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3)南极洲板块,只有南极洲以及附近的海洋?
2.模拟探究
用地理课课本和教材模拟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对比发现
将世界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图与六大板块图对比,描述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特点。
1.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和六大板块地图,找出六大板块,并回答相应问题。
2.在小组内用地理课本和地理图册进行板块模拟运动,填写好表格。
三、重点难点及处理策略
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处理策略:设计穿越时空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模拟探究活动,了解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难点: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处理策略:将世界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图与六大板块图对比。
2.学生只对板块构造学说作基本了解即可(即只要知道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且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学生不仅要能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名称,而且还要能说出这些山系是由哪些板块的何种运动造就的:学生不仅要能说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还要能说出它们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要能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或推测某地火山地震频发或者少发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观看视频思考:“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亲历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还原真实科学发展史,树立正确科学观。
环节四
完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1.初始板块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和六大板块地图,找出六大板块。
(1)哪个板块几乎都是海洋?
印度洋板块,除了印度洋大部分外,还包括什么大陆和半岛?
3.请各小组在组内研究魏格纳搜集到的证据,尝试论证该假说。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讨论,提高同学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爱好;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同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班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盼望大家喜爱!七班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叙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缘由。

学习本节学问,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进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育科学爱好、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育。

二、学情分析同学的年龄特点,打算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布满奇怪心,老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同学求知欲望;依据同学已把握的地理技能,为同学制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闻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育读图力量、想象力量和推理力量。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进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进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爱好、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育。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缘由。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演示、分析、争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地中海曾经有座漂亮的小岛,它有一个神奇而奇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漂亮的小岛却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呢?幽灵岛毕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莫非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日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同学的求知欲。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篇1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XX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1.地壳运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连线: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过渡: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含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海洋和陆地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执教者:湘潭江声实验学校周欣荣【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是第一节的延续和深化,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对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学说的一些基本观点。

本节教学内容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以求证和探索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

为了达成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从现象和实例入手,按照求证和探究的思路步步深入,层层展开。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形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空间概念不强等原因,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知道海陆是在不断变迁的;借助石燕化石,让学生知道海陆是在变迁的,并通过学生读图文材料,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通过学生拼图及读“板块构造图”过程,让其树立大地运动论的观点;通过演示、读图分析、观看动画和视频资料等,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并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3.培养学生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意识到防震减灾的重要性,提升其生存能力。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板块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海洋生物化石、板块模型等。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石燕化石”(长株潭地图+石燕化石),讲述:这是老师在春游时采到的,石燕湖公园因发现大量的石燕化石而得名,并介绍“石燕”是距今3.5亿年腕足动物门石燕贝目的古海洋生物化石。

提问:这说明了现在的石燕湖区域在3亿年前是一种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呢?学生:海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海陆的变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五四学制》

《海陆的变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五四学制》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2. 掌握地球演化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对地球演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导学内容:1. 地球演化的基本观点;2. 海洋的形成和变迁;3. 陆地的形成和变迁;4. 海陆的互相作用。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演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地球演化的好奇心。

2. 进修地球演化的基本观点:讲解地球演化的定义、地球的形成过程、地球的结构和地球演化的重要意义。

3. 进修海洋的形成和变迁:介绍海洋的形成过程、海洋的类型、海洋的变迁原因和海洋的重要性。

4. 进修陆地的形成和变迁:讲解陆地的形成过程、陆地的类型、陆地的变迁原因和陆地的重要性。

5. 进修海陆的互相作用:介绍海陆互相作用的影响、海陆互相作用的重要性和海陆互相作用的未来发展方向。

6.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演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四、导学方式:1. 讲授:老师讲解地球演化的基本观点和海陆的变迁过程;2.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地球演化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3. 视频播放: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视听上感受地球演化的魅力;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导学评判:1. 教室练习:安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地球演化的掌握水平;2.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等;3. 课后作业:安置相关作业,稳固学生对地球演化知识的掌握。

六、导学反思:1. 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2.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进修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对地球演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地球演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他们未来的进修和生活奠定基础。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和探究创新的水平,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理解到地球表面是处在持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持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使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水平和合作水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持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持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第1篇: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3)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

(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板块示意图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教学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及原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四节海陆变迁导入新课:成语“沧海桑田”故事引入一、海陆变迁的原因(板书)1.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完成(33页)活动题: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台湾海峡有古河流及森林遗迹→说明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总结: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讨论)(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二、大陆漂移假说(板书)1.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学生讲读)2.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学生实验)3.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讨论)4.总结:“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魏格纳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初中地理_《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学情分析一、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二、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的思维,但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完成度读图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立足于学生实际,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抽象出这些基本的地理思维,通过具体问题的引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让他们充分列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例来解释地理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操作,探究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海陆的变迁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效果分析《海陆的变迁》是《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地位,并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体现大众地理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价值理念。

从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自然的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地理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抽象出地理问题后让学生交流讨论生活中基本大量存在的事实,让学生体验生活和地理的紧密相接;教师引导对海陆的变迁作进一步的研究;接着用读图分析让学生加深理解;并学习用语言描述出事实结论;小结交流所学所获所感,整节课呈现一种层层推进的节奏,环环相扣的衔接,也让学生经历了“情景导入-建立思维-解释现象—运用与拓展”的地理过程。

整节课的设计中既注重了学习地理的起步思想,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降低起点,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认识存在我们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在简单的又不可替代的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地理事实,并试着说出结论等等是照顾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七年级地理上册公开课《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和评课稿

七年级地理上册公开课《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和评课稿

七年级地理上册公开课《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和评课稿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丁伟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认识海陆变迁的现象。

2. 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思考。

2. 讲授新课:讲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3. 实例分析:展示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海陆变迁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海陆变迁的原因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注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程度,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和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解答。

3. 观察学生对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是否有所提高。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研究当地的地理环境变化,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2. 邀请地理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人士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深入了解。

3.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地理变迁的书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精神。

八、教学资源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和图片。

2. 提供相关的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地球资源的情感态度,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地理变迁,树立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的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使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我认知。教师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
1.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自我完善的动力。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表等资料,识别和描述海陆变迁的现象,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海陆变迁,本章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通过展示地球演变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海陆变迁的过程。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如我国沿海城市的变迁、岛屿的形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关注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安排以下活动: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海陆变迁原因及影响。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讨、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讨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份,要紧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散布的缘故,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熟悉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熟悉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转变进程中,对学生慢慢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后的学习与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转变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明白海陆散布格局的形成进程。

(3)明白板块构造学说的大体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说明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避世界要紧火山、地震散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进程和方式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育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转变的科学观点及科学爱好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转变的科学观点及培育学生的科学爱好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说明一些地理现象,说出要紧火山和地震带的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说明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学生方才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明白了地球表面海陆散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修改版]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修改版]

第一篇: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我们的盐都--自贡被称为恐龙之乡,陆地上怎么会有恐龙的化石,以及怎么会有那么多盐储藏在这里呢?同学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我们就揭开自贡的神秘面纱.师: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歌曲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
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

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

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

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

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有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

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