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关系概述

美欧关系概述
美欧关系概述

冷战后, 美国与欧盟关系的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当前美欧关系同战后传统意义上或者说冷战条件下的美欧关系有很大不同。现在的美欧关系是超越传统的大西洋框架而发展起来的包括经济、政治及安全关系在内的一种全方位的双边关系。

美欧关系在演进过程中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个是总体发展的两面性, 一方面, 双方经贸联系的密切和加强、外交政策领域合作的开展、以及安全关系的调整使其在总体上保持了发展的势头, 但与此同时, 双方在诸领域仍存在的种种分歧、摩擦和矛盾, 又使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 另一方面是局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即相对而言, 经济联系最为密切, 基础最牢固;安全关系经调整后虽趋于稳定, 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最突出;政治关系发展较快, 但还远未成熟。所以,还是让我们分别从经济、安全、政治方面来进一步了解一下美欧的关系。

一.经济关系:应该说美欧之间的经贸关系是美欧关系的重要基础,而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则是美欧( 盟) 经济关系的核心。

首先,由于双方都信奉民主、法治与市场经济,这使得双方在处理大多数国际经贸事务中能够本着共同的价值观念来思考,商讨。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对维系跨大西洋联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其次,美欧高度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使得经贸关系在美欧关系中处于举足轻重关系。欧盟与美国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世界上最大的双边贸易伙伴。据欧洲委员会2007年2月发表的报告,2005年美欧的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58%,其双边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37%。美国从欧洲吸引的外资占其外资总额的75%。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美欧问的贸易、投资不仅未受北约危机的影响,反而继续保持增长。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美国与欧盟在双方各自的外交政策、安全与防务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冲突,甚至是经济领域的摩擦,但是由于双方紧密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所以双方的总体关系不会在危机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二.贸易摩擦:美欧贸易关系历来具有两面性,一面是贸易联系密切, 另一面是贸易摩擦不断。

农产品问题一直是美欧贸易冲突的重点,目前双方在香蕉、牛肉、转基因食品等产品方面争斗激烈。从实行对非拉美国家进口香蕉的优惠政策,到禁止从美国进口含有荷尔蒙的牛肉,再到欧盟以安全为由禁止进口美国的玉米等转基因食品,欧盟的举措使得双方的经贸关系屡次受到巨大影响,双方各执一词,但实质上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除了农产品,双方在视听产品以及航空器等方面的的贸易冲突也是美欧贸易摩擦的焦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正逐渐进入白热化程度。美欧两大集团之间的一系列“贸易战”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爆发的。

除了受贸易摩擦的困扰, 美欧经贸关系更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潜在威胁。欧盟方面, 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和失业问题严重, 导致其内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与此同时, 欧盟极力拓展其对外双边贸易联系, 与包括中东欧国家在内的80 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议。这一情况令美国感到忧虑, 并使它对欧盟关于多边自由贸易的承诺产生了怀疑。然而, 美国方面表现出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比欧盟有过之而无及。美国由于这次金融危机,使得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再加上巨额的财政赤字使得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愈加猖獗,这可以从美国对包括从欧盟在内的钢材进口实施反倾销措施可以看出。

美欧经贸关系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贸易政治化的倾向突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6 年美国颁布的旨在强化对古巴、伊朗和利比亚制裁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 9 9 6 年3 月签署了赫尔姆斯—伯顿法,以强化对古巴的封锁为由,要严厉制裁在古巴投资和贸易的外国企业。同年8 月,克林顿又签署了达马托法,要惩罚向伊朗和利比亚两国石油工业年投资超过4 0 0 0 万美元的外国公司,理由是打击国际恐怖活动。这两个带有治外法权性质的法案,遭到欧盟的反对和抵制。欧盟委员会和各成员国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空前的强硬和一致,严厉谴责美国的这些蛮横措施。当年4 月,欧盟委员会就赫—伯法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起诉美国。由于双方以及世贸组织的商讨,最终赫-伯法广受抵制,达马托法也是不了了之。欧盟国家与美国围绕赫—伯法和达马托法的矛盾,反映了它们经济利益的碰撞。欧洲向美国的强权政治发出了挑战,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在经济利益攸关的事务中,已经难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欧洲。

如果说贸易争端是美欧间的一个老问题的话, 那么, 随着1999 年初欧洲货币联盟的正式建立和欧元的启动, 双方在金融领域的摩擦成为一个新的矛盾焦点。欧元作为一种世界主要货币的崛起, 将对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处于国际金融统治地位的美元造成强烈冲击。在欧元出现之前,世界上80%的外汇储备是采用美元的形式。

这给了美国经济一个巨大的“补贴”,因为储备美元相当于对美国机构或美国控制的外国机构投资。这种“补贴”有助于缓冲美国特定地区的采用单一货币的影响。如果欧元可以取代美元或者和美元一起成为国际主要货币,那么一部分对美国的“补贴”就会转移到欧元区,而这显然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欧元的出现打破了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在国际货币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向美国的经济实力水平靠近,欧元区由于单一制货币政策而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将无疑成为美国的强大的竞争对手。

三.安全与防务关系:

冷战结束以来由于欧洲外部环境的变化、欧盟一体化的进展,以及美国战略的变化和实力的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大力推行单边主义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美欧之间不仅在涉及跨大西洋防务关系的传统安全问题上歧见和互不信任加深,分歧日益表面化,而且在一些战略问题、全球性问题和重大国际问题上也开始出现分歧,在社会价值观和经济模式方面的相互攻讦也频频出现。

(一)冷战后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与防务关系的性质发生变化、在总体美欧关系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冷战的结束和外来威胁的消失使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成为北约联盟内许多国家首要关注的问题,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在总体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战,其重要性相对下降,而美欧经济关系的重要性相对上升。

(2)分歧增多且范围不断扩大。冷战结束后,由于欧洲面临的安全威胁和防务性质的变化,美欧在一些新的防务安全领域开展合作的同时,矛盾和分歧也凸现,并且由本地区的、双边关系的、主要是传统安全领域的分歧逐步扩大到战略的、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领域。

(二)冷战后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阶段:

(1)冷战结束后的头十年(1989-1999)是美欧之间在涉及欧洲安全和双边防务关系问题上分歧层出、领域扩大、日趋激烈,但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双边的、传统的安全领域,主要有以下相互关联而又相互作用的几个方面:1在北约联盟的职能和作用方面,由于对手消失、对欧洲安全威胁性质的变化而产生的北约在冷战后是否继续存在、是否承担"防区外"任务以及北约的使命和作用方面的分歧;2在联盟关系方面,随着欧盟自主防务建设的发展及其在地区安全作用的增大而产生的北约、西欧联盟和欧盟等机构之间如何建立合作机制、协调安全防务关系问题;3在地区维和方面,主要由于美欧之间安全利益的差异而产生的如何应付威胁和处理危机方面的分歧;4在西欧防务安排方面,西欧要求实现防务自主和独立与美国力图保持北约在欧洲安全中的主导地位的矛盾分歧。

(2)美欧分歧突破双边关系的范畴,相对集中在战略问题和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上的阶段(1999年-)。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上大力推行单边主义,同时加上其他因素的作用,美欧分歧突破双边安全与防务关系的范畴,相对地集中在战略问题和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上。

首先,在战略问题上,美欧之间围绕美国研制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研制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已逐渐成为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最有争议的问题。布什政府上台后,由于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单边主义倾向日益严重,特别是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西欧对美国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忧虑加深。美国认为,有效的导弹防御系统将"帮助美国保留对一场地区性危机进行反应的自由",它将加强而不是削弱"美国和友邦的全球安全义务"。而欧洲则从自身安全利益出发,担心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可能削弱国际军控和裁军体制,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这对于一心想把重点投入经济建设的欧盟来说,显然不会是一个有利的政策。

其次,在全球军控和不扩散问题上,美欧之间也产生不少分歧。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和导弹技术控制制度等大多数都是美国提出来,希望其他国家遵守的。然而9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布什政府上台后,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加入或在遵守这些体制方面采取确实步骤时,美国却放弃了这些约定,这些显然对于欧盟,乃至对于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再次,在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领域,如在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和设立联合国国际刑事法院等问题上,美欧之间在途径和方式方面也存在严重的分歧。

上述矛盾,加上美欧之间在处理巴以冲突等地区问题所产生的政治和外交政策方面的分歧,使欧洲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做法公开持批评的态度,这种反对的呼声始终存在于美欧对于国际事务的决策中。

(3)另外不得不提的是"9*11"事件。它并没有改善美欧关系,反而使主要建立在北约联盟基础上的美欧防务安全关系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美欧之间在国际反恐问题上产生新的矛盾和分歧。虽说欧洲盟国在911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就宣布对美国的恐怖袭击是对北约所有19个成员国的攻击,以此显示北约欧洲盟国与美国之间的团结。但是,随着美国对阿富汗军事行动迅速取得成功,美欧之间在国际反恐战争的性质,特别是在对伊拉克实施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问题上又产生严重的分歧。德、法等欧洲盟国公开表示反对美国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不赞成美国将伊朗、伊拉克和朝鲜称之为"邪恶轴心"的做法。此外,欧洲盟国还对美国在准备和实施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中绕过北约,主要通过双边渠道寻求盟国的支持表示不满和忧虑,认为美国并不看重北约在与恐怖主义斗争中的价值和贡献,美国对北约越来越冷淡,担心常此以往将有使北约"边缘化"的可能。

其次,双方对于"9*11"事件及随之进行的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行动所引发的北约的未来使命和作用的问题产生巨大分歧。美国提出应重新界定北约未来的作用和使命,调整北约战略的重点,把反恐作为北约的使命;而多数欧

洲盟国则希望把北约的作用限制在欧洲及其边缘地区的危机管理行动上,认为,如果北约决定把反恐战争作为其中心任务,大西洋两岸在战略和战术方面的分歧将进一步加深。此外,美欧之间日益扩大的军事能力差距也将进一步突出。

(三)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的前景

目前美欧之间在安全防务问题上虽然存在众多的分歧,但不会走的太远,美欧之间仍形成卡尔*多伊奇多年前所称的"多元安全共同体",总体上以协调和合作为主。这是因为:首先,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和支持民主、市场经济和人权等一系列核心价值观相同的基础上的",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使得欧洲和美国在社会、经济等问题上的联系仍然比美国与其他地区都要密切,而这些联系如上文所讲,限制了它们之间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其次,尽管美欧之间在欧洲安全与防务问题上存在利益上的分歧,但也存在战略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1)在维护跨大西洋防务联系,维持北约联盟方面;(2)在维护欧洲的稳定、安全和繁荣,解决地区冲突方面;(3)在调整北约职能和军事战略,改革北约的结构,推进北约东扩方面;(4)在对俄总体战略和长期目标方面;(5)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战略的一致性使美欧能够在处理危机和在对付全球性挑战方面进行合作。第三,保持协调与合作对美欧都有战略上的好处。对美国来说,在后冷战时期,欧洲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仍发挥重要的作用。尽管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综合实力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强大,但要实现美全球战略、应付来自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新型威胁,仍需要欧洲的合作和支持。对欧盟来说,欧美关系虽然疏远,但欧盟所追求的不是与美国分庭抗礼,而是希望大西洋两岸传统的密切合作关系能够保持下来并最终成为美国平等的伙伴。

目前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仍处于相互调整和重新界定的进程中,协调战略与安全利益、弥合矛盾和分歧是美欧关系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冷战后十年的发展,欧盟的军事行动能力虽有所提高,但在欧洲的防务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仍没有改变。欧盟要实现安全与防务上的完全自主,仍需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未来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的基本趋向是清晰的,即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和欧盟自主防务力量的增强,美对欧洲安全的影响将逐渐下降,美欧防务安全关系将渐趋平等,欧洲将获得对本地区安全更大的政治影响和对自身安全的实战控制力。

欧盟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

欧盟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 在冷战存续期间,西欧国家在美国的援助下走出战争创伤,但已经无法恢复到战前的国际地位。西欧国家为了自强,开始走向一体化的道路。欧盟的组织结构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及原子能共同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93年11月1日宣告12国的欧洲联盟正式成立,《马约》开始生效。 随着欧盟的成立,50多年来,欧盟规模日益扩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经济集团,它不但是经济实体,也是政治实体,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内容囊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积极发表对国际重大问题的意见,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不断提升。同时,欧盟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从欧盟对欧洲的影响来看,欧盟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洲国际地位,同时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贸易发展。东扩战略是欧盟全球战略中最重要的战略。按照西方民主价值观和经济模式“改造”中东欧等国家,使其尽快纳入欧盟势力范围,是冷战后欧盟发展战略中的最重要的战略举措。欧盟东扩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是欧洲统一道路上的里程碑。在政治方面,欧盟东扩将中东欧纳入欧洲体系,实质上是与美俄争夺欧洲主导权。欧盟在扩大的过程中,蕴含着谋求强化欧洲政治力量的雄心。通过东扩,中东欧国家的价值被不断地趋向于欧盟的主导价值观,欧盟国家努力主导欧洲的势头开始增强,欧盟国家在加强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谋求强化欧洲的政治独立。但应当注意的是,欧盟接纳俄罗斯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它太大了。欧盟如果接纳了俄罗斯,将会打破两个平衡。一是欧盟内部的平衡,另一个是世界格局的平衡。这个结局,是欧盟和美国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未来欧盟主导下的欧洲,将是一个不包含俄罗斯的欧洲。如何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关系,将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课题。 从欧盟对美国的影响来看,欧盟与美国之间是既依赖又矛盾的关系。《欧洲联盟条约》明确提出建成后的联盟将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强大力量。随着欧盟势力和影响日益增强,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霸主地位受到动摇。欧盟对美战略的目标是,在维护美欧政治、军事同盟的同时,努力争取建立平等的美欧关系。在欧盟总体对外战略中,维系与美国的跨大西洋联盟关系是欧盟的外交重点,在国际安全防务领域,欧美合作仍占主导地位。美国对欧盟及其前身的政策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2年到1991年,即从欧洲煤钢联盟成立到苏联解体的整个冷战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为了增强抗苏力量,美国积极促进欧洲盟国的联合和一体化进程。这一阶段美欧关系的特点是美主欧从。第二阶段是从1991年底至2003年3月,即从冷战结束至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夕。随着苏联解体及欧盟自身力量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美欧之间的战略纽带趋于松散,欧盟不甘充当美国的附庸,独立自主倾向不断增强。这一阶段美欧关系的特点仍旧是美国居于主导地位,欧盟加强了在联盟内部竞争与美国平等伙伴角色的努力。双方的矛盾趋于深化。美国及支持欧盟的扩大进程,又牵制其深化一体化的行动。第三阶段是从2003年3月迄今,即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以后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和欧盟的矛盾进一步深化、激化、表面化。美国对欧盟的政策基调和目标是竭力维系美欧联盟关系及其对美欧联盟的主导,但加强了欧盟的分化和对欧盟一体化进程的牵制。从目前来看,美国总统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似乎正以出乎意料方式波及欧洲,美国与欧盟关系将更进一步得到恶化。但从长远来看,欧盟在与美国政治上合作、军事上依赖、经济上竞争的关系的基本框架在相当长时间里还不会发生动摇。 从欧盟对亚洲的影响来看,1994年11月8日欧盟首脑会议批准了欧委会制定了《对亚洲新战略》的报告,报告指出“亚洲和欧洲发生的巨大变化要求欧洲给予亚洲新的优秀地位,对亚洲国家采取更加积极和坚定的政策”。欧盟确定对亚洲的总体战略框架和优先实现的主

中美贸易关系简介

浅析中美贸易关系 摘要:在发达国家大量通过FDI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背景下,基于所有权原则的贸易收支统计能够捕捉FDI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从而反映出各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利得。根据测算,美国自2000年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净收益约占其贸易赤字的25%~30%。同时基于所有权统计原则调整后发现,中美贸易顺差根源于FDI,这与现有有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研究结论大相径庭。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两大经济体,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长期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美贸易的格局基本是以中国整体对外贸易顺差不断上升、美国整体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攀升为基本背景,而中美之间的贸易结构是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上升为显著特征的。巨大且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给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第一,加剧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尤其是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第二,为以美日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施压提供了口实;第三,使得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陷入因内外均衡的冲突而左右为难的窘境。因此,探究中美贸易顺差形成的真实原因,从而重估中美间的贸易差额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化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的国际压力,为中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 中美之间的这一贸易格局引起了政策层、商界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许多政策性和理论性的讨论,提出了争议极强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人民币人为地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从而导致了中国对美国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在对国际市场出口(包括对美国出口)方面有大量的政策鼓励和制度激励,人为地导致大量的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相反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受到了种种政策性和制度性的限制,以至于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阻力非常大,致使两国贸易不平衡。这一观点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政策层,认为中国实行了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中美两个经济体储蓄率的不同所导致。这是美国的宏观经济储蓄率近年来不断下降,而中国经济的储蓄率不断上升的结果,因为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国的贸易顺差的本质就是储蓄过剩,逆差就是储蓄不足。 第四种观点在关注中美贸易失衡时,主要解释为什么中美之间所报告的统计数据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他们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被夸大了,其原因是由于进出口统计的产销国原则、进出口计价因素、香港转口贸易因素、服务贸易因素等所导致的。如Fung 等(2006)认为,应该在现行中美贸易差额统计的基础上作如下四项调整:一是船边交货记录原则转化为船上交货记录原则及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调整;二是通过香港或其它地方的转口贸易扣除;三是转口贸易加价;四是服务贸易调整。经过四项调整之后,他们测算得出中美2005年的贸易差额应该为1707亿美元,这高于中国海关的统计(1142亿美元)而小于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6亿美元)。而Schindler等(2005)在分析中美贸易差额时,尤其强调香港在中国转口贸易中的显著作用,他们认为现行的报告数据并没有反映这些,因而误解了中国的进出口实际情况。他们经过重新测算后认为,2004年的中美贸易差额在530亿美元到1290亿美元之间,低于美国的统计而高于中国的统计。但他们研究的重点是解释中方和美方所报告的数据为什么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而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和问题的解决缺乏深入的探索。 第五种观点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以及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使得现行的贸易统计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国际商业活动,从而夸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如郭彦英(2005)强调国际产业分工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影响,认为中美贸易差额的不平衡实质是国际产业分工所处位置高低导致的利益分配链条上的层级关系;而贾怀勤(2006)和李月芬(2006)认为,在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使得传统贸易统计背离了国际交易当事方利得。这种观点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基础,但是没有提出更为具体的更具说服力的数据。而姚枝仲等(2006)虽然提出了“中国国民对外贸易差额”的概念,并进行了一些很粗略的估算,但只能说明中美贸易差额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而无法真正揭示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利得。 因而在引进美国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框架的前提下,以所有权为贸易统计原则,通过捕捉FDI 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发现中美贸易顺差大部分是由外商直接投资所致,从而正确评估中美贸易不平衡,使得理论界、实务界以及决策层对中美贸易不平衡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认识。 所有权原则视角下的中美贸易失衡 由于现行贸易统计体系在统计外国附属机构这种更为重要的国际商业活动数据上的无能为力,

美欧关系概述

冷战后, 美国与欧盟关系的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当前美欧关系同战后传统意义上或者说冷战条件下的美欧关系有很大不同。现在的美欧关系是超越传统的大西洋框架而发展起来的包括经济、政治及安全关系在内的一种全方位的双边关系。 美欧关系在演进过程中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个是总体发展的两面性, 一方面, 双方经贸联系的密切和加强、外交政策领域合作的开展、以及安全关系的调整使其在总体上保持了发展的势头, 但与此同时, 双方在诸领域仍存在的种种分歧、摩擦和矛盾, 又使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 另一方面是局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即相对而言, 经济联系最为密切, 基础最牢固;安全关系经调整后虽趋于稳定, 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最突出;政治关系发展较快, 但还远未成熟。所以,还是让我们分别从经济、安全、政治方面来进一步了解一下美欧的关系。 一.经济关系:应该说美欧之间的经贸关系是美欧关系的重要基础,而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则是美欧( 盟) 经济关系的核心。 首先,由于双方都信奉民主、法治与市场经济,这使得双方在处理大多数国际经贸事务中能够本着共同的价值观念来思考,商讨。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对维系跨大西洋联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其次,美欧高度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使得经贸关系在美欧关系中处于举足轻重关系。欧盟与美国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世界上最大的双边贸易伙伴。据欧洲委员会2007年2月发表的报告,2005年美欧的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58%,其双边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37%。美国从欧洲吸引的外资占其外资总额的75%。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美欧问的贸易、投资不仅未受北约危机的影响,反而继续保持增长。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美国与欧盟在双方各自的外交政策、安全与防务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冲突,甚至是经济领域的摩擦,但是由于双方紧密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所以双方的总体关系不会在危机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二.贸易摩擦:美欧贸易关系历来具有两面性,一面是贸易联系密切, 另一面是贸易摩擦不断。 农产品问题一直是美欧贸易冲突的重点,目前双方在香蕉、牛肉、转基因食品等产品方面争斗激烈。从实行对非拉美国家进口香蕉的优惠政策,到禁止从美国进口含有荷尔蒙的牛肉,再到欧盟以安全为由禁止进口美国的玉米等转基因食品,欧盟的举措使得双方的经贸关系屡次受到巨大影响,双方各执一词,但实质上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除了农产品,双方在视听产品以及航空器等方面的的贸易冲突也是美欧贸易摩擦的焦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正逐渐进入白热化程度。美欧两大集团之间的一系列“贸易战”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爆发的。 除了受贸易摩擦的困扰, 美欧经贸关系更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潜在威胁。欧盟方面, 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和失业问题严重, 导致其内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与此同时, 欧盟极力拓展其对外双边贸易联系, 与包括中东欧国家在内的80 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议。这一情况令美国感到忧虑, 并使它对欧盟关于多边自由贸易的承诺产生了怀疑。然而, 美国方面表现出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比欧盟有过之而无及。美国由于这次金融危机,使得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再加上巨额的财政赤字使得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愈加猖獗,这可以从美国对包括从欧盟在内的钢材进口实施反倾销措施可以看出。 美欧经贸关系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贸易政治化的倾向突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6 年美国颁布的旨在强化对古巴、伊朗和利比亚制裁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 9 9 6 年3 月签署了赫尔姆斯—伯顿法,以强化对古巴的封锁为由,要严厉制裁在古巴投资和贸易的外国企业。同年8 月,克林顿又签署了达马托法,要惩罚向伊朗和利比亚两国石油工业年投资超过4 0 0 0 万美元的外国公司,理由是打击国际恐怖活动。这两个带有治外法权性质的法案,遭到欧盟的反对和抵制。欧盟委员会和各成员国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空前的强硬和一致,严厉谴责美国的这些蛮横措施。当年4 月,欧盟委员会就赫—伯法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起诉美国。由于双方以及世贸组织的商讨,最终赫-伯法广受抵制,达马托法也是不了了之。欧盟国家与美国围绕赫—伯法和达马托法的矛盾,反映了它们经济利益的碰撞。欧洲向美国的强权政治发出了挑战,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在经济利益攸关的事务中,已经难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欧洲。 如果说贸易争端是美欧间的一个老问题的话, 那么, 随着1999 年初欧洲货币联盟的正式建立和欧元的启动, 双方在金融领域的摩擦成为一个新的矛盾焦点。欧元作为一种世界主要货币的崛起, 将对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处于国际金融统治地位的美元造成强烈冲击。在欧元出现之前,世界上80%的外汇储备是采用美元的形式。 这给了美国经济一个巨大的“补贴”,因为储备美元相当于对美国机构或美国控制的外国机构投资。这种“补贴”有助于缓冲美国特定地区的采用单一货币的影响。如果欧元可以取代美元或者和美元一起成为国际主要货币,那么一部分对美国的“补贴”就会转移到欧元区,而这显然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欧元的出现打破了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在国际货币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向美国的经济实力水平靠近,欧元区由于单一制货币政策而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将无疑成为美国的强大的竞争对手。

浅谈中欧关系现状及问题探析

一、中欧关系现状 1995年5月,中欧建立起了正式的合作关系,通过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不负众望地在上世纪末迎来共襄盛举的黄金时代。中欧经贸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效益的蒸蒸日上,为双方带来的利益不可估量,随着中国法制的不断完善,双方的合作也得到了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但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仍存在着些许矛盾和分歧,需双方继续努力协作来共同解决。 经济方面,如今的中欧经贸关系早已达到相互依赖的程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矛盾。近年来欧盟稳居着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国也保持着着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位置。中欧双方经贸关系日渐成熟,但双方源于经济体制和结构所致得贸易争端和冲突也日益凸显,首当其冲的是贸易逆差、贸易纠纷和货币汇率问题,及欧盟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承认问题。虽然欧盟非常看重同中国的经贸关系,但同时也把中国当做主要的经济威胁,特别是近几年中欧贸易关系的竞争性开始突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上升,对欧洲制造业造成一定挑战;欧洲舆论还因此大肆炒作“中国经济威胁论”,形成了对中欧关系不利的大气候。 政治方面,冷战和对华经济制裁的风波后,双方的政治合作与信任因祸得福地得到了显著增强。中欧高层频繁互访带来了欧盟主流政见所坚持的“一个中国”立场,欧盟成员国的领导人也相继呼吁尽快解除对华的军售禁令,为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认知的差异和遗留的意识分歧、美国的特殊关系影响、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军售问题以及欧盟对中华民主、自由、人权方面的偏见等,都给中欧政治互信和友好往来带来了阴影。同时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的变化也引发欧盟对中国崛起的担忧。欧盟因为缓慢的经济发展和相对滞后的外交合作而难以成为“全球性欧洲”,而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力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使欧盟倍感压力。 外交方面,潜在矛盾也逐渐增多。非洲是欧洲利益最集中的地区,很多国家都曾是欧洲大国的殖民地,同时非洲的安全、移民问题对欧洲来说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而近几年中国大力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交流,而这种互利双赢的合作,在欧洲大国认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损失。其次,欧洲一直以政治制度的发展模式为豪,但近十年来,中国社会体制的发展模式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效仿,欧盟认为这大大削弱了他们的粉丝群体。在国际能源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欧盟与中国的观点分歧增多,在多个重大场合强调“中国责任论”,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甚至和中国国力不相符的国际责任。 二、中欧关系发展前景 在我看来,中欧关系正在进入一个矛盾多发期,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推断中欧关系会倒退或者陷入僵持。相反,尽管存在有种种矛盾,但中欧关系仍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中欧关系的顺利发展是中欧关系的主流。 经济方面,中国对外经济的国际化,虽然给欧洲一些国家造成了压力,但中欧经贸关系作为中欧关系的基石,总体是一种互补关系,对欧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已成为欧盟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出口市场,因此双方肯定会着眼大局,以经贸利益为重。 外交方面,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和科技发展上,中国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欧相互借重和合作的需求也日渐上升。欧洲是国际多边主义的大力倡导者和推动

2020届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10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1. 列举古代、近代和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1)古代:①特点:友好往来,源远流长。②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2)近代:①特点;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②事例:(日本学习西方列强后侵略第一个老师的事例) 19世纪的侵华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当代:①特点;既合作又斗争。 ②事例:合作--1972年中日建交、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斗争--东海油汽田危机、钓鱼岛危机 2.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如何改善? 1972年,中日建交。 3. 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罪行;首相等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4.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影响: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启示: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

中美经贸关系分析

大国关系中美经贸关系分析 项卫星 〔内容摘要〕中美建交20年来,两国的经贸关系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也不时出现分歧和摩擦。目前影响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最惠国待遇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以及贸易不平衡问题。中美经贸关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增长强势国家与竞争强势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是世界上日趋开放的潜力最大的市场与最大的开放市场之间的经贸关系,加强经贸合作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中国 美国 经济贸易关系 中美两国经贸往来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784年“中国皇后号”商船从纽约开往广州的航程;而现代中美经贸关系则始于1972年上海公报的发表。特别是1979年中美建交以后,两国的经贸关系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也不时出现分歧和摩擦。在中美建交20周年和《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签订20周年之际,对20年来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20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 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7月,两国政府签订了《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中美经济贸易从此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据中国方面的统计, 197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415亿美元,到1998年增至54914亿美元,相当于1979年的22倍多。在1979年至1998年的20年间,双边贸易额累计达到3645亿美元(而美方统计显示,双边贸易在20年内增长了35倍)。中国价廉物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弥补了美国市场因本国产业结构升级、中低档消费品停止生产或生产不足造成的需求缺口;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努力则为美国的技术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从1979年起,美国成为中国第3大贸易伙伴,1996年成为第2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在1980年是美国第24位贸易伙伴,目前已上升为第4大贸易伙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美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热情持续高涨,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美国对华投资项目累计为26581个,协议金额为46218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为21411亿美元。以协议金额排序,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居各国对华投资首位。至于美商对华投资的领域,则涉及中国的机械、冶金、石油、电子、通讯、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农业、医药、房地 东 北 亚 论 坛1999年 第3期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试题

2005暨南大学国际关系考研试题 国关学: 名词1..国际法的作用, 2.自然环境的作用, 3.意识形态, 4.国际冲突的新特点, 5.经济外交的内容和作用, 6.还有一个名解记不清了. 论述1试评两种不同的和平观. 2试用国际政治关系解释当前的美欧关系. 国关史 1,英的"光辉孤立"政策2,马歇尔计划的产生,发展及影响, 3二战期间几次重要首脑会议内容与影响; 4<非战公约>产生北背景,内容及影响5? 6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解冻和逐步正常化原因 论述, 1.比较一战后和二战后大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2.以戴高乐法国的对美政策为例,论述冷战时期西方阵营的合作与分化 2004暨南大学国际关系考研试题 国关学 一、简述题 1、何谓国际政治格局?它包括哪些基本类型? 2、国际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3、现代国际实力的有形构成与无形构成。 4、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特点。 二、论述题

1、试析国际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试析冷战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 国关史 一、简述题 1、门罗宣言 2、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计划 3、战后初期日本宪法的修改 4、杜鲁门主义 5、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 二、论述题 1、试论述二战结束后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及其对国际、地区格局的影响。 2、试论述冷战后联合国的繁重任务。 3、试论述冷战后美欧之间的种种矛盾。 2010年 简答题 1 简述美菲战争及美国对菲律宾的侵占 2 简述《门罗宣言》的内容及其对美国外交的意义 3 谈谈你对《大西洋宪章》的看法 4 简述《中美上海公报》的内容 5 简述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地位和新特点 6 简述古巴导弹危机的经过,结果与影响 论述题 1 讨论站后美欧关系的新变化 2 从决策者,国家和国际体系等层次,仔细分析冷战结束的原因 暨南大学2009年国际关系专业考研政治学试题 一、简述题 1.简述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2.简述国家的本质。 3.简述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

当前中欧关系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当前中欧关系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中欧双方在战略上相互借重、经济上互补共赢,在许多全球性问题上需要相互合作。因此,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符合双方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中欧领导人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对话与交往,有助于双方站在长远和战略高度,用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来认识和处理中欧关系。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矛盾与摩擦亦空前突出,这是当前中欧关系的总体特征。由于近年来欧盟微调其对华政策,使得矛盾与摩擦的一面凸显,中欧关系进入一个大的调试和转型期。欧盟对华政策的调整有着复杂背景,其深层原因在于欧盟对“中国模式”及其影响的疑虑。虽然这种调整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但中欧加强战略借重、双方关系总体势头良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今后双方要学会在复杂关系中生活,中欧关系将在磨合中继续前行。 首先简析一下中欧关系的存在问题:双方的贸易地位不平衡。我国与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特点各有千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个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而欧盟的成员大多数是OECD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高,是世界三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这就决定了双方相互需要在程度上的差异。欧美之间的贸易是欧盟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日本等其他非欧盟国家以及欧盟成员国原殖民地国家与欧盟的贸易往来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与之相比,欧盟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处于次要地位。而欧盟市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程度就要高得多了。这种相互依存的程度差别,决定了在贸易关系中我国尚处于下风,较为被动。欧盟各会员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均呈现大幅成长,欧盟对中国之贸易赤字持续扩大。我国对欧盟贸易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反倾销、单方面数量设限、普惠制框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上。中国市场占有率增加已影响到其它亚洲国家。 接下来谈一下中欧关系的共同利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欧贸易发展新阶段主要是由双方的共同意愿推动的。发展中国和欧盟及欧洲国家的关系,符合双方利益,也是双方人民的意愿,负责任的政府的官员应该按人民的意志来推进中国和欧盟、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关系。从双边贸易地位来看,欧盟对亚洲以及中国的战略观点转变在双边贸易关系的改善上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一,我国与欧盟贸易将在一个稳定的体制框架内获得积极的发展。我国已经明确把欧盟作为出口的三个主要市场之一,国内的相关政策及运行体制也纳入了这一基本判断的轨道。欧盟推出了亚洲新战略,对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双边的贸易磋商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了十多年的运行,证明是有效的。同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提供了国际化规则的框架,有利于克服欧盟实施的不正当贸易政策。同时中欧在科技、教育、财政金融及社会保障等各领域内的合作也富有成果。双方还加强了在新型疾病防控、能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的交流与合作。随着欧盟大部分成员国相继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中欧人员往来空前活跃。2005年中国公民赴欧旅游达100万人次,欧盟公民来华旅游达300万人次。如今,欧洲各大旅游景点争相推出中文标示和文字说明以吸引中国游客。孔子学院也在欧洲各地相继落户。 最后谈一谈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大幅调整政策,中欧政治关系迅速发展,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受政治影响,双边贸易迅猛增加,中欧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呈现出快速增长、稳步发展和日益加深和扩展等重要特征。中欧关系的前景是远大的,但又是复杂的。考量中欧关系既要看到其光明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其可变的复杂因素。唯如此,才能更好地在互相谅解,互相理解,求同存异,共同努力,推动中欧关系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中欧间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世界稳定之锚,是欧亚大陆稳定之锚。发展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将在欧亚大陆上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战略合作轴心,建立面向21世纪更富有活力的双边关系,是中欧双方共同的关切。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势头强劲,没有重大障碍和摩擦,双方之间的信任与了解不断加深,在世界事务上的观点互为补充,并且拥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因而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欧洲与中国在两个级别上的交流(在国家级别上的双边交流和在欧盟级别上的多边交流)是相互促进的。双方在中国国内一系列领域的实际合作和欧盟及其大部分成员国(特别是英国和北欧国家)对此类项目的大量财政援助给口头上的合作承诺注入了实质性内容。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中没有一贯的或战略上的利益冲突(此类冲突总是潜伏在中美关系的背景下)。中国和欧洲对于美国及其外交政策和全球行为持一致观点。虽然在布什总统执政之前就是这样,但双方观点的一致性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大大增强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欧关系将继续得到稳步加强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个新轴心,并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充当稳定的根源. 中欧关系是建设性关系,更是“战略伙伴关系”,它同时也是世界事务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一对重要双边关系。中欧双方对此有着共同认知,而这对于双方关系的发展至为重要。当然,对中欧关系,双方在任何时候(而不仅仅是在出现困难的时候)都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和细心培育,并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使之成为真正可持续的长期“婚姻”。今后中欧关系中仍将有摩擦和分歧出现,但共同利益的纽带将能够把中欧双方聚拢在一起,从而彰显中欧关系的韧性和张力。中欧关

中欧关系2000字论文

中欧贸易摩擦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近日来,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从光伏产品到葡萄酒,再到不锈钢管,中欧贸易战火药味越来越浓。这种紧绷的贸易形式从年初开始加剧:1月26日,欧盟对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草酸发起反倾销调查;2月3日,欧盟决定维持对中国奥古曼胶合板征收反倾销税;3月15 日,欧盟对中国输欧玻璃纤维征收反倾销税;3 月24 日,欧盟决定维持对中国碳化钨反倾销措施;4 月19 日,欧委会发布公告,对中国豆蛋白发起反倾销调查;5 月14 日,5 月14 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产铜版纸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16 日,商务部宣布对原产欧盟的马铃薯淀粉征收反补贴税……自2004 年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来,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升温,表面上看中国对欧盟巨额的贸易顺差是导致摩擦的直接原因,但是在顺差背后还有很多导致摩擦产生的更深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分析。 一、中欧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以及产业转移是中欧国际贸易摩擦频发的深层次原因。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生产的全球性和统一的世界市场在客观上要求各国具有趋同的各种市场 制度、规则,而在目前和相当长的未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经济全球

化与国际产业转移相伴而生,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实施产业转移,在全球化进程中欧盟的传统产业被逐渐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传统产业对就业具有很大的吸纳能力,因此传统产业的转移造成了欧盟国家的失业和经济增长率下降,于是反对中国产品的声音甚嚣尘上,欧盟国家也因此对中国产品以各种理由设限。同时,随着其比较劣势的传统产业不断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出于技术保护而不向中国出口,最终必然会导致发达国家贸易逆差的产生,从而形成中欧间频繁的贸易摩擦,而在贸易摩擦中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1. 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加深,从而加剧中欧之间贸易摩擦。 贸易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为了确保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既得利益和市场份额,总是采取某些限制进口或鼓励出口的措施。本轮金融危机以来,欧洲经济受到较大影响,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欧盟国家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借口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大量采用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等技术壁垒不断加深,利用WTO 中某些模糊性规则,设计贸易壁垒,滥用反倾销措施和保障措施,从而加剧了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

2017年中考历史 中日关系史复习教案

中日关系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学生自主复习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掌握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的基本史实;分析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的原因;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用历史的思维观察、思考现实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表格等资料,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自主判断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3、采用历史内外迁移教学法,通过中国、日本发展的的联系、比较,获得新知,推导结论。注重挖掘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养成学生的历史逻辑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直观得感受到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历程,增强学生维护中日关系发展的的时代责任感。通过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史实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振兴,才能建立健康的中日关系,培养学生树立起为人类的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局势进行客观的分析,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采取正确的措施避免战争,珍爱和平。 【重点】 1、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2、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和中日关系的主流; 3、如何在专题复习中把握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整体脉络,并在其中感悟与反思历史,迁移知识,以史为鉴。 【难点】中日关系变化多端的原因,如何看待现在日本的行为。 【教学方法】内外迁移复习法、主题式复习法、点线结合复习法、纲要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关于日本外务省发布的2015新版《外交蓝皮书》的新闻视频,老师分析概述,导入本课复习内容。

中美问题的两面性

中美问题的两面性 一、中美不是“战略伙伴关系” 布热津斯基说过,美中关系“具有催化作用”,如果这一关系发生变化,除美欧关系外,美俄、美日关系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发生变化,这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中美关系的战略性;我国有学者认为,“中美战略矛盾的尖锐程度超过其他几强与美国的战略矛盾”,这是从双方的冲突和矛盾角度看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布什多次强调,美中关系的发展“攸关美国人民的福祉”,这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两国关系的战略性。总之,中美关系对两国来说深具战略利害,这已成为中美乃至国际社会的共识。 而这种战略利害性从表面上看,似乎呈现出一种悖论:一方面,双方要实现自己的国家战略大目标,离不开对方的配合和协调;另一方面,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又需时时防范对方的潜在破坏或挑战,或者更进一步说,一方国家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很可能是以牺牲另一方的国家根本利益为代价。比如,美国要实现“世界领导”梦,必将防止中国实力地位与其“平起平坐”,必将推行它那一套民主人权价值观,这就与中国追求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根本目标相悖。反之亦然。 这一悖论实际上涉及到贯穿近现代世界历史、从来没有很好解决的两个重大课题。一是守成的大国与崛起的大国如何共同相处;二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两个大国如何避免冲突。19世纪末美利坚帝国崛起过程中与大英帝国的矛盾冲突,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分别反映了这两种情形。在前一情形中,尽管美英制度相同,英国当时陷入外交孤立而无力西顾,但双方“关税战”、间谍案、小规模冲突仍时有发生,而美国内战在很大程度上则可说是美国代表的北方和英国支持的南方之间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之战。“日不落帝国”的衰落和美利坚帝国的崛起,是在摩擦、矛盾和冲突中完成的。显然,双方没有找到繁荣与共、和平相处的有效途径。美苏之间更是在势不两立中以一方的“惨败”而结束近半个世纪的战略竞争状态。 二、“战略竞争对手”说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那么,当前中美关系的性质是不是布什等人所谓的“战略竞争对手”呢?

中欧关系现状与未来

中欧关系现状与未来 ”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这不仅表现为中欧经贸往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20XX~20XX年之交,随着“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意义深远重大。与此同时,我们对此也须有清醒认识。在中国-欧盟关系中,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领域,都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如何使中欧关系具有更多、更强、更高的对称性与互补性,乃是双方应共同致力善处的课题。 「关键词」中欧关系;经贸关系 20XX~20XX年之交,中欧关系发展进入新时期。这期间,中欧双方各自发表的重要政策文件和高层领导人的频繁互访,明确建立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中国、欧盟(欧洲)和世界局势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动的背景下,中欧在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上出现愈来愈多的共识与共同利益,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确定建立完全自主性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利于中国、欧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在这一进程中采取了前所未见的积极主动行动,20XX年几乎成为中国的“欧洲年”,并为发展对欧关系成立了新的相应机构,表明双方都在重新认识对方,并已从中得出重要结论。 循着上述观点思路,本文重点研究中欧关系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侧重贸易投资方面;探讨促进未来中欧关系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重点考量中欧关系政治、经济领域中存在的不对称性以及如何寻求更多的对称性与互补性。 中欧关系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中国-欧洲联盟关系,特别是在经贸领域,近年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是中欧双方仍需进一步努力,包括拓展经贸合作、妥善解决分歧摩擦等。 (一)历史最好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欧盟驻华使团团长安高胜语)。这不仅表现在中欧经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与法律保障。 (二)拓展经贸合作 拓展经贸合作不只是指做多做大中欧之间“生意”本身的问题。为此,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 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世界经济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如今的日本依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但以危机意识著称的日本人对未来充满悲观,要求恢复经济成为压倒一切的呼声。中国的迅速崛起无疑成了日本的头号对手。右翼分子乘机发展,利用民众的不满心理,扩大影响。可以说在日本右翼势力并不占社会主流地位,但能量很大,影响很坏。 5、日本人认为二战中是被美苏打败的,而不是中、韩与亚洲其他国家打败的,心理上不肯服输。且认为田中角荣与村山富市首相对侵略已表示道歉,小泉也参拜了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新一代不应背这个历史包袱。不愿现实地面对历史问题。 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