政策导向( 尤其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领域)只能是“合作”。

经济的“融合度”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度”,只有不断提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才能逐步缩小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二、战略贸易政策的实施从发达国家情况分析,在生产力诸要素构成中,资本要素相对充裕,因此发达国家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低于发展中国家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存在输出资本,使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趋向均等化的倾向。

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估计,2000年发展中国家接受外国直接投资金额高达2400亿美元,2001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9.11”事件对投资者信心打击的影响,降至2250亿美元,但仍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25%。

例如,美国的国家贸易政策中非常注重“全球资源的置换效应”,即用美国的投资、知识产权、技术装备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生产要素进行置换和组合,以实现美国经济从“后工业化经济”向“智能和创造型”经济演进。

这种以全球资源置换为内核的对外投资方式绩效十分显著,1998年,美国海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高达2.4万亿美元,是美国同期外贸出口的25倍。

发展中国家战略贸易政策实施的关键是通过国家财力和政府的经贸政策,改善本国的投资软硬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国际生产要素流人的战略“凹地”,吸引发达国家处于成熟期的加工业或高新技术产业链中劳动密集度相对较高的“环节”,形成国际化生产加工基地。

并通过不断改善加工贸易条件,拓展加工贸易业务,最终成为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加工链”。

据《商业周刊》最近统计,全球5.3万家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

因此,融入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大力发展产业内加工贸易应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今后发展的基本取向。

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方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年均8%的增长速度,已连续9年成为世界上吸收国际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年都有400亿美元以上的国际资金流入。

作为“世界工厂”,加工贸易逐步成长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

2001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1474.5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55.4%,加工贸易进口939.8亿美元,占外贸进口总额的38.6%,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约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90%。

这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方式仍以加工装配为主,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程度和自身的加工水平,加工贸易是现阶段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

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达、人才集中、劳动力素质较高、技资环境较好,如何构建和形成这样一个战略“凹地”,主动吸纳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入,应成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战略贸易政策的切入点。

发展中国家战略贸易政策实施的首要前提是如何构建对国际加工业最具吸引力的战略“凹地”,而战略“凹地”的构成要素取决于外国公司选择海外投资的标准和主要促成因素,以及各国在吸引国际投资方面的相对优势。

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近年来经济政策的导向看,各国日益意识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对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性,在吸引外资的政策取向上更加趋向促进投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放宽对投资领域的限制以及放松外汇管制,各国都在致力于为投资者创造更加有利、更具吸引力的政策环境。

因此,作为国际化的加工贸易战略“凹地”一定要具备国际大环境中的政策优势和环境优势,要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创造优越的政策条件和投资环境。

各国的实践表明,只有当一个国家致力于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教育体系,提供透明的、可预见性的政策、法律环,并且中央政府与地方当局之间能够政令畅通、协调一致、高效运作,才能对国际投资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

三、对策措施外商选择来华投资的最主要决定因素首先是成本,其次是市场,第三是环境。

以下就这三个核心因素以及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成本因素在产品成本构成要素中,我国最具竞争力( 也是外商最看中) 的是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竞争优势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在可用性基础上的劳动力资源充裕和价格低廉,即较容易雇佣到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二是,具备一大批比较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其薪水与国际同类人员相比又非常低;三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的可塑性很强,表现在文化基础知识较好,渴望学习、刻苦钻研,而且吃苦耐劳、便于管理。

但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而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人力资源要素将逐步取代自然资源要素的主导地位,成为构成贸易条件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绝不能仅仅建立在价廉的基础上,因为劳动力的绝对成本优势终将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丧失,而劳动力的相对成本优势( 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与其成本的比较) 是我国可以长期依托的支点。

我国应加快普及高等教育的步伐,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为现代加工贸易的运作提供厚实的智力支撑,主动迎合国际跨国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推行的人才本土化战略。

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国际合作,通过国外高技术劳务的引进,与国内低成本的劳动力相结合,形成人力资源方面的组合效应和互补优势。

2. 市场因素市场是构成外商来华投资的第二大要素。

目前,外商最大的不满在于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不完善:一是,在某些市场的准入方面存在明显的经济成分歧视,限制和排斥外资企业,即使对外商部分开放的领域,还存在地域、企业数量和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二是,市场约束机制不完善,外商普遍感到中国法律的聚焦点是大公司、大企业,而对小企业缺乏约束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