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是我国赶超世界工业大国的长期战略
进口替代是我国赶超世界工业大国的长期战略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密切,制定正确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已刻不容缓。
然而,人们在总结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时,大都对进口替代战略持否定态度。
特别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遇上了外汇短缺的瓶颈,不仅理论界有一部分同志认为我国应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实际工作中也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问题。
鉴于战略选择事关全局,我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若干认识1.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都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战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从对外经济关系的角度表述的一国的工业化战略,是一国工业发展的总方针和总政策。
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中的不利地位集中反映在垂直贸易方面。
发展中国家通过工业化改变垂直贸易状态的途径一般可有如下三种选择:(1)同时致力于改善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2)主要致力于改善进口结构;(3)主要致力于改善出口结构。
第一种选择要求在进出口方面同步实现水平贸易,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做不到,所以切实的选择乃是第二种或第三种。
如果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主要致力于改善进口结构,即通过实现原有劣势工业部门的发展,来逐步取代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则该国奉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
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主要致力于改善出口结构,即通过发展原有优势工业部门或潜在优势工业部门,来逐渐增加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则该国奉行的是出口替代战略。
由于在进口替代战略下工业生产首先着眼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而在出口替代战略下工业生产首先着眼于打进国际市场或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因而进口替代被称为内向型战略,出口替代被称为外向型战略或出口导向战略。
2.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主要差别(1)战略重点不同。
进口替代战略主要致力于改善进口商品的结构,出口导向战略主要致力于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
(2)战略目标不同。
进口替代战略的目标是以传统工业中的支柱产业为基础,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什么是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是一种内向型战略,世界银行的定义是指“对工业和贸易的奖励制度有偏向,重视内销的生产,轻视出口的生产”。
而理论界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是,以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取代进口品,其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强调本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加强经济自力更生能力。
第二,在进口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努力提高产品的本国化比率,节约外汇和实现外部经济平衡。
第三,运用本币高估和幼稚产业保护实现替代。
第四,对本国市场实行不同程度的保护。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实际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一项重要战略,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应用价值较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基本都使用了这一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双向性[1] 伴随着以资源导向贸易战略的失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索新的国际贸易模式。
鉴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交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现实,多数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政策,将本国市场与世界市场隔离,以此来限制发达国家工业产品大量流入本国市场。
然后,通过国内生产来代替这部分进口市场,以此来实现本国、本地区的经济自立。
这种试图依靠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政策手段的限制,来实现本国(地区)的“内向的”国际贸易战略又叫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相继采用了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得益于这种发展战略的成功,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从殖民地经济结构中摆脱出来,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
最早采用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菲律宾,借助于国内丰富的资源和给予外国企业国民待遇,工业化比率迅速提高。
20世纪50年代中期菲律宾工业化率尚只有8%,而60年代初期则升至17%。
国民经济长期依赖于橡胶、锡等自然资源出口的马来西亚,通过以纺织、电子机械为中心的进口替代,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化发展的基础。
为了验证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程度,钱纳里借助于投入产出表对工业增长进行了数量分解。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名词解释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名词解释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Import Substitution Industrialization,简称ISI)是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国内生产替代进口商品,减少对外国商品的依赖,促进本国工业化和经济独立性的提高。
该战略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保护本国产业,限制进口商品的进入,鼓励本国企业发展和生产替代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这种战略
往往涉及政府干预和保护主义政策,例如关税壁垒、进口配额、补
贴和优惠贷款等手段,以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力。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实现自给自足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通过发展本国工业,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这种
战略在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拉丁美洲和亚洲一些国家。
然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限制。
一方面,保
护主义政策可能导致国内产业过度保护和低效率,限制了市场竞争
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依赖国内产业满足国内需求可能导致产品
质量低下、价格高昂和市场选择有限。
此外,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
发展也对该战略提出了挑战。
总的来说,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是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促进本国工业化和经济独立性的提高。
然而,该战略的实施需要权衡各种因素,以确保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的开放性。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的比较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的比较在国际贸易中,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两种常见的战略选择。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国家通过限制进口,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和替代进口产品,以实现经济独立和自给自足的目标。
而出口导向战略则是通过扩大出口,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和国家的整体实力提升。
本文将对这两种战略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优劣势。
一、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保护本国产业,限制进口产品的流入,从而刺激本国产业的发展。
进口替代战略的主要优势在于:1. 促进本国产业发展:通过限制进口,国内企业得到了更多的市场机会,有利于本国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 提高就业率:本国产业的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 降低对外依赖: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可以降低外汇需求,减少国际经济风险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然而,进口替代战略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劣势:1. 产业效率低下:由于市场保护和缺乏竞争,国内企业往往缺乏动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导致产业效率低下。
2. 产品价格高昂:由于市场保护和缺乏竞争,国内产品价格往往较高,消费者购买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
3. 技术创新滞后:由于市场封闭和缺乏竞争,国内企业往往缺乏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导致技术滞后。
二、出口导向战略出口导向战略是指国家通过扩大出口,增加国际市场份额,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国家实力提升的目标。
出口导向战略的主要优势在于:1. 增加外汇收入:通过扩大出口,国家可以增加外汇收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2. 促进产业升级:出口导向战略要求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3. 扩大就业机会: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将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扩大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然而,出口导向战略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劣势:1. 对外需求波动:国际市场需求的波动会对出口导向国家的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一旦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国家经济将受到冲击。
进口替代与国内再制造
进口替代与国内再制造替代进口和国内再制造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常见的两种策略。
这两种策略的本质都是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而是借助于国内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来增强自身实力。
但是,这两种策略的实施方法、效果、适用领域和影响因素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进口替代进口替代是指本国企业或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或替代那些从国外进口来的产品或服务。
通常情况下,这种措施主要针对技术先进、品质好、价格便宜的产品或服务。
进口替代的常见措施包括:1、配合政策。
政府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鼓励本国企业与产业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2、优化供应链。
企业可以采取通道优化、库存控制、采购管理等措施,降低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
3、技术改进。
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创新、自主创新、技术升级改造等方式,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
4、品牌建设。
在本国市场打造国内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信任感。
进口替代的优点是减少了对进口依赖,增强了企业的自主生产能力。
同时,也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就业机会等。
但是进口替代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支持,特别是在技术和品牌方面的投入需要较大的时间和资本。
而且,进口替代与保护主义的脱钩必不可少。
二、国内再制造国内再制造是指利用废旧产品或者中间产品的零部件,重新加工制造出新产品。
国内再制造的常见措施包括:1、回收利用。
企业回收废旧产品或中间产品的零部件,再利用它们制造新产品。
2、再制造。
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企业采取再制造技术,使原材料利用率最大化。
3、信息技术。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可以实现产品生命周期跟踪、追踪和数据收集评估,为再制造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国内再制造的优点是节约资源、环保、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可持续发展。
再制造产品还可利用废旧物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再制造也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推行的低碳经济模式,其核心技术和成果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实现和广泛推广。
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
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
第二,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
第三,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
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
出口替代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其核心思想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的出口代替初级产品的出口。
该战略是根据国际比较利益的原则,通过扩大其有比较利益的产品的出口,以改善本国资源的配置,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这种以出口鼓励作为经济动力的发展模式,将本国产品置于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其优点是比较显著的。
以这种方式发展的国家,大都取得了实绩优良的高速经济增长。
出口替代战略一般也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如食品、服装、纺织品、一般家电制造业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的出口,致力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如机械电子、石化等行业。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比较
贸易发展战略思考一、两种外贸战略的对比分析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战略,不可能也不应当作为一切时代和所有国家(主要指发展中国家)的固定发展模式,而应当根据世界经济关系的时代特征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其各自的战略。
因为两种战略之间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而且每个战略各有优缺点。
(一)两种贸易战略横向对比研究(1)理论基础方面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保护贸易化,而出口导向战略的基础是自由贸易化。
保护贸易理论认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没有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自由竞争,应利用关税或配额等措施来支持本国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直至他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
正是利用这一理论,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率先实行进口替代战略。
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可以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和要素丰缺状况,专心生产其较有利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推动经济发展。
正是利用这一理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新加坡等国相继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
(2)促进就业方面进口替代多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资本与技术要素比较稀缺,而对于进口替代产业来说,往往产生对资本密集工业的偏好,从国外进口的先进设备中,这些设备也往往是从节约劳动力的目的出发而设计的,这些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往往并不能产生促进作用,难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这个难题。
但出口替代则消除了进口替代对资本密集工业的偏好,在出口导向初期,通过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力地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国际环境方面对于进口替代产业,由于其市场主要面向国内,只要其国内市场比较大,它就可以发挥规模效应,降低产品成本,竞争能力得到增强,而最终在逐步放松进口替代政策后能同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相互抗衡。
但对于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则不然,它较多地受限于国际环境的变化。
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以国际贸易中自由贸易为基础的,要求具有宽松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对于实行出口导向的国家,当其主要产品出口国经济形势看好,无通货膨胀造成的市场萎缩、贸易政策较为宽松的条件下,出口导向政策一般说来较易成功,但当其主要出口产品国经济处于低速增长,有通货膨胀造成市场萎缩,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国际收支出现严重失衡,致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时,这时候采取出口导向的战略,则会大受影响,成功的可能性也小。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比较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比较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常常面临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选择。
进口替代是一种通过限制进口,支持本国产业发展的发展战略。
而出口导向则是依靠增加出口,扩大外贸来推动经济增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两种战略的优劣和适应性。
首先,进口替代战略追求的是国内产业的发展和自给自足。
通过限制进口,国内产业得到了保护和支持,有助于发展起来。
这种战略可以促进国内就业,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提高国内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然而,进口替代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限制进口可能导致本国产品质量下降,缺乏竞争力,削弱了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动力。
另一方面,封闭的经济环境可能导致市场缺乏竞争,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和效率低下。
相比之下,出口导向战略更加注重外贸,以出口和吸引外资为主要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种战略可以通过利用国际市场,吸引外资和技术,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出口导向也有助于扩大国际贸易和改善经济结构。
然而,出口导向也存在一些问题。
对外贸依赖过度可能使经济过于脆弱,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另外,出口导向经济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外流,国内市场供给不足,导致社会不稳定。
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也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进口替代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内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减少了环境压力。
然而,由于在本国发展生产,不可避免地会对国内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和破坏。
出口导向战略则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转移,虽然国内环境没有受到污染,但外部市场可能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
此外,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还会对资源配置和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
进口替代国家通过限制进口,可以迅速发展本土产业,但同时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上升。
而出口导向则需要竞争力强的产业,依靠外部市场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出口导向国家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综上所述,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各自有着优劣和适应性。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一、两种经济战略的定义(一)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又称“内向发展战略”。
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就是从经济上独立自主的目的出发,减少或者完全消除该种商品的进口,国内市场完全由本国生产者供应的战略。
由于实施该战略必须伴以贸易保护政策,因而不利于促进本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进步,更不利于产品的出口。
时间过长,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出口导向战略出口导向战略也称出口替代战略。
是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以非传统的出口产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出口导向战略着眼于出口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然后组织产品出口,以代替原先的初级产品的出口。
二、两种经济战略的利弊分析(一)出口导向型1.出口导向战略的优点:1) 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并与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缓解一国的外汇压力。
2) 通过贸易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以出口换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机器设备和资金,加速本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
3) 增加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互通有无,使本国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经济福利,提高其生活水平。
4) 可以在国际分工中节约劳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获取因分工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
2.出口导向战略存在的问题:1) 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外资依存度过高,国民经济命脉易受外国资本操纵。
2) 以贸易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局限性。
3) 国内产业结构布局贸易出现畸形发展一些产业容易出现产能过剩。
(二)进口替代型1. 进口替代战略的优点1) 有利于民族工业体系的迅速建立和国内工业发展政策的独立之星防止国民经济命脉受制于外国资本。
进口替代战略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进口替代战略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启示中国的经济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国际市场。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国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许多企业家关注的焦点。
进口替代战略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它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国际巨头。
本文将探讨进口替代战略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一、进口替代战略的概念进口替代战略是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它强调国家应该通过减少对国外进口,引导本国企业生产更多本国原材料和商品。
目的是减少对外汇储备的依赖,提高本国经济的独立性。
进口替代战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主要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盛行于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
二、进口替代战略的启示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全球化的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许多中国企业在新技术研发方面还存在差距。
进口替代战略可以帮助企业通过降低进口比例,刺激本土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汽车进口量一直不断增长。
进口替代战略鼓励本土企业增加汽车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生产,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这种策略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也可以推动整个产业链不断优化,形成商业生态圈,形成更加强大的竞争力。
2.推动产业升级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需求的变化也越来越快,许多行业的竞争已经转向创新和高附加值的领域。
在这样的竞争中,企业必须持续提高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水平,才能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而进口替代也成为了推动产业升级的有力手段。
例如,在智能手机行业中,国内手机品牌一度受到国外品牌的冲击,但随着友商智能手机、小米手机等品牌的快速崛起,国内手机品牌不断推陈出新,研发出了外形新颖、配置更高的手机,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3.提升产品质量中国制造一直以来被外界诟病的问题之一就是“质量差”,这也是限制中国产品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
进口替代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进口替代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进口替代战略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经济政策。
这种政策旨在减少进口依赖,提高本国的自给自足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进口替代战略虽然可能有一些正面影响,但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进口替代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正面影响1、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通过采取进口替代战略,政府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力的使用,从而增加产品的本土化程度。
这种本土化可以激发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推动本土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2、提高就业率进口替代战略可以直接产生大量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初期阶段更是如此。
通过降低对进口产品的依赖,本土企业将需要更多的工人和技术人才,这有助于降低失业率和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进口替代战略还可以促进本土企业的扩张,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促进技术的发展进口替代战略需要本土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采用更好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这将促进技术的发展,促使本土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发挥更大的竞争力。
二、负面影响1、限制了国际贸易进口替代战略可能会限制本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
过于依赖本国生产的工具和原料,可能会使得原来进口的产品成为生产成本增加的负担。
此外,本土企业在进口替代战略的背景下可能会更多地面向本国市场,而疏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进而造成贸易不平衡。
2、提高生产成本进口替代战略通常需要本土企业采用更昂贵的生产工具和原材料,以便在本国境内生产。
这将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企业可能会受到影响,生产的产品价格会上涨,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此外,进口替代战略可能会削弱本国的经济竞争力。
3、可能导致资源分配失衡进口替代战略会促进本土企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可能会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到某些产业中,从而导致其他产业的萎缩。
这可能会导致资源分配的失衡,从而影响经济的整个生态系统,甚至极端情况下会导致经济崩溃。
三、结论进口替代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Import substitution strategy)目录∙ 1 进口替代战略的定义∙ 2 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限制条件∙ 3 进口替代战略的影响∙ 4 进口替代战略的积极作用5 进口替代战略的消极作用进口替代战略的定义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
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
为了克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一些原来依靠进口的货物的生产以供国内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从而实现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
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限制条件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
第二,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
第三,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
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
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的含义和具体措施
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的含义和具体措施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战略,它被广泛应用于国家经济领域,有助于实现国家有效经济发展。
进口替代性发展战略指的是,凭借国内科技进步和资源等优势,利用国内市场条件,通过政府的政策、技术支持等手段,生产国内替代型产品来取代国外产品,从而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进口替代性发展战略的意义在于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提升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首先,采取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可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使经济更加可持续、更具竞争力。
经常通过尝试性和针对性的修改,有效的改善产品的质量和生产工艺,选择最佳的技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提供性价比更好的产品。
其次,采用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提高了技术含量,有助于改善企业及国家经济效益。
进口替代产品不仅拥有良好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而且伴随着产品创新,贴近用户需求,创造更高效益。
最后,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有助于加强国家经济实力,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进口替代性发展战略的推行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实现技术更新,支撑国家经济增长,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大的影响力。
针对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应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才能实现有效的发展目标?首先,政府要落实政策扶持,促进国内产品代替进口产品的输入。
具体措施包括政府发放替代产品开发补贴和相关支持政策,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经济负担,并利用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同时,政府要开展国内进口替代型产品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和技术推广等相应措施,推动企业自主研发,完善产品质量体系,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同时,要加强网络支持,积极采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宣传替代产品,拓展国内市场,扩大国内替代产品消费。
国家发展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还应该继续加强常规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进口替代性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建设,通过制定健全完善的行政法规、政策性文件及其监管,确保政策的落实。
另一方面,要完善市场准入、支持有效的资源配置,推动国家科技进步,鼓励国内企业发展新产品,抑制垄断、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国际贸易中的中国进口替代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中国进口替代分析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然而,进口依然占据中国贸易结构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大量进口造成了巨额贸易逆差。
为了解决贸易逆差问题,中国开始实行进口替代政策。
本文将探讨中国实行进口替代政策的原因、措施以及对中国进口替代的影响。
一、中国实行进口替代政策的原因中国实行进口替代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进口量不断增加。
然而,中国的出口量却难以与之匹配,导致贸易逆差问题严重。
为了缓解贸易逆差,中国开始实行进口替代政策。
此外,中国还希望通过降低对外依存度来保障经济安全。
中国的许多重要领域依赖进口,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
一旦国际局势动荡或者国际市场波动,这些领域的进口可能会受到影响,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中国通过实行进口替代政策来增加国内产能,降低对外依存度,提高经济安全性。
二、中国实行进口替代政策的措施1. 减税优惠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减税优惠政策,以鼓励本国企业扩大生产和出口。
其中,针对进口替代领域的措施主要包括减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等费用。
2. 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了支持国内企业增加生产,中国政府还提供了一系列资金支持措施。
其中,主要包括向国内企业发放贷款、提供补贴等。
此外,中国政府还鼓励各地政府在本地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重点支持产业园区,以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此投资生产。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实行进口替代政策的重要措施。
中国政府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鼓励国内企业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
同时,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自主研发,提高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中国进口替代的影响1.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实行进口替代政策会对国际贸易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国减少进口会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
此外,中国进口替代也可能会引发贸易争端,导致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加。
进口替代政策
进口替代政策简介进口替代政策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
又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
一般做法是国家通过给予税收、投资和销售等方面的优惠待遇,鼓励外国私人资本在国内设立合资或合作方式的企业;或通过来料和来件等加工贸易方式,提高工业化的水平。
为使国内替代产业得以发展,就要使用提高关税、实行数量限制、外汇管制等手段,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以使国内受进口竞争的工业在少竞争、无竞争的条件下发育成长。
进口替代政策的劣势进口替代政策必然是以牺牲国内消费者为代价,而且由于其降低了该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程度,造成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产品质量差,竞争能力不够。
因此,实行进口替代政策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轻工业的发展,工业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这只是短期现象,并不能长期保持。
这就迫使它们不得不进行调整,甚至加以放弃,转而实行出口替代工业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推行这一政策的拉美发展中国家进一步积极推行,新独立的许多亚非发展中国家也先后把进口替代作为工业化的途径,一度出现进口替代的高潮。
推行这一政策,首先要正确选定作为替代对象的工业品种类,即决定哪些工业作为进口替代工业。
一般是选择哪些国内市场虽有需求却经不起外国竞争的工业,然后通过保护措施使这些国内进口竞争工业变为进口替代工业,以加快工业进程。
浅析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拉美国家从三四十年代起,在大危机和“二战”背景下,少数国家率先推行了进口替代发展政策。
战后,在拉美经委会的经济思想影响下,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为拉美主要国家所接受和推行,逐渐形成了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虽然有其局限性,但这一发展模式对奠定拉美工业化基础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并使得这一地区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都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亮点。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什么是进口替代贸易战略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是一种内向型战略,世界银行的定义是指“对工业和贸易的奖励制度有偏向,重视内销的生产,轻视出口的生产”。
而理论界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是,以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取代进口品,其内涵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强调本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加强经济自力更生能力。
第二,在进口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努力提高产品的本国化比率,节约外汇和实现外部经济平衡。
第三,运用本币高估和幼稚产业保护实现替代。
第四,对本国市场实行不同程度的保护。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实际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一项重要战略,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应用价值较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基本都使用了这一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双向性[1]伴随着以资源导向贸易战略的失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索新的国际贸易模式。
鉴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交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现实,多数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政策,将本国市场与世界市场隔离,以此来限制发达国家工业产品大量流入本国市场。
然后,通过国内生产来代替这部分进口市场,以此来实现本国、本地区的经济自立。
这种试图依靠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政策手段的限制,来实现本国(地区)的“内向的”国际贸易战略又叫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相继采用了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得益于这种发展战略的成功,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从殖民地经济结构中摆脱出来,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
最早采用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菲律宾,借助于国内丰富的资源和给予外国企业国民待遇,工业化比率迅速提高。
20世纪50年代中期菲律宾工业化率尚只有8%,而60年代初期则升至17%。
国民经济长期依赖于橡胶、锡等自然资源出口的马来西亚,通过以纺织、电子机械为中心的进口替代,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化发展的基础。
为了验证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程度,钱纳里借助于投入产出表对工业增长进行了数量分解。
进口替代政策
进口替代政策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贸易壁垒的不断消除,进口替代政策成为了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进口替代政策进行探讨,包括其定义、目的、执行方法以及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一、进口替代政策的定义进口替代政策,顾名思义,是指国家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来替代国内对进口产品的依赖,以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一项政策。
该政策旨在通过保护本国工业,减少对外汇的需求,促使国内经济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
二、进口替代政策的目的进口替代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和提升经济实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本国产业:通过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或加征高额关税,进口替代政策可以有效地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外竞争的冲击。
2. 减少对外汇的需求: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外汇的需求,降低国家贸易逆差,提高外贸平衡。
3. 促进产业升级:进口替代政策可以激励本国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三、进口替代政策的执行方法为了有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国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具体方法:1. 进口限制:通过设立进口限额、禁止进口某些产品或降低进口配额的方式,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降低对外国商品的需求。
2. 提高关税:增加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使其价格上涨,从而减少市场上进口商品的竞争力,保护本国产业。
3. 提供财政支持:国家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提供补贴或给予贷款等方式,为本国企业提供财政支持,鼓励其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四、进口替代政策的影响实施进口替代政策不仅可以保护本国产业、减少对外汇的需求,还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其他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商品价格:提高关税和限制进口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对消费者造成经济负担。
2. 促进产业升级:进口替代政策可以激励本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
3. 降低国外投资:进口替代政策可能对国外投资产生负面影响,国外投资者可能因为进入市场困难而选择其他国家进行投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口替代战略的定义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1]进口替代战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
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
为了克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一些原来依靠进口的货物的生产以供国内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从而实现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
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限制条件[3]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
第二,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
第三,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
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
进口替代战略的影响[3]实施进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中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能够减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一些专门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也培养出来了,政府部门从中也获得了管理经济的经验和知识,因此许多拉美、南亚、中欧国家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
但是这一战略对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有限的,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消除对外的依赖性,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它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从成品进口改为进口国内不具备的原料、技术专利、机器设备、中间产品与资本等。
当发展中国家用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时,发达国家也用各种措施破坏或打破关税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所以进口替代战略常常出现无能为力的状态,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缺陷。
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认为,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它违背了比较利益原则。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口替代战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1970年,利特尔等人考察了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经验后认为,进口替代战略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出口、加剧失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因此,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国家和地区就开始转向更加开放的贸易战略,特别是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口替代工业化过渡后,采取了不遗余力的出口导向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的积极作用[4]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通常能起到以下积极作用:1、为弱小的民族工业的成长创造出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这种战略及其配套政策要重点保护的是落后国家的幼稚工业,这种工业的产品成本高、质量低、竞争力较差,很难与外国的同类产品进行市场较量。
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已充分证明,在一个没有保护的市场中进行竞争,落后国家的幼稚工业会在发达国家的成熟工业面前败下阵来。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为本国的弱小工业提供了一个温和的成长空间,使民族工业能在这种环境里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
自己的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由一个农业国或二流工业国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2、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增强了经济成长的独立性。
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经济结构是单一的、畸形的,主要依靠农产品和矿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来维持国民经济的运行。
通过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这种传统的经济结构会发生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为:(1)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的比重在上升;(2)工业生产总值中制造业的比重在上升;(3)制造业中重化工业和机电工业的比重在上升。
这几个“上升”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合理化与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这种多样化的经济结构使发展中国家摆脱了历史上对发达国家过分依赖的状态,增强了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的信心和能力。
3、扭转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
各种资料表明,国际分工体系对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具体表现为这类国家的贸易条件处于一种长期恶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在战后更为明显,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上升。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种不利局面,因为它们已改变了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工业制成品的传统做法,把更多的初级产品留在国内,供自己的进口替代工业使用,国内消费所需要的多数工业制成品也已经能够由本国企业来提供,使加工和销售利润更多地留在了国内。
进口替代战略的消极作用[4]进口替代战略在促进落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着若干消极影响,使这些国家的经济难以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1、保护完好的市场环境抑制了企业的积极进取精神,使经济发展易产生高成本和低效率。
这主要是因为在严密的保护中,本国企业感受不到来自进口产品的激烈的生存竞争。
对进口产品的数量限制,使本国企业的产品即使质量差、价格高,也仍然有销路,也同样有利润。
在这种环境下的企业就会满足于既得利益,就会失去自我完善、不断改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长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所普遍存在的企业的低素质和生产的低效率就是由此产生的。
2、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现代经济发展非常注重规模效益问题,一个企业或一项生产的产品量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才能提高。
进口替代战略下的企业生产主要面向国内市场,政府并不特别鼓励去开发国外市场,这就使产品销售受到很大限制,囿于了收入水平低、消费层次浅的国内消费者群。
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生产规模的合理扩大,并使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人员常常得不到充分运用。
在一些较小的国家和地区中,这种消极作用尤为明显。
3、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目标之一是想通过保护贸易政策限制产品进口,以便改善不利的国际收支状况。
然而,该战略实施的结果表明,这一目标远远没能达到。
所实际达到的结果不是进口产品量的大幅度减少,而是进口商品结构的改变:资本品的进口代替了消费品的进口。
资本品的进口,无论是机器设备还是原材料,都是为了提高国内的工业化水平,以实现用国产品代替进口品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因而这一阶段多进口些资本品是合理的和无可厚非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如何去平衡这种进口贸易以实现外汇的收与支相等呢?解决的途径只能是出口创汇。
可是这一时期的各种政策并不有利于出口创汇。
一方面,政府并没有特别的优惠政策扶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使企业更愿意留在风险小、盈利有保障的国内求发展。
另一方面,此时的保护性政策使企业普遍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再加上高估本币币值的汇率政策,使不利的出口局面更加被动,尤其是传统的出口强项——初级产品的出口,也受到了这种汇率政策的抑制。
4、进口替代战略易造成市场信号扭曲,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业结构失衡。
进口替代战略下的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较强,比如过重的进口许可证限制、过多的政府补贴,这些都会使市场信号出现扭曲,使产品价格不能正确反映一国资源的稀缺程度,从而导致资源使用上的浪费和产业结构上的倾斜。
如保护政策所重点培植的国内进口替代行业,会因为产品价格高、利润大而诱导厂商们无节制地向这类行业投资,最终会导致产品滞销、设备闲置。
这一时期,为了节约外汇,国家关税政策也重点限制非生活必需品(如奢侈品)的进口,这就在国内形成了一个保护良好的该类产品的生存空间,没有国外竞争对手,稳定的卖方市场,引致国内资源大量地投入这类目前尚不应过多投入的行业。
进口替代战略的主要政策手段[5]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措施:(1)国际贸易政策。
严格管制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工业消费品的进口,建立有弹性的差别关税制度:对进口替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或者实施进口许可证和配额管制;对进口替代产业需要的原料和资本品进口征收较低的关税或给予较为宽松的进口政策;对进口的奢侈品则采取严格的管制政策或者禁止进口。
(2)国际金融政策。
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所有外汇收入集中管理,用汇审批;实施复汇率制度,对进口替代产业需要进口的业务实施优惠汇率,对需要限制进口的业务实施不利的汇率;高估本国货币价值,限制一般产品的进口,降低进口替代产业的进口成本,保护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3)国内经济政策。
制定优惠的财政政策鼓励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给予进口替代产业减免税的优惠政策,或者给予优惠.的财政补贴;制定优惠的货币政策支持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为进口替代产业提供优惠的银行信贷资金,保证资金供给;制定优惠的价格政策鼓励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准许进口替代产业的产品制定较高的价格,提高其利润率,加速资本积累。
另外,国家也可以在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方面为进口替代产业提供服务支持,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技术水平。
进口替代战略评述[5]进口替代战略以其特殊的形式和诱人的政策目标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世纪50』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实施过进口替代战略,有些国家实施的时间长一点,有些国家实施的时间短一点,但成效都是比较显著的。
有些国家的国内工业部门得到了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完善;有些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对初级产品出口的过分依赖,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发展很快,经济上自立能力得到加强。
但是,实践证明进口替代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1)进口替代战略追求的是长期的动态利益,即为了经济上的自力更生,摆脱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
但是,这种战略不能很好地照顾和利用短期内的比较利益优势,往往不考虑本国是否具备生产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条件就仓促上马一些新兴产业项目,其短期内的社会代价和经济代价是高昂的。
(2)进口替代战略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要目标之一,属于内向型工业化模式,它对于人口众多、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大国是比较合适的。
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规模小、人口少,自然资源有限,国内市场容量狭小,所以,发展中的小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是不合适的。
(3)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可能会受到经济体制和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