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1

合集下载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 **2、病状 *3、病症 **4、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6、非侵染性病害二、填空*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

**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五大类型。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五种类型。

*5、()()()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6、植物侵染性病害由()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引起。

*7、植物病害症状包括()和()。

**8、1945年,爱尔兰由于()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饿死100万人,200万人逃亡海外,这称为爱尔兰饥荒。

*9、按照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以可以分为()()()()等。

三、选择*1、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

a.脓状物b.霉状物c. 粉状物d. 颗粒状物**2、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a. 霜霉病b. 晚疫病c. 猝倒病d. 缺素症*3、引起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

a. 缺素症b. 高温c. 病原菌d. 遗传因素*4、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

a. 缺素症b. 真菌c. 线虫d. 原核生物**5、植物生病后表现下列病症,()是真菌性病害的病症。

a. 霉状物b. 粉状物c. 脓状物d. 颗粒状物**6、()是植物病害的病状。

a. 霉状物b. 坏死c. 脓状物d. 腐烂**7、、属于侵染性病害的是()。

a. 霜霉病b. 晚疫病c. 猝倒病d. 缺素症**8、()是植物病害的病症。

a. 霉状物b. 坏死c. 脓状物d. 腐烂四、判断对错*1、病害的三角关系指病原、植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2、植物病害引起的萎蔫可以恢复。

()*3、植物病毒病没有病症。

()*4、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侵染性病害都有病症。

()**5、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以引起非侵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诱因。

植物病理学课后习题

植物病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单元习题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在生物因子或非生物因子持续刺激下,植物的正常生理和生物化学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生长发育异常,从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症状的现象。

2、病因: 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

3、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4、病状:是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外表所出现的不正常状态;5、病征: 指在病状表面,尤其是病斑部分的表面着生或出现的病原生物的子实体。

例如真菌的菌核、菌丝体、细菌的菌脓、线虫的虫体、寄生性植物等。

6、非侵染性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7、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生物因素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病原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而又称为传染性病害;8、综合症:一种病害同一植株上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

9、并发症: 同一植物在受到两种或几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时,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症状,甚至出现不同于原有两种病菌单独引起的另一种症状。

10、隐症现象: 隐症现象:病原物侵染寄主后,病植物的症状在特定条件下(通常是高温),可以逐渐减退直至暂时消失而“复原”的现象。

二、填空题1、植物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非侵性病害由由外界不良环境因子引起。

2、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植物、线虫、原生动物、。

3、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和畸形。

4、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脓状物。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继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植物偏离了正常状态的现象称植物病害。

2.单主寄生:在同一种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的病原菌称单主寄生。

3.垂直抗性: 即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它对病原物的某一个或多个小种是抵抗或免疫的,而对另一些小种是感病的或高度感病的,即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具有抗病性。

4. 症状: 是寄主内部发生一系列复杂病变的一种表现,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

5. 稀释终点:将感病寄主的汁液(含有病毒)榨出来,加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度为稀释限点。

6. 生物防治: 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产品来进行防治病害的方法称生物防治。

7. 异宗配合:单个菌体不能完成其有性生殖,必须与另一个有亲和力的菌体交配后才能完成其有性生殖的称异宗配合。

8. 失毒温度:把病组织的榨出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传染的处理温度称为该病毒的失毒温度。

9. 拮抗作用:一种微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拮抗作用。

10.多型性:指真菌在一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多种类型孢子的现象称多型性。

11.体外保毒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称为病毒的体外保毒期。

12.交互保护作用:在寄主上接种弱毒株系而能低抗强毒株系侵染的作用称交互保护作用。

13. 因对基因学说:(gene for gene theory)对应于寄主群体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应于病原物群体的每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14. 生理小种:(race):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无差别,在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1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1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实验一:病害症状观察实验学时:2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进行症状的观察,分两部分进行。

一部分在田间,观察田间作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一部分在室内,观察室内所提供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

通过实验,使同学们认识植物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初步掌握正确地描述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

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子实体显露可分为病状与病征两种。

本实验主要进行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

(一)病状类型病状就是在植物病部所看到的不正常的状态。

通常分为五种类型。

1.变色植物受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

主要表现有:(1)褪绿或黄化:褪绿和黄化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如小麦黄矮病、植物的缺铁、缺氮等。

(2)花叶与班驳:如烟草花叶病、菜豆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等。

(3)变红色或紫色:如玉米或谷子红叶病、植物缺铁等。

2.坏死是由于感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

(1)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斑点,如玉米大、小斑病、烟草赤星病、白菜黑斑病等。

(2)枯死:芽、叶、枝、花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

(3)穿孔、落叶和落果:在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是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病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感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4)疮痂: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受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如柑桔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等。

(5)溃疡: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多见与木本植物的枝干上的溃疡症状。

植物病理学 实验1 植物病害症状观察 图文

植物病理学 实验1 植物病害症状观察 图文

苹果灰霉腐烂病
玉米干腐病
萎焉
番茄青枯病
黄瓜青枯病
西瓜萎焉病
畸形
泡桐丛枝病
马铃薯癌肿病
西瓜根结线虫
粟白发病
1. 粉状物
病症的主要类型
小麦黑粉病
十大功劳白粉病
玉米黑粉病
2. 霉状物
草莓灰霉软腐病
桃褐腐病
樱桃根霉软腐病
葡萄霜霉病
3. 点状物Leabharlann 山茶花灰斑病甜瓜蔓枯病
4. 颗粒状物
甘蓝菌核病
花椰菜菌核病
实验一 植物病害症状观察
1、实验目的
识别一些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病状和 病症)类型; 正确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主要病状类型
变色1
烟草花叶病(花叶)
长春藤黄化(花变色)
变色 2
长春藤病毒(脉明)
郁金香的碎锦
南瓜绿斑驳病
坏死
高粱炭疽病
水稻胡麻斑病
玉米大斑病
水稻白叶枯病
腐烂
辣椒疫病
梨轮纹病
5. 脓状物——细菌病害的病症
水稻白叶枯病 ( 叶枯、 菌脓)
豆薯叶斑病(水渍状)
实验报告内容:
从供观察的植物病害标本中选择10种,描 述其症状特点。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病状:植物得病后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现出的特征性结构体。

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

2.喷菌现象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BE) 。

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和其它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3.钝化温度(Thermal lnactivation Point,TIP) 将病组织汁液处理10min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4.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也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5.整体产果(Holocarpic)。

低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分体产果(Eucarpic)。

高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

6.系统侵染:7.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综合治理IPM)(植物病害管理PD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8.局部侵染:系统侵染:9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指在种内或变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没有差异,但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9.单分体病毒;10侵染性病害: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及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11、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出的雌雄性器官能交配,自身亲合,如卵菌。

异宗配合: 异宗配合:同一菌株上生出的雌雄性器官不能交配,必须和另一有亲和力菌株上的才能交配,担子菌以此为主(接合、子囊两种方式都有)。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 **2、病状 *3、病症 **4、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6、非侵染性病害二、填空*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

**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五大类型。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五种类型。

*5、()()()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6、植物侵染性病害由()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引起。

*7、植物病害症状包括()和()。

**8、1945年,爱尔兰由于()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饿死100万人,200万人逃亡海外,这称为爱尔兰饥荒。

*9、按照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以可以分为()()()()等。

三、选择*1、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

a.脓状物b.霉状物c. 粉状物d. 颗粒状物**2、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a. 霜霉病b. 晚疫病c. 猝倒病d. 缺素症*3、引起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

a. 缺素症b. 高温c. 病原菌d. 遗传因素*4、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

a. 缺素症b. 真菌c. 线虫d. 原核生物**5、植物生病后表现下列病症,()是真菌性病害的病症。

a. 霉状物b. 粉状物c. 脓状物d. 颗粒状物**6、()是植物病害的病状。

a. 霉状物b. 坏死c. 脓状物d. 腐烂**7、、属于侵染性病害的是()。

a. 霜霉病b. 晚疫病c. 猝倒病d. 缺素症**8、()是植物病害的病症。

a. 霉状物b. 坏死c. 脓状物d. 腐烂四、判断对错*1、病害的三角关系指病原、植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2、植物病害引起的萎蔫可以恢复。

()*3、植物病毒病没有病症。

()*4、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侵染性病害都有病症。

()**5、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以引起非侵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诱因。

第一章植物病理绪论

第一章植物病理绪论

柑橘溃疡病
Citrus Canker Disease
猝倒(damping off)、立枯 幼苗近地表茎部坏死。 前者倒伏(腐霉),后者死而不倒(丝核菌)。




棉花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菜豆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3、腐烂(rot)
(1)干腐:死亡慢,水分及时蒸发失去。 (2)湿腐:死亡快,水分未能及时散失。 (3)软腐:中胶层破坏,细胞离析。 根据腐烂的部位有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
腐烂与坏死的主要区别:腐烂多半是含水较多的组织受到 破坏和消解;坏死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细胞的轮廓
干腐:死亡慢,水分蒸发及 时失去,病部干瘪。
软腐:中胶层破坏, 细胞离析,有弹性
白菜软腐病
葡 萄 白 腐 病
番茄脐腐病
湿腐:死亡快,水分未能及 时散失。
Brown rot of peach
果腐
Pear ring rot )
水稻胡麻斑病
(4)1970年玉米小斑 病在美国大流行,减 产 15% ,约 165 亿 Kg , 直接损失10亿美元。
(5)1950年 中国小麦条锈 病大流行,小 麦减产 60 亿斤。
(6). 检疫(quarantine):我国禁止小麦矮黑腥病、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梨火疫病等入境。影响农产 品的出口。
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
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角形
的面积。
环境
寄主
病原物
病害三角(自然生态体系)
病害三角与病害四面体
3、植病四面体学说(disease tetrahedron): 1976 鲁 滨逊(Robinson) 农业生态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 环境外,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因素,从而形成植 人类 病四面体学说。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生物间的关系
(1) 共生(Symbiosis) (2) 共栖(Commensalism) (3) 拮抗(Antagonism) (4) 寄生(Parasitism)
11
▪ 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它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 的能力。这种生物称寄生物(Parasite);被寄 生的生物称为寄主(Host)。
褪绿: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变色。 黄化:叶片呈黄色。 花叶:叶片发生不均匀退色,黄绿相间。 红叶:叶片变红或紫红。
7
2. 坏死(necrosis)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最常见的坏死是 “病斑”(spot),包括:角斑、轮斑、条斑、白斑、 黑斑、灰斑、褐斑、锈斑、疮痂等。
3.腐烂 4.萎蔫(wilt)
物 病害。不能相互传染。 非生物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大气环境、栽培条
件等。
5
1.3 植物病害的症状
1.3.1 定义: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
组织内部或外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称为症状 (Symptom)。
6
1.3.2 症状类型
1. 变色(discolor) 植株局部或全株失去 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
▪ 寄生性种子植物和部分真菌、线虫可直接侵入。
▪ 真菌直接侵入过程:孢子萌发产生芽管→顶端膨大形成
附着胞→产生侵染丝→穿过角质层和细胞壁
15
▪ 自然孔口侵入:气孔、水孔、皮孔、 柱头、蜜腺等。
▪ 伤口侵入:所有病毒、类病毒和部分 病原原核生物、真菌通过该途径侵入。
▪ 伤口寄生物: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 用伤口的营养物质,或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 织中生活,然后侵入健全的组织。
5.畸形(malformation)
8
1.3.3 病征类型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病害的基本症状和诊断方法。

2.掌握制作真菌显微玻片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在遭受病原体侵害后产生的外部表现,包括叶子脱水、变色、轻度褐斑,严重腐烂、变形等。

通过观察病害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并寻找病原菌种进行后续的研究。

真菌显微玻片制作是将病原菌种通过特定的方法制作成透明玻片,方便研究人员观察真菌内部结构的工具。

三、实验步骤1.组织采集:选择患有病害的植物叶片、茎、根等组织,用刀子或剪刀切取一小块样品。

2.病症观察: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裸眼观察样品表面的病症症状,记录下来。

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节。

3.细菌分离:将样品表面的病菌用无菌的刮匙、刮片取下,涂抹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菌落的分离。

4.培养:将划取的菌落转接到含有适宜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出单一的菌落。

5.培养制片:从培养基上取得单一的菌落,用无菌的铲子将菌落刮下,放在无菌载玻片上。

加入一滴甘油或蒙脱石悬浮液,加盖玻片备用。

6.烘干:将制作好的载玻片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待载玻片上的液体完全蒸发后,取出备用。

7.真菌显微观察:将制作好的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盖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菌丝、孢子等结构特征。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室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技术,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2.选择病害植物和病菌样品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3.培养和显微观察时要使用无菌工具,避免细菌的二次污染。

4.在制作玻片过程中,要避免菌落太密集,影响观察;也要避免菌落过于稀疏,难以观察到结构特征。

5.显微镜使用时要注意对焦,根据需要调整放大倍数。

五、实验结果及讨论经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病害引起的植物症状也不同。

例如黑斑病引起的植物叶片会出现黑色斑点,而根腐病引起的植物根部会发生腐烂。

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并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依据。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病理过程的科学,研究其形成原因,
症状特征以及防治措施。

植物病理学涉及一系列客观科学活动,包括
对植物病害产生先兆、发展到成熟期后可能产生的效应、以及作物抗
病特性的研究。

它不仅研究病害的形成、发展和特点,也对植物如何
防治病害也非常有价值。

植物病害的形成可能是由许多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
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植物的遗传特性,受到的环境条件,体内的化学反应和病原体的侵入。

外在因素可以归结为植物的性状,
如营养不良和外物抵抗能力;以及程度与病原体进入有关的外界因素,如气候,植物病虫害和其他病原菌。

研究这些因素,使植物病理学成
为一门植物病害的复杂科学。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用来开发有效的植物防病技术,这些
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植物受到病原体的伤害,从而大大提高植物的产量。

例如,通过遗传育种把植物基因组中有害特性的基因替换成有益特性
的基因;以及加强植物防御系统,从而增强植物抗病虫能力。

此外,
病原体侵入植物时,科学家还研究了植物病原体的病态病特点,包括
植物的病变特征和生理影响等。

总的来说,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受病原体侵害的复杂科学,它既为基础科学研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直接或间
接为植物生产提供实质性的支持,从而保证了粮食安全。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一)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一)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一)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填空题1、病原物产生的致病物质有:、、3种。

2、确定为植物检疫对象的基本条件为、、。

3、植物病害防治手段的流行学效应是和。

4、病原物传播的主要途径:、、、、。

5、植物病害的概念涉及、、、四方面。

6、单年流行病害流行的季节性变化一般经过、、三个时期。

7、真菌分类鉴定主要依据其,细菌主要依据其。

8、真菌营养体的类型有种,它们分别是、、,其典型的营养体是。

9、菌丝体的类型有,菌丝的变态主要有,菌组织的类型有;菌组织体类型有。

10、真菌有性生殖的过程为;准性生殖过程为。

11、真菌的生长发育中,整个营养体都转变为繁殖体,这种类型叫;单个菌株能够完成有性生殖的称为;需要两种寄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叫。

12、真菌的分类等级有。

13、环痕孢子和合轴孢子属芽殖型;孔生孢子和瓶梗孢子属芽殖型。

14、决定真菌能否交配是它的,与它的性征无关。

15、按照国际命名法规,一种真菌只能有种学名,学名用书写,用法命名,一个完整的学名包括、和。

16、真菌鞭毛的两种类型是和;鞭毛结构为,鞭毛菌的有性孢子为和。

17、子囊果类型有;孢子产生在内,数目一般为。

18、在担子菌中,把进核配的部位称为或,把进行减数分裂的部位称为或;锈菌的孢子相当于,先菌丝相当于。

19、锈菌主要特点是形态学上的;生理性上的和细胞学上的。

其分属的主要依据是;产生的五种类型孢子是。

20、锈菌生活史类型中,具有0、Ⅰ、Ⅱ、Ⅲ、Ⅳ阶段的为;具有0、Ⅰ、Ⅲ、Ⅳ阶段的为;具有0、Ⅲ、Ⅳ阶段的为;具有0、Ⅰ、Ⅳ阶段的为。

未发现或无担孢子的锈菌,一般称为。

21、细菌的一般形状有、和;植物病原细菌的性形状都是。

22、细菌的鞭毛是一种器官,鞭毛的、和是重要的分类依据。

23、细菌的生理包括、和。

24、在细菌分类鉴定中,可作为分类鉴定依据的主要营养物质有、、、和。

25、细菌学性状包括。

26、根据细菌获得能源和碳源的方式,可将细菌分为种营养类型,它们分别是。

植物病理学(1)

植物病理学(1)

植物病理学第一章植物病理学的意义:为了防止植物受病害侵扰,并且在最大限度上对已经患病的植物进行治疗,并防止传染,以保证生态平衡以及最大经济效益,对植物的病理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这便足以体现植物病理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保证农作物的健康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国高度重视植物病理学的发展。

为了确立防病和治病的方法,还研究形成病原的环境条件、病原体传染途径以及病害的诊断法。

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病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其影响或干扰强度超过了植物能够忍耐的限度,植物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产生一系列病理学变化过程,在生理和形态上偏离了正常发育的植物状态,有的植株甚至死亡,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就是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是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连续干扰,生理活性受到干扰而表现的异常状态)症状: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和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植物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寄生性:寄生性是寄生物能够从寄主体内获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致病性:致病性也称为病原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严重影响或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物类群: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寄生植物第二章菌物的性状:(1)无根、茎、叶分化的异样型生物;(2)有明显的细胞壁(除黏菌的营养体外)和细胞核;(3)菌体形态在基物内外呈变形虫状(爬行)原生质团或假原生质团(无壁、多核)、单细胞、菌丝状(有隔或无隔);(4)营养方式:复生、几声或共生生活;大多为寄生或腐生生物(从动植物的活体或尸体或残枝烂叶分解、吸收营养物质);(5)典型的不动性生物,部分种类可产生游动孢子。

菌物的特点:(1) 具有细胞核;(2) 营养体为丝状体;(3) 典型的异养生物;(4) 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5) 没有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6) 通过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园林植物病理学(第1章)

园林植物病理学(第1章)

4. 生产活动 (people’s activities):种苗调运、耕作、抚 育、施肥等。
三、发病因素之间的关系(病害三角与病害四面体)
1933 林克(Link)提出病害三角学说(Disease Triangle):感病的寄主植 物、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 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角形的 面积。 •1976 鲁滨逊(Robinson)提出植病四面体学说(Disease Tetrahedron) : 农业生态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 因素,从而形成植病四面体学说。 人类
二、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史
园林植物病理学,是研究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致病 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1. 德国的Robert Hartig于1882年出版了《树病学》一书, 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林木病理学教材,标志着林木病理学 的诞生,他本人被推崇为林木植物病理学的创始人。 2. 1934年苏联的C. И. 瓦宁出版了《森林植物病理学》教 科书。
(1)非侵染性病类加重后者的发生,造成伤口。如苹果腐烂病
( 2)后者可致使植物非侵染病害的发生。
四、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 ——诊断侵染性病害的重要法则
柯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假设( Koch’s postulates )(一种 新病害的诊断和病原生物的鉴定),通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 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 1882年,柯赫(Koch)在研究了人和动物的病害之后,提出 了确定一种微生物致病性的三个必要条件:(一)这种微生物经 常与某种病害有联系,发生这种病害往往就有这种微生物存 在;(二)从病组织上可以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并且 可以在各种培养基上研究它的性状;(三)将培养的菌种接种在 健全的寄主上,可诱发出与原来相同的病害;史密斯 (Smith) 在1905年又补充以下一条,(四)从接种后发病的植物上,能再 分离到原来的微生物。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1.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寄主前一生长季节发病到后一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 病原物的寄生性:是病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3 .病害的三角关系:即病害三角,是指需要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发病的观点。

4.侵染过程:病原物育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所形成的病害。

5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或在侵染作用很小的病害。

6.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7.寄生专化性:病原物对寄主的选择性称为寄生专化性。

8.病情指数:将病害普遍率与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发病程度。

或普遍率与平均严重度之积。

9.诱导抗性:是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也称为获得抗病性。

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染后,可以从侵染点向四周扩展,甚至可扩展至植株全身,最后一点侵入多点发病,或一点侵入而在距离侵染点较远处发病。

11.农业防治:又称环境管理或栽培防治,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面与植物病害防治有关的措施。

12.病害预测:是依据流行学原理和方法估计病害发生时期和严重程度,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

8.毒性:也称毒力或致病力,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

13.定向选择:由于垂直抗病品种的选择作用而使病原物某些毒性基因频率增大。

14.症状:植物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

15.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和破坏能力。

16.无隔菌丝:菌丝体有分枝、无隔膜、为单细胞。

17.无性繁殖:是否经过性器和性细胞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

18.病征:植物感病后,由病原物在病部构成的特征。

19.寄生性:指一种生物依附于其他生物而生存的能力。

20.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一种较坚硬的颗粒装物。

21.有性生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繁殖方式。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绪论内容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控制植物病害的一门生物学科一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的概念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作用,其强度或持续的时间超过了植物的忍耐范围,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形态上表现出异常,甚至死亡,并引起产量降低或品质变劣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四要素症状:在形态上表现出病态(不正常),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局部或整株死亡病理过程: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持续的、系列的病变经济学:农业生产损失病原:即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二、植物病害的类型1. 根据病因(cause)划分侵染性病害( infectious disease)非染性病害( non-infection disease)其他依据划分植物或作物类型:蔬菜病害、果树病害、玉米病害寄主受害部位:叶部病害、根部病害症状表现:腐烂病、根肿病传播方式与介体;气传病害、土传病害、水传病害侵染性病害:生物因素引起;能传染;病害由少到多、由点到片;大多数受染性病害的症状具有病征;生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非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引起;不传染;病害常成块、成片的出现,给人以突然的感觉。

病害的产生常与环境条件的变化及农事操作有关;无病征;不良环境因素有:极端温度、极端水分、极端光照、极端pH值、缺氧、缺素或过剩、无机盐毒害、大气污染、药害、栽培不当、遗传基因突变四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三要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产生涉及三个方面,即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即植物产生病害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1. 感病的植物植物是病害发生的本体,是植物发病的内因。

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生理状况和发育阶段决定植物对于外界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反应能力。

2. 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植物生长环境中存在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是病害发生的前提条件。

植物病理学(PDF)

植物病理学(PDF)

一、作物生长与源流库的关系(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答:1、源流库之间关系作物的源是指作物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它包括作物的功能叶、绿色的茎杆、叶鞘、穗轴、果皮以及子叶、种皮、胚乳等其他非叶器官(绿色部分)。

作物库是指作物消耗或贮藏同化产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例如作物的根、茎、幼叶、花、果实以及发育的种子等。

它包括代谢库和贮藏库(也叫经济库)两个方面,代谢库是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生长作物组织细胞的构建和呼吸消耗,如生长中的根尖和幼叶等;贮藏库是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贮藏的组织和器官,如作物的种子、果实、块根、块茎等。

作物的流是指作物源器官形成的同化产物向库器官的转移过程。

流的通道是叶、鞘、茎中的维管系统,同化产物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韧皮部薄壁细胞是运输同化产物的主要组织。

一般来说,作物群体或个体,只有达到源足、库大、流畅,才能获得高产。

从源与库的关系来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从库源与流的关系上看,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具有明显的影响,起到拉力和推力的作用;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但是流是否通畅将直接影响同化产物的转运速度和输运量、也影响光合速率、最终影响经济产量。

2、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之间关系: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长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地上部分靠地下部分吸收矿物质营养和水分而生长,根的生长则依靠叶产生的同化物质;但如果地上部分坐果太多,根系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当地上部分叶片太少时,制造的养分少,根子的生长就会减缓。

而根系的强弱对上部的长势、花芽分化及结果都有影响。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关系:营养器官的生长是生殖器生长的基础,即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以营养器官的生长为先导。

同时,营养器官的生长又为生殖器官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碳水化合4、个体与群体在稀疏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很容易获得资源和空间,生长状况好,生物量大;而在密度高的种群中的个体,由叶子相互重叠,根系在土壤中交错,对光、水和营养等竞争激烈,个体生长率降低。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疾病的学科,它探索了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方法。

在植物病理学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名词,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植物疾病发生的过程。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植物病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侵入植物并在其体内生长,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或器官坏死。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致病菌、致病菌株或者带有致病基因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体可以通过种子、土壤、虫媒、器官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引发植物病害的发生。

3. 病害:病害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变化。

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植物种类、病原体的侵染程度以及环境因素等。

4. 病斑:病斑是病害在植物器官上形成的局部病变区域。

病斑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鉴别病害的类型,并且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5. 症状:症状是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后表现出的外部特征。

症状可以包括叶片变黄、枯萎、变形、裂伤等。

通过观察和描述症状,可以帮助识别和诊断植物病害。

6. 抗病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

植物通过表现抗性,如抗性基因的表达、产生抗性蛋白等来保护自身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抗病性可以分为常染色体遗传抗性和质粒遗传抗性两种。

7. 寄主:寄主是指植物病害的宿主植物。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和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性水平决定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播。

8. 疫情:疫情是指特定地区或特定时间发生的病害流行。

疫情的严重程度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程度、寄主易感性、环境条件等有关。

疫情监测和预测对于制定病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9.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植物种群内个体基因组的差异程度。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的破坏和病害发生有关。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毒学复习题参考答案1.目前国内外植物病毒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是什么?热点问题:1.病毒基因组及基因功能研究; 2.病毒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研究; 3.生物技术培养抗病品种;4.病毒作为载体及载体元件的研究。

前沿: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电子显微镜的进步,对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及理化特性都有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对植物病毒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

2.举例说明植物病毒在农业中的地位及其应用前景植物病毒在农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病毒是农业生产的大敌,大部分农林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会许多病毒的危害,比如水稻的矮缩病、条纹叶枯病;马铃薯病毒病、黄瓜花叶病、柑橘速衰病等,而且病毒病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和损失,日本就曾因为水稻的矮缩病饿死一万余人,我国南方香蕉束顶病病发率为20%,严重的为30-50%,甚至100%,使得不得不毁园,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揭示病毒的致病本质及其发病的规律,从而得以有效的控制,在农业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植物病毒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烟草蚀纹病毒可抑制天仙子花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对烟草的侵染。

有害的病毒经过人们的改造,可以变为对人类有益。

比如在生物遗传工程中,病毒是适用于把基因、药物等有用物质医入特定细胞的理想工具,也就是说经过修饰的病毒是基因工程的有效载体;还有利用病毒进行病害的生物控制,还有可以利用病毒基因开发人工基因工程、进行环境保护、花卉增色等随着对自然界的病毒种类及其分布的深入了解,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兴利除害,为现代农业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3.植物病毒的提取过程中,为了浓缩病毒,采取的是聚乙二醇沉淀法,其试述其大致的浓缩原理。

聚乙二醇(PEG)为水溶性非离子型聚合物,具有各种不同的分子量,用于病毒沉淀的主要是分子量为2 000~6 000的PEG,以分子质量为6000u的PEG效果最好。

调整病毒悬液PH值和温度至适度,然后加入中性盐和聚乙二醇至一定浓度,4℃搅拌过夜,病毒颗粒由于被排斥相互凝聚而沉淀析出,然后离心使病毒沉淀。

4.植物病毒分类的基本依据是什么?目前主要以病毒粒子特性、基因组结构与复制、抗原性质和病毒生物学特性等作为依据。

1)病毒粒子特性1.病毒形态特征2.病毒生理生化和物理性质;3.病毒基因组特性4.病毒蛋白质特性5.病毒脂类的含量特性6.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特性2)基因组结构与复制:包括基因组结构,核酸复制策略\转录特点\翻译和翻译后的修饰特点,装配位点、成熟和释放位点以及细胞病理学等3)抗原性质:包括病毒血清学性质及其与抗原的关系。

4)病毒生物学特性:包括病毒寄主范围,致病性及其与病变的关系,组织嗜性\病理学\自然传播方式\传播介体和地理分布5.略述植物病毒症状学在病毒诊断上的意义意义:1)根据典型症状,排除常规病毒病害。

2)对一些具有特征性症状的病毒病,只要掌握其特有症状,便可以准确做出诊断。

3)对一些不具有特征性症状的病害,可以将病毒的致病反应和非侵染性致病因子加以比较,做出初步的判断。

4)在田间一旦被确认为病毒病,便可以按照病害的主要症状特征结合传染方式加以识别。

5)病毒病虽然没有真菌、细菌病害那样的特征,但往往具有自己的特有的症状,便于直接判别,如明脉、斑驳、花叶、脉肿、耳突、蚀纹、环斑、脉带、条纹、线条和条点等,我们可以进一步根据其形状、大小、色泽加以判断。

6)病毒病的症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病毒有不同的症状类型,学会区别并准确描述它们,对病害诊断很有用处。

6.植物病毒病的外部症状主要有哪些类型,其对应寄主植物的组织病变分别是?病毒引起的外部症状类型:花叶,环斑,畸形,变色,坏死花叶类型:明脉,斑驳,花叶,沿脉变色,块斑,条纹,褪绿斑环斑类型:环斑,环纹,线纹畸形生长:线叶,卷叶,疱斑,耳突,矮化,矮缩;畸叶,小叶,丛枝,丛簇,扁枝,肿枝,茎沟,肿胀,花变叶,拐节,畸果,小果变色:主要是叶片的局部或者全部颜色改变。

坏死与变质:环死斑,坏死环,坏死纹,坏死条纹,沿脉坏死,叶脉坏死,顶尖坏死,星裂。

7.植物病毒病的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外部症状的发展过程:植物受病毒侵染后,所呈现的症状往往有个发展过程,有些植物病毒侵染后,现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症状,可能完全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无症带毒:有些病毒侵染寄主后不产生可见的症状。

隐症:有些病毒形成症状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可暂时隐去症状。

复合症状:寄主植物被两种以上病毒侵染时,特别是同时侵染时必然出现复合症状大部分是加重。

也有少数复合症可以减轻症状。

8.在田间应如何区分植物病毒病与其他侵染性病害?怎样判断植物病毒病和非侵染性病害?植物病毒病与其它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区别是:(1)病毒病害在植物表面绝对没有病征,而区别于线虫虫体、细菌菌脓、真菌的子实体等病症的出现;(2)系统侵染病毒病的症状在新展幼叶上更重,而其他病害则大多在老叶上症状更明显。

植物病毒病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是:(1)病毒病有发病中心或中心病株,病情有轻有重,早期病株点片分布,而非侵染性病害大多同时大面积发生,病情较一致;(2)发生病毒病的植株多为系统感染,症状分布不均一,新叶新梢上症状最明显,而生理性病害大多比较均一,老叶、老枝更为明显;(3)病毒病有传染性,非传染性病害没有传染扩散的过程;(4)病毒病害症状往往表现为花叶、黄化、矮缩、丛生等,少数有脉带、环斑、耳突、斑驳、蚀纹等特征性症状。

此外,随着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植物病毒病时常发生隐症现象。

(5)生理性病害不具全株性、再现性,环境改善,可以康复;病毒病害分枝发病,全株相同,新芽、新叶再现病症,环境改善不可再恢复。

9.如何利用常用的生物学方法区分TMV/CMV、PVX/PVY?1). TMV/CMV鉴别寄主法的区别:病毒普通烟心叶烟黄瓜TMV 系统花叶局部枯斑不感染CMV 系统花叶系统花叶系统花叶(1) TMV和CMV在普通烟上都产生系统花叶,但TMV在心叶烟上产生枯斑,CMV 在心叶烟上则还是系统花叶,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心叶烟来分离TMV。

(2) CMV在黄瓜上产生系统花叶症状,而黄瓜对TMV免疫,这样,我们可以利用黄瓜将CMV从上述两种混合病毒混合侵染的病株中分离出来。

(3)利用专化介体,TMV蚜虫不传,CMV蚜虫能传,通过蚜虫接种,分离获得TMV。

2). PVX/PVY的区别:(1)pvx能侵染曼陀罗产生枯斑,pvy不能侵染曼陀罗。

(2)pvx蚜虫不传,pvy蚜虫能传。

(3)pvx在千日红上呈现红色边缘的坏死斑,普通烟感染pvy后呈现沿脉及叶脉坏死症。

10.枯斑寄主、指示寄主、鉴别寄主的主要区别?枯斑寄主:有些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会诱导寄主产生过敏反应,出现局部枯斑而不扩展成系统侵染。

指示寄主:指的是对那些潜育期特长,症状出现很慢的病毒(如果树中的病毒),为了及时做出诊断,将其转移(接种)到症状出现很快的寄主上,这种寄主就成指示植物,故其性质与鉴别寄主不同,主要是用来检测病原生物的存在。

鉴别寄主:指用来鉴定对某一病毒或株系具有特定反应的植物。

凡是病毒侵染后能产生快而稳定、并具有特征性症状等的植物都可以作为鉴别寄主。

鉴别寄主包括单一鉴别寄主和鉴别寄主谱。

鉴别寄主和枯斑寄主的区别:(1)症状类型:枯斑只是特征性反应的一种症状类型,鉴别寄主的特征性反应除了枯斑,还有其他类型的症状反应,比如:红叶症。

(2)范围不同:鉴别寄主包括单一的鉴别寄主和鉴别寄主谱,枯斑寄主一般是单一的植物寄主。

鉴别寄主和指示植物的区别:(1)用途不同:鉴别寄主主要用于鉴别、分离病毒和病毒的定量,指示植物主要用于检测病原物的存在。

(2)范围不同:鉴别寄主包括单一的鉴别寄主和鉴别寄主谱。

11.PCR的中文全称,并试述PCR的原理及其在植物正单链RNA病毒(如:马铃薯Y病毒)检测中应用。

1、聚合酶链式反应。

2、原理: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母链DNA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复制出与母链模板DNA互补的子链DNA的过程。

3、步骤:变性、退火、延伸先从纯化病毒中提取RNA,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RNA,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平整末端的ds-cDNA,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常规的PCR反应,具体操作如下: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

12.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簇及抗体的各自定义。

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不完全抗原,即半抗原(hapten)是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故又称不完全抗原。

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获得了免疫原性,如:绝大多数多糖和所有的类脂等。

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抗体(antibody):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13.球形病毒粒体一般具有正二十面体对称结构,试以水稻矮缩病毒(三角剖分数T=13)的论述对称结构特点。

正二十面体结构是多数球状病毒粒体的结构构型。

由20个等边三角形面、12个顶点和30条边组成,每个顶点由五个三角形聚集而成,这些点和边都是对称的。

RDV 毒粒为无刺突、无脂蛋白外膜的等轴对称二十面体RDV的外壳由260个三聚体的外壳组成,每个外壳共有780 个蛋白亚基。

此外,可以看到在所有12 个五重轴和120个局部的六重轴处共有132个直径不等的通道,一直穿通到内壳层的表面。

通过计算分析认为外壳粒子为P8 的三聚体,三角形剖分数为T=13,绝对构型为左手型,(高老师说:这题比较有难度,可以有条件再看,没时间不计)庄老师说:重点复习1,3,5,7,9,10,14,15,19,20,22,23,25,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