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四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四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2.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
三、要素的国际流 动
资本要素是一种极为活跃的生产要素,资本国际流 动对国际经贸的影响在程度和范围上要远超劳动力 国际流动的影响。 分为短期资本流动和长期资本流动 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主要基于各国资本要素的禀赋 状况。 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最直接的后果是世界总产值和 各国国民产值的增加。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产品创新阶段及特点 2.产品成熟阶段及特点 3.产品标准化阶段及特点
三、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在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赫希等人进一步分析了制 成品国际贸易流向,认为新产品的创新一般首先发生在美国。 这是因为:美国较高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引起了对复杂技术设备 的需求;美国较高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其对新产品的需求强度大 于其他国家;美国高水平的技术、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丰裕的资 本使其在新产品开发与生产上占据优势地位。如图 4.2 所示, 美国首先推出新产品。这样,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周期性运动便 开始了。
第一节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一、新型生产要素 1.技术要素
2.人力技能要素
3.研究与开发要素 4.信息要素 5.规模经济与管理
二、要素密集性的变换
定义及概念: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要素密集性特征是不同 的。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观点。 技术进步对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 劳动力要素的国际流动
三、要素的国际流 动
技术差距理论通过引入模仿滞后(imitation lag) 的概念来解释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
模仿时滞相关概念:需求时滞、模仿时滞、反应时 滞、掌握时滞
创新国
生产/出口
创新国出口 t0 t1 t2 模仿滞后 模仿国 需求滞后 反应滞后 掌握滞后
创新国生产
t3

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和方法

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和方法

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和方法国际贸易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国际贸易也越来越重要。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国际贸易的发展日益迅速,伴随这一发展,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地进化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和方法。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最基本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它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该理论认为,当各国都生产自己最擅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交流时,利润会最大化,因为这使得全球生产的效率最大化。

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国际贸易是有益于所有参与者的,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特定产品的出口取得贸易优势。

二、新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是保罗·萨缪尔逊、詹姆斯·梅德和贝尔纳德·兰纳。

这一学派认为,国际贸易的规模是由一系列因素决定的,如工资水平、产品价格和生产效率等。

三、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理论是追求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由迈克尔·波特和肯尼斯·格林提出。

该理论强调企业如何通过采取不同的战略,如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注等,来获得竞争优势和长期的盈利能力。

根据这一理论,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战略来获得优势。

四、贸易理论的计量分析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计量分析在权衡影响国际贸易的各种因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计量分析的目标是揭示影响国际贸易的各种因素,如生产率、资本价格和贸易壁垒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五、区域贸易理论区域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方向。

该理论认为,地理位置、文化、历史、政治和经济因素等都可以影响贸易区域的形成。

它提出了一种新的贸易方式,即贸易自由化的区域化。

对于小国来说,加入贸易区域更容易获得有利贸易条件,因为它们可以利用该区域内的资源和产能。

总之,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和方法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不断进化和完善。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消费量
英国 220 2.2 1.1
0
0 1.1
葡萄牙 0
0 1.1
170 2.125 1.025
4、比较成本说简评
进步性: 较圆满地解释了开展国际贸易的一般
原理:国际贸易的产生在于比较成本的差 异。“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萨缪 尔森)
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出不管一国处于 什么发展阶段,不论它的经济实力是强是弱, 都能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
2.1.3 相互需求学说
1、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John Stuart Mill,1806-1873 代表著作:1848年《政治经济学原理》
1、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数量
棉布/米
化纤布/米
甲国
1
1.5
乙国
1
2
1、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甲国国内交换比率为1米棉布:1.5米化纤布 乙国国内交换比率为2米化纤布:1米棉布
1772-1823) 代表著作: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
原理》 背景 (1)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障碍 (2)解决绝对利益学说中存在的矛盾
2.1.2 比较成本学说
2、比较成本说的主要观点 如果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
地位,但优势程度不同,而另一国在这两种产品 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程度也不同, 则前者选择他有利程度大的那种产品从事专门化 生产,而后者选择他不利程度小的产品进行生产, 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 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 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如果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 于对手的需求强度,则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外国 国内的交换比率。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3. FDI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加速器 4. 电子商务引发了国际贸易手段的革命
5.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迅速,但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 占据统治地位,且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迅速上升。
在战后的世界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贸易的绝对 规模大大增加。但相对而言,世界贸易中增长最迅速的还是发达国家相互问 的贸易。而经济贸易集团内部贸易发展的迅速,也是当代世界贸易发展的重 要特征。
第二节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古典、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对生产要素的分析仅限于土地、劳动和资 本三种。随着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生产要素不仅包 括土地、劳动和资本,而且还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研究和开发、信息等 新型生产要素。新要素理论从要素的国际移动、要素密集性的转变等方面 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6. 国际贸易格局上,全球化与集团化并存,FTA发展迅猛。
FTA建立和发展对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
(1)FTA促进了区内经济和贸易增长; (2)影响世界商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向 (3)FTA所固有的排他性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
7. 产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8. 在贸易政策上,管理贸易盛行
2. 人力资本要素说
(1)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人力资本的真正作用和意义没有给予充分的 重视,对人力资本也没有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定义。直到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 经济学年会上发表的“人力资本投资”演说,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 资本是指人通过获取技术和知识对生产发展产生影响的能力,是资本的一种类型, 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是教育、保健、人口流动等周密投资的产物。 (2)一国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正规的学校教育、卫生保健、在职培训等, 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 重要影响。 (3)人力资本赋予状况对国际贸易格局、流向、结构和利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 影响作用。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分两种类型:
一 是 内 部 规 模 经 济 ( internal scale of economies),指来源于单个企业内部生产规模 的扩大带来报酬的递增。
另 一 种 是 外 部 规 模 经 济 ( external scale of economies),指某个产业或行业生产规模的扩 大带来报酬的递增。
6.产业内贸易理论揭示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贸 易中没有比较优势时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提高在 国际贸易中的福利水平,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更 大的发展空间。
7.倾销是出口厂商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在国外 市场销售商品。非恶意倾销带来世界整体福利 水平的提高。恶意倾销不会带来竞争,只能造 成资源的浪费和世界福利水平的降低。
把描述成本减少与特定行业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之 间关系的曲线称为学习曲线。学习曲线就是描述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积累知识,准备条件过程的 曲线。
(二)学习曲线的理论意义
第一,揭示了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除了资源禀 赋差异外,规模经济也是重要的基础之一。
第二,证明了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同传统的比较 优势的重要区别,前者是一种后天的获得性优势, 后者是先天性的固有优势。
2.学习曲线就是描述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积累 知识,准备条件过程的曲线。
3.国际贸易是解决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矛盾的 最佳途径。 差异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可以提高贸 易双方的福利水平。
4.国际贸易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 业间贸易是比较利益实现的形式,产业内贸易 则是规模经济实现的形式。
5.产业内贸易是同种商品的双向贸易,即一个 国家相同商品的进出口。一般用产业内贸易指 数来测量某个产业或某一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程 度。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可以完全替代的产 业内产品的贸易。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引言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范畴,着重探讨全球贸易的运作机制以及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日益重要。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新贸易理论三个方面介绍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该理论认为,国家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差异,从而可以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较低成本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的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贸易可以增加各国的经济福利。

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物品,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还强调国际贸易的互补性,通过贸易,各国可以相互补充彼此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理论假设贸易是基于完全竞争的,忽略了经济中存在的市场失灵情况。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某些国家在相对劣势产业上取得竞争优势的现象。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学者们逐渐提出了新的理论。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和扩展,由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和艾琳·克罗斯提出。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与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垄断力量有关。

根据新贸易理论,国家之间的贸易不仅仅是基于资源配置差异,而是基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的优势。

不同国家生产的产品可能存在差异,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也不同。

通过贸易,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选择,生产者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降低成本。

新贸易理论还强调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垄断力量对贸易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可能通过垄断市场实现更高的利润,从而影响国际贸易的格局。

此外,新贸易理论还提出了进口代理商、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集群等新的概念,为国际贸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新贸易理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新贸易理论逐渐兴起。

国际贸易理论大全

国际贸易理论大全

国际贸易理论目录• 1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2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o 2.1 (一)重商主义o 2.2 (二)重农学派o 2.3 (三)绝对优势理论o 2.4 (四)比较优势理论o 2.5 (五)保护贸易理论o 2.6 (六)相互需求理论• 3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o 3.1 (一)要素禀赋理论o 3.2 (二)里昂惕夫悖论• 4 三、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新贸易理论o 4.1 (一)新生产要素理论o 4.2 (二)偏好相似理论o 4.3 (三)动态贸易理论o 4.4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o 4.5 (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5 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贸易理论概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现代与当代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精讲

现代与当代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精讲

5.1 H-O模型基本内容
2 H-O模型的假设前提
(1)2×2×2模型
(2)两国生产函数、技术方法、技术水平相同,
产量是要素投入量的函数 (3)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在国内 充分流动,国际间则完全不能流动
5.1 H-O模型基本内容
(4)两种产品在要素密集度上存在差异 (5)两个国家在要素丰裕度上存在差异 (6)不考虑其他可能影响贸易的因素
附: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1 要素密集度 (1)含义:生产单位某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
要素的相对比例,针对产品而言
附: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2)要素密集度与要素密集型产品
若生产单位X、Y所需资本量和劳动量为KX、LX
与KY、LY
则令:SX=KX/LX,SY=KY/LY,为要素密集度 若:SX>SY成立 则: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贸易直接原因为:PAX/PAY-PBX/PBY≠0 代入有: PAX/PAY-PBX/PBY =[LXWA(1+SX/QA)/LYWA (1+SY/QA)]-
[LXWB(1+SX/QB)/LYWB(1+SY/QB)]
=LX[(1+SX/QA)(1+SY/QB)-
(1+SX/QB)(1+SY/QA)]/[LY(1+SY/QA)(1+SY/QB)]
(1)国际贸易直接原因为各国商品相对价格差异 (2)商品相对价格差异由各国相对成本差异决定 (3)商品相对成本差异由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差异决定
(4)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差异由要素存量比率差异决定
(5)要素存量比率差异差异由要素供给相对差异决定
(6)要素供给相对差异由要素禀赋相对差异决定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

(二)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假设前提
(三)比较成本学说的进一步分析
国 家



6 4


1 2

小麦(蒲式耳/工时) 棉布(码/工时)
(四)比较成本理论简评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被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之为“国际贸易 不可动摇的基础”,它作为反映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 原则和规律的学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标志着国际贸易学 1)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和历史进步意义 说总体系的建立。从历史作用上看,该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 础,促进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比较成本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该理论采用静 它证明了国际贸易不仅仅是由于绝对利益的差 态分析方法,却忽略了动态分析。第二,该理论泛泛谈论了各国参与分工 和贸易会从中获利,但对于参与国各获得多少贸易利益,如何分配贸易利 异,更是因为比较利益的差异而产生的; 益,各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等更复杂的问题,却没有触及。第三,理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或劳动在所有产品的生 2.它从理论上有力地支持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 产中均按相同的固定比例使用,且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所以任何一种 产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李嘉图的这种劳动价值论是不完整的, 也是不彻底的。仅用劳动成本的差异不能全面地解释比较利益。 取贸易自由,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
1.
2)比较成本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李嘉图的研究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未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一些实际情况

三、相互需求学说
比较成本说明了国际贸易能够为两国带来 利益,但是,带来利益的范围又多大,在这个 范围内,双方范围内,双方各得多少,比较成 本论没有回答。约翰· 穆勒和阿弗里德· 马歇尔 的相互需求论回答了这个问题。

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3、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 经常账户出现的余额靠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无法平衡掉,不得不动用 储备资产进行调整的现象,即对外经济出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情况。
4、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 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必须大于1,即商品的进出口变化对于价格调整的 反应要大。
3、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组织较低层次的形式,即一体化密切程 度较差的一种形式。成员国间取消关税壁垒,对其他国家各自仍然保持 独立的关税。
4、 关税同盟:经济一体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除了在成员国 间取消关税壁垒,而且采取共同的对外关税,关税收入按照既定的比例 进行分配。
7、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 认定国际贸易的发生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着差距,
技术差距的产生于缩小会改变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从而使国际贸 易中所谓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即比较利益从一个或一类国家 转移(传导)到另一个或一类国家,一类产品的生产的优势因而从一 个国家转移到另外的国家,国际贸易的价格也因而发生变化。
第5章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II)
1、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理论,主要针对国 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并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产 业内贸易理论,有其理论的假设前提、相应的理论解释。对产品的同质 性、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了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 算方式。
2、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表示社会福利水平一定时,社 会成员之间的效用的不同搭配关系的曲线
3、绝对利益:在某一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 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 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 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 的好处。P16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漫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其体系化和现代化的阐述和研究则始于18世纪末的亚当·斯密。

自此,国际贸易理论逐步演化,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学说和模型。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1. 经典理论经典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主要代表人物为亚当·斯密和戴维·李嘉图。

这两位经济学家都认为,国际贸易效益在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差异性和充分利用。

斯密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不同国家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生产适宜其生产的产品,进而最大化各自的利益。

李嘉图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各国特有的生产要素与技术以及生产成本的差异,使国际贸易双方都可以从比较优势中获得经济利益。

2. 新古典主义理论新古典主义理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逐渐形成,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欧文·费雪。

他们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国际贸易效益主要来自市场的有效运作。

马歇尔发展了边际效用理论,证明了国际贸易的效率增长来自于市场资源的再分配和利用,而不仅仅是比较优势的利用。

费雪则提出了"货币路径"理论,通过分析货币价值测量国际贸易收益,强调货币政策对国际贸易效益的影响。

3. 技术变革与新贸易理论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结构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兴市场经济体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等因素对国际贸易效益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此,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新贸易理论,代表人物有保罗·克鲁格曼和埃尔文·沃莱。

新贸易理论强调不同国家之间的产品差异性,扩大互利贸易。

同时,他们还加入了"规模经济"、"贸易保护"等新因素进行探讨。

4. 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在21世纪初期形成,主要代表人物为杰弗里·桑托斯和加里·盖奇。

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与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与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与主要内容引言国际贸易是现代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不断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和解释国际贸易现象,一些新的理论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原因和主要内容。

产生原因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步一体化,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对于现实中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复杂贸易关系的解释已经不够充分,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

2.技术进步的推动: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兴起,加速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新的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的出现,也引发了新的贸易现象,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和指导。

3.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涉及多个国家的政治和法律环境,这些环境在不断变化。

例如,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贸易壁垒的不断增加等,都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新的影响,需要新的理论进行分析和预测。

主要内容新比较优势理论新比较优势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和扩展。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新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国家应该优化资源配置,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同时,新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国家的贸易政策、研发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政策协调和科技创新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新兼并与收购理论新兼并与收购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兼并与收购活动不仅是市场行为,也是一种国际贸易形式。

跨国公司通过兼并与收购,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这种新的贸易形式对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需要更加综合的理论来解释和分析。

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是对新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它关注的是企业之间的贸易活动,不再仅仅强调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

新新贸易理论通过考虑企业水平的生产差异和技术创新等因素,更加准确地预测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趋势。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了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标题: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是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

从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到现代的国际生产要素分工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不仅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国际贸易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一、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某一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就可以通过出口该产品来换取其他国家在另一产品上的绝对优势,从而使得全球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这个理论成为了当时国际贸易政策的基础。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比较优势理论也逐渐开始关注到了不同国家间的要素差异,比如劳动力的素质、技术水平等。

二、现代的国际生产要素分工理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议题。

现代的国际生产要素分工理论强调了生产要素的异质性和多样性,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这一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和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这种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它强调了通过发挥自身的生产要素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三、新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国际贸易的理解。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和国家间的生产效率差异,还受到市场结构、技术创新、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了市场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非对称性贸易关系的重要性。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则强调了国家通过干预和引导市场,提高自身的产业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

此外,新贸易理论还强调了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溢出效应。

技术溢出效应是指一国通过出口技术或知识,带动其他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产业竞争力。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贸易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较为频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向。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于有效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可以追溯到18世纪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和19世纪戴维・里卡多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如果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成本比对方国家低,那么就应该专门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将生产的剩余商品出口到对方国家。

比较优势理论则进一步指出,虽然一方可能在多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存在绝对优势,但是另一方在某商品生产上的成本较低,因此两国都可通过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来实现互惠互利的贸易。

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经典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但是在20世纪逐渐被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所代替。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市场竞争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等条件下,通过自由贸易可实现所有国家的福利最大化。

新古典理论认为,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商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会趋于全球一致,生产和流通效率将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等问题,自由贸易并不能完全达到福利最优状态。

三、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国际贸易涉及到同时跨越多个国家的生产、流通和资源配置,因此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成为理解当代国际贸易的重要窗口。

国际投资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实现跨国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在两国之间实现资源和市场的优化配置,从而获得更高收益,但是跨国投资也存在管理和监管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跨国公司理论则强调了跨国公司作为多国经济实体,其战略决策和行为规范等方面都需要兼顾不同国家的利益和政策环境,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四、现代货币体系和贸易政策理论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作为支撑,因此现代货币体系和贸易政策理论的分析成为理解当代国际贸易的重要依据。

现代货币理论主要强调了国际货币政策的作用和影响,币值方面的调控、利率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等都将对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过程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过程

重商主义

基本思想 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 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 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 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 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 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进口。 重商主义认为国家间关系属于“零和”博弈。即财富是一定的 ,己方得到的相对更多的财富必须建立于其他国家损失的基 础上。所以一个国家要改变或改善自己的国际地位,就只有 掠夺别国的财富。

三、 里昂惕夫悖论
2、内容


按照H-O理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 缺的国家,其对外贸易结构应该是出口资本、技术密 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Leontief)根据H-O理论,用美国1947年200 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 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一难题 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一、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3、H-O理论的内容

一国出口的是那些比较密集地使用在本国丰裕因而 便宜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那些需要 在生产上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而昂贵的要素所生产的 产品。
即: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资本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即: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 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充裕的国家应该 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劳动耗费与生产成本或费用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数字说明
设有两个国家A和B,生产两种产品X和Y,使用一种生产要 素-劳动,即一个简单的2×2×1的模型。在两个国家的 生产进行专业化分工之前和分工之后,单位产品的劳动 耗费情况如下表:

现代与当代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精讲

现代与当代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精讲

O
附:厂商均衡状态
K
Q C/R E
O
C/W
L
5.2 H-O模型证明
4 H-O模型的勒纳图证明(技术系数不同) 假定:X劳动密集,Y资本密集
A国L丰裕,B国K丰裕
两国技术系数不同
5.2 H-O模型证明
K b a′ a
YY
XX
N1 N M1
O
M Pb
Pa′ Pa
L
5.2 H-O模型证明
(1)XX、YY为单位产量的等产量曲线;Pa(Pa′)为 A国要素相对价格;Pb为B国价格,Pa斜率小于Pb (2)均衡点:M、N与M1、N1。OM与ON的斜率小于 OM1与ON1 (3)以资本计算,则A国成本为a与a′,B国成本 均为b,故A国X相对价格更低
KY/LY>KX/LX,即:SY>SX
故:PAX/PAY-PBX/PBY>0,即:PAX/PAY>PBX/PBY
5.2 H-O模型证明
由:PAX/PAY>PBX/PBY
即:资本丰裕国(A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Y商品) 相对价格更低;劳动丰裕国(B国)的劳动密集型产 品(X商品)相对价格更低
所以:H-O模型得证
产品沿OY生产
因为:kOX<kOY 所以有:X劳动密
集,Y资本密集
O
L
附: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2 要素丰裕度 (1)含义:即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
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针对国家而言
附: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2)要素丰裕度与要素丰裕国
A 实物单位
若A、B国资本、劳动总量为ATK、ATL、BTK、BTL
5.1 H-O模型基本内容
2 H-O模型的假设前提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阶段到新新贸易理论阶段的演进过程。

古典贸易理论主要关注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而新古典贸易理论增加了新要素如国际要素流动等。

现代贸易理论更加注重市场结构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新发展经济学贸易理论则将发展经济学与贸易联系起来。

新新贸易理论强调技术差异和产品特性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理论的未来可能会继续拓展研究范围,探索更多新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各阶段理论的总结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现象,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发展、阶段划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新发展经济学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未来发展、总结1. 引言1.1 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性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国际贸易活动的规律和影响进行理性解释和分析的基础上,为国际经贸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国际贸易理论通过对国际贸易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为国际贸易实践提供有力指导,促进全球贸易的平衡与稳定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也为国际贸易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国际贸易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推动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与变革,还能够为国际贸易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不断深化研究和改进理论,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阶段划分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和贡献,分析每个阶段在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和指导实践中的作用,从而全面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过程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不同阶段理论的比较和评价,可以检验其解释力和预测力,在实际应用中指导政府制定贸易政策,帮助企业规划国际市场策略,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国际贸易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peng4

peng4

E.Hecksher
B.Ohlin
• 伊·菲·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1879-1959),瑞典人,生 于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著名
的经济学家,新古典贸易理论最重要部
分-要素禀赋论就是他和他的学生贝蒂• 俄林(Bertil Ohlin)最早提出来的,并 命名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 定理)。
5.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定其为三要素 学说,未考虑生产关系。
对H-O理论的检验
• 里昂惕夫之谜及H-O理论的扩展。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
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些经济学家 试图用新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问题, 这个转折点就是里昂惕夫之谜。
• 里昂惕夫深信H-O理论,按照这个理论, 美国应该是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 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 哈佛大学时期
• 1932年起获聘为哈佛大学经济系助教, 1946年升为正教授至1975年退休。
• 1948年主持「哈佛经济研究计划」 (Harvard Economic Research Project) 并出任主持人至1973年
• 列昂惕夫在哈佛大学经济系的这段时期 也是该系的黄金时期:熊彼得是他的同 事并且对他的研究成果备为推崇,有两 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安·萨缪尔 森跟罗伯特·索洛是他的学生。
(一) H-O模型的基本命题
H-O试图从要素禀赋上来解释成本差异,其理论假
设如下:
•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的理论假设(三组)
– 有关生产技术的假设 • 生产函数一次齐次(即线性齐次)的;(即不考虑规模 经济) • 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在生产中可互相替代; • 没有要素密集型转变的情况;一个是资本密集、另一个 是劳动密集
• 在经济史方面,赫克歇尔更享有盛名。主要著作有: 《大陆系统:一个经济学的解释》、《重商主义》、 《古斯塔夫王朝以来的瑞典经济史》、《历史的唯物 主义解释及其它解释》、《经济史研究》等。赫克歇 尔通过对史料提出更广泛的问题或假定,进行深入的 批判性研究,从而在经济史和经济理论两个方面架起 了桥梁,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是瑞典学派的 主要人物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 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 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 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 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 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 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 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 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 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 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 技术差异:用新技术制造的新产品带来的差异,处于不同产品生 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往往在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生产,继而在 彼此间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技术先进的国家 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技术后进的国家则主要生产那些技术已经成 熟的产品,因此,在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间产生了 产业技术差异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 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在不同类型国家进 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相当程度
比较困难
重工业品
完全垄断
一个或几 个
唯一的产品,
没有接近的 替代品
完全或很 大程度
很困难,
几乎不可 能
公用事业
6
三、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产业最明显的特点是:组成产业的厂商生产投入要素 相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在产业内贸易理论中, 符合上述特点的产业内贸易的商品被分为两类:
同质产品
异质产品
(二)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这种大宗货物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的典型案例是水泥、木材、玻璃和石油的贸易。如果 产品的运输成本太高,那么使用国便会从距离使用者最近的国外 生产地购入,而不会在国内远距离地运输。例如,俄罗斯西伯利 亚地区如果需要大量钢材或者建筑材料,从中国东北地区进口就 比从处于欧洲区域的俄罗斯其他地区购买更为经济。
3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
二、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 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的,简化的模型分析只侧重于 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结果而不强调过程。
• 分析以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 前提,更接近现代世界经济的现实。
• 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并将其分析为国际贸易发生后的重 要利益来源之一。
• 垂直差异: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高收入水平的国家就有可能进口中低档产品来满足国内低收入 阶层的需求;同样,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也可能进口高档产品满 足国内高收入阶层的需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 以上三类情况,都有着从供给方面分析存在着的规模经济,从需 求方面看存在着的需求偏好方面的重叠,从经济环境上存在着不 完全竞争的条件。
(或相同产品) (或差异产品)
(一)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产品同质性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 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 消费偏好完全相同。
产品异质性指产品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存在 一定的差异,产品彼此之间不能完全替代但尚可 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交叉弹性小于同质产品, 在生产中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因为同种商品的成品、中间产品和 零部件大都归人同组产品,因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 此外,商品统计分类的特点也可能形成这种产业内贸易的 现象。
(三)异质产品或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水平差异: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差异性。例如:烟 草、香水、化妆品、服装。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多与消费者 偏好的差异有关。差异产品在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 ,也正是由于差异产品的这种不完全可替代性使得人们对同类产 品也产生了不同需求。
• 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倾销,会使一国在 进口的同时,为了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质产品, 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另外在存在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 ,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产品竞争,就不得不出口以得到退 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造成了产业内贸易。
• 季节性产品贸易。为了调剂市场而在不同时间进出口产品 ,如欧洲一些国家之间为了“削峰填谷”而形成的电力进 出口。
• 在两种投入要素中,一种可以跨部门自由流动, 另一种却不行;
• 两种产品中,一种可以是同质、无差别产品,但 经济中至少有一个厂商生产差异产品;产品差异 源于质量的区别,而质量的差异来自于与劳动力 投入相关的资本量;
• 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产业内贸易。这种产业内贸易 如各国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情况。例如,中国吸引外 国银行在华投资,却又在世界其他国家投资建立分行。
• 大量的转口贸易。转口贸易是指进口国并不是最终的消费者,而 是将进口的商品进行再出口(或者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再出口)。 这时在该国的国际收支中,同类产品将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 项目与出口项目中,形成统计上的产业内贸易。例如:中国香港 每年的进口绝大部分是为了再度出口,由于香港的进口主要不是 为了自身消费是为了再出口,一些国家和地区便要求香港在出口 时提供原产地证书(尤其是需要配额的商品),以搞清楚这些产 品究竟是由哪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
• 在分析中要考虑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即与其它理论 相比,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重视需求方面的影响。
市场类型
厂商数量
产品差别的 对价格控 程度 制的程度
进出一个
行业的争
很多 许多
无差别 有差别
没有 有一些
很容易
农产品
比较容易 轻工业品
寡头垄断
很少或几 个
有差别或无 差别
四、新H-O模型
• 主要代表模型—法尔维(Falvey E.R)模型。 (一)新H-O模型的假设条件 • 在新H—O模型中,在一些模型分析的假设条件方
面,仍然与传统的H-O模型相同:两国的要素相 对丰饶程度的差异,因而资本报酬率和劳动报酬 率上也存在着差异。
• 该模型的假设条件又与传统H-O模型有所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