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
农村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现状究其原因如下:
一、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
现在的家庭结构大多是“四二一”结构,即4个老人,2个大人,1个小孩构成的家庭关系,6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必然使小孩处于家庭中心的地位,而且隔代溺爱,使年轻的爸爸妈妈对子女的正常教育也难以进行,更重要的是农村老人普遍缺乏文化知识,谈不上具有科学育人的观念,即使是年轻的父母,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们对现在的知识更新缺乏认识,由于工作和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时代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自己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
二、父母外出打工普遍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目前农村中不少年轻的父母出门打工挣钱,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管,有的父母尚且能早出晚归,对孩子还能起到一点督促的作用,而更多的父母都是长期在外,对孩子的管理是鞭长莫及,最多只能通过电话了解孩子的习惯表现和学习状况,而越是习惯不好的学生越是不说实话,明明是考试不及格,他也说成良好甚至优秀,一骗而过,对家中老人是一哄二蒙,长此以往,在习惯和成绩两方面都成了问题。
三、独生子女的客观现象
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现在的小学生乃至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过度关心造成了孩子对父母对家庭对环境的过度依赖,孩子们应当具有的自我探索活动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没有独立性的实验机会,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去获得每一项新的经验,依赖父母的保护去抵御危险,靠父母的暗示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替代活动中,独生子女最终失去了“自我”,而实际上,过多的保护束缚了少年儿童的活动自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行为不规范,难以承受严格的训练,听不进家长有益的劝告,也不听老师的教导,其依赖性、反抗性、利己性、孤独性和任性便显现出来。
针对这些现象和实际情况,应该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三个到位成效显:一.思想认识到位。
提高自身的认识: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基础工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我班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我班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结合我班实际,更使教师认识到:我班生源复杂,各方面基础薄弱,我班工作更应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才能带动我班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活动到位。
小学生在校常规的养成教育中,行为训练的方法应注重多种方法的组合,而且要注意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训练方法。如: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说服教育法、评比竞赛法、实践体验法等等,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尤其注重利用少先队组织的优势,利用实践体验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受过教育,在实践中体验。整齐的队伍,标准的队礼,端正的坐姿,饱满的精神,无不是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体现,为活动的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日常行为规范也在活动中得到了升华。
三.评价激励到位
要想让这些孩子养成真正的好习惯,必须经历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强调。每发现一点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对孩子充满爱心,耐心和恒心,让他们慢慢养成好习惯。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典型,把优秀学生作为典范在班上、全校宣传,这样的典型生动具体、实在,更富有激励性和教育性。如在扫墓、体操比赛、校园歌曲大赛、文娱汇演、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各种十分有意义的活动中,老师可结合学生参与的活动,及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有关的遵守纪律、注意安全,爱护公物,相互关心、团结合作、助人为乐、为集体争光等方面的教育,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在班上、在全校公布表扬。通过及时表扬先进,树立典型,出现了“比学赶帮超”的喜人景象,这种教育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
总之,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教育者的宗旨,也是顺乎国情、全乎民意的。“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叶圣陶先生这句话,精辟地揭示了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用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一定能获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