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3课《寡人之于国也》。
本课主要内容是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提出了富国强民的一系列主张。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孟子到魏国、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孟子提出的富国强民政策。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3. 理解孟子富国强民的主张,懂得爱国爱民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孟子富国强民的主张,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孟子到魏国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孟子富国强民的主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详细解析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孟子富国强民的主张。
5. 随堂练习利用课件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孟子》其他篇目,了解孟子的其他思想,并做好笔记。
六、板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富国强民的主张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阅读《孟子》其他篇目,了解孟子的其他思想,做好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孟子富国强民的主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讨论中拓展,在练习中提高。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孟子其他的思想,如“性善论”、“仁政”等,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孟子思想的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3课《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公开课课件
孟子形象塑造及性格特点
形象塑造
孟子被描绘成一个智慧、勇敢、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过巧妙的言辞和 生动的比喻,向梁惠王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教育理念。
性格特点
孟子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他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批评时弊,提出了许 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和理论。同时,他还非常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强调 “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
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及性格特点
形象塑造
除了梁惠王和孟子之外,课件中还对其他人物形象进行了塑造,如梁惠王的臣子、孟子的学生等。这些人物通过 各自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
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有的忠诚耿直,有的狡猾奸诈,有的勇敢果断,有的懦弱无能。他们的存在丰富 了课件的内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同时,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公开课 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 人物形象塑造与性格特点 • 论证方法与技巧探讨 • 思想启示与现实意义
01
CATALOGUE
课程介绍与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背景及作者简介
孟子与《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 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 并称“孔孟”。
跨界融合
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跨界融合,将传统文化与现 代科技、艺术、教育等领域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 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民生改善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
传承精华
要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如仁爱精神、中庸之道、 礼制规范等,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发展中,为现代社会提 供精神支撑和道德规范。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课件课件
03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解读
原文背景与意义
背景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 子与梁惠王关于国家治理的一次对话 。
意义
通过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孟子所提 出的观点和主张,以及其在当时社会 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原文内容解析
梁惠王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
孟子接着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也。”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学 生能够理解孟子的思想,掌握古 代散文的写作技巧,培养对传统 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课程内容与结构
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围绕《寡人之于国也》展开,通过分析文章结构、语言特点、思想内涵等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篇经 典的内涵和价值。
课程结构
本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文章解读、思想探讨和写作技巧。在文章解读部分,将重点讲解文章的结构、语言 特点等;在思想探讨部分,将深入挖掘孟子的思想内涵;在写作技巧部分,将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 写作能力。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德育为先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启示现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 会责任感,培养有德行的人才。
全面发展
孟子提倡的“申之以孝悌之义”等思想,要求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 价值观等方面,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06
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总结
孟子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后来的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仁政思想、民本思想等对中国古代 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孟子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 近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PPT
解读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君主应以 民为天,推行仁政,关注民生 ,通过减轻税赋、兴修水利等 措施,实现国家和民众的共同 繁荣。
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 孟子的仁政思价想值不仅在古代具
有指导意义,其关注民生、以 民为本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同 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为 现代政治提供了借鉴。
背景图片选择
孟子画像的选择
选择孟子的画像作为背景,不仅能够直观展现主题人物,还能通过其深邃 的眼神和庄重的姿态,传达出孟子哲学思想的深邃与严肃。
古代场景图的应用
使用与《寡人之于国也》相关的古代场景图作为背景,可以营造出浓厚的 历史氛围,帮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孟子的思想世界中,增强理解与共鸣。
视觉效果的增强
治国本质的揭示
孟子的回应深刻揭示了当时各 国统治者在治国策略上的相似 性,即都未能真正实现民本思 想,而是停留在表面的治理差 异上。
程度差异的强调
孟子强调,尽管梁惠王认为自 己的治国方式优于邻国,但实 际上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 ,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都是 未能深入实施仁政。
王道之始与成
01
02
03
文章的论辩艺术
01
02
03
善用比喻
孟子在论辩中巧妙地运用“五十 步笑百步”的比喻,通过生动形 象的对比,使复杂的道理变得简 单易懂,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逻辑严密
孟子的论证过程从梁惠王的困惑 出发,逐步深入,层层递进,最 终引出自己的观点和仁政措施, 展现了其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条 理性。
气势充沛
孟子的语言表达犀利而酣畅,情 感饱满且感染力强,通过强烈的 语言气势和情感表达,有效地提 升了论辩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â)兵 衣( yì)帛( 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 )狗彘( zhì)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莩( piǎo )
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 1、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 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 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 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 量的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争夺人力, 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所以, 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
对话一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孟子名言
1.仁者无敌。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 益其所不能。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预学检测
〖涂〗通“途”,道路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勿”,不要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敛”,收敛,积蓄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鼓,敲鼓
(1)填然鼓之
(2)七十者衣帛食肉
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
(4)树之以桑
名词活用作动词,种植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孟 子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常用实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中“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一、教学内容1. 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分析孟子如何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齐宣王认识到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2. 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阐述孟子主张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疾苦,减轻百姓负担,实现国家富强。
3. 仁政的具体举措:介绍孟子提出的减免赋税、重视农桑、选拔贤能等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掌握其中的关键词句和观点。
2. 能够分析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理解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民生、热爱国家的情怀,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以及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
难点:理解孟子对话中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如何将仁政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如国家领导人关注民生问题,提问学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寡人之于国也》。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发音和课文理解情况。
3. 解析课文:教师逐句讲解课文,重点解析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以及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
4. 案例分析:教师提出一个与仁政相关的案例,如某地区实行减免赋税政策,让学生分析这个政策对当地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仁政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仁政的短文,可以是观点阐述、案例分析或建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寡人之于国也》2. 板书内容: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仁政思想仁政的具体举措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仁政的理解和看法。
2. 作业答案:仁政是一种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疾苦,减轻百姓负担,实现国家富强的政治理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家领导人关注民生问题,积极推行仁政政策,如减免赋税、重视农桑、选拔贤能等。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2篇」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2篇」《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相关文字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由《论语》导入新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
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劝说君王实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借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时代背景介绍:结合战国时期各国的地势分布图。
四、整体感知课文1.放多媒体朗读。
(注意字音和停顿)2.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学生各自朗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文意。
4.找出文章的三个关键句子,理清结构。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
以
1、请以战喻 2、可以无饥矣 3、以时入山林 4、申之以孝悌之义 用 凭借 按照 把 介词 介词 介词 介词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 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 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 天下之民至焉。”
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 么?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孔 子
孟 子
“不违农时,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 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胜
• • • •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能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 超过 春来江水绿如蓝 • 5、予观夫巴陵胜状, 优美的 在洞庭一湖
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兼 济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忧 世 心 同 切 禹 颜
道阐尼山
尊 王 言 必 称 尧 舜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 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 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孟子 序说》
.
孔子的“德政” 比较 孟子的“仁政”
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国
安民的治国思想,并且都以“仁”为本。
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此作 为“使远人来”的手段,孟子的“仁政”重 “民养生”,以此使“天下之民至”。其进 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困苦,承认民众力量。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 现实意义?
数
cù 密 1、数罟不入洿池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Shù 几、几个 Shù 数目、数量 3、一曲红绡不知数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Shù 命运、定数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Shuò 屡次 6、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Shǔ 计算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
加强对儒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包括文 献资料、历史遗迹等,确保其完整性和真实 性。
创新和发展
交流与合作
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儒家文化进行创新和发 展,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推陈出新, 使其更具现实意义和价值。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共同推动儒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传 播。
06
公开课总结与展望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以梁惠王为鉴,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 治理理念。他强调了君主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
过正确的治理方式来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民生福祉。
孟子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可持续发 展,必须关注民生、实行公正、公平的政策,让百姓享有更好的生活。
对个人学习的启示与思考
重视基础
在个人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包括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化背景等。
培养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要培养分析文章内涵和人物关系的 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传承文化
学习文言文不仅是掌握语言技能,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要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04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教育思 想及其现代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概述
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德 行、智慧和健康身心的人。
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 大。
孟子重视道德教育,认为这是培养人的根本素质,而智育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道 德目标。
对未来学习的展望与建议
深入学习
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深入学 习《寡人之于国也》以及 其他文言文经典,更好地 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
• 曰:“不可。 • 直:只是。 • 耳:罢了,语气 直不百步耳, 助词 是亦走也。” • 是:这。 • 曰:“王如 • 无:通“毋”, 译为“不要” 知此,则无 • 望:希望 望民之多于 • 于:比,介词 邻国也。
问题探究
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某次考试,甲生得五十分,乙生得三十分, 以五十分笑三十分,则何如? 请用文言作答。
然而不王 wàng
整体感知
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梁惠王曰:“寡人 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河内凶,则 移其民于河东,移 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 政,无如寡人之用 心者。邻国之民不 加少,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
• 于:对于。
• • • • • •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 凶:荒年,年成不好 察:观察 无如:不如,比不上识。 •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疏通文句。 • 3.理解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的含义。
字音字形
好战 胜食 洿池
hào shēng wū
弃甲曳兵 数罟
yè cùgǔ
衣帛
畜 孝悌 饿殍
yì
xù tì piǎo
朗读
鸡豚狗彘 tún zhì 庠序
xiáng
死于安乐 ①生于忧患, 。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 。人之幼 地利不如人和 ③天时不如地利, 。
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孟子简介
轲 孟子,名 ,字 ,子舆 战国时 儒 邹人,是 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 要的代表人物, 后称为“ ”。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 亚圣 “ ”“ ”。 仁政 民本
•
• 孟子对曰:“王 • 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 • 既接,弃甲曳兵 • 而走,或百步而 • 后止,或五十步 • • 而后止。以五十 • 步笑百步,则何 • 如?”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以战喻
用
介词
可以无饥矣
以 以时入山林
凭借
按照
介词
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用
介词
动词 介词 介词 介词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认为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对 在
于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之
填然鼓之 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 结构助词,的 五亩之宅 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代词,代百姓 河内凶亦然 代词,这样 然而不王者 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 助词,地、…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形,然而、但是 太后曰:“然。” 对,是这样的
(1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 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 而后人伐之。 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 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 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 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课外积累
孟子名言选译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 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 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 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1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 与有为也。 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 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 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17)养心莫善于寡欲。 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1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 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2.例装句
A.状语后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②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 B.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C.省略句 ①何也——省主语“此”。 ②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③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
实词、虚词
一词多义
文言常识 古今异义 通假字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省略句
倒装句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 邹(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是儒 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
仁 政
按时砍伐(林)牧) 生产粮食(农)
保 民
兴办教育
教民
根 本 措 施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 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
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 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 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 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 “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 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 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 的责任。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养民 教民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 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王 道 之 始 王 道 之 成 不违农时(农) 保护鱼类(渔) 不可胜食 初 步 措 施
古今异义
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更,再,副词 今: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 古:有人,有时 今: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 古:兵器 今:战士,士兵
弃甲曳兵而走 古:逃跑 今:行走 谷不可胜食也 古:尽 今: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 古:细、密 今: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 古:种植,动词 今: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可以凭借 今:表同意认可
提出问题(1)
分析问题(2-4)
解决问题(5-7)
※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
凶
加
A邻国之民不加少 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C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更加 施加
增加
树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种植 树立、建立 培养 树木 季节 时候,时辰 时代 时机、机会 时节,季节 当时 常常、经常、不时 时俗、时尚
(1)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2)脱我战时袍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4)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5)斧斤以时入山林 (6)时韩吏部权京兆 时 (7)时鸣春涧中 (8)不拘于时,学于余
然
胜
沛公不胜桮杓 能承担,能承受 谷不可胜食也 尽 二败而三胜 胜利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 优美的
食
谷不可胜食也 shí 吃 狗彘食人食 shí食物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喂养
喻
今将喻子五篇之诗 家喻户晓 王好战,请以战喻 自喻适志与
告诉,使人知道 明白、知道 比喻 通“愉”,愉快
讨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
“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
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 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 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 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 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 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 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 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20)尽信《书》,不如无《书》。 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2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 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 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 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 情,增加他的能力。
(5)其进锐者,其退速。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 死亡。 (7)仁者无敌。 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 百姓也会以 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 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分几层?
排比。
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文 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违农时 使民 养生 丧死 无憾
不入洿池
以时入山林
王道之始也
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接着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了那 些结果?
措施 效果 五亩…树之以桑 衣帛(五十) “不王者, 鸡豚…无失其时 食肉(七十) 未之有也” 百亩…勿夺其时 无饥(黎民) 王道之成 谨…申之以孝悌 不负戴(颁白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 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③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 的。(同上)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是让百姓对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 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词语讲解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数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发射 (2)孤当续发人众 派遣、派出 (3)刀刃若新发于硎 出发,出 (4)使人发书至赵王 发送、递交 (5)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征发、征调 (6)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用、兴起 (7)发其士文之悲哉 抒发、流露 (8)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动、爆发 (9)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拿出 (10)恐前语发 暴露、败露 (11)然后扣树三发 量词 fà 头发 (12)齿危发秃
1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视性善为人的根本。 2政治上倡导“仁政”推行王道,反对霸道。 3“仁政”思想(民本论):强调“民贵君轻”。
移其粟(
)于河内 sù 弃甲曳( yè )兵 不可胜(shēng)食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鸡豚狗彘(zhì )之畜(xù) 谨庠(xiáng)序之教 孝悌(tì )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