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教案
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第1课时 氨气)(教案)高一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7.2.1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NH3的物理性质特点以及氨水显碱性的原因。
2.能运用化学变化的知识说明氨气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难点氨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工具PPT、视频、浓氨水、浓盐酸等相关试剂五、教学过程【导入】展示液氨的用途及安全注意事项。
【问】视频中关于氨气的信息有哪些?【讲述】一、氨气的物理性质视频中有桶装液氨。
【展示】氨气液化过程。
沸点高,易液化应用: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态氨在工业上常用来作制冷剂。
【展示】氨气喷泉实验视频【总结】实验操作:打开活塞,并挤压滴管的胶头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实验结论:NH3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1)氨气溶于水,大部分和水反应生成NH3·H2O【生】NH 3+H2O ⇌ NH 3·H 2O2)NH3·H2O可以小部分电离成NH4+和OH-【生】NH 3·H 2O ⇌ NH4 ++OH-氨水具有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3)NH3·H2O很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为氨气和水:【生】NH3·H2O NH3↑+H2O【问】喷泉现象产生的原因?【生】存在压强差【展示】三种喷泉实验的装置【生】甲:打开止水夹,捏胶头滴管乙、打开止水夹,手捂圆底烧瓶丙、打开止水夹,从导管通入相关反应气体2、NH 3与酸反应【展示】浓盐酸和浓氨水反应的实验视频【生】现象: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NH 3+HCl ===NH 4Cl【问】用一根玻璃棒蘸取浓氨水,另一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硝酸、浓硫酸,两玻璃棒靠近时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生】浓硝酸与浓氨水靠近反应时有白烟,浓硫酸则无。
因浓硝酸挥发出的硝酸气体与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在空中反应生成硝酸铵固体小颗粒。
高中化学教案氨气

高中化学教案氨气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氨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一、导入:
向学生展示氨气气味的特点,并让学生描述氨气的气味。
引导学生思考氨气的性质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
1. 氨气的性质
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会变蓝,属于碱性气体。
2NH3(g) + H2O(l) → NH4OH(aq)
氨气遇火燃烧,产生氮气和水蒸汽。
4NH3(g) + 3O2(g) → 2N2(g) + 6H2O(g)
2. 氨气的制备方法
工业上主要的制备方法是哈伯-玻希过程,通过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催化反应。
N2(g) + 3H2(g) ⇌ 2NH3(g)
实验室中可以通过铵盐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制备氨气。
NH4Cl(s) + NaOH(aq) → NH3(g) + NaCl(aq) + H2O(l)
三、实验操作:
1. 准备实验器材:氨气生成装置、试管、氨水、蓝色石蕊试纸。
2. 操作步骤:
a. 在试管中放入氨水。
b. 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c. 拿出一张红色石蕊试纸,将其放入试管中,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3. 结果分析:试管中产生了氨气,红色石蕊试纸变成了蓝色。
四、讨论与总结:
请学生谈谈氨气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并总结氨气的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氨气在农业和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氨气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及结论,并写一段小结。
同时,请学生查阅资料,探究氨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掌握氨气的制备原理和实验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通过对氨气实验室制法的探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氨气的制备原理2. 实验器材与试剂的选择3. 实验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4. 氨气性质的验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实验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氨气的制备原理、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氨气的制备原理、实验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3. 采用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氨气性质的验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氨水、石灰石等。
2. 试剂:氨水、石灰石、酚酞指示剂等。
3. 课件与教学素材。
4. 实验室安全常识讲解。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引发学生对氨气制备方法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制备原理:介绍氨气的制备原理,让学生理解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过程。
3. 演示实验操作:展示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讲解实验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与操作正确。
5. 氨气性质验证:引导学生探讨氨气的性质,进行性质验证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七、实验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1.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与试剂。
(2)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氨水。
(3)将石灰石放入试管,加入少量水,滴入酚酞指示剂。
(4)将试管倒置,用酒精灯加热。
(5)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结果。
2. 操作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佩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
(2)加热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3)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实验时要保持室内通风。
八、氨气性质验证1. 性质验证实验:(1)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氨气(NH3)的性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氨气的基本性质和常见用途。
2. 掌握氨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探究氨气的一些特性。
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氨气的基本性质2. 氨气的制备方法3. 氨气的实验观察和特性探究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氯化铵、氢氧化钠、盐酸、试剂瓶、导管、试管、气相色谱仪等。
2.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 实验操作指导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酸碱中的氨气反应,引起学生对氨气的认知和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a. 介绍氨气的基本性质: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小;b. 介绍氨气的制备方法:通过氯铵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制备氨气;c. 探究氨气的溶解性:讲解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其溶液的应用。
3. 实验操作(60分钟)a. 实验前准备工作:安全操作守则,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步骤介绍;b. 实验操作步骤:按照操作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氨气制备实验;c. 实验结果观察:观察氨气的颜色、气味等特性;d. 实验数据分析:分析实验数据,探究氨气的一些特性。
4. 实验总结(10分钟)分析实验结果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氨气的基本性质和制备方法。
5. 课堂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氨气的其他性质和应用,并展示讨论结果。
6. 拓展性学习(10分钟)通过浏览相关资料,了解氨气的其他应用领域和安全注意事项。
7. 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教师的总结,巩固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和参与度。
2. 检查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巧和安全意识。
3. 通过课堂讨论和拓展学习的成果,评估学生对氨气性质和应用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1.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制备氨气。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相关行业进行参观,了解氨气的工业应用和相关安全措施。
氨气的性质教案

氨气的性质教案氨气的性质教案【篇一: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版)第四章第四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氨气的制法及铵盐的性质安排在下一课时学习。
二、设计思想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史料和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点:1、氨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1、氨水的组成及其碱性。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氨气》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氨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氨气的基本性质和实际应用;2. 掌握氨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4.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氨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2. 教学难点:氨气的合理收集和保存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氨气发生装置、气液分离装置、氨水溶液等;2. 实验材料:氢气、氨水溶液、氯化铵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接触学生对氨气的了解和实际运用,引发学生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 介绍氨气的基本性质,如颜色、气味等;- 讲解氨气的制备方法,包括氨水和氯化铵的反应;- 引导学生对氨气的实际应用进行讨论。
3. 实验操作(30分钟)-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如氨气发生装置和气液分离装置;- 演示氨气的制备过程,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强调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
4. 实验讨论(1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氨气的特点和性质;- 指导学生分析氨气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5. 拓展延伸(10分钟)- 对氨气的危害和防护措施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思考氨气的替代品和环保问题。
五、教学总结1.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2. 强调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化学知识的乐趣。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和独立性;2. 学生课后提交对氨气实际应用的小结;3. 学生合作完成开展氨气实验的实验报告。
高中化学氨气的教案范文

高中化学氨气的教案范文高中化学氨气的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电解质的概念判断方法;2.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2.运用观察、实验、查阅等手段获取信息,提高分析、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电解质和电离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教学难点】:电解质和电离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①出汗之后使用电器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这是为什么呢?②人体在剧烈运动之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讨论)【学生】:①出汗后体表有更多的盐分,这些盐分在汗起到了导电的作用;②人体在剧烈运动之后,体内的Na、K和Cl伴随水分一起流失,出现电解质浓度失衡、紊乱,产生恶心、肌肉痉挛等症状,故需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
(引出电解质)环节二:新课讲授【板书】——电解质【学生探究实验】使用电源、导线、小灯泡及金属片进行HCl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老师提前准备,学生当堂探究)【老师提问】学生书写实验结果哪些溶液导电,哪些不导电呢?【学生回答】导电:HCl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不导电:酒精溶液、蔗糖溶液【老师】NaOH和NaCl不仅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加热至熔融状态也可以导电。
在化学中将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板书】——1.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的酸、碱、盐)【老师提问】PPT展示4个问题:①金属、石墨可以导电,说明“C”是电解质,是否正确?②盐酸可以导电,说明盐酸为电解质?③硫酸钡不溶于水,因此硫酸钡不是电解质?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氨气溶于水导电,所以它们均为电解质?【学生回答】请出四位同学分别作答,总结出①“C”是单质,不是电解质;②盐酸是氯化氢溶于水所得溶液,所以氯化氢为电解质,盐酸属于混合物,不在化合物的范畴;③紧贴概念,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可导电,所以这一类难溶盐也属于电解质;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氨气与水反应所产生的物质溶于水导电,并非它们本身,所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氨气不是电解质。
氨气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氨气优质教学设计教案I. 引言本教案旨在设计一堂优质的氨气教学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氨气及其应用。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化学课程,主要适用于初次接触氨气的学生。
II. 教学目标1. 理解氨气的化学性质和重要应用。
2. 学会正确使用实验材料和设备,安全地进行氨气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III. 教学内容A. 氨气概述1. 氨气的性质和特点。
2. 氨气的产生方法和重要应用。
B. 氨气实验1. 实验目的:探究氨气的性质。
2.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 进行氨气实验。
- 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结果。
3. 实验分析:- 总结实验结果。
- 分析氨气的性质和反应过程。
IV.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氨气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材料和设备,亲自进行氨气实验。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究氨气的性质和反应。
V. 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分析。
2. 口头问答:进行课堂口头问答,检查学生对氨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VI.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提供有关氨气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
2. 实验室:提供实验材料和设备。
3. 多媒体工具: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氨气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VII. 教学时间本教案建议安排一次教学课时,每节课时为45分钟。
VIII. 教学扩展与拓展1. 学生自主研究: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氨气的其他方面。
2. 实验扩展:设计更复杂的氨气实验,提供更多实践和探究的机会。
IX. 教学安全注意事项1. 使用实验室设备时,学生应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
2. 进行氨气实验时,应注意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氨气。
X. 结论通过本教案设计的氨气教学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氨气的性质和应用,并培养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气的教案
----- 化学组金丽霞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用途;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养成从材料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及从表象分
析、认识事物实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氨气用途的认识,增强自然科学素养及环境保护意识;养
成用所学知识保护自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
2 •难点: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
2 •实验药品:浓氨水浓盐酸氨气酚酞试液
五、教学过程: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